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首席财经内参4.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3 09: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智慧全推行情破解版ai活跃度指标】3月27日政治局会议发出了“使出全力”稳定经济,完成全面小康社会既定目标的政策要求。即,即便面临“失去一季度”及二季度后全球经济面临“大衰退”风险,外需“几乎不能指望”的“严峻形势”,决策层仍“未改初心”,对于今年完成“小康、脱贫、翻一番”目标依然不变!
3月29日至4月1日,最高决策层在深入2月财政收入几乎没收疫情影响的浙江考察时,又重申了要“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不过,从目前情况看,《微观体感对落实“既定目标”感到压力山大!》 外贸大量砍单、消费复工后继续萧条等迹象显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两驾(外贸,消费)已出现严重倒车,剩下的“投资”也面临着很大局限性(快速见效不是新基建的长项),从各方面看,形势都比较严峻。这让投资者不得不产生一种疑惑:政策反复强调既定目标不因疫情改变,但微观个体的感受和企业层面的反馈看,疫情的冲击似乎非常巨大,那么既定目标到底能否如期实现?如何实现(会否采用超乎寻常的刺激手段)?而如果没有实现,那么股市层面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反馈?
而《疫情之外,还有两大黑天鹅在冲击中国经济》现在内销为主的工厂也要面临难题,疫情导致的停工下,国内中高端产业链的冲击短期无法解决。而美俄沙三国石油大战虽然略缓和,让油价略回血,低油价的冲击依然存在。
另外,疫情之下各国纷纷限制粮食出口。关于中国会否发生粮食危机,现在主流舆论和自媒体上分化成两派。官方舆论强调中国在水稻和小米这两项主要口粮的自给率上达到了95%,认为粮食危机在中国是伪命题。但实际上,除了口粮的高自给率(满足吃得饱),我们在“吃的好”方面对进口依赖很大。
基于此,从根大通,瑞银,中金,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五大经济学家对今年经济预测均与高层目标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他们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仅在1.1%-2.6%之间。横向看,这好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欧美严重负增长);但纵向看,是断崖式下跌。
总之,需要高度重视的是,虽说中国疫情已进入尾声,但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下,中国不可能单方恢复,我们甚至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包括粮食是否出现危机,真正通过托底思维来重新评估当前的新政!
对于股市的影响则是,《博览首席经济学者:如“新政”仍无惊喜,中期向下概率更大》:3月初,李宏图先生提出“复工率”不代表“复活率”,这一判断正被验证中。也表明其所担忧的中国政府给予疫情后的支持政策是否够用有效,至少从美中两国政策对比上,他仍感到,中国新政的不足,更可能是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影响低估。而如近期没更多“新政刺激经济和消费”,或许不仅意味上市公司一季度财报不景气,甚至半年报也有高估可能!那么,A股将“理性”反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A股振荡向下概率更大!
个人以为,央行马骏的警告要重视:目标若定的过高而达不到,会失去公信力;定下目标后,各地在考量上还可能将财力侧重在追求靠大规模投资实现目标,而忽视中小企业倒闭及民生问题。
当然,事无绝对,投资需要做好两手准备。经济学家的分析毕竟是静态化的。但如果发生我们分析认为的小概率事件——市场多数人认为不太可能完成的“既定目标”却超预期完成了,那么在股市将能够迸发的激情也可想而知——所以接下来判断行情的重点,首要是看政策会否超预期;其次是政策超预期是否有用。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1.gif                  焦点透视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bolanadmin%2Ffront%2Fassets%2Fimages%2Fcatbg02.gif                  



微观体感对落实“既定目标”感到压力山大!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3月27日政治局会议发出了“使出全力”稳定经济,完成全面小康社会既定目标的政策要求。即便面临“失去的一季度”,及二季度后全球经济“大衰退”风险,外需几乎不能指望的严峻形势,决策层仍“没改初心”,对于今年完成“小康、脱贫、翻一番”依然坚持。 3月29日至4月1日,最高决策层在深入2月财政收入几乎没受疫情影响的浙江考察时,又重申了要“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完成“既定目标”的挑战确实非常巨大!外贸大量砍单、消费复工后继续萧条等迹象显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两驾(外贸,消费)已出现严重倒车,剩下的“投资”也面临着很大局限性(快速见效不是新基建的长项),从各方面看,形势都比较严峻。这让投资者不得不产生一种疑惑:政策反复强调既定目标不因疫情改变,但微观个体的感受和企业层面的反馈看,疫情的冲击似乎非常巨大,那么既定目标到底能否如期实现?如何实现(会否采用超乎寻常的刺激手段)?而如果没有实现,那么股市层面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反馈? 总之,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是,虽说中国疫情已进入尾声,但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下,中国不可能单方恢复,我们甚至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包括粮食是否出现危机,真正通过托底思维来重新评估当前的新政!

                                 
【博览财经分析】3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发出了“使出全力”稳定经济,完成全面小康社会既定目标的政策要求。决策层明确:即使面临“失去的一季度”,以及二季度之后全球经济面临“大衰退”风险,外需“几乎不能指望”的“严峻形势”,决策层仍然没有“改变初心”,对于今年完成“小康、脱贫、翻一番”一个也不能少!
3月29日至4月1日,最高决策层在深入2月财政收入几乎没有收到疫情影响(仅下滑1.28%的)浙江考察时,又重申了要“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可以看到,近期决策层频繁的在地方调研、开会,发出“政策更加积极的政策信号”,以“帮助小微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渡过难关”。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完成“既定目标”的挑战确实非常巨大!
正如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所强调的“‘复工率’不代表‘复活率’”!
外贸企业大量遭遇“退单”,刚复产就歇业的窘境,而国民对经济和收入前景的忧虑,也使得预期中的“报复性消费”没有出现,零售消费境况堪忧!
海外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冲击正急速放大
在海外疫情失控性发展之下,中国外贸正面临两种困境:一是很多外贸订单因疫情取消;二是即便订单没取消,现在也面临运力暴跌、运价暴增,甚至航空运费贵过货值的窘境。
上周,下面这张放假通知传遍了纺织服装圈——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403%2F1585874269301908.jpg
其背后的缩影是,由于国外疫情严重,港口停运,外贸单取消,国内大量纺织、鞋帽、印染等等外贸企业才刚刚复工就又不得不马上停工。很多从劳务大省来的农民工好不容易在居住地解除隔离赶到工厂,又要面对失业的考验。
在"国际纺织之都"绍兴柯桥一家外贸企业的老板表示,海外疫情影响是致命的,欧洲工厂订单减少、库存积压,有一半货款可能收不回来。很多工厂的现金流坚持不了三个月。
而即便还在进行的外贸订单,风险也变得很大。受疫情的影响,截至3月底,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意大利、西班牙、法国、波兰、波黑、韩国、菲律宾、萨尔瓦多、美国、哥斯达黎加、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甚至许多国家被迫“封国”“闭关”。在此背景下,尽管国际油价一降再降,全球各大航空公司航班取消的消息却是一个接着一个。“英国航空取消北京和上海航班至4月17日;法国航空决定将北京和上海航线暂停服务延长至2020年3月29日(含);汉莎航空将取消3月29日至4月24日2.3万个航班;波兰航空暂停运营中国航线(北京大兴、北京首都)至3月28日”……就连被称为“全球最赚钱航线”的伦敦—纽约航线,也因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3月计划减少24个航班……这导致,除了各国急需的医疗物资外,出口货物在天上或海上飞了一圈又运回中国然后运输成本已经高于货值的情况,在越来越多的外贸订单中出现。
运力暴跌、运价暴增,让中国航空货运业陷入萧条。多名货代反映,今年以来,进出口空运业务减少均在50%以上,尤其是二三月多者在80%以上。
中国海外空运航线一头连着中国工厂,一头连着海外客户,是中国外贸业的中间环节。一笔外贸订单能否最终达成,要看货物能否如期抵达。外贸货物遭遇“囧途”,也折射出中国外贸业当下的处境——最乐观估计是,即便考虑到部分外贸企业将能够通过转向内需消化,但也要数月的调整期,这种外贸大幅回落的状况,估计到少还将持续两个月左右;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按美元计价,今年前两个月,中国进口同比下降4%,出口下滑17.2%。
3月24日,国常会承认,当前受疫情冲击国际航空客运萎缩,导致客机腹舱货运大幅下降,对我国产业的国际供应链带来较大影响。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3月30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今年前2个月,中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为2.04万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9%。
随着国际疫情进一步扩散,而鉴于目前海外疫情完全看不到转折的迹象,外贸进出口形势在二季度可能还会进一步恶化。
显然,依靠外贸稳经济已经不可行!
复工率快速回升,但不代表消费的复活率
海外疫情不可控导致的外贸不可控让决策层把稳经济重心寄托在消费上。消费也是这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去年的权重已经占到60%)。
但从微观个体的观察来看,尽管全国企业复工率迅速攀升,包括国内疫情重灾区的武汉都将在4月8日后逐渐恢复正常经济活动,但复工率并不代表复活率。
一个是在复工前,很多企业已经倒闭。《吴晓波频道晓报告》发布的一组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画像”令人震惊。数据显示,仅前两月全国就有24.7万家企业倒闭,其中广东就有逾3万家。
二是复工后相比疫情之前变化不大的主要是第二产业的工农业生产制造业,但在真正作为这几年贡献了绝大部分经济增长率的第三产业,也就是零售,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工是复了,却不代表已经过去的消费能够回补。在海外疫情输入国内的担忧之下,“报复性消费”的局面也并没有出现。
走访部分消费市场的情况可见,除湖北武汉外,其它城市恢复较早,但无论大型商场,还是一些特色商业区,旅游区,都并没有出现所谓“报复性消费”,早点餐馆开门率较高,但多数早点餐馆的收入只有疫情前的一半,而中晚餐餐厅开门不到一半,收入只有疫情前的20%。
街面商店,除菜场人流等同疫情前,大部分仍处显现萧条景况。
为此,博览首席经济学者李宏图先生认为,消费端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态,估计还需两个月以上。而内需中的消费端“冷启动”越滞后,对中游上游的恢复就会更久,则失业的状况将在不久突现出来。
这也表明市场所担忧的中国决策层给予疫情后的支持政策是否够用,是否有效,是否足以完成决策层的既定目标,需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至少从美国与中国两国出台政策的对比上——美国已经两次大幅度降息,开启了无底线量宽和通过了2万亿美元救市计划,G20也达成了5万亿美元的疏困计划;但中国迄今只进行了一次降准,承诺的中小微企业万亿低成本贷款尚无细节——就可以清晰地感到,中国新政的不足,更可能是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影响低估。
投资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但局限性也很大了
3月初,一些财经媒体统计的全国20余省市推出超过40万亿的重大项目投资计划惊爆了眼球。但抽丝剥茧后发现,投资的增长是有限的。
首先,基建在各地公布的项目投资计划中,是重头但不是全部,不同地方的比重各有差异。从已披露具体投资计划的地区来看,部分地区基建计划投资额甚至占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以上。但很多北京,上海,福建等部分地方传统基建项目的比重不足3成。
其次,媒体只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项目计划,有说过都是要在今年搞完吗?显然也不是!
以重庆为例,2020年将推进924个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约2.7万亿元,但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约3400亿元——也就是今年只完成15%而已!而福建的3.84万亿投资项目,2020年的完成任务量,只是5000亿罢了;上海市的152项投资计划中,基建只有57项……诸如此类。实际上,很多地方2020年推出的总投资计划比起2019年反倒降了4.9%,单看2020年度计划完成的投资量,也才只比2019年增了2.2%!
其三,一边是基建统计出多少多少万亿的规划,另一边,很多基建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今年一个多月的需求停滞,库存早已爆表,而且局面现在并没有什么改观!比如,据权威的Mysteel的分析指出,虽然目前市场在缓慢复工,但钢材市场库存处于天量,仍然需要缓慢消化。短期商家去库难度较大,面临较大的亏损。而在钢材的更上游铁矿石方面,受外矿普指下调影响,成交清淡,原矿开工仍未正常,内粉资源依然偏紧,疫情影响下,现钢市压力明显,钢企采购意愿低迷。
水泥行业的情况钢铁行业略好,但也并不能说供需两旺,至少现在股市层面水泥板块的涨幅已经大大超前于水泥行业实体的情况!机构的分析指出,受疫情影响,除湖北地,水泥需求恢复期预计在3月中旬前后,一季度全国水泥销量区间为[2.9亿吨,3.5亿吨],中值3.2亿吨,但同比依然萎缩超17%!
简单说,几十万亿的大基建稳经济其实文字游戏的比例很大。而且,经历过“四万亿”的后遗症后,本届决策层为了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诉求,明确将投资重心转向了5G、特高压等“新基建”,但新基建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助于长期稳经济,但在短期见效上比传统基建慢很多,这也制约了紧迫的稳经济诉求。
结论
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两驾(外贸,消费)已经出现严重倒车,剩下的一架(投资)也面临着很大的局限性,从各方面来看,形势都比较严峻。
这让投资者不得不产生一种疑惑:政策反复强调既定目标不因疫情改变,但微观个体的感受和企业层面的反馈看,疫情的冲击似乎非常巨大,那么既定目标到底能否如期实现?如何实现(会否采用超乎寻常的刺激手段)?而如果没有实现,那么股市层面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反馈?
总之,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是,虽说中国疫情已进入尾声,但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下,中国不可能单方恢复,我们甚至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包括粮食是否出现危机,真正通过托底思维来重新评估当前的新政!


                        

疫情之外,还有两大黑天鹅在冲击中国经济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中国作为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现在在全球疫情蔓延下各国采用的以邻为壑反全球化政策取向下,受损自然也非常大。现在做外贸的已经陷入寒冬。但内销为主的工厂也要面临难题,不仅仅是内需不足的问题,更麻烦的是未来欧美供应链缺失的问题。疫情导致的停工下,国内中高端产业链的冲击短期无法解决。 而美俄沙三国石油大战虽然略缓和,让油价略回血,低油价的冲击依然存在。 另外,疫情之下各国纷纷限制粮食出口。关于中国会否发生粮食危机,现在主流舆论和自媒体上分化成两派。官方舆论强调中国在水稻和小米这两项主要口粮的自给率上达到了95%,认为粮食危机在中国是伪命题。但实际上,除了口粮的高自给率(满足吃得饱),我们在“吃的好”方面对进口依赖很大。

                                 
【博览财经分析】中国作为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现在在全球疫情蔓延下各国采用的以邻为壑反全球化政策取向下,受损自然也非常大。
疫情导致的停工下,国内中高端产业链的冲击短期无法解决
现在做外贸的已经陷入寒冬。但内销为主的工厂也要面临难题,不仅仅是内需不足的问题,更麻烦的是未来欧美供应链缺失的问题。
以消费电子产业为例,国产替代做得最好的华为手机也有30%的供应商在欧美,如果欧美经济陷入停滞,华为手机基本的生产都要受到极大的影响!
过去全球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化,绝大多数国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部分自主产业完成全球化的分工。
比较典型的就是苹果手机,全球供应商超过200个,苹果在全球采购所需零部件,然后汇集到中国生产,再通过物流发往全世界。
其次产业链也是一样,现在海外已经有数百家汽车工厂停产,这对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冲击也不可忽视。
现在因为疫情,全球已经有超过80个国家或宣布“封国”、或“封城”、或者干脆禁航禁运,包括中国自己都主动封闭国门防止疫情倒灌,可以想象全球化的产业链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封国”将变得支离破碎,首当其冲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这个“世界工厂”。
如果说,一些中低端产业可以迅速通过国内替代的方式解决,那么在中高端的消费电子产业,精密制造方面,中国对海外关键部件的需求短时间可能难以找到替代。
所以,本次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经济要复苏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几个国家扑灭了疫情就能实现,至少也要大部分国家——包括中美欧盟日韩这些重量级的国家全部扑灭了疫情才有可能。
现在只有中国扑灭了疫情,至于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还根本看不到疫情的拐点。
全球疫情的转折点及结束之日,遥遥无期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日06时30分左右,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94万例,累计死亡近五万人。而美国累计确诊已超过21万例,成全球首个确诊超20万的国家;死亡病例超5千。仅纽约州的病例就已经突破9万,超过了中国全国。
4月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代表团通报会上表示,未来一至两天内,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将超过100万例。从世卫组织包括国内的钟南山院士等观点看,估计4月底到5月初美国与欧盟会达到疫情的高峰。
但这可能过于乐观,特朗普已经把封城和禁止大规模集会的禁令已经往后又推了一个月。但美国何时能迎来拐点谁也不知道,此前美国有关机构认为会是在5月份见到顶峰,但美国白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3月31日预测,即使在现有干预措施下,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最终可能在10万到24万之间。按照现在美国百分之2点多的死亡率,这意味着美国的确诊病例可能达到500万甚至千万以上?!疫情可能要持续到下半年。
另据美媒披露,福特汽车公司正在加快推进与通用电气公司合作生产呼吸机的计划。该公司选择了一种更简单的呼吸机设计方案,并制定了在未来100天内生产5万台的目标。但从这个生产周期的制定来看,难道美国疫情还要蔓延3个月?
但是,由于民主制度的缺陷以及执行力的差距,即使疫情达到高峰,这些国家顶多会执行比较严厉的封国封城措施,很难全面复制中国经验——同时组织大量的人力进行社区入户筛查。
所以,欧美要把疫情控制下来所花费的时间远比中国要长,最理想的情况也要一个季度以上。从5月往后推一个季度,那就持续到8月,今年2、3季度的经济就很惨了,4季度就算开始重启复苏经济,今年的经济情况也会很难看。
实际上,我个人认为,相比于新冠疫情在欧美国家的快速传播,但至少他们还有相应的医疗系统进行应对,更需要警惕的是,现在非洲,南亚,南美和东南亚的贫穷落后国家新冠疫情也正逐渐开始流行起来,预计在欧美国家之后,这些落后国家可能成为全球疫情最后的爆点。而比欧美国家更加危险的是,这些经济和医疗系统落后的国家,疫情一旦开始根本没有医疗措施来进行遏制!那到时候才会是比欧美国家更加惨烈恐怖的局面——
这些国家虽然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无足轻重,但对中国而言,他们是我国很多工业产业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基地。届时对中国制造业经济的打击恐怕不下于当前欧美疫情对中国外贸的打击。
油价略回血,低油价的冲击依然存在
低油价会带来通缩,消费不振等一系列后果,在3月初市场对20美元油价的担忧就引起了金融市场的频频下跌。
虽然这个危机在日前美俄和沙特协调后有所缓解——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称他与沙特王子萨勒曼通过电话,现在他预测沙特与俄罗斯这两大产油国将减产1000—1500万桶/日。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2日则表示,普京与能源部长诺瓦克一天内进行了多次讨论,“没有人满意”目前的油市状况。
沙特方面的态度,也出现关键转变。据沙特通讯社报道,沙特呼吁召开紧急欧佩克+会议。沙特方面称欧佩克+应寻求公平的协议,并表示欧佩克+将恢复石油市场必须的平衡。
随后,2日的隔夜欧美股市普涨,国际油价飙升带动风险资产全面上涨。美油盘中一度涨逾30%,布油盘中一度涨逾45%。截至4月2日收盘NYMEX原油期货收涨21.86%报24.75美元/桶,创两周以来新高。布油收涨20.01%,报29.69美元/桶,创历史最大单日涨幅。
不过,油价依然是历史低位。另外,对于三方是否已经就维持油价达成一致,舆论仍存在怀疑。俄罗斯方面辟谣称,尚未与沙特沟通。沙特官员也表示,特朗普关于减产1000万桶/日及以上幅度的言论是夸张的说法。
欧佩克也出面辟谣称,沙特和俄罗斯没减产协议。
所以,油价的回暖趋势能持续多久要打问号。低油价仍是全球经济的一个重大障碍。
全球疫情蔓延导致另一个更广泛的危机也来了
全球疫情的持续之下对今年粮食生产的担忧显著上升,多国发布禁止粮食出口的禁令让粮荒预期上升,屯粮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开始出现,A股市场也已经把粮食概念炒了一段时间了。
关于中国会否发生粮食危机,现在主流舆论和自媒体上分化成两派。官方舆论强调中国在水稻和小米这两项主要口粮的自给率上达到了95%,认为粮食危机在中国是伪命题。但实际上,除了口粮的高自给率(满足吃得饱),我们在“吃的好”方面对进口依赖很大。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老百姓生活水平并不低。比如我们年人均肉类消耗量是60公斤,水产消耗量是50公斤,这些吃的数据在全世界妥妥是发达国家水平。但是要维持14亿人口如此巨大的肉类与水产消耗量意味着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粮食。
所以,我们每年粮食生产6.6亿吨+远远不够,还必须从全球进口大量的大米和小麦之外的粮食,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大豆。每年进口1亿吨+。2018年中美爆发贸易战,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导致很多美国农民破产,为了弥补美国进口大豆的缺额,中国几乎将全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席卷一空,巴西农民为了满足中国的大豆需求把亚马逊森林都烧了来增加种植耕地。
现在因为疫情在全球爆发,今年全球大豆产量很可能大幅度减产。而如果因为大豆减产导致中国今年无法进口1亿吨大豆,麻烦就大了。首先是猪肉价格肯定飙升,然后是食用油价格也飞涨。这是一个一系列的传导链条。
除了粮食之外,中国高度依赖进口的还有工业品所需的铁矿石,煤炭,有色金属矿石等方面可能面临的国外供应短缺的问题,这导致,当欧美国家正在陷入全面通缩型衰退的时候,当国际油价快要跌破20美元/桶的时候,我们的央行却在防范最可怕的通胀——经济停滞型通胀!这也是央行迟迟不动银行存款利率的大背景之一。
简单说,粮食涨价的预期,是在疫情之外给我国今年完成既定目标增加了新的变数。


                                 
                                           决策参考
                 



五大经济学家对今年经济预测均与高层目标相去甚远!                 
【研究员】:大双
编者按:从摩根大通,瑞银,中金,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等五大经济学家对疫情影响下国内外经济形势预测看,与决策层强调要实现的既定目标,似乎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五大首席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大约在1.1%-2.6%之间。横向看,这好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欧美今年严重负增长);但纵向看,则是断崖式下跌。这也与决策层面强调强调要完成“小康,脱贫,翻番”(那要求增速5.5%以上),差距甚大。 个人以为,央行马骏的警告要重视:若定的高而达不到,会失去公信力;定下目标后,各地在考量上还可能将财力侧重在追求靠大规模投资实现目标,而忽视中小企业倒闭及民生问题。 当然,经济学家的分析毕竟是静态化的。经济学家对经济预测的分析都是基于对海外疫情较为悲观下的预期。同时对于中国决策层逆周期手段的预测想象比较局限,但3月27日会议已经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宽松局面,明确提高财政赤字,提高降准频率,特别国债的再次出山,以及不排除降低存贷基准利率式的正统降息……都预示着为了完成既定目标,决策层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超乎想象。所以,尽管经济学家的预测与决策层要求之间相去甚远,但既定目标能否完成还是可以拭目以待。

                                 
【博览财经分析】我们注意到,从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包括央行研究局的首席经济学家兼货币政策委员马骏等,五位国际一流经济学家对疫情时间以及对疫情影响下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预测来看,与决策层强调要实现的既定目标,似乎相去甚远,甚至南辕北辙!!
display_picture.php?url=https%3A%2F%2Fimages.bolanjr.com%2Fuploader%2Fuploadfile%2Fimage%2F20200403%2F1585874460833770.jpg 摩根大通的经济预测:中国1.1%,全球负增长-2.6%;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今年GDP方面:全球负增长-2.6%;美国-5.3%;欧元区-3.4%;日本:-3.1%;中国增长1.1%;印度2.1%;除亚洲低单位数增长,其他地区均为负增长;
对于疫情时间和影响:乐观看法认为第一二季度深度衰退,5-6月后好转,下半年反弹;悲观观点认为1-2年内疫情会不断反复从深度衰退至深度萧条;
朱海斌个人认为很可能在以上两种情况之间,即疫情会于年中放缓但不会消除,第二三波影响较第一波小。
其中,美国经济处于深度衰退:GDP方面,美资行预测较悲观。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行长James Bullard预测第二季度跌50%;失业率方面,美国上周新增失业330万,是前历史最高值五倍。本周预计380万。年中失业率将增至8.3%;
分析认为,美国在疫情初期动作迟缓,爆发严重,但医疗系统能力强,年中拐点后续会渐渐控制。
目前对是否会导致经济危机或萧条仍有争论:深度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与1929-1930年大萧条情况类似;衰退的程度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如疫情跨年则可能趋向萧条;
而从疫情对海外金融市场的冲击方面:疫情之初美国市场一直上扬,直到3月大幅下跌,幅度与历次衰退类似;目前美国市盈率在13/14倍,与以往金融危机时的10倍仍有差距;在上周美联储和政府救助方案出台后,市场是否已经走出拐点尚言之过早;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至0%反应不明显,直到购买公司债、商业票据;政府出台2万亿美元救助方案后市场才有明显反弹。
此次下跌程度与08年相似,不同在于:此次为公共卫生危机带来的经济严重衰退和金融市场危机,08年为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危机,传导途径不同;政府反映方面,本次政府及美联储政策出台快;财政、货币刺激政策的问题,由于企业现金流问题导致的信贷问题下,购买公司债、商业票据等措施比降息效果好;
对于中国的预测:短期内企业面临现金流风险,财政政策流动性支持在纾困方面更有效,降息效果差;预测全年GDP +1.1%,实际或会低于1%,除非出台有更有力的纾困政策。
瑞银中国的经济预测: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测为-4.5%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疫情对经济最主要的影响在于活动限制导致的经济停摆:
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测较为悲观为-4.5%。欧洲疫情还没得到控制,比美国在时间上领先1-2周;
全球将负增长,大多数国家衰退,印度增长约2%;
从瑞银全球出行强度跟踪发现,目前欧美与去年同期相比,出行强度下降比中国更差,日本出行强度受影响较小;
欧洲政策:预计欧洲央行将开展新一轮量化宽松,但在货币政策空间有限情况下,财政政策效果更明显。
德国:财政刺激约为4%GDP,其中3.6%短期刺激,0.4%增加公共投资支出,比金融危机时高。若包括新增担保企业贷款,政府补足工资等措施全部加总近20%;法国:财政政策刺激占2% GDP;英国:财政政策刺激占3.9%GDP;
目前对疫情的假设,是主要影响体现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得到控制,生产逐渐恢复。但病毒发展难预测,可能时间拖得更久。
瑞银对中国的预判:两周前的预测是全年GDP增长约1.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5%。有较大下行风险,一是第一季度可能更差,同比下降10%;二是全球衰退制约第二季度及之后的复苏。今年全年有可能达不到正增长。
尽管工业企业复工率高,但产能利用率低(如汽车行业仅为40%;发电厂煤耗3月同比下降20%),并且需求可能下降(第二季度出口预计下降20%以上);
出行的顾虑导致在复工后的出行依然降低、就业和收入受到影响情况也会进一步导致消费下降;
尽管初始阶段,二月初政策出台快,但并未跟上情况发展的步伐。政策幅度偏小,步伐滞后。
中金的经济预测:中国2.6%,但这是在假设下半年疫情可控的前提下
中金首席梁红认为,目前的市场共识是第一季度中国、第二季度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会经历有记录以来最差的增长;对下半年经济增长复苏的预测都是假设美、欧、日能在第二季度控制疫情。
市场担心实体经济问题是否会转换为金融问题,金融危机或收缩,但尚未将此作为基本假设,虽然风险较大;
但目前的预测尚未考虑病毒变异,造成需要持久战(也就是下半年疫情也持续)的风险。
中金对亚洲的预测:东亚国家整体表现不错,供应端恢复最好;风险国家包括马来西亚、印尼和印度,对于终端消费市场和外包服务有显著影响。
至于美国:市场认为二季度经济增长环比会大幅下降30%左右(实际更可能是-40-50%),其中工业下降10%,消费只有基本生活、医疗服务保持;
美国储蓄率低,家庭纽带轻,深度衰退,第一二季度预计为有数据记录以来最差;
美国疫情发展更像意大利。疫情是否会进一步导致金融系统尤其是影子银行问题,2-3个月后才可以看清。目前抄底是无知者无畏。
救助纾困是否可以弥补经济下行和去风险/去杠杆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疫情的次生影响在于对新兴市场的影响,特别是没有能力进行借贷的国家;
财政政策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思考救助的资金多少来自盘活已有的公共储蓄,多少来自于向未来的借贷,不应教条刻舟求剑。
中国银行提示:下半年经济反弹未必站得住脚
中银首席曹远征认为,经济形势取决于疫情发展,但疫情发展走向尚不清楚,复工复产艰难,下半年经济反弹未必站得住脚。
今年面临2个挑战:全球金融市场、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市场表现:目前属于股灾类型,但还没有进入倒闭和去杠杆的情况。担心由于政府和非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扩大的影响穿透到家庭和金融机构。
投资者需要持续警惕三大风险策源:美股大起大落是否触发衰退;油价下跌使页岩油行业资产负债表衰退并传导其他行业;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同时在欧美经济比例最大。
需要关注美联储未来可能采取的非常措施:a.跨过金融机构直接面对企业贴现商业票据;b.开始购买投资级公司债——如果发生这两种情况,这既是对救市力度的升级,也是对风险预判的升级。
市场已经开始担忧两大金融风险:美元流动性紧张在新兴市场引发如97年金融危机(如南非、巴西);欧债危机再次爆发,意大利西班牙疫情发展快,没有自己的货币政策。
目前欧美的政策已经发生方向性改变,重点为经济纾困计划,但能否奏效,谁也不知道。
至于中国:目前主要是需求问题,复工后无订单,疫情使全球产业链受影响;服务业复工但无需求,失业率比预想严重,如何纾困比复工更重要;第一二季度贸易逆差,对GDP影响为负向;投资成为GDP的方式,因而提出新基建概念。
央行马骏:金融危机尚未迫在眉睫,但诱发危机的风险已处处皆在
央行研究局的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大约是限于身份,没有做精确的预测,而主要从宏观层面强调了风险问题。
他认为应该关注这些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1、石油价格下降,导致美国页岩油高收益债券违约,应分析金融机构持有率情况;2、高杠杆的对冲基金损失究竟多大及其潜在影响;3、航空、飞机制造、零售、汽车行业是否会出现大规模倒闭,是否对银行构成威胁,导致偿付能力危机。
他认为,欧洲的潜在问题更大:欧洲银行的压力测试较松,在目前情况下几家大银行可能过不了压力测试;意大利等部分国家本身财政问题严重,在新的刺激措施下,财政负担进一步加剧,或导致国债违约并传到至其他相似情况国家;
新兴市场如南美、巴西等国家汇率贬值可能会传染,贬值会加大外债成本,有些新兴市场国家可能违约。
中国是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中小银行风险较大。
房地产:资金量断裂可能性大,银行15-20%贷款用于房地产开发;
中小银行:客户主要为小微企业,资金链可能断裂大;
地方平台:卖地收入大跌,可能导致一些平台出事。
央行马骏的观点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他认为:中国今年GDP增长不可测。建议今年不设增长目标。若定的高而达不到,会失去公信力;定下目标后,各地在考量上还可能将财力侧重在追求靠大规模投资实现目标,而忽视中小企业倒闭及民生问题。
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有效果,但仅影响银行负债成本40%,另外60%为存款,货币政策难以影响。应考虑降低存款基准利率,使负债成本整体下降,为贷款利率下降提供空间。
财政发力:微型企业及个体经营者受疫情冲击最大,涉及到两亿人就业。由于微型企业和个体户违约率高(10-40%),不可以靠银行救助,只能靠财政救助。建议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基金担保贷款,为向微型企业和个体户的贷款提供全额担保。操作可委托小银行做,财政承担损失。财政需要突破3%赤字率底线。香港已经类似全额担保操作。该操作需要精准定位,用互联网支付数据识别受冲击最大的微型企业和个体户。该操作可有效缓解民生压力,降低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结论
简单说,五大首席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大约在1.1%-2.6%之间。横向来看,这好于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首席经济学家们一致预期欧美今年严重负增长);但纵向比较来看,相比中国往年6%以上的增速,则是断崖式下跌。这也与决策层面强调强调要完成“既定的小康,脱贫,翻番目标”(那要求经济增速必须要达到5.5%,最好5.7%以上),差距甚大。
这种巨大的预期差也让人产生一种疑惑:是决策层低估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周期及力度?OR高估了对政策逆周期调节的信心?还是说是,经济学家高估了疫情的风险?OR低估了中国决策层逆周期调节能力?
个人以为,央行马骏的警告还是值得重视的:若定的高而达不到失去公信力;定下目标后,各地会追求靠大规模投资实现目标,不关注中小企业倒闭及民生问题。
当然,经济学家的分析毕竟是静态化的。上述五大经济学家对经济预测的分析都是基于对海外疫情较为悲观下的预期。同时对于中国决策层逆周期手段的预测想象比较局限,但3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宽松局面,明确提高财政赤字,提高降准频率,特别国债的再次出山,以及不排除降低存贷基准利率式的正统降息……都预示着为了完成既定目标,决策层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将超乎想象。所以,尽管经济学家的预测与决策层要求之间相去甚远,但既定目标能否完成还是可以拭目以待。


                                 
                                           博览视点
                 



博览首席经济学者:如“新政”仍无惊喜,中期向下概率更大                 
【研究员】:大双
结论:海外疫情的失控性增长让全球经济和海外股市持续遭受巨大的冲击。博览首席经济学者李宏图先生认为,同样受到困扰的,还有俺们的大A股。由于消费不振,外贸订单被取消等因素冲击,国内的小微民营企业处境艰难,3月初,李宏图先生提出“复工率”不代表“复活率”,这一判断正被验证中(外贸订单取消现象以及消费端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态,估计都需两个月以上)。也表明我所担忧的中国政府给予疫情后的支持政策是否够用有效,至少从美国与中国两国出台政策的对比上,他仍感到,中国新政的不足,更可能是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影响低估。而如果近期没有更多“新政刺激经济和消费”,或许不仅意味着上市公司一季度财报不景气,甚至半年报有高估可能!那么,A股将“理性”反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A股振荡向下概率更大! 当然,事无绝对,投资需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发生我们分析认为的小概率事件——市场多数人认为不太可能完成的“既定目标”却超预期完成了,那么在股市将能够迸发的激情也可想而知——当然,这种情况最乐观也只可能发生在下半年,而且可能要同时满足放水政策超预期与稳经济效用超预期两个条件。所以接下来判断行情的重点,首要是看政策会否超预期;其次是政策超预期是否有用。

                                 
【博览财经分析】海外疫情的失控性增长让全球经济和海外股市持续遭受巨大的冲击。博览首席经济学者李宏图先生认为,同样受到困扰的,还有俺们的大A股。由于消费不振,外贸订单被取消等因素冲击,国内的小微民营企业处境艰难,如果近期没有更多“新政刺激经济和消费”,那么,A股将理性反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A股振荡向下概率更大!
当然,事无绝对,投资需要做好两手准备。如果发生我们分析认为的小概率事件——市场多数人认为不太可能完成的“既定目标”却超预期完成了,那么在股市将能够迸发的激情也可想而知——但这种情况最乐观也只可能发生在下半年,而且可能要同时满足放水政策超预期与稳经济效用超预期两个条件
所以接下来判断行情的重点,首要是看政策会否超预期;其次是政策超预期是否有用。
疫情对经济冲击至少还会维持两个月,半年报堪忧
3月初,李宏图先生提出“复工率”不代表“复活率”,这一判断正被验证中,也表明我所担忧的中国政府给予疫情后的支持政策是否够用有效,至少从美国与中国两国出台政策的对比上,他仍感到,中国新政的不足(我们迄今只是进行了一次降准和两次毛毛雨般的LPR降息……至于财经赤字,特别国债什么的规模都还不明朗),更可能是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影响低估。

除此外,李宏图先生还提出了内需与外需的两次脱钩与挂钩,当前下处理在内需挂钩与外需脱钩的过程中。
最近李宏图先生走访了部分消费市场,除湖北武汉外,其它城市恢复较早,但他发现,并没有出现所谓“报复性消费”,早点餐馆开门率较高,但多数早点餐馆的收入只有疫情前的一半,而中晚餐餐厅开门不到一半,收入只有疫情前的20%。
街面商店,除菜场人流等同疫情前,大部分仍处显现萧条景况。
这就是李宏图先生在此前所言的内需从脱钩到挂钩的“冷启动”!
为此,李宏图先生认为,消费端恢复到疫情前的状况态,估计还需两个月以上。
内需中的消费端“冷启动”越滞后,对中游上游的恢复就会更久,则失业的状况将在不久突现出来。
外需,正处在脱钩的过程中,已有媒体报道外贸订单取消现象,这种状况,估计到少还将持续两个月左右;
总之,从脱钩到挂钩,要经历冷启动与热启动两个漫长的阶段,全球经济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未曾经历,全球经济是否从此进入衰退,可能性仍存在。
李宏图先生认为,需要高度重视的是,虽说中国疫情已进入尾声,但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下,中国不可能单方恢复,我们甚至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包括粮食是否出现危机,真正通过托底思维来重新评估当前的新政!
需要补充的是,在此前的判断中,有一个失误,即物价并没有随着复工复产而出现上涨,引发通滞;
但这恰恰又反证了挂钩之艰难,冷启动比艰巨!
上述判断,不仅意味着上市公司一季度财报不景气,甚至半年报有高估可能!
市场行情已完成新政加流动性阶段,正进入理性反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阶段,因此,李宏图先生认为,在没有更大刺激性新政出台前,行情振荡向下的概率更大!
但如完成既定目标的“奇迹”发生,股市也将非常亢奋!
无论从实体经济观察者的日常体感,还是经济学家的理性观察来看,似乎对决策层面提出的在严峻疫情冲击之下仍要完成既定目标,都显得非常悲观。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
最高决策层所接受到的关于新冠疫情全球发展的正是情况以及预测报告,相信应该比我们更加全面而精准;
决策层敢于顶着如此巨大的压力依然一再重新对完成既定目标的决心和信心不变,相信必然有深层次的理由,许多还不为大众所知的逆周期政策后手和通盘的战略考量;
而多年来,中国决策层所做出的庄严承诺,有几次是失算了的(除了股市)?中国的政策行动力,有多少次让人失望过(除了股市)?
所以,最后依然必须提醒的是:尽管在当前视野下,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如此天差地远,但我们并不能绝对否认“奇迹”发生的可能:
全球疫情比预期更快的转折甚至结束;
逆周期调节放水力度比预期的惊人太多,效用比预期的好。
这种概率目前看起来比较小,但如果远超预期性的“小概率事件”果真发生,在股市层面所能迸发出的激情,也将超乎想象。
作为政策市A股投资者,这也是必须做好的正反两手准备!
接下来就看政策面会否有“惊喜”来预判未来行情
动态分析来说,海外疫情仍在发展,是评估对经济及行情影响最大的变量。任何评估都会根据对疫情不同假设做出乐观、悲观和中间三种场景的出现概率。建议以中间场景为重点展开,以后可根据疫情变化再动态调整。我们认为,A股行情的预判也要根据政策逆周期调节与对冲疫情影响的匹配度来看。
根据经济学界的分析,前期我国政策也是纾困为主:货币政策主要是提供充足的流动性,非常必要,保证市场和支付的顺畅运行。但未来为应对疫情纾困经济,必须加大信贷流动性,让更多企业得以生存。降息当然也有必要但作用并不大,主要是降低企业负担,但难以刺激企业增加支出。更有用的是提供信贷支持-需要流动性增加、降低信贷和监管标准(但是有财政担保或贴息更好)。
刺激政策还是要财政发力。初期财政政策中的减免税费,也是纾困并非刺激。减免税费可以降低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生存下去。但是有流水、有收入,才有税费。没有收入,减税也没什么帮助。目前纾困政策力度还是太小,尤其是对比冲击之大,对比欧美的规模。现在重点是需要财政提供补贴,给企业员工的工资补贴,给困难人群的收入补贴。估计可能有上亿较低收入人群受影响。现金补贴最有效。
刺激增长需要对国内和国外需求的下跌去弥补。企业在利润下降,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不会增加投资。居民在出行有风险、收入下降或者失业的情况下难以增加消费。在民退国进的情况下,很难刺激出消费需求,因此需要公共的投资需求来补充。应加大基建以及医疗设施方面的投资,可以用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城投债融资。
也就是说,如果接下来我们能看到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比3.27重磅会议承诺的更大,那么至少还会对股市有些短期刺激效应;但如果对经济刺激的效用并不好,那么短期刺激对股市的效用不能扭转中期(3个月)下跌风险;只有在政策超预期且对稳经济的效用也超预期,让中国经济独立于全球的情况下(但这种概率比较小),A股才有可能有超预期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3-29 03:59 , Processed in 0.15959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