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3.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 21: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疫情赋予财政政策“新内涵”》: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还很低,比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都低,也就是还有很大加杠杆的空间。但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政府债务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为很多地方平台的债务并未计算到政府债务,而是进入了企业负债。因此,衍生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不要将地方平台这个发动机重新点燃呢?

【大智慧ace数据ai数据】最近,一些政策性银行在实行统贷统还的模式,钱给到地市或更高级别平台,然后再给到区县平台,等于是更高级别平台起到一个转贷和担保的作用。这样到底好还是坏,风险如何评估?如果地方不能加杠杆,财政要真正积极起来搞建设是很难的。但如果地方真正开始加杠杆,那这几年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的努力都白费了,功亏一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热点聚焦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疫情赋予财政政策“新内涵”                 
【研究员】:WH
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要求。但是,当前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到底要多积极,显然各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甚至分歧还不小。一种看法是,现在很难真正再积极了,财政支出压力太大,要以收定支,不能胡乱地扩张。另一种看法认为,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负债水平还可以上去。如果常规的发债渠道不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发特别国债嘛,黄奇帆就建议发1万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5445937673.jpg

【博览财经特稿】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各方面压力正在显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处于关键的位置,对稳定经济起到千斤顶的作用。市场对基建及财政稳增长存在很大的期待,但去年大减税已经让财政压力很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5456913708.jpg

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的要求。

但是,当前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到底要多积极,显然各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甚至分歧还不小。一种看法是,现在很难真正再积极了,财政支出压力太大,要以收定支,不能胡乱地扩张。另一种看法认为,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负债水平还可以上去。如果常规的发债渠道不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发特别国债嘛,黄奇帆就建议发1万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5465899993.jpg

从上图可以看出,横向比较看,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还很低,比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都低,也就是还有很大加杠杆的空间。

但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政府债务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因为很多地方平台的债务并未计算到政府债务,而是进入了企业负债。因此,衍生的一个问题是,如果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不要将地方平台这个发动机重新点燃呢?

最近,一些政策性银行在实行统贷统还的模式,钱给到地市或更高级别平台,然后再给到区县平台,等于是更高级别平台起到一个转贷和担保的作用。这样到底好还是坏,风险如何评估?如果地方不能加杠杆,财政要真正积极起来搞建设是很难的。但如果地方真正开始加杠杆,那这几年化解地方隐性债务的努力都白费了,功亏一篑。

到底是以收定支过紧日子,还是大手笔扩张财政收支?到底继续严格控制地方隐性债务,还是悄悄地又开个后门,让地方加点杠杆发动经济?这是当前面临的重大方向问题。

近日,财长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回答了上述重大争议,传递了重要的政策信号。

文章传递的重要信号

这篇文章谈了四方面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讲述财政政策的“新内涵”,为什么要讲新内涵呢?

因为现在的形势和过去相比,发生很大变化:单靠扩大支出的方式是不行的、财政加力的空间是有限的、不受管控的支出扩张是不现实的。

引用两处原文:单纯靠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行不通,必须向内挖潜,坚持优化结构、盘活存量、用好增量。

在当前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加力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确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必须坚持节用裕民。

类似的表述在文章中还有,其中核心指向就是一个:不管是民生,还是稳增长的项目支出,财政不可能无限扩张,空间都是有限的。

所以在这个大背景下,财政政策必须“提质增效”,因为做大蛋糕比较难了,那么就只能在分蛋糕时,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率

文章展现了财政支出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要重点保障的支出类别非常多,从排序来看,疫情防控支持,非常紧要;脱贫,是今年必须完成的任务,也很重要;创新发生和产业升级、城乡协调发展是战略任务,也必须支持。防治污染属于三大攻坚战之一,不能少。还有各类民生刚性支出,更不能少。

因此,在文章中,财长也很尖锐地点出了一些问题:加强重大项目财政可承受能力评估,清理规范过高承诺、过度保障的支出政策,建立民生政策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协调的机制。

重大项目,很多并未经过财政评估,但项目先上马,后算账。再比如,民生支出,有些领域可能过高承诺、过高保障,也需要建立协调机制,说到底就是要砍下来,这可是要得罪人的。

在全文,没有出现“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基建”。

去年初,虽然大减税的计划已经在案头,但是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发改委不断呼吁,要继续增加中央预算内投资,然后在春节前就提前下达一批投资项目,这为去年一季度经济企稳打下基础。后来3月的两会确认,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776亿元,比去年增加400亿元。

但是,今年同样又一次面临很大下行压力,目前除专项债像去年一样,提前下达指标外,中央预算内投资这块没有新动向。最近的高层讲话提到要求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以及将中央预算内投资向疫情重点地区倾斜等,但没有披露是否继续加大预算内投资规模。

所以,综合看,除非中央作出决策,采取类似于大幅增加赤字,发行特别国债等模式来促进基建稳经济,否则基建是难以大反弹的。

第二,这篇文章再次明确一个信息,今年会继续研究减税政策。

财长的文章说: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措施,缓解企业经营困难。

疫情发生后,一直在观察财政部各种表态,没有表述要继续新出减税政策,只是落实落细去年的,直到高层表态后,财政也赶紧表态,会继续研究,而且是“阶段性”、“有针对性”,所以规模不大。希望能对关键的行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第三,要求调低收入预期目标。这说明,目前这个目标还没有确定,或者还要重新调。过去,一般来说,gdp增速目标确定了,再就根据gdp增速目标来推导出财政收入的增长目标。而现在不知是不是受疫情影响,导致gdp目标还没定。

文章说:收是支的基础,收入预算要实事求是、合理预测,充分考虑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和经济下行因素,审慎确定收入预期目标,留有余地。要防止因收入预期目标确定得过高,影响减税降费政策落实。

去年税收增长1%,那么今年的目标会是多少?零增长或负增长的目标应该不可能吧?

从上面几方面看,今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是难有特别大的作为,因为空间有限。

下一步应当如何做?

财政一边是财,一边是政,要理好财,必须两者结合。在当前财政收入难以大增长的情况下,要理好财,显然需要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手减支,一手把钱用在刀刃上。那么,不妨以更大的力度来进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建议:

第一、必须在增长目标上达成一致,这是大前提。

之前,社科院副院长提到,5.7%左右就可以实现2020年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不放松的话,那么很可能5.7%就是底线。

到底是定低一点目标,还说定高一点,这很关键,直接决定明年的财政目标。所以,正如财长的文章中所说,要实事求是地确定财政增长的预期目标,防止目标过高,影响减税降费政策落实。

经济增速下行是必然的趋势,应当主动调低增速目标,避免因为要保增速而过度刺激,带来的后遗症更大。

第二,切实改变财政周期的顺周期性,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在承认增速下行的前提下,适度稳增长。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央预算内投资,这是最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稳增长政策,但是这些年,无论经济好与坏都在增长。前年,在一次重要会议上,社科院高培勇对此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中央基建投资在1998年之前不过几百亿,而到目前为止,已经将近6千亿了,占到中央本级预算的五分之一

基建投资本身是反危机的产物,其作用是拉动内需。但是这些年来,逆周期已经逐渐转化为顺周期了,该退的不退,每年还要保证都有增长。规模越来越大,支出范围就逐步的扩大,实际上已经由基建延伸到其他一般性的领域去了。本来是用于拉动内需的投资项目,还延伸到了竞争性领域以及其他的,特别是地方事权的领域当中去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三,加快养老金改革,减少财政对社保基金的高额补贴,可以尽快进一步推进养老第三支柱的改革

现在各级财政每年的给社保基金的拨款总额都在万亿以上,年年增长,2019年已接近2万亿。如果养老变成财政兜底的模式,未来财政将更加不堪重负。所以,应尽快启动改革,减轻财政的负担,增强养老金的可持续性。上篇文章分析的全国统筹也是其中之一。

第四,进一步推进机构改革,砍掉拉低经济效率和阻碍生产力提高的部门。甚至可以考虑大改革,缩减一个层级的政府。现在有五级政府,链条长,行政审批多。而在一些地方早已实行了省直管县的试点,减少政府层级,从而大幅减轻财政供养人员负担。

另外,事业单位改革必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当然不能完全甩包袱式地进行,这会带来很大问题。但是事业单位要么转变为准行政机关,要么转变从事公共服务的非盈利组织,和财政之间划清界限。

财政对于公共服务事务的支持,不必然要养机构、养人、养事,而应当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对所有的非盈利机构开放,从而大幅减轻财政供养事业单位人员机构和人员的负担。

第五,对大项目的财政可持续性进行评估,未评估,不能随意先上项目后算账。大项目对稳增长有很直接的作用,但是消耗的资金量大,盈利回收漫长甚至难以盈利,挤占的财政和金融资源不少。因此,凡是要财政投入的大项目,应当先由经过财政评估,审慎推进。

第六,继续严肃约束财政纪律,严管地方隐性债务。从2014年43号文开始启动的地方债的大置换、大整顿以来,财政部门提出了“开前门、堵后门”的方针,但是开了前门,后门仍没堵上,又出现许多漏洞。然后又开始新一轮的整顿。应当说,在约束财政纪律上,财政部门这些年做了大量的工作。

现在地方专项债的口子已经开得很大,规模不断上升,应当继续坚持改革的方向,开前门堵后门,不应放松对地方隐性债务监管。如果再度放松对地方平台及债务的监管,甚至作为稳增长的发动机,不仅前面的工作功亏一篑,而且后患无穷。

第七,出让国资变现。出让国资是一个敏感问题,但国资有序退出某些领域,其实可以给民间资本更多的空间,提升经济的活力。但这是一个操作上非常难的事。(来源:前沿观察(zhengjingguancha) 作者:前沿风向)



                                 
                                           政经观察
                 



一厢情愿的“中美夫妻论”终有难以为继一天                 
【研究员】:WH
现在,就是中美关系转变的历史性关口。网上曾有人戏言,如果将百年前和今天作一比较,会发现其实历史在原地踏步。1900年,打进北京的八国联军几乎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所谓的“列强”:英、俄、日、法、德、美、意、奥;而如今,“G7”/“G8”集团则由西方几大工业国组成,除了“伪列强”奥匈帝国早已灰飞烟灭,为“后起之秀”加拿大所取代外(实则加拿大当年就内嵌于“大英帝国”之中),两份名单竟惊人地一致——世界的权力与财富格局确实有着强大的惯性与顽固的承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0281965393.jpg

【博览财经特稿】中国疫情爆发以来,美国没有鼎力相助,而是选择了落井下石。美国的做法令人不耻,但绝对是有缘由的。

看问题要看本质,本文将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全球视角去分析中美关系。看完本文,你将读懂美国的意图、中国的策略,以及世界的真相!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关系,没有之一!中美两国如何相处,决定了世界的格局、走势,但这取决于双方如何定位彼此的关系。

二战后,中美之间一直维持着一个大体上的平衡,即使是朝鲜战争这种双方直接交战,都没有延伸到对方本土。也正是这种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状态“,维持的越久,矛盾就越多。

时间到了2014年,中国的GDP首次达到美国GDP的60%,2018年达到约66%,而且占比逐年上升,中国的GDP增速有目共睹!

60%是啥?这可是美国一贯的警戒线!上世纪,美国对对手有两次出手,都是因为这个60%。

第一次是苏联的GDP一度超过美国的60%,美国对苏联加大遏制,导致其最终解体。

第二次是日本GDP一度超过美国的60%,引起美国警觉,逼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也正因这个60%,美国近几年开始对中国频频发难!这绝非偶然,而是两国宏观态势长期演进的结果,所谓“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有“势”所必然之理。

看似美好的“中美夫妻论”

二战后的美国,靠着美元霸权、军事霸权开始在全球薅“羊毛”:只要开动印钞机,便可以用纸来换取别人的真实财富。如此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使得美国在这一游戏规则下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而在这一体系下,中国此前无疑贡献了最多的“羊毛”——成本低廉,体量巨大,制造业发达,贸易门类齐全,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诸多高端产品、服务领域的差距,使得占有相对或绝对优势的美国天然成为首要供应方,从而获取了最为丰厚的垄断利润。

似乎,中美在这样的体系下有着各自的角色,分工而互补,也算各取所需,合作平顺。

中国相当于一个吃苦耐劳、踏实能干的打工仔,为美国这个老板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而老板则从丰厚的收益中拿出一些作为薪水。打工仔生活有所改善的同时,省吃俭用,渐渐有了点积蓄,劳资双方一段时间内相安无事——这就是过去二十年间中美关系之所以较为和谐的本质。因此有了“中美蜜月期”、“中美国”等和谐说法。

但显而易见,这种看似平和的框架下掩盖着极端的不平等,我们不能总是拿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因此我们有了C919。

中国不可能一直为他人作嫁衣,而美国作为“既得利益者”,肯定极力维护自身少劳多得的地位,矛盾因此而来。一句话,“打工者”有了余钱,总要自立门户的。美国人肯定也清楚这一点,一厢情愿的“中美夫妻论”终有难以为继的一天。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近几年,官方文件与领导讲话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频频出现,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许多人一略而过,没当回事。其实,别以为这是官场的套话,实际上确是对当今时代迁移的最客观描述。

对中国来说,一个国家要维护人民利益,必须对内爱民与对外反霸双管齐下,只有反霸才能拿回本就属于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财富生产能力,2010年就超过美国,2018年更是超过美日德之总和。创造这么多社会财富,但以GDP一衡量,我们就变成了第二,财富到哪里去了?被美国通过金融霸权卷跑了!

卷跑了多少?记得以前与群友讨论时,参照华为做过评估。如果中国不被国际金融寡头盘剥,中国人均年GDP起码在30至50万人民币之间。现在多少?只有区区几万!

一边吸食中国人民的劳动血汗一边嚷嚷自己亏本了,这就是西方垄断资本的嘴脸。所谓毛衣战,讨论的只不过是吸多点吸少点而已。

中国要做的,就是通过终结美国金融霸权,改变世界旧体系,建立国际新规则,把被美国利用旧规则拿跑的那部分夺回来,造福中国人民!不打破美国霸权,中国的蛋糕做得再大,中国人民的基本福利也得不到保障或者保障不充分。

可以说,中国是自愿加入这一不平等的以西方(以美国为首)为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如WTO),尽管“学费”昂贵,却是当时“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最优选项。但“赎买”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一旦达到两者“倒挂”的临界点,中国必然会加以调整,此前的格局便会为之一变。

现在,就是中美关系转变的历史性关口。网上曾有人戏言,如果将百年前和今天作一比较,会发现其实历史在原地踏步。1900年,打进北京的八国联军几乎囊括了当时世界上所谓的“列强”:英、俄、日、法、德、美、意、奥;而如今,“G7”/“G8”集团则由西方几大工业国组成,除了“伪列强”奥匈帝国早已灰飞烟灭,为“后起之秀”加拿大所取代外(实则加拿大当年就内嵌于“大英帝国”之中),两份名单竟惊人地一致——世界的权力与财富格局确实有着强大的惯性与顽固的承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0317910091.jpg

但变局又是显而易见的:百年前,所谓的国际事务即是列强间的争斗往来,他人无权置喙,而今天,西方再重要,也不可能肆无忌惮地决定全球态势了,否则也不会出现“G20”这样的协调机制了。

而在这一产业、财富、力量的重新布局中,最大的变量就是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它们携自身人口、土地、文化尤其是立国规模宏大之力,吸纳西方数百年科学技术积淀之功,一跃而起,将全球产业链条、要素市场、价值分工作了极大的重构,使得世界治理秩序、运转逻辑、权力架构有了迥异于百年前的样貌。

今天的中国是有力量的,这点切不可妄自菲薄。如上文所述,中国多年打工,渐有积蓄,集聚资本的同时,对于美国全球薅羊毛的顶层设计与运作技巧也了然于胸:既然美国人是靠金融、军事、科技这三根支柱来构筑自身的超然地位,中国便在这几方面着力,依样画葫芦也就是了。

近年来,中国在内外方面大政频出,令人颇有目不暇给之感,但如果清楚了上述逻辑,便会发现实际上都是按既定“剧本”来上戏码,太阳底下的任何事都不是无缘无故的。

金融方面:成立亚投行,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本币结算,在英国伦敦设立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在上海、香港交易所陆续推出人民币黄金、人民币原油、人民币铁矿石等,还有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这些显然都是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以获取核心资源的定价话语权,实质即是将人民币“资本化”,为未来获取国外资本收益布局。

军事方面:航母接连下水(近期有未经核实的报道说第三艘航母已在建造),大造军舰,强力推进南海岛礁建设,又推出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军改,建国70周年大阅兵高调展示东风41、东风17等等,这些整军备武之举,既有战略震慑的宏观考虑,也有保障未来投资安全、交通要道的现实需要,更有为人民币国际信用“赋权”的终极目标,这点我们后面还要谈到。

科技产业方面:科研经费投入逐年攀升,2015年1.4万亿,2016年1.57万亿, 2017年1.76万亿,投入之巨,已仅次于美国;根据中国科学院和科睿唯安共同发布的《2017研究前沿》分析报告,在10个大学科领域里,美国表现突出,中国稳居第2,而在143个研究前沿中,中国取得了24个前沿的领跑位置,美国则领跑87个前沿的发展,差距虽然很大,但中国追赶速度却非常之快;而在贸易战中被热炒的“中国制造2025”,则聚焦智能制造、工业强基、高端装备创新等五大工程,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G、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领域,直指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尽管有人不以为然,嗤之为“口号”,但已足以令西方不安。

文化价值方面:“中国方案”不断推向世界,不仅“自信”,还要“他信”。目前,中国对第三世界的吸引力与日俱增”。中国的发展速度与成就附着着相应的价值观,向境外扩展,不可避免地在空间上对西方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挤压。

可以说,中国体量的快速增长,使得美国在各个方面都感受到了事实上的压力,这里面既有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强烈主观意愿在鼓舞,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驱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中国政治价值观层面的官方宣言,也内蕴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富裕阶层不断扩容,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贫富、城乡、东西部三大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累积,且不时有尖锐化表象。而要缓解乃至消弭社会矛盾,在注重公平正义、做好存量财富分配的同时,获取增量财富、把蛋糕做大就是更为迫切的需求。由此,将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触角伸向全球,在更大空间内获取资源,取得收益,保障安全,成为了中国继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中国的继续发展,将会极大冲击现状:产业链条分工的修正与再构,资源产品的流向改造,全球收益的重新分配,力量分布的转移,等等。总之一句话,会带来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的剧变——如果不是颠覆的话。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作为“既得利益者”,美国与西方当然会就此作出评估并寻找因应之道的。这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来由。中国要变,美国要变,世界要变!

美国的思路与反应

中国的高速发展,令既成的权力财富布局与利益分配格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使得中美关系也达到了一种“临界点”。

现在论及中美争端,无论是所谓的专家,还是网上的吃瓜群众,动辄就端出意识形态、价值文明、法律体系、民主威权这套“高大上”的话语来加以诠释论证,走得远的,甚至对中国现状口诛笔伐、堕入国内如何如何不堪的情绪宣泄中。

中国现阶段,固然问题多多,一味沉溺于“厉害了我的国”之类的虚火上升当然贻笑大方,但看不到进步,以为处于暗无天日之中,企盼美帝“王师”救自己于水火,那更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

显而易见,美国现阶段的最大国家利益,便是如何应对中国的“战略挑战”甚至是“威胁”。

2010年5月,奥巴马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发出了严厉警告:

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也就是说,中国要参与重新划分存量蛋糕,而且胃口还特别好,这才是对美国利益最根本的触动。

那为什么美国会感到中国要动自己的奶酪呢?

让我们看一下现实。目前全球约70亿人口,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共8亿人,如果扣除发达国家贫困人口,加上发展中国家的富裕人群,全球过上舒适生活的人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10亿——1:7,这就是目前世界存量蛋糕的分配现状。

另外,就世界GDP增速而言:20世纪60年代增速是5.32%;70年代是3.77%;80年代是3.16%(WB)或者3.30%(IMF);90年代是2.81%或2.86%;21世纪00年代是2.59%或2.52%;10年代则是2.45%或2.55%。

很显然,经济增速在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做大蛋糕越来越难。很简单,蛋糕就那么大,抢的人多了,你占的就少了!

再看看二战后挤进发达国家/地区行列的,它们抢得了一些奶酪,其实这些国家或地区非常集中:亚洲四小龙。而这几个经济体的特点也相当一致:面积小、体量小、人口少,最大的韩国也不过5000万人,而最小的新加坡只是个微型城市经济体。从本质上说,二战后经济的增量,其实也只能允许这么点人口“走进现代”。

从这个角度而言,让14亿人中国人摆脱短缺经济,享有现代生活,确是前无古人的伟大理想与事业,这毫不夸张。

而这一踏踏实实、稳步推进的伟大理想,足以让既得利益者“恐怖”!因为世界的大蛋糕,中国在拿走越来越多的份额。看看数据吧!

2009—2015年,6年时间全球电力消耗量增长了17%,而中国增长了52%,美国只增长了6%,全球电力消耗量增长的57%是中国贡献的。

2016年,中国拿走全球石油的15%份额,全球铁矿石的50%,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国出口量的70%。另外中国的高铁、电力也在逐步走向全球!

在全球范围内,决定一个国家福利水平高低的无非两个因素:“蛋糕”的大小和获得的多少。当美国发现做大蛋糕越来越困难时,回头全力阻击越来越近的追击者就是最合理、最现实的选择。

总之一句话:后发国家在追赶的过程中,随着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其与守成大国的贸易关系,将从互惠变为冲突。

在后发国家中,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她太大了!她的面积与整个欧洲相当,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关键还有着伟大复兴的梦想,怎么能让美国安枕呢?

中国的策略

逻辑已经很清楚,在此消彼长的存量博弈思维下,美国对于中国的阻遏是个必选项。对此,中国将如何抉择呢?

近年来,无论是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官方的宣言,都多次重复着一句话:“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

这么诗意而又朦胧的语言,美国人大概率是听不懂的。其实这话已经把中国的战略意图表述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在“薅全球羊毛”的顶层设计中,我承认你的优势、尊重你的利益,但好处不能你全占了,我也想分一杯羹,大家有事好商量,但千万别冲动,弄得把锅砸了。

很显然,这对于之前你输我赢、你死我活的大国博弈思维,无疑是个突破。但关键是,美国人凭什么让渡你利益?如果美国人不接受你这套,那你就是一厢情愿地真做梦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0364450771.jpg

中国会怎么做?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前面提到过,美国之所以能收取美元“铸币税”,表面看是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其根源则是美国的政治军事强权。所以中国的整军备武则正是沿着“止戈为武”“以战止战”的传统智慧来部署的。

如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收取国外铸币税,这是动了美国的禁脔,但战争之所以还没有到来,还不是因为中国军队枕戈待旦,令美国心存忌惮。

“一带一路“上有强盗土匪,就不做生意了吗?古人尚且知道要请镖局,大英帝国的强大海军为殖民地贸易保驾护航,今天美国霸权的三大基石无非是美军+航空母舰+美元,今后我们也要持剑经商。持剑经商,确保胜利果实,就需要海外根据地,枪杆子里出利益,这话用在这没错!这便是中国强化军力的另一个现实原因,即构筑中国海外通道和资源产地的安全体系。

除“武备”,中国也在“文攻”。通过各种接触与对话,中国在向美国传达自身清晰的意图,避免战略误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摈弃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等“官宣”,都是中国对世界、尤其是对美国西方的政治承诺,而这些承诺背后,依旧是军事经济实力的支撑:不管你信不信,反正你现在不敢动我,我就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全力奔跑。

事实可以看出,中国正在尽全力稳定局面,避免任何一个战略方向的矛盾激化,以防被民粹裹挟、为“政治正确”所绑架,给自己以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

如果中国能实现这些目标,重新校准全球利益框架,让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渐渐接受自己的逻辑,承认现实,放平心态,那么“和平崛起”将真正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中国的优势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在疫情过程中,大到一个城市,小到一个村、一个小区,中国人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老百姓的觉悟都非常值得称道。

就连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发布会上都说道:“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样的动员。”

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全民封闭”期间除了不能非常自由的外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没有出现生活物资短缺、也没有出现社会动乱。

您要知道这次事件并不是预定好的,而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试问:如果我们有意识的进行准备和预防,中国能够坚持多久?

由此,我们可以骄傲的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只有中国。

从根本上讲,这些都源于中国的治国体制正在焕发出的巨大优势,中国的举国体制已经让美国、欧洲羡慕不已,我们要办大事,比如大型基建、世界级的体育盛会,航天科技,集中的决策机制很快,效率很高,而欧美国家光国会、议会无数次的开会、辩论、扯皮就拖死了。看看中国的高铁、航天、基建等领域的发展速度,再看看美国的市政建设,肯尼迪国际机场的道路,就知道美国的决策机制与效率有多低。

比过当今世界的老大的自认为最好的体制后,别的体制就不用比较了吧。

结束语

中美博弈,看似纷繁,但实则因果关系清晰可辨:

首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发达国家民众每天优哉游哉,阳光、沙滩、比基尼,滋润得不要不要的,而我们天天累得和狗一样,却只能勉强糊口。这和薅羊毛的全球顶层设计是密不可分的,美国尤其从中分得了最大的利益。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没有劳动,就不会有财富产生。人不干活,仅靠体制的运转,最终生成物质,从逻辑上来讲,估计没人能论证得出来。

其次,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球财富流向必将重塑,西方普世价值神话必将破灭。

当前,我们正处于国际、国内大历史周期伟大切换的关口,旧秩序的碎裂声、新秩序的号角声不绝于耳,我们看到的国内国际大调整、大动静、大风浪,不过是新旧秩序转换的副产品。

在这沧桑轮回的苍茫大地上,我们随时能听见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美大变局,世界大变局,看似很慢,其实进展远比我们预想来的快。非常庆幸我们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与我们的民族一起荡气回肠!

最后要说的是,在根本利益面前,不要天真地相信纯粹的道德。这一点必须打脸一些所谓“公知”“大V”。如贸易战烽烟一起,中国备受美国指责,公知也火上浇油,“强制技术转让”、“偷盗先进技术”、“保护知识产权不力”,“盗版”等等,把中国说的一无是处,种种不绝于耳。而国内有些人也义愤填膺地自残式反思,觉得中国确实利用了不公平、不道德的手段。

其实反驳他们太TM简单:殊不知,现在主流的国际游戏规则,都是由既得利益者的强国制定的,必然以保障其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后发国家要突破现有利益格局,实现超越,如果老老实实按人家的套路来玩,你能有出头之日?你美国“薅羊毛”如此疯狂,我为何不能这样“无耻”?真是笑话!(来源:金融八卦师综合自柳依冷烟、热点事件经典美文等)



                                 
                                           形势分析
                 



地方经济吃紧 复工是场艰难的战役                 
【研究员】:WH
当前形势之严峻,高层不是不清楚,2月14日,总理在北京西站考察时要求,要抓紧出台暂时免除包括小轿车在内的客车、货车等所有车辆收费公路全部通行费的政策,同时要抓好各项防控工作不放松,这个指示是真正看到了经济的痛楚。总理说,这样做能够更好地保障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生活必需品运输畅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可以有效引导交通预期,实现人员有序出行、均衡出行。要继续做好“两手抓”,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保通保畅,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促进有序复工复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166694057.jpg

【博览财经特稿】小到无影无形的新冠病毒,却让一个大国跟它战斗了一个多月,而且至今尚未分出胜负,但长假总不能无限期放下去,复工复产是眼下政府、企业乃至个人都必须面对的另一件大事。

经济必须开始恢复

江西首先绷不住,2月13日,江西省省长、省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易炼红指出,企业复工复产要应复尽复。要素保障要到位,坚决纠正“一刀切”做法,打通人流、物流、资金流三条通道,保障人员流动安全有序,提高物流通行效率,推动金融全力支持实体经济恢复运行。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179265755.jpg

而江苏五市,也开始了生产自救。2月12日,苏锡常通泰五市,联合发了一条通知,名称很长,《关于苏锡常通泰五市交通管控(防控)组道路物资运输保畅保通工作的通知》。

不愧是“散装”江苏,都不是省里发文,而是五个城市互助。说明啥?说明地方经济真的有点吃紧了。现在很多地方动辄设卡、劝返,人流、物流、现金流,现代经济三大要素中的两个被掐断,经济还怎么玩?直接就歇火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195388481.jpg

停工停产带来的损失,现在都不能细算,一算人脑袋都要大,未来的各项开支政府主官恐怕也不敢细想。

当前形势之严峻,高层不是不清楚,2月14日,总理在北京西站考察时要求,要抓紧出台暂时免除包括小轿车在内的客车、货车等所有车辆收费公路全部通行费的政策,同时要抓好各项防控工作不放松,这个指示是真正看到了经济的痛楚。

总理说,这样做能够更好地保障重点医疗防控物资、生活必需品运输畅通,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可以有效引导交通预期,实现人员有序出行、均衡出行。要继续做好“两手抓”,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保通保畅,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促进有序复工复产。

复工真的不容易

但是,如果事情如此简单,也就不用我在这里喋喋不休了。复工很难,难在各地并非一盘棋。比如这种: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228308742.jpg

是不是很有意思,把疫情的责任交给企业承担,也算一级压一级了。保证企业有一个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难道不是各地政府的职责?

按照上边这个文件的逻辑,企业是不是可以再要求个人承担感染病毒的后果,违者罚款开除,如此下去还复个屁工啊,大家都呆在家里好了。

但是不做严格要求好像也不行,复工的企业确实出现一人发病全厂隔离的情况。目前新闻报出来的就看到四例:

一是巴南区攀钢重庆钛业公司“由于复工后未严格按照市疫情管控要求进行管理,发生一起聚集性疫情严重事件,公司2例确诊,1例无症状阳性感染者,造成131人密切接触”,现在工厂已全面停工。

二是苏州一家企业,春节未停工,结果发现一名发热员工,该员工无疫区活动经历,且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虽然不是被感染,但仍产生一定影响。疫情期间,遇到发热员工,必须立即采取措施。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315590404.jpg

三是山西某电厂发现一例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疑似病例,毕某某正月初二值班期间,参加了公司视频会,在办公室工作,并到生产现场巡回检查,在此期间身体状况均正常。据该电厂排查,在此期间密切接触人员共有26人。现在家属区被封闭,密切接触者均被隔离。

第四个例子,这两天传得比较多,就不转述了,看下边截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347481798.jpg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个“前车之鉴”,2月14日,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连夜发布通告,规定从即日(14日)起,所有返京人员到京后,均应居家或集中观察14天,这下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和公司要推迟复工了。

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太少

那么到底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有两点必须引起关注:

一是我们到现在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不够充分,各种信息和流言满天飞,而权威部门又迟迟不在这个问题上发声,是大家都六神无主的重要原因。

一会在网上看到,新冠病毒只是一个大号流感,致死率很低,只要小心预防就不容易得,得了也没多大关系,除非身体非常差、有基础病,否则很快便会痊愈。这种消息让人看了心情愉快,恨不得现在就出门。

可刚准备出门,又看到网上有人说,新冠病毒的危害极大,是个很厉害的瘟疫,根本不是什么流感能比拟的。不仅传染性高,而且潜伏期长,感染上后很可能没有症状,而到了有症状的时候就是晚期。

WHO也出来凑热闹,说这种病毒对世界的危害比恐怖主义还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254794813.jpg

人总是会恐惧未知的东西,这个病毒发作到现在,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出来说说这到底是个啥玩意,传染性和危害到底有多大,也就难怪在复工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所以当务之急,是弄清楚病毒的由来和危害,让大家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而各种自相矛盾的看法和做法,只会加重人们对于复工的疑虑。

复工是必选项

第二,用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来判断各地的做法,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下边这样的结果: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468432072.jpg

不难发现,表格中的最佳选择也是难度最大的,这种情形下,大多数地方主政官员会选择次优,因为难度较小而且结果不错。因此这就需要上层改变当前的博弈规则,要把防止疫情和维护经济,作为同等重要的大事进行考核。

如果继续以防疫作为唯一硬性考核指标,那么作为地方官员必然以此为最高指标,至于经济虽然也关注,但相比疫情就没有那么上心,毕竟就算经济不好,也有疫情这个不可抗力在。

只有让更多的地方主政官员明白,复不复工压根就不是一个选择题,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复工是必选项,我们才有可能打赢眼前这一仗。换句话说,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是这场战争的两个阵地,哪个阵地都不能丢。

好在不少地方已经意识到复工的重要性了,比方说浙江义乌就因为新近推出的复工猛招刷屏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6487216235.jpg

这个以红头文件形式推出的复工“大礼包”,简单概括就是“免食宿,发补贴,专人专车接送”,也难怪有人感慨,义乌这是借着复工抢人啊。

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看到更多地方效仿义乌,大家都拿出这样的劲头复工,何愁经济不回血?!(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作者:维克多)



                        

互联网缓解疫情带来的困难 疫情中长期影响互联网经济                 
【研究员】:WH
现在有种说法,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网购。这是一个误会,淘宝成立于2003年,支付宝的第一笔交易,发生在当年10月,在此前三个月,非典已经结束。另一个如今的巨头京东商城,成立于2004年1月。当然,这一年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很热,当年6月,易趣被eBay全资收购,但易趣并未从非典中获益。还要过几年,直到2007年开始,淘宝规模再飞速扩大,中国电子商务才随着经济发展开始全球化,爆发式发展。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7665434363.jpg

【博览财经特稿】疫情陡然升级后,春节假期延长,很多店面都没开门。另一方面,各地区也推出一些措施,要求人们减少出门,互联网就成为人们解决日常需求的主力渠道。人们在网上购物、买菜、买水果、聊天、打游戏。在隔离之中,丰富多样的供给既满足了需求也减少了对经济的影响。这种现象提出一个问题:疫情对中国互联网会有什么影响?

疫情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

现在有种说法,2003年的非典成就了网购。这是一个误会,淘宝成立于2003年,支付宝的第一笔交易,发生在当年10月,在此前三个月,非典已经结束。另一个如今的巨头京东商城,成立于2004年1月。当然,这一年电子商务的概念已经很热,当年6月,易趣被eBay全资收购,但易趣并未从非典中获益。还要过几年,直到2007年开始,淘宝规模再飞速扩大,中国电子商务才随着经济发展开始全球化,爆发式发展。

如今经过17年的发展,中国互联网经济已经全球领先,在危机之中,各种成熟的、新兴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基于自身的技术优势、模式优势,体现出了强大的灵活多变的适应力,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互联网对疫情的优势作用

首先网购可以做到零接触。人们在网上购买食材、水果等生活必需品,通过外卖、快递送达,可以避免人群聚集。一些平台面对消费者的新需求还适应性地推出了各种措施,如美团外卖就推出了“无接触配送”,消除消费者的顾虑。

其次疫情导致了网购、配送的暴增,但互联网天然善于适应这种需求。如对外卖平台而言,一个城市管理2000个外卖小哥,与管理4000个外卖小哥,增加的边际成本是很低的。但在传统模式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如红会无法面对陡增的物资,哪怕招人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完成人员组织的磨合、培训、衔接等环节。

但互联网平台,在多年竞争中,已经演化出一套智能化、标准化、模块化的专业管理模式,扩展的成本很低,各个互联网平台只需大量招人即可。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7708456955.jpg

此外游戏、在线视频等行业也舒缓了人们的情绪。对这些行业来说,疫情是一个短期的促进。《囧妈》大电影的争议,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线视频行业相对院线的扩张。此外一些平台的游戏在线人数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量。对社交软件来说,活跃度会很高,公共讨论被激活。不过几家欢乐几家愁,在短期内在线旅游OTA平台会受到严重影响。

总体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只要有快递,有平台,生活就能维持不变。也正因此,这一次疫情民众要难得多,但情绪还是稳定的。

互联网深层革命

相比单纯的外卖、派送等平台,中国互联网还在深层次上发挥着作用。如拼多多这样的长产业链平台具有更大的弹性,能挖掘出更多的适应能力,去弥补疫情带来的供应链问题。

现在各地都出台一些措施,但封路、劝返人员的做法有些过头,影响到了物流的畅通,影响到了市场的正常运行,很多原本的供应渠道被打断了。所以受疫情影响,大量的农产品上行通道受限,农产品的供需匹配呈现出短期严重失衡的现象。

春节本是农产品销售旺季,但今年不少产区销量受到冲击,包括草莓、猕猴桃等在内的水果,尽管价格一降再降,但销路依旧受阻。农产品不像工业品可以有很长的库存期,很多农民欲哭无泪。在当下疫情紧绷的状态下,舆论的关注点也不在他们身上。不过正所谓商业是最大的慈善,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早已经过大V悲情地帮老农卖产品的时代,新兴的商业模式,能够高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7729516020.jpg

2月10日拼多多上线了“抗疫农货”专区,帮助贫困地区和部分农产区解决特殊时期的农产品滞销问题。目前该专区已覆盖全国近400个农产区包括23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商品囊括脐橙、苹果、草莓等各类水果和主要生鲜食材。

东西有了,还需价廉物,疫情期间,物流等因素的影响,推高了成本的上涨。所以平台还设置了5亿元的专项农产品补贴,以及每单2元的快递补贴,以帮助解决疫情期间的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让农户的收入得到保障,这不但解决了很多城市居民买菜难、买水果难的问题,也平抑了价格。

这个措施得到市民的积极回应。根据拼多多官方数据显示,自1月以来,平台的食品生鲜需求持续旺盛。以苹果、脐橙、草莓、樱桃、猕猴桃为代表的水果,订单量较去年同期涨幅超过120%,米面粮油、肉禽蛋类和新鲜蔬菜的订单量,则均较去年同期上涨超过140%。平台的产销两旺,稳定疫情之中的市场供给,既体现了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也体现出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优势。

在其影响下,几乎每一个互联网网购平台上都能看到类似助农防疫专线。不过,拼多多在农产品上行的领域里深耕多年,其商业模式似乎更适合这类五环外品类的补贴,从而会更加稳固其在四五线城市的市场。同时也会吸引一大批一二线城市的优质用户。

疫情对互联网的长期影响

互联网缓解了疫情导致的困难,而疫情也会对中国的互联网产生一些中长期的影响。

在疫情期间,会对在线购物平台、外卖平台有一个短期的促进,不但会促进高活跃用户,也会促进不活跃的用户,以及很难触动的新用户。这些用户留存下来,意味着经过此次疫情,线下生鲜,会进一步被压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7743939887.jpg

长期看,受疫情影响经济增长会下滑,收入会下降。如果这成为现实,整体性角度看,这会影响到网购的支出,而从结构性角度看,很多人收入下降,会趋向于更有性价比的消费行为,利好于上述新兴互联网模式。城市中月收入1-2万之间的白领人群,一个月少2000块收入,维持五环内的生活仍然没问题,苹果手机还是会买,但在买真正的红苹果时,可能就会倾向于更高的性价比。

疫情结束后,OTA行业会有一个报复性的反弹,但长期影响还是取决于整体经济状况。此外,在线影视平台、游戏,也会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线下影院也会迎来一波红利,但另一方面,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影视行业,由于其具有口红效应,会作为消费者对于旅游等大额支出的一个替代。这两个效应,估计后者会占主导趋势。(来源:FT中文网 作者:刘远举)



                                 
                                           社会热点
                 



“一年之季在于春”的春招季被疫情按下暂停键                 
【研究员】:WH
“金三银四”的春招季,如今变成了一场薛定谔的招聘季。疫情冲击下,对企业来说,解决“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同样紧迫。根据调查,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还有29.68%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薪资。复工首周的招聘职位数量同比下降71.66%,缩减严重。本该“一年之季在于春”的春招季,被疫情按下暂停键,现在大约有17%的人宁愿拿着基本工资也不敢贸然跳槽。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2386409831.jpg

【博览财经特稿】“金三银四”的春招季,如今变成了一场薛定谔的招聘季。疫情冲击下,对企业来说,解决“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同样紧迫。

根据调查,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还有29.68%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薪资。复工首周的招聘职位数量同比下降71.66%,缩减严重。本该“一年之季在于春”的春招季,被疫情按下暂停键,现在大约有17%的人宁愿拿着基本工资也不敢贸然跳槽。

有HR表示,自己大年初二就收到求职简历,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求职者的急迫,但疫情发生后,公司招聘计划停止,连原来年前定好的口头offer都被取消。

正在招人的企业也没有觉得轻松,因为简历投递数量同比减少了83.35%,且有些求职者抗拒线上面试的方式,希望等到复工之后再做当面的沟通,无形之中面试流程被拖长。另外,现在很多学校还没有定具体的开学时间,实习生岗位也难招到合适的人。

当然,疫情来临也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物流、医疗健康与教育培训行业“逆风而上”,招聘需求上升。一些提供视频面试工具的企业也迎来用户数量激增,技术实力、服务质量、精细化运营等方面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考验因素。

复工第一周招聘职位数量下降七成

“大年初二那天,我就收到了求职者发来的简历。当时我意识到,今年招聘市场的形势会很严峻,求职者很急迫。”北京一家公司的HR王佳表示。

按照原计划,王佳所在的公司在节后将招聘十名员工,她原本已经和一些求职者约好节后面试,但疫情发生以后,公司决定暂停招聘,连一些有过口头意向的候选人也被卡住无法入职

疫情之下,保证现金流成为企业的第一要务,停止招聘则成为老板们的第一步。这也反映在数据上,据智联招聘调查,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还有29.68%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薪资,无影响的企业仅占17.81%。另外,惨淡经营下,降薪、合同违约风险、裁员也成为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0.64%的受访企业面临着破产或倒闭的风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2401905235.jpg

招聘职位的数量则出现断崖式下降,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复工第一周(2.3-2.7)的招聘职位数较2019年同期下降71.66%。在招聘规模上,超过一半的企业将增员需求控制在10人以内,招聘人数在30人以上的企业主减少至四分之一。

疫情之下,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2020年春节后十天,100人以下的小微企业对于新增人才的需求骤减61%。这些小微企业是城镇就业的主力军,贡献超过50%的岗位需求,缩招背后即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智联招聘CEO郭盛表示,目前整体人才市场压力较大。从企业端看,实行裁员的企业数量高于积极招人的企业数量,裁员的企业数已经占到30%以上,但仍在积极招人的企业只占20%-25%。据观察,往年,春节后应该是一个非常旺盛的求职季。现在看,情况完全变了,大概有17%的人不敢贸然跳槽。

投简历的人变少 线下岗位求职者不愿线上面试

当然在疫情期间,也有一些企业在逆势招人。据郭盛介绍,在复工后第一周,平台型的餐饮企业例如美团、饿了么以及KFC等,在大量招收送餐人员。另外,线上教育培训企业的招人需求也非常旺盛,包括技术人员以及销售人员都有很大需求。

那么,这个时候,招人是不是会变得更加容易呢?答案未必如此。

智联数据显示,和企业端相比,求职者端的反应更为直接,简历投递数量同比减少了83.35%。因此整体职场竞争指数(求职者简历投递数/企业招聘职位数,时间周期为当周工作日)为7.8,较去年的13明显下降。

位于杭州的母婴行业公司亲宝宝正处于大规模招人中,其创始人兼CEO冯培华表示,由于亲宝宝的业务主要在线上,加上业务发展良好,只要物流恢复之后,就不会受太多影响。公司的招聘计划在年前就已经定好,Q1的整体规划是继续招聘五六十位正式员工,三四十位实习生,期待在疫情结束后的流量反弹中加速发展。

尽管亲宝宝的招聘团队每人每天都要筛选出30份左右的简历向业务部门推荐,初试一天得有十几场,但和以往相比,亲宝宝收到的简历确实少了很多,特别是线下岗位,如质检、线下拍摄的岗位等。据公司招聘主管Skye分析,这一方面有疫情造成的人员活动限制原因,也有候选人本身的刻板印象问题。

Skye和团队也开会分析过这个问题,“线下岗位的候选人,他们对于招聘或者说面试的印象更多还是停留在线下,所以当我们联系他时,对方的第一反应是你们什么时候复工,我可以过来面试。对于线上面试的邀请,不少人直接拒绝,认为纯线上的沟通不是特别深入,还是希望等到复工之后再做当面的沟通。”

另外一个受影响比较大的群体,是即将毕业的实习生,因为现在很多学校还没有定具体的开学时间。

“这个岗位我们最近被放了很多次鸽子,学校没开学,他实际能够提供的实习时长本来就没几个月,因为疫情往后延,时间被压缩得更短,那些无法云入职的岗位候选人,就取消了实习计划。”Skye称。

实习生放鸽子背后,反应的是这届应届生求职难的困境。疫情之下,预计今年上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应届生新增岗位规模同比降幅49%,百人以下小微企业的应届生需求同比降幅达到60%。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2492319480.jpg

从行业看,除房地产外,其余行业大类的新增应届生需求全线下降。其中,广告/传媒、汽车行业的应届生需求跌幅超过65%。近两年应届生关注度最高的五大行业: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专业服务和消费品行业,新增应届生岗位平均降幅达到35.7%。

线下面试和视频面试将长期并存

疫情之下,远程办公、线上面试成了新刚需。不少HR称,线上化、视频化面试一定是未来招聘的新趋势。

疫情期间,不少招聘网站诸如智联招聘、BOSS直聘、猎聘等都上线了视频面试等新功能,还有很多HR会选择直接在微信群进行视频面试。

此外,还有一些专业的视频面试企业正在爆发。目前,提供专业在线视频面试产品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专业在线面试(笔试)提供商,包括海纳视频面试、赛码网;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包括Moka、北森。前者主打企业对外招聘,后者主打HR团队内部沟通管理。

海纳视频面试在2019年10月上线了1.0版本,同步面市的还有小程序。最近,其客户数量暴增,目前已经有超过2000家公司用户。为了更好的体验,团队专门抽调人力于2月初推出了APP版本,上线后团队的技术人员几乎每两天就得发一个迭代的版本。

海纳视频面试背后的群星科技是一家30人规模的初创企业,去年3月成立,其创始人梁公军告诉燃财经,当时决定要做视频面试的判断其实很简单,因为5G马上要来了,一定会给视频在各行各业场景下的应用带来变化,其中在招聘行业的应用就是面试。

“只不过我没想到是在疫情爆发的情况下迎来用户激增。”梁公军称,一些招聘网站也在提供视频面试的功能,但面试本身要做好很不容易,越是专业的场景,尤其是偏商务的专业场景,越需要专业的工具来打穿打透。他认为,海纳视频面试有一些差异化优势。

首先,整个招聘的流程特别长、环节很多,需要HR、候选人和面试官之间来回沟通,很容易混乱无序。海纳视频面试能够对整个面试流程做自动的通知和推进。其次,微信群没法做权限分层,海纳能提供多人招聘团队的权限管理和协同推进,并且对候选人的数据进行自动存档、统计和分析。最后是面试录像,多人面试时无需所有面试官到场,主面试官到位以后,就立马可以开始面试,其余面试官可以看录像进行辅助判断和评估。

据Skye介绍,亲宝宝之前有部分岗位就是线上面试,主要是社群运营之类的线上工作,这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倒逼我们所有的岗位都要进行线上面试,跑通所有流程。

为了节省内部很多信息流转的沟通成本,亲宝宝使用了Moka招聘系统。“之前我们收到简历要发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筛选完之后再给到我们反馈,我们安排面试之后还要和他们沟通时间,一旦需要调整时间还得再沟通。这些琐碎的沟通在系统里就可以协同,还能做信息的留存和备份,在远程办公的时候非常有优势。”Skye称。

不过,线上面试也存在着一些天然的劣势。Skye介绍,对于一些公司比较看重的岗位,经过三四轮面试之后,战线被拉长。如果在线下,半天时间就能解决,线上因为协调不开,就要变成好几天,这会给候选人带来一些观感上的不适。为此,团队对一些岗位的招聘流程做了缩减或者合并。

在智联招聘CEO郭盛看来,视频本身是一个长期的风口,但是视频面试未必是风口。企业通过视频进行面试,肯定是希望尽可能多的了解求职者,希望知道求职者和企业有没有非常好的化学反应。但视频面试由于是远程,很多丰富的信息可能就无法捕捉了,这是对视频面试的一个巨大的阻挠。他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企业没有选择,只能做视频面试。面试本身是一个传统行业,在未来,面试一定还是视频和线下互相结合的状态。

企业应提前做准备要在晴天修屋顶

除招人,怎样用人也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这次疫情来得突然,很多企业没有这样的应急经验,更谈不上提前准备。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人”的问题有时候比“钱”的问题还要复杂。这次疫情,对雇主的更大考验在于管理的内功。

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付勇表示,就他最近接触的企业看,抛开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不谈,很多中型企业的现金流撑不过两三个月,今年一年公司的效益能否撑得住,目前公司人员如何安排,成了企业主最头疼的事。

面对疫情造成的冲击,不少企业向政府发出求助信号。对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1月24日就疫情下的劳动关系问题发布通知,表示企业在经营困难下,可采取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稳定岗位,以降低失业风险,尽量不裁员或少裁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2706667931.jpg

付勇建议,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每周至少休息一天。北京等地出台灵活用工政策,允许企业综合调剂使用年度内的休息日。确有困难的企业经过必要的程序,可以考虑从现在开始调剂年度内的休息日,按照相关规定,休息日不算工资。

从2月开始往后算,2020年大概还有80多天的周末,按一半计算,理论上还有40多天的休息日可以调剂,之后再按照做6休1的方式调剂休息。通过这种方式,或能够让企业再坚持一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灵活调休,社保也不能断。付勇提醒,根据国务院及人社部最新政策,免征中小微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免征期限不超过5个月;医疗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还需正常缴纳,确有严重困难的,可以申请缓缴,缓缴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职工个人缴费部分还需正常缴纳。

一些公司在付勇的建议下正在进行内部的压力测试,针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做紧急预案。那些提前就做好准备的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就比较强。

他为有些客户提前做了员工手册,里面设置了自动降薪制度,在公司碰到行业不景气或者业务严重受挫的情况,可以跟工会或职工代表沟通降薪,从高管到基层员工按由高到低的不同比例进行降薪。此次疫情的突发,也可以被包含在内。

“这样做会更加人性化,提前有规章制度依据,将沟通成本前置,现在降下来的工资等业务恢复可以再补回去。但如果没有提前走过民主程序的这种自动降薪制度,紧要关头临时出一个,让企业跟员工去达成协商一致可能就比较困难。”付勇称。

对于未来的走势,郭盛认为,2020虽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眼光放远一点,很多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目前看,疫情并没有出现二次爆发,终究只是长线里面的小波折,不用把它想得太过复杂,大多数企业都能挺过去。(来源:燃财经(ID: rancaijing) 作者:苏琦)



                                 
                                           新闻视点
                 



重要数据告诉你取消住房公积金是否是个好主意                 
【研究员】:WH
直观看,为企业和职工降低12%的成本一说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当前公积金缴存比例为5%~12%的区间,选择12%上限缴纳的单位不占多数。此外,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并没有为职工缴纳公积金,也就没有降低成本一说。而这些中小企业,可能在此次疫情面前,更容易遭受损失。我们可以从住建部、财政部、央行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8年年度报告》中找到一些数据,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做一些更为理性的观察和更周全的分析。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8937368210.jpg

【博览财经特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减轻企业负担?多方建议纷至沓来,直接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也成为一大选项。这合理吗?当下可行吗?

清华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黄奇帆2月11日撰文称,建议取消企业住房公积金制度,理由是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新加坡学来的,现在我国房地产早已市场化,商业银行已成为提供房贷的主体,住房公积金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将之取消可为企业和职工直接降低12%的成本。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8948132011.jpg

直观看,为企业和职工降低12%的成本一说并没有足够的依据,当前公积金缴存比例为5%~12%的区间,选择12%上限缴纳的单位不占多数。此外,还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并没有为职工缴纳公积金,也就没有降低成本一说。而这些中小企业,可能在此次疫情面前,更容易遭受损失。

我们可以从住建部、财政部、央行联合发布的《全国住房公积金2018年年度报告》中找到一些数据,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做一些更为理性的观察和更周全的分析。

总体看,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存在的现实必要,也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但在没有其他配套措施或新制度出台就取消公积金,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哪些人在缴纳公积金?机关和国企占一半

《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实缴单位291.59万个,实缴职工14436.41万人。另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

换言之,33.2%的城镇职工在缴纳住房公积金,约占三分之一。虽然占比不高,但总量依然很庞大。对涉及如此数量民众的一项制度,应不应该取消还是需要慎之又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8974469442.jpg

究竟是哪些群体在缴纳公积金?根据《年度报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缴纳公积金职工4452.39万人,占比30.84%;国有企业实际缴纳公积金职工2928.23万人,占比20.28%;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实际缴纳公积金职工4449.85万人,占比30.82%。

可以看出,前两者占比超过了50%,是缴纳公积金的主要力量。而贡献了80%就业的民营经济中,缴纳公积金的人数占比偏低。这也可以反映出,对于经营成本较为敏感的民营企业,在为职工缴纳公积金问题上并不积极。

哪些人缴纳的公积金高?

201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21054.65亿元。按1.44亿的缴纳人数计算,平均每人一年缴纳14584元,约合每月缴纳1215元。

一些观点认为,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缴纳的公积金差距巨大,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一些国企、事业单位往往缴纳最高比例的住房公积金,而一些民营企业为降低成本等因素缴纳比例低、金额少。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按照规定,公积金缴存比例可在5%~12%之间选择,一些经营效益较高的国企或者事业单位可能会选择较高比例缴纳,而处于竞争性行业的民企可能就会选择较低比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8994293388.jpg

曾有一段时间,广州和深圳等地曾执行过住房公积金最高20%的缴存比例,且缴存基数为原则上3倍,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缴存基数上限可达5倍。不过,自2016年开始,上述政策均陆续被叫停。

因个人公积金缴存多少与工资直接挂钩,高收入群体显然会更为受益。但从过往几年的情况来看,各地人均缴存额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完全匹配,倒是与当地缴存职工大多来自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更为相关。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9008654174.jpg

如2016年,西藏以人均缴存2.77万元成为全国人均缴存住房公积金最高的地区,而当年上海和广东没有进入前十。《西藏自治区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则显示,2016年,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26万人)和缴存额(71.9亿元)增长率分别为8%和36%。缴存职工的构成情况:按单位性质,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79%,国有企业占18%,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占3%。

再看2016年以人均缴存额1.91万元居第三的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区缴存职工中,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占53.38%,国有企业占31.03%。

五万亿元趴在账上?

有观点认为,公积金有超过五万亿元的缴存余额趴在账上,整体利用率较低。该观点认为:“截至2018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14.59万亿元,提取总额87964.89亿元。算下来,公积金的使用比例只有60%,缴存总额扣除提取总额后的缴存余额为57934.88亿元,且利率只有1.5%左右,比2018年底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余额5万亿元还多。”

但需注意的是,这里的缴存余额并非全在账上,还有大量的资金已经作为公积金贷款发放出去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9032591712.jpg

《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9845.78亿元,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余额46.11亿元,国债余额19.71亿元;缴存余额扣除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余额和国债余额后的结余资金为8023.28亿元。

缴存总额高达14.59万亿元,结余资金只有8023.28亿元,这个利用率还不高?况且,有些省份由于房地产市场较为活跃,当年发放公积金贷款总额已经超过当年缴存额,也就是已经“入不敷出”了。

从2018年数据看,全国有15个省份个人住房贷款率超有关部门设定的85%的警戒线。此类超警戒线省市中,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天津、安徽、重庆个人住房贷款率超99%位居前三。

是房价过高还是公积金贷款额度过低?

有关观点认为,很多城市的公积金贷款门槛高、金额低,也让很多人直接选择商业性贷款,公积金贷款使用率较低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如北京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为120万元,而一般的商品房总价远高于此,需要使用公积金贷款就意味着付出更多的首付款,而且使用公积金贷款+商业贷款组合的流程也较为复杂繁琐,且经常被卖房一方拒绝。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19055535659.jpg

《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支持贷款职工购建住房面积2.87亿平方米,占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的19.42%。2018年末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市场占有率16.19%,确实远低于商业贷款占有率。

但究其根源,近年来一些城市房价涨势过快、涨幅较高才应该是公积金使用率较低的主要原因。通过梳理过去10年的数据发现,全国商品房均价逐年稳步攀升。从2009年至2019年,尚未出现年度下降的情况,并已在10年内翻了一番。

公积金贷款额度还能否进一步上调呢?答案是不太可能。2018年末,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率86.04%(指年度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占年度末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的比率),这就是说,账户里有100元,已经贷出去了86元,只有14元留在账户上,这种情况下显然不可能大幅增加贷款额度。甚至有些个贷率高的城市,已经无钱可贷,还怎么可能要求去增加贷款额度。

存在的好处 取消的隐忧

虽然由于房价过高导致公积金贷款使用率较低,但一旦可以使用公积金贷款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节省利息。

《年度报告》显示,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比同期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基准利率低1.65~2个百分点,2018年发放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可为贷款职工节约利息支出2019.98亿元,平均每笔贷款可节约利息支出8.00万元。

此外,与养老、医疗等社保公共账户管理方式不同,个人和单位缴纳的住房公积金悉数进入个人账户,属于个人所有,是每个人拥有的实实在在的“私房钱”。

当然,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实施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缴存制度不完善,城市之间资金融通难,资金提取、使用和保值、增值渠道偏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不高等。

但它毕竟是“私房钱”,是在每个缴纳者的个人账户上,虽然使用受限,但早晚可以归个人使用,此外,相关部门已经在拓展其使用用途和简化流程。

有观点认为,既然使用不便干脆取消公积金制度。那取消之后的情况如何?

按照《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其来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人工资中扣一部分,二是单位缴纳同等的另一部分。一旦取消后,职工工资中不再税前扣除公积金,意味着个人这部分收入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更重要的是,取消公积金制度后,单位无需再被强制性地匹配支出这笔费用,对企业而言自然是减少了人力成本,进而增加部分利润,但也意味着职工个人的这笔收入“消失了”。至于企业能否将这部分利润回馈给职工,那就有待进一步观察了。(来源:第一财经资讯(yicainews) 作者:刘展超)



                        

疫情对楼市影响相比SARS有过之无不及                 
【研究员】:WH
2020年1月恰逢春节假期,又叠加疫情双重影响,全国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大幅减少。贝壳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1月重点18城二手房成交量出现大幅减少,比去年12月环比下降38%。其中1月24日-30日,杭州、济南、廊坊、南京、青岛、天津、武汉、西安、烟台、长沙10个城市都是0成交。齐刷刷的都是零蛋,交易跌入谷底。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自然是武汉楼市,1月链家二手房交易量环比下降51.3%,呈现断崖式下跌;其次为烟台、青岛,成交量分别下降48.2%和46.8%。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4369206275.jpg

【博览财经特稿】2019年底,楼市已经出现明显的回暖苗头,没想到疫情黑天鹅不期而至,全民变成了宅男宅女。说好的小阳春早已灰飞烟灭,2020楼市将走向何方?

10城二手房0成交

2020年1月恰逢春节假期,又叠加疫情双重影响,全国二手房市场成交量大幅减少。贝壳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1月重点18城二手房成交量出现大幅减少,比去年12月环比下降38%。其中1月24日-30日,杭州、济南、廊坊、南京、青岛、天津、武汉、西安、烟台、长沙10个城市都是0成交。齐刷刷的都是零蛋,交易跌入谷底。

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自然是武汉楼市,1月链家二手房交易量环比下降51.3%,呈现断崖式下跌;其次为烟台、青岛,成交量分别下降48.2%和46.8%。疫情对返乡置业影响最大,返乡人群回家基本都宅着,能出去买菜就不错了,别说买房了。

百强房企新房销售下降

新房形势也不容乐观,1月本来就是房企销售淡季,今年受“新冠肺炎”影响,销售格外惨淡。全国房企售楼处暂停营业,开盘、促销活动被叫停,工程建设延期开工,中国房地产线下销售全面按下“暂停键”。房地产施工、投资处于“休克”期,更是给房企2、3月的业绩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克而瑞、亿翰智库数据显示,百强房企1月新房销售同比下滑12%,200强房企同比下滑10.2%。同时,中小房企首月交出的成绩单也不尽如人意,融信中国、美的置业、当代置业、中南建设等房企销售额对比上一年同期销售业绩均有所下滑。

但债务是一点没少,而且还很多。2020年刚好是房企偿债高峰期,可谓祸不单行。据克而瑞统计,2020年95家典型房企共有5575亿元的债券到期,相比2019年到期债券增长了43%。其中,1月、7月和11月均为偿债高峰,分别需要偿债616亿元、615亿元及662亿元。

冰封的楼市,考验着房企的现金流,也考验着运营的极限。这次疫情对楼市的影响,相比以前的SARS有过之无不及

“SARS对经济的影响相当于18岁年轻人起跑后又蹲下系了个鞋带。现在的情况则可能更像一个45岁中年人,事业过了巅峰,家里上老下小压力巨大,下楼梯的时候又把脚崴了。”

这次疫情爆发与1-2月传统销售淡季相撞,对房企影响最大的是现金流。销售中的定金+预售款是房企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但现在几近枯竭,只能靠吃老本和融资。

此次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强,防控措施更严格,各省市纷纷开启一级应急响应,全国多地封城、封村。产业链上下游目前还不能顺畅打通,房地产开工延迟,销售回款希望渺茫。

由此会引发一系列连锁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现金回流困难,影响企业资金链正常运转。对于负债水平较高的房企,短期的“缺血”会引发“休克”风险。

以前说房地产市场看政策吃饭,这会儿是看疫情吃饭了。如果一两个月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则房地产影响仅限于今年第1季度,2季度之后楼市销售有可能出现大幅反弹,对全年影响不会太大。

如果疫情持续三四个月甚至半年,对于大部分房地产企业来说,面临的就是一场生死考验。因为越往后业绩越难追,若业绩差距较大,债务压力也就越大,高杠杆房企及资金实力小的中小房企恐怕要资金链断裂。

房企日子不好过,地产中介日子更难过。众多城市小区已实施封闭式管理,虽然理论上说是租售同权,其实是除业主闲人免进。即使经纪人在岗,业务也很难开展。如果疫情持续半年,估计很多经纪人的生活将无以为继。

疫情影响购买力

在多重压力下,楼市遭遇冰点,别说小阳春没了,很多地区整个上半年的楼市业绩估计都会受到影响。

因为疫情,社会停滞。这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有房贷、车贷要还,而没有收入,个人资金周转是个大难题。还没买房的,也要承担房租的压力,未来买房的计划又要推迟。人们赚不到钱,拿什么来买房?疫情的突袭,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财务上,都会冲击到人们的置业计划,削弱需求端的购买力。

当前,成交量确实跌至谷底。疫情过后,开盘的项目仍旧要推出,不排除有开发商为快速回款,以价换量,进行打折促销活动。但总体大跌的可能性较低,楼市大局仍是维稳为主。

政策趋松,利率降低

虽然疫情无情,好在政策趋松。2月7日,武汉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通知,对参与武汉市疫情防控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的公积金贷款额度予以提高,最高可贷款额达84万元。此举也是为了激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战疫者”和“担当者”。

2月12日晚上,西安、无锡、深圳三个城市突然齐刷刷出台抗疫情、稳经济的政策及措施,帮助房企们渡过难关。

其中西安救市手段主要从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放松预售两方面出发。新出让土地可按起始价的20%确定竞买保证金。用地单位缴纳50%土地出让价款并出具承诺书后,即可预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除此之外还将大力推行网上审批服务,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房企造成的损失。

无锡的政策力度是最大的:困难企业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可减免。预售楼房完成25%投资额即可申请预售,加快企业回款速度。房企可申请延迟交地和延期缴纳出让金。当地房地产行业主管部门还将牵头组织开办网上房交会,实打实地帮助房地产开发和中介企业促成交易,帮扶真是细致入微,堪称2020年业内首次。

而深圳政策主要针对新冠肺炎治疗或隔离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可申请延长公积金贷款期限。随着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不排除深圳接下来出台更多相关举措。

从以上城市新出的政策看,明显主要是为了鼓励房企积极拿地,买买买。政策确实很实用,将大大缓解企业拿地资金的支付压力,促进企业投资拿地和开工建设。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这么急地发布楼市利好新政策呢?毕竟地方ZF收入和卖地收入是直接挂钩的哈。

这次疫情,对很多中小城市冲击很大,返乡置业变成居家隔离。预计各地ZF未来可能会继续在因城施策的基调下对楼市政策进行调整。毕竟,房企们现在过得确实太难了。

目前这种调整的风向已经反映在利率方面,2020年开年后整体利率呈下降趋势,房贷利率在持续走低。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4392215003.jpg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对全国35个重点城市房贷利率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1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51%,环比下降1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82%,环比下降2BP。

具体城市而言,北京首套房贷利率5.35%,环比下跌0.01%;上海首套房贷利率4.82%,环比下跌0.05%;广州首套房贷利率5.32%,环比下跌0.04%;深圳首套房贷利率5.15%,环比下跌0.05%;其中,上海首套房贷利率创30个月以来历史新低。

二线城市中利率增减不一,哈尔滨首套房贷利率下降幅度最大,环比下跌0.23%,达到5.21%;武汉、长春、珠海也分别降至5.88%、5.58%、5.38%。

但也有个别城市利率上调,如南宁首套房贷利率已达为6.27%,无锡达到5.96%,中山为5.77%。

行业洗牌加速 大鱼吃小鱼

2019年眼看熬到了政策底,春天快到了,不少房企使出浑身解数高价融了资,打算开年风风火火大干一场,没想到受疫情影响项目全面停滞。2020年经济下行压力大,不过受疫情影响,楼市宽松政策的实施速度也会加快。在银行降低利率、宽货币政策的加持下,站长认为未来贷款利率持续下调将会成为主流趋势,但行业洗牌淘汰依然不可避免。

对于那些资金实力雄厚,或拥有稳健现金流的大房企而言,则迎来一场围猎游戏。可以用很少的钱进行兼并和收购,获得大量优质的项目和价格便宜的土地,从而成为留在牌桌上的胜者,赢者通吃。

但中小房企们就没那么幸运了,要么断臂卖地求生,要么不堪负重最终破产。就在今年2月,已有20家房企“相继宣布破产”,行业加速进入寡头格局。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6%2F1582704401980393.jpg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突发性事件,短期对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冲击,但只是阶段性,而不是系统性的。房地产市场最终还是取决于人口、经济、需求。中国的人口红利远未结束,只是暂时压制了置业需求。相信疫情过去,楼市会和大地一样复苏。

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的压舱石,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和地方政府因城施策的实施,将推动速冻的住房需求在今年4月或下半年逐渐恢复。(来源:地产情报站(ID:dichanqbz) 作者:可鑫)



                                 
                                           社会透视
                 



这场口罩收费或免费盛宴中 受伤的总是消费者                 
【研究员】:WH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全球的口罩生产大国,严峻的疫情形势,导致所有中国人都同时抢购口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满足这种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需求,包括原有的库存和新增的产能。中国一缺口罩,全球就会发生“口罩荒”。目前国内的医用口罩产能最大能做到是每天生产2000万只,但中国每天的口罩需求达到了3.5亿之巨,巨大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暴利的产生。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600548931.jpg

【博览财经特稿】曾经不起眼的口罩,现在成了硬通货,是目前最紧缺的物资。在各个城市,都出现一罩难求的局面,在深圳的人甚至感慨:买口罩比买房还难!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先算算我国的口罩产能: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全球50%的口罩都是由中国生产。去年,中国总共生产了50亿只口罩,每个工作日生产2000万只,其中医用口罩占比54%。也就是说,医用口罩的产能每天1000万只以上。

由于口罩极度紧缺,很多大企业开始“不务正业”,利用过剩厂房生产口罩,如果这些企业的产能都上来,中国每天医用口罩的产能可以达到多少个呢?

比亚迪宣布2月17日可以达到每日500万只,富士康2月底每日可以生产200万只,通用五菱每天可以生产170万只,还有中石化等其它工厂。

把所有加起来,满打满算每天生产1000万只。加上原有产能每天1000万只,到2月底,中国每天生产的医用口罩可达2000万只。

现在的中国每天口罩需求量多大?

中国有14亿人口,城镇人口大约8亿,农村人口大约6亿。我们按4口人为一个家庭,城镇有2亿个家庭,农村有1.5亿个家庭。假设每个家庭,每天因为各种原因,总要出去一个人,消耗掉一个口罩的话,那么中国每天要消耗掉3.5亿个口罩。

刚刚提到,中国一年口罩的产能也就50亿只,还有很多劳保口罩等不适用医用的口罩。按照54%的医用口罩比例,去年一年生产的口罩,中国只要8天时间,就可以消耗完。

当然,还有很多偏远农村家庭,他们并没有戴口罩,也没有口罩库存,但他们实际上有需求的,只不过是没有条件满足而已。但医院的消耗量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湖北的医院,和农村的情况对冲一下,我觉得每天3.5亿个口罩的需求量是没有多算的。

2000万的日生产量,对3.5亿个日消耗量,这就形成一个巨大的供需缺口。

对普通大众来说,情况更糟糕。目前所有的口罩产能都是由政府接管,警察驻守,由政府统一调配。政府调配的原则,也是优先供应湖北疫区和医院,然后定量向市民投放。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629991495.jpg

随着企业陆续复工,企业复工的条件是要能够给员工提供充足的防护措施,口罩是必不可少的,达不到条件,政府不批准企业复工。上班时间,每个员工每天要消耗掉2只口罩。企业为了达到复工条件,需要大量收储口罩。

多种需求相互叠加,同时爆发出来,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满足需求。中国是口罩生产大国,尚且如此,要是放在其它国家,会更加难以应对。这就是为什么制造业如此重要,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自主生产能力更加可贵。

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一种商品,需求远远大于供应,一定会带来价格的暴涨。暴涨之下,必有暴利,很多人性的阴暗面就暴露出来了,开启了一系列的骚操作。

举报高价售卖口罩导致市民买不到口罩

钟南山院士从武汉回来,呼吁大家戴口罩,大家才纷纷开始采购口罩。当时各个药店还有常备库存,但仍然满足不了突发性的大量需求。

有些药店和网店开始涨价,原来1毛1个的一次性口罩,先是涨到1元一个,随后涨到3元一个;原本3元一个的3MN95口罩,先是涨到10元一个,随后涨到20元一个。

有些人感情上和钱包上都受不了,觉得老板黑心,发国难财,于是对药店老板进行了举报。很多药店中招,被查处了,宿迁有一家药店,居然被罚了75万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679724216.jpg

但举报并没有让大家买到便宜的口罩,大量的药店被处罚之后,我们愕然发现买不到口罩了。你跑到任何一家药店,都会写着“口罩已售完”。是真的售完了吗?

我相信有一部分药店是真的平价或者略微涨价售完了,没有库存了;还有一部分药店是不敢卖,也不愿意卖了。为什么?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699729437.jpg

因为药店老板手里的这批口罩,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价格了,如果他涨价卖,会被投诉罚款,那他宁愿不卖,也不愿意低价卖。这就导致我们在正规药店买不到口罩了,你出高价也买不到,人家不敢卖。

看下面这个例子,进价19元,卖25元,我觉得已经很良心的价格了,但还是被认定高价销售,被吊销的执照。那药店老板不做生意了吗?那口罩就一直放在库房里?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720650161.jpg

当然不是,既然正规途径不让卖,那就不走正规途径呗。口罩是硬通货,不怕砸手里,有货就是这么任性!

朋友圈的高价口罩

当我们在药店买不到口罩的时候,朋友圈里开始陆续出现卖口罩的人。这些人刚开始都是药店的工作人员、药店老板家人,以及他们的朋友。他们可能原来是做金融的,也有做物流的,还有做工程的,总之是那些不务正业的。

他们把不敢在药店卖的口罩,通过这些途径,卖给身边的朋友。大家在药店已经买不到口罩了,朋友圈贵点就贵一点吧,毕竟是熟人。而且大家也接受了口罩价格暴涨的现实,再者说了,总不能去投诉自己的熟人朋友吧。

大家要感谢第一批在朋友圈卖口罩的朋友,因为他们让你买到了真口罩,而且是真真切切发货了。

但在背地里,他们还是会被骂。还是有人骂他们发国难财,骂他们黑心,无良奸商。这些骂人的人呢,始终站的道德高地上进行指责,也无视价值规律,天生具有韭菜的特质。

没关系,朋友圈还有很多平价的口罩在等着他们。

朋友圈的假口罩和骗局

当第一批人的真实口罩卖完之后,朋友圈并没有因此消停,原来卖面膜、卖减肥药的微商们,纷纷晒图开始卖口罩了。

但正如前面所述,所有正规的口罩厂都被政府管控,大量的口罩优先满足疫区和医院。所有的口罩经销商、药店都拿不到货,凭什么那些微商能拿到货?如果那些微商能拿到货,并且给你发了货,你能想象这些货是从哪里来的吗?是合格的吗?合法的吗?

很多人1块钱一个,从微商那里买到了,收到货一看,发现口罩只有一层,非常之薄。如果再仔细看看外包装,既没有生产厂家,也没有合格证,也没有生产日期,就是标准的三无产品。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776491415.jpg

这就是正常价格能买到的口罩,有人认为,即使假口罩也好,总比没有强吧。这种想法不但错了,而且还很危险。

口罩属于医疗用品,有着很严格的无菌生产环境,随便一个小作坊做出来的口罩,根本无法防御病毒。更为关键的是,如果使用的材料不合格,口罩上还会有很多环氧乙烷的残留物,不但会刺激你的呼吸道,还会致癌。

也就是说,那些从微商那里买来的平价口罩,不但没有使效果,还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伤害。

那么,卖假一次性口罩有多赚钱呢?那些微商从假口罩批发商那里进货,一般是3毛钱一个(PS:水涨船高,假的价格和真的价格一样贵了),一次性买10000个,总共也就3000元。然后他拿到朋友圈来卖,卖你3元一个,总共能卖3万元。就这样一进一出,赚了27000元。几天时间,就把小白领3个月的工资给挣回来了,这有多暴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821445515.jpg

除专职微商,还有一个群体,也打起了朋友圈卖口罩主意。你说他们是骗子吧,他们又不是专业骗子;你说他们不是骗子吧,他们又骗了你的钱。

他们一般是社会底层人员,没什么正经工作,平时手头也很紧张,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看到网上都可以现款卖口罩,他们灵光一闪,想出了一条生财之道。

他们卖口罩更加简单粗暴,因为他根本没有货,也不会有货,他也不会发货。他们从网上找来大量口罩的图片,然后在朋友圈或者一些信息平台发布有大量口罩的信息。一般是“一万只起提,现款提货”等消息,不明真相的群众看到后,就加他们的微信。

等他们收到你的现金转账之后,他们会想方设法先稳住你,先是借口说货还没到,或者说物流没收,或者说过两天就发。总之就先拖着,最后实在无法拖了,钱也取出来了之后,就直接把你拉黑,彻底联系不上了。

搞诈骗有多暴利,看看下面的新闻就知道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843461961.jpg

这只是抓到的大鱼,还有很多小鱼,警察叔叔根本忙不过来。有些小混混,从每个人手上骗几百上千元,你去报警吧,根本不够立案,人数多了之后,也能骗了几万块钱,几个月都不用干活了。

因为暴利,连选秀艺人也搞起了口罩诈骗,星途尽毁不说,还被批捕入狱!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853948828.jpg

代购的高价口罩

微商和骗子在朋友圈还没唱罢,代购的又来登场。身处海外的买手们,兵分四路,分别在越南、泰国、韩国、日本的药店疯狂扫货,把很多MadeInChina的口罩,又买了回来,然后通过人肉运输回国内。

国外的药店看到中国买手如此疯狂,采取了限购的措施,每日每人只能购买一包。下面就是日本的朋友发回来的照片,上面只写中文,说明都是中国人在抢购口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873655464.jpg

即使限购,所有药店的口罩也都被买手们一扫而空,韩国商家很鸡贼,看准了中国急需口罩,也发起了中国的国难财。

就在中国买手把药店的KF94口罩买完时,韩国的口罩工厂也开始大幅涨价。原来3元一个的KF94口罩,直接涨到20元一个,有些甚至涨到40元。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893859011.jpg

所以,通过代购回来的口罩,价格也并不便宜。一个KF94口罩,几经周转,最终到达你的手里,起码会去到20元。这还算是良心的,而且你买到的是货真价实的真口罩。

目前韩国也有疫情发生,大量的购买和囤积,导致韩国的医院也出现口罩紧缺的状况。而代购人员把大量的口罩从韩国运走,也引起政府的注意,韩国政府及时出台政策,金额超过1.2万元或者数量超过300个,就要申报出口手续。而只要在申报审批上做出限制,就能限制住出口数量。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1908346984.jpg

同样的,越南政府也开始对中国口罩出口的限制。在早期,那些代购还能买到大量的越南、韩国口罩,并通过人肉运输的方式带回来。这个政策一出,就把大部分代购的路子给堵死了。

所以,最近的朋友圈的那些代购,也买不到口罩了,他们也断货了。他们要么在等一些进口的商家走报关手续,要么就挺而走险,走上微商们卖假货的老路。

不久前,就有消息报出来,有7500箱的假口罩注入了代购圈。口罩属于医疗器械,如果要从国外报关进口,资质要求非常高、手续也非常复杂、周期也非常长,在常规人肉代购这条路被堵死的情况下,还有大量口罩的代购,一定是销售假口罩的主。

APP免费送口罩的无良套路

在卖口罩盛宴中,有业界良心的药店被举报不敢卖口罩,有卖假口罩的微商,有假卖口罩的骗子,有真代购,也有假代购。他们有人赚良心钱,也有人发国难财。但有些人免费送口罩,也在发国难财,你信吗?

**好医生APP,免费送出1000万个口罩,每个人登录APP,都可以免费领取一个口罩。**好医生APP联合11个城市的药店,给市民送口罩。而11个城市以外的市民,则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免费领取1个口罩。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2025865017.jpg

不否认,一些在药店免费领取的口罩,有些是3M等比较好的品牌口罩,但对于11个城市寄送的口罩,就非常无良了。

口罩是免费的,但运费得用户自己出,春节期间,顺丰快递费也上升到18元。也就是说,用户得付18元快递费,才能拿到这个免费口罩。但只要是好的口罩,18元也算良心。

宣传广告上的口罩是3M/朝美/霍尼韦尔品牌的口罩,随机发货。而用户真正收到的口罩,却让人大跌眼镜,和宣传的口罩等级相去甚远。而这种口罩,可能成本连1元都不用,让用户花18元快递费,去买一个价值1元的口罩,这不是侮辱用户的智商吗?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225%2F1582622036480479.jpg

而**好医生APP,却打着如意算盘。1000万个口罩,就是1000万个快递,算是顺丰的集团型大客户了,根本用不着18元一个快递费。而口罩呢?好一点的就几元钱一个,差的可能不用1元。**好医生APP通过收取快递费,就把口罩的成本费给赚回来了。

这还不是最精明的,因为免费送口罩的噱头,大量的用户下载**好医生APP。现在互联网APP的获客成本非常之高,阿里巴巴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420元,京东获取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508元,拼多多的成本是284元。

**好医生APP就牛了,他这一波骚操作,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是免费!免费!免费!免费送口罩是假,免费获取客户才是真,你还不能骂他发国难财,因为他根本没收你钱,而收的是快递费。

总结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是全球的口罩生产大国,严峻的疫情形势,导致所有中国人都同时抢购口罩,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满足这种短时间内聚集的大量需求,包括原有的库存和新增的产能。

中国一缺口罩,全球就会发生“口罩荒”。目前国内的医用口罩产能最大能做到是每天生产2000万只,但中国每天的口罩需求达到了3.5亿之巨,巨大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了暴利的产生。

而很多正规的药店,在合理提高价格卖真口罩时,被市民们举报,导致药店老板宁愿不卖口罩。而这些真口罩最早也是转入到朋友圈线上卖完了。

但巨大的利益空间,让一些微商、骗子、代购发现了可趁之机,大量的消费者在朋友圈被骗了。

国外的口罩也开始紧缺,韩国和越南都纷纷也台政策限制出口,相信后面会有更多国家也台限制政策,以保障国内的需求。

而一些代购,由于没有真货,在暴利的诱惑下,也加入了售卖假进口口罩的大军。

而有一些比较鸡贼的互联网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的用户,采用了免费送口罩的套路,免费收割了大量的用户。而付出高额快递费的用户,换来的却是一个劣质的口罩。

在这场口罩的盛宴当中,受伤的总是消费者,不管是收费,还是免费!(来源:职场大江湖(ID:ZhiChangDJH) 作者:江湖大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4-26 04:18 , Processed in 0.18503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