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拳出击 腾讯阿里的互联网经济收割之道将终结》:十多年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似乎生意真的变得简单了;只要家里有一根网线就可以在网上开店卖东西赚钱;而到今天,你们不知道有没发觉,做生意反而没有20年前好做了。这不是说电商、网店这一个生意;而是做什么生意现在都超级难,不是说卖不出去,是利润没有了,只剩下微薄的一丝丝。利润去哪了?钱去哪了?都被平台赚走了。如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人家自己不需要开一个店,只要把所有用户收集过去,把你们的消费习惯收集过去。
热点聚焦
国家重拳出击 腾讯阿里的互联网经济收割之道将终结
【研究员】:WH
十年时间,阿里、腾讯已各自铸就10万亿市值生态圈。其中,阿里巴巴自身市值5.6万亿元,参控股的上市公司总市值4万亿元,投资的独角兽总估值1.2万亿元,合计高达10.8万亿元。而腾讯自身市值4.6万亿元,参控股的上市公司总市值5.4万亿元,投资的独角兽总估值1.8万亿元,合计高达11.8万亿元。而就在2020年10月,A股总市值终于站上10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无论阿里还是腾讯,以影响市值为权重,各自都已达到相当于A股1/7的体量。
【博览财经特稿】打开手机,找到你最常用的5款APP,微信、微博、拼多多、美团和天猫,必居其一。其中,微信、拼多多、美团隶属腾讯系,而天猫、微博为阿里巴巴系。 从高德、B站到喜茶,从《金刚川》到永辉、万达,从蔚来、小鹏到链家,生活中为之停驻的品牌,无不被腾讯和阿里锁定。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注意力,永不可再生的最宝贵资源,被一步步纳入了AT的荷包。如今,阿里和腾讯已各自坐拥超过10万亿元市值的生态圈。 为什么宁夏街头卖红薯的都用上了二维码?为什么,刚开始赚钱的美团,今年市值就达到1.3万亿元,相当于3个中石化?为什么滴滴、携程总被曝光用大数据杀熟,你跟它关系越铁,它反而对你越无情?为什么微信QQ大家都免费用,腾讯的马化腾却是中国首富?为什么你父母的朋友圈,总是热衷于转一些你哭笑不得的“谣言”?为什么蚂蚁上市,要指定科技而非金融行业分析师来覆盖? 99.9%的人不会深入去想这些问题。尽管它们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真相。当巨头一步步合围我们的生活,当未来的世界铁定向“数字化”演进,个人被提炼成APP内的数据,而数据间彼此打通共享,当阿里和腾讯比你的家人朋友更了解你的行为偏好,我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投资:5年膨胀10倍,10万亿生态圈如何铸就? 十年时间,阿里、腾讯已各自铸就10万亿市值生态圈。其中,阿里巴巴自身市值5.6万亿元,参控股的上市公司总市值4万亿元,投资的独角兽总估值1.2万亿元,合计高达10.8万亿元。而腾讯自身市值4.6万亿元,参控股的上市公司总市值5.4万亿元,投资的独角兽总估值1.8万亿元,合计高达11.8万亿元。 而就在2020年10月,A股总市值终于站上10万亿美元的历史高点。无论阿里还是腾讯,以影响市值为权重,各自都已达到相当于A股1/7的体量。 可资对比的是,上海国资委曾披露,上海地方控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为2.8万亿元;而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则统计了深圳市367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11万亿元。 一个腾讯或阿里,就相当于一座一线城市的资本能量。 5年前,事情还远未如此夸张。根据新财富2015年时的统计,阿里投资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不过2666.8亿元,腾讯投资的上市公司总市值为5047.5亿元(图1)。
5年时间,这一数据是如何快速膨胀10倍的? 铸就各自10万亿生态圈的,是阿里、腾讯这几年来强劲的投资。而且,可以看到,对外投资扩张更为凶猛的腾讯,其市值涨幅也超过了阿里。5年前,腾讯市值还只有阿里的一半,如今却和阿里在伯仲之间。 今天,腾讯的总资产中,将近有一半为投资性资产。而从近年的涨幅也可以看到,基本上,腾讯、阿里投资入股的上市公司总市值每增长1倍,腾讯、阿里市值可以因此而增长0.5倍。 由于年复一年更强的赚钱能力,如果阿里、腾讯继续这样的投资之路,5年后,它们投资的上市公司总市值将达到20万亿-50万亿元。可以说,读懂了腾讯与阿里的投资,也就理解了一半的腾讯与阿里,更理解其之于互联网圈、普通人乃至中国经济的特殊意义。 为了全面了解阿里与腾讯的投资版图,从三个角度整理了它们的投资信息:一、各自的投资净现金流,该数据源于财报,真实度最高,可以从整体看其投入量级;二、各自在年报中披露的联营公司投资及重大项目投资,从中可以看出它们的投资重点和逻辑;三、它们参控股的所有上市公司(主要包括中概股、港股及A股标的)及独角兽名单(估值超过10亿美元),这个可以检验它们的投资业绩。 先来看投资净现金流。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二次上市,在过去6年时间里,阿里巴巴的投资净现金流合计5176亿元,相当于经营上每净赚100块,会拿出80块进行净投资;而腾讯更夸张,2014-2019年间,其经营上每赚100块,全部都拿来净投资了(表1)。
美国巨头虽然也会投资并购心仪对象,但是比例和范围绝无如此力度。谷歌每赚100块钱,大概54块钱会用于投资;脸书比例与之接近,为55块钱;亚马逊比例最高,但每赚100块钱,大概也只有63块钱用于净投资;微软则只会拿其中30块钱投资。苹果公司最神奇,其经营上每赚100块的时候,从投资上还可以再赚66块钱进来(表2)。
它们更倾向于回购自家股票(即筹资活动中的股本减少栏目),如谷歌和微软赚的钱里三成会用于回购,而苹果2019年一年时间就拿出了4700亿元进行回购,几乎相当于投入了所有经营上赚的钱。 阿里巴巴和腾讯全力进行投资,那么它们到底在什么上面最舍得投入呢? 新财富详细统计了阿里巴巴、腾讯控股2014年以来在年报中提及的所有重大投资事项(表3)。
统计显示,阿里巴巴从2014年至今年报披露的重大股权投资,金额合计3958亿元,对投资现金净流出的还原度达到了80%,可谓非常高了。 按时间顺序,阿里巴巴2014年在重大项目上合计投出了460亿元,当年的重头戏是82亿元私有化高德、67亿元投资优酷土豆(16.5%股权)、64亿元投资新浪微博(30%股权)。 2015年总投资464亿元,重头戏是282亿元投资苏宁,36亿元投资魅族,30亿元设立口碑网,27.75亿元投资Magic Leap(VR行业)。 2016年总投资483亿元,主要是284亿元私有化优酷土豆,82.7亿元投资饿了么,累计40亿元投资滴滴。 2017年总投资327亿元,主要是111亿元私有化银泰,43亿元投资联通。 2018年总投资1193亿元,主要包括349亿元私有化饿了么,150亿元投资分众传媒,105亿元投资东南亚电商平台Lazada(来赞达),93亿元注资阿里健康,71亿元投资中通快递。 2019年总投资775亿元,主要为244亿元投入菜鸟,133亿元全资收购网易考拉,67亿元投资美年大健康。 2020年总投资289亿元,主要是160亿元继续入股Lazada,71亿元继续注资阿里健康。 可以看到,2018年是A股最为低迷之际,却是阿里最大手笔投资的一年,当年投资额超过千亿,这也凸显了产业资本进行投资的优势——不受LP和基民赎回的影响,独立布局,真正实现价值投资。 马云的战略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控制“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按年报中已披露投资金额的重大项目所在大行业来统计,阿里主要投向了电商新零售、媒体娱乐、物流、生活服务及健康这五大领域。 其中,电商新零售为阿里的核心航道,却又遭受了腾讯系里京东、拼多多等的正面抗击,因此,这一领域成为阿里对外投资的重中之重,从传统商超转型新零售的银泰苏宁,到卖家居建材的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其投资的这些公司,业务上都天然与阿里存在重叠及合作空间,且主要位于中国。 而电商领域,阿里对充满潜力的人口大国兴趣十足,例如重金入股Lazada,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目前阿里巴巴已获得其近100%股权。总部设于新加坡的Lazada,业务覆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等国,这一区域人口超过5.7亿;此外,阿里还斥资9.5亿美元,投资了土耳其时尚零售平台Trendyol(表4)。
不过,阿里巴巴重金投入的几大赛道,都遭遇了腾讯的强力狙击。相比阿里,腾讯在2015-2019年年报中披露的重大项目投资总金额合计3888亿元,但很多是打包披露,不够具体,因此与这几年6000亿元的投资净现金总流出还有一定差距。 在可以统计到的投资中,腾讯在媒体娱乐领域投入823亿元,包括190亿投资Supercell(超级细胞,开发《部落冲突》和《荒野乱斗》的芬兰游戏厂商),90亿元投入环球音乐集团等。腾讯在这一领域的投资显著超过了阿里巴巴。 在生活服务领域,仅在美团身上(包括其合并前的点评),腾讯累计投资高达482亿元。这一投资额与阿里巴巴在口碑和饿了么上的投入极为接近。但眼下,美团的市场份额远高于饿了么。 腾讯投资的最大特点是有耐心。翻阅历年财报,其减持和处置的项目极少,不仅长期持有,而且会在重点项目、展示出良好前景的项目上不停加注,如京东、美团都是数次大额投资。被投企业上市时,腾讯不会趁机变现,反而会再次认购加注为之助威。 这种“长期价值投资型”气质,比之有单个项目比例限额、退出期限压力的纯风投来说,确有优势。 虽然阿里与腾讯赚的钱多半都用于投资,但它们依然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首先,阿里看上去更追求绝对的控股权。对于核心标的,多轮投资、最终私有化是其主要手段。如高德、银泰、优酷土豆、UC Web、饿了么等均已实现私有化。2019年并购的网易考拉,也是100%收购。 而腾讯在京东、美团等多家公司中只是获取了第一大股东地位,不谋求100%控股,而且任由它们的实控人通过“同股不同权”的方式继续保留控制权。2019年两会答记者问现场,马化腾曾言:腾讯投资的基本逻辑是,除了通信、社交和内容,其他都交给合作伙伴。腾讯不会追求控股,甚至不要求大股东地位,而是通过小比例占股的方式投资。腾讯态度明确: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其次,在行业选择上,阿里对电商新零售的投入最高,而腾讯对娱乐、媒体的投入更多,它们非常在意维护核心航道的优势地位;而在物流和健康领域,阿里巴巴的投入上明显更胜一筹。 第三,在利润表现上,阿里与腾讯对股权投资所贡献的收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简单来说,阿里十分依赖投资收益;而腾讯则有意“隐藏”投资浮盈。 独特的中国式CVC 企业对外投资,实际从美国兴起,谷歌、微软、Facebook、英特尔等巨头均有部门专门对外投资创新中小企业。事实上,这种行为有专业名词——企业风险投资(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简称CVC),以区别于传统风投(VC),如红杉、高瓴等。 据CB Insights统计,2016年CVC投资金额占到VC投资总规模的1/3,到了2018年,CVC投资金额已经超过传统VC。其中,互联网科技投资占据了CVC半壁江山,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通过投资来构建更庞大的生态。 但腾讯与阿里,堪称中国式控制的独特景象。 当阿里和腾讯挥撒钞票漫天投资时,翻阅谷歌2019年财报,其披露的重大投资仅有24亿美元收购Looker(云计算领域),21亿美元拟收购Fitbit(可穿戴设备),10亿美元用于该年度内其他所有收购(无形资产及商誉等)。 目前,腾讯、阿里对独角兽及资本市场的占有率,远超美国同行们(表5)。
这一方面体现在对独角兽的布局上。在2020年8月最新出炉的《胡润2020全球独角兽》榜单中,胡润总结道:“让我意外的是,在全球独角兽投资机构中,腾讯、阿里都在前十,而谷歌、微软、苹果和Facebook都排不到前面。” 在全球一共586家独角兽公司中,腾讯投出了将近1/10,高达52家,仅次于红杉资本;而阿里系(阿里、蚂蚁、云锋)投资了44家(剔除阿里系共同投资的重复标的)。 相比之下,谷歌只投资了7家独角兽,而亚马逊只投资了2家,苹果的身影更消失不见,尽管榜单上美国的独角兽公司高达233家,超过中国的227家。而腾讯与阿里,投资的9成独角兽在中国。 另一方面,由于拥有充沛的独角兽资源,腾讯与阿里在二级市场亦收获满满。阿里巴巴麾下,最大的独角兽蚂蚁集团,在上市暂缓之前,按68.8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其市值已超过2万亿元。 2018年以来,仅是腾讯系所投企业,就有超过20家陆续上市,最近,贝壳、名创优品等陆续登台美股。 据新财富统计,如今腾讯位列前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已经多达41家。这些上市公司总市值高达5.4万亿元,组合起来已经是科创板的体量,超过了腾讯自身4.6万亿的市值。“再造一个腾讯”的梦想已超预期实现。 腾讯不仅仅是广撒网,在其有意占据的核心领域,肯下重注。新财富统计显示,腾讯是美团、京东、腾讯音乐、蔚来、58同城、虎牙直播、阅文集团、同程艺龙、搜狗、GLU移动、蘑菇街这11家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里面,美团的王兴、京东的刘强东,强势都是出了名的,可他们甘拜腾讯门下。 腾讯为第二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则包含了拼多多、贝壳找房、B站、唯品会、四维图新、富途控股、长亮科技等一众巨头。拼多多成了新的国民APP,贝壳市值超过万科恒大碧桂园。 而仿佛“隐身”一般站在这些如雷贯耳的公司身后的腾讯,从实际持股权和它相对的安静中,其投资能量和风格可见一斑。 事实上,腾讯在这40家公司的持股市值合计高达9000亿元(表6)。
从行业分布看,这些公司横跨了电商、生活服务、文学音乐、新能源车、房产中介、直播、搜索、科技等各大领域。 相比之下,阿里系(包括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占前十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为37家。这37家公司的总市值为2万亿元,阿里系的持股市值则约为3000亿元。如果按蚂蚁集团此前上市发行价来计算,阿里系上市公司总市值将飙升至4万亿元,而阿里系持股市值将超过1万亿。由于部分核心标的私有化,其为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仅有蚂蚁集团、阿里健康、阿里影业、恒生电子、美年健康、百世集团这6家(表7)。
若以腾讯持股市值除以其参控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腾讯在投资公司中的平均持股比例约为20%;而阿里这一数据约为25%。 广撒网,下重注,腾讯和阿里收获了巨额的回报。近三个财年,阿里巴巴的投资收益(Interest and investment income,net)分别高达305亿、441亿、730亿元,而其对应的每年净利润为641亿、879亿、1494亿元,投资收益对净利润的贡献占比将近一半。 这也意味着,如果剔除掉投资收益,阿里巴巴的净利润表现将不会如此耀眼(表8)。
腾讯的投资账面浮盈更甚,但在报表上则俨然是另一画风。腾讯的投资分散在“于联营公司投资”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两个项目中,如在联营公司的投资中,腾讯按历史投资成本入账,这使得其与公允价值之间出现非常大的差异。2020年6月末,其于联营上市企业中的投资,在资产表中只计了账面值1451亿元,而其实际市值(即公告中的公允价值)已经达到了5800亿元,这意味着,仅这部分上市资产的账面浮盈其实已高达4350亿元,但利润表中却完全没有体现。 如果这部分划拨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该部分“隐藏的”浮盈就能立即兑现成利润。 根据刘炽平2020年初的演讲,在腾讯投资的800多家公司里,有15家公司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回报,有6家公司创造了超过50亿美元的回报,还有1家公司创造了超过100亿美元的回报。 而年初以来,腾讯系核心资产继续暴涨中。美团市值从年初的5000亿上升到1.35万亿元,京东从3600亿上升到8600亿元,拼多多从3000亿上升到6800亿元,蔚来从300亿上升到2600亿元,再加上spotify,仅这5家公司的市值上涨合计就超过2万亿元。 10万亿的资本统御力,足以在许多领域抵背扼喉。 合围:领摄中国移动生活 无论对于阿里巴巴,还是腾讯,构建如此庞然大物的投资组合,主要目的是布局产业生态。 微信兴起,对支付宝构成了最大威胁;而抖音下沉,影响的却是微信。哪怕是创业者本身,恐怕当初也无法预料到如此格局。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达到垄断规模后,快速盈利、赢家通吃的喜悦,和可能被创新者反噬的恐惧,都受同一定律支配。你能够多快颠覆他人,未来就可能更快被颠覆。 恰如王兴所言,在这个战场,没有边界,亦没有终局。对于已经占据高地的巨头,它们祭出的武器是“生态”,把朋友拢得多多的,把敌人变得少少的,因此,从阿里和腾讯的口袋里,能“掏”出来一长串耳熟能详的品牌。 通过AT绵长而密集的投资并购,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已经被AT紧紧围绕着了。 合围之一:7成移动生活被AT圈定 今天,中国人每天平均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了5小时,而主要流量又集中在头部APP中。 按活跃用户数量来排名,中国APP前十名中,腾讯占据了4席(微信、QQ、搜狗、腾讯视频),阿里系占据了3席(支付宝、手机淘宝、高德地图),两者合计垄断7成份额;中国APP前30名中,腾讯系占据14席,阿里系占据7席,同样合计占据7成份额(图2)。
且以阿里如何合围快递行业、腾讯如何统领游戏行业,二者共同重注的新零售、移动支付等几个典型领域,来深刻感知阿里与腾讯对行业的渗透率。 合围之二:阿里如何包圆快递行业? 经过逐年的布局,阿里成功以天猫/淘宝为倚仗,将三通一达等逐渐包进了控制圈里。 2019年,国内规模以上快递业务量达635.2亿件,15岁以上中国人差不多有12亿人,平均每个人现在每年要收53个快递,每周一个。而近5年,快递行业营收从2770亿元上升到7500亿元,翻了近3倍(表9)。
在这个快速爆发、渗透率极高的行业中,阿里系的掌控力度远超一般人想象。市场份额前6名中,阿里投资了5家——中通、韵达、圆通、百世、申通。 百世由阿里联合鸿海的郭台铭共同创立,多年来,阿里一直使用优先股、可转债等手段追加投资,目前为其第一大股东;而在圆通借壳上市前,阿里巴巴以15亿元认购12%股权(上市后降为10%),2020年再次斥资66亿元向其实控人喻会蛟收购12%股权,目前阿里巴巴、阿里创投分别为圆通第二、三大股东;2018年6月,阿里用11亿美元认购中通快递11%股权,成为其二股东;2019年7月,阿里获得申通控股大股东上海德殷德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49%股权,并获得剩余51%股权优先购买权,申通实控人退出进入倒计时;2019年年报中,阿里创投现身韵达第七大股东,持股占比2%。 三通一达的创始人们本是起家于浙江桐庐的亲戚发小,如今按资方背景来看,已统归于阿里。此外,阿里还投资了海尔电器的物流平台日日顺、着眼于农村服务市场的汇通达等,在境外则投资了新加坡邮政等。 至此,中国快递前六大企业中,只有“顽固”的顺丰,前十大股东中未见阿里身影。这或许部分影响了它的战斗力。在电商件越来越占据快递业务主流时,按快递件数计算,2016-2019年间,顺丰的市场份额从8.2%微降到7.6%,而阿里系五将的总市场份额则从56.3%上升到72.7%,足足提升了16个百分点(图3)。
那么,为何快递公司要集体出让股权甚至是控制权给阿里呢?2014年创立的菜鸟网络是打通各路资源的关键。 电商的命脉在于低价,其与传统零售商竞争的核心在于成本控制,物流成本下降是电商颠覆零售业态的关键一环。通达系优势在于成本低廉,但相对顺丰,时效及服务都存在差距,这又反过来影响到了天猫/淘宝消费者的体验。菜鸟成立之初的愿景就是全国24小时、全球72小时必达。 菜鸟针对物流业做了三项革命:开发电子面单,统一快递面单数据格式(这一环节曾遭遇通达系的强力抵抗,但未遂);开发智能仓储和智能配送系统,优化快递公司后台运营分拣效率;搭建仓储和末端网络,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问题。 当菜鸟成为整个快递行业的前仓、数据中心及末端时,自然也就握紧了通达系的命脉。在菜鸟上,起初天猫占股43%,银泰集团占股32%,而圆通、申通、中通、韵达和顺丰各出资5000万元,分别占股1%。 经过累年追加投资,目前阿里巴巴累计在菜鸟上投资了超过300亿元,占股提升到63%。而过去3年时间,菜鸟的营收分别是68亿、149亿、222亿元。这个服务于快递企业的平台,营收增速已超过了快递企业本身(图4)。
如今,菜鸟作为独角兽的估值高达1900亿元,其营收仅为顺丰的1/5,但估值已达到顺丰的一半,为菜鸟打工的通达系更是望尘莫及。 菜鸟的优势,还不仅仅体现在收服通达系上,拼多多、顺丰等竞争者,受这同一盘棋局制衡。 多年来,阿里的嫡系百世一直是电商件领域的低价执行者,拼多多那些几元包邮的产品(如3元100根橡皮筋),大多采用百世快递发货。2014-2019年年报显示,百世6年来累计亏损约50亿元,但2019年,其营收已超过了三通一达。有这样一位竞争对手,通达系难以大幅提价,净利润表现始终被限制。而游离在阿里系之外的顺丰亦被钳制,不参与,难以从快速增长的市场里分一杯羹,若参与,又受制于低价的游戏规则。 还有一层奇妙的逻辑是,阿里的竞争对手拼多多,其低价产品的性价比,基础之一正是极低廉的快递成本。今天,全中国1/3的包裹由拼多多产生,在义乌,一单快递成本可以低至1.3元,惨烈时甚至只有9毛钱。近日的新闻是,以拼多多为基本盘的极兔速递,已遭到韵达、圆通等全面封杀,不予合作。日后若物流行业全面提价,拼多多的命脉,同样捏在通达系、百世及背后的阿里手中。 竞争和数字化,带来的是效率提升。通过对物流行业的数据化和标准化,快递单件的配送容量和效率得到了革命性的提升,2019年双十一,第1亿个包裹发出仅用时8个小时,第1亿个包裹签收,仅用时2.4天,而2013年时送达第1亿个包裹,花了9天。天猫/淘宝消费者体验也随之快速改善,包裹越来越多,送货越来越快,对阿里巴巴的电商业务是非常有利的。 目前,阿里系快递已占据快递市场7成以上份额,当阿里手中收集到的快递公司股权足够重时,快递行业或将迎来全面的盈利改善,及市值提升。此外,可以想见,通达系若采购云服务,应该大概率会使用阿里云。 这样一幅占据主动而别致的竞争格局,不能不让人叹服阿里的布子。无论哪种博弈场景下,阿里稳赢(表10)。阿里在物流行业的运作只是一个例子而已。
合围之三:腾讯的娱乐之网 对时间的分配,站在所有资源分配的顶层。而腾讯的控制力,正体现在时间上。多年来,腾讯强在社交,而变现渠道则主要是游戏。 一款《王者荣耀》,2015年11月上线,2016年活跃用户高达5000万人以上,相当于每20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中国人,就有一个在打《王者荣耀》。 过去5年时间,腾讯的收入从1000亿元飙升到3770亿元,其中游戏的收入从565亿元上升到1147亿元,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而根据市场研究机构SuperData的报告,2019年全球游戏行业总收入为1201亿美元,腾讯以一己之力,占据了其中1/7。 在游戏这一核心赛道上,投资、并购同样是腾讯扩大并巩固自身影响力的利器。根据新财富的统计,2006-2019年间,腾讯在游戏领域发起的大大小小的投资高达110起,无论是上游研发,还是代理运营,腾讯都极有兴趣。2016年刘炽平发着高烧,还坐了10个小时的飞机到达赫尔辛基,以86亿美元收购了芬兰Supercell游戏工作室超过84%的股份。 游戏巨头EA的首席运营官彼得·摩尔(Peter Moore)曾提到,游戏业80%的收入来源于20个最靠前的游戏。头部游戏占据了绝大部分吸引力,消耗了大部分金钱,而盘点2019年全球收入排名前十的游戏,腾讯与其中8款有关系,前5名均囊括其中(表11)。
在游戏收入Top10名单中,《堡垒之夜》以18亿美元蝉联冠军,而腾讯持有《堡垒之夜》研发公司Epic的48.4%股份,是第一大股东。 《地下城与勇士》与《王者荣耀》收入均超过了16亿美元,排名第二、三位,其中,《地下城与勇士》国服由腾讯代理,其全球收入的大部分也由国服玩家贡献;《王者荣耀》则由腾讯自己研发。 第四名《英雄联盟》的研发公司拳头游戏,2015年被腾讯全资收购。 第五名《糖果传奇》,2014年起由腾讯在内地独家代理。第七名《穿越火线》,同样由腾讯代理国服,且国服贡献其全球收入的绝大部分。第九名《和平游戏》,由腾讯自身研发。 有些虽与腾讯没有直接合作关系,如第八名的《FATE/GRAND ORDER》,由索尼旗下Aniplex研发,自2016年起在国内由B站独家代理,而B站的第二大股东,同样是腾讯。 由于垄断巨大流量,腾讯坐收流量税。例如在微信上线的小游戏,微信平台和开发者的分成为5:5开。 即使实力超群的游戏公司,包括完美世界、世纪华通、三七互娱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同样选择将研发的游戏交由腾讯来代理,其中不乏拳头产品(表12)。伽马数据显示,目前腾讯所代理的游戏产品数占到其发行游戏总量(包括代理和自研产品)的42.1%。
同样的故事在视频、阅读等赛道逐一上演。2016年,腾讯视频付费会员还只有2000万,而在2019年财报里,已经高达1.06亿,只略微低于爱奇艺的1.07亿(优酷未直接披露)。 当它承包了你的时间,你的欢乐,它便拥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力。虽然微信一直推崇克制,但绝不是为了把成瘾空间留给他人。近年来,新的时间杀手抖音横空出世,遭到了微信的强力封杀。 合围之四:挺进金融 蚂蚁集团,从阿里巴巴体系剥离出来的支付宝壮大而成,发行市值2.1万亿元,超过工商银行、超过招商银行。微众银行,2014年成立,目前估值1500亿元。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征程。背后是阿里与腾讯,通过各自超高黏性的应用,通过广博的投资布局,将平台商家/消费者进一步在金融环节进行变现。 2020年3月,艾瑞咨询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四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约为59.8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3.4%,支付宝与腾讯财付通共占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94%的份额。而银联商务,仅占比0.3%。 这意味着,这3个月时间里,通过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花出去的钱就高达56.2万亿元(图5)。
由于网罗了几亿个人用户,在电商平台税、流量税之外,蚂蚁集团、微信理财通,通过移动支付平台的绝对垄断,进而征收到交易平台税。 在大资管时代,它们针对个人及小微客户的贷款、理财等需求,有着多重变现空间。蚂蚁集团的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平台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为17320亿元、小微经营者信贷余额为4217亿元,这些并不是蚂蚁自身提供信贷资源,而是主要转包给金融机构进行实际放款或实现资产证券化(占比98%)。其中,花呗、借呗的产品日利率为万分之四及以下,即使按单利计算,万分之四的日利率也相当于14.6%的年利率了。 同样的,截至2020年6月30日,蚂蚁的理财科技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达40986亿元,服务同样由外部的170余家资管机构提供。 2017、2018、2019年度和2020年1-6月,蚂蚁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54亿元、857亿元、1206亿元和725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0亿元、7亿元、170亿元和212亿元(图6)。然而,其2.1万亿元的发行价估值已远超过工农中建等四大行。即使个人零售业务相当出色的招行,2019年营收为蚂蚁的2倍多,净利润为其5倍多,市值也只有蚂蚁的一半(表13)。
蚂蚁集团此次两地暂缓上市,消费贷等主营业务亦遭受舆论质疑,下一次若启动上市,其经营状况及估值情况,以及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对比值得继续跟踪。 合围之五:从线上到线下 线上的流量之争几乎进入尾声,获客成本越来越高。2015年以来,阿里巴巴与腾讯正面打响了新零售之争,从线上转战线下,支付场景丰富的百货商场和超市,成为二者追逐的目标。不到5年时间,前十商超里,已有7家为腾讯、阿里所控制。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超市百强榜,华润、大润发、永辉名列前三。2019年百强超市销售规模近9792亿元,约占全年社会食品零售总额的18.1%。其中,前十超市的销售额达到5809亿元,占百强总销售额的59.3%,行业集中度明显。 而在前十连锁商超中,阿里系控制了大润发(第二名)、联华超市(第五名)、盒马鲜生(第六名)、家乐福(第八名,由苏宁易购收购了中国区80%股权);而腾讯系则入股了永辉(第三名)、沃尔玛(第四名)、步步高(第十名)。目前连锁超市前十里,只有华润、物美和家家悦没有被阿里、腾讯控制或入股(表14)。
而对不同商超的追逐,也是从锁定交易场景到锁定资金流,进一步锁定云服务场景,为金融科技、云服务等后期企业服务创造价值空间。 合围之六:当并购成为行业信仰 不仅阿里和腾讯四面出击,那些获得它们资金扶持的新锐们,亦前赴后继投资后来者,从而缔结出一个更为庞大的AT控制网。 典型如京东,在腾讯-京东结盟之后,京东重金布局电商、生活服务、物流领域,与腾讯互为犄角,构建起了链式生态。如在新零售领域,2015年,京东以定增方式入股永辉超市,投资金额42.35亿元,持股10%。2016年6月,沃尔玛和京东联姻,达成“全球性战略合作”关系——京东收下沃尔玛此前并购的1号店,而沃尔玛则获得京东新发行的1.45亿股A类股,占京东总股本的5%。按当时的股价计算,该笔交易价值约100亿元。 2017年,腾讯跟进京东的投资,受让永辉股份5%股权;2017年12月,腾讯和京东联合认购唯品会新发行的A类普通股,认购金额分别为6.04亿美元和2.59亿美元,溢价约55%,二者分别持股唯品会9.6%、7.5%,合并持股超过唯品会创始人沈亚(12.7%)本身。 2018年2月,京东16亿元购入步步高5%资产,5月,京东进一步增持永辉超市,目前其总持股11.8%,加上腾讯持股的5%,腾讯-京东联盟合并持股16.8%,实际上亦超过了永辉创始人张轩松(14.7%)、张轩宁(7.77%)。 2016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的投资净现金流出近1700亿元,而同期经营净现金流仅为1050亿元。据新财富统计,京东目前已投出295家公司,93家处于D轮及之后的收获期。达达上市,京东数科回科创板提交招股书,京东健康拟分拆上市,京东物流估值同样高达900亿元。 不只是京东这样的大鳄,那些自身都还需要融资的独角兽们,在投资上也不无胃口。并购投资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圈子的行业信仰。如获得阿里投资的商汤科技,目前是两家独角兽企业的主要股东,其投资出了影谱科技(估值100亿元,人工智能领域)、特斯联科技(估值100亿元,人工智能领域)。 在投资企业之外,马云还创立湖畔大学,该校录取率仅2%。在资本和流量的诱惑里,创业明星变成莘莘学子,追随大佬左右,形成更深刻的链式反应。 新合围: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的迁移 观察上述路径,阿里从电商到快递,腾讯从社交到游戏,还算是商业链上下游的延展。二者从线上到线下,从产业到金融,自身竞争优势似乎可以无限制放大。 当下,个人行为习惯已全面转向数字化,中国的网民规模全球第一,移动支付等渗透率更是一马当先。在腾讯、阿里实现对个人“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话语权后,它们的下一站,不约而同瞄准了产业互联网赛道。 普华永道的报告预测,中国互联网的下一个风口将出现在B端,科技企业赋能B端,服务C端,将成为主流商业模式。预计到2025年,这一商业模式给科技企业带来的整体市值将达到40万亿至50万亿元。 挟C端流量以令B端诸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腾讯与阿里依然是主力军。 2014年腾讯系统性地扫描行业、投资布局,再到2018年强力调整组织结构和业务方向,专门成立了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全面拥抱产业互联网。一则新闻是,2019年5月,马化腾主动赴京,拜会国家电网董事长,腾讯发力能源互联网。而2019年,国家电网营收2.66万亿元,是腾讯的8倍。 腾讯曾经表态,希望成为各行业数字生态的“共建者”,而不是传统互联网行业所扮演的“颠覆者”角色。 在谋定转型B端时,马化腾说过这么一句话:“员工要有新的战场,要有能胜利的地方,这是一个基础。”资本追逐更广阔天地的收益,无可厚非。 而对产业数字化的新合围,正在启幕。投资、并购依然是有效的触达方式。2019年以来,腾讯入股了常山北明、博思软件、东华软件等多家A股上市公司。它们不再是大众熟知的品牌,这意味着腾讯开始专注于垂直领域产业互联网的逐项突破。 2020年4月20日,阿里宣布,未来3年再投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紧接着,5月26日,腾讯宣布未来5年将投入5000亿元布局新基建。5000亿元重点会花在云计算、区块链、服务器、超算中心、人工智能、5G网络、网络安全、量子计算、音视频通讯、大型数据中心以及物联网操作系统等方面。 2020财年,阿里云收入突破400亿元,估值高达770亿美元。2019年报中,腾讯首次单设了“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分项收入,这项主要面向B端的收入高达1000亿元,占总营收近1/3。 对比中美两国独角兽的行业分布,中国强于电商及物流;在金融科技领域,中国与美国旗鼓相当。而美国在人工智能、软件服务领域领跑。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有多达34家独角兽,中国仅上榜21家;软件服务领域,美国优势更加明显,共有36家独角兽上榜,中国仅13家。 无论是否巧合,阿里与腾讯所擅长的,恰好也成为了中国独角兽的优势赛道(表15)。
无论人工智能还是软件服务领域,均是产业互联网中的重要一环,面向未来。阿里与腾讯强势切入,技术、资金、机制与流量的加持下,这一领域会出现怎样的成长与变局? 5年时间,腾讯、阿里从一款超级APP渗透至我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过5年时间,我们或许会见证它们在社会、经济主动脉中更深的渗透。 这股蛮荒之力,踏着时代节拍,看似无人能挡。 垄断:数字化时代的新命题与高风险 网络时代的竞争,是企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垄断的关键在于用户资源。可以看到,在许多细分领域,例如占据我们注意力的前30大头部APP、快递行业、游戏行业、商超、移动支付及云服务领域,阿里、腾讯联手都已占据7成左右份额。这是个敏感的信号。其中包含的可能性,令不少人忧虑。 对数字化时代的个人,阿里巴巴和腾讯,可以了解得彻彻底底:你听什么歌,看什么书,追的明星,粉的爱豆,玩的游戏,真正会为什么而花钱。 由于掌握消费者的终端数据,个性化营销无处不在。你无意间搜索或提及的商品,下次很可能出现在购物APP推荐页。 价格歧视也无处不在,从同程艺龙到淘宝,办公室里不同的人打开同一个商品页面,却看到截然不同的价格。当个体成为APP内不同的标签,越忠实、越有钱的用户,有可能遭遇越狠的定价策略。 消费陷阱铺天盖地,各处随手可得的互联网信贷资源太过丰富。白条,花呗,月付,微粒贷,借钱……只要愿意借,几乎每家互联网企业都能够给你放高利贷。 资本都是逐利的,在生态的名义下,在投资的伦理中,它们把敌人变成朋友,把上下游变成投资对象,把流量变成现金,把连接变成赋能,驱动活跃用户成为付费用户,驱动付费用户选择自动扣款,驱动自动扣款用户“打白条”消费,实在转换不了的免费用户,就榨一榨,变成广告商的“人头”…… 当你沉迷,当你被定义,当你被诱导,当你被投喂,这一切,都变成它们报表上的业绩。腾讯与阿里的投资并购策略越成功,说明消费者被渗透得越彻底。 在一场场马拉松式的以垄断为目的的并购中,普通人的时间、信息来源、金钱消费,向互联网头部企业及个人迅速集中。因“经营者集中”而利益受损的,第一个往往是消费者。 2015年,滴滴和快的合并,合并后迎来的就是报复性涨价。如今在深圳等一线城市,滴滴的价格并不比出租车优惠,不同的只是出租车的份子钱交给了的士运营公司(后者需给政府支付牌照费用),而滴滴司机的抽成交给了平台而已。 这就是互联网经济的典型收割之道。在互联网时代,市场份额集中带来的超额收益更甚。一款年流水超过100亿元的《王者荣耀》,只是由腾讯游戏下面一个项目组开发的。几十个人生产的东西,能够被12亿微信用户所使用,并产生经济收益,这是一种从前想象不到的经济模式。 在传统工业时代,生产、成本与收益之间几乎是线性对应模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互联网经济的两大核心特点,一是网络效应,同一张网络上,连接进来的用户越多,价值越高,更多的第三方愿意接入,比如微信,你身边的人都在使用,这无疑将吸引你使用,最终12亿人因为连接集聚在这张网里,由此商机无限;二是边际成本迅速递减,为了第一个用户搭建好的APP,第二个用户使用成本几近于0。 在互联网时代,投入产出比剧变,一分耕耘可以变成1万分收获,甚至12亿分收获。这让巨头们能够忍受长久的亏损,尽可能做大规模钩织巨网,获得最终的垄断终局,并吃掉桌面上全部筹码。当一张几亿人的网络开始变现时,潜力是非常惊人的。 2015-2018年,美团累计亏损了300亿元,补贴商家,补贴骑手,补贴消费者,它最终成功使得自身的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32%提升到了59%。它要做的就是留在牌桌上,用巨额融资,熬死其他对手(图7)。
在此期间,阿里收购的饿了么维持住了36%的市场份额,但其他玩家基本销声匿迹。2019年,美团首次实现盈利,虽然只赚了22亿元,但是市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拐点。2020年至今,美团股价上涨了160%,市值高达1.37万亿港元,而同期恒指下跌14%。 坐拥超过4.6亿用户的美团,有的是办法扩大盈利规模。2020年4月,广东省餐饮协会公开喊话美团,要求其降低抽佣费率。据悉,美团对部分小商家抽佣甚至高达20%-30%,而起初只有5%。9月,《人物》的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生动讲述了600万骑手如何在算法的压力下,用生命送单,成为马路上遭遇交通事故最高的一群人。 然而,无论它们曾掀起过多么鼎沸的舆论浪潮,对资本而言,那些,也许不过是在盈利曙光下的细微阴影。随着美团市值暴力拉升至1.76亿港元(2020-11-10),曾在美团上投入480亿元的腾讯,如今坐拥3500亿港元持股市值,单一项目回报超过2000亿元。 所以你能见到,在一个又一个的领域,合并的故事此起彼伏。阅文集团收购盛大文学,斗鱼和虎牙合并,在资本助力下,快速形成某个细分领域的寡头垄断格局。 而有多少寡头,能够压抑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冲动?它们背后的资本,也作此念吗?我们薅过的羊毛与便利,终将都成为一种捆绑。 2018-2020年,中国首富,正是马云、马化腾二人轮流坐庄。 系统梳理2020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与阿里、腾讯有股权架构上合作关系的富人,更多达55人,超过1/10。他们的创富能量不仅远超榜单均值,更远超普通人。 如在快递物流领域,共有7人上榜,除了顺丰王卫,其他富人皆出自阿里系。在电商、新零售领域,共有12人上榜,8人出自阿里及腾讯系。 估值1500亿元的微众银行,带动深圳老牌富豪朱保国、林立身家大幅上扬,他们各自持有微众银行20%股权。 而新生代(40岁及以下)上榜富人共34位,其中14位接受了来自阿里及腾讯系的投资。如拼多多黄峥、快手宿华、寒武纪陈天石等,无不是在腾讯/阿里的加持下,跻身全中国最富500人的行列。而不惑之年的黄峥,身家已突破1300亿元。 如果蚂蚁集团成功上市,按其员工及高管持股占比一半,彭蕾持股市值将达到2000亿元,数十人将拥有百亿身家,明年的500富人榜上,一大波阿里系新富,正焦急地徘徊在榜单的等候席位。 在中国的创业人群中,流传着一句话,创业离不开三种结局,生,死和BAT。遇上A和T,金钱与流量,是对创业者最好的投喂。阿里和腾讯,则可以强化自身的流量入口地位。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与二者的示范、扶持不无关系。然而,如此之高的富人占比,不由让人思考,这一互生互促链条,是否带来了创富机遇的内卷? 通常意义上,竞争,比垄断,带来更多的创新。而创新,才能最本质地创造消费者福利。财富,则是对创新的一种激励机制。如果巨头剑指之处,创富机遇也呈集中之势,创新生态也可能变形甚至扭曲。 当一个市场高度集中,无论用户、员工还是同行,产业链上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可能受其羁绊。如果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身处美国,可能面临怎样的情况?来看看它们同行的境遇。 在美国,反垄断监管有着悠久历史。1890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此后100多年,美国反垄断法体系不断增强,其主要禁止三类行为:阻碍交易的行为;有可能大幅降低某一特定市场竞争程度的企业兼并;旨在获得或维持垄断地位的反竞争行为。 从IBM到微软,再到谷歌,三代互联网霸主都饱尝“反垄断”大棒的滋味。上世纪末,微软影响如日中天时,引发了长达数十年的反垄断调查,调查的理由是微软是否利用Windows的垄断优势绑定浏览器及Office套件,打压竞争对手。这场调查还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赔偿官司,仅在加州,2003年1月,微软就同意拿出11亿美元,赔偿加州消费者;2004年,欧盟判定,微软滥用其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需要支付5亿美元罚款。此间,微软一度面临被强行分拆,比尔•盖茨也因此退居幕后。 2020年,美国众议院反垄断小组委员会发布报告,认为亚马逊、苹果、Facebook和谷歌都拥有垄断权。其中,反竞争的“杀手级收购”正是委员会关注的核心议题,该报告调查了Facebook收购Instagram是否为了扼杀竞争对手。拆分这类收购可能是未来监管的重点。 2020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及11个州政府正式向谷歌提起诉讼,指控其违反了反垄断法。起诉书称,谷歌与苹果公司以及安卓系统设备制造商签订了排他性合同,这些合同使谷歌得以维持垄断地位,同时扼杀了美国搜索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该诉讼还指责谷歌利用垄断利润,为其搜索引擎购买包括苹果浏览器在内的网络浏览器上的优先待遇。 美国反垄断法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促进市场竞争,来保护经济自由和机会”。在美国主流经济学家、“新增长理论”的创立者保罗·罗默(Paul Romer)看来,创新是决定消费者福利的最重要因素,而竞争比垄断更有可能带来创新。 在中国,已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的《反垄断法》,对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三类行为进行了约束,互联网行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受到管制。2019年双11活动前,格兰仕就天猫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逼迫品牌“二选一”站队提起诉讼。电商平台“二选一”行为也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不利于消费者福利的提升。2019年,腾讯音乐更受到该局反垄断调查。 尽管这一调查已于2020年初终止,但2020年1月公布的《反垄断法》修订草案,拟新增互联网领域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规定,引起广泛关注。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日前在公开场合表示,“防止金融科技助涨‘赢者通吃’的垄断”。 11月1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剑指日益膨胀的网络平台经济。 在法律专家看来,对于全新生态的互联网行业,垄断的界定有诸多尚待厘清之处,比如,免费的微信算不算垄断?对全民大数据的隐形控制算不算垄断?不过巨头对此,已有心理准备。阿里巴巴在港股二次上市时,已把受到反垄断调查和处罚列示为风险之一。 如今,消费互联网已步入存量时代,加之巨头出海战略受阻,互联网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剧。可以观察到,无论创业企业的上市,还是已上市公司的并购整合,都在加速,头部化进程加快。这意味着,垄断之势将持续演进。在海外针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调查愈收愈紧之下,中国这一领域的反垄断执法会不会实现零的突破? 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重量级的文件出炉 11月10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向全国下发【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意见稿,公开向全社会人民征求意见。反垄断是什么意思?针对的主要是谁?
看一眼这2天中国互联网顶级公司股价表现,就知道个“新规”的震撼力有多强,其他的暂且不说,仅阿里、京东、美团、腾讯四家加一起两天蒸发2万亿港币。 往年双11的日子,全网都是在报道双11有多疯狂,交易额又打破了哪些记录!但今年却完全不同;包括新华社、工人日报、新浪财经、腾讯新闻,全都在第一时间紧急向全国人民,追踪报道“反垄断意见稿”这条重大新闻!!
此次反垄断意见稿的出台,马云的蚂蚁金服事件,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索;根据刚刚网上查到的资料,在意见稿出台前;市场监督总局、中央网信办、税务总局,这三个重量级的部门就已在前几天与27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展开了“座谈”:包括:阿里、腾讯、京东、美团、抖音母公司、快手、百度、滴滴、等等。几乎囊括整个中国最顶级的那一批互联网头部企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规中说到的“大数据杀熟”、“大数据推荐”、“大数据算法”,这些互联网公司所包装的“所谓创新科技”,已经被明确定义为,严重侵犯用户隐私,消费用户、误导诱导消费者、侵犯消费者权益! 特别是某些互联网大厂,总是喜欢打着“为用户提供更智能的优质服务”肆无忌惮的收集用户的各种消费习惯、个人信息。最后却都将这些用户信息,包装层一个个价值不菲的流量;要么放贷、要么卖给商家、主动推荐类似商家的产品广告来获取丰厚收入。 今后,这些全都要统一纳入监督管理!全都要被“禁止”!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野蛮生长,疯狂贩卖“用户信息”博取暴利的时代终于结束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以前大家都是低头做产品,精益求精,只要产品做得好;就不愁销量,平台更是抢着让你入驻。 现在却变成,大家都在疯狂刷流量、买流量、买噱头;然后那些互联网平台越来越赚钱,商家利润反而越来越低,最后大家好像都成为了“打工人”。为平台打工! 马云以前有几句天天挂在嘴边的“名言”:第一句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第二句是帮助更多的中小企业。 十多年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似乎生意真的变得简单了;只要家里有一根网线就可以在网上开店卖东西赚钱;而到今天,你们不知道有没发觉,做生意反而没有20年前好做了。这不是说电商、网店这一个生意;而是做什么生意现在都超级难,不是说卖不出去,是利润没有了,只剩下微薄的一丝丝。。 利润去哪了?钱去哪了?都被平台赚走了。如淘宝、拼多多、抖音、快手;人家自己不需要开一个店,只要把所有用户收集过去,把你们的消费习惯收集过去。 你是卖服装的,只要付钱推广,它就“爱好服装”的流量推给你;只要您愿意花钱买!你是卖家电的,他就把最近浏览过家电的用户,推荐给你!只要你愿意花钱! 当然,本来随着互联网的崛起,所有商品的价格都会趋近于越来越透明;也就是说很难像20年前那样赚很大的差价。利润确实会下降!但现在真实的情况是比这个更恶劣,现在这些“顾客”,都已经被互联网超级大公司收集起来了,几乎等于垄断了。 当你的顾客掌握在他们手里!当你的顾客消费习惯也掌握在他们手里!可想而知,在目前已经价格几乎透明的背景下,大家做生意要想跟以前一样有人买你的东西;必须得从他们手里花费高价买“顾客”买“流量”。 名义上这是平台在帮助所有人提高效率;但如果你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觉得这样的商业模式,非常的畸形。超级大公司将“顾客”垄断在自己的手里,不断的吸血!然后所有商家、工厂给他们打工,而我们消费者就这样日复一日的陷入他们的“大数据陷井”!不断被消费!叛卖!再消费!再叛卖!!周而复始。 这种明显违背“消费者意愿”,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所有商家、工厂、消费者;最后都成了这些“科技公司”的打工人。日日夜夜被“吸血”。 任何一个有常识、独立思考的人;相信都会明白,当一个企业巨大到几乎垄断一个行业的时候,危害有多么巨大;上述的“吸血行为”其实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做为目前全球最顶级的经济体;西方国家欧美为了抑制“一家独大”,更是早就已经开始行动! 20年前,微软在美国如日中天;打遍美国科技界无敌手!压制得所有美国科技公司喘不过气。为了抑制微软完全垄断美国的互联网;吸血全美人民!更为了美国科技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美国法院在2000年6月,作出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史上最大科技公司直接一分为二;如果没有当年微软的分拆;今天美国绝无可能出现越来越多的伟大公司;包括Facebook、苹果、谷歌,等等后起之秀!! 不仅是美国,欧洲也吃够了“大公司垄断”的苦头,为了抑制大公司垄断权利的滥用:2004年,欧盟对微软处以8.89亿欧元的反垄断罚款!2009年5月,欧盟反垄断委员会向国际芯片业巨头Intel开出一纸10.6亿欧元的巨额罚单;2017年6月,欧盟又决定对谷歌处以24.2亿欧元(约合27亿美元)的罚款;只因谷歌利用搜索工具的垄断地位,为用户推荐广告、商品;2018年7月,Google公司因涉嫌滥用市场地位,被欧盟罚款43.4亿欧元,超过去年因为线上购物工具搜索出具的24亿欧元的罚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早期这些互联网企业,打着创新的旗号,到处“闯红灯”;国家为了创新,只要你不是干坏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今天不一样了!他们通过拿着国家给开的特权、绿灯,已经成长到了如此巨大的规模、体量;不但不感谢国家,不老老实实搞科技、搞研发、搞创新反哺国家;反而还变本加厉的到处打广告,鼓励年轻人去贷款、花呗、借呗,提前消费!还挖着陷井,利用大数据能力,收集大家的消费习惯;推荐这个给你去提前消费!诱导消费!!甚至误导消费!还在赚快钱。 原本他们是被国家寄予厚望的“新兴企业”,如今反倒成为国家的“隐患”。这样的科技创新,这样的科技企业;已经严重偏离国家的初衷!再不“ 严惩 ”,最终吃亏、买单的只能是老百姓!(来源:新财富(ID:newfortune)、互联网热点 作者:陶娟、王晶华)
政经观察
拜登惨淡胜利 中国将迎来一个真正难缠的对手
【研究员】:wh
与特朗普极具个人色彩的“朋友圈”“小作坊”相比,拜登领导的是汇集了各领域顶尖人物的“集团军”,意味着如果他当选,我们与美方打交道可能不会比特朗普时期更容易,需要更为精细和专业化的操作。在对华政策方面,尤其需要关注苏利文、坎贝尔和拉特纳这个“铁三角”,他们将是拜登政府中给中美关系定基调的关键人物,美国对华决策群体的普遍年轻化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博览财经特稿】举世关注美国大选,煎熬的选举日甚至变成了选举周。在不少美国媒体官宣下,美国时间11月7日晚,拜登以当选总统身份发表胜选演讲,表示将“重建美国的灵魂”,号召美国的团结。 如何评价拜登的胜利,如何看待这一结果,未来对中国又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没有输? 拜登的胜利,按道理是特朗普的失败。但是目前来看,特朗普并没有输。之所以没有输,并不是说特朗普有没有表态认输,而是在这场大选中,特朗普是绝对的主角,拜登其实更类似他的影子。从头到尾,这场选举更像是特朗普一个人的战争,川普和反川普联盟在PK。 更不用说,本次大选中,最大关键就是邮寄投票,这是也导致拜登转败为胜的关键,也导致共和党选民对大选结果还是存在争议。 特朗普这四年,带来了什么?除了反川普媒体所谓的黑暗时代,我们更应该反思,特朗普为何出现?反思特朗普时代,仅仅批判川普粉的无知与愚蠢是简单化的贴标签行为。我们更应该看到,特朗普看起来是以传统政治的搅局者面目出现,其出现并非偶然,而是美国社会内在撕裂的爆发。 政治的周期,与社会周期并不完全同调,但是二者彼此关联。世界之所以转向,缘起并不是一天两天。这一波社会思潮的出现,其实是对于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一统天下的反扑,国人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社会领域也是如此。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对于精英的不满与愤怒正在成为社会暗流。 特朗普的兴起,并不是第一次民粹的胜利,其实奥巴马当年以政治黑马出现,携“change”的口号赢得万众归心的时候,何尝不是特朗普胜利的前兆。一啄一饮,皆有前缘。 特朗普和拜登之间的对决,不少人觉得是善恶之争,其实这首先是一次左右之争。如果这次共和党胜利,那么对于左派势力是一个很大打击;如果民主党胜利,那么可能左派势力继续上升。如今,拜登的胜利,是否真的意味着世界回归正常?很难,从长远来说,导致特朗普上台的因素没有消失,那么一切动荡,也不会随着他的下台而消失。 拜登的惨淡胜利 在选举之前,有支持拜登朋友就说,拜登惨胜当选。如今看来,确实如此。 因为拜登的胜利,不少专家或者民间野生评论员,也宣称自己预测正确。事实上,在选举之下,按照民调,拜登会赢得压倒性优势,但是目前看来,双方差距并不是很大。民调机构似乎重蹈了四年前覆辙,只是幸好没有像四年前输得那样惨。 在这一次选举中,统计邮寄票成为最重要变量,也是拜登转败为胜的关键。这意味着,谁胜利了都不太会服气,大家现在都说对方在作弊,搞内战。 双方肯定撕咬得很厉害,将来美国社会的撕裂会更为加剧。这是多数都可以看到现象,问题在于问题,这种撕裂是为什么而生?这意味着阶层问题重新回归政治核心。 阶层问题,最直观就是中产的阶层地位滑落与萎缩,这就是软阶层社会。这一变化,与全球化有关。过去全球化,对于多数人都是好事,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但是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有的地带中产受冲击很大。 全球化、世界合作、开放共赢这些主题都很美好,但是开放也意味着全球性的直接肉搏竞争,所以自然会引发本地反弹,无论是经济、就业还是观念等方面——而在美国有句老话,所有政治,都是本地的。 所谓软阶层社会,欧美走在前面,而中国在跟进。对于欧美软阶层而言,他们冲击主要来自技术和海外竞争以及移民。这些国家的软阶层之所以不是一软到底,就因为他们对抗武器之一就是选票。 所以,这一次美国大选和后续撕裂,其实是十多年矛盾的爆发。左的美国反抗右的美国,保守主义的美国反抗自由主义的美国。谁能代表美国真正的根基和根性,其实耐人寻味。 也正因此,拜登面临的世界,还是特朗普留下的世界。他所谓的胜利,其实是反特朗普的胜利,并不意味自身的胜利。对于自身的联盟稳定与政策空间,未来将会面临不少协调难度。 中美关系会如何 很多国人都在聚焦美国大选,也有人认为不必关心。事实上,应该关心,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的利益。 美国可谓今天的新罗马,这意味着美国发生的事情,最终会波及美国之外。更不用说,中美关系如今正在一个关键时期。这一变迁自然将影响中国道路。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过去四十年中国经济成就,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可以说,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度,不亚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总邀请。因此,贸易战的影响不言而喻。而中美贸易冲突并不是因为一个特朗普上台而骤生,这背后是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后一连串矛盾的集中爆发。 对于中国而言,如何看待美国变化?首先,其实无论哪一个党派上台,显然都不会明显改变中美关系。共和党和民主党双方对于中国政府的态度,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无非在于方式不同。民主党显然觉得中国还是可以谈判的对手,而共和党不少鹰派显然把中国当做对手。 其次,我们必须承认,这种不同态度,对于中国的压迫感和改变动力,也是不同的。拜登的上台,从其班底以及传统而言,对于全球合作的倡导至少在姿态上会谦虚。这意味着,特朗普式的压迫对手的极限交易作风不会延续,麻烦的对手消失了,一切可能又回到熟悉的套路;传统的对话机制也会启动,美国“拥抱熊猫派”的冷遇境况大概能够有所改变。 最后,站在中国角度,应该怎么看?答案自然还是随机应变,以我为主。从误解、理念与利益三向度而言,中美确实除了实质利益冲突,更在于双方目标差距,二者所理解的全球秩序也并不一致。如何更大程度谋求一致或者至少和而不同,将是最优选择。不可否认,美国总统更迭,这是一次中美关系战略调整机遇。这意味着,新的机会窗口正在打开。这个时候,重新回归合作以开放促进改革的道路,显得更加具备现实操作性。 拜登组建的一支阵容豪华外交“梦之队” 民主党候选人拜登行政经验丰富,人脉深厚,熟悉外交事务,若当选将焕发巨大能量,其组织力和执政专业性不容小觑。竞选期间,拜登组建了一支阵容豪华的外交“梦之队”,下设20个工作组,配置了49名联席主席,超过2000人为其服务。 一旦胜选,拜登将修正美国日益偏离轨道的外交政策,而对华政策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其总体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想判断拜登的对华政策,必须了解其外交团队的人员构成情况。 一、外交核心团队跨老中青三代。 拜登外交团队既重用“嫡系”,也广纳贤才,兼具“忠诚”与“能力”,其中大量关键人物将在拜登上台后进入不同岗位担任要职。目前看,以下拜登外交团队内层核心成员,即其“嫡系部队”,将是他执政后中方直接打交道的主要对象。 安东尼·布林肯,58岁,犹太裔,出生于外交精英世家,其父曾任美国驻匈牙利大使,其叔曾任美国驻比利时大使。其妻曾任拜登的政府间事务和公共联络助理,后出任分管教育和文化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布林肯曾是克林顿的外交政策首席撰稿人,从2002年开始追随拜登,曾任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升任常务副国务卿。 若拜登胜选,他大概率会担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在中国问题上,布林肯给中美关系定下的基调是,“要比高不比低”,赞同采取预防性外交、支持军事威慑,主张对华坚持贸易规则和对等互惠,通过构建“民主国家联盟”对付“一带一路”。 汤姆·多尼隆,65岁,曾任奥巴马总统第二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其家族与拜登交情颇深,弟弟迈克从1981年起就担任拜登的竞选顾问,被称为“拜登的另一个自我”。其妻曾任第二夫人吉尔的办公室主任。多尼隆曾多次协调中美高级别对话,对中国领导人比较熟悉。拜登执政后,他或将成为白宫高级顾问,是拜登对华决策时必然咨询的对象。 埃利·拉特纳,43岁,是年轻一代的中国问题专家。目前在前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成立的新美国安全中心任执行副总裁。拉特纳在国务院时是坎贝尔的下属,负责中国事务。两人近年来数次联合发表关于中国的文章。 拉特纳2002年就进入国会参议院为拜登工作,2015年又成为拜登的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若拜登当选,他可能在白宫国家安全理事会担任副职,或在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是制定对华政策的关键人物。 “70后”杰弗里·普雷斯科特也曾是拜登副总统的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曾在中国生活七年,2002年在北京创立耶鲁中国中心并任副主任,是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嫡系部队”中还有两位国防部背景的人,均在拜登任副总统时当过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一位是资深欧洲问题专家朱丽安·史密斯,曾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勋章,可能会出任美国驻北约或常驻联合国代表。一位是前国防部副部长帮办布莱恩·麦吉翁,曾任白宫国安会执行秘书,负责行政、预算和人事工作。 二、专业精英储备实力雄厚。 拜登还吸纳了长期混迹于各届政府、来自民主党不同派系的政策圈精英。为照顾方方面面的利益,他将为这些人安排与其经验和能力相称的职位。 杰克·苏利文,44岁,是民主党内公认的外交智囊和政治“新星”。他是希拉里·克林顿的嫡系,也是她竞选总统时属意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人选,希拉里甚至曾放言称苏利文未来有竞选总统的可能。苏利文曾连续两次参加希拉里竞选团队,并追随她进入国务院,掌管政策规划司。 在希拉里离开政府专心备选时,苏利文本计划辞职,因能力出众被奥巴马极力挽留,转任拜登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曾参与操盘美国与伊朗的核协议谈判。希拉里败选后,一度深受精神打击的他重新振作起来,创立了反对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国家安全行动组织”(NSA),该智库几乎囊括了民主党建制派外交和国家安全圈所有重要成员。 库尔特·坎贝尔,63岁,希拉里系,奥巴马时期任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主要设计者。他门生众多,即使在特朗普时期也遍布国务院各大部门,其外交理念对美国外交界职业圈层影响较大。 今年7月坎贝尔在《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中国的外交忍耐结束了?》一文,批评中国放弃了“克制政策”,把中美关系恶化归咎于中国,这一观点代表了民主党相当多专业精英对中国看法的转变。 2019年9月,坎贝尔和苏利文联名在《外交事务》杂志发表《没有灾难的竞争》一文,指出美对华接触政策已经结束,但不应就此切入冷战模式,中美可以共存,不能为了竞争而竞争,要防止两国关系滑入危险的冲突状态。 拜登团队吸纳了不少女性精英,为彰显“粉红力量”和多元化,他很可能任命多位女性高官参与外交和国安决策。 首推苏珊·赖斯,56岁,曾任奥巴马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因非洲裔女性身份一度进入拜登此次竞选的副总统候选人“短名单”。拜登一旦当选,有可能安排她出任国务卿。目前,赖斯已进入拜登着眼当选组建的过渡小组,离国务卿位置又近了一步。 另三个值得关注的女性分别是:艾薇儿·海恩斯,51岁,奥巴马系,曾任中央情报局副局长和奥巴马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目前是拜登过渡小组成员,有可能成为下任中央情报局局长或国家情报总监。 萨曼莎·鲍尔,50岁,爱尔兰裔,奥巴马系,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现为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福中心董事会成员,曾做过南斯拉夫战地记者,是人权事务专家,著作获过普利策奖。 米歇尔·弗卢努瓦,60岁,希拉里系,曾任国防部副部长,与坎贝尔在2007年共同创立了新美国安全中心,拜登当选后由她出任国防部长的呼声不低。 此外,拜登团队还吸纳了两位具有跨党派色彩的前高官。资深欧洲问题专家和谈判专家尼古拉斯·伯恩斯在小布什时期被任命为副国务卿,2008年离开政府后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执教,一直积极主推美印关系。 阿什顿·卡特在小布什时期加盟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的国际安全顾问班子,奥巴马时期成为国防部长。这两个人将来会作为拜登团队和共和党建制派之间的桥梁人物,助拜登顺利接管国务院和国防部。 三、经贸团队星光耀眼。 中美关系不仅涉及外交和安全议题,还包括经贸、流行病、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了解拜登团队外交安全领域以外的构成也很重要,特别是在经贸领域。 民主党建制派和进步派在贸易、税收、气候变化、社会福利、教育等问题上存在激烈博弈。桑德斯和沃伦等人成立了六个联合工作小组,与拜登共商经济政策。拜登已召唤多名奥巴马时期主流经济学家进入团队,并属意由哈佛大学前校长、克林顿时期的财长劳伦斯·萨默斯担任其经济团队的主要负责人。 萨默斯是奥巴马政府应对2008年次贷危机的主要操盘手,但他没有得到民主党进步派的支持和配合。鉴于他在学界和政界的超级影响力,即使将来不进入拜登政府,也将扮演经济金融领域的“精神教父”角色。 萨默斯认为,特朗普的一系列政策反映了美国对中国看法的转变,贸易战最大的后果是心理威慑,只会陷入两败俱伤的局面。美国需要的是切实可行的战略,辅以“胡萝卜加大棒”政策。中美双方应把谈判框架放宽,用更加宽泛的思维及多边的方式处理两国关系。两国想要保持稳固关系,需要打消彼此疑虑,相互做出战略保证。 随着进步派代表在地方参众两院初选中不断占据“建制派”曾经拥有的席位,拜登也吸纳了大量“进步派”经济学家参与政策制定。下面这些人可能在拜登的经贸团队中发挥重要作用: 可能出任司法部长的马萨诸塞州联邦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拜登担任副总统时期的经济顾问和首席经济学家杰瑞德·伯恩斯坦;前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席兼负责国际经济事务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前美国贸易代表迈克·弗罗曼;桑德斯的高级经济顾问、石溪大学公共政策与经济学教授斯蒂芬妮·凯尔顿。 此外,还有乔治城大学法学教授、世界贸易组织前法官、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前总顾问珍妮弗·希尔曼和曾在奥巴马政府担任美国贸易副代表的米里亚姆·萨皮罗,这两人极有可能是拜登政府的美国贸易代表人选。 综合看,拜登的外交团队汇聚四届总统的行政班底(但以奥巴马时期人员为主),充斥着在特朗普时期忍辱四年蓄势待发的专业精英,跨越老中青三代,既有担任过部级以上要职、拥有丰富冷战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的“老炮儿”,又补充了不少少壮派和进步派势力。 其成员多是哈佛、耶鲁、牛津三所名校的博士,其中“哈佛帮”人数最多,他们离开政府后又在新美国安全中心、国家安全行动组织、阿斯本战略集团、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福中心等智库中汇集,彼此政见相合、相互背书,经常联名发表文章,形成一个紧密圈子。 与特朗普极具个人色彩的“朋友圈”“小作坊”相比,拜登领导的是汇集了各领域顶尖人物的“集团军”,意味着如果他当选,我们与美方打交道可能不会比特朗普时期更容易,需要更为精细和专业化的操作。 在对华政策方面,尤其需要关注苏利文、坎贝尔和拉特纳这个“铁三角”,他们将是拜登政府中给中美关系定基调的关键人物,美国对华决策群体的普遍年轻化将对中美关系产生何种影响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拜登时代”到来千万别高兴得太早
如果不出意外,拜登当选美国总统基本上已是铁板钉钉的事情。虽然川总仍在做着最后的努力,甚至想通过勒令司法部调查所谓“大量有关投票违规行为的指控”来做最后的挣扎,但现实是:并没有太多人看好他。 不论媒体一反常态的“官宣”拜登胜出,还是共和党人的大规模反水,都让川总的背影看起来有那么一丝悲凉的意味。 如果说共和党人的反水对川总来说是一种政治背叛的话,那么来自美国盟友们的背刺,则更加令川总心碎一地。包括英、法、德、意这些老牌西约盟友在内的众多西方领导人,在美国尚未官宣选举结果的情况下,一反常态的提前祝贺拜登“胜选”,其中“迫不及待的想让川总滚蛋”的意思几乎是摆在桌面上明说了。 甚至于,就连美国驻俄大使,都对“克宫未就拜登‘胜选’发变言论而感到遗憾”,这几乎就是催着毛熊怼川总的节奏啊……“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川总,人还没走出白宫,这茶就已经凉透了…… 而他的对手拜登,人都还没走进白宫,“热茶”就已经从四面八方递了过来……为什么美国盟友们对川总出局如此兴奋,而对于拜登入主的期盼又如此热烈呢? 有一种说法这么认为:之所以大家都盼着川总下台,是因为川总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并且切实地打击了美国的“敌人”。 这句话从某些方面来讲,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是偏颇的。如果川总真的在打击对手的同时,也捍卫了美利坚的利益,那么这次美国大选的结果就不会是这个样子了。 实话来讲,川总不仅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同时他也是个可怕的盟友,更甚者说他更是一个可怕的领导。他不仅打击对手,而且痛击队友,疯起来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打……他的执政行为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往往就是最大的风险来源。 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干扰下,大家太容易产生战略和政治误判,而在当今“对抗与合作并存”的国际社会当中,这种战略和政治的频繁误判,对所有人来说都意味着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事实上也证明,川总执政白宫的这4年,也是足以载入人类历史史册的“4年人文灾害”!不论是对美国,还是对世界诸国而言都是如此…… 所以说,对拜登的支持,不仅仅是对特朗普的反对,更是大家对“稳定性”的诉求,哪怕拜登上台以后继续搞对抗,这都算是大利好,因为至少是可预期、可控制的。拜登“胜选”消息出来后,从股市立刻全球性普涨的反应看,也证实了这种诉求和倾向。 但是!“拜登胜选,股市大涨”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而已,其中的利好其实是对“稳定性”的诉求,而非真正“经济与政治结构”向好的反应。一定要冷静地看待拜登上台以后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切不能盲目乐观,而且必须做好长期对峙的心里准备! 拜登有极大的可能性延续目前已形成“政治正确”的对抗性思路,他可选择的道路其实并不多,甚至说是非常有限。因川总毁灭性的4年,给他留下的绝对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 要知道破坏永远比建设来的容易,拜登自己也非常清楚,他接下来的时间里,如果能把川总留下的这一屁股屎擦干净,就算是伟大胜利了! 所以他在自己的胜选演讲当中最重点提及的两个词就是“治愈”和“团结”。这两个词语背后表达的信息太多,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民主党有极大的可能性放弃对川总的清算。 川总是一个深谙“内向博弈”之道的人,而“内向博弈”的精髓就是:以大局为重者必须妥协!换句话来讲:谁最不以大局为重,谁就获得最大优势。 而特朗普执政的4年里,已经成功地撕裂了美国社会,至今仍有数千万被单边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武装起来的“川粹”们在街头游行对峙。 拜登如果想要“治愈”,就必须包容和接纳这些“川粹”主义者,同时如果要“团结”国内对峙力量,就必须寻求外部压力的帮助。所以他如果想要达成目的,就再没有比“反对中国”更好的选择了! 更何况川总客观事实上已经“挟民自重”,即便未来想要清算特朗普,这股以川总为首的“某粹”势力也会像“九头蛇的种子”一样长期盘踞在美国体内。想要消弭这种分裂创伤和极端主义倾向是需要极长时间并付出巨大代价的! 但是对于拜登来讲,内部矛盾的消弭还不是最难收拾的摊子,川总给美国国际关系造成的毁灭性破坏则更难弥补。 脱钩、退群、隔离墙…… 胁迫、坑骗、放嘴炮…… 川总这几年在国际舞台上各种蜜汁表演,“出尔反尔”“随心所欲”几乎成就了“新美国政治”的标签,这与其说是美国优先的政治手段,不如说是拿国家信誉套现减持的商业手段。 拜登虽然已经公开表示,将重新加入那些被川总“退群”的组织,致力于恢复美国信誉,但是他也面临一个客观事实上“死亡双选题”。即:如果他不修正川总的错误路线,那一切都是镜花水月。 但是,如果他修正特朗普的路线,那么就说明美国政治缺乏连贯性,上一任总统承诺的任何条款在下一届可能就不算数了。毕竟是人都会想:你拜登虽然回复了双边路线,会不会过几年换个总统就又开始玩单边了? 基于这种思潮,美国很难在外交领域重新恢复当年与盟友“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了,毕竟谁都怕下一任美国总统再插队友一刀。 为了压制这样的互不信任的“神离”尴尬,创造共同敌人然后一致对外的手段是必然要搞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拜登“对华三条”当中明确指出,“要联合盟友,以占有全世界一半以上的GDP体量对抗中国”的原因所在。左手对外树敌,右手对内发糖的行为逻辑已经非常明了。 与川总的“极端危险”不同,拜登对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个危险的敌人,但是他一定是一个比特朗普更加难缠的对手。因为拜登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深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与中国领导人有至少25个小时以上的直接对话时长”。 他比大多数白宫官员都更了解中国的人文情况,说句调侃的话:拜登可能比大多数中国人都懂怎么做炸酱面更好吃…… 反观川总,他与中国硬刚了4年,虽然这4年里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但是换个角度看,这“艰难困苦”的四年,反而是中国突围和崛起最顺利的4年! 川总一味的强压政策不仅没有压垮中国,反而是在一次次的冲突当中,令中国下定了自主研发和引导未来技术产业的决心,也一步步地推进了工业和科研体系去依赖化的进程! 可以说中国对外说话的底气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硬实过,同时中国的国际领导地位也从没有这么鲜明过。 令人遗憾的是,拜登作为美国最懂中国的官员之一,他清楚的明白:中华民族是一个外部压力越大,自身崛起越猛的民族。所以他的“对华三条”全都是软刀子割肉,不仅非常有针对性而且特别恶心! 首先拉拢盟友,经济“围剿”的策略,一改川总把盟友往中国推的昏招,一边许诺拉拢盟友,一边给中国放开外循环的口子,中国不接招的话就是自我孤立,如果接招就得跟美国做出妥协。这真正是一坨“彩虹屎”,不拿吧?它很值钱!拿吧?它是真恶心…… 然后就是对华采取强硬措施,不让中国主导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很显然硬刚围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只能加速中国自主研发的步伐,但是接下来绝对又是个“软套子”,很大可能会在谈判中逼迫中国进开放相当部分科技产品市场。 中国不从吧?就会得罪美国的那些盟友,令自己孤立!如果从了呢?国内企业就可能重新回到曾经“研发成本与市场回报不成正比”的尴尬局面,这又是一坨“彩虹屎”…… 至于最后在中美利益交汇问题上与中国展开合作,则说明了拜登准备对中国实行若即若离,对抗与合作并存的战略思路。让你甩不掉,也怼不起来,只能一边嘴上说好吃,一边打心眼里泛恶心…… 所以,我们即将迎来的并不是拨云见日的美好时光,而是一个真正难缠的对手,一个“对抗与合作”共存的新时期,一个“围剿与反围剿”的新挑战。可以说,鹰兔对抗的真正高潮这才刚刚开始!(来源:公号《徐瑾经济人》、政经圈、米筐投资 作者:徐瑾、陈征、庄主)
中国外贸火爆存两大隐忧 制定促内需内循环政策迫在眉睫
【研究员】:WH
今天,关于供应链设在中国不可靠的言论已经销声匿迹了。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达到4.9%,主要贡献来自于工业生产和外贸顺差。和中国通过严格防疫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复工复产不同,美国采取的是佛系防疫、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需求为主的对策,发放额外的失业保险和给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来稳定就业,甚至一次性直接向居民家庭发放现金。
【博览财经特稿】刚刚过去的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最终总统宝座的归属竟然又被区区几万张选票决定了。这样魔幻的反转在今年已经出现太多次了。 关于供应链设在中国不可靠言论已销声匿迹 年初疫情导致武汉封城的时候,国外一些主流媒体上就有分析言之凿凿的预测国内抗疫措施过于严厉,将会导致外企重新评估将供应链设在中国的决策,大量工厂即将外迁离开中国。 到了夏天,当疫情泛滥全球、而武汉已经可以重新开城的时候,国外媒体上仍然有不少人执著的重复着几个月前的论断:中国严厉的防疫措施将导致在华企业无法正常运行,中国供应链的可靠性已经受到质疑,大批工厂即将搬离中国。 到了秋天,当疫情在西方主要经济体卷土重来的时候,中国的供应链却成为了支持许多国家地区生产消费的关键支柱,中国9月进出口同比各增长13.2%和9.9%,增长的主力是抗疫必需的医疗物资和远程办公必需的电子设备和家装家居产品。
今天,关于供应链设在中国不可靠的言论已经销声匿迹了。中国第三季度GDP增长达到4.9%,主要贡献来自于工业生产和外贸顺差。和中国通过严格防疫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复工复产不同,美国采取的是佛系防疫、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需求为主的对策,发放额外的失业保险和给企业提供财政补贴来稳定就业,甚至一次性直接向居民家庭发放现金。美国已经实施的财政刺激政策的总金额超过了一年GDP的十分之一。 正是由于美国激进的“发钱”来刺激需求,美国居民收入在大面积封城的第二季度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增加。这增加的居民收入也支撑着美国居民消费迅速反弹,美国国内零售总额最近几个月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 而西方主流媒体在年初时预测的供应链转移并没有实现,疫情和产能限制导致欧美大部分国家制造业复工复产并不顺利,随之产生的需求缺口也就被中国迅速恢复的工业产能弥补上来。 随着第二波疫情的到来,在未来半年到一年的期间内,因为防疫政策造成的工业产能的差距会继续存在,中国外贸顺差大步增长的局面在没有外力的干扰下仍将持续下去。 火爆外贸背后几个隐忧 但是,在外贸火爆的背后也有着几个隐忧,最主要的是下面两点:第一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纷纷开动印钞机,采取了债务货币化的措施。等美国大选尘埃落定,美国两党大概率会在2020年底或者2021年初再次通过一到两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而资金来源,就是美联储的印刷机。 因此,中国通过出口大量制成品换回来美联储凭空印出来的美元。在以前这些美元还可以用来收购沃尔沃这样的实体企业或者用来进口芯片这样的高科技产品。但是现在许多企业都成为非卖品,高科技产品的买卖也受到严格限制,有钱都已经买不到好东西了。而美国越来越频繁的利用自己在美元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意的其他国家进行金融制裁,也让不少人对于美元产生疑虑。 第二个主要隐忧就是贸易伙伴们对于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的反应。美国在疫情应对极为不力的时候选举结果却如此接近,说明过去四年的包括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在美国有相当高的民意基础。而最近欧洲政治在疫情面前也有向右转的苗头出现。 今天疫情严重的时候,各国的物资缺口需要中国的产能来弥补,一切都好说。但是疫情总会过去,当其他国家全面复工复产的时候,面对总体过剩的产能,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政治倾向又在上升期间,贸易保护主义极有可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卷土重来。 针对第一条隐忧,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加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国内在抗疫的同时提出建立内外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思路,虽然很多人对于双循环中内循环的定义一直有争论,但是通过国内一系列政策举措来看,当前的内循环的主要重心依然还是着重在供给侧一方,即帮助国内实体企业走出疫情阴影,加紧复工复产,并建立独立自主的完整供应链体系。 今天,外贸出口的大幅度增长证明了通过供给侧的内循环来推动外循环策略是行之有效的。当海外供应商受到疫情影响无法按时按量供货的时候,许多行业的国内产业链上下游都被打通,每个环节上都能有国内自己的供应商及时顶上来,这样就保证了中国成为最稳定可靠的生产基地,原本发往其他国家的订单也被转给国内的厂商,一个有名的例子就是大量印度纺织品订单转给国内厂商生产。 在高科技和先进制造的领域,未来供给侧的内循环政策仍然会持续下去。但是,面对以后可能的逆全球化势头,国内应该做好对抗贸易保护主义的准备,持续推动互惠互利的全球化进程。 对抗贸易保护主义要保持自身的持续对外开放。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是将成为维护全球化进程不被逆转的重要奠基石。 需要开始研究制定双循环中促进内需的内循环政策 最近一段时间,那些在中国投资的欧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纷纷显示他们在本国市场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下降,但是中国市场的强劲复苏让他们的中国分部的业绩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他们在西方市场的亏损。而今年11月举办的第三届进口博览会更是中国主动承担起维护全球化的领导责任、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重要举措。要发展做大国内市场,我们需要现在就开始研究制定双循环中促进内需的内循环政策。
自复工复产开始以来,中国居民消费增长还是落后于生产投资的增长幅度,一直到8月国内零售总额才开始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而今年十一假期比以往多了一天,但是长假期间旅游消费总额还是只有去年十一假期的7成。 大家不愿意花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受疫情影响,许多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都受到不小的影响,尤其是餐饮这样的服务行业,收入的减少导致消费能力降低。 只要看看今年最火热的网络流行概念,我们就能发现收入下降造成的经济困难的确是一个普遍问题,比如前两个月广泛讨论的困在系统里的外卖骑手,这几天风靡网络的“打工人”。就连上海“名媛”的腰包也瘪了下去,只能靠拼单来制造朋友圈和小红书里的美好生活了。 另一个就是疫情在心理上给人带来的冲击,当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的时候,大量收入依然稳定的人群会选择多存钱少消费;而相当一批低收入群体由于收入下降,反而不得不通过网络小额贷款平台借债来应付日常开支,他们的个人债务杠杆已经被加大到信用极限,面临还不出钱的窘境。对大多数人来说,收入增长有限的时候重建个人的储蓄安全网必然意味着要暂时减少消费,只有当人们存够了钱,心里有了一定安全感的时候,才会放开手脚花钱。 如何刺激内需和消费不是一个新问题了,过去十几年国内一直在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长期有效的方法当然就是通过经济高速增长来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增长。而短期刺激消费内需的手段我们也有过许多尝试,比如2008年以后的家电下乡和今年各地推出的消费券等等。 面对由于百年一遇的疫情造成了消费不振的情况,恐怕需要多管齐下,各种刺激消费和促进就业的手段配合使用。在实施前面提到的各种手段的同时,对于大量吸纳低收入群体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餐饮企业和生活服务类企业,可以考虑进一步减免税费和降低行政管理负担,让这些企业喘息的空间再大一些。在防控疫情的同时,组织协助劳动力流动,让那些由于外贸订单暴增而出现劳动力紧缺的地区可以迅速得到补充。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应对疫情的时候都不约而同采取了给民众发钱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稳定和增加居民收入。这个撒钱的政策也是在媒体上有过多年讨论,但今年却是第一次大规模应用。现在看撒钱的成果,我们可以得出这结论:直接大面积撒钱有效果,但是效率低代价大。 撒钱以后,美国的零售数据的确开始超过2019年水平,证明政府发的钱的确刺激了总需求。但是这样单纯撒钱的效率确实不高:美国财政刺激法案花掉了美国一年GDP的十分之一,但是发钱后零售总额比起2019年才增长了不到2%。而许多美国人在领失业保险的时候发现财政刺激后的失业保险金竟然比他们上班拿到的工资还要高。于是,复工复产时候许多人选择不去上班,以免失去了领取失业保险金的资格。 如果国内也在考虑类似的财政补贴政策,很重要的一条应该就是这样的财政政策要鼓励求职就业。比如美国的劳动所得税扣抵制(Earned Income Tax Credit),针对有工作的中低收入家庭进行补贴。要申请这个补贴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申请者必须参加工作有劳动收入,不能躺在床上纯粹吃福利。全美国1亿5千万的纳税人里面有近20%在享受这个税务补贴,对于每个低收入家庭来说,收到的补贴平均下来相当于家庭全年收入的12%。
这个劳动所得税扣抵制的细节规定里并不是都适合直接搬到国内,但是这个政策设计思路却很值得我们借鉴,即只有那些有着劳动收入的家庭才能享受这个优惠政策。而当收入增长到一定阶段,政府补贴的力度会逐渐下降,直到完全停止,这个设计思路就是希望只有那些中低收入的群体才能从这补贴中获益。 国外补贴中低收入家庭的政策里还有不少也是采取类似的设计方案,目的都是由政府出面为那些低收入群体提供额外的财政支持,并在劳动者收入增长的时候逐步降低财政补贴力度。 在疫情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的今天,不管是在设计长期发展策略还是短期经济刺激计划,我们需要把注意力放到中低收入群体身上,想办法让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这样才能在保障稳定的同时扩大内需促进消费。 而另一个思路则是不直接补贴居民收入,而是由国家出面补贴居民社会保障账户,如养老金账户和医疗保障账户。这样财政补贴的效果是提高居民抵御未来风险的信心和能力,让大家现在可以放心的多花一点钱。而且这些补贴不会一起直接进入当前经济活动中,造成恶性通货膨胀。 中国未来的人口结构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要远远大于通货膨胀风险,现在对于养老医疗账户的财政补贴在未来正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老龄社会带来的通货紧缩问题。(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金钟)
社会透视
电动车荒唐又熟悉剧情在半导体重演
【研究员】:WH
骗补的方式简单粗暴,首先把车价人为定高,索要高额补贴。由于质量差、价格高,根本卖不掉,怎么办?不用担心,方法有很多,比如虚构销售,没完工先上牌,违规办理行驶证,再或者自己成立一家租赁公司,买自己的车,车辆尽管闲置,但是补贴落袋为安。
【博览财经特稿】布加迪(Bugatti),世界顶级跑车。旗下那款威龙,中国大陆的落地价在4000万左右。尹喜地是中国第一辆布加迪威龙的所有者。事实上,布加迪,尹喜地有好几辆,至于其他豪车,更是不胜枚举。由于每一辆车的车牌都以“JC”开头,因此尹喜地也被叫做“精彩哥”。 尹喜地的父亲是重庆首富、重庆力帆的创始人尹明善。力帆从摩托车起家,随后进入汽车、足球、地产,再进入新能源汽车。力帆只生产低端车,最有名的是曾提出“汽车论斤卖”。算下来力帆要卖掉1000辆汽车才够尹喜地买一辆布加迪。上个月,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进入破产重整。 尹明善1938年出生,从整个中国历史里穿行而过。20岁,因为“资本主义倾向”的言论入狱,坐了20年牢。40岁,当英语老师、靠编辑图书的赚到了第一桶金。赶上一个匮乏的中国,从做发动机、摩托车起家,当上工商商会会长、重庆政协副主席,著名的“红顶商人”。 力帆因为拖欠一笔56.3万的货款,被告上法庭,最终走向破产重组。50万大概也就布加迪做一次保养的钱。当然,开过跑车的都知道超跑很费轮胎,如果要换轮胎,50万还不够了。 精彩纷呈的公子,大起大落的首富,4000万豪车的轰鸣和50万货款的诉讼,交织在一起,就是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 重庆力帆坍塌最醒目的新能源汽车骗补 重庆力帆的坍塌,如一块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其中最醒目的一块,是新能源汽车骗补。尹明善曾经说过,傻瓜才不抓住现在的机会搞新能源汽车。 在工信部的处罚决定中,力帆申报补贴的新能源汽车中,不符合条件的车辆共计2395辆,涉及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14亿元。不仅不补,工信部直接取消了力帆乘用车2016年申请补助的资格。 力帆可不是孤例。在工信部2016年调查中,93家新能源车企中有共有72家涉嫌骗补,问题车辆总数76374辆,涉及补贴总金额92.707亿元,平均每辆车骗补12万。这还仅仅是涉及中央财政的部分。翻一翻中汽协官方数据,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一共才33万辆,也就是说,每四辆车就有一辆骗补。 新能源补贴简直是金矿。比如,当初中央财政给6-8米纯电动中巴车补贴标准为30万元/辆,地方往往会1:1再补30万,也就是说一辆车可以获得补贴60万元。 骗补的方式简单粗暴,首先把车价人为定高,索要高额补贴。由于质量差、价格高,根本卖不掉,怎么办?不用担心,方法有很多,比如虚构销售,没完工先上牌,违规办理行驶证,再或者自己成立一家租赁公司,买自己的车,车辆尽管闲置,但是补贴落袋为安。 由于电动汽车已经被披上了振兴中国工业的大旗。我们往往觉得,一定是个别卑劣的个人在钻空子,而行业大方向是好的。就像国产电视剧中,二把手可能是心术不正的坏人,但是一把手肯定大义凛然、心向红旗。 事实却不敢苟同。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可以看到上海嘉定区法院的一则判决书。被告人项某在担任上海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综合部主管期间,利用负责审核新能源车企新车型数据接入符合性等工作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受贿。 判决书上清清楚楚写着,向项某赠送现金、购物卡的包括奇瑞、比亚迪、广汽、上汽、北汽、吉利、长城、东风特汽专用车、宇通客车、金龙等知名大企业的员工。 2016-2018年,正是新能源汽车补贴最疯狂的两年。补贴的大方向是“退坡”,但是每次都阻力重重。在中国工业“弯道超车”的美丽说辞之下,是另一个不能说的秘密:补贴高,骗补严重,企业依赖补贴胜过依靠创新,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差性能低、大量闲置。 新能源汽车剧情正在半导体行业重演
“哪里有补贴,哪里就有骗补”,新能源汽车的剧情正在半导体行业重演一遍。 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超过石油,并成为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随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1380 亿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俗称“大基金”)问世。 “中兴事件”之后,举国造芯。“华为危机”之后,更是高潮再高潮。大基金两期的规模都是千亿级别,算上在地方和资本市场撬动的投资规模,应该已经超过一万亿。 根据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产业协会(SEMI)的报告,2017-2020年,全球共投产半导体晶圆厂62座,其中26座在中国,占比42%。 到了今天,第一层面纱已经揭开。 南京德科玛,投资30亿美元的晶圆厂项目,沦为欠薪、欠款、欠税的“三欠公司”,7月申请破产。 成都格芯,投资100亿美元的晶圆厂项目,搁置了19个月之后正式停业,最后的74名员工拿了N+1补偿。 德淮半导体,投资120亿元建设的明星项目,立志于“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欠薪和停摆,目前的主要精力在应付涉及腐败的调查。 武汉弘芯,总投资1280亿元,锁定14纳米以及7纳米以下先进逻辑芯片和系统集成。2018、2019连续两年入选“湖北省重大项目”。先是因拖欠工程款,300多亩的土地使用权被查封。紧接着,公众发现持股90%的大股东实缴资本为0。 这荒唐又熟悉的剧情。写到这里,本可以戛然而止。但是单单控诉“有坏人”,会让人意犹未尽;想要深入分析一番,又不敢。剑就不要拔出来了。用剑鞘,点到为止地说一说——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成功案例凤毛麟角 一晃眼,北大林毅夫和张维迎已经争了20多年。 林毅夫是产业政策的支持者。最核心的观点是,尽管大多数政策都失败了,但是尚未见不用产业_政策而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和保持持续发展的发达国家。张是林的反对者。 产业政策成功的案例凤毛麟角,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往近了说,2009年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后果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为什么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而创新是不可预见的。比如衣公子以前的文章也常提到,40年代IBM在发明计算机之后大胆预言全世界只需要六台计算机就足够了;90年代的比尔盖茨不看好互联网;21世纪“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认定SpaceX回收火箭的方案是个蠢主意。 你看,连耕耘在产业第一线的专业人士人都无法预测未来,更何况高高在上的庙堂乎? 具体一点来说,行业经常面临技术路线纷争,比如生态做闭环还是开源?电池用三元锂还是磷酸?这时候,政策支持哪条路线呢?支持错了,那可不得了;如果每条技术路线都支持,不仅浪费,而且扭曲了市场价格,阻碍了优胜劣汰,反而帮了倒忙。 事实上,实现创新唯一的途径是经济试验的自由,而不是将整个行业锁定在预定的路径上。 这和大家的直觉正好相反。不过,你不妨看一看身边,被保护、被扶持的产业中国品牌往往没国际竞争力,最典型的就是汽车,而开放、自由竞争的产业,中国品牌基本都冲出去干翻别人,比如手机、家电。 不过,多年来,林走到哪里都被奉为上宾,而张常感慨去部门“没人理他”。其实,看似争论了30年,其实早就盖棺定论了。 中国半导体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政策 半导体是高度专业分工的行业,开放和拥抱国际分工一定是首选。如果非说,如今国难思良将,那也值得我们思考,半导体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政策。 最有价值的投资是教育,培养人才。如果说解燃眉之需,那也应该是加大基础科技的投入。 产业政策的概念来自于日本。半导体人常常羡慕日本在50年代的产业政策,开放市场,但是外来者必须和日本企业合资,并且开放技术。很快,日本不仅实现了国产替代,而且反过来,用价格战把美国货杀得片甲不留。其实高估了日本。 首先,后来大量翔实的研究显示,日本产业政策总体上是失败的。迈克尔·波特等人发现,在日本最成功的20个产业,基本没有产业_政策的作用,即使有,作用也微乎其微。反倒是最失败的7个产业,都深受产业政策的严重影响。尤其是80年代之后,日本产业政策的失误比比皆是,包括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发、模拟技术、移动通讯等等,都被产业政策带入歧途。 日本有“失去的十年”。大多数失败,不正是依赖过去成功经验的结果吗? 再者,日本“必须合资,必须开放技术”,这一套,已经学过了,但是由于这和国际规则冲突,给国际关系种下恶果。这里的得失,不能展开,但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美国半导体,也有“产业政策”。被日本杀得血流成河之后,美国政府牵头成立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由仙童+Intel创始人、商业和科技领袖诺伊斯挂帅。经费上联邦政府出一半,企业出一半,研究成果共享。 这个“产业政策”,有两个影响,第一半导体制造逐渐模块化,生产和设计逐渐分离,催生了Foundry/Fabless的新商业模式,“芯片代工之王”台积电就是因为抓住了这场变革的机会。 第二,促进了基础科学的突破。和日本产业_政策不同,SEMATECH的模式是大企业集中研发,减少浪费,成果共享。美日对抗之后,日本科技不再引领科技变革,而是转为专注细分行业,出“隐形冠军”。但是美国科技界新意不断。 政策制定者,喜欢把林毅夫奉为座上宾,但是连林毅夫也强烈反对ZF对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以及土地市场的干预,因为这些行为严重扭曲了市场价格。即使在林毅夫的说辞中,产业_政策也应该着力在基础科技的投入上。 苹果在1976年推出的I型计算机,是受惠于1960-1970年代美国政府支持的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成果。21世纪的iPod和iPhone也要感谢政府资金支持而研发出来的卫星定位、声控和大规模储存等新技术。 更简单的说,乔布斯的成功是受惠于基础科技突破带来的成功,而不是因为直接和美国政府合资办企业。 相比于处处开花,到处建厂,妄图复制一个台积电,产业政策更应该把重点放到个体企业难以做到的烧钱多、耗时长的基础科技研发,比如中国最稀缺的先进光刻机、工业软件、底层IP、电子设计。 光刻机之王ASML现在是印钞机,但是企业创立前二十年,没有赚任何钱,却是典型的碎钞机。——这是需要产业_政策支持的。 而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不怕您笑话,如今根本招不到人,不仅因为相关专业毕业生稀缺,而且还要面对腾讯、阿里、华为工程师程序员百万年薪的竞争——这更是需要产业政策支持的。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微纳电子科学家马佐平前段时间接受DeepTech深科技采访,提起“恨铁不成钢”的往事。 当时他听说大基金成立,托朋友约到人,建议拿出5%的钱搞基础研究,虽然一时未必有收益,但 10-20 年必能见效。可对方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而是花钱买公司、建厂子。他透露,“大基金”曾想收购镁光科技(美国最大电脑存储芯片制造商),于是大量购买镁光股票,但引起镁光科技的警惕,最后收购不了了之。 他还担心,部分国内半导体基金的顾问们,常常带有私心,有的又当裁判、又当球员。马佐平说,“明明都失败了,十几年来,出主意的人还是这些人。” 说完了宏观的,再说一下微观的。半导体历史上,妄图复制旧模式的尝试都被拖下了水,所有的成功和逆袭都来自基础科技的突破。ARM多惨啊,一直活在英特尔的阴影之下。如果循着英特尔的路径走,只会把自己玩死。 英特尔X86 用的是复杂指令集(CISC),ARM错开,投入精简指令集(RISC)。终于,功耗小,成本低的特点,帮助ARM成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的大赢家,逆袭英特尔。 这场封锁,首当其冲的是华为。任正非肯定最有发言权。面对困境,任正非提倡的第一点还是开放、合作。 任正非从来没有说要搞一个大陆台积电(熟悉半导体行业规律的人会知道,这也不可能),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要加大基础科技地投入。华为那么困难,还是开百万年薪招徕科研新人。华为有句话,让听的到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好的产业政策是去构建一个好的基础设施,往近了说,是投入基础科学。往长远了说,是投资教育,培养人才。往深了说,要做好更底层的基础设施,那就是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用法律保护知识产权和一切。中国半导体需要突围的,既有美国的封锁,也有一个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态度。(来源:衣公子的剑(yigongzidejian) 作者:衣公子)
社会热点
不得不掏空“六个钱包” 一套房榨干年轻人未来
【研究员】:wh
国内的租房市场很不完善,房主刁难租房者,想卖房就把租房者赶走的故事太多了。即使没这回事,租房也总觉得不是自己的家,想要装修一下也不舍得投入,甚至不舍得多购置东西,怕东西多了不好搬走。更何况房租涨价涨起来也挺吓人的。人民日报评论2018年评论“六个钱包”的时候提到了一句“每个月花6000元租豪华公寓”,可是到2020年的今天,6000块钱也就是在三环的呼家楼租这么一个房子——根本算不上豪华公寓。
【博览财经特稿】大房地产开发商定价是有研究的,房价要刚刚好榨干一个年轻人未来努力的现金流。 掏空父母只为一套房 这可不是一拍脑袋研究出来的,过往房地产发展也证明了这件事。2000-2016年,全国住宅、别墅和高档公寓销售额累积642608.1亿元,在此期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累计825784.3亿元。 如果不算积蓄和贷款,这就意味着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将近八成都成了住房资产。这还是2017年以前的情况。要知道,2017年,轰轰烈烈的棚改将上一轮房价上涨带到了三四线城市,终于完成了一轮全国性的房价普涨。房价上涨让人避无可避。 这轮普涨过后,想要买房怕是要掏更多老本,借更多贷款了。于是就有樊纲这样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六个钱包”论。按他的说法,当时买房,别说榨干父母,就是榨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动用“六个钱包”,也是值得的。
这种说法初听很是荒谬,掏出六个钱包等于把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这上面一代人都榨干了,他们的养老谁来负责? 可是仔细想想,掏空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虽然荒谬,但实际操作中啃老父母买房还是屡见不鲜的。2015年的调查显示,北上广买了房子的年轻人里,将近七成的80后和将近八成的90后是接受了父母辈的资助,甚至有超过半数的90后在购房时资金的75%以上都来自父母辈资助。 这还是2015年的数据,相信经历了2014年底到2017年的房价普涨,全国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也会和这之前北上广的年轻人一样,掏空父母,只为一套房。 人们似乎也在逐渐合理化这件看上去道德有愧的事情。在互联网上,啃老的大赚一笔最后孝敬父母,死扛着的却长期漂泊,最终难以立足的故事比比皆是。但是,掏空父母甚至六个钱包在前两年买的房,真的值得吗? 樊纲抛出“六个钱包”论的同一年,也是各家房地产公司高周转如火如荼的一年,建房速度很快,质量上难免出问题,工地出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同年,绿城管理董事长李军就说:“这两年买到的房子可能是最差的。” 这届买房者不容易,掏钱多,买的房子质量可未必好。即便如此,还有很多人付出了巨大代价,买了质量并不算好的房子。 李军之前的话里,说之前房价涨得快的两年是“市场的疯狂”,也提到就连他的同事们都认为当时不买房是会“错过很多个可能增值的机会”。这说明,很多人都相信,买房后坐等房价上涨,自己的房产升值,是一个财富增值的好机会。 这是市场疯狂的一大原因。另一原因则是,房产确实和很多东西深深绑定了。房产绑定生活和房产财富增值,是这些年来房子备受追捧,甚至很多人不得不掏空六个钱包的两大原因。 房产绑定生活 目前,部分农村索要彩礼,而且数额相当高昂。同时,城市家庭虽然在婚姻大事上未必多看重彩礼,却更有可能要求婚前先购买房产。在一些城市,房价已经很高,要求房产对于某些家庭的前期投入,比起要求彩礼可能还更高。 但要求房产就不合理吗?那也未必,毕竟婚房归根结底还是结婚的小两口住的,婚前要求了婚房,婚后小两口安居乐业,岂不美哉?那能不能租房结婚呢? 国内的租房市场很不完善,房主刁难租房者,想卖房就把租房者赶走的故事太多了。即使没这回事,租房也总觉得不是自己的家,想要装修一下也不舍得投入,甚至不舍得多购置东西,怕东西多了不好搬走。 更何况房租涨价涨起来也挺吓人的。人民日报评论2018年评论“六个钱包”的时候提到了一句“每个月花6000元租豪华公寓”,可是到2020年的今天,6000块钱也就是在三环的呼家楼租这么一个房子——根本算不上豪华公寓。
更不用说,很多好的租房房源被长租公寓垄断,而这些长租公寓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暴雷。最近杭州、深圳就又有长租公寓暴雷了。面对暴雷的长租公寓,租客和房主都一脸懵逼。 所以租房权益很容易得不到保障,小两口结婚过日子指望租房可不稳固。闹不好,出个租房意外事件,夫妻关系都得经受考验。更何况,小夫妻俩能租房结婚,生了孩子难道不考虑一下学区房问题吗? 孩子是要就近入学的,家长就得考虑购置学区房,极端情况下孩子更出生就得考虑购买“牛小”附近的学区房,以便孩子能顺利入读重点小学,从而重点初中、重点高中一路读上去。 外省人都会觉得北京高考很容易,但北京高考对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人大附中的孩子们可以说考砸了就去隔壁的中国人民大学上学,北京远郊县的孩子考上人大的概率可比几个高考强省还低。 想要进人大附中,就得从小学抓起,北京的官员子弟、教育系统子弟就不说了,就说高级打工仔们够得着的中关村二小,附近的房子每平都快15万元了。
子女教育只是一方面。由于房子和户口、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绑定较多,除了基本的居住功能外,住房的价值更体现在因其所处地域和区位而产生的一系列附加价值上。 所以一二线城市的房子,那些钢筋混凝土根本不重要,你付出的溢价主要是为了就业机会、社会氛围、户籍身份、子女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正是这些附加价值的存在才使得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区位的房价出现了较大差异,资源和机会的地域性倾斜是影响人口流动以及跨阶层购房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很多人宁愿承受高昂的房价,透支其财富也要留在大城市就业和生活。 房产财富增值 说人们买房是透支财富,这也并不是开玩笑。北上广三地2010-2015年间购房的居民里,将近六成的居民家庭需要按当时的收支水平积累20年及以上才能购置其房产,近半数居民家庭则至少需要积累30年才可能获得其住房,还有很多人一辈子收支计算后难以购得其房产。 这说明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其所购买的房产的层次之间并不完全匹配,很多居民都跨越其本身所处的收入阶层,选择购买更高层次的住房。为什么会有很多人去买他们一辈子都难以购得的房产呢? 他们冒险上了杠杆,用不多的首付撬动了大量资金购房。或者他们榨干了父母甚至更上一辈,掏出了好几个钱包购房。更有甚者,有人是靠各种打擦边球的灰色办法,如办多张信用卡套现、做高房产评估价套取更多贷款、甚至撸小贷等方法,提高自己的杠杆率也要买更多更贵的房子。 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房价是永远涨的,等涨了之后,将手头的房产套现,就可以赚很多钱——他们才不愿意榨干一辈子的现金流还贷款,对于他们来说,要还的贷款只是暂时的。这荒谬吗? 荒谬。但更荒谬的是,他们赌对了。在不少城市,购房者2011-2016年期间年均住房增值收入显著高于同期年均工资收入。其中北上广深四个城市住房增值收入分别是同期职业收入的4.34、3.48、3.20、6.16倍。在最极端的深圳,假设有两个收入相近的人甲和乙,假如甲2011年购入房产而乙什么都没做,那么这6年里甲财富增值可比乙高六倍。 早六年买房,意义都不一样。如果按这种方法算,2011年一个已经在深圳工作几年的85后,靠着家人掏空钱包勉强上了车,等到六年之后,晚六年来到深圳工作的90后财富就基本上赶不上他了。 深圳乃至一线城市是特殊情况,但全国其他城市也没好到哪里去,就连全国号称房价控制得比较好的长沙,那六年时间里,房屋增值也比职业收入高了近四成。
这就意味着,住房增值带来的财富分配已显著高于职业收入。房价涨得比收入快,现在榨干父母的钱还买得起的房,恐怕未来几年压上六个钱包都买不起了,这怎么不令人焦虑呢? 换个角度想,榨干父母的钱,就可以购入未来几年迅速增值的优质资产。比起钱留在父母手里慢慢被通胀侵蚀,榨干他们的钱买优质资产增值简直是孝心的体现。而且在过去二十年里,买房简直太适合普通人了。 首先,房价虽贵,但可以贷款买房,贷款周期可以长到30年,只要按月付按揭款就可以了。中途卖掉,一般来说贷款都能还上,还能赚到。 其次,贷款利率不算高,而且越是利率降低,越是鼓励购房的时候。房贷可是普通人这辈子为数不多的背几十年的低息贷款的机会,可有效抵御高通胀。 最后,绝大多数城市没有房产税,房子持有成本低,想拿多久拿多久,不至于急着清仓割肉。房子拿得住,也有这些年房价一直涨的因素。即使它不涨,它起码也能供自己住呀。 对于大部分普通民众来说,还有比房地产还好的投资标的吗? 房价真的永远涨吗? 但是,这样拼命榨干储蓄,加上杠杆买房,真的就永远能奏效吗? 2015年底,去杠杆提出,之后的几年里总体杠杆率上涨不快,但是住户部门杠杆率上涨得却较快。
看来这杠杆是转移了。但是民众这样热情地买房,拼命上杠杆,也迟早会引爆金融风险。更何况,不断上涨的城市高房价对社会终端需求的挤压,已经影响到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导致近年来我国城市消费增速持续低于农村消费。消费不振,这双循环还怎么搞? 于是2016年下半年,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调控政策开始加码。随后几年里,调控政策层层加码。2018年后,房价总算是没怎么大涨了。 今年初深圳房价蠢蠢欲动,随即调控措施就加码了。最近有媒体爆出,监管机构又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压降、控制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等房地产贷款规模,多家大行新增涉房贷款占比降至30%以下。尽管有大行分行人士称,并未收到相关发文,但近期新增涉房贷款额度确有压缩。 压缩涉房贷款额度也算是好事,最好能让银行多给实体经济放贷。但是房贷这部分收入银行拿起来比较稳当,一下减少了,这银行效益怎么办。 然而只靠加码调控,对房地产进行“堵”,是不够的。由房价长期较快上涨所形成的高杠杆经营惯性,家庭房地产投资惯性,房价上涨刚性预期惯性依然持续,只要调控一放松,房价恐怕还是会涨上去。 所以,在“堵”之余,还是得“疏”,比如说,改变民众对房子的固有印象,尤其是上文提到的房产绑定生活和房产财富增值,这两大让人们趋之若鹜买房的原因。 想要把房产和生活解绑,就得搞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各地民众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趋近,而不是在各地之间形成差异。或者大城市要兴建大量的廉租房、公租房逐渐覆盖到长期在本地稳定居住的外来人口。 想要让房产的财富增值效应减弱,最好的办法是搞好A股,吸引民众将手头多余的钱拿去炒股而不是买房。搞好A股还能优化投资环境,促进国内直接投资。把中国打造成全世界最优质资产最丰富的资产池,吸纳流动性,就能更好促进中国经济发展。 所以,估计下一阶段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还会维持高压状态,在政策上反而会对股市更为利好,这是为长牛作好政策准备。虽然长期繁荣的股市仍然很难达成,但饱受高房价之苦的人总该盼点好--万一长牛实现了,人们的投资理念变化了,房价上涨起码不会那么疯狂。 另外,钱流到股市里,对如今的产业升级有好处——能上市的科技公司基本都有来那个把刷子,虽然科技股如今整体估值还是偏高,但长远看,谁知道里面有没有未来十年领先全球的科技公司呢?它们的成长,也是需要韭菜投喂的。(来源:非凡油条(ID:ffyoutiao) 作者:豆腐乳儿)
形势分析
两份透露中央意志的重磅文件 关乎我国房地产未来
【研究员】:wh
目前中国的平均城镇化率超过60%。但实际上,过去15年中房价涨幅领跑的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已超过70%,其中一半城市的城镇化率已超过80%,后续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非常有限。但未来影响房价的并未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式传统的城镇化,而是人口在城市之间流动形成的城镇化,尤其是人才迁徙,把它叫做二次人口城镇化。
【博览财经特稿】不经意间已经来到11月。这也意味着我国楼市正式进入传统意义的年尾阶段,年尾是一年内的冰点时期,也是最为敏感的信息节点。 近期有购房计划的人群,一定要紧盯这两个月的成交量趋势。如果成交出现连续上涨的翘尾行情,那么就应该抓紧备战,在来年3月前最好买房上车,否则,就只能继续等待2021年的行情走势。 政策面上,现在来看,今年不会再出现大的变动,会以绝对温柔的姿态迎接春节。但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天有两份透露中央意志的重磅文件下发,几乎关系着我国房地产的未来。 一份是11月1日出版的第21期《求是》杂志,刊登了一篇最高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另一份是11月3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一个是最高思想,另一个是第二个百年计划头5年的规划概要,两大官媒加持,重要程度可见一斑。那么文件中到底透露着哪些重要机会信息呢?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先把两份报告中,最关键的信息摘录出来,挨个分析。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6%,今后一个时期还会上升。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数据上,目前中国的平均城镇化率超过60%。但实际上,过去15年中房价涨幅领跑的几乎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已超过70%,其中一半城市的城镇化率已超过80%,后续进一步提高的空间非常有限。 但未来影响房价的并未是单纯的“农民进城”式传统的城镇化,而是人口在城市之间流动形成的城镇化,尤其是人才迁徙,把它叫做二次人口城镇化。 例如深圳,人口城镇化早已达到100%,位居全国第一,但近几年源源不断的人才流入,导致房价二次畸变,拥有购买力人群的城镇化夯实了房价基础。 所以在未来,因城镇化趋势而产生房价变动的还会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二线城市,会替代一线城市价值,成为主力房产拉升区块。 在文件中,提到一句非常深刻的话,“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其实之前我们一直是本末倒置的。过去各个城市都在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进行城镇化建设,结果演化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地价飙涨,城市筑起了高高的房价围栏,产业和年轻人进不去留不下,从而形成了一个个郊区“鬼城”。 但这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核心,那么一定会在造城之前落地最实际的人口、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保障人才房体系,让人们有所安居,让人们先进来,再谈城镇化。 所以未来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会停止,户口门槛会逐步放低,让人们有充足空间实现城市之间的流动,这也会加剧中国城市的“强弱分化”。我们心中要有这个背景基础。 卫星城的机遇 “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同时,城市发展不能只考虑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句话再次肯定了中心城市的价值,但污染指数较高的工业产业会被快速腾挪。例如北京乃至河北这几年都在大量关停钢铁厂,然后把这部分重工业产业转移到了张家口、内蒙古地区。 后者也没办法,为了经济效益,只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承接产业溢出,唯有这样才能跟得上经济节奏。所以在可见的未来,经济较弱的地区会二次发展重工业,虽然经济有一定的进步,但宜居价值被迫失去了。 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是客观经济规律,但城市单体规模不能无限扩张。目前,我国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人以上)和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总体偏高,北京、上海主城区密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万人以上,东京和纽约只有1.3万人左右。 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这两段话极其重要,因为在前两年,当局的思想是实现均富,不单要把大城市发展起来,还要把村镇县地级市全部发展起来,实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但走了几年发现,产业和人口一直都在向优势区域集中,这种客观规律,全球都是一致的。然后我们开始部署以核心城市为主的城市群战略,实现“以一带多”的格局,但事实上这些年只有底子比较殷实的长三角城市群和大湾区实现了带动和共荣作用,其他都还在逐步成长中。 前几年我们认为大城市人口太多会出现无法避免的“城市病”,从而殃及城市功能,所以以北京和上海为主的超级大城市,均在做“人口减法”,尤其是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力度空前,导致近两年人口流入呈现负值。 但在这篇报告中,体现了一种新的思维。我们不能改变,就要接受这种人口规律。可以通过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来达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过密的问题。 重点来了,那么以北三县为首的环北京郊区新城,以昆山、嘉善为首的环沪郊区新城,以莞、惠、佛为首的环深广郊区新城,接下来便会迎来政策性利好。 通过政策导向,补足基建和配套,引导资金和人口流入,这符合中国核心城市的发展需求,也是国际大都市城镇化第三阶段的归宿。 在这其中,莞惠已经在年中跟着深圳涨了一波,嘉兴下半年也在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加速暗涨,目前唯有北京旁边北三县以及佛山还处于相对价格谷底。这是当下拥有投资需求的购房者,要去着重关注的区域。 农村经济的希望 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虽然在过去的综合报告中,时有提起农村问题,但这次在两份报告中,提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问题的篇幅显然更大,尤其是《建议》文件对农村建设的规划可谓详实。其实这里暗含一个影响几亿人群的大趋势。 首先我们已经确定了国内大循环的经济主路线,内循环的基础就是不断挖掘并开辟内需市场。 现在来看,我们的顶层核心大城市虽然承载了主要的经济任务,但因为高度逐步接近天花板,而使得增速放缓。反而中国大约5亿多的农民同胞所在的市场,因为起点低,经济价值挖掘空间非常大,必然会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中国当下第二大电商平台拼多多的发展速度,显然佐证了这股浪潮蕴含的势能。今年国庆黄金档上线的两个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及《一点就到家》,电影讲述了城市创业者、大学生回到农村,振兴经济并找的致富之路的故事。这两部电影上线的题材和时机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帮助国内做农村经济的文化铺垫,唤醒人们发展农村的意识。 其次我在这两部电影中着实看到了农村的商业价值。例如在《一点就到家》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去云南山区种植普洱咖啡豆,拿到了国际银奖。 当下最珍贵的是什么?是资源。人才是资源,金融是资源,山水花草、气候环境同样是资源。普洱咖啡豆是在特定的气候、山水环境下的产物,这是城市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农村有农村的价值,城市有城市的价值,前者服务后者,后者反馈前者,相互成全相互成长。 所以未来会有源源不断的创业者深入到中国的大山大河,去寻觅能提高城市人生活品质的产品原料。再加上当下物流运输非常成熟,已经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到各个农村,这都为内需市场迎来二次爆发提供了基础。 所以在报告中提到的,我国现有1881个县市,农民到县城买房子、向县城集聚的现象很普遍,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是有希望的。 但对于在这些所谓好的县城投资房产,依然不可取。因为在增加需求的同时,绝大多数县城的土地供给是没有边界的。 而且当农村经济发达后,既得利益者会追求更高形式的资源,也就是在农村创业赚钱后,又会跑到城市购房。因为大城市的医疗条件和教育水平是县城根本无法企及的。所以县城投资房产依然是个伪命题。但农村经济会迎来机遇,从而再次夯实城市价值。 不可避免的一家独大 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 综合文件有一个特点,就是面面俱到,中国所有城市所有区域都要跟上。但要知道,政策归政策,发展归发展,有些地方政策给了一飞冲天,有些地方政策给了,但依然会止步不前,这源于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本和资源基础。 对于文化资本要解释一句。我们在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时,很多人都爱用GDP、人口、人均劳动力等指标来核算,但很少提及“文化资本”。何为文化资本? 简言之,就是此区域所有人的做事风格、脑回路,以及共同的价值观。这个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比较拼也爱思考,这是地方文化对教育重视的结果;再有福建人,家家都爱做生意,鼓励孩子成人以后走南闯北,所以在中国,闽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你也见过,有的地方官僚主义盛行,凡事靠关系,大人懒散无为,还喜欢把孩子藏在羽翼之下,生怕出去遭罪。这种地方非常多,典型存在于西北部,即使空降个金山银山,几年之后也会颗粒无收。 山东这些年也有这样的趋势。山东本是北方资源经济大省,然而这几年被酒文化、官本位思想所累及。尤其是今年,留学生事件、高考替考、校长安排儿子替代退伍军人、济南某开发商宣传假地铁欺骗消费者买房…… “文化资本”退步,导致经济开始滑坡。想当年青岛是中国响当当的计划单列市,北方第三城,而在2019年,经济滑到全国第十四,马上要被郑州超越。工资低房价高,年轻人更是进不来、留不住。 今年5月的青岛市两会上,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说了一句话很重要:“从城市竞争的格局上来讲,作为北方第三城,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只能完成,我们必须完成,我们别无选择。” 再没有这个决心,山东真就难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不要被时代所抛弃,能撑得起北方经济。 资源和未来 回到主题上,对于西部大开发,依然持保守态度。这个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到现在依然没有多大的进展。投资不过山海关,这个信道恐怕会越陷越深。 东北振兴倒是有希望的。虽然现在东北经济陷入沼泽,但是之前积累的医疗、教育资源,依然可以在全国排进第一梯队。尤其高校资源,会培育成千上万的优质人才。 这两年国家给东北的政策很足,现在只需要穷尽所能把这部分人才资源留下来,就会实现反弹。所以在区位角度讲,东北会陷入高度资源集中的格局,也就是说沈阳会成为东北唯一的希望,这个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地方竞争优势上,都是可以确定的。 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已是板上钉钉之事。在中部五大城的经济发展排列上,武汉依旧可以排位第一,其次是长沙、郑州、合肥以及南昌。但在房地产价值投资层面,排列有所变化,依次为: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南昌。 所以在推测你所在的城市到底有没有希望时,就要扪心自问,到底有没有文化资本,你所在的城市年轻人是积极上进、敢于闯荡的,还是想方设法只想去求图求安稳的。 地方的营商环境如何,创办一个企业是一天就解决了,还是被百般刁难,需要送礼才能办成。除此之外,还要问自己这个地方有什么核心资源?有没有江海湖泊,交通运输条件是否发达,有没有文化底蕴和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 所以,文件中提到在中西部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难度太大了。这么多年,西北部就出现了一个西安,这是因为西安有文化底蕴和超强的高校资源,而中部地区依然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的“省会”一家独大,更别说多个。 如果是农村,有没有可以种出类似于普洱咖啡豆这种优质产品的天然气候和土壤。这些都是一个区域是否有未来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对不起,你所在的城市将会随时代大势逐步被淘汰。 这种淘汰会有两种结局:一种是像鹤岗一样走向衰败,另一种是维持现状并缓慢进行迭代生长,最终成长为一个温柔故乡、养老胜地。当然后者作为人生依托,老来归宿,还是蛮不错的。(来源:子木聊房(ID:zimuliaofang) 作者:子木)
“大拆大建”时代将过去 拆迁一夜暴富空间越来越小
【研究员】:wh
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根据官方通报,各地上报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17万个。换言之,到“十四五”末,也即2025年之前,全国要完成17万个老旧小区改造。
【博览财经特稿】前不久,“深圳市中心城中村拆迁,一夜之间诞生上千个亿万富翁”的消息刷爆网络。这不是孤例。早在几年前,“广州某村举办回迁盛宴,摆下1500桌”、“中山一个村367人分红13亿”等新闻,就已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拆迁暴富,在轰轰烈烈的城镇化面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城市扩张,让原本处于边缘的村落,得以分享发展的红利,无疑也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体现。毕竟,从1998年到2020年,全国房价从2000元升到1万元,翻了5倍。而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中心城区房价从最初的四五千元,攀升到如今的6-10万元乃至更高。
无数人从这场财富盛宴中获益,原住民自然不应该成为例外。这可能是他们唯一能改变命运、实现财富扩张和阶层跃升的机会。这场财富盛宴,还能持续多久? 任何一场财富盛宴都离不开大环境的支撑 城市原住民之所以能够分享发展红利,一方面得益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让村落纳入城市范围,另一方面离不开房价的不断上涨,让原本微乎其微的土地价值得到数倍提升。 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0%,相比2009年的46.6%,增加了近14个百分点。
根据国际经验,当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发展都会处于加速阶段;一旦突破70%之后,无论是基建投资、城市建设还是经济发展,都将全面放缓。 这意味着,按照目前城镇化速度,未来不到10年时间,我国城镇化率就将触及70%的门槛。届时,无论是城市建设节奏,还是房地产走势,势必都将受到约束。可以说,城镇化正在步入后半场,这是许多城中村最后的改造红利时代。与城镇化并道而行的,还有房价。 2019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7.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0.1%。这一规模仍旧处于历史高点,但在黄奇帆看来,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天花板了。黄奇帆预测,到2030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将逐渐减少至10亿平方米左右,房地产将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
这种大变局会带来至少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大量中小房企可能会消失,最后生存下来的一定是类似万科这样的行业龙头开发商;二是楼市将会出现明显分化,许多城市的房价将会直面基本面的考验,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地段房价有涨有跌,也会成为常态。 显然,一旦城镇化触及70%的门槛,加上楼市销售逐渐见顶,那么靠房价一夜暴富的机会也将随之而减少,靠拆迁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也会变低。 国家对待“大拆大建”态度悄然发生变化 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根据官方通报,各地上报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17万个。换言之,到“十四五”末,也即2025年之前,全国要完成17万个老旧小区改造。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老旧小区改造,与之前声势浩大的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均有天壤之别。 老旧小区改造,面向的是2000年之前建设的小区,以水电线路改造、光纤入户、加装电梯、改建停车场、加建卫生设施教育设施为主,不涉及拆迁改造,不涉及征地补偿。
这是典型的城市更新思维。没有大拆大建,自然也不会产生“一夜暴富”的机会。 从大拆大建到城市更新,中国城市建设理念为何突然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原因很简单,虽然城市发展步入存量更新时代,但随着房价走高,拆迁改造的成本随之抬升。这就导致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拆迁式改造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同时,与过去主流的“大拆大建”模式相比,“城市更新”正在成为新的方向。城市更新,要的是不只是简单的拆迁改造,而是与历史保护、产业升级、提高城市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结合起来,这就超出了传统的开发思维。 这方面,广州颇有代表性。据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城市更新,不是搞大拆大建,而是完完全全基于产业导向,公建配套的完善,人民的宜居环境水平的提高。 这种理念之变,同样意味着“大拆大建”时代即将过去,靠拆迁一夜暴富的空间越来越小了。 城镇化步入下半场是未来大趋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城中村改造突然呈现爆发之势。广州可谓领跑者。据《广州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广州将在三年内推进285个旧街区改造项目、176个旧厂房改造项目、83条城中村改造项目。
与此同时,为促进城中村改造,从广东到广州再到黄埔等区,各级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利好:变政府主导为企业村集体主导,签一片、拆一片、建一片;少数主体拒不统一改造,可申请政府裁决或法院诉讼;回迁房可有条件对外销售…… 这可能是一二线城市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拆迁改造行动,也是无数城市原住民所能享受城市扩张红利最后的机会。 我们看到,从广州到整个珠三角,无数城中村都已开始拥抱改造,唯恐落后一步,不仅主动对接开发商,而且签约率攀升之快,甚至超过过去许多年的进度。 这种场面很有代表性。长期以来,城中村改造处于停滞态势,多数村民抱有怀疑、犹豫乃至抗拒的态度。 如今,几乎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这是最后的改造机遇期,一旦错过可能就将永远错过。楼市即将见顶、城镇化步入下半场,这是未来的大趋势。 虽说城市更新改造是一二线城市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但如果房价出现明显横盘乃至下跌,不仅影响企业介入改造的积极性,更会进一步影响原住民所能获得的收益。 更关键的是,这一轮城市更新,不是定点突破,而是集体进军。这些集中上马的改造项目,毫无疑问将为城市提供大量新增住房,供给井喷之下,无论是房价还是租房市场,都不可避免遭受冲击。 此外,过去的城中村改造,多数还是回报率高的地产开发项目。未来城中村改造,可能会向产业主导的方向转移,地产开发的比例或许会有所收缩,这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但对于具体项目的收益必然会带来一定影响。 在此背景下,谁最早布局改造、谁的改造速度最快、谁能最早,谁就能占据先行优势。相反,拖延越久、启动越慢、落地越迟缓,面临的政策变数和市场变数就越大。显然,在最后机遇期前,再不积极推进就晚了。 城市更新爆发不是孤立现象 从广州到深圳,从佛山到东莞,从珠三角到长三角,数以千计的城中村开始积极拥抱城市更新,唯恐错过最后一场楼市盛宴。 广州黄埔文冲村,就是抢跑者之一。作为广州首批城中村改造项目,文冲与猎德、琶洲起步时间相差无几。然而,猎德早已改头换面,而文冲旧改自2009年启动以来,由于利益纠纷以及改造方案存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2015年,这一项目方迎来转机,行业龙头万科的介入,让文冲旧改重新焕发生机。目前,借助旧改政策,文冲整体签约率已经高达99%,仅剩20多栋留守户。 这一速度不能说不快,但与同时期的猎德相比,文冲旧改实在蹉跎太久了。猎德旧改在亚运前后就已落地,七八年前就已成为城市中心的一部分,村民洗脚上楼、躺着收租,坐享城市发展和房价上涨的红利。 当然,这两年文冲已经呈现加速推进之势。2019年以来,文冲多栋回迁安置房开始陆续交楼,今年年内将有超过500户村民回迁新家,而村民回迁房也将能全部开工建设,已经签约的原住民刚好赶上楼市最好的时光。 近期,文冲地块项目“万科城市之光”的爆红,更让文冲成了网红级的存在,被赋予“下一个猎德”的强期待。 文冲能不能变成下一个“猎德”,关键还在于为数不多的留守户,能否看到城市改造的大趋势,能否算好拆迁改造的大账与小账。毕竟,拖延越久,影响的不只是居住体验,还包括潜在的租金收益、房价升值收益,以及集体物业变现带来的现金流等预期收入,这笔账并不难算。 利益账背后还有法律账。前不久,广东出台新政,“三旧改造”项目,多数原权利主体同意改造,少数原权利主体不同意改造的,可积极探索政府裁决和司法审判。这意味着,司法拆迁,或将成为现实。 所以,在楼市见顶、城中村改造项目井喷、大拆大建即将结束、司法裁判逐步介入的时代大背景下,谁都没有拖延的资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