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周刊3.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3 09:0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智慧策略投资ace数据破解版下载全推行情】《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将遭遇两轮冲击波》疫情看到了曙光,但这只是对中国考试的“测试题”,“正式考场”将是如何启动中国经济!

如果说这场疫情令中国经济出现了“停摆”或“断档”,接下来的“复工”将是另一场更为严峻的“大考”。“大考”的难题不是“复工率”而是企业的“复活率”;

疫情可以“封城”,患者可以“隔离”,但“复工”却是一个产业链、一个纵横密织相互依赖的大体系,“复工”丝毫不比这场疫情战役轻松。我们坚信一定能取胜!但我们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如何快速减少损失?在全球供应链共融之下,我们尚未经历过,也不曾有过可借鉴的案例!

我认为,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或将不可避免面临两波冲击,第一波是物价上涨(热启动),第二波将是失业率突现(冷启动)。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首席视点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疫情过后,中国经济将遭遇两轮冲击波                 
                                 
【博览财经分析】疫情看到了曙光,但这只是对中国考试的“测试题”,“正式考场”将是如何启动中国经济!
如果说这场疫情令中国经济出现了“停摆”或“断档”,接下来的“复工”将是另一场更为严峻的“大考”。“大考”的难题不是“复工率”而是企业的“复活率”
疫情可以“封城”,患者可以“隔离”,但“复工”却是一个产业链、一个纵横密织相互依赖的大体系,“复工”丝毫不比这场疫情战役轻松。我们坚信一定能取胜!但我们将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如何快速减少损失?在全球供应链共融之下,我们尚未经历过,也不曾有过可借鉴的案例!
我认为,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或将不可避免面临两波冲击,第一波是物价上涨(热启动),第二波将是失业率突现(冷启动)
下面,我想从一个企业“复工”的“五大要素”展开讨论。之所以分析“五大要素”,是希望政府不要仅限看“复工率”更要关注企业的“复活率”。“复工”只代表企业有人,人既是生产的首要要素,也是企业的成本,没有订单、没有资金,人力成本将是窒息企业的“负荷”!即便机器开动,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将极大降低中小企业的复活率
如果将一个企业比作一个单细胞,存活下来必备“五大要素”:劳动力、原材料(设备)、资金、订单、运输。缺少任何一样或者在时间上不适配,对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场存亡之争。
劳动力是先决条件,随着疫情缓解,这个要素只是时间问题,全国少了武汉湖北也不要紧。运输要素,虽说会令“货出不去,料进不来”,但我相信很快也可以解决。
资金要素,关键在政府新政的初衷(保就业)与银行的实现行动(利益与格局)是否一致,据媒体报道,浙江一家500人的纺织企业,每月向银行支付贷款利息是50万,依据疫情新政银行给予了5万的利息优惠,老板的呼吁银行需要停息企业才有可救。从理论上讲,企业面临比节前更大的困难与风险,银行理应下调贷款评级。银行究竟站在怎样的角度与格局来切实帮助到解决了中国80%以上就业的中小企业,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
劳动力、运输、资金这三大要素,或许只是时间与格局问题,如同一辆车,有了司机、有了油、有了路,余下的就看车的启动与整车的电路、油路、齿轮等系统能否协调运转了,差那一个环节,都跑不开!
“原材料”与“订单”才是“复工”“五大要素”中真正制约制造行业的卡点
“原材料”反映的是疫情“停摆”“断档”之后的供给侧,“订单”反映的是需求侧。供需是一个系统性。
有人,没有原材料,不行;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也没意义,人,反而是负担;
有人,有原材料没有订单也不行,生产的叫产品不叫商品,增加的是库存,更是负担。
我要强调的是,“复工率”不代表“复活率”!
作为一个单一企业,无论你有没有收入回款,只要有人,就要支付工资;只要有场地,就有房租;只要有产生,就有成本!但从2月份算起,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企业的可用资金85.01%的维持不了3个月生存。其中,67.1%的企业可以维持2个月,85.01%的企业最多维持3个月,只有9.96%的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
一旦中小企业的倒闭,直接引发的失业潮,而家庭收入下降必将引发消费端大幅萎缩,而中小企业大量承担着服务行业与出口贸易,作为终端的服务行业衰退必将引发上游产业订单大幅下降。同样,上游原材料或商品价格上涨,一样也会冲击下游产业,加剧中小企业的困境,进入恶性循环。
我在2月初预期的原材料涨价已开始显现,这还只是刚开始。这次涨价是供需脱钩后的重启,政府要不要管控物价,如何管控?疫情可以用行政管制封堵,但作为一个全社会的经济重启,产业链之间对涨价的传感或许比“新冠”更快速!而“免疫力”不强的中小企业是否能杠过危险期,需要政府高度重视。
我已注意到,企业停工停产导致原材料供应减少,众多原料价格开始上涨;物流停运,运力不足,导致运输费用大幅上涨。各行各业成本都会加大,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幸免。
任何一个企业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当一种价格上涨必然引发链锁反映,从而导致环环价格普涨趋势
例如,石油炼化厂停工或检修, 2月21日的石油焦价格由年前850元/吨就涨到了1650元/吨,接近翻倍了。 石油焦价格上涨,电池电极价格必然上涨,部分市场电池经销商已经开始宣布涨价,有区域48/12已经涨到310元/组。电池上涨,电动车生产成本已经在持续上升,业内人士预计电动两轮车涨价幅度80-100元,电动三轮车涨价幅度200~300元,蓬车上涨幅度300-400元。
同样,新冠肺炎波及日韩地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存储芯片厂商是三星和海力士,市场亦普遍预期存储芯片乃至整个电子元器件存在涨价。而疫情发生以来,测温设备需求剧增,传感器、电阻、电容等元器件的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上涨,涨幅在20%-30%之间。
口罩供不应求,令无纺布的价格疯涨,按日报价,部分厂家采购熔喷无纺布由原来的1.8万涨至16万甚至24万每吨,涨高达1233%。
各地都有封村封路的情况,导致运输能力不足,物流成本也大幅提高,有些地方运费直接上涨30%。
据了解,全国各地蔬菜、水果、建材、电子、消费、化工等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疯涨,从10%、20%、50%、100%一直到涨到1200%多。猪饲料基本上都涨价100元/吨,鸡鸭饲料基本上涨价50元/吨,轮胎涨价7%、钛白粉上涨500元/吨、维生素产业涨价40%、尿素涨价40元/吨。
这一轮链锁性的涨价,有上游的生产和运输还没有完全恢复,市场上没货的涨价,也存在有货但预期涨价,随行就市以图快速补回企业因疫情损失的涨价。当然,也有中间商依仗资本与渠道优势囤积居奇、抬高物价。
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面讲,原材料上涨有利“去库存”,但基于当前各类物资涨价的特殊性与客观性,政府如果用“一刀切”方式管控物价,将会恶化供需关系,降低企业的“复活率”,加剧就业的难度。令市场自我修复机制丧失。
疫情之后的中国经济,或将不可避免面临两波冲击,第一波是物价上涨(热启动),第二波将是失业率突现(冷启动)。中国今年1月份CPI冲高到5.4,这是从近20年当中第5次上冲到5.4,相信至少上半年的通胀会表现的非常快,抑制物价上涨变的更为艰巨。面对中国M2已是经济总量的2倍,去杠杆经过几年的努力,面对“复工”困境,货币政策的扩张空间实在有限。调控经济的难度非常之坚,从“复工”到“复活”非常吃紧
如同疫情武汉人民为全人类作出了巨大牺牲,我们也应承认经济“停摆”之后的冷热启动是避免不了的,有牺牲、有代价也有机遇。
将困难想的多些,更有利加快中国经济复苏的速度!


                                 
                                           博览视点
                 



中外不同的“国家动员能力”,决定你这波操作的策略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287412980.jpg
【博览财经研报】虽然欧美政府通过各种方法想要淡化影响(提高“检测门槛”,当做“大号流感”去治),但是欧美的资本市场已经给用脚给它们投票了——股市在短时间内爆跌就是最直接的体现。
而A股这边,爆款基金已经发了上千亿,据说这两周还会继续发行,规模也可能有“上千亿”,但问题是,人家钱虽多,但人不傻,是否一定要在此时“火中取栗”?
因为相信中国的“稳增长”能力,所以要长期持有中国资产;因为不相信老外们“短期内稳定大局”的能力,所以没必要急于在此时“出手”(至少不必全力抄底),等海内外“跌透了”再做也不迟
现实告诉你何为“国内的整体掌控能力”!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288496727.jpg
因为疫情,中国整个社会“停摆”了接近20天了,而在这20天内,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凝聚力。
对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来说,这20天除了不能非常自由的外出,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没有出现生活物资短缺、也没有出现社会动乱。
您要知道这次事件并不是预定好的,而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
试问:如果我们有意识的进行准备和预防,中国能够坚持多久?
试想:如果哪个国家想要和中国发生战争,这会不会让他们胆寒?如果在我们有重大行动的时候,隐藏在国内的敌对势力还敢不敢进行大肆破坏……
中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形成如此巨大的凝聚力,这得益于上层建筑的政治觉悟和强大的执行力、得益于国家各种宣传机器的快速运转、得益于14亿人的集体意识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存款、有充足的生活物资做保障,自然不慌不乱)。
说实话,如果没有这次的疫情,我们还真没有什么理由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全国动员。
其实,我更把这次疫情当成是一次“实战”演习,既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能让我们看清世界各国的态度,更能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实力、中国人民的承受能力和凝聚力!
博览财经认为,如果疫情在全世界扩散,那么受到影响最小的将会是中国,而最大的将会是美国
原因非常的简单:中国是以中低端制造为主,生产全球必须的中低端制造,即使疫情扩散,大家也离不开生活必须的中低端制造,所以中国制造的需求不会减少;欧美国家以虚拟经济和服务业为主,一旦病毒扩散,大家就会少活动,会对服务业形成致命的打击
目前中国工业+农业的GDP=美国+日本+德国,而美国+日本+欧盟的GDP却接近中国的3倍,由此可见服务业在美日德等国家占的比重有多大。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288692153.jpg

所谓的服务业就是指商场、超市、歌厅、旅游、交通运输、留学等行业。
如果西方国家学习中国的“封城”,或者要求老百姓在家里自我隔离14天、一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那么欧美国家的服务业一定会崩溃,整个经济也会跟着崩溃
如今,老外应对疫情的那些骚操作(为了降低“疫情数据”而提高监测门槛,把疫情当做政治斗争的工具,甚至出现了“民主抗病毒、信主不感染”的闹剧),以及各国经济体当中的那些猫腻,要说普通投资人不清楚,那么,这些爆款基金的“职业投资人”必定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说“2.3”暴跌之后,国内投资人疯狂抄底,就是在赌“国家机器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在赌“百年目标、扶贫、小康”必须完成,而政策必定“玩命的维稳”;
那么,当疫情扩散到全球,尤其是那些自诩“优越的西式民主经济体”在自我陶醉“用民主抗病毒”之时,它们还能不能像中国这个“超大经济体”这样“快速止损、奋力反弹”,抑或幸运的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微经济体”那样“佛系”的“不药而愈”
估计,国人就没有那么大的“信任感”了(不信你就看看它们的各种“骚操作”呗)……
或许,“精外人士”也可以自诩“不过是像你们‘WH’那样,呈现出初期的‘手忙脚乱’,之后‘会好’的”!
也许吧,但不管怎么样,至少在短期,它们是“乱”的,是难以给市场以信心的,尤其是当股市的“股价已经在短期内被炒作好久”之后,获利盘也是找机会“离场避险”的,而那些“新资金”会否要在这种“情况不明”的时候,像“2.3”之后那样,快速抄底,就成了“变数”
至少笔者认为,国内外的“长期资金”是会继续加仓中国资产,问题是“是否就要在当下‘快速建仓、加仓’”?
个人的理解,至少人家没必要“那么着急”!
慢慢买,等“跌透了”再来“大力度抄底”也不迟,不必急于这一时。
总结一句话:因为相信中国的“稳增长”能力,所以要加仓;因为不相信老外们“短期内稳定大局”的能力,所以没必要急于在此时“出手”(至少不必全力抄底),等海内外“跌透了”再做也不迟!
基建投资加速期,低估值的基建等蓝筹是较好的“防御性”品种
因此,博览财经认为,总体看,中国中长线成长的韧性和空间均很大,产业升级及消费升级的潜力依然较大,随着中国国内疫情逐渐受控,复工复产推进,低估值的基建等蓝筹是较好的“防御性”品种(估计今年“两会”上会有更加明确的“补回一季度损失”的“硬政策”);中长期看,新经济。高科技人仍然是长线资金重点追逐的对象。
目前,中央、多个地方政府也释放了促进经济恢复发展的各项政策。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基建投资也进入了加速期。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多部委努力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审批、招投标,加大力度有序推动项目复工开工,持续优化滚动项目库。云南、河南等多地也推出数万亿的投资计划清单,一批能源、交通、5G等重点工程启动,预计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明显回升。
业内人士预测,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专项债规模扩大之下,稳增长政策将明显发力,2020年将会保持传统基建项目和新型基建项目并行发力的态势,从政府、市场两方面推进,全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明显回升,预计在8%至9%左右
光大证券预计,2020年基建增速需达到10%左右增速可对冲疫情影响,对应新增基建投资1.7万亿
国泰君安认为,基建春天来临,钢结构弹性最大,复盘历史,经济下行压力期财政货币政策转向宽松且加码基建托底经济,建筑指数实现超额收益。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大,政治局会议再加码稳增长,财政货币后续仍可期待。考虑LPR降息/1月社融信贷好转/新增专项债已陆续拨付且投向基建比例明显提升,将修复基建资金来源,看好Q2起基建增速提升;未来存在可能的货币政策上降息降准、财政政策上上调专项债额度/上调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等或加码,看好基建趋势行情。基建趋势行情来临,基建央企稳健,钢结构弹性最大。1)基建央企推荐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化学/中国交建;2)钢结构渗透率将实现从7%到30%跃迁,是业绩弹性最大、最具前景朝阳行业,是建筑第三次α翻倍行情,推荐东南网架/精工钢构/鸿路钢构/富煌钢构/杭萧钢构;3)设计推荐苏交科/中设集团等,园林推荐岭南股份/东珠生态等。
中泰证券认为,基建板块目前处于绝佳的“左”侧位置,应该从小周期的角度审视基建股,目前正处于新一轮小周期启动的前期。经过2019年的磨底与一季度疫情的冲击,新一轮基建周期已经箭在弦上,政策博弈的延伸空间较大,基建投资在上升阶段可能形成短期强脉冲,而头部企业收入增速从二季度开始再上台阶是比较确定的。目前板块估值接近历史绝对底部,央企PE普遍在6倍左右、国企10倍以内、设计龙头10倍上下。建议做中期配置,而非短期交易,推荐基建核心资产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设集团、苏交科;部分园林企业存在底部出清风险的机会,建议关注诉求明确、寻求转型、受益再融资放松的文科园林、岭南园林等。
高科技仍然是长线资金重点追逐的对象
中长期看,新经济、高科技仍然是长线资金重点追逐的对象。在未来若干年内,在高科技发展起来之前,其他股票都充满了风险,因为美国一定要闭关锁国,发展自己的中低端制造(未来的四年,特朗普仍然还会是美国的总统,所以中美之间不会有缓和)。
2月数据显示,软件行业在线业务需求上升,同时大部分软件类企业可以在家办公、复工率不受影响,预计增速约为26%;信息传输行业一季度增长12%,主要受企业复工率尤其是武汉及周围省市复工影响较大;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也不大,增速约为14.5%。总体来看,预计本次疫情将使得IT行业增加值损失300亿元左右,拉低季度增速4个百分点左右,预测2020年一季度IT行业产值为99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7.5%。
二季度开始全面恢复生产,分类预测,二季度软件行业同比增长约18%;信息传输行业同比增长约25%;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增长约23%。综合来看,预计二季度IT行业产值为10243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2%
中金指出:短期波动可能会维持,阶段性关注“纯内需”板块,中期新经济依然是主线。中国在疫情控制上可能走在不同国家的前列,中国的重心已经从此前疫情防控到疫情防控与复工并重,而海外疫情在某些地区的演进可能相当于中国一个月以前的情形,且控制效果还尚待观察;同时A股及港股占主体的蓝筹股估值不高;中国政策应对的空间依然具备,在基本情形之下(中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海外疫情不大范围扩散),市场在短期波动消化这些新的不利因素后继续关注多方面情况进展。结构上,短期波动中“纯内需”的板块可能会受到阶段性关注,中期来看中国新老分化的趋势还在继续,新经济依然是主线,科技、新能源车产业链、先进制造、消费及医药等仍是中线关注的重点


                        

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11万亿投资“加力稳增长”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417494717.jpg
【博览财经分析】目前昆明与丽江之间有动车组列车开行,耗时约3小时,但一直面临“一票难求”的局面。近期,云南省方面表示“经过前期研究,从创新角度考虑,昆明-丽江新的高铁线路拟采用350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速磁浮制式来建设”,拟在“十四五”期间投资1000亿元……
虽然现在各地都在复工,但实际上可能并不如大家想想那么高。因此,博览财经认为,基建工程将再次成为刺激经济的最直接的着力点,毕竟它涉及到多个行业和产业链。最近两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贵州、四川等地陆续有大批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或开工建设,涉及投资规模都是逾万亿元。同时,我们能看到最近基建工程指数基金的成交量明显放大了,这说明有一部分资金正从高位科技板块流向了低位的基建。
11万亿元投资按下“加速键”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417386547.jpg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417129623.jpg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多地建设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部分地区的水泥可能再次面临“供不应求”的无库存状态。
最近几次政治局会议都要求“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
同期的国常会也要求“推动重大项目尽早开工和建设”;
同时,中央多部委陆续推出政策、加速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快项目审批速度,鼓励新投资项目利落地。
随着各地启动复工,基建项目投资也按下了“加速键”。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福建、河南、云南、江苏等地还发布了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清单,总投资额合计逾11万亿元,其中基建投资仍是重要部分。
作为配套的金融扶持,LPR降息、专项债规模扩大、1月社融好转,投向基建比例明显提升,为新的基建项目带去充分流动性。
新时代证券认为,基建项目复工将直接利好水泥板块,主要原因包括:水泥需求中基建占比约为 40%,高于玻璃、玻纤和消费类建材等其他子行业,因此 基建回暖对水泥的利好是建材子行业中相对最大的;供给端,由于水泥行业近年来传统的错峰生产安排,相当一部分产能处于停产阶段,不受疫情影响。而已开工产能受库容限制,预计库满后也将停产。因此总体来看供给可控,且在疫情影响消除之前,价格将保持稳定;需求端,基建复工将直接带来近半需求复苏,后续随着下游需求不断回升,水泥作为建材前周期大宗品,价格将率先上涨。
各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据粗略统计,目前已有30个省份公布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除了天津、黑龙江、吉林、新疆四地GDP增长目标低于6%,其他地区都高于6%或设定为6%。
“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时研究制定加大支持经济发展力度的措施”“采取超常规举措”……日前各地纷纷召开会议部署下一步工作重点,诸多内容及表态都传递出地方稳增长的强烈信号
疫情对地方经济产生了冲击,各地政府都提出“千方百计把疫情造成的损失补回来”。
而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仍然是“基建投资”:毕竟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还是基建。
基建增速明显回升是政策需要,也是可实现的,投向可能集中在园区建设、环保、轨交、公路等“传统领域”,以及通信等“新基建”领域。
从基建对经济拉动作用来看,基建增速提升1个百分点,可能拉动GDP增速0.11个百分点左右
要完成决策层拟定的“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2020年经济增速保持在 5.6%以上,为此,基建投资增速至少需要在12.4%以上,接近15%左右。考虑到地方政府专项债扩围以及非标压力减缓,结合贷款投放,资金来源的增量也能够支撑基建投资达到此水平。
博览财经认为,在一季度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后续结合复产复工将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努力拉动经济增长。任泽平预测,全年基建增速将明显回升,预计增速或达8%以上。
各地累计公布的重大项目投资超11万亿!
为抢回因肺炎疫情而失去的时间,近日各地频频推出巨额基建项目——
福建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20年度福建省重点项目名单的通知》,名单共列重点项目1567个,总投资3.84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257个、总投资2.97万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005亿元;
云南实施基础设施"双十"重大工程,总投资约3.6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投资金额1.6万亿,新建项目投资金额2万亿;在建单个项目总投资不低于200亿元,新开工单个项目总投资不低于500亿元。
河南公布98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元,其中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8372亿元,项目数量、总投资额、年度计划投资额分别较2019年增加7.7%、6.5%、5.5%。
上海公布今年重大工程计划,总投资达1500亿元,再创世博会以来新高。
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覆盖基础设施、民生改善、高精尖产业三大领域,涉及300个项目,计划完成投资约2523亿元,建安投资约1253亿元。
山东省发改委消息,截至2月10日,山东省重点项目已开复工262个,省级项目49个,市、县项目213个。
据不完全统计,近上述列举的省市重点项目总投资额已经超11万亿。
……
除了各地加码基建外,国家电网公司近日也印发了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详细规划了电网建设、输配电成本、增量配电等十大类31项具体工作内容,其中电网建设部分内容再超预期。
除了此前公布的开工项目,国网年内还将加快推进核准南阳-荆门-长沙、南昌-长沙等5交2直共7条特高压工程,并加快推动闽粤联网等多项电网工程的前期工作。
华创证券指出,根据以往经验,一条特高压工程的投资通常在200亿元左右。包括特高压工程在内的电网投资建设超预期,将给相关设备企业带来直接利好。特高压板块优质的龙头公司近期也获得了资金的青睐,节后北上资金加仓许继电气逾250万股,本周以来融资客也净买入3593万元。平高电气北上资金持股由节前788万股增至目前1300万股,融资客本周以来也净买入1419万元。
交通基建投资落地速度最为迅速
早在2月8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要求全面推行在线投标、开标,推动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加快项目审批。
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基础司组织召开系统视频会议,部署加快推动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复工各项工作,要求优先保障'十三五'规划内、脱贫攻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以及提前实施'十四五'规划等重大铁路、公路、水运、机场项目开工复工,要做好用工、材料设备、土地、资金、用能等开工复工要素保障。
各类复工项目看,交通基建投资落地速度最为迅速
据交通部介绍,截止到2月17日,除了疫情比较严重的湖北省以及因气候原因暂不具备复工条件的西北、东北9个省区以外,全国其他21个省(区、市)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公路、水路的重点工程项目复工率达到了15%。铁路在建项目复工率达到36%,民航在建项目复工率达到15%,预计到2月底3月初将实现较大范围的复工
交通基建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1月召开的2020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披露的信息显示,2020年,交通运输将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路投资1.8万亿元,民航投资900亿元。按照这一数据计算,2020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的投资总额将会达到近2.7万亿。   此外,全国能源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复工开工。数据显示,目前中央企业所属煤矿的产能复产率超过95%。同时,督促指导煤矿、电厂供需双方加强沟通衔接,建立全国电厂每天采购、消耗、存煤台账,协调解决煤矿企业复工复产困难。截至2月22日,全国全国在产煤矿产能31.7亿吨,产能复产率达到76.5%。
国信证券表示,长期来看,疫情冲击过后稳增长政策有望加码,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前期已批复项目的继续建设也有望带来需求回补,行业暖春仍可期,子板块中预计水泥最优。同时,目前建材行业各子板块估值水平处于历史偏低位置,建议逢低布局低估值的优质龙头企业。
招商证券表示,2020年年初发行专项债额度较2019年同期有显著增加。专项债的发放,对于工程机械行业2020年销量有着重要意义,在消费、出口等行业受较大冲击的背景下,下半年财政政策或将保持适度宽松,基建地产相关产业链有望受益。工程机械行业下游需求2020年将较2019年稳中有增,叠加设备更新需求,预计全年设备销量也将较2019年继续增长,目前重点主机厂2020年PE估值仅10倍-11倍,有较大上行空间。
国家对基建投资的资金支持逐步加码
1月专项债主要投向领域有交通运输、社会事业、产业园、生态环保、市政建设等,基建占比高达69%。截至23日,2月专项债投向基建占比进一步提高至75%,其中投向新型基建的比例有所上升
日前,财政部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8480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5580亿元、专项债务限额2900亿元。加上2019年11月提前下达的专项债务额度1万亿元,共提前下达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848万亿元
2020年1月,新增专项债的发行规模创下了2015年来的月度发行历史最高水平,达到7148亿元,同比增长5.1倍;占提前下达额度比重为55%,较去年同期加快了38个百分点。开年专项债的大规模发行也成为了1月社融数据的最重要支撑项之一。
据机构分析,专项债资金用于项目资本金的规模将有利于撬动基建投资。按照规定,专项债作资本金的规模可占每个省专项债规模的20%左右。若专项债用于资本金的规模高达2000亿至3000亿元,那么按照15%~20%的资本金比例计算,可撬动约1万亿至2万亿元规模的基建项目
华泰证券研究表示,预计专项债额度 2020 年增幅会继续扩大,预计2020 年新增专项债限额能达到 30000 亿元。
据分析,目前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超7000亿元,投向基建比例超65%(2019年不足三成)。新增专项债望继续向基建倾斜,叠加LPR下行预期利好基建提速。
瑞银投资银行的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2020年基建增速将明显高于2019年,也将成为'稳增长'一个重要的抓手。2020年会有更多地方专项债券被用作项目资本金,且地方平台的融资限制也可能小幅放松,这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隐性融资,有助于2020年基建投资实现6%~8%的增长
博览财经注意到,基建投资的加码,除了带来二级市场上相关个股的投资机会外,对一般投资人而言,继续通过“优质基金”入市,仍然是获得“稳健收入”的捷径:2月25日,国泰基金发布公告称,以高度聚焦蓝筹标的、深度布局蓝筹主题为特色的“国泰蓝筹精选混合”决定提前结束基金募集,募集截止日由原定的3月6日提前至2月25日。


                                 
                                           热点聚焦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担忧“一季度‘负增长’”!                 
                                 
【博览财经分析】在疫情冲击下,肉眼能够看到的是总需求“脸着地”。更重要的是肉眼看不到的,潜在增长是不是也有可能进入“脸着地”的状态?
至少,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担忧一季度“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了……
最近的高层会议明确提出“能够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当然,条件是“加大政策调节力度”,释放潜能。与此同时,首次提出“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虽然没具体说合理区间是多少,但按此前的规划和目前的形势,这个区间应该不低于5%,今年5-6%应该是目标区间。
博览财经认为,疫情必定加大稳增长压力,又要实现2020年翻一番目标,按照相关机构估算今年的经济增速需要达到5.6%,疫情对一季度经济的冲击已经是确定性的,乐观估计,2月加快复工复产、3月抢工生产的话,一季度GDP可追回到4%,后面三个季度增速也要回升到5.8%-6%,才能完成“全年目标”。
但现状是,诸多迹象显示,当前的复工复产仍然不甚理想——
复工难:要么工人回不来,要么回来了也无法满足防控条件
规模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虽然基本上都已经复工,但是业务开展情况很差。整条工业产业链,尤其是毛细产业链,还没打通
有草根调研显示,建筑行业的复工水平普遍连三成都没有,两广地区的五个建筑工地,包括教育项目、房地产项目和商办项目,统一的问题是:虽然两广都已下调响应级别,但是外地工人普遍还被关在村里回不来,有小部分回来了也很难按照防控要求提供单独住宿条件。小微制造企业的情况与之相似,要么就是工人回不来,要么就是回来了也无法满足防控条件
现在更麻烦的是,连粮食种植眼看都要耽误了。二月底已经到了南方第一季水稻下种的时间了,再耽误十天,就是整整一季粮食没收成了。往北方走,越是此前搞硬核管控的农村,开耕的难度就越大
……
为此,诸多专家担心,虽然从长期看,疫情对中国的生产要素供给、资本存量和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影响,不会降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但从短期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向左移动,受冲击较大,不排除一季度GDP增速为“零”的可能——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从短期看,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向左移动,疫情对经济增长受冲击较大,不排除一季度GDP增速为零的可能。
京东数科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基于当前经济活动中工作损失天数以及服务业受到的冲击的程度,一季度GDP增速的确有出现零增长的可能。
按照目前的复工进度,一季度经济增速不排除为负……
而更悲观的观点则是——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根据有效生产时间进行估算,一季度90个自然日中,假定满额生产时间为70天,且维持正常6%的增速,剩余20天工作效率为80%,则今年一季度的GDP正好与去年持平,按照目前的复工进展推断,一季度经济增速不排除为负的情况。
通过跟踪市场及各省的复工指数,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如果疫情防控情况不达预期,复工缓慢,在一季度GDP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即使在二、三季度经济环比增长百分之十几,全年保5恐会有挑战
毕竟,从中观视角来看,多种指标指向经济疲弱。从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来看,一般春节假期后2周就会回复到高位,目前春节假期已过3周,依然处于较低位,恢复比较缓慢;从交通运输运送人员数据来看,截止2月21日,交运部门运送1387万人,尽管较最低的1120万有所回升,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仍下降70%,其中铁路运输121.1万,较去年同期下降86.7%;从产品价格来看,主要工业金属价格处于低位,其中长江有色铜价格为4.6万元/吨,较春节前的4.9万吨有明显下降,其他工业金属铝锌铅等同样价格下滑;从主要消费品来看,乘联会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中国汽车销量同比下降92%,预计1、2月份累计下降40%,同时从30主要城市房地产日均销售面积来看,2019年2月日均销售28万平2020年2月份(截至21日)日均销售面积为4.61万平
与此同时,数据宝根据上周各工作日城内出行强度指数与去年同期的比值计算全国12个重点城市的出行恢复率。结果显示,除长沙外,其余11个城市上周的出行强度均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长沙、上海和重庆的出行恢复率在12个城市中居前,分别达到去年同期的53%、49%和47%。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的出行恢复率最低,仅为去年同期的38%,北上广的出行恢复率均已超过40%。
12个重点城市中,西安和郑州出行强度最弱,出行恢复率不足去年同期的30%,西安的城内出行指数仅为去年同期的25%
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GDP,而是尽快复工、就业
显然,此次疫情当中中小企业和服务行业是重灾区——
服务业目前无论规模大小,基本上还处于冰冻状态,文体娱乐、餐饮住宿以及批发零售业都还在半死不活之中挣扎,挣扎不起的就死一批,小老板跳楼的都有。
农业领域的种养殖业比服务业的情况还惨。需要追逐花期到处转场的养蜂行业已经全面扑街,根本不允许转场。种养殖业配套的饲料种子化肥现在统统都堵在路上,让小老板们生不如死。
当前的主要矛盾不是GDP增长,而是如何尽快复工,以及解决未来的就业问题
博览财经认为,疫情会对供给侧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部分中小企业可能在疫情的冲击下破产,且难以再复活,这势必严重影响就业的稳定;二是随着企业销售收入的减少且支出相对刚性,会造成负债的增加,进而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
从二月中旬的商业银行信贷数据看,此次疫情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加剧了中小企业的洗牌,带来较大的就业压力
对于中小企业纾困与就业问题,祝宝良建议,一是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企业的短期困难和就业上。财政要加大力度,赤字率可提高到3.5%,另外要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额度。二是货币政策要关注物价,短期增加流动性没问题,疫情缓解后,要恢复到常态上去。三是社会政策要托底,要保就业和失业人员,对在校学生、贫困人群等受物价影响比较大的群体,也要补贴,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脱贫的要求。
兴业银行鲁政委认为,大量企业认为造成困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员工薪资。他建议,对于不解雇员工的企业,财政对员工基本工资的进行补助和承担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目前就业问题并没有开始暴露,但随着疫情的深层次影响逐渐显现和传导,部分中小企业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从宏观角度看,就业压力未来可能大幅上升。他建议,在政策上必须做前瞻性准备,如创造就业机会、对中低收入人群给予消费补贴、失业保障等。
   应对措施
作为应对措施,建议监管层提升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容忍度,让商业银行有能力为授信的企业放贷、消化不良,让更多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活下来。要坚持改革的方式进行补短板,扩大基建稳增长的力度,但也要借机加大以5G为代表的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坚持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方向,推进“人地挂钩”,优化相关政策。


                                 
                                           决策参考
                 



“民主抗病毒、信主不感染”:老外这波骚操作,能“稳定大局”?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0209926.jpg
【博览财经分析】先说句题外话:如果把我们现在的“强力”抗疫方法和欧美选择奉行的“佛系疗法”(当做“大号流感病毒”来“熬死它”)对调过来,网上的“公知”和“喷子”一定会说:天朝不顾百姓的生死,不作为、故意隐瞒数据、没民主、没人权……
相反,现在欧美“发达”国家现在当起了“鸵鸟”,光明正大的隐瞒数据、不顾人民的死活,但现在网上一直“很恬淡”……
(按照SARS来对待,也还要等到6月份“天热”时病毒才能消失。现在才3月份,按照目前欧美国家的应对措施,等到6月,恐怕所有人都已经被传染个遍了。而按照新冠病毒1%的死亡率,1亿人,死亡人数就是100万!)
如果到头来是中国给我们大家都上了一课,那可怎么办?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0234554.jpg
截至北京时间3月1日20时,中国以外共61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7600余例,已有七国的累计确诊病例逾一百例。
韩国依然是除中国外累计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截至当地时间3月1日16时,韩国累计确诊病例3736例,当日新增586例,死亡18例。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截至当地时间3月1日19时30分,日本新冠肺炎确诊感染者共955人,其中'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确诊的感染者为705人、日本国内的感染者和从中国来日旅游的感染者人数为236人、乘包机回国的感染者人数为14人。
伊朗卫生部公共关系和信息中心主任扎汉普尔3月1日表示,截至当天,伊朗累计确诊978例,死亡54例,175人治愈出院。
作为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国家,意大利的累计确诊病例超过一千例。截至当地时间2月29日,意大利累计确诊1128例,死亡29例,治愈50例。
德国与法国的累计确诊病例分列欧洲第二和第三位,分别为117例和100例。
新加坡累计确诊病例数达到102例。同时,该国治愈出院的人数达到72人。
卡塔尔卫生部当地时间2月29日宣布,该国境内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是一名36岁的卡塔尔公民,近期从伊朗返回卡塔尔后发病。
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3月1日宣布,该国境内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是一名29岁男性亚美尼亚公民,2月28日与妻子从伊朗返回亚美尼亚。该男子到医院就医时已有发热症状,随后被确诊。他妻子的检验结果为阴性。
泰国卫生部3月1日通报,该国出现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一名感染新冠病毒的35岁泰国男子于2月29日傍晚因器官衰竭去世。
……
现在疫情全面进入西方,敏感的它们又开始东西方应对表现上的制度竞争。
《环球时报》称,中国爆发新冠疫情后,德国《明镜周刊》曾发表文章认为:“中国人若想消灭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需要的药方既不是什么西医疫苗,也不是中医草药,而是自由和民主。”
几天之后,意大利就开始了“民主的封城”,与此同时,韩国、日本进入疫情加速扩散期,而美国华盛顿州则进入“紧急状态”,德、法、西班牙也相继出现确诊、甚至死亡病例……
德国《每日镜报》就指出:“在西方自由社会,我们是否能做得足够好?我们是否有能力像威权中国一样高效、甚至更高效地抗击疫情?毕竟,中国愿意且有能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监控、指挥民众,并且限缩民众的自由。”作者进而说道:“迫在眉睫的疫情也体现出了当今的体制竞赛:西方民主国家必须证明自己能够比中国做得更好”,并总结道这场疫情同样也是“专制”和“民主”的竞技场。
非常有意思的是,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报》刊发社论指出,意大利政府采取的中国式管制措施让人有些错愕。但转而说道:“空荡荡的街道、封闭的校园、不能离开居住区的万千民众……几周前,当中国开始采取强力措施抗击新冠病毒时,许多欧洲人都充满疑虑地问道:尊重公民自由权利的民主法治国家能否也采取这样的措施?现在答案揭晓:能。”
这个变化还是很有意思。从一开始批评中国的措施,到质疑西方是否能够采用,当意大利成功效仿中国时,它们大加称赞。
《环球时报》日前刊登了一篇澳大利亚广播公司题为《许多人认为冠状病毒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时刻”,但中国政府可能证明他们是错误的》文章。
《环球时报》点明其中的一段——
有一个危险的想法:如果事实证明,威权政府比自由民主政体更能应对目前的冠状病毒危机,那可怎么办
如果到头来是中国共产党给我们大家都上了一课,那可怎么办
西方一向认为,公民社会是民主宪政体制的重要成分,这包括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社区组织、宗教团体、专业协会及工会等等。
但是韩国疫情爆发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宗教团体:新天地教会!他们的聚会导致疫情爆发,教主甚至呼吁教民不要参加检测,许多教民在活动被禁止后仍然私下秘密进行。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0829651.jpg
不仅如此,当韩国民众不顾疫情爆发在首尔举行集会时,首尔市长亲往现场劝阻,却被愤怒的民众围攻怒骂。
而韩国疫情突变的拐点,其实就是2月18日报告的第31例病人,这位61岁的韩国女性被视为病毒的“超级传播者”。该名女性是新天地教会的信徒,在2月7日开始发病,但是在患病之后两次拒绝了转院至可进行新冠病毒筛检医院的建议,并带病多次坚持去大邱市一个教堂做礼拜。而韩国截止25日上午9时确诊的893名病例中,有501名与新天地大邱教会有关,占比高达56%。
如同绝大多数宗教一样,“新天地教会”也宣扬“原罪”,甚至“患病也是一种罪过”,甚至认为“戴口罩是对‘上帝’的不敬”。它的封闭、强制、隐瞒以及教徒的盲从,被批评为“病毒传播的完美温床”。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0877420.jpg
韩国如此,隔海相望的日本,也是问题多多:从钻石公主号游轮上下船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乘客,乘坐工公交通回家,之后正常上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0880352.jpg
厚劳省宣布推迟对进入过钻石公主号游轮的公务员的检查,理由是:担心阳性太多影响工作
在被批评之后,厚劳省决定对非医护人员进行检查,而对医护人员,仍将维持不检测的方针,理由是“医护人员业务熟练,预防充分”...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一名资深女性官员,举报HHS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上“部署不当”,卫生团队没有应对公共安全卫生事件的能力。
据美国媒体报道,这名“吹哨人”在举报后遭受了不公正的职位调遣,她还在2月19日被告知,如果15天内不接受新的安排,将被开除
此前不久,特朗普任命副总统彭斯担任“疫情负责人”,而彭斯就任后的第一个会议就是“各部门的疫情信息先全部集中到彭斯处,以便‘统一口径’”……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0972841.jpg
新冠病毒在美国传播的同时,也将美国两党的“政治对垒”推上了一个新高潮。民主党指责特朗普政府抗疫不力,特朗普则用通俄门、弹劾案作类比,称民主党对他抗击疫情的批评,是“新骗局”。
其实在特朗普指出“新骗局”之前,当天(28日)上午,他的代理幕僚长马尔瓦尼就发表过类似评论,结果还“坑”了国务卿蓬佩奥。
在一场议会的咨询当中被问及疫情与“骗局”的关系,蓬佩奥回复:“我们在严肃对待疫情。”
加州民主党议员刘云平:“所以你可以花两小时和你的特殊利益团体说话,而不能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你真可耻!”
不做检测自然就“没有”病人,自然公布的数字是零或很少
更奇葩的操作来自“民主策源地”的老贵族,欧陆——
1月21日,时任卫生部长比赞宣布疫情进入法国的可能性偏低,虽然也不排除。23日她再度表示法国没有一例患者。结果24日就不得不承认出现两例,当天晚上又增至三例。
出现确诊病例后,法国卫生界人士再次出语惊人:发生传播的可能性非常小。
于是乎,法国和意大利尤文图斯队的比赛照常于2月26日举行,此时法国涌入3000名意大利球迷。整个会场没有一个人戴口罩,也没有任何医疗检测。
各种大型活动照常举行。包括平均每天吸引70万人、持续9天20多个国家参加的农业展、人潮汹涌的巴黎时装周(很多来自意大利)以及万人云集的尼斯狂欢节(仅取消最后一天的活动)。这还不包括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
……
与此同时,法国第一个本土死亡病例在2月12日就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就因为该男子没有疫区旅行的经历,因此未做新冠病毒检测。恐怕病人本人以及家属也都被政府误导而轻视,直到25日死亡前才紧急检测出结果(第四例被误诊的是一位中国人,误诊的理由是这位病人并非来自武汉,由此可见法国社会对人命关天的危机是多么的漫不经心)。整个过程不知接触过多少医护人员和民众。
现在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这样的情况恐怕还有很多,不做检测自然不知道有多少病人,自然公布的数字是零或很少
有样学样:“民主兄弟”们都开始“抬高检测门槛”
“新型肺炎检查为何不扩大规模?不愿意让感染人数增加?”
一向对安倍内阁持批判态度的《东京新闻》在2月26日用了这样一个尖锐的标题。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1277350.jpg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1143903.jpg
在2月18日至23日的6天时间里,日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数仅是韩国的三分之一。对比之下,本已不安的日本民众在网上抱怨根本做不上检测。
除《东京新闻》外,TBS电视台25日的“23点新闻”节目也提出疑问“韩国一天能做超过7500个,但日本为何……?”Buzzfeed日本版在采访专家时更是直接发问:“与韩国比检测数少是因为日本政府不愿意看到有那么多感染者,这样的阴谋论正不断传播”。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在网站上公布的数据,截至25日中午12时,日本在全国范围内仅对1017人(不含“钻石公主”号人员及包机回国人员)进行了检测。19日—24日,日本每天PCR核酸检测数分别为:9人、71人、90人、85人、96人、39人。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1162293.jpg
为了能够顺利的举办奥运会,日本根本就是把这次疫情当成流感来对待的,整个高层根本就没有把它当成一回事,设置了非常严格的检测条件:连续4天发烧37.5°以上、呼吸困难、出过国、与确诊病人接触过……
在这种严苛的标准下,日本每天检测的人数不超过百人。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1149899.jpg
除了日本、印度(开挂的三哥就不谈了,人家“牛尿治百病、死也无所谓”的)外,美国、欧洲也采取了“很佛系”的政策:不检测、自然没有那么多的确诊
面对出现的确诊病例,三天前还宣称传入法国的可能性很低的卫生部长是如何解释的呢?她认为:法国之所以是欧洲第一个出现确诊病例的,原因在于法国检测非常迅速。负责卫生事务的总干事萨洛蒙也声称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确诊。言外之意自然是其他欧洲国家是因为检测手段落后才没有出现病例。也就是说她不认为法国的应对措施有问题,而只是检测手段高明。
法国在类似问题上的“颟顸”,早有先例:2003年酷暑(最高37度!37度啊,又让人默默想起了武汉的夏天……)死亡一万多人就是由于政府的不负责任和缺乏经验。当时正在假期,政府官员都度假去了,没有一人终止假期。当时的总统希拉克也是过完假期才回来(中国是大年初一开常委会应对疫情)。
如今,欧美已经形成恐慌了,但是他们又学不了中国的这种做法,于是法国人的“检测手段”给了他们“启示”——
他们采取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做法:美国和意大利开始修改“规则”
为避免恐慌,意大利考虑不再公布轻症及无症状患者。
而为了避免民众出现过度恐慌的情绪,意大利官方考虑修改疫情通报的方法,只通报死亡、重症及有症状患者人数。而为了放缓确诊增速,意大利还调整了确诊规则
28日,意呆利宣布对检测标准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只检测出现症状的高风险人群
意大利新闻网站“Fanpage”28日报道,意大利对于避免发生“集体性恐慌”负有“道德义务”,为此意大利政府考虑,今后只通报死亡人数、重症病例数及有症状患者人数。对于“只是试剂测试呈阳性”的患者,仍然会上报至意大利政府并进行居家隔离,但是这部分病例数将不再对公众公布
这意味着意大利有关疫情的通报当中,从未表现出症状的潜在患者以及短时间内就已自愈的患者,都将不再通报。
除此之外,意大利还将检测对象限定为出现症状的高风险人群。此前,新冠病毒检测对所有来自意大利北部的疫情集中地、以及与确诊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都是开放的,哪怕这些人没有出现症状。
报道称,意大利截至目前的650个阳性病例在该国和欧洲都引发了恐慌,并冲击到了意大利的旅游业。在确诊规则调整后,没有经过意大利国立卫生研究院确认的病例,将只会被视为未被确诊的疑似病例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1293013.jpg
简单的说就是:意呆利采取了和美国、日本一样的政策,不到你病的要死了,不给你上新冠状病毒的检测项目,也不把你列入患者之列
这样,患病人数不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了吗?
真是太机智了!
美国更牛叉!统一口径!
美国非但不检测,而且特朗普专门任命副总统迈克·彭斯全权负责冠状病毒预防工作。
特朗普要彭斯做什么事情?
任何部门,包括有检测能力、专门应对和发表疫情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表任何确诊人数的数据必须要通过彭斯确认后才能发表出去
简单的说:特朗普任命副总统彭斯去把疫情给强制压下来,即使被证实有很多人患病了,这个数据也可能无法公开。
此外,特朗普还呼吁美国民众冷静对待疫情,“像对待流感一样对待病毒”。他还表态,相信股市将会复苏。
那么这个冠状病毒到底能不能当成“流感”来对待呢?
事实上,网络上也有两种观点:
第一,新冠状病毒是有季节性的,等到4-5月份,这个病毒就会自动消失(换言之,就是“赌命”。研究表明,新冠状病毒在-60℃可保存数年,当温度达到56℃的时候也需要30分钟才能有效灭掉活病毒)。
第二,这个病毒会随着传播次数的增多,毒性会越来越弱,最终像流感一样和人类共存(换言之,还是“赌命”。目前,从不同患者身上提取出来的新冠病毒来看:还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异。简单的说: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这个病毒的毒性会变弱。)。
在湖北爆发疫情后,中国各地医生迅速驰援。那一位主播回到美国实地调研时问,“如果纽约爆发疫情,但是其他地方没有问题,那其他地方的医生可以来纽约帮忙吗?”
……
“我们差不多所有的医院都是私立医院;我们有一半的医生都是个体经营,如果他们来纽约帮忙,谁给他们钱?”(根据美国医疗协会2018年的数据,45.9%的医生是个体经营者)。
“觉得自己被感染了怎么做?CDC说去看医生前先在家给医生打个电话。那医生做什么?他会去找个救护车送你去医院,但是那个救护车不是免费的,在美国一般是1000美元。”(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2012年的一份报告,救护车服务的费用从每辆车224美元到2204美元不等。)
迈阿密男子事件,该男子害怕自己感染新冠肺炎,就去医院做了流感,结果收到3270美元账单。这一事件直指美国医保体系的缺陷:不完善的医保和巨额的费用,如何能指望人们主动去医院检测,为防止疫情传播做贡献?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1963926.gif
事实上,美国很多州连检测能力都没有。
美国共有50个州,除了加利福尼亚州、伊利诺伊州、内布拉斯加州、内华达州、田纳西州和美国疾控中心总部所在的乔治亚州外,其它44个州连检测的能力都没有
连检测能力都没有,又如何能确定有多少人被感染?
虽然美国的确诊人数非常的少,但是老百姓非常清楚、资本市场很清楚,于是美国股市开启了断崖式的爆跌。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内,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12.4个百分点,创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单周最大的跌幅。
(直到2月26日,美国出现首例“感染路径不明”的患者(第15号病例),即近期并未去过中国,也没有和确诊病例进行过接触。15号病例的出现,意味着美国早前疏漏了对“无接触史但有症状疑似病例”的排查。美国疾控中心当天发文,有迹象表明,疫情在美国本土社区转播已经开始。)
“不能学中国”的更根本 “经济基础”问题
这些国家的政府肯定不会不知道疫情的“真实情况”,但之所以都首选“新加坡的‘佛系’模式”,除了“不能向‘非西方、不民主’的上层建筑模式”低头外,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经济基础”问题——
欧美国家和中国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中国人有存钱的习惯,大家都有存款,坚持几个月问题不大,但是欧美国家却是不存款的,不要说一个月了,恐怕连20天都坚持不了。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但有调查显示,不光年轻人不存钱,连老人也不存钱。
2015年,谷歌公司发布的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约有62%的受访美国人,其存款储蓄不足1000美元。而约有21%的受访者根本没有任何存款积蓄。
比如,2018年的时候,特朗普在修建隔离墙资金问题上与民主党发生冲突,特朗普为了逼迫民主党,强行让美国政府关门了一个多月。大量的政府人员由于被“放假”了,没有工资,结果只能排队去领免费的三明治西红柿汤,犹如难民!
政府官员都如何,何况普通的老百姓?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2926631.jpg
除了经济上的问题,还有宗教、“民主”和“自由”等问题,让欧美国家学不了中国应对疫情的模式。
于是,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把这次疫情当成“大号流感”来对待。
但新冠状病毒的死亡率(约1%)比“流感的0.05%”高得多,再加上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疫情失控了,而这些国家的人是可以自由进出欧洲和美国的,所以欧美的老百姓肯定会怀疑本国也有大量的病毒携带者。
于是,便形成了恐慌,很多人开始自觉的不外出、不工作了。
由于美国的经济主要是依靠服务业,一旦人们都自觉的开始“隔离”,那么就会对美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伤害。
虽然美国政府想把这个影响力给压下来,但是老百姓可不傻、资本市场更不傻——这就是美国股市在短短的一周内爆跌13%的主要原因。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12624357.jpg
老美的初期预防建议,有很浓重的“新加坡”特色:不建议“健康者”戴口罩。
27日,美国疾控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众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表示,普通美国人在这个时候不用购买N95口罩,他说,“这些口罩在社区里没有作用,这些口罩需要优先提供给医护人员。”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阿扎尔还表示,美国需要储备大约3亿张N95口罩,供医务工作者使用。他证实,美国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可以立即使用。
他补充称:“我们仍致力于采取积极的遏制措施,我希望美国公众知道,目前的风险很低。”
但随着疫情扩散,华盛顿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类似这种“佛系”的预防措施估计也正在改变……
新冠病毒肺炎在美国爆发的可能让美国民众提高了警惕,商店或网上的口罩也都开始涨价或者售空。不过,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在其预防指南中,却表示,健康的人不用戴口罩。不少网友讽刺道,是因为口罩不够所以告诉大家不用戴吗?而事实上,美国的确已经出现口罩尤其是N95的短缺。
美国最大的外科口罩制造商称,自疫情爆发以来,每天的订单需求从100万个到1亿个口罩不等,他只有大约100名员工的公司无法满足这些需求。但该公司还没有增加员工或延长生产时间。该公司解释说,雇佣更多的员工并延长工作时间可能有助于满足美国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但如果疫情消退,企业将被迫缩小规模。他说,“我们进退两难,我们不喜欢裁员。”(“很美国”的生产模式)
按照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的说法,它们可能只是冰山一角。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官员已经在为这种病毒演变成大流行并导致企业和学校关闭而做准备
国际上对大流行的缺乏协调的应对(例如,旅行限制、大规模隔离、关闭商业和学校、进口禁令)将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并导致市场反应过度,从而加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显然,航空业、旅游业(包括酒店业、邮轮业和其他行业)将受到疫情的重创。如果这种大流行持续一年以上,则可能导致大范围的企业倒闭、大量人口失业和消费需求的进一步下降,引发全球经济衰退。


                        

五菱牌口罩,陕汽护目镜,硬核产业链才是长期加仓中国的“底气”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353123562.jpg
【博览财经分析】日前,五菱发布计划联合供应商造口罩,几天时间,改了供应商12条生产线,日产量计划月底达到170万个;与此同时,生产重卡的陕汽,开始造起了护目镜;电池大王比亚迪,跟着造口罩、消毒水;格力则已经在2月10日完成了“高格医疗科技“的生产厂房的注册,计划在3月将投入2条口罩生产线,预计将达到8-10万枚的日产能;
在此前的研究当中,博览财经明确指出,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市场仍然表现出对A股的信心,表面上看是在赌“高层政策维稳的能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全产业链的“韧性”,在承受风险时的“自适应能力”!
而五菱、格力等如今的表现,恰恰是其证明!
……
就在北京奔驰求爷爷告奶奶让天津批准供应商恢复生产(他们说“如果北京奔驰不能在 2 月 10 日复工,经济损失每天将超4亿元人民币”)的同时,绝大多数企业的状况已经越来越接近极限了。但这时候,一家“本‘土’”企业的“神操作”火了——
2月5日,五菱从海外买了2万只医用口罩送给一线;
2月6日,五菱发布计划联合供应商造口罩之事,改了供应商12条生产线,日产量计划月底达到170万个;
2月8日,第一批20只口罩下线,符合民用标准,医用的正在准备中;
2月10日,五菱发现产能还不够,决定自己也要造口罩;
2月13日,自己产的口罩也出货了,50万只/天;
2月14日,第100万只口罩下线,一部分交给政府,一部分送给一线医护;
2月19日,五菱第一台口罩机下线,仅仅用了76个小时,意味着,大哥不仅要造口罩,还要造口罩机……
2月20日,五菱交给政府了一批智能移动测温车,可以在2米内对大面积移动人群进行测温……
从买口罩,到劝供应商造口罩,到自己上手造口罩,到造口罩机,再到今天交付了移动测温车,整个过程只过了15天
而这次五菱的口号也很硬核,“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生产什么”,这句口号也被大大的写在口罩盒子上。
……
要说五菱造口罩有多硬核?
五菱充分发挥汽车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整合作用,通过抢时间、抢设备。为了造口罩,他们把上游公司的生产线给改了,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无尘车间。
设置了14条口罩生产线其中4条为N95口罩生产线、10条为一般医用防护口罩生产线,日产量最高200万个。
仅仅用了3天,联合供应商生产的第一批20万只口罩就顺利下线,到14号就有100万只“五菱牌口罩”正式交付。
从2月6日官宣生产口罩到现在,上汽通用五菱已经有两处生产基地:一处是自建生产线,另一处是联合下游供应商搭建生产线,两条线的最大单日生产量能达到370万只
按照5日通报的口罩日产量达到1480万只来算,五菱口罩的产出已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25%。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口罩都是按照GB19083医用防护口罩级别的规格来生产的,属于医用口罩中的最高类别。
除了有“合成血液穿透”功能外,还有“表面抗湿性”要求,可以有效防护血液、体液,这些功能都是民用口罩里没有的。
……
从造汽车变造口罩,五菱究竟是如何办到的?
首先是五菱反应够迅速。
据上汽通用五菱官方证实,五菱是第一家获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的汽车企业,已具备口罩研发生产、经营的相关资质。
在柳州市开通“绿色通道”下,仅23分钟就为五菱新设立的下属企业——广西宝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办好营业执照。
其次是工作场景类似。
造医用口罩的厂房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的无尘无菌,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等,这些要求正好与汽车制造四大工艺中的“涂装车间”相似
对车企来说,造医用口罩的车间,只要对涂装车间进行稍加改造即可。
然后是材料共通。
生产口罩的原材料主要为聚丙烯,而在车企的供应链中,很多隔音棉的原材料也是用聚丙烯来生产的。
此前中石化就喊话,可运输原材料上门。
最根本的原因还要企业足够硬核,产业链配套完整,才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统筹协调、人员调配
……
而在五菱之后,我们还看到了很多中国制造也加入了这个队伍:
电池大王比亚迪,不仅跟着造口罩而且还生产了消毒水;
生产重卡的陕汽,开始造起了护目镜;
石油巨头之一中石化,迅速开始生产医用器材所必须的原材料,并与合作伙伴开始生产口罩;
广汽说“我不会,但我会学”,工人们学习了15天,今天已经让第一批口罩下线;
一直为苹果造手机的富士康,开始造起了口罩;
我们小时候熟悉的三枪服饰,开始造起了口罩;
爹地宝贝这家做纸尿裤的公司,停止了纸尿裤生产转为造口罩;
日资企业康多乐原来是生产日常保洁用品,现在也开始转产造口罩;
生产手机的OPPO,调派了一批技术人员与工人,支援相关企业进行口罩生产;
就连备受争议的董小姐,也表示格力已经在2月10日完成了“高格医疗科技“的生产厂房的注册,计划在3月将投入2条口罩生产线,预计将达到8-10万枚的日产能;
……
2020年2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制造业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
目前企业复工率回升较快,生产经营活动正有序恢复。截至2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78.9%,其中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达到85.6%。
在稳产保供政策支持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PMI保持在42.0%以上,提供卫生健康与医疗保障的医药制造业PMI为39.7%,均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受影响相对较小。
博览财经注意到,“创新低”的2月PMI指标中也有一些平时关注度很低,但是在疫情情况下,却是相当关键的分项指标,那就是制造业PMI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服务业PMI的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两者分别为41.8和40,虽然低于荣枯线,但是下滑并不算太多
两个指标的含义需要解释一下,分别反映的是制造业企业和非制造企业对未来3个月内生产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整体水平的预计。因此这两个指标反映了的是企业对未来经济恢复的信心,再度印证了疫情只有短期影响的判断
作为佐证的是,近期博览财经发现两个新变化:一方面,近期经济活动和返程复工出现复苏迹象,尤其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强度上升明显,值得市场关注;另一方面,城市内部交通出行强度与企业复工率相关性很强,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这为之后的经济复苏跟踪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月19日以来,或受新增确诊病例明显减少利好影响,经济活动指数重新出现回升,前期持续偏低的城际经济活动开始出现回升迹象。截至2月24日,一线城市及准一线城市经济活动城市指数同比从2月初的仅15%上升至30%左右,出现改善但略慢于城内经济活动的回升速度,意味着当前可能处于“已返程员工加速复工,未返程员工持续分散回城”的阶段。
回乡员工返程速度加快。截至2月28日数据,一线城市与准一线城市返乡人群返程复工指数从14日的约30%分别上升至47.9%和42.9%,返程速度加快。按照当前约10%/周的返程速度外推,回乡居民完全返程仍需约5周时间。若考虑本地居民占比和学生群体,员工到岗率应该更高。
政策刺激下,经济活动有望持续改善。近期政府加速政策出台,综合利用多种财税金融手段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或是近一周多以来经济活动恢复加速的重要原因。在后续货币、财政等多方面政策的持续发力下,经济活动有望持续改善。
远程运输旅客发送量逐步回升,水路民航回升较快。2月18日,春运旅客发送量超过了前期2月9日的高点,并开始逐步回升,但是春运运输旅客量绝对值仍处于较低水平,2月24日春运旅客发送量仅为1月10日的23%。民航、铁路、公路周环比涨幅分别为28.10%、23.06%、9.68%,或体现了远程人口迁徙的增加。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平均约为68%,但员工到岗率仍较低。截至2月24日,浙江、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超过95%,江西、山东、广东、辽宁、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已超过80%。但是,各省员工到岗率普遍低于复工率10-30个百分点。同时,规模较大的企业复工进程较中小企业更快。
关键原材料、粮食、运输行业复工率已超2/3,保障基本供应。2月24日,发改委秘书长丛亮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重点行业看,钢铁企业复工率为67.4%,有色金属企业复工率为86.3%,煤矿产能恢复率达到76%,口罩企业产能利用率已达到110%,全国粮食应急加工能力复产率已超过70%,铁路装车数已恢复到节前正常水平的95%左右,民航、港口、水运均正常运营。
产能有所恢复,但仍在低位。自2月19日开始,日均耗煤量出现小幅跳升后逐步上升。以日均耗煤量近似发电量,考虑到2019年同期居民用电量的占比(约17%)和水电风电发电量占比(水电12%、风电6%),2月29日,生产部门的用电量大约为正常用电情况的59.56%。发电因为低库存,是整体用电情况的良好反应,但用电量中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约70%),发电耗煤可能更多地是第二产业复工情况的衡量,且受到电解铝等耗电较高行业影响较大。整体而言,第三产业恢复应该慢于第二产业,发电量水平可能是整体复工规模的偏上限估计。


                        

拼死抵抗下跌的,就是重仓科技股的各类“爆款”基金!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450120804.jpg
【博览财经分析】近期基金募集持续火爆,加速行情回暖,并为科技成长持续提供资金支撑。
据报道,截至2月22日,2020年新成立基金117只,发行份额达2305.43亿份,大幅超过2018年、2019年的同期水平。其中,权益类基金今年以来发行份额达到1983.18亿份,占全部基金发行份额的74%
而最近3个月待审核及已审核未发行的偏股类基金分别有206只和38只,后续仍将为市场带来千亿级别增量
在此背景下,25日的“V型反转”,就是增量资金在“力挽狂澜”(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死扛”),而这些增量资金得以“撬动大盘”的“战略支撑点”,仍然是“科技股”
若市场没有水,成长股是卖不起价格的。
现阶段的“低利率”对应的就是成长股的估值提升,这是科技股持续得以热炒的直接因素,
博览财经注意到,多个交易日以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连续下行:据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网站显示,Shibor多数下行,隔夜品种上行6.9bp报1.6020%,7天期上行2.7bp报2.2030%,14天期下行1.9bp报2.0840%,1月期下行1.2bp报2.3180%,3个月及更长期限品种全线下行。
与此同时,目前国债收益率已经来到2.874%的水平,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位。
如此低的国债收益率和资金利率意味着市场上的资金十分充沛,“水很多”。
3个月内还有千亿级别增量基金“待入市”!
博览财经注意到,1月M1大幅下降,对应着资金从企业部门大规模流向了居民部门。而在疫情期间居民部门的资金既不能通过一般消费支出的形式流入企业部门,更不能通过购买住房的行为流入企业部门,相当一部分会流入理财、股市等金融市场,成为金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支撑
近期的市场上涨主要与散户资金大量入市有关,从公募基金募集情况看,近三周就有近2000亿资金入市,这还不包括私募/股票/融资融券的入市方式。
当前居民户存款资金近14万亿,在历史最高位,地产购置基本停滞,复工率还不足6成,估计还是有许多“不愿意在线购房”的投资人,已经“身先士卒”加入到“盈利预期高企”的科技股“牛市”当中:最直接的例证就是,目前仍然“宅家”的武汉:自2月3日股市开盘起,在百度上搜索“股票开户”的数量激增;更值得一提的是,武汉搜索“股票开户”的人,在2月9日-2月16日的一周内,排名全国第一!两周前,即1月29日-2月5日,武汉的搜索排名仅位列第8。
但很明显的是,越来越多的投资人选择了“通过基金等渠道‘间接入市’”:注册地位于武汉的一家券商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节后的这一波上涨行情中,参与更多的是先知先觉的专业机构,公募和私募是主力,他们对市场具有更强的敏锐性,具备更大的资金体量和信息优势。
“买基金”已经成为居民资金入场的重要渠道,也是科技成长的重要支撑。近期基金募集持续火爆,加速行情回暖,并为科技成长持续提供资金支撑。从当前的机构持仓来看,科技成长是新增基金配置的重点方向。尤其是年初以来多只科技主题基金集中发行成立,规模合计达682.4亿,成为科技成长板块的重要“助推剂”
短期内看,增量资金仍将不断涌入。最近3个月待审核及已审核未发行的偏股类基金分别有206只和38只,后续仍将为市场带来千亿级别增量。
新基金持续“扎堆科技成长股”
科技股成为新基金建仓的主要方向。据报道,近期市场上出现了招商科技创新、建信科技创新、永赢科技驱动等科技类“日光基”。
2月以来发行的10只主动偏股型基金中,名称中带有科技、创新等字眼的基金占据了半壁江山
年初至2月15日,市场共有22只股票型基金、43只混合型基金、8只债券型基金发行成立,合计规模分别达241.4亿、1023.0亿和47.8亿。上周再有6只股票型基金和12只混合型基金成立,合计发行规模分别达338.3亿和385.6亿。从当前的机构持仓来看,科技成长是新增基金配置的重点方向。尤其是年初以来多只科技主题基金集中发行成立,规模合计达682.4亿,成为科技成长板块的重要“助推剂”
当前是机构抱团科技股的时代,在此之下,科技股的韧性是比较强。
机构借道ETF提前布局了科技行业的投资机会
24日,通信、电子、计算机指数再度霸占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涨幅榜前三名,且涨幅遥遥领先其它行业板块。三大科技行业涨停股数近70只,占全部涨停股数超四成。
科技主题的ETF基金表现强势,24日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4只科技类ETF均创下历史新高
其中,5G ETF大涨8%,指数点位和成交量均刷新纪录。莫尼塔指出,年初至今股票型ETF基金份额合计增加237亿,科技类ETF基金增加的份额占全部股票型ETF基金的八成以上。
作为市场的聪明资金,机构借道ETF提前布局了科技行业的投资机会。据统计,今年以来流入科技主题ETF的资金量超过390亿元
科技股成为今年行情的主角,资金大举涌入相关主题ETF,以半导体、新能源汽车、5G、TMT为代表的科技主题ETF实现了业绩规模齐飞
据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月24日,今年以来涨幅超过30%的ETF基金有13只,均为半导体、AI、5G等科技主题ETF。其中,涨幅较高的是国联安中证全指半导体ETF、国泰CES半导体ETF,分别达到68.41%、65.66%,平安中证人工智能ETF今年以来涨幅也达到了40%。
一方面,资金大举认购新基金,达到186.75亿元。其中,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广发国证半导体芯片ETF、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相继成立,发行规模分别达到107.63亿元、25.24亿元、53.88亿元。
另一方面,资金涌入二级市场吸筹,ETF份额增长总额达到139亿份。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月21日,平安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ETF今年以来份额增长36.17亿份,增幅高达1253.68%;国泰CES半导体ETF、华宝中证科技龙头ETF、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ETF今年以来规模增长明显,基金份额分别增长了30.35亿份、29.41亿份、24.23亿份。
以ETF基金今年以来至2月21日的成交均价计算,机构今年以来买入科技主题ETF超过了200亿元。其中,资金买入国泰CES半导体ETF、平安中证新能源汽车产业ETF、华宝中证科技龙头ETF最多,分别达到59.86亿元、42.96亿元、41.33亿元。
与此同时,受益于资金持续追捧,国泰CES半导体ETF、华宝中证科技龙头ETF、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ETF 这3只科技主题ETF的基金规模,均已超过百亿元
基金抱团的科技股多数呈不断突破新高的走势
博览财经注意到,与基金“扎堆发行”同步上演的,则是新基金“扎堆科技成长股”——
统计发现,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行业的股票中,有53只股票获10家以上基金持有,且基金合计持股比例占流通股超5%
从持股占比来看,去年四季度末基金持有亿联网络占流通股比例最高,公司34.99%的流通盘已被基金占据,数据显示,去年末59只基金持有亿联网络,其中55只去年四季度增持。持股比例位居次席的是视源股份,21只基金持股2143万股,占流通股比30.61%。
从期末持股市值来看,最多的股票是立讯精密。数据显示,去年末558只基金持有立讯精密12.79%的流通股,合计持股市值达到249.53亿元。海康威视位居次席,271只基金拿下了6.53%的流通股,持股市值达到172.59亿元。此外,兆易创新、中兴通讯、亿纬锂能、歌尔股份、三安光电5只股票去年末基金持股市值也超50亿元
基金抱团的科技股表现强势,数据宝统计显示,春节后开市以来,上述53只股票平均涨幅超过24%,同期上证指数涨1.84%,创业板指涨17.44%。其中卫宁健康大涨55%居首,新易盛、深南电路、浪潮信息等股大涨超40%。
从走势上看,基金抱团的科技股多数呈不断突破新高的走势。数据显示,春节后的16个交易日中,有30只曾创出历史新高,占比近六成。具体来看,中新赛克有9次创历史新高,深信服曾8次创历史新高,新易盛、深南电路、兆易创新、亿纬锂能、亿联网络均有7次创新高。
数据宝统计显示,根据10家以上机构一致预测数据,2020年及2021年净利润预测增幅均超过30%的基金抱团股,共计21只。
其中,云计算概念股浪潮信息获得31家机构预测,预测机构家数最多,机构一致预测今年、明年净利增速达到46.44%、35.38%。
预测净利润增速最高的是长电科技,24家机构一致预测今年净利增速超5倍,明年净利增速超80%。


                        

“爆款基金”频“日光”:如此年轻的小将都这么火热…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302%2F1583118476398511.gif
【博览财经分析】连续几个交易日成交量都过万亿,赶上了“当年‘牛市’”的水平,以至于部分交易系统出现“宕机”……
与此同时,爆款基金持续“日光、超募”,基金也再次上了热搜,普通投资人是不是该冷静下?
博览财经也注意到,一位基金公司营销总监也有些担忧——
24日,交银创新领航混合基金限额50亿元发行,申购量超过4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交银创新领航拟任基金经理郭婓担任基金经理不足三年。如此年轻小将发行的新基金都这么火热,难免让这位基金老将“忧心”:郭婓是科技股选手,他管理的交银成长30去年收益接近翻倍,不少渠道都在大力宣传他的去年业绩。但科技股的涨幅已经比较高了,这个时候仍然强推偏科技风格的基金,其实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应当倡导基金组合配置,更要关注基金经理的长期业绩,让投资者理性长期投资。
去年公募基金冠军刘格菘管理的广发科技先锋近日也打开申购,尽管单个账户单日限额10万元,但仍有逾20亿元的资金申购。
某基金公司人士同样有些担忧:市场情绪已经略显疯狂了,科技风格极致的选手,一旦科技股开始调整,受伤也可能是最大的
……
“冠军魔咒”、“爆款魔咒”、“仓位88魔咒”,爆款基金过后市场会否出现走势反转?
上周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刷出公募基金22年历史上的募集(配售前)新高,该基金上限60亿元,有效认购申请金额达到1224亿元,其中还有单个投资者认购9亿元。平安匠心优选混合、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永赢科技驱动混合等多只基金也以超50亿元的首募规模成立。同时交银施罗德瑞思三年、银华信用精选18个月等也一日售罄。
就在这7只基金“一日售罄”,刷新实募规模纪录的“超级发行周”之后,2月24日,14只公募基金又同步首发,嘉实、交银施罗德、博道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均有产品开启募集。截至当天下午收盘,已有基金全天募集金额超百亿,再现“日光基”。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行市场火热的背景下,近日,普通股票基金也再现超百亿规模基金。
不仅如此,在春节假期前的一周(1月13日~1月17日),基金募集也十分火爆,仅广发科技先锋在配售前募集规模就达到921亿元
截至2月21日,2月以来,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已高达1016.05亿元,是2019年同期的11倍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3-29 20:37 , Processed in 0.17091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