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6.7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7 09: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欧投资协定按下“暂停键” 僵局反映多年困扰欧盟对华政策困境》:从欧盟决定对华实施人权制裁的那一刻开始,中欧投资协定就注定要被政治化了。因为欧盟应该会想到中国不会对欧盟的制裁视若无睹,而中国在对欧盟实施反制裁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到这可能对中欧投资协定的进展产生影响。如此看来,欧洲议会将协定与解除制裁挂钩的决议也就不足为奇了。中欧投资协定与人权制裁机制分别代表了欧盟对华政策的两条腿,这两条腿因为欧盟对华实施人权制裁而纠缠在一起了,自然走不稳,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僵局。目前的僵局也反映了多年来困扰欧盟对华政策的几个困境。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现在美国前所未有的需要中国 拜登压上全部赌注                 
【研究员】:wh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可以扩大进口,倒逼我们产业升级,缩小贸易顺差也是利大于弊的。以上是站在国内经济的层面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站在中美博弈的层面,人民币升值绝对是反制美国最犀利的经济手段。

                                 

1622532070675338.jpg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一两年我们常常说一句话:我们正面临百年未见的大变局。这个大变局最大的变量就是中国的崛起以及美国对中国拼命的打压。

大家如果对这句话有深刻的认识,其实就能发现一个很有趣的规律——现在全球发生的重大事件,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你把这个事件放到中美博弈的大背景来认识,就能得到符合逻辑的答案。

中欧投资协定的博弈

5月20日,欧盟议会通过一份决议,宣布无限期冻结中欧投资协定。

1622532081631821.jpg

欧盟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理由也很搞笑,因为中国对欧盟议会的议员进行了制裁,所以,中国在解除这些制裁措施之前,欧盟议会不会恢复对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

按:中国制裁欧盟议员以及相应的实体是因为欧盟以莫须有的理由制裁新疆,这是中国被迫采取的反制措施。

一份关系到中欧双边重大投资利益的协定仅仅因为中国制裁欧盟几个议员就冻结了?你相信这是真实的原因吗?

如果你相信这是真实的原因,那就得同时相信——中国禁止澳大利亚木材进口仅仅就是因为在澳洲的木材中发现了“虫害”。

大国博弈哪有这么简单?大国博弈其实有时与人际交往差不多,在真实原因不方便说出口的时候,总要找个很扯的理由来搪塞,成年人遇到这种事一般都是心照不宣看破不说破而已。那么,欧盟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1622532091541927.jpg

美国解除对北溪2号线制裁与欧盟议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几乎同时发生,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

不是。这是一场交易。美国以解除对北溪2号项目的制裁为条件,换取欧盟冻结中欧投资协定。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美欧联手做了一笔交易,将中国出卖了?

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中欧投资协定原本是从中国与德法等少数西欧发达国家的双边投资协定拓展而来的。中国需要德法等国的资金与技术,德法等国需要中国的市场,这是一个对双边互惠互利的协定。

中欧投资协定过去谈了好几年,主要障碍一个是欧洲国家对我国劳工人权以及产业补贴开价很高,另一个就是中国也不愿意把给德、法的优惠政策给捷克、波兰、瑞典这些反华国家。

最后中国做了一定的让步,主要出发点就是希望从经济上捆绑欧洲,孤立美国——换句话说,中国希望达成的中欧投资协定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考虑,经济层面更利好欧盟一些。

所以,现在欧盟冻结中欧投资协定,从经济利益层面欧盟损失更大一些。当然,美国放弃制裁北溪2号项目付出的代价更大!

北溪2号项目一旦贯通,欧盟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就会急剧增加,现在从俄罗斯进口40%的天然气未来将增加到60%以上,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气在欧盟的份额也会被极大压缩。其次,俄罗斯与欧盟能源上捆绑加深,未来美国就更加难以打压俄罗斯。最后,美国公开放弃制裁北溪2号项目,将东欧地区一票反俄急先锋——比如乌克兰卖得干干净净,其带来的后果我们后面来谈。

所以,欧盟也很鸡贼,对于中欧投资协定是“冻结”而不是“否决”,就是防着美国未来反悔,继续拿着北溪2号项目敲打欧盟——这个“冻结”的中欧投资协定就是欧盟可以拿来反制美国的筹码,“冻结”到“解冻”还不是一句话的事?

结合上述分析,美欧这场交易很难说中国就是被出卖的输家!究其根本,中国其实啥也没付出,仅凭一张纸面协定,就迫使美国在欧洲方向投入大量的战略资源,加大了美国维系与欧洲传统盟友关系的政治与经济成本。

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其它领域多耗费一分资源与成本,我们面临的压力就小一分。在这个意义上,中欧投资协定虽然被“冻结”,但是已经兑现了部分牵制美国的战略价值。

中美博弈是多层面系统性对抗,别看美国在我国周边地缘层面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攻势,但是在其它层面中国的攻击力也是很凶悍的。

在欧洲,我们搞了一个中欧投资协定来牵制美国,在亚洲,我们搞了一个RCEP协议稳固基本盘(别看日本最近与我们关系不大好,但是最近日本也签署了RCEP协议),在中东地区,我们与伊朗还签订了25年的投资协议——这些领域的攻势在全球层面给美国制造了很多麻烦,大幅度提高了美国维系全球统治地位的成本。

拜登的策略

站在全球的层面,现在拜登政府的策略非常清晰——在全球其它地区收缩,全力以赴对付中国:宣布将无条件在阿富汗撤军;与伊朗和解,解除对伊朗的制裁;缓和与俄罗斯关系,取消对北溪2号项目制裁,今年普京与拜登将会面;极力修复与欧盟的关系;

如果仅仅只看上述现象,美国妥妥就是一幅日薄西山走下坡路的帝国末日形象。

但是,一旦涉及中国的问题,美国却是一副异常凶狠的姿态:拉拢欧盟,对我国新疆发起制裁;强化印太战略,联合日、印、澳、法等国在中国周边海域多次军演;拉拢日本发表对华强硬声明,最近还邀请韩国总统访问美国,准备逼迫韩国发表联合对华强硬声明;派出军舰多次闯入台湾海峡挑衅,甚至在台湾还有更危险的动作。

如果我们把中美博弈比喻成围棋手对弈,美国这一系列行棋思路几乎就是公开的声明:边角我都不要了!我只争中腹!

用地缘政治语言描述就是:全球其他任何地方我都可以妥协退让,我的目标只有一个——掐死中国!

凶狠吗?确实非常凶狠!全球头号强国以不顾一切的气势在全球所有地区收缩积蓄力量,准备给中国以致命一击!

说实话,拜登政府这套打法确实给我们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但是,任何硬币永远有另一面。拜登这套拳法威猛十足,却蕴含着极大的负作用。某种层面拜登现在的拳法有点类似《倚天屠龙记》里的七伤拳,凶悍当然是凶悍无比,但是对自身也有极大的隐患。下面就翻开硬币的另一面,看看拜登这套拳法的隐患。

硬币的另一面

表面上看,美国现在不顾一切地在全球其它地区收缩,其积蓄的力量是很恐怖的。但是同时也要看到,美国在战略性收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出卖队友:与塔利班和解,从阿富汗撤军,这是将阿富汗政府卖了;与伊朗和解,这是将以色列卖了;解除北溪2号项目的制裁,这是将一票反俄急先锋——比如乌克兰卖了;

站在全球其他国家的角度,美国这一系列行为表明:凡是跟美国做队友,最终会被出卖!凡是与美国作对,最终美国会来拉拢你!

如果美国给全球各国造成这样的印象,未来会产生什么后果?

如果说对全球其他国家的影响还只是损害美国未来的长远的战略利益,拜登这套七伤拳对美国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阿富汗撤军,损害军方的利益;与伊朗和解,得罪华尔街犹太财团;取消对北溪2号项目制裁,损害美国能源资本的利益;

这些美国利益集团未来一旦合流形成反拜登势力,拜登这套七伤拳的副作用马上就要反噬自身,让拜登现行对外政策出现动摇与转向!

现在问题来了,拜登打出这套七伤拳难道没有意识到它有极大的副作用吗?

拜登当然知道自己这套策略对未来有极大的隐患。只是他现在等不起!因为美国经济已经有不好的征兆。

美国经济巨大的隐忧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以欧元区为例,虽然欧洲在新冠疫情之后出台了力度很大的经济刺激政策,但是欧元毕竟不是美元可以通过肆无忌惮地印钞来转嫁危机,所以,今年一季度欧元区经济指标很难看。

欧元区一季度GDP同比下降1.8%,环比下降0.6%;最大的经济体德国同比下跌3.3%;意大利环比同比下跌1.4%;西班牙同比下跌4.3%;唯一正增长的是法国,同比增长1.5%。

以上都是同比数据,也就是欧元区一季度相比去年没有爆发疫情的一季度经济还在衰退,这还是疫情之后出台了很大力度经济刺激的结果。所以,虽然欧盟议会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要求中国单方面解除对欧盟议员与实体的制裁,否则就要冻结中欧协议,但也只能是冻结而已!

按:日本一季度经济也是同比衰退,所以,虽然中日关系现在很不好,日本也悄声无息地批准了RCEP协议。毕竟,日本与欧盟不大一样,如果要日本否决RCEP协议,美国拿不出一个北溪2号项目作为交换!

美国经济比欧盟要好一些,毕竟是全球头号强国,新冠疫情之后美国印钞机史无前例的大放水,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美国经济最多也就是比欧元区好一点点。

中国经济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8%+,而美国同比增长0.4%,前后砸了5万亿美元,美国一季度经济同比才勉强保持正增长而已!

继续分析美国经济结构性数据。为美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居民消费与政府支出,毕竟,美国砸了5万亿美元主要就是直接投放给居民与政府支出,所以这两项指标贡献最大不算意外,意外的是,这两项指标居然并没有预期那么乐观。

一季度美国居民消费环比增加10.7%(同比1.6%),居民消费比较旺盛驱动因素有两个:一是财政补贴,特朗普和拜登对美国居民600和1400美元的补贴都在一季度发放,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二是消费替代,在服务类消费,如旅行、餐饮等受限的情况下,消费的结构进一步从服务消费向商品消费转化。

从居民支出结构来看,目前美国经济尚未完全复苏。考虑到美国政府给居民发钱不可持续,所以,未来居民消费能否延续强劲实在难以乐观。

另外就是美国政府支出增速由负转正,一季度环比增加6.3%(同比0.7%),其中联邦政府非防务支出增长44.8%(同比10.4%),主要由疫苗采购分发和薪酬保护计划贷款管理费等拉动。

美国财政目前全靠扩大赤字维系,这种借钱来扩大财政支出的模式同样难以持续。拖累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的指标主要是私人投资与进出口。

一季度私人投资意外成为拖累因素,环比负增长5%,这反应出美国资本对国内市场前景持比较悲观的态度。虽然美联储给美国企业提供了大笔的低利率贷款,但是美国企业宁愿将资金投入股市也不愿意去扩大生产。

一季度美国进出口增速均大幅放缓,出口仍保持正增长,但增幅从去年四季度的29.8%下降至5.7%(同比5%);净出口则由正转负(-1.1%,同比-8.9%)。

另外美国还有两个数据非常不乐观,这两个数据恰恰是美联储最关注,也是决定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关键数据。

一个是就业数据。据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4月美国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新增26.6万人,预期增97.8万人,前值增91.6万人。这个低迷的就业数据与前面低迷的私人投资数据是非常契合的。

一个是通胀数据。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4月CPI环比增长0.8%,同比上涨4.2%,创2008年9月以来新高!

这两个很不乐观的数据让美联储左右为难。就业数据差,按道理美联储应该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就业,但是通胀指数抬头,美联储又该收紧货币去控制通胀。这就很麻烦了。

从去年3月到当下,美联储已经实施了1年多宽松货币政策,但是现在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越来越差,所以现在美联储官员已经开始讨论削减QE(结束货币宽松政策)的问题了。

但是美国经济现在已现疲态,如果这个时候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于美国经济将是致命一击,不但股市会暴跌,而且国内经济将有很大可能陷入衰退之中。

说白一点,美国经济结构与欧元区差不多,在经历一段经济刺激政策之后,欧元区已经显露出衰退的模样,而美国血厚一点,经济刺激的力度也更大,所以,美国经济表面上还没有陷入衰退,但是前景绝对不乐观。怎么办?

接盘侠

所以,现在美国前所未有的需要中国!

其一,需要中国来稳定摇摇欲坠的美元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元指数一泻千里,关键时刻是中国站出来宣布增持2000亿美元国债,才稳定了美元指数,救美国于水火之间。

现在因为美国不负责任地疯狂印钞,导致全球投资者用脚投票。数据显示,今年3月,美国国债前十大海外买家全部都在减持美国国债,其中减持美国国债最多的恰恰是美国的两大盟国——英国与日本,分别减持了163亿美元与144亿美元,其余爱尔兰、巴西、瑞士则减持几十亿美元不等,中国减持了38亿美元美国国债。

1622532121817390.jpg

现在美国迫切希望有一个实力大的买家站出来,大手笔增持美国国债,以压低美国国债利率,稳定美元指数。放眼全球,有这个实力稳定美元指数的买家就只有中国。

其二,需要中国大规模进口美国商品提振出口。

去年初,中美签订了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大规模购买美国产品。但是由于疫情原因以及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实际执行购买力度与美国的期望值差距很大。

但是美国现在也奈何中国不得。如果美国现在撕毁这个协议,恢复部分中国商品关税,由于中国商品不可替代,增加的关税基本就是美国老百姓承担,这是美国自找麻烦。相反,中国也恢复对美国商品的关税,那么对于美国出口更是雪上加霜。所以,美国现在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恢复对美国产品的大规模采购。

其三,需要中国延缓甚至放弃自己的产业升级计划。

逼迫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计划,也就是逼迫中国放弃产业升级是特朗普时代中美博弈的焦点。

去年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好谈的贸易问题基本都达成了协议,难谈的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部分则放到了理论上的第二阶段协议之中。

在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订之后,中美关系不是缓和而是更加恶化,这有疫情的因素,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摆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就是希望压迫中国在核心利益上让步。

如果说让中国延缓甚至放弃自己的产业升级计划在过去属于美国必争的战略利益,现在还变成了迫在眉睫的现实利益。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延缓甚至放弃自己的产业升级计划,对于美国科技龙头企业就属于超级重大利好,必然带来资本市场估值的极大提升。有这个为支撑,美联储即使货币政策转向,美股龙头股估值不跌,美股也不可能大规模下跌。

总结一下以上美国前所未有需要中国的原因,说白一点,就是急于让中国当接盘侠,以举国之力承担美国经济危机的大部分转移成本。这就是拜登对中国摆出一副不顾一切梭哈的凶狠姿态——我边边角角都可以放弃,集中所有力量也要把你打趴下!那么中国怎么办?妥协还是反击?

中国的反击

5月20日、21日,连续两天有两位央行官员出来吹风,吹风的主题就一个——人民币升值!

1622532136857090.jpg

连续两天两个央行官员同时吹风人民币升值,这绝不是偶然。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央行官员既不是央行货币委员会成员,也不是央行在任官员,而是央行所属研究机构的学者型官员。

所以他们发声一方面可以给市场吹风,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绑架央行决策,属于可进可退的非正式官方表态。那么这种非正式官方表态有什么目的呢?

讲一讲其中的逻辑。任何国家主权货币汇率无论贬值还是升值都是一把双刃剑,各有利弊。简单的说,货币贬值就是让进口东西变得更贵,出口商品更便宜——利于出口;货币升值就是让进口东西变得便宜,出口商品变得更贵——利于进口。

一般来说,对进出口依赖比较大的外向型经济国家都希望主权货币贬值提高出口竞争力,所以,在2008年之前,美国老是指责我们“操纵”汇率让人民币贬值来扩大全球贸易份额。

但是现在情况又大为不同。我们以一季度进出口数据为例。2021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8.4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2%,其中,出口4.61万亿元,增长38.7%;进口3.86万亿元,增长19.3%;贸易顺差7592.9亿元,扩大690.6%。

这个出口增长的势头太猛了!这主要是国外深陷疫情的影响让中国商品不可替代。所以,人民币升值短期对出口影响不大,相反还可以触动淘汰一批耗费资源多,对环境影响大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按:最近我国提高粗钢出口关税就属于这类。

另一方面,因为欧美国家疯狂印钞,导致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猛涨,已经对我国造成较大的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所以,在当下让人民币升值让进口资源更便宜,出口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商品绝对是利大于弊。

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可以扩大进口,倒逼我们产业升级,缩小贸易顺差也是利大于弊的。以上是站在国内经济的层面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站在中美博弈的层面,人民币升值绝对是反制美国最犀利的经济手段。为什么?

去年中国对美出口超过65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总金额18%,今年大概率会达到7000亿美元,占美国进口金额的20%以上。这个占比虽然不大,但是美国进口的中国商品都属于老百姓日常家用商品,对美国通胀指数影响极大,假如人民币升值5%,差不多就能导致这批中国商品在美国价格提高5%!

对!就是反向给美国制造输入型通胀!美联储现在最怕就是通胀抬头不可遏制,我们就给它加一把火!过去中美大打贸易战,虽然美国加征的关税90%以上都是美国老百姓承担,但是当时美国经济很强劲,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也低,所以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对美国通胀指数影响不大。

现在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猛涨,美国通胀指数也创下2008年9月以来新高,如果人民币突然开启升值通道,就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趁你病要你命!

拜登急于在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之前压迫中国当接盘侠,我们就在这个要命的时刻给你添一把火!比狠谁怕谁?

别看兔子平时不哼不哈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真到捅刀子的时候也没手软过。围棋中腹争夺一般都是拼得最激烈的时候,越是贴身肉搏战越是不能手软。拜登现在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姿态,但是却是一套副作用很大的七伤拳,顶过这段时间,都不用我们出手,其副作用自然会反噬其身。现在是拜登着急,我们不急。时间是我们的朋友。(来源:猫哥的视界(ID:maogeshijue) 作者:花猫哥哥)



                                 
                                           政经观察
                 



不必对美新政府小动作一惊一乍 做好“家里”事三个问题令人担忧                 
【研究员】:wh
拜登执政将近4个月乍看一眼似乎还行,通过了纾困方案,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但是未来拜登依然有难处,比如他搞的2.3万亿基建法案和1.8万亿教育与家庭法案现在都不太顺。美国国内两党政治也非常尖锐,除对华议题以外几乎所有投票都是以政党划界,中国网民的说法叫“只站队,不站对”,没有是非。

                                 

1622617399389808.jpg

【博览财经特稿】美国太难了怎么办?那就“拉踩中国”。没有新证据怎么办?那就把做过的事情再做一遍。

5月2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正式通过两项修正案,禁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联邦机构资助中国的“功能获得研究”,并禁止美国投资武汉病毒研究所。时至今日,美国政界依旧没有放弃对“武汉实验室泄露”炒作,意欲何为?对于拜登执政以来展露出的对华态度,我们该如何看待?

针对这些问题,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观察者网:2021年都过去一半了,美国政客还在炒作“武汉实验室泄漏”,有什么目的?这番操作对于美国政客而言,还能实现什么政治价值?

金灿荣: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拜登当局现在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进行全方位施压,所以各种牌都要试一试,包括已经用过的牌。其实武汉起源论这张牌他们炒过,把炒过牌再拿出来,首先是要表现出一种战略敌意、战略对抗性,因为目前战略的施压成效尚不明显,所以什么牌都想试一下。

第二,内政影响。拜登执政将近4个月乍看一眼似乎还行,通过了纾困方案,暂时缓解了经济压力。但是未来拜登依然有难处,比如他搞的2.3万亿基建法案和1.8万亿教育与家庭法案现在都不太顺。美国国内两党政治也非常尖锐,除对华议题以外几乎所有投票都是以政党划界,中国网民的说法叫“只站队,不站对”,没有是非。虽然疫情有所缓解,但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控制住。经济有局部的缓和,但还是有很大的危机。

拜登现在主要的办法还是靠印钱。最新消息,今年联邦预算支出超过6万亿美元。以往一般都是接近5万亿,这次6万亿意味着以后的联邦债务会非常严重,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心也在下降。

这两个原因使得这时候的美国要甩甩锅。

第三,美国炒作病毒武汉起源论,可能还是要拉朋友。现在美国很多盟友及“朋友”的疫情还是很严重,像欧洲国家、日本、印度、巴西这些,既然大家都没做好疫情防控,美国就想找个共同的“源头”,把这个源头说成是中国,这样有助于美国的盟友战略见效。

拜登执政到现在对华政策上确实比前任的特朗普复杂一些,他的120天执政是三块的结合:

第一,延续特朗普的打法,比如军事施压,在东海、南海、台海不断派军舰飞机来,推行四方机制,把它作为未来亚洲小北约的起点,炒作“病毒武汉起源论”也是特朗普的打法。

第二,继承奥巴马的政策。奥巴马有三张牌,也是民主党传统的三张牌:

1)重获国际机构主导权,然后用国际规则压我们,大家老说“符合国际规则”,那这个规则谁解释?美国解释。这样他占据了道义优势,他不说是自己不爽,而说是国际社会不爽,拉大旗做虎皮,这其实是民主党一贯的做法。

2)高举人权大旗,炒作新疆问题力度加大。前一阵炒作香港,发现效果不明显、炒不动,就来炒新疆。举人权大旗他会有道德优越感,好处是多方面的,不管他自己人权做得怎样,反正你人权不行,他会把自己感动得掉眼泪。

3)这么做还可以团结盟友,美国很多盟友现在状况不太好,他把中国新疆说得更差,他们心里就都舒服一些。

1622617412945254.jpg

第三,拜登自己的创新主要是提出要加强美国内部建设,提升自己内力,以便长期跟中国竞争。这倒是聪明的做法。拜登现在要加强基建和科技,要想办法缓和国内矛盾。这都是属于加强内功的做法,算是拜登的创新。

拜登其实挺在意被认为自己是奥巴马的第三任期,美国舆论曾经有这种担忧,因为他做了奥巴马8年的副总统,好像也不出彩,所以想开创一个自己的时代,这算是拜登的理想吧。而结合我刚才讲的三块组合,确实拜登对付中国的策略比特朗普要复杂一些,但我们也不要太担心。

现在也有一种舆论观点出来了,说拜登比特朗普更狡猾、对中国损害更大。特朗普有个危险在于他做事没分寸、没底线,这就很容易引发冲突。拜登我觉得还是有底线的,他好几次讲过,要跟中国竞争、但是不要冲突,这就跟我们“斗而不破”的理念非常一致。他的团队比特朗普的团队也要专业很多,只要专业、做事就有分寸,我们也就有回旋的余地。

另外,复杂的政治操作效果反而可能打折扣,简单粗暴可能效果更明显。比如拜登继续在东海、南海、台海搞军事威慑,其实意义就不大,反而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加强、加速这些地区军事发展的合法性。

所谓四方机制,里面的三个小兄弟(日印澳)都有问题,比如印度、日本现在疫情焦头烂额。而且四家本来动机就不太单一,各怀心思,各自家里事还都挺多。

至于病毒探源,从常理上讲拜登找情报部门要证据就是不对的,病毒探源本质上是科学问题,方向就走错了,违反常识,信誉肯定是受损的。而且我们也是大国里面比较坦然的,两次接受世卫组织专家组的调查,所有国家只有我们这么做了。那我们当然也可以提出,美国也得接受两次调查,而且必须得有中国专家参与,因为每次专家组过来都有美国专家在里边,我们完全可以提同等条件。

总结来说,拜登现在看上去一通操作挺厉害,但看细节会发现,每一项都不太顺利。

最近美国想缓和与伊朗、俄罗斯的关系,但你看他们的谈判内容,好像美国也给不了人家什么回报。光是摆姿态没用,美国现在实际上很难实质性地回报对方。要讲拉帮结派,但自己实力不够,顶多就跟人家说“我不伤害你了”,但要真正帮你却使不上劲儿,那么实际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观察者网:拜登政府百日执政之期已到,其在外交上的一系列政策都表明了拜登与特朗普路线的不同:拜登将不会跟中国单打独斗,将尽力联合盟友。韩国日本首脑均以受邀访美;德国外长近期发言明确站台以色列,似乎暴露出了欧盟内部的裂缝。您认为,当今世界局势下美国有多少外交操作的空间?

金灿荣:拜登邀请文在寅去美国进行双边会晤,从美国的外交惯例来讲给了韩国很高待遇。当然美国重视自己的两个东亚盟友是因为中国。目前为止美国投入了相当多的外交资源,但在让盟友表态方面并不算成功。

我觉得就国际规则而言,美国现在越来越没有底气,想把美国规则等同于国际规则也越来越做不到。拜登120多天投入,得到的回报并不明显。

布林肯不久前也说过,不要求美国盟友站队,这个表态就说明美国其实心里没把握。如果美国真的是一把手、权威特别高,不怒自威,也就根本不需要要求人家表态,使个眼色就行。

有一点很清楚,拜登跟特朗普一样,都把中国当作战略竞争对手。这个无疑是美国国内共识,尤其是国会的共识。国会自己搞了两个对华方案,一个是《2021战略竞争法案》,一个是《无尽前沿法案》,说明美国国会里反华是共识。而在国会对华都有极强共识的情况下,拜登提升内力、跟中国竞争的两个法案——基建、教育与家庭——依然没有赢得两党的支持。

我们依然要重视美国两党一直把中国当竞争对手这一点。上个礼拜坎贝尔在一个视频会上讲,接触政策结束了,中美关系将以竞争为主。这相当于直接告诉我们,在战略上我们不能有任何幻觉,我们国内还是有一部分人认为中美关系还是合作共存。现在这种想法肯定是脱离实际了。以竞争为主表示,美国也会提一提合作,但那是很消极的合作而已。我们必须应对这个事实。

至于拜登现在搞的一套复杂操作,看上去挺吓人,但关键在细节落实,他政策的好多方面实际上落实不了。所以一方面要冷静面对中美关系竞争为主的现实,另一方面对拜登的一系列动作我们也要冷静看待,不要一惊一乍。我看到网上一些言论出来说,中美关系如暴风雨的前夜,我们要做好什么什么准备。中国外交今天所面临的困难,跟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困难比,那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与改革开放前后遇到的困难相比也无法同日而语的,所以现在没必要一惊一乍,淡定一点。

关键的问题还是我们要做好家里的事。我个人比较担心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国家正在出现新的代际矛盾。它主要的表现在改革40多年成就非凡,但也带来了贫富分化和财富分化,比如说物价上涨、房价上涨,获益者是在城里面已经买房了的,而现在高房价由年轻人来承担了。年轻人光凭他的工资,可能一辈子也买不了房子,于是就有“躺平”现象出现了。

第二,产业升级要加速。我们目前就业结构并不合理,在东莞现在3000块钱找一个农民工找不着,找一个大学生是可以的。原因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我们绝大部分产业还是低端产业,造袜子、造雨伞这些。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很枯燥的工作,大学生不会去做,现在的年轻农民工也不愿意很单调地站在机器前面干十几个小时,他宁愿送外卖。

于是,就出现蓝领工人短缺,但大学生现在供给越来越多的现状。今年我们大学生毕业人数是909万人,但他们的工作适配是高端产业,而高端产业在我们整个产业结构当中比例较低。这就带来了就业结构问题:高端产业少,大学生就业困难;低端产业多,农民工短缺,而农民工在减少,大学生供给则在增加。这就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1622617426597202.jpg

所以必须加快发展高端产业,而且必须是发展世界上要站得住脚的最高端产业,这是非常难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大飞机、机器人、精密仪器、芯片、电动汽车这些万亿级高端产业都搬到中国,那就解决问题了。这种产业都是很有价值的,收入也都非常好,不论理工科生还是文科生都能在高端产业中充分就业。

现在国家也在重视这个事情,也需要在这方面做得更扎实,否则我们会长期面临就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第三,南北差距。现在好多关心中国发展人也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南方北方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建国初期时南方经济总量大概占到中国的一半,现在差不多是2/3。国家的税收基础在南方,政治权力在北方,这绝对是有问题的。

我讲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最近美国新政府搞了好多动作,大家一看挺吓人,国内一部分人心里就紧张了,但我刚才的分析要告诉大家,拜登操作更复杂,但落实有问题。所以我们不用太担心,还是抓紧搞好家里的事儿,好好落实十四五规划。

外交上按照现在的方针稳步推进就行。对于美国,我们能合作尽量合作,冲突尽量控制。而面对美国发起的竞争,我们不用害怕,中国竞争能力很强,我们推动它往良性方向竞争就行了。

对美国以外广交朋友。对于跟美国跟得太紧的一些小跟班损害我们的利益,我们当然要反制一下,对其他多数国家依旧寻求稳定合作。我觉得这个事做好了,我们应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了。

观察者网:您认为拜登政府会延续特朗普时代的抹黑中国之路么?

金灿荣:这个可能性还是挺大的,只要美国家里问题解决不了,而中国干得相对较好,美国肯定要针对中国的。中国干得好是威胁,他自己得不好就需要找替罪羊,两个逻辑方向是一样的。至少现在表面上看来拜登上台的100多天并不是很顺。(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金灿荣)



                        

中欧投资协定按下“暂停键” 僵局反映多年困扰欧盟对华政策困境                 
【研究员】:wh
中国与欧洲之间存在强烈的市场互相依赖,都需要对方的市场。同时,中国也在寻求通过欧洲获得一定的技术转移。欧洲也需要依托中国来形成对美国的战略平衡,以达到逐渐摆脱美国政治控制的目的,中国也有类似的需求,要借助欧盟的影响力来平衡地缘政治。

                                 

1622618567766315.jpg

【博览财经特稿】5月20日,长达七年谈判过程,眼看就要搞成的《中欧投资协议》被按下暂停键。欧洲议会以599票赞成、30票反对、58票弃权的方式冻结了批准中欧投资协议的讨论进程。

欧洲议会表示,只有中国停止对欧洲议会成员的反打击措施,他们才会重新考虑欧盟-中国投资协议解冻的问题。

这是完全把经贸上的事给政治化,尽管协定前途尚不明朗,但这次事件也暴露出中国与西方世界长期来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正在台面化。

中欧投资协定是什么?

2020年12月30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宣告完成,国际社会纷纷预测称,中欧合作也将顺势迈进新阶段。但2021年5月20日,欧洲议会正式通过“冻结”审议中欧投资协定的议案,虽然这项议案决定不了协定的最终命运,但也按下了协定走向生效的“暂停键”。

1622618586616780.jpg

中欧投资协定里面到底规定了什么,让欧洲议会如此排斥?

从协定内容来看,中国展现出了足够的诚意,进一步扩大开放、降低投资壁垒的信号十分明显:

1、向欧盟企业进一步开放了市场,不仅涉及到近两年新一轮开放政策涉及到的制造业和金融,还有通讯、云服务等领域。这是前所未有的。

2、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公平竞争环境。这一点是过去这几年欧洲企业一直抱怨的,即中国通过国企、补贴及各种准入措施限制外资企业在华经营。这一点在投资协定中也达成一致。

3、确保投资环境和监管程序清晰、公平和透明。

4、改善劳工标准,支持可持续发展。

要知道,这场协议从2012年开始谈判,到2019年谈了整整七年,前后35次交手,都没有达成有效共识。

1622618600872915.jpg

因为欧洲需要的条件是透明的补贴、开放市场准入以及对等的投资环境,讲白了就是让中国完全打开国门,让欧洲企业和中国企业获得相同待遇。

现在,中国开出的条件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纠结的几个点,这回是基本都答应了。从影响来看,对欧盟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为在中国更好做生意了,参与的领域更广了。

尽管诸如国企、补贴、劳工(尤其关键)等方面的难点有需要进一步商榷的地方,不过协定落实对于双方都是利大于弊。

就是这样一份协定,被欧洲议会以压倒性的票数冻结;可见,背后的因素并非经贸问题,更多是政治、意识形态甚至是文明上的矛盾。

中欧之间的合作与猜疑

在过去的200年里,世界一直被欧洲支配着,他们在贸易、外交、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制定着全球规则。

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与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多。2019年,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总额为705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4%。

1622618622640619.jpg

中国与欧洲之间存在强烈的市场互相依赖,都需要对方的市场。同时,中国也在寻求通过欧洲获得一定的技术转移。欧洲也需要依托中国来形成对美国的战略平衡,以达到逐渐摆脱美国政治控制的目的,中国也有类似的需求,要借助欧盟的影响力来平衡地缘政治。

但这种合作和相互需要并非是全方面,也并不互信。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就中欧关系发表了几点评论。一方面,她表示欧盟将在许多国际问题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她表示,欧盟在与中国交往时,应坚持西方传统价值观。

1622618635636749.jpg

这也是中欧最大的分歧点。中国和西方是非常不同的。历史,价值观,风俗习惯,体制,意识形态还有很多方面。而随着中国的崛起,这种不确定性和陌生性必然会加深西方怀疑。

现在欧洲已经相对于一战二战时衰落不少,世界霸主也变成了美国。但欧洲仍有很强的实力,对全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也有巨大影响力。我们可以把他们也看作霸权体系中的一员,只是这个霸权相对于美国霸权要弱。所以,中欧之间也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此说法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他认为,当一个崛起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竞争时,双方面临的危险多数以战争告终。

虽然,中欧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很小,但这种矛盾冲突会以其他方式存在,例如贸易壁垒、舆论攻击、政治渗透等等。以欧洲的视角看,他们需要中国,但中国的崛起总有一天会侵蚀到他们的利益,那就对中国的发展报以戒备心,宁可现在不赚钱,也要遏制你的发展。

中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就在这,即经济相依存,政治不互信。中欧因经济关系在逐渐靠拢,但又因为本质上的分歧而终究殊途。

文明冲突难以避免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在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中国长期以来也是担当“打工仔”的角色,本国资产阶级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其占有的企业受国外资本压制,集中于利润不特别丰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西方“吃肉”,国内资本“喝汤”,无产阶级“啃剩骨头”。国外资本出于各种原因,乐于向我国资本转移部分先进技术,分更多的“汤”,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国家资本逐渐也通过模仿、学习和创新占据了相当多产业的主导权,不仅把体系内的“汤”喝掉大半,也开始逐渐向碗里的“肉”动筷子,向西方大资产阶级赖以为生的“基本盘”——高端制造业发起冲锋。不管中国是否有这个打算,中国的发展造成的客观事实便是如此。

1993年,美国著名的学者亨廷顿在其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提出“文明冲突论”这一理论。他认为冷战后世界上大规模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冲突都是源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他的观点主要有三点:

第一,文明之间(主要是指中国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第二,文明(西方)因自己的利益,必然将其他文明(中国)视为威胁,从而产生冲突。

第三,一方(西方)认为自身价值观念是绝对正确的,与其他价值观念(中国)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性,从而挑起冲突。

基于这种观点,中国与西方之间互利合作只是美好的构想,很难真正落地。光靠经贸关系、靠市场开放、靠所谓的自由贸易,都没有在根本上改变中欧的结构性矛盾。

中欧投资协定可以看做是为了拉近中欧双边关系所做的一次战术上的操作。不过战术上的合作,难以弥合战略上的分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来与欧盟关系磕磕碰碰的根本原因。

未来,中欧还会以合作中有竞争的形式开展双边关系,不过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走向对立也不能说绝无可能。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在现有条件下,要实现深化经贸关系,很多阻碍都难以被“熨平”。强行搭伙过日子,最后可能是不同语境下的“鸡同鸭讲”。

理解和破解僵局需从审视中欧关系演化开始

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进程似乎陷入一个僵局,这个僵局不仅是对中方而言,对欧盟也是如此。中欧投资协定的前景如何?这不仅是中方,也是欧方都在关注的问题,双方其实都在思考如何破解目前的僵局。而仅仅关注协定本身显然无法找到答案,因为协定是更广泛的中欧关系的一部分。欧盟委员会此前也表示,协定的批准无法与中欧关系的发展分开,批准的前景取决于局势如何演变。

中欧投资协定接下来怎么走?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恐怕需要先回顾一下中欧怎么走到这一步。中欧投资协定从一开始就在中欧关系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意义,中欧投资协定目前面临的僵局很大程度上源于欧盟对华政策的困境。理解和破解目前的僵局也需要从审视中欧关系的演化,尤其是欧盟对华政策的困境开始。

尽管此前的中欧领导人视频峰会中,双方表达在年内完成谈判的愿望,但在拜登上任前夕及2020年结束前的最后一天宣布谈判完成的消息,仍给2020年尾的国际舆论带来了惊喜,被视为中欧领导人送给对方的一份新年礼物。在拜登宣称要与欧盟加强对华政策协调以及欧盟自身对华政策正在经历调整的背景下,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完成无疑是中欧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也为正在转变中的中欧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欧盟的战略自主倾向,德、法等大国的推动,以及中国在协定中做出的市场开放承诺,都是协定谈判顺利完成的重要动力。尽管在消息宣布后,欧盟内部就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欧盟总体上对协定持积极态度。即使在反对声音最强烈的欧洲议会内部,也有积极的表态。用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副主席温克勒(Luliu Winkler)的话说,中欧投资协定是中国在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领域达成的最具雄心的协定,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欧盟谈判者比其他任何谈判者从中国获得的更多。这反映了欧盟内部务实和理性的声音,此时中欧投资协定并没有被完全政治化。

如果按照正常的剧本,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欧盟对协定文本进行核对和翻译,然后交由欧洲议会批准,最后在2022年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期间签署生效。但很多人可能没有注意到,欧盟在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同时,也在推进另外一项对中国有潜在影响的立法。2020年12月7日,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之后,欧盟赶在联合国世界人权日(12月10日)之前通过了全球人权制裁机制。该机制弥补了欧盟在人权领域行动能力不足的问题,赋予欧盟更具实质性的政策工具。在这一新的政策工具支持下,欧盟可以维护人权的名义对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的个人和实体实施制裁,包括冻结资产和限制旅行等。

在欧盟全球人权制裁通过后不久,欧洲议会就在2020年12月17日通过涉疆决议,呼吁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尽快地考虑对中国官员和实体采取制裁”。2021年3月22日,欧盟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和警告,执意对中国四名治疆官员和一个实体实施了制裁。客观而言,欧盟的制裁力度与美国相比仍然是相对克制的,但这也是欧盟30年来第一次制裁中国。人权问题是中欧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过去中欧一直采取双边对话方式处理人权议题,在涉疆问题上动用人权制裁机制则标志着欧盟在人权议题上由对话开始走向对抗。对于将欧盟视为“全面战略伙伴”的中国来说,这显然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中欧投资协定与欧盟对华政策的三重困境

从欧盟决定对华实施人权制裁的那一刻开始,中欧投资协定就注定要被政治化了。因为欧盟应该会想到中国不会对欧盟的制裁视若无睹,而中国在对欧盟实施反制裁的时候应该也会想到这可能对中欧投资协定的进展产生影响。如此看来,欧洲议会将协定与解除制裁挂钩的决议也就不足为奇了。中欧投资协定与人权制裁机制分别代表了欧盟对华政策的两条腿,这两条腿因为欧盟对华实施人权制裁而纠缠在一起了,自然走不稳,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僵局。目前的僵局也反映了多年来困扰欧盟对华政策的几个困境。

首先,是经贸与人权政策的协调困境。欧盟在近年来通过多项政策与立法强化对外经贸与人权政策工具,并努力加强经贸与人权政策之间的协调和连贯性(coherence),对华政策也体现出这种倾向。在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过程中实施对华人权制裁,欧盟显然希望在把蛋糕吃了的同时又把蛋糕保留(Have cake and eat it)。而这种两面吃的做法放到中国似乎就变成鱼和熊掌难以兼得了。在对华关系中,欧盟常常陷入利益与价值、务实与原则之间的艰难抉择,这是多年来困扰欧盟对华政策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而围绕中欧投资协定的争论则将这个问题体现得淋漓尽致。实际上,欧盟内部也有人对欧盟的这种做法表示不解和怀疑。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关于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的研讨会上,一位欧洲学者就表示,在协定谈判刚刚完成的时候就对中国实施制裁,显示出欧盟对华政策缺乏协调和战略考量。如果欧盟觉得利益优先,那么就不应该制裁中国。如果欧盟觉得价值优先,那么也许欧盟就不该与中国谈投资协定。

其次,是欧盟内部不同机构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困境。欧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治理体系,决策进程体现出条块分割的特点,导致不同机构与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的政策偏好。在对华政策上,欧盟委员会与欧洲议会作为不同性质的机构,实际上扮演了“红、白脸”的角色。欧盟委员会作为欧盟的执行机构,以技术官员为主,对华态度上也比较务实。欧洲议会作为欧盟的立法监督机构,以政治官员为主,对华态度也比较意识形态化。在欧洲议会没有权力的时候,欧盟委员会与欧洲议会大体上相安无事,各自为政。但《里斯本条约》通过之后,欧洲议会成为欧盟共同决策者,拥有对国际条约的否决权,在中欧关系中也不仅仅是“空谈俱乐部(talking shop)”了。在中国反制以及欧洲议会“冻结”协定审议程序的背景下,欧盟委员会与欧洲议会的协调又将陷入困境。一方面,欧盟委员会以及德、法等主要成员国仍然希望协定得到批准,推进中欧务实合作。另一方面,出于政治与价值观上的考虑,欧盟委员会与成员国又不得不在口头上支持欧洲议会的表态以展示团结。

第三,是欧盟战略自主与跨大西洋对华政策合作的平衡困境。战略自主如今已成为欧盟主流政策话语,如何处理与美国、中国等大国的关系则是对欧盟战略自主的最大考验。在对华政策问题上,欧盟一方面希望加强跨大西洋合作,另一方面又强调欧盟有不同的利益,不应该联合美国对付中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欧盟在2020年底不顾美国候任国务卿布林肯的警告与中国宣布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而在2021年3月又与美国及其盟友协调,共同对中国实施人权制裁。欧盟看似摇摆的态度也凸显了在战略自主与跨大西洋联盟之间维持平衡的困境。中欧投资协定与人权制裁的问题再次体现了这种困境。

走出困境:中欧仍需相向而行

在上述三重困境的困扰下,欧盟对中欧投资协定的态度以及欧盟对华政策实际上都进入了一个观望与调整期。与批准中欧投资协定同时进行的,还有欧盟对《2019年中欧战略展望》文件的审议和评估。换言之,欧盟对整体的中欧关系处在一个评估期,中欧投资协定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围绕中欧投资协定的讨论势必反映到欧盟对华政策评估中,而欧盟对中欧投资协定的最终态度也可以被视为经历审视后的欧盟对华政策的风向标。

当然,观望与调整并不意味着中欧投资协定就此终结。鉴于在中欧政治关系面临僵局的背景下,中欧都难以有效地开展推进中欧投资协定的工作,那么推进协定获批也应该从打破关系僵局开始,防止中欧关系因协定暂时受阻而进一步恶化。既然欧盟处于困境之中,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中欧关系以及促进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的主动权也在中方手里。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中欧投资协定与人权制裁远非中欧关系的全部,中方仍然可以在其他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领域释放善意,推进中欧合作继续前行。

对于欧盟而言,其在《2019年中欧战略展望》文件中提出的“多面向(Multi-faceted)”之对华政策似乎已成定论,但如何维持对华政策不同面向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厘清。如果诚如欧盟所言,对华关系包含合作、竞争与对抗的面向,那么欧盟多面向的对华政策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政经分离,防止政治上的分歧影响乃至阻碍合作。第二,如何看待和对待分歧本身。在这一点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崔凡教授或许给欧盟提供了答案。他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价值观与标准上不存在无法解决的分歧和矛盾,因为随着中国发展阶段的提升,中国能适应的标准也将日益提高。在笔者看来,如果中欧之间有些分歧注定无法解决,那么尽力缩小分歧仍然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中欧应该在合作和发展中缩小分歧,而不是在分歧中减少合作。这需要中欧一起,相向而行。(来源:经济学博士(baobaomengtu)、FT中文网 作者:金石道人、严少华)



                                 
                                           人物广角
                 



电影主业成资本游戏陪葬品 如今华谊兄弟只剩兄弟                 
【研究员】:wh
如今,小楼办公区已经很空旷了。过去两三年华谊兄弟遭遇重创,裁员是不可避免的,人均办公面积越来越大。往年租在朝阳门丰联广场等写字楼办公的子公司全都退了租,搬回到总部办公,疫情防控期间,每张办公桌间隔一人,即便如此,办公区看起来还是空空荡荡。

                                 

1622440002786425.jpg

【博览财经特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首都机场附近,当飞机飞得足够低,坐在飞机上的你若往下看,应该会发现一处四季如一的景色,199棵经过艺术修剪的松树,散落在纯白的西式几何建筑群中,这是松美术馆,也是帝都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之一,因为常绿的油松让这里的景色不会随气象变化而枯荣。

这家美术馆的主人是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馆藏品包括他本人的画作以及他收藏的名家作品,其中最贵重的是梵高生前的最后画作《雏菊与罂粟花》,2014年,王中军花费3.775亿元在纽约苏富比一场拍卖会上拍下。

在大众点评、豆瓣、微博、朋友圈等互联网平台上,松美术馆的出镜率很高,年轻人常去这里凹造型拍照、晒逛展心得。

1622440014638632.jpg

王中军自己都没想到,并不是华谊兄弟核心业务的松美术馆成为华谊兄弟这家老牌影视公司最接近年轻人、最互联网化的介质。

总有调侃的声音称,华谊兄弟的电影都是老男人拍给中年人看的。没错,华谊老了,王中军老了,年过六旬的他想退也退不下来。关于他的最新消息是,因为没有按时履行法律义务,5月7日,他与王中磊被强制执行,金额超3亿元。这是一笔巨款。毕竟,除了兄弟,华谊可能也没剩下什么了。

英雄老矣

北京亮马桥,一处双塔大楼非常抢眼,这是北京最著名的顶级公寓昆仑公寓。在双塔楼下,一栋小楼矗立着,如果不是墙上的“华谊兄弟”logo,没人会想到这里常有大明星出没。

1622440027416192.jpg

楼内的奢华被小楼朴素的外观悄悄掩盖了。小楼共6层,一层是华谊兄弟电影汇,这家高端电影院,单人票价在600元左右,明星们偶尔会来此看电影,因为私密。楼上5层都是办公区,挑空的设计让办公区显得颇具艺术性。

其中,5楼是华谊兄弟创始人、董事长王中军的办公室,有专门电梯直达。这看起来更像一间艺术品展馆,墙上桌上到处挂着他自己的画作和字画雕塑等收藏品。不过,王中军并不常来办公室,除非带人来参观,或是录节目。

如今,小楼办公区已经很空旷了。过去两三年华谊兄弟遭遇重创,裁员是不可避免的,人均办公面积越来越大。往年租在朝阳门丰联广场等写字楼办公的子公司全都退了租,搬回到总部办公,疫情防控期间,每张办公桌间隔一人,即便如此,办公区看起来还是空空荡荡。

而这栋小楼,如今恐怕也会因为借贷款被质押。王中军和华谊兄弟,已经太久没有好消息了。

5月7日,王中军兄弟被强制执行超3亿元。过去的“五一档”,华谊兄弟出品的《阳光劫匪》票房惨淡,未能破亿,投资却超5亿,即使主创有最近大热的宋佳和票房保证的马丽,也依然没能阻挡它扑街的步伐。这对于急切需要爆款电影救市的华谊兄弟来说,又是一击重锤,更别说还会举办庆功宴了。

华谊兄弟的上一次庆功宴,还是2018年初庆祝《芳华》票房14亿,冯小刚等主创团队都到场,华谊兄弟CEO王中磊主持,马云也现身,与冯小刚把酒言欢。

如果再追溯华谊兄弟的大排面,那还是2014年华谊兄弟20周年庆典,冯小刚、葛优、成龙、刘德华、李冰冰、姚晨、黄晓明在内的近百位影视明星前来祝贺,冯绍峰即使手骨骨折也坚持来到现场,走红毯、签名、宴会一样都不少,如同参加一场颁奖典礼。

但这些热闹,如今也随着华谊兄弟小楼里的年轻人们,一同消失在了北京三环日夜不歇的喧嚣之中。那些属于年轻人的鲜嫩、朝气、野心、欲望,也全都消失不见了——连华谊兄弟集团的年会都取消好几年了。

王中军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腾讯3月播出的《酌见》节目。当被俞敏洪要求聊一下华谊兄弟危机时,王中军突然起身摆手:别总谈危机。

这并不符合王中军的性格。往前数的很多年,哪怕是在深陷困境的去年,他在媒体面前都极少回避问题,更不会突然起身做离席状。沉默,是人类通向苍老的第一步。

1622440048720444.jpg

朋友

苍老的另一个指征是,新朋友越来越少,环顾四周,所见全是年少时的老朋友。比如王中军和冯小刚。

4月,郑爽涉嫌偷税漏税的舆论风波正猛烈,华谊兄弟披露了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因未完成业绩承诺,需要根据协议补偿华谊兄弟1.68亿元,而东阳美拉的背后正是导演冯小刚。

这是一个唇亡齿寒的故事。两年前,因为《手机2》项目,冯小刚被崔永元“手撕”。仇恨,卷成黑洞,将昔日坐享名利场的人们逐一吞噬。随后,范冰冰消失了,冯小刚消失了,华谊兄弟的业绩也变成了抛物线的后半段,一路下滑。

如今,朋友也到了要明算账的时候——尽管在《酌见》栏目里,王中军还谈起了冯小刚,他说小刚是个很纯粹的艺术家,善于合作,不似有些艺术家干着干着也想当老板。即使冯小刚这几年的票房成绩不算好,王中军依然对他充满信心,“人家拍了那么多高票房电影,功底在那摆着呢。”

然而现实却是,这次年报提到的1.68亿,对冯小刚来说,变卖一栋别墅就够了,对此刻的华谊兄弟来说,却是救命钱。

这是华谊兄弟6年前的布局,当时,为了延续与冯小刚的合作关系,华谊兄弟以“亏钱买卖方式”高溢价收购冯小刚的东阳美拉公司,这家公司当时仅成立两个月、资产为负,华谊兄弟为此支付了超10亿元的现金,冯小刚签下对赌:2016-2020年,东阳美拉每年净利润最低不低于1亿,若失败,需要补偿华谊兄弟1.68亿元。

彼时的这对朋友,意气风发着,想携手拥抱热钱汹涌的黄金时代。那一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超过440亿元,创造了历年最好成绩。《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滚蛋吧!肿瘤君》、《狼图腾》、《烈日灼心》、《战狼》、《解救吾先生》、《寻龙诀》、《老炮儿》等电影都是叫好又叫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大批优秀青年电影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互联网+”促使各种新型业态进入电影行业。

也是在这一年,华谊兄弟达到了市值顶点,近900亿元。年末,华谊兄弟雄心勃勃宣布即将跨入千亿企业的行列。

然而,得偿所愿终究是小概率事件。5年间,除却崔永元的举报事件,影视圈的风向也变了。年轻人的喜好催生了新的内容爆款,消费端对冯氏烙印已不敏感。冯小刚完成了对赌协议规定的数量,《我不是潘金莲》、《芳华》、《手机2》、《只有芸知道》、《北辙南辕》,但票房神话,已经与他无关。

《我不是潘金莲》票房不足5亿,而同年上映的《我不是药神》票房超30亿,《只有芸知道》票房不足2亿。《手机2》因崔永元抵制未能上映,《北辙南辕》是一部网剧,刚拍完还未播出。

面对这份对赌协议的结局,也许冯小刚和王中军只能一边抽着雪茄,一边念叨冯氏电影里的那句台词“幸福不一定在一起,倒霉一定在一起”。

如果倒霉有等级,王中军的段位可能要更高一点。即使冯小刚如数赔偿,也补不上华谊兄弟的大窟窿。截至去年底,华谊兄弟欠债19.61亿,相比2019年,资金缺口虽有所缩小,但华谊兄弟手头资金难以覆盖短期债务,偿债压力山大,4月底,王中军被限制高消费,5月7日,王氏兄弟被强制执行3亿元。

千里江山,溃迹已现。王中军已经在很努力还债了。两年前,华谊兄弟将下属4家影院的放映设备出售,再回租用以融资租赁,以此融资4000万元,王中军夫妇、王中磊夫妇均为此次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业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为了公司的安全,我什么都可以卖。”王中军说到做到,卖设备、卖藏品、卖house。他也向朋友求助。“马云、马化腾,还有我周边的朋友史玉柱、卢志强、柳传志、胡葆森、王玉锁等等,每个人都帮助我,才使2019年华谊兄弟没有造成资本上的断裂,这些朋友都是十多二十多年的交情,大家在一起,不光是借我钱,还对我做了很多鼓励。”这是他在2020年4月提到的。今年在《酌见》里,他又提到了史玉柱的帮忙。在王中军的商业版图里,朋友是最重要的组成。

这位出生在北京部队大院的子弟,从出生就进入了传说中的“京圈”。早年做广告公司时,他也是靠关系和人脉,接下中国银行的商业大单,大街小巷的“中国银行”logo都由他的公司设计、制作、安装,由此赚了“个把亿”。

成功来得过于轻松,人就容易形成路径依赖。王中军选朋友的眼光确实也不错,在京圈朋友介绍下,王中军投资拍摄英达的电视剧《心理诊所》,回报率100%;在投资冯小刚电影《没完没了》成为爆款后,王家兄弟索性转型电影公司,把冯小刚拉来当合伙人,自此朋友一起把钱赚。

冯小刚没让他们失望。2001年上映的《大腕》票房达到4200万,轻松打败《没完没了》的票房纪录,2003年《手机》一举成为当年票房冠军,2004年《天下无贼》,1.2亿票房成绩,再创内地票房奇迹,2006年《夜宴》1.3亿,2007年《集结号》2.6亿,冯导成为中国电影界的票房保证,华谊兄弟也成为影视大鳄,很快就作为影视第一股登上了创业板,冯小刚和华谊兄弟一时风光无两。

1622440070897436.jpg

那个年代,冯小刚和王中军的对手只有自己。华谊兄弟的上市让冯小刚套现两亿元,人民币成为友情的最强粘合剂,他公开表态,“我现在和我兄弟中军中磊情同手足,此外还有马云陈国富,我们都快成一家人了。”如今再看,只剩唏嘘……

转折

想搞清楚华谊兄弟为何欠下巨债,还是得先了解王中军的性情。他在圈内口碑很好。华谊兄弟上市后,他有钱有闲,早上睡到11点,下午约朋友聊天、喝茶,晚上来一个party,“很多项目都是酒局上碰出来的,任何都是圈子里谈成的,你拿到剧本,你就想到这个圈子熟悉的人。”

朋友俞敏洪称他身上有一种“潇洒的气质,王中军的这种气质很容易遭人喜欢,永远能成为聚会里的核心人物。”

在冯小刚眼中,王中军是个“丰富多彩”的人,他喜欢画画、收藏、玩车、品酒,并以这些爱好交友,混迹各种圈子,比如京圈、影视圈、收藏圈、美术圈、豪车圈、马术圈、红酒圈、企业家圈。

他曾经给企业家大佬朋友们办过艺术讲座,也是马云等商业巨头的艺术收藏启蒙者。华谊兄弟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轮融资,也是在酒桌上谈成,马云为王中军带来了江南春,江南春又带来了虞锋和鲁伟鼎,这几位都成为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的发起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多年后,王中军坦言,马云的阿里影业等互联网线上娱乐平台,给华谊兄弟带来了压迫性的打击。

1622440088656149.jpg

互联网基因,是华谊兄弟最缺乏的,“想过做互联网线上娱乐,但没这个能力走向互联网化。”王中军曾经感慨。

酒桌,成为他向互联网企业家朋友学习的课堂。但他显然没成学霸——他理解的布局互联网,最终走向了资本游戏,而不是内容互联网化。

十年之前,国际俱乐部的那场下午茶,是王中军资本运作的扫盲课,中金的朱云来和美林的刘二飞分坐两边,大家点上茶,拿张纸,写写画画,公司上市、资本变化、发展路线等等,知识点不仅画在了纸上,也刻进了王中军的心里。

但布局互联网的外壳之下,他更心动的玩法其实是杠杆,即资本游戏。他很快付诸实际。

创业板上市后,华谊兄弟投入1亿入股游戏厂商掌趣科技,随着掌趣上市,获利15倍;尝到甜头后,华谊兄弟又加码银汉科技,一路辗转腾挪,2017年游戏市场低迷时,又不断减持套现,跑步离场,累计套现超24亿元,转让银汉科技股份,又赚了6亿元。

杠杆带来的巨大利润超出了王中军的想象,他开始沉迷资本游戏——像极了逃课进网吧而丢掉课业的中学生。

华谊兄弟的电影主业,成为资本游戏的陪葬品。冯小刚的商业电影接连失灵,《一九四二》票房不及《泰囧》,账面亏损上亿,股市在两个交易日蒸发13亿。《我不是潘金莲》更是口碑票房双双失利。而与此同时,曾经在华谊兄弟身后的“小弟”们奋起直追,无论是上游的影视制作与宣发,还是下游的线上线下票务和排片,都将华谊兄弟的大蛋糕切成碎片。

时至今日,中国电影史上超过10亿票房的32部影片里,已鲜有华谊兄弟的身影,淘票票、猫眼成为新势力。它们乘上互联网的风帆,掌握线上票务渠道,直抵华谊兄弟大本营。

在产业上游,新兴势力欢喜传媒将多位有市场影响力的导演纳入麾下,其中包括宁浩、王小帅、徐峥、陈可辛、王家卫、张一白、顾长卫、张艺谋、贾樟柯等,出品的电影《港囧》、《绣春刀2》、《后来的我们》、《我不是药神》,也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1622440102517275.jpg

对变化更为敏感的互联网公司也早就开始跑马圈地,优爱腾纷纷推出各种扶持青年导演计划。“小弟”们闷头追赶,不屑一顾的老大哥却调转船头。在2014年成立20年庆典上,王中磊提出华谊兄弟要“去电影单一化”,冯小刚跟着起哄:“我决定不当导演了,跟着中军去搞房地产。”

这一决定成为华谊兄弟电影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它开始丢掉了影视的基本盘。正是从2014年起,华谊兄弟的电视剧收入开始低于游戏,2015年到2017年的三年,华谊兄弟的净利润开始整体下降。面对大幅下滑的业绩,王中军也不得不“打脸”,2018年,他发公开信表示,自己将会参与公司所有的电影项目,全面强化对电影业务的管控,以此宣告华谊兄弟将重新回归电影主业。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决心扭转局势之时,“黑天鹅”降临。2018年,崔永元对冯小刚、范冰冰“阴阳合同”的质疑,直接导致华谊兄弟公司被查账审计,公司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股价一蹶不振,迎来上市十年首亏,2019年电影项目中,被寄予厚望的冯小刚的《只有芸知道》票房不足2亿,其他主投主控项目为0,CEO王中磊点名批评相关负责人:这样的失误堪称致命。

华谊兄弟在翻身的道路上,未能乘风破浪。2020年疫情爆发,全球影视业遭遇重创,虽有《八佰》斩获全球票房第一,但对于已巨亏的华谊兄弟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华谊兄弟空有回归电影主业的决心,但市场并不买单。

根据手游大IP“阴阳师”改编的电影《侍神令》春节档票房不足3亿,不仅未得到手游玩家的认可,也未获得年轻人的追捧。《芳华》票房虽超10亿,年轻人却不认,“说要缅怀青春,但冯小刚真正缅怀的只是那些青春靓丽的女性。”——当然,王中军还是很喜欢的,因为拍出了他的初恋感。

这样的割裂,正应证了那句调侃:华谊兄弟的电影都是老男人拍给中年人看的。华谊兄弟的电影趣味与年轻人的主力消费群体渐行渐远,然而,俞敏洪眼中“每天都在看云看月”的王中军,至今也不愿意低头看看年轻人对于电影故事的品味。他还在说,不用揣摩观众的口味,一个创作者天天揣摩观众的口味那就不叫创作了。

他更愿意花精力去揣摩的,是如何挣钱,比如实景娱乐项目。用电影IP打造文化小镇,是王中军的长期规划,因为珠玉在前,他看到,海南岛的冯小刚电影公社运营20年后盈利。于是,华谊兄弟这几年也在全国各地布局项目,除了海口的冯小刚电影公社之外,又在苏州、长沙等地上马电影小镇,武汉、西安等地,也在拿地布局规划中。

1622440114973357.jpg

但20年周期,对于资金链脆弱的华谊兄弟来说,沉重得不可逾越——如果负债情况不能改观,华谊兄弟可能都活不到这一天

造梦

35岁开始创业的王中军,在20多年里获取了太多身份。若能顺利退休,他最希望能被世人记住的身份,是“电影人”。

电影,本质上是造梦的工业,是个数量级以亿元计算的梦。去年《只有芸知道》票房折戟后,冯小刚感慨“英雄老矣”。怀念过往的,不止冯小刚。16年前,《天下无贼》成为国内第一部票房过亿的电影,团队带着媒体,包了两节车厢,从内地去香港做首映,“大家彻夜在京港线上狂欢,那是何等的豪情”,冯小刚在微博写下这样的句子。

冯小刚有豪情的底气。那时候,他的名字就是票房的保证。他的绝招便是“让人们的梦想在电影中实现,哪怕是想象,哪怕是虚妄,观众从影片中得到快感后就会心甘情愿买单”。

冯氏电影靠造梦获得了财富和人脉,然而,对于造梦者而言,梦境与现实的分界线,在鲜花和掌声中越发模糊,当初为冯氏梦境买单的那届观众,却随着年岁渐长,已从梦中醒来——他们成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票价不再是他们去电影院的最大成本,时间才是。

失去了电影院的造梦阵地,王中军还有别的场子,比如华谊兄弟那栋小楼里。他擅长用情怀给员工造梦。这几年光景不好,华谊兄弟便用“调整薪资结构”的由头,给中高层管理人员变相降薪,年终奖也不如前些年那么稳定了。变化之中,唯一稳定的是,每到年终,“小王总”王中磊会代表“大王总”王中军给华谊兄弟各经理人致信。

在去年的致信中,王中磊安利了一本书《不拘一格》,信中写道:“《不拘一格》这本书也印证了VUCA时代我们正在应对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各位经理人大家现在准备好了吗?你们每一个人,都是华谊兄弟这个品牌的缔造者,也是华谊兄弟未来的创造者。我希望能在未来与大家真正携手共同创建一支精英团队。”

士气,是一家公司的精气神儿。王中军曾经被马云鼓舞:天下难事特别多,但是华谊兄弟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前中间所有吃的苦都不需要在乎。喝下马云这碗鸡汤后,王中军转身分给了公司的同事们。

去年,《八佰》历经波折终于定档,华谊兄弟所有员工都欢欣鼓舞,不遗余力地在朋友圈转发预告片、宣发内容,有员工组团在网上辟谣、与诋毁《八佰》的键盘侠争论立场问题、历史问题。甚至有员工哭了,他们觉得公司这几年太不容易。

很多人把《八佰》看作是公司起死回生的希望,紧紧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发动家人、朋友买票走进电影院,用真金白银支持梦想。

1622440130147545.jpg

对于华谊兄弟所陷的泥沼,这根稻草,显然是太瘦弱了。十几亿的债务,被强制执行的3亿元,这些,是华谊兄弟明面上的困境。而与年轻人脱节,是华谊兄弟脚下更危险的暗流——这是王中军的兄弟们也难以帮他解围的困境。毕竟,曹国伟、马云、卢志强、史玉柱、陈一弘、王玉锁、余峰、柳传志、胡葆森、陈东升,被他屡次提名感谢的这些兄弟,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对于年轻人,他们所知也有限。

王中军还在指望冯小刚。冯小刚今年的新作品,便是网剧。华谊兄弟触网年头不短,但始终没有做出爆款。毕竟,一家写满中年人基因的电影公司,最终能迎合的,也还是中年人。而网剧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华谊兄弟正在一场噩梦之中,无人知晓,那个旋转的陀螺何时能停下。

如今,松美术馆还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然而,常青的199棵松树若能低头看一眼脚下支撑它们的草地,便会发现,不是所有的风景都能四季如春,小草总是一岁一枯荣。

梦终究是要醒的。或许有一天,美术馆内的梵高名画还是会被摘下,再度流入市场。那是王中军为梦想付出的代价——朋友再多,能帮的终究只是一程。真正的渡劫,还是得靠自己。(来源: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作者:尚华)



                        

掏空一家百亿药企 买出来的河南前首富                 
【研究员】:wh
作为河南的老牌国有酒企——宋河酒厂,曾为“河南省接待专用酒”,虽然有名气,但酒厂效益并不好。2002年,朱文臣趁其改制的机会,同样以5000万元的价格,拿下了宋河酒厂的经营权,将其更名为宋河酒业。这一次收购,着实打响了辅仁药业的知名度。正如朱文臣所说,企业发展需要实力和声誉,但有些时候,声誉会提前发挥很大的作用。

                                 

1622440512134140.jpg

【博览财经特稿】喝酒吃药,被誉为A股市场赚钱的两大利器。辅仁药业的实控人朱文臣,也是这样富起来的。

1966年,朱文臣出生在河南鹿邑县,这里是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称,“老子是鹿邑的”,一语双关的背后,似乎有着一丝狡黠。

2012年及2013年,朱文臣分别以76亿元及85亿元身家,在胡润富豪榜上蝉联河南首富。

可惜,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2020年,已被ST的辅仁药业大亏13亿元,一下将上市15年的利润亏掉一半,而朱文臣也早已成为一名“老赖”。

买出来的河南首富

少年时期的朱文臣,家境贫寒,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高中没毕业,就外出闯荡了。据说他洗过碗、做过石料生意,甚至还搞过建筑。

对于这段积累资本的经历,朱文臣却并不愿多说,在被问及早期的发家史时,他总以一句“英雄不问出处”,简单带过。

1622440532609899.jpg

90年代初期,国内药品市场产品匮乏,无论是创新药,还是成本较低的仿制药,都很稀少。很多有资本的老板,纷纷投资药厂。

在距离朱文臣8公里的河南柘城县,就有一个经营得如火如荼的老君制药厂。受此影响,在没有任何医药行业经验的情况下,他大胆地决定开药厂。

1993年,朱文臣率领朱氏兄弟成立了河南三维药业,即辅仁药业的前身。但直到1998年8月,才有了第一批中药产品,且次年才开始销售。

如果继续开发西药品种,会更为艰难。按照常规流程,要购买西药品种、建厂,还需要通过新药生产车间的认证,最快也要三年时间完成。朱文臣等不及了,为了迅速跑马圈地,他开始了买买买。

2001年至2006年,朱文臣先后收购了焦作怀庆堂、开封制药厂、原信阳制药厂以及数个医药文号,产品覆盖领域由单一中成药迅速扩展至化学药、原料药。

尤其是收购开封制药厂后,通过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辅仁药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省内第一。开封制药厂是一家集化学药和原料药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医药国有企业。上世纪50年代,全国仅有四家能生产疫苗的药厂,开封制药厂就是其中之一。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亲自去工厂为工人们上过课。1995年,开封制药厂成为卫生部最早批准、生产头孢原料的企业。

2003年,朱文臣从当时开封市经贸委处得知开封制药厂将整体改制后,马上开始行动。最终,他以5000万元的价格,拿下了开封制药厂,并将其更名为开药集团。

1622440542197005.jpg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国民饮料”健力宝的总裁张海,曾提出以9000万元的价格收购药厂,却不了了之。朱文臣能以5000万这样的价格拿下药厂,个中缘由,曾让无数人浮想联翩,但至今都是个谜。

收购开药制药厂,让辅仁药业的业绩有较大的提升,但真正让朱文臣打响名气的,是其在“喝酒”板块的布局。

作为河南的老牌国有酒企——宋河酒厂,曾为“河南省接待专用酒”,虽然有名气,但酒厂效益并不好。2002年,朱文臣趁其改制的机会,同样以5000万元的价格,拿下了宋河酒厂的经营权,将其更名为宋河酒业。

这一次收购,着实打响了辅仁药业的知名度。正如朱文臣所说,企业发展需要实力和声誉,但有些时候,声誉会提前发挥很大的作用。

2006年,辅仁药业借壳ST民丰,登陆资本市场。不过,由于ST民丰持续经营能力日渐丧失,当时公司的资产总值只有2.9亿元,且其中超过一半都是低效资产。因此,朱文臣选择了规模相当,经营中药业务的辅仁堂,与其进行资产置换,借壳上市,而更最核心的开药集团和宋河酒业,并没有同步进入资本市场。

1622440556944235.jpg

2012年及2013年,朱文臣分别以76亿元和85亿元身家,在胡润富豪榜上位列河南首富。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当时市值计算,辅仁药业上市部分为朱文臣带来的身家不足10亿元。朱文臣的高身家,离不开开药集团和宋河酒业的支撑。

实控人的提款机

从收购第一家药企到借壳上市,朱文臣用了6年。但开药集团的重组上市,却一波三折,耗时7年。

早在2010年,开药集团就成功引入包括陕西必康制药有限公司(简称“陕西必康”)、红杉资本等在内的第一批投资者。但3年后,由于开药集团没能完成2013年前上市的对赌协议,各路资本陆续退出。

朱文臣迅速集结了第二批投资者,并于2015年10月披露重组计划,拟将开药集团和宋河酒业并入上市公司。没想到,在证监会审核前夕,辅仁药业因出售资产未及时披露,被上交所处罚,公司主动中止了重组事项。

曲折的重组上市之路,在2017年12月底落下帷幕。宋河酒业因没能与其全体股东达成一致而被搁置,但开药集团以78.09亿元的对价,头顶中国市场最大规模医药并购案例的称号,被注入上市公司。

1622440588226031.jpg

为了这一刻,朱文臣甚至与老部下反目。陕西必康曾与辅仁集团共同建立了一个高管持股平台——北京克瑞特投资公司,持有开药集团5.18%的股份。其中四成股份,以股权激励的名义,由两家公司的五名高管低价获得——其中四名高管2015年前已离职。

由于这部分股权大多由高管亲友代持,且迟迟没有足额缴纳对应的增资款,并不合规,可能对上市产生影响。2015年初,朱文臣开始向五位高管索要股权。根据《财经》报道,辅仁集团内部对开药集团上市后的市值预期,高达230亿元。巨大利益面前,要回股权的过程显然不会顺利。

同年5月,辅仁集团前任高管邱云樵被捕。原因是,辅仁集团报案称,邱在收购宋河酒业时,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款800万元。

邱云樵是朱文臣的老部下,早在2000年就进入辅仁集团,担任朱文臣的助理。此后进入董事会,成为辅仁药业的董事兼总经理。

邱云樵声称,这是朱文臣为了拿回开药集团股权,故意设计陷害,800万是其引资后朱文臣给的奖励款。

邱云樵的妻子武姣姣一个月内向有关部门投递了129封举报信。信中列举了朱文臣骗取银行贷款、财务造假等内容,还指出其在收购宋河酒业时,买通河南周口市委领导秘书,仿照领导签字,廉价盗取国有资产商标。

最终,邱云樵因犯职务侵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那800万元,也被追缴返还给了辅仁集团。根据工商信息显示,2016年2月,多位前高管的代持人退出克瑞特公司股东名列。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开药集团被并入,辅仁药业市值大增百亿后,很快便开始一路下滑。至2019年中旬,总市值腰斩都不止。

辅仁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曾在重组时承诺三年内不质押股权。眼看着手中股权无法变现、还逐渐贬值的朱文臣,开始在上市公司上动脑筋。而这一切,随着2019年中旬的一则分红公告,朱文臣和辅仁集团华服里的虱子,都被揭开。

年年盈利不分红的“铁公鸡”辅仁药业公告称,将拿出6200万元进行分红。但是,三天后公司就宣布,分红事项中止。原因是公司实际可用资金只有378万元,没钱了。

但在三个多月前,公司账面资金还高达18.16亿元。钱都去哪儿了?

随着证监会调查的结束,钱的去向水落石出。自2015年至2018年,朱文臣利用辅仁集团及其关联方,连续多年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金额高达27.94亿元。与此同时,朱文臣还利用辅仁药业,违规为辅仁集团及关联方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1622440599690098.jpg

值得一提的是,开药集团注入后,辅仁药业的业绩咸鱼翻身。2017年及2018年,营业收入平均高达60亿元,平均净利润7亿元,均是此前规模的10余倍。

有了业绩的支撑,公司借款金额大幅上涨,2017年第四季度和2018年,公司取得借款收到的现金为52.35亿元。受此影响,公司财务费用也水涨船高,不断侵蚀公司利润。

此时回看开药集团的重组,似乎更像是给朱文臣造了一台更大的“提款机”。

2020年6月,朱文臣辞去辅仁药业董事长、总经理的职务,但实控人的身份依然保留。同年10月,除被处以150万元罚款外,朱文臣还被禁入证券市场10年。

一窝“老赖”

当遮羞布被扯下,辅仁药业千疮百孔的业绩一览无余。2020年,辅仁药业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高达13.31亿元。这意味着,公司一年亏掉了上市15年利润的一半。

继2019年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2020年再收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辅仁药业能否持续经营,都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被掏空的辅仁药业,资金链已经非常紧张。截至2021年3月底,公司资金余额只有0.49亿元,同期短期有息债务余额30亿元,资金缺口超过2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辅仁药业自上市以来,资金缺口一直存在,且逐年加剧。

1622440614729138.jpg

此时,辅仁药业最需要的就是资金。2020年末,辅仁药业账面上还趴着38.59亿元的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35%。可惜,应收账款的回款周期已经高达703天,接近两年,远超过去平均3个月左右的回款时间。这些款项到底能收回多少,审计师都持保留意见。

即使公司风雨飘摇,朱文臣也并未停止压榨。截至2021年5月20日,朱文臣及关联方仍未归还此前资金占款,金额高达16.88亿元,其中有6.88亿元已经被辅仁药业列为坏账。剩余10亿元虽然趴在账面上,但到底能否收到现金,审计师依然持保留意见。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连曾经上市失败的宋河酒业,也没有逃脱被吃干抹净的命运。2017年随着医药板块的整体上市,朱文臣换掉了执掌宋河酒业六年、素有“酒界木兰”之称的负责人王祎杨,由自家亲戚朱景升接任总裁一职,任人唯亲的质疑声开始出现。

自此,宋河酒业的资产开始不断被抵押。根据天眼查APP,自2017年以来,宋河酒业酿酒设备、散酒、原酒等资产,被抵押16次,以此融资借款累计超过25亿元。截至目前,宋河酒业涉及741条司法风险,到期抵押金额接近24亿元。

1622440626579076.jpg

截至2021年3月31日,辅仁集团违约债务已经高达38.45亿元。同时身陷多起讼诉,涉及金额超过38亿元。

债台高筑之下,朱文臣、辅仁集团、宋河酒业等多次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说有履行能力但是不履行义务,俗称“老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网查询显示,2019年至今,朱文臣被列为老赖48次,辅仁集团被列为老赖70次,宋河酒业被列为老赖44次,辅仁药业被列为老赖3次。曾经辉煌的辅仁集团,如今却成了一窝“老赖”。

一位法律专业人士表示,从行政处罚角度,朱文臣已经适用老《证券法》, 实行了顶格处罚。从民事责任角度,辅仁药业有可能因股民提起民事诉讼而承担赔偿,但若适用老《证券法》,实控人朱文臣和控股股东是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从刑事责任角度,若公诉机关起诉上市公司,朱文臣有可能因信息披露违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目前不能就其占款行为,认定其有侵占罪。

2009年,朱文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不屑于做那种“玩钱”的事情,他的资本运营做的是实业,从不玩虚的。那么,这十余年在资本市场上的作为,到底是一开始便有预谋,还是中途走了歪路,只有朱文臣自己最清楚。图片(来源:市界(ID:ishijie2018) 作者:王一涵)



                                 
                                           社会热点
                 



缘何不是全面放开三孩? 遏制生育意愿的已非政策因素                 
【研究员】:wh
大趋势就是生育年龄的年轻人口在迅速减少,以至于即使搞全面二孩多出生了1000多万人,出生人口也从2016年的超过1800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1200万人,因为一孩就在迅速减少了,更何况二孩还有大龄人口抢生了相当一部分,这个群体生完了就没有了。

                                 

1622530430934774.jpg

【博览财经特稿】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十四五”时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大政策举措汇报,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说下对此事的看法,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需要看配套政策的力度

第一个点:需要看配套政策的力度,否则只是放开三孩不会对总体生育率有太大影响,每年出生人口也不会因此增加很多,2016年的全面二孩已经在数据上做了很好的证明。注意,因为有了七普,所以之前网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每年抽样调查的出生人口数也需要刷新。

在七普之后,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曾经在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说:2016年和2017年我国出生人口大幅增加,分别超过1800万人和1700万人,比“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分别多出200多万人和100多万人。

2018年以来出生人口的数量有所回落,七人普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这个规模仍然不小。

从生育孩次看,2014-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明显上升,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此后虽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40%,由于生育政策调整的因素,全国多出生“二孩”数量达1000多万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大趋势就是生育年龄的年轻人口在迅速减少,以至于即使搞全面二孩多出生了1000多万人,出生人口也从2016年的超过1800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1200万人,因为一孩就在迅速减少了,更何况二孩还有大龄人口抢生了相当一部分,这个群体生完了就没有了。

至于现在全面放开三孩,首先年轻人口总量比2016年全面二孩的时候更少了,其次生育意愿更高的70后最年轻的都已经42岁了,1980-1985年的85前也已36-42岁了,能抢生的大龄人口也减少了,最后三孩的生育意愿本身就低于二孩,所以单纯放开三孩其实本身在效果上是很弱的。

五年前全面二孩也只有当年增加了200多万出生人口,第二年就只比全面二孩前多100多万出生人口,第三年二孩效应就不行了。

因此更重要的是这些配套支持政策,像下图提到的三孩配套措施,其他以前都有提过,我最感兴趣这个税收和住房支持政策是啥?打新加分?贷款利率优惠?保障房加分?个税减免?希望尽快能具体一点。

为什么只是全面三孩?

1622530448817539.jpg

第二个点,为什么只是全面三孩?

其实我觉得全国大部分地区是应该全面放开的,但是我国一些欠发达地区人口增速非常快,2020年和2010年相比,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是西藏,增加21.5%,增加64.59万人。

广东和浙江人口增速排全国第二和第三位,主要原因是大量人口流入;新疆人口增幅达到18.5%,排在全国第四,海南人口增幅排全国第五,宁夏的人口增幅则以14.3%排在全国第六位。

再以四川为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21个市(州)中有8个市(州)常住人口增加,增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为成都市、凉山州、绵阳市、宜宾市、广安市,分别增加5818918人、325550人、254381人、116803人、49407人,四川最为发达的成都—绵阳区域人口增加并不奇怪,但属于四川最落后地区之一的凉山的绝对人口增量排在了四川第二位。

类似的还有甘肃省,2020年和2010年相比,全省人口减少了55.5万人,全省14个州市仅有4个人口增长。

人口增加最多的是兰州,增加了74.33万人,全省人口增加第二多的是临夏,增加了16.31万人,而临夏也是非常落后的地区,2020年才刚摆脱绝对贫困,高度依赖转移支付,宗教气氛浓郁。

1622530463122713.jpg

目前三孩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民的需要,对于一些人口增速极快的欠发达地区,还是有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目前我国政府大量向这些地区投入转移支付,要帮助这些地区摆脱欠发达和落后状态,我觉得在发展起来后再彻底全面的放开限制,是总体有助于这些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起走向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

再说一遍,我认为全国大部分地区应该彻底放开了,但是基于以上,我能理解为什么目前只是全面三孩。

遏制人们生育意愿的已不再主要是政策因素

第三个点: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目前遏制人们生育意愿的已经不再主要是政策因素,尤其是三孩放开后更是如此,那是什么因素呢,其实从网友评论就已经能看出来,主要还是房价和教育两大块。

我认为,前者对应“发展不平衡”,后者对应“发展不充分”。大家说房价高,其实最主要还是指热点城市的房价高,下图是我在安居客上查询的当前全国房价排名,有14个城市均价过2万人民币。

1622530475819445.jpg

但从七普的数据可以看出来,由于人口流出,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人口都已经在下降了,这些地方房价长期是看跌的,鹤岗只是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罢了,像我在老家居住的小区,我查了下房价,现在的房价就比三年前还低,如果跟历史最高点比较的话,价格下降了20%多。

全国的房价是分化的,大家都知道北上广深的房价贵,北京上海的户口还尤其难拿,拿为什么还是要往这些地方跑呢,其实本质上还是发展不平衡问题。

房价长期就是看人口和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线城市不仅产业先进,而且人口在越来越多,像深圳七普人口2020年比2010年多了700万人,房价上涨是必然的,这是不可遏制的大趋势。

应该说比较早到一线城市定居的人们无疑享受到了时代红利,这也是网上总喜欢说最先到一线城市打拼的70后在买房方面其实是幸运儿,但是随着人口不断涌入,这个车迟早是会满员的,房价上涨则是必然结果。

即使国家进行各种调控,遏制投资需求,收紧购房资格,收紧信贷,也只是减缓其速度,包括后面会推出的房产税,其实也只是调控措施的一种,用于遏制投资需求。

当然还有个大招,就是大量提高土地供给(注意即使是深圳其实也还是有大量土地的,只要突破生态红线把山野和公园变成住宅),这样可以提升一线城市人口容量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房价,但是这样做也只是延缓了时间,如果全国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不被打破,大家依然不得不都往一线城市跑,北上广深能容纳的人口总会有达到上限的一天,而房价也必然随之上涨。

从目前情况看,显然国家并不想让超大城市人口继续大量膨胀,因为这会导致进一步扩大超大城市优势。在控制超大城市规模这个大基础上,要控制房价,除了各种调控措施之外,政府采取的办法是增加一定的土地供给用来给刚需发“打新”红包,毕竟新房的价格比周边的二手房都低不少。

当然长期最好的办法还是全国均衡发展,我一开始就不是在深圳工作,是在一个二线城市,各种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水平也不错,我本身也挺喜欢那里的生活氛围,把自己的户口也迁到了那里,只不过后来工资收入实在达不到预期,不得不南下深圳。

其实当时如果工作待遇还可以,或者本市有不错的机会可以跳槽的话,我是不会到深圳的,毕竟跳槽同时换城市,而且还是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成本太大,我现在翻看当时写的日志,还能体会到当时独自到深圳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环境的巨大压力。

也因为感受到发展不平衡对我们这样普通人的影响,我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关注全国产业均衡布局的问题,发现不少一线城市的企业都开始在全国二三线城市布局了,这是一个良好的迹象,这个后面我会专门写一下这个变化,其实每一个小变化的背后,都是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从中受到影响,而我认为总体是正面的。

比如比亚迪现在电动汽车,比亚迪汉上面使用的刀片电池,就是在比亚迪重庆璧山工厂生产的,2020年4月,璧山区媒体发布了璧山造刀片电池量产下线的消息,当然实际时间应该要更早一点。

1622530487116489.jpg

另外就是教育投入大的问题,这个对应的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其实学校教育的尽头就是工作机会,说白了拼命读书,最终就是为了一份体面的,收入不错的工作。

如果全国高端产业机会够多,孩子上个三本,毕业了也能找个还可以的工作,那我们还那么拼的鸡娃干啥,至少强度是可以大大降低的。但如果小孩只有上985、211的部分热门专业,而且最后还要考研才能找到一个还不错的工作,那就只能拼命给孩子打鸡血搞高强度应试教育了。

全球目前的中高端产业,大部分还是在欧美日手里,我国只获取了其中的一部分,西方国家+日本人口差不多9亿人,人均超过4万美元,2019年经济总量总额超过40万亿美元,而我国还不到15万亿美元。

如果我们把月入过万人民币定义为中高端岗位的话,那欧美日这样的工作岗位有几亿个,拿下一部分到我国,那其实中国家庭花费在教育的投资上就可以轻松许多。

后面我还会再写一下我的思考,一个国家从贫穷到富裕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到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一边是房价高但是工作机会多的大城市,一边是房价低但是却回不去的家乡,一边是全体国民学历提升,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教育,教育竞争激烈,一边又是中高端产业受到先进国家的强力阻击。同时高房价和教育竞争激烈导致生育率低下,实际上这也是其他东亚经济体在发展起来后遇到的同样的问题。

解决的长期办法,就是在一线城市之外的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扩散更多的先进产业,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遏制大产业资本对行业利润的垄断,这会导致对劳动者收入分配的挤压。

我觉得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我国相比其他东亚经济体是更有希望的,在前面已经有探路的东亚各个经济体都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吸取。

另外还有其他点,比如不同的城市为什么不能有不同的居住形态呢,现在连中西部县城都是密密麻麻的二三十层高楼,既然人口都在减少了,为什么不能搞点更大面积更舒适的住宅,而是继续高楼化,这里先不展开。(来源:微信公众号“宁南山”(ningnanshan2017))



                        

再艰难时世 也无法阻止东北人离婚的脚步                 
【研究员】:wh
2015年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引发婚姻危机的原因中,最常见的便是“婚外情”。南开大学团队在吉林长春市一个村庄的调研也发现,该村80%的家庭有离婚、婚外情现象,而大部分离婚,都因为夫妻一方甚至双方婚外情。

                                 

1622441104919316.jpg

【博览财经特稿】“凑合过呗,还能离咋的?”著名东北夫妻白云和黑土的经典爱情感言,已然成为时代眼泪。喜气洋洋的21世纪,和经济数据一同起飞的,是中国的离婚率。

1978年,中国粗离婚率仅为0.18‰,到2017年,这个数字已达3.15‰,增长了十几倍。

比中国离婚率跑得更快的,是东三省的离婚率。数据显示,东三省粗离婚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其中,黑龙江一马当先,吉林和辽宁的离婚率增速,也甩出全国一个身位。

人们常常把离婚率的提高,当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到了民政局,发达东南沿海的时髦青年,也要输给东北老大哥。事实上,东北人可能是中国最热衷于离婚的一群人。是什么,让东北人这么想离婚?

东北式婚变

东北人离起婚来,比东北虎还虎。2014年以来,黑龙江的粗离婚率一直稳坐全国第一,直到2019年才被直辖市重庆超越;吉、辽二省也都长期处于各省前列。

如果排除未婚人群,用离婚除以结婚人口的“离结比”来衡量离婚率,东北人在离婚方面“一马当先”就更加明显。

1622441021821433.jpg

2007到2015年间,黑龙江和吉林长期稳坐“离结比”头两名的位置,辽宁也长期排名靠前。去年,黑龙江和吉林的离结比分别高达74%和69%,仅次于天津;辽宁的数据也接近60%,仅次于北上重庆等直辖市。

在东北的民政局门口,每10对领结婚证的新人,就会和6到7对领离婚证的怨偶擦身而过,两方对视,彼此心里都要翻个白眼。为什么要离婚?

2015年黑龙江省妇女研究所的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引发婚姻危机的原因中,最常见的便是“婚外情”。南开大学团队在吉林长春市一个村庄的调研也发现,该村80%的家庭有离婚、婚外情现象,而大部分离婚,都因为夫妻一方甚至双方婚外情。

当然不是锅包肉和地三鲜,让东北人变得爱出轨。婚外情的源头,首先在于人口流动。

东北地区是人口净流出地区,尤其吉林和黑龙江,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人口净流出共计约300万人,超过人口总数的4%。相关研究显示,外出打工人口比例越高的村子,离婚率也越高。对于农村的夫妻来说,无论是一方单独还是双方一同外出打工,都会不同程度地促使婚姻走向终结。

自家另一半的老脸逐渐让人厌倦,微信聊天如远水解不了近渴,当一同做事的大哥小妹们表现得温柔又体贴,许多人自然要动摇三分。再不济,还有手机里的约会软件和“摇一摇”,源源不断地推荐村头精神小伙和隔壁洗头小妹。

21世纪的中年人想要开始一段新感情,可能比大学时候的你更加简单。

在中国,提出离婚的大多是女方。研究显示,当家庭被卷入流动人口的大潮,无论是丈夫或妻子单方流动,还是夫妻一同离乡,都会提高在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

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表明,有流动人口的农村家庭中,女性的性别意识也会不同程度地往现代、平等的方向转变。

但另一方面,流动家庭的夫妻,沟通更少、冲突更多,甚至产生了更多家庭暴力。妻子在家中的话语权提升了,但并没有感到更幸福。当她们对现状的不满和收入一同越积越多,离婚便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但是,放眼全国,东北的人口外流并不算突出,还不能完全解释其一马当先的离婚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东三省中,辽宁是人口流入省,而人口外流的黑龙江、吉林,流出人数和比例也远远落后于安徽、四川、湖南等外出务工大省。

人来人往,分分合合,终究只是时代的大背景;爱情梦碎的人们要放下过去、提出离婚,则需要另外的底气。

大时代下的离婚潮

人口流动带来的“婚外情”背后,是地大物博的东北农村。东北的人均土地面积大,农业剩余较多,农村的商品经济比别处更早地生根发芽。

东北村庄大多历史不长,虽然是熟人社会,大家相处时受到市场逻辑影响,并不愿意过度插手对方的家长里短;乡村舆论场中,婚外情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容忍[5]。

人口流动大潮中,一方是宽松的乡村舆论,另一头是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一方或者双双出轨,便不足为奇。正如长春一位外出务工的离异女性说,“动真感情是傻,以前,女的以家庭为重,现在女的也找(婚外情对象),你找我也找。”

把视线从农村移往城市,便更容易发现,东北的高离婚率,固然关联着人口外流的暗淡现状,却也是辉煌岁月留下的现代化遗产。

东三省是共和国的长子,大多数的东北城镇居民,都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国企系统。直到多轮改革之后的2004年,东三省平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依然创造了工业增加值的近70%。

国有企业,正是国家政策贯彻最严格的地方之一。国企工人超生,面临的后果往往比别人更加严重。国企职工们因此成为最服从国家生育政策的群体;和“铁饭碗”相比,“多子多福”都失去了意义。

多子不一定多福,但会让离婚更难。在中国,夫妻孕育的孩子越多,离婚的可能性便随之下降。而东北普遍的低生育率,让想离婚的东北夫妻少了许多来自孩子的阻力。

另一方面,哈佛和北大的学者发现,中国独生子女比例的上升,提升了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而后者正与离婚率息息相关。

上海财经大学的研究显示,中国接受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的男女性别比每提高一个单位,粗离婚率就会随之上升0.43。

东北的离婚率,也有一代独生女大学生的贡献。异军突起的离婚率,也不过是大时代投下的影子。

2003年,中国出台《婚姻登记条例》,大大简化了协议离婚的手续。想要离婚的夫妻,不再需要单位或居委会出具介绍信,也不再经历苦等一个月以内的审查期限,当天、当场就能解除婚姻。

与此相呼应的是,2000到2005年之间,全国“离结比”突然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加速上升——吉林和辽宁的“离结比”,正在那时同步陡增。

社会的发展会让婚姻变动更加自由,但是特定时期内,离婚率上升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必然结果。美国马里兰大学的研究显示,21世纪美国的离婚率不断下降,部分出于青年普遍晚婚,夫妻的感情和经济基础都更加坚实。

经过谨慎选择的婚姻,自然更稳定。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是一个普婚的国家;绝大多数人,无论立过怎样坚定的单身flag,最后还是会结婚的。

人口流动大潮中仓促结婚的夫妻,婚前相处时间短,婚后又面临目不暇接的环境变迁,难免后知后觉意识到,自己嫁/娶错了人。正如王尔德所言:“什么是离婚的主要原因?结婚。”

离婚之后,谁是胜利者

在电影《钢的琴》中,王千源饰演的东北下岗工人陈桂林离婚后聊起前妻,说她再嫁了个卖假药的,生活很幸福,“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不劳而获的日子。”

在一些性别比悬殊的婚恋市场上,许多女性试图通过再婚寻求更好的经济条件,但更多情况下,对夫妻双方而言,离婚不是一门稳赚的生意。

由于彩礼高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很多农村男性在离婚后因“打光棍”而被边缘化,或者为了再婚付出高额彩礼,从而跌落贫困。

而对于女性和孩子来说,离婚更是最常见的坠入贫困的原因。在中国,夫妻离异后,孩子往往被判给母亲抚养。

由于性别不平等的就业市场,要抚养孩子的单身母亲,却往往面临着更严苛的就业环境、更低的薪水,承担更大经济压力。

大家日子都不好过的时候,抚养金也是杯水车薪。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抚养金不会超过支付方收入的50%,即便抚养金得到全额支付,抚养孩子的一方仍然面临生活质量的下滑。吉林某基层法院的抽样调查发现,抚养费用过低的问题,已经对离异女性的经济状况造成了威胁。

同时,单身母亲还要独自承担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照顾孩子起居、上下学接送、辅导作业、学校活动……样样都需要时间。无法996的单身母亲,在就业市场上更加被动。

越繁忙收入越低,收入越低越繁忙——这几乎是一个死循环。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离婚的日子就更好;经济状况的不稳定和婚姻关系的破裂,往往是相互影响的。

研究显示,当丈夫失去了全职工作,离婚的风险便增大了。经济下行、就业萎缩时,收入减少只是最直接的负面后果。

当未来的前景充满不确定,下一笔工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账,多少夫妻不得不一边怀念从前逛商场不看吊牌说买就买的时光,一边为了炖肉多放两根葱而吵架半小时。一次次的争吵之后,爱情显得更加脆弱。

当然,面对高昂的离婚成本和经济代价,在经济危机中,人们也可能会更加谨慎地选择离婚。但即便如此,低迷的就业,往往给家庭带来长久的裂痕。心灰意冷的夫妻,即便出于经济顾虑,没有马上离婚,在随后的年月里,也难免走向分离的结局。

如果说“马上离婚”和“等等再看”不过是短痛和长痛的二项选择,那东北人的历史中,两项都没有缺席。以辽宁为例,90年代中期,随着国企规模缩减,下岗潮伴随着离婚率一同涨起;对于许多人来说,事业和人生同时进入了转型的阵痛。

而直到21世纪,下岗潮退去,东北人民一边勤勤恳恳地南下拼搏、从头再来,一边继续干脆利落地离婚再婚,告别旧时代,开启新生活。

再艰难的时世,也无法阻止东北人离婚的脚步。这或许也是另一种东北式的精神:金钱诚可贵,婚姻价亦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来源:浪潮工作室 作者:浪潮工作室)



                                 
                                           形势分析
                 



围绕汇率讨论更像一场博弈 央妈或在下一盘大棋                 
【研究员】:wh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人民币的好机会,结果却不尽人意,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仅从年初的1.93%升到2.25%,今年4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由3月的2.49%降至1.95%,与中国的地位极度不匹配。

                                 

1622443599776937.jpg

【博览财经特稿】2021年的宏观政策基本定调,流动性拐点已经确立,资产泡沫的监管也在路上,当下还有个重要的讨论——人民币汇率要不要升值。

去年美联储货币超发叠加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人民币汇率有过一轮长达8个月的单边升值,今年年初美国经济加速复苏,以及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推动美元走强,汇率稳定在6.4~6.6之间波动,关注度就没那么高了。

再次开启这个话题的是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他指出央行最终要放弃汇率目标,中长期内将持续对美元升值;然后5月21日国务院金融委发声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3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继续取决于市场供求和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一边是学术上看中长期,另一边是政策上管短期,二者之间并没有冲突。而在官方密集发声的同时,离岸、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先后升破6.4关口,创下3年新高。

1622443610666892.jpg

背后的逻辑和之前一样——美元M2增速持续增长,中国经济复苏进展好于美国,中美利差小幅扩大(从4月份145点升到152点)。经济面因素之外,官方的态度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点,政策风向讲究一个有的放矢,此时再讨论升值问题,必然有迹可循。

升值的好处和隐忧

货币超发会导致贬值,假设美国货币供应量翻番同时经济没有增长,并且中国方面没有变动,那么理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应该从6.4升至3.2,这是经济规律。美联储搞量化宽松和不断扩表的结果,是美元相对贬值,25日美元指数跌至89.68,距离2018年触底的88.24点已经不远了。

但人民币升值多少,并不单单遵循经济规律,央行对汇率的使用,更多的时候还需要为大局服务。比如国家要重点发展出口贸易的时候,任由本币被动升值不利于出口厂商的竞争,所以汇率上会寻求较低水平。

1622443623471840.jpg

当前的问题在于,中国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美联储每月1200亿美元的购债计划至今没有变动,世界主要经济体仍处在极度宽松的环境。这一轮铁矿石、螺纹钢等大宗商品价格暴涨,供需的不平衡是一部分原因,各国货币超发拉低计价标准更是关键。4月份美国CPI升至4.2%,PPI同比增长6.2%,均创下十多年来的新高,通胀的预期急剧升温。

收紧货币政策可以平滑国内通胀,但在全球货币供给剧增抬升物价之时,无法解决输入型通胀。

2007年第三季度,央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写到“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当时美联储正打算降低利率,国内CPI持续上行,也面临较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本币对外升值的直接好处是国际购买力增强,意味着能以比现在更低的成本购买外国商品、资源,可以对冲商品价格涨势。以造纸业为例,中国纸浆70%以上依靠进口,原料以美元计价,去年10月起至今价格涨幅接近50%,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部分进口成本。

1622443633463785.jpg

但这样会不会牺牲出口呢?

在全球产能还未恢复的背景下,出口的竞争力并不需要低成本来维持,这和正常年代的逻辑不太一样,供小于求的格局下是卖方的市场。

更重要的是,从数据上来看,中国已经完成了出口导向的原始积累阶段,2019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下降到31.8%,和次贷危机前最高65%的程度相比已经腰斩,愈发接近美国20%左右的水平。近年开始力推“内外双循环”,拉动国内的消费,这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整体上,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产生的压力并不大。

1622443647909046.jpg

需要担心的问题是,人民币的升值会吸引大量的国际热钱,这些资金会涌入股市、基金、房地产等各种人民币计价资产中,享受这场盛宴。传统的投资项目中,房地产正在被大力监管,提高买房贷款利率、房地产税以及各种严格措施,抑制投机过热,因此股市预计将承接一波外资的进驻。

但这些钱会催生出泡沫,却不会长期沉淀在中国,届时有可能引起价格的剧烈波动。就当下而言,人民币的升值利大于弊。

人民币国际化的“两座大山”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是利好国际化的。国际货币必须是强势货币,前提是货币独立、硬挺。人民币国际化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始终没什么成效,一方面是长期被低估,这和当时经济环境有关,旨在提高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主要锚定美元的钉住汇率制,被认为是美元的“小弟”。

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开始向市场化倾斜,弹性不断增强,但距离达到“放开”的程度还有不少路要走。

1622443662754210.jpg

美元的霸权,核心在于两个锚——贸易结算、石油。SWIFT系统垄断国际贸易结算,掌握流“石油—美元”体系垄断石油交易,让美元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定价权、结算权,背后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

1622443670354031.jpg

目前,95%国际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86.5%国际贸易以美元结算,美元占据国际支付市场4成份额和外汇交易市场8成份额,近五成债券以美元为面值,61%的国际储备为美元资产。

定价权、结算权,是挡在人民币面前的“两座大山”。和其他国家达成双边贸易协议,建立中国自己的,在全球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伊朗石油改用人民币结算,本质上都是在挖人家墙角,就像一场“移山”。

2020年,石油的必需品属性逐渐有了新能源这个替代品,美元信用也被美联储的无限QE所削弱,现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窗口。不过,上位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战前夕,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贸易依旧依赖伦敦金融系统,甚至于意大利里拉的国际认可度都超过美元,美元替代英镑靠的是两次世界战争。80年年代日元跻身国际货币行列,占全世界的外汇储备的比重一度超过10%,靠的则是科技尤其是半导体行业的崛起,以及广场协议下日元的大幅升值。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人民币的好机会,结果却不尽人意,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仅从年初的1.93%升到2.25%,今年4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由3月的2.49%降至1.95%,与中国的地位极度不匹配。

1622443679321774.jpg

从荷兰盾、英镑、美元到欧元,国际货币的交锋,不仅仅是经济体量上的强弱,中国需要在一些至关重要的领域拿下话语权,经济实力的全面领先,以及央行大佬说的——放弃汇率目标,自由浮动。

2005年的“7•21汇改”、2015年“8•11汇改”、资本项目可兑换等金融管制逐步放开以及各种市场化的努力,都是在为这个结果铺垫,但国际化的过程仍将漫漫长,因此放弃汇率目标是远期任务,却并不是当务之急。

总的来说,人民币汇率这件事上,无论短期还是长期,中国都有动机提高容忍度甚至主动寻求升值。

当前,我国出口依旧强劲,经济增速方面依旧领先,而美国实际利率持续走低,美联储整体偏鸽态度,并且在对外金融不段放开的背景下,人民币仍然具备升值空间,但市场预期的大幅升值不太可能出现。

问题在于,几十年来中美经济深度绑定,一场贸易战并没有改变这种关系,人民币的强势升值短线上会加剧美国的通胀,长线上无异于动了美元霸权这块大蛋糕,极易形成硬碰硬的局面,而在国家的战略中,“稳定”总是最关键的几个目标之一。

人民币升值问题同样是中美问题,这场围绕汇率上的讨论,或许更像是一场博弈。(来源:格隆汇APP(ID:hkguruclub) 作者:削橙子)



                                 
                                           社会透视
                 



加密货币的牛市 100天上演无数财富和贪婪的疯狂故事                 
【研究员】:wh
去年末尤其是今年2月来,加密货币迎来牛市,小到普通韭菜,大到资本巨鳄,都开始加入到这场疯狂的赌局中。在这短短100天的日子里,上演着无数与财富和贪婪相关的疯狂故事。过去,年轻人热衷的“搞钱”方式,是炒股、炒基金,但是今年他们想玩点儿更刺激的——炒币。

                                 

1622442645306314.jpg

【博览财经特稿】“爆仓了,亏完了,我现在不持有任何加密货币了。”一位投资了比特币和狗狗币的币圈玩家,在经历5月19日的加密货币集体暴跌后,亏完了所有的本金,默默退出了币圈。

而在几天前,他还在慷慨激昂地讨论这轮牛市的走向。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玩家似乎是这近100天来整个币圈的缩影。

去年末尤其是今年2月来,加密货币迎来牛市,小到普通韭菜,大到资本巨鳄,都开始加入到这场疯狂的赌局中。在这短短100天的日子里,上演着无数与财富和贪婪相关的疯狂故事。过去,年轻人热衷的“搞钱”方式,是炒股、炒基金,但是今年他们想玩点儿更刺激的——炒币。

他们抱着赚大钱的目的进去,试图成为站在风口上的猪。毕竟,在币圈的江湖里,每天都有一夜暴富的传说,用加密货币这行的话说,不参与其中你拥有的就是“穷下去的乐趣”。

但是牛市来得快,去得也快。5月19日,加密货币开始暴跌,24小时之内,58万人爆仓,总爆仓金额达到69.1亿美元。初入币圈的新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币圈就是绞肉机,涨跌实在太刺激”。

事实上,加密货币的波动性很强,存在风险且容易产生泡沫。参与其中的人,有人一夜暴富,但更多的人炒币炒到身无分文,负债累累。一位长期关注加密币的玩家指出:“加密货币圈子里从来没有同情,只有镰刀和韭菜。”

币圈一天,人间一年

在币圈有这么一句名言,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新入币圈不过三天的小林,在5月19日这天,第一次感受到了这句话的意义。

小林的入坑非常偶然,5月16号这天,他在刷抖音时无意间刷到一段有关狗狗币暴涨的短视频,他意识到花点吃饭的钱也许就能赚到一辈子吃饭的钱,“听听都觉得刺激”,于是立马下注了一万块钱。

没想到的是,还没等到赚大钱,糟糕的事情就发生了。19日晚上5点,一直盯盘的小林突然发现上扬的绿色K线变红开始向下,一切发生得太快,他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短短十几分钟,狗狗币就跌了十几个点。惊慌失措的小林,完全没见过这阵仗,连忙把截图发到投资狗狗币的群里问群友们:“这是怎么了?”

小林不知道的是,他遭遇了近几个月来,币圈最大的暴跌。当天,币圈崩盘的消息一度冲上热搜。不止狗狗币,加密货币全线暴跌,其中比特币一度跌破3万美元/枚,24小时跌幅达30%;以太坊跌破2000美元大关,跌超40%;而狗狗币失守0.3美元/枚,日内跌超40%。

币圈一片哀鸿遍野。不少刚踏入币圈的新韭菜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币圈的残酷。在这场暴跌游戏中,损失惨重的不止是小林。

1622442681216345.jpg

自称平凡赌徒老韭菜的李亮,在19日晚突然收到自己要爆仓的通知。李亮急忙补仓,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十几万人民币打了水漂。“我没有敢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杠杆,只用了三倍的杠杆。没有想到还是出了问题。”

事实上,如同李亮一样,币圈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一般的看涨看跌,开始玩起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杠杆的“赌多空”游戏。杠杆可以在短期提高盈利率,但是一旦遇到亏损,也会面临血本无归的情况。如果亏损金额超过押金,那么就会被强制全部卖出,即“爆仓”。

比特币家园的数据显示,因为19日的暴跌,截至5月20日上午7点半,过去24小时约58万人爆仓,总爆仓达69.1亿美元(约合444亿元人民币)。

在这场暴跌的3个小时后,这些加密货币纷纷开始反弹。但有很多人没绷住,没等到价格反弹,就准备割肉了。一位投资狗狗币的网友就发微博吐槽,在狗狗币0.53美元时买入,以为是抄底,结果刚买完就一路狂跌,于是在0.27美元的时候卖了,没想到刚卖完,狗狗币开始反弹,一下子涨到了0.35美元。这肉算是白割了,自己也长成了新晋的韭菜。

这场暴跌此前早有预兆。市场研究公司Arcane Research称,市场情绪的下降是在过去一周比特币价格暴跌之后发生的。比特币价格跌破5万美元后,比特币市场已转向“极度恐慌”。

并且,最近,国家开始不断收紧对加密币的管制。比如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第五十一次会议中明确,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消息出来后,外围加密货币市场再度暴跌。

短暂的财富狂欢

这场暴跌之前,币圈已经疯狂近半年。去年末,尤其是今年2月来,加密货币市场迎来牛市。比特币一路疯涨,价格一度超过6.4万美元/枚。比特币的暴涨也带动了其他加密货币的价格走高。

这一轮牛市与以往不同的是,一些原本是出于恶搞而诞生的山寨币,开始逐渐受到追捧。比如,因讽刺比特币而诞生的山寨币狗狗币,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价格竟然上涨了100多倍。

更夸张的是,受到狗狗币的启发而诞生的柴犬币(SHIB,也称屎币),前段时间上演了一场荒诞剧。因为马斯克在一条关于SHIB的推特下留言称,“我正在寻找一只柴犬狗”。随后,SHIB价格大涨。并且,5月10日17点,SHIB登陆币安交易所,上线仅十分钟就因为流量过载令交易所宣布暂停所有提款,直到17点34分才恢复提款。

除了柴犬币、狗狗币之外,各类犬币、狐狸币、猪猪币、蚂蚁币、兔兔币,甚至皮卡丘币层出不穷,风头甚至盖过了比特币、以太坊等主流加密货币。

很多人涌入币圈的逻辑很简单,一位网友就指出:“比特币翻了至少40万倍,创造了多少财富自由的人。只要不玩杠杆,投几万就在那放着,说不定过了几年直接改变人生,就算亏了,也没啥。”

比特币在2009年刚发售的时候价格还不到1美分,1美元可以兑换1300个比特币,到2017年末狂飙至1万8千美元,之后不断起伏波动,从2020年年末再次经历又一轮疯涨,2021年3月份比特币已经突破了6万美元大关,尽管最近回落到将近4万美元,但也依旧暴涨了几千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早期用一包烟的钱买了比特币,现在至少已经财务自由了。

但如今,比特币已是高攀不起的“高富帅”,也很难再出现千百倍的暴涨。大家都指望着这些山寨币、动物币翻身。

而且,越来越多的没有投资经验的年轻人加入到这场财富狂欢中。Steven就是一名90后,他看周围的同事都在买狗狗币、SHIB,于是他自己也入手了600元。另一位90后玩家柚子基本上没有什么投资经验,不懂什么是加密币、什么是区块链,最开始只投入了400元的他惊喜地发现,两天的时间收益就翻了两番。他意识到:“这是我唯一改变阶层的机会了。”

正如一位微博大V所说的:“进入了几个SHIB的群后,我发现居然都是95后和00后。他们囤SHIB就是买一个希望。传统市场告诉我房子保值,我买不起;币圈赚到钱的人告诉我比特币保值,我一样买不起。”

1622442694471039.jpg

在暴跌前夕,整个市场躁动的情绪已经到达了顶点。由CNNMoney开发的恐怖与贪婪指数试图可视化地显示加密货币市场情绪的变化。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的恐怖与贪婪指数一度达到79,意味着市场已经非常贪婪(0表示“极度恐惧”,100表示“极度贪婪”)。

由于加密货币的行情太好,不少年轻人第一次投资赚到了钱。也许是钱来得太快,被暴利冲昏了头脑的不在少数。一位财经大V分享到,不少币圈新人见到不错的代币项目就冲了进去,结果被割了韭菜。但是这些项目往往都是成功项目的仿盘。例如,有些所谓的项目实际上发行了100亿枚币,但是这些项目方手里可能就有90亿枚,等所有人都买入了,币价上去了,杀猪盘的项目方把手里90亿瞬间卖出去,没有任何成本就可以圈钱跑路了。“这就是杀猪盘,但是这些币圈新人很多时候是分辨不出来的,他们只会把屎币、狗狗币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因为当时赚钱太容易了。”

观察到近几个月来的奇观,一位长期关注加密币的业内人士指出:“当越来越多人了解到加密币可以投资的时候,其实牛市也就到了尾声,暴跌肯定会来,我也不知道具体哪一天,但我知道肯定会来的。”

没想到的是,这一天这么快就到来了。

谁能赚到钱?

99%的人来到币圈都是想暴富的,但暴富没那么容易。“实际上90%的人都不是一夜暴富的,也就是说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然后在某一次行情好的时候赚到很多。”2017年就入坑币圈的皮克斯指出。说白了,就是得多交几次学费,被多割几次韭菜。

另一位长期关注币圈的玩家小斌同样也认为:“别看比特币从不到一块钱涨到现在的接近4万美元一枚,但是实际上真正暴富的人没那么多。”

毕竟在币圈风险太高,诱惑也太大了。由于缺乏监管、流动性强,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极大,且加密货币没有涨跌停限制,7×24小时不间断交易,风险远超股市。

皮克斯在2017年就入了圈,当年他投入了10万块钱到最后亏到只剩2万块。有了这样惨痛的经历,他才意识到,在币圈还需要了解和学习区块链知识,至少知道里面的运作逻辑是怎样的,顺便还得了解点儿金融、政治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除了了解加密币外,认知和时机也很重要。“你怎么知道涨到3000的时候,是涨还是跌?这是认识问题。同时,时机很重要,如果是2017年年底买入的人,需要经过两年蛰伏期,才能在2020年看到上涨的曙光。”皮克斯指出。

而且,在币圈的财富,像过山车一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尤其是在经历低谷、巨额亏损后,能否保持冷静,非常考验心态。举个例子,李亮在2017年,随随便便投进去1万多,当时赶上行情好,本金收益快达到100倍,收益最高到了七位数。钱来得太快又太多。“一辈子都没见过那么多钱。”没想到,整个数字货币的行情突然又变差,李亮慌了,然后开始玩起了杠杆,最后当初凭运气赚的钱,都凭实力亏了进去。

“韭菜”们追涨杀跌,但在这场与财富相关的游戏中,普通散户基本处于食物链底端。真正的幕后玩家都在闷声发大财。

1622442720353483.jpg

比如,无论涨跌与否,开交易所的永远都会赚钱。以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为例,4月14日Coinbase成功挂牌上市。财报显示,这家公司在2021年第一季度总收入高达18亿美元,大部分的营收主要来自于交易费用,并且利润惊人,一季度的净利润为7.71亿美元,远高于去年同期的3200万美元。

除了交易所外,皮克斯指出,挖矿的矿场老板同样也在闷声发大财。矿场的出现与比特币的产出方式息息相关。比特币需要产出者利用特定的算法去“挖比特币”。相当于,谁先解答对了这道题,谁就能获得相应的比特币奖励,先到者先得。并且比特币的数量是有限的,初期,虚拟货币很容易挖到,这时候挖矿的用电量也不大。但随着挖矿越来越困难,用电量越来越大,能耗也会变得很高。

在这场挖矿游戏中,不少人购买矿机,将矿场建立在电力丰富的区域,开始大规模挖矿。根据《华尔街日报》2月17日的报道,中国人目前掌握着全世界70%的比特币处理能力。廉价的水力与电力资源,让中国人稳稳坐在了挖矿的铁王座上。

“而挖矿的矿场场主,相当于手握金矿,低价的时候可以囤币,高价的时候则可以卖出。”皮克斯指出。

另外,不少机构和资本巨头也在这场游戏中赚了大钱。比如,特斯拉通过炒比特币赚了不少钱。特斯拉表示在一季度出售了2月份购买的价值15亿美元的比特币中的一部分,为当季贡献了1.01亿美元利润。这一金额接近该公司当季总利润的四分之一。

不止是特斯拉开始炒币,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加入炒币大军。自2020年以来,因为全球央行流动性宽松等因素,许多海外公司都开始购买比特币用以对抗通胀。比如,去年12月,资产管理规模达273亿美元的英国投资机构Ruffer Investment Management突然宣布将2.5%投资组合投向比特币。

但从目前的形式来看,加密币的好日子似乎到头了。国内,国务院金融委已表态,严厉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美国也准备打击用比特币进行逃税的人。

尽管投资加密货币风险巨大,庄家和交易所才是真正的赢家,但是信徒们对于加密货币的热情依旧不减。暴跌后,这场赌局似乎还没结束。

一位比特币的玩家表示:“我依旧深信包括比特币在内的数字货币的未来一定会很光明。”

而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所说 ,比特币是类似邪教的数字货币,它总能找到新的信徒,而这些信徒将确保其无限期地生存下去。“我已经放弃了对比特币即将消亡的预测。似乎总会有新的信徒出现。也许他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可以无限期生存的邪教。”(来源:深燃(shenrancaijing) 作者:周继凤)



                        

女性职场不易 怀孕或是一场巨大的冒险                 
【研究员】:wh
对于普通人来说,压力已经如此。而高速、高压的互联网人压力更甚。《妇女研究论丛》曾刊发过一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互联网企业工作压力机制及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章,其中指出:互联网企业的工作同时具备高技术、高收入和高压力三个特点,为了赶超竞争对手和因应资本市场的要求,企业内加班是常态化和全员化的,因此近年来,各类互联网公司员工猝死、过劳死事件经常见诸媒体。

                                 

1622441498254547.jpg

【博览财经特稿】1200万人。这是2020年全国新出生人口的数量,比2019年减少了265万。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新出生人口数量已经连续4年走低。

1622441508432858.jpg

为什么新出生人数减少?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的解释为:育龄妇女数量持续减少;“二孩”效应逐步减弱;此外,2020年的数据还受疫情影响。

落实到个体,单身、未婚、不生孩子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今年已经28岁的陈玲表示,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我连自己都顾不过来,还组建家庭、结婚生娃?组建家庭、结婚生娃,听起来八个字而已。但八个字的背后都是琐碎且磨人的细节,比如婚礼在哪儿办、彩礼有多少、生孩子有多痛、结婚后没日没夜带娃、孩子哭闹、补习班报不报、兴趣班报什么、是个男孩还得给他准备婚房……我自己的生活压力已经够大了,生孩子只会让我更头疼,还是算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压力已经如此。而高速、高压的互联网人压力更甚。《妇女研究论丛》曾刊发过一篇《生命历程视角下的互联网企业工作压力机制及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章,其中指出:互联网企业的工作同时具备高技术、高收入和高压力三个特点,为了赶超竞争对手和因应资本市场的要求,企业内加班是常态化和全员化的,因此近年来,各类互联网公司员工猝死、过劳死事件经常见诸媒体。

在婚育节点,上述研究以北京的E公司为样本,指出:(E公司)员工平均年龄26岁,也就是说大部分员工处于人生恋爱、结婚的活跃期。但从实际来看:首先,E公司还是未婚青年居多,也就是说,该群体首先要面对的是恋爱问题;其次,受困于工作压力提高,即使结婚、组建家庭后,工作也会对婚姻生活产生影响;再次,生育也是挑战,即女性劳动者在怀孕后,一般其职位和现有工作内容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在升职加薪等方面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尽管社会舆论在为不生孩子的做法减压,现实条件不太完美,工作上的挑战也很大,但不少互联网人还是遵循内心的意愿,想要生个孩子,或许正如一位阿里的朋友所说:“工作和孕育生命之间,并非天然不可调和。生或不生,其中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公司的状态以及个人的工作安排。”

这位朋友表示,比如一些公司,它们正处在上升期,需要公司上下齐心投入更多精力在工作上,而且这些公司的员工一般也更年轻,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到主动或被动考虑生育的阶段;同时,也有些人将工作放在了生育前面。我们部门基本上都已经生孩子了,有些连二胎都生了。甚至领导也会鼓励我们,大家到年龄就该结婚生子,别耽误。

本期和几位想生或生了孩子的互联网人聊了聊,做这件事挑战有多大?有的人孕检前一秒还在工作;也有的人原本已经在公司做到管理层职位,但为了生孩子毅然辞职;还有的人因为孕期工作强度太大而流产……

虽然遭遇坎坷,但最终他们都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在见证孩子成长的同时,生活也有了不同的体验。

生孩子,一次可能断送事业的大冒险

辰辰:26岁,快手平台主播

2019年3月,在一次医院检查中,我得知了自己怀孕的消息,这算是意外,我并不想要孩子,因为怀孕并不在我最近5年的计划内。我还是想多挣点钱,毕竟我和男朋友还有老家哈尔滨的房贷在身,压力还是蛮大的,更主要的是我的职业,是一名快手平台的主播。

我是2016年加入这家直播公司的。公司有十几名娱乐主播,主要的平台是快手。在快手上,大家用公司的账号直播,唱歌、跳舞等才艺表演,然后收入和公司分成。公司对主播还算好,收入分成时给主播的比较多,平均每个月能拿到差不多两万元,如果碰到传说中的大哥,那么一个月四五万元的收入也是可能的。

怀孕让我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因为它必然影响我直播。一天不直播,粉丝没看到你,可能会关心你,但一旦一周不直播,甚至一个月都不直播,粉丝可能就把你忘了,直播的更新迭代太快了,要知道,粉丝关注你的同时,可能关注着10个、20个跟你一样的主播。

当时,我们的团队项目主管知道我怀孕的事后,劝我认真考虑。告诉我:第一,不能告诉粉丝结婚和生孩子了,因为账号的人设是有才艺的公主;第二,因为怀孕期间加上产后恢复,可能断播时间得超过一个月,尽管有铁粉,但账号粉丝可能会被遗忘,粉丝量往下掉,这个账号可能就废掉。

我考虑过不要这个孩子,因为确实是意外,而且我也想继续我的职业。但没想到,这件事情被双方父母知道了,他们分批次来北京劝我,守着我,一定要留下孩子,男朋友出面也不行。最后,不得已,我们只能领证、养胎,提前过上了本该是5年之后的生活。

1622441525133881.jpg

怀孕前期,我还是继续在直播,但感觉心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以前常用的化妆品不敢再用了,只能用孕妇专用款,但也不敢像以前那样化得精细;直播的时候,也不敢轻易跳舞,总是小心翼翼的,下意识会护着肚子,不敢显露到镜头前;最主要的是嗜睡,因为直播的高峰时段基本在晚上7点到10点,有的到凌晨一两点,但因为怀孕,这个更不敢想了。

到了后期,肚子非常明显的时候,父母劝我不要直播了,养胎重要,但我还想继续工作,因为还有房贷压力,我就跟直播间的粉丝和大哥说,最近一段时间不能跳舞,只能唱歌了。

临近预产期,手脚水肿,生理反应也挺大的,体重一下子增了30斤。老公说我一下子变成了小胖墩,我也只能彻底淡出直播间与手机镜头。刚开始我的粉丝群还会问,辰辰怎么不直播了,我只能说,家里急事,过几天才能上播了。但时间久了,也就没人说话了。

那段时间,我时不时登陆我的快手账号,因为不直播与更新作品,粉丝零星下跌,尽管数量不多,但我还是伤心难过了一段时间。同时,我也在思考,未来又了孩子,我还能当主播吗?未来孩子又该如何看待妈妈这份工作呢?倒不是说,主播不是一份光彩的工作,只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点别扭吧。

我老公也劝我,要不回老家开超市吧,他知道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他一直很理解我,支持我,就算我当主播,他也陪着我一块去,等我下播。

后来孩子出生,我坐完月子之后,就开始减肥,从巅峰时期的150斤减回90多斤,并且回到了直播间。但当我回到直播间,开始生孩子之后的第一次直播,看着直播间在线人数从之前的最多两万人到现在的几百人,以前打赏的大哥在群里发消息也基本都是客套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已经有了其他喜欢的主播。

现在,当有一位大哥送了一辆跑车时,我发现自己那句“感谢XX大哥送上的跑车”都生疏了,团队月度考核我也变成了倒数;当我去其他主播公司面试时,面试官问我,有无婚育时……我就知道,可能离开直播世界的时候到了。

怀孕后领导暗示我“主动离职”

晓纯:35岁 公关

我自诩算是一个老互联网人了,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留在北京。一直从事的就是互联网相关的工作,从市场、策划到公关。

我其实一直不想生孩子,一方面是因为工作确实正在上升期,有了孩子之后经济压力、事业压力都会增大很多。另一方面,我和我老公都不是本地人,如果生孩子的话,肯定是一方的父母来带,我不太想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带孩子中度过。而最重要的就是孩子上学问题太难解决。但相反的是,我老公就一直很想生个孩子。但我却一直能拖就拖。

直到六年前,我觉得工作稳定了,工作团队都挺好的,遇到什么事儿也可以互相帮忙。然后年龄也到了,就把生孩子提上了日程。可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千算万算还是失算了。可能因为怀孕的时候年龄确实也大了一些,孕初期的时候就很多激素不正常。虽然工作经验很丰富,但毕竟是初为人母,所以也看不好这些数据,就很担心,自然而然地工作上很多事情就分配给下属去做了。

虽然一切都很有序,但对于公司来说,这种做法显然削弱了我的劳动价值。于是在怀孕四个月的时候,领导找到我,暗示我现在怀孕了,要给腹中的胎儿更多时间和精力,但公司又处于快速发展期,工作强大很大,可能对有冲突。要不要为了孩子着想,更加专注于生育的事情?

1622441539737640.jpg

我明白领导的意思,其实就是希望我主动离职。我当时真的很憋屈,但后来一想,的确是孩子更重要,而且领导都这样说了,未来在这里做得也不一定开心。所以我在和家人商量后,主动提了离职。后来,我也顺利完成了生子、育娃的过程。

现在,我虽然再进入了职场,但不得不接受薪资减幅40%。但还好工作还算开心,而且公司氛围很好,我甚至可以带孩子到办公室上班。

现在孩子马上五岁了,和我一起在办公室过了很多的周末。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就算我当初勉强为了工作放弃孩子,但那家公司因为怀孕就想劝退你,真的是一家好公司吗?而且,孩子带来的满足和快乐,和工作是不一样的。

为了工作,我隐瞒了怀孕,导致流产

晓然:25岁 在线教育

刚毕业就能进大厂,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事情。在朋友看来,我是事业爱情双丰收,但为了能拥有这一切,我却意外失去了我们第一个孩子。

我和老公刚毕业就结了婚,共同到南京发展,我被朋友内推进入大厂,因此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即使要大小周、996,甚至要牺牲掉周末的时间。

都说在职场,男性女性没有差别待遇,这句话在大厂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人会因为你是女孩子,就对你温柔处事;也没有人会因为你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就对你手把手教学,在大厂,一切靠你自己。

我的岗位是个销售岗位,我每天最早到公司,跟家长通话到最后一刻,到家基本上已经12点。老公劝我,差不多就行,不要把自己逼得这么紧,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每三个月的考核,要是能冲到TOP1,才有机会“喘息”一下。

1622441553682118.jpg

想当主管,是我进大厂就想实现的目标,在第一次超额完成业绩的时候,领导找我谈话,要我继续冲大区销售TOP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目标距离不远了。但就在我即将迈入这个门槛的时候,我意外有了我们的第一个孩子。

孩子来了,我也没想躲避,毕竟还年轻觉得能够兼顾孩子和工作,没跟任何人说自己怀孕了,在公司也表现得像个没事人一样,在工作上也丝毫没放松,甚至加班到更晚。可结果总是不尽人意,孩子因为自身体质和加班熬夜的原因,没有保住。

孩子流产当天,我还选择了请事假,因为不想让公司知道我怀孕的事情。而且流产之后,我只在家里休息了一天,就回到公司上班了。为此,我和老公还吵了一架。我记得流产后回到公司上班的那一天,身体有些不适,但并没有特别委屈的感觉,因为我真的很看重这份工作。

上周,领导告诉我,下一次升职考核,我是主管的候选人之一。只是,我并没有放弃备孕。上次流产之后,我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身体恢复得也还算可以。此外,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做好迎接宝宝的准备,我做好迎接孩子到来的准备,我也开始开始适当锻炼身体。明年,我希望孩子和升职的消息可以一起来到。

躺在产检床上,我还在修改客户方案

吴梦:32岁 项目经理

怀孕那段时光,简直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我在国内某电商公司做品牌运营。因为到了年龄,怀孕生子也提上了日程。所以我在那年4月份怀了孕。在怀孕之前,我也做好了准备,设想好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并向领导保证:绝对不会影响工作。但是没想到,仅仅只是一个产检就已经将我打败。

我是4月份怀孕,然后怀孕初期和怀孕8个月之后,是产检最密集的时候。所以6月、11月刚好是我产检最密集的时间段。我的工作是项目制,没有项目的时候不太忙,每天和部门开开会,总结下项目经验即可。但一到618、双11,以及某某品牌的营销日,简直会忙的昏天暗地。而我的产检时间,刚好撞上618、双11这些营销节点。

记得618到来的时候,5月底的那几天,我常常临到产检的上一秒还在和团队敲定方案细节,产检结束,我一边听医生说胎儿的情况,一边心急如焚的想着公司那边的工作。结果医生说的注意事项我全没听进去。

到了11月,虽然我吸取教训,常常在产检的前一夜加班工作,努力好所有的事项,但瞬息万变的情况不得不让人24小时绷紧神经。我记得11月初那次产检,我刚结束检查,那边紧急情况来临,医院人太多,我只能蹲在地上处理了两个小时工作才起身。

1622441566960026.jpg

但辛苦并没有换来结果或价值。因为做产检,我常常导致整个团队集体坐在办公室等我对项目的可行性做调整;并且常常客户那边要求改方案、实时沟通的时候,我正躺在做产检的床上;以及线上讨论时,分心工作,常常无法拿出具有创意的方案,导致客户对我们部门的评价变坏……

最后当年我的工作评级只得到了一个B,这意味着我刚刚保住工作,加薪是没啥希望了。

但还好黑暗的尽头也有光。后来,孩子顺利出生,请了父母和保姆帮忙,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工作,又获得了认可和信任。现在,一切都沿着正常的轨道前进。女性在职场不容易,怀孕对于女性的职场生涯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希望能够对怀孕女性多一些理解。

生完孩子,我失去了晋升机会

佐伊:31岁 前端开发

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我,兢兢业业奋斗了6年,以为自己会朝着更好的职业方向前进,却因为在29岁那年生了个孩子,失去了本该属于我的晋升机会。更重要的是,也是因为孩子,我已经连续两年原地踏步,没有任何升职的迹象。

我是学计算机的,作为一个在计算机行业比较稀缺的物种——女性,我毕业以后非常顺利地进入到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互联网大厂,从事技术前端工作。高薪、高职,并且一路加薪“乔迁”,27岁那年,我也解决掉了自己的终身大事,顺利结婚,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我原本以为自己能一路幸福下去,但是世事并不如人所愿,备孕、生子以后,我的人生节奏被打乱,一切都偏离了正常的轨迹。

婚后第一年,我们夫妻考虑到年龄因素,打算尽早要个孩子,害怕过了三十岁以后女性身体机能下降,生出的孩子也不够好。

我们的备孕进程还算顺利,婚后第二年,我就如意怀上一位宝宝,全家人知道后都欣喜若狂。在怀孕期间,因为害怕自己脱离职场的节奏,失去掉一些机会,所以即便是孕期我也会加班到深夜,该做的事情一样没落下,大家看到我挺着大肚子加班都害怕,也会协助我完成一些工作,这也是让我比较感动的地方。就这样,到了临生产前半个月我才停掉手头的工作,正式休产假。

值得高兴的是,我生完孩子之后回到公司,我的“老板”并没有辞退我,反而给我涨了一些工资,就当我以为“已婚已育女性在职场遭受歧视”的现象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反而被打脸。

1622441580169958.jpg

回到职场5个月后,我们部门有一个升迁席位,无论是从工作资历、奉献程度来看,我都会是众望所归,正当所有人以为这会是我的位置时,老板却没有选择我,而是选择了一个工作时间、技术水平、年龄资历都不如我的人。

我没有去问,老板也没有对我解释。但七零八碎的小道消息告诉我,升职的同事比较年轻,还是个男性,也许无论如何他都不用面对“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问题吧。想着我作为哺乳期的宝妈没时间兼顾工作,领导考虑到这些也是正常,心里慢慢也就释怀。

但现在孩子都两岁了,我依旧没有迎来升职的机会,而且还从职场的中心位置,一路下滑到边缘的工作岗位,我不再是老板最看中、最想培养的那个人。

现在,如果按照这个节奏发展下去,我在这家公司完全看不到前途和希望。这种生完孩子前后带来的落差感,让我很痛苦。

大厂里像我这样生育完回归职场的女性很多,大家都面临着兼顾家庭和工作的焦虑,无法回归到职场的中心位置,甚至有人选择了默默退场,我周围已经有很多人离开了大厂,也有的干脆跨行业、脱离了之前的生活轨迹。我不知道未来这两年我会不会跳槽或者辞职,至少现在我还想用实力证明自己还是可以能够为公司奉献和付出的。

为了生娃,我决定辞职

石子妈:34岁 全职妈妈

今年是我离开职场的第四个年头,这四年来,我从“李总”变身为“石子妈”,从年薪三十万元的公司管理层一夜成为没有收入来源的全职妈妈。这一切,只是为了“有时间”生娃。

时间倒回到2015年,那一年我跳槽加入了前团队领导创办的一家互联网小公司,因为看好它所在的行业前景。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它也的确不负所望,成长得很快。我作为公司前20号员工,地位和薪水也水涨船高,不到30岁就晋升为管理层,年薪达到了30万元。

但随着公司步入正轨,年龄也渐长。新的问题出现了——虽然职场上“呼风唤雨”,但我发现自己“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每天下班回到家,和老公两个人、四只眼睛一望,眼睛里都只有疲惫,没有生活的激情和快乐。到30岁那天,我突然觉得:“有个小孩是不是也挺好?”

1622441593532523.jpg

很快,我顺利怀上了第一个孩子。但是因为第一次怀孕没有经验,没有多做调整和准备,怀孕之后我依旧保持了高强度的工作,“996”、“997”都没拒绝,所以8周之后,我小产了。

现在想想就我当时的工作强度来说,小产是情理之中。但那时候真的对我的打击很大。即便家人一直陪在我身边给予关怀,我还是走不出失去孩子的阴霾。后来,我最好的朋友安慰我,对我说:“你的宝宝只是觉得爸爸妈妈还没做好准备,所以他先回去,等你们做好准备后他还会再来的。”

当时我就想:“是不是我的问题?是不是我没准备好?”加上刚好当时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不佳,于是我萌生了辞职的想法。和家人商量之后,家人也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说实话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这份工作除了能给我一份不错的薪酬回报,还有工作中所收获的成就感。但这份工作也确实很累,我一大半的时间都会被工作所占据,我觉得这既是对我另一半不公平,也是对将来的孩子不公平。

离职那天,我以为我会很不舍,但当天好像更多的是轻松和对未来的希望。离职之后,闲下来的时间我用来看书和运动,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夫妻感情也比之前更亲密。

或许也是我的孩子知道他爸爸妈妈做好了迎接他的准备,一年后我又怀上了孩子,预产期与第一个宝宝在同一个月,这种巧合似乎在冥冥中注定。而这次怀孕可把我折腾到不行,妊娠反应持续了整整六个月,从早吐到晚,临盘痛了两天,最后无奈还是顺转剖。

但看到他第一眼时,就觉得为了这个小不点,无论我承受什么都值得,只愿他平安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3 20:06 , Processed in 0.197048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