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中国首席财经内参2017.10.0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9 08: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本次“定向降准”市场为何都是“一厢情愿、顾影自怜”?》: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目前市场上对于“定向降准”的两种观点“都是一厢情愿、顾影自怜。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早已枯萎”。如何理解这一观点?博览研究员认为,无论是偏学术化的分析还是资产配置方面的论述,市场上的“专家”均忽视了一大现实——央行货币政策存在着政策目标与现实落实结构性不对称、政策与对策之间出现潜规则,换句话说,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最为青睐房地产贷款,加上小微企业自身抵押贷款资产较少、盈利环境不断恶化、融资能力持续削弱,因此央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传导机制并不顺畅,相应地缺乏该基础支撑下,再谈其他只能说是一厢情愿。现在来看,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本次“定向降准”特意扩大了贷款覆盖范围,由之前3000万以下中小企业扩大至500万以下小微企业,同时不断敦促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就是为了进一步打通央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尤其小微企业的传导机制。这也意味着对于本次“定向降准”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为什么扶持“小微企业”15年一直“不见成效”?》:为什么扶持“小微企业”15年一直“不见成效”?为什么央行“定向降准”之际任志强却能够大喊“2018房价再暴涨”?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这主要源于十五年来小微企业融资一直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一直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占据了大部分资金存量;一方面,十五年来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充分,尤其是对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这块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下行通道、上游涨价进一步压缩小微企业利润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自身融资条件也相对不足。



                                           博览视点
                 



先收紧“消费贷”、再“定向降准”:从“金融降杠杆”当中挤出资金给“小微”!                 
【研究员】: 柯彩
结论: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消费贷一直以来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然而,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监管层关掉一扇门(加强消费贷等的监管)的同时,又在为其开启一扇门——“定向降准”。单户500万以下的只占到小微贷款1/4左右的比例。本次普惠金融领域考核的是真小微,也就是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的,和之前考察的小微企业贷款截然不同。无论是定向降准的受益范围大幅收窄还是时间推迟3个月降低市场过多预期等角度看,央行是谨慎放水的,防范资金“脱实向虚”。

                                 
【博览财经研报】目前,在监管三令五申下,北京等地各家银行正在启动筛查个人消费贷款贷后管理以及贷前严格审查。部分银行已着手向消费贷客户追收贷款用途证明材料,严防违规购房或流入股市,同时,提高利率和办理消费贷门槛,部分消费贷产品甚至暂停办理。
对于小微企业而言,消费贷一直以来是其重要的融资渠道。
然而,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对于小微企业的融资,监管层关掉一扇门(加强消费贷等的监管)的同时,又在为其开启一扇窗——“定向降准”。
为配合国务院的决议,9月30日,央行宣布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普惠金融主要聚焦单户500万以下的真小微贷款,同时还包括了扶贫攻坚和双创等领域。并且在时间上是推迟3个月后才正式执行。
单户500万以下的只占到小微贷款1/4左右的比例。本次普惠金融领域考核的是真小微,也就是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的,和之前考察的,规模3000万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截然不同。
无论是定向降准的受益范围大幅收窄还是时间推迟3个月降低市场过多预期等角度看,央行是谨慎放水的,防范资金“脱实向虚”。
“消费贷”是另一条导致“脱实向虚”的途径,如今监管层开始加强严查和监管
◆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报告统计,新增异常短期消费贷款金额中,可能有疑似3000亿元资金流入楼市,约占新增短期消费贷款总额的三成。这个规模相当庞大。如下图所示,在去年10月份左右房地产集中调控后,短期贷款余额开始直线飙升,而此前仅仅只是保持缓慢增长态势。短期贷款中,占比最高的就是居民的消费贷。结合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依旧火爆以及房地产信贷政策收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今年居民急剧增长的消费贷很大比例进入到了房地产市场,继续加剧中国经济的“脱实向虚”。
而近期北京、深圳等热点城市再度排查个人消费贷款违规购房等现象。多家银行透露,这一轮自查主要针对单笔贷款20万以上的个人消费贷和100万以上的个人经营性贷开展自查以及信用卡透支不低于20万元用于支付购房款,重点检查“房抵贷”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
目前,北京多家银行要求贷款20万元以上额度客户补交材料。多家股份制银行表示,消费贷流向房地产的情况已经出现,所以在资金流向以及贷后回访等流程中将加大力度,坚决杜绝消费贷另作他用。
从各大银行对消费贷款用途的监管方向(进入购房市场)的排查和监督看,消费贷成为流入房地产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
◆另外一方面,消费贷除了其增量部分流入房地产市场助涨“炒房”外,其存量部分也存在着各种严重的用途不合规现象,并导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
相比今年新增的进入楼市的那部分消费贷而言,消费贷其存量部分发展更为迅速,规模更为庞大。
以工商银行为例,该行私人银行客户62%为40-59岁,以私营企业主(42%)及企业高管(18%)为主。北京银行方面和江苏银行也表示,六七成私人银行客户为私营企业主,特别是小企业主,高净值客户的个人资产与法人资产区分并不明显。这表明了,小微企业更容易通过私人银行客户授信等渠道获得银行资金上的支持。
而这类业务正成为银行业务发展中最快的板块。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6年上市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管理规模增速前三名分别为:江苏银行同比增长50%、北京银行同比增长35%、中信银行同比增长31.35%。
不难看出,在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占据私人银行业务主体的情况下,城商行增长势头强劲,最具发展潜力。2015年10月才成立私人银行中心的江苏银行,在2016年高净值客户与资产规模增速分别为53%、50%的高速发展之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该行高净值客户超过2万户,资产突破1000亿元,单季度增幅超过25%。
而据中国银行业协会2016年度调查显示,在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发展重点的调查中,个人消费贷款连续四年成为个人金融业务中最重要的部分,选择此项的银行家占比由2015年的68.7%上升至71.9%。
多家银行官网显示,消费贷产品无需任何担保,完全以本人信用,一次授信,循环使用,48小时审批,网银、手机自动放款,贷款金额最高达1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可达3年甚至10年。申请材料只需提供身份证、结婚证、银行账户流水等。
由此可见,消费贷成为小微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然而,如今小额消费贷面临的严厉监管环境。
如果您也是借了消费贷,可能会非常麻烦,未来可能会遇到如下情况,消费贷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银行会让你提供消费凭证,而10万到30万规模的,被列为重点排查对象,会被银行通过电话排查,并补缴消费凭证。
而贷款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这就更麻烦了,很可能会被约去银行面谈,你要当面说明钱的去向,还要录音录像,并提供相关的消费证明。不同银行,在执行上可能会略有差异,但有一点应该是肯定的,就是你必须要提供一个相应的消费证明。
如果你用消费贷买了房,拿不出消费证明,很可能会面临追缴资金的危险,而提供假证明,这是要付法律责任的。一旦被识破很可能会被起诉。
总之,小微企业贷款本身就存在“难、贵”等问题。如今银行开始清查消费贷,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再次变窄。
对于小微企业融资,监管层关掉一扇门的同时,又在为其开启一扇门——“定向降准”
2017年9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强化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会议提出,采取减税、定向降准等手段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为配合国务院的决议,9月30日,央行宣布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普惠金融主要聚焦单户500万以下的真小微贷款,同时还包括了扶贫攻坚和双创等领域。
事实上,这次其实并非新降准。早在2014年和2015年,央行就曾经对金融机构实施过多次定向降准,而且也是分成0.5%和1.5%两档实施,只不过此前主要标准是小微贷款和三农领域。而从上市银行的最新公告来看,有大量银行已经享受了第一档的定向降准,也有不少银行享受了第二档定向降准,这意味着这一次定向降准是对原有政策的替代,而绝非全新降准政策。那么,前后之间政策有什么变化呢?
以前的第一档要求三农或小微领域贷款增量占比达到15%,这一次调整为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量或余额占比达到1.5%;以前第二档要求三农或小微贷款领域贷款增量占比超过50%且余额占比超过30%,而这一次调整为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增量或余额占比达到10%。
貌似定向降准标准被大幅放松了。但本次普惠金融领域考核的是真小微,也就是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的,和之前考察的小微企业贷款截然不同,这就相当于大幅缩小了贷款统计范围,而其他增加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金额都相对有限。
比如,工行就号称小微贷款超过2万亿,占其总贷款的16%,而以工行近20万亿的总存款,额外降准1%就可以释放约2000亿资金。但是工行曾在13年披露其1.82万亿小微贷款的结构,其中1.14万亿为单户3000万以下,这意味着另外37%都是单户3000万以上。而建行的小微贷款单户平均金额接近500万,这说明四大行现有小微贷款统计需要大打折扣。
按照工信部2010年的研究,单户500万以下真小微只占到小微贷款1/4左右的比例。我们将上市商业银行小微贷款按1/3比例折算,再加上个人经营性贷款(涵盖了普惠金融领域其他几类贷款),测算出来的五大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比都在5%左右,真正能享受第二档优惠的只有邮储、光大、华夏、中信、北京和江苏等六家银行,而其中后两家已经享受了超额优惠,而前四家银行的总存款为14万亿,额外降准1%也只是新释放1400亿资金
“定向降准”新政策推迟3个月,防止市场过度预期以及防范资金“脱实向虚”
从整体上来看,按照最新定向降准标准,上市商业银行大约能释放3000亿左右资金,远低于市场主流预测的7000-10000亿。这次的“定向降准”是真正服务小微企业融资。
而,博览研究员注意到,此次央行“定向降准”新政策推迟3个月。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央行此举措其目的就是防止市场产生货币政策可能再次有所宽松的预期。其次,在年底之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的发放基本也接近尾声。而,此时此刻,央行若放开定向降准,只会令资金再次进入到楼市……
无论是定向降准的受益范围大幅收窄还是时间推迟3个月降低市场过多的预期等角度看,央行是谨慎放水的。


                        

“金工会”有明确要求:“定向降准”核心不是“降准”而是“定向服务小微”!                 
【研究员】:柯彩
结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在此宗旨之下,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当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是被允许的,而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的金融自由化创新则是要被严查。这次央行的定向降准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代表。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央行并非有意降准放水,而是更好地扶植实体经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事实上,央行新型货币政策组合拳就是去金融部门杠杆,为实体部门融资提供服务。 ◆2014年9月,央行创设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就是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自去年8月份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以前主要使用“利率和全范围准备金”等“大开大合”的货币政策工具,转向主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字母工具”。这标志着央行开始并持续性对金融部门去杠杆。 ◆央行挤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的同时,定向为实体部门输送血液(这次定向为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降准)。这体现了,央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收紧金融市场流动性,服务实体经济,尤其小微企业。

                                 
【博览财经研报】7月14-15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定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
在此宗旨之下,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当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是被允许的,而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的金融自由化创新则是要被严查。
以这次央行定向降准为例:央行宣布对普惠金融领域实施定向降准,普惠金融主要聚焦单户500万以下的真小微贷款,同时还包括了扶贫攻坚和双创等领域。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央行并非有意降准放水,而是更好地扶植实体经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博览研究员在上一篇也分析到,央行的定向降准实际上就是对冲加强消费贷监管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事实上,央行新型货币政策组合拳就是去金融部门杠杆,为实体部门融资提供服务。
2014年9月,央行创设的MLF(中期借贷便利)就是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自去年8月份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以前主要使用“利率和全范围准备金”等“大开大合”的货币政策工具,转向主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字母工具”。这标志着央行开始并持续性对金融部门去杠杆。
◆央行挤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的同时,定向为实体部门输送血液(这次定向为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降准)。这体现了,央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就是收紧金融市场流动性,服务实体经济,尤其小微企业。
今年的金融工作会议定调,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金融工作要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则:
第一,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第二,优化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要坚持质量优先,引导金融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促进融资便利化、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风险可控。
在此宗旨之下,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当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是被允许的,而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的金融自由化创新则是要被严查——
央行新型货币政策组合拳:去金融部门杠杆,为实体部门融资提供服务
◆MLF(中期借贷便利)于2014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
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自去年8月份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以前主要使用“利率和全范围准备金”等“大开大合”的货币政策工具,转向主要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各种字母工具”——
从上表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2016年至今,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央行更多地采用各种“字母工具”进行精准微调,而非像此前若干年那样,采用“降息降准”之类的大开大合的粗糙方式。
去年8月份,央行重启了“14天”和“28天”逆回购,进行“锁短放长”操作,银行间隔夜Shibor利率就逐渐上升。这标志着央行开始为金融部门去杠杆。
而,2017年3月份,紧接着美联储加息之后,央行上调了SLF隔夜利率和逆回购利率,扩宽了利率走廊,市场整体利率中枢上移。这意味着央行的政策目标并不是简单的短期去杠杆而已,而是做好长期与“杠杆资金”做斗争的准备,彻底铲除加杠杆温床(增大融资成本)。
◆央妈即使放水(这次定向降准)也是建立在前期挤掉金融市场的水分,并且指向的是服务实体经济。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框架下,央行货币政策整体的基调就是去金融市场部门杠杆,服务实体经济,并为此做出结构性调整,抑制资金脱实向虚。
在央行货币政策这样的定调下,央妈即使放水(这次定向降准)也是建立在前期挤掉金融市场的水分,并且指向的是服务实体经济。央妈在总量上并不会额外新增流动性。
总之,央行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新工具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金融市场的资金偏紧,同时又要满足实体有效供给对资金的需求。


                                 
                                           焦点透视
                 



对于本次“定向降准”市场为何都是“一厢情愿、顾影自怜”?                 
【研究员】:陈果
结论: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指出,目前市场上对于“定向降准”的两种观点“都是一厢情愿、顾影自怜。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早已枯萎”。如何理解这一观点?博览研究员认为,无论是偏学术化的分析还是资产配置方面的论述,市场上的“专家”均忽视了一大现实——央行货币政策存在着政策目标与现实落实结构性不对称、政策与对策之间出现潜规则,换句话说,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最为青睐房地产贷款,加上小微企业自身抵押贷款资产较少、盈利环境不断恶化、融资能力持续削弱,因此央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传导机制并不顺畅,相应地缺乏该基础支撑下,再谈其他只能说是一厢情愿。现在来看,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本次“定向降准”特意扩大了贷款覆盖范围,由之前3000万以下中小企业扩大至500万以下小微企业,同时不断敦促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就是为了进一步打通央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尤其小微企业的传导机制。这也意味着对于本次“定向降准”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博览财经研报】◆博览研究员认为,正如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说的那样,目前市场上的观点,无论是偏学术化的分析还是资产配置方面的论述,都是“一厢情愿、顾影自怜,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早已枯萎”——由于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长期受阻(政策目标与现实落实并不对称、政策与对策之间出现潜规则),建立在此之上的论述自然也就难以成立。
现在来看,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本次“定向降准”特意扩大了贷款覆盖范围,由之前3000万以下中小企业扩大至500万以下小微企业,同时不断敦促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就是为了进一步打通央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尤其小微企业的传导机制。因此对于本次“定向降准”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如何看待本次“定向降准”?
9月30日,央行宣布对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实行“定向降准”。博览研究员注意到,针对本次“定向降准”,市场上的诸多“专家”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是站在央行角度用探讨学术的方法来进行分析政策实际效果、央行货币政策是否转向,如瑞信的陶冬;另一派则是站在股市的角度看降准,看重本次“定向降准”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本次“定向降准”?
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对此指出,“这两种观点都是一厢情愿、顾影自怜。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早已枯萎”
◆博览研究员也认为,目前市场上的分析忽视了一大现实——央行货币政策存在着政策目标与现实落实结构性不对称、政策与对策之间出现潜规则。换句话说,无论是学术化的分析还是资产配置方向的论述,均建立在本次“定向降准”能有效落实的基础之上,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并不顺畅,因此缺乏该基础支撑下,再谈其他未免有空谈之嫌。
我们看到,经券商测算,本次“定向降准”或让商业银行释放1500-6000亿的资金,投放到小微企业当中。但问题是,即使有这么多增量,商业银行真的愿意贷给企业吗?
一方面,一直以来银行就对房地产“青睐有加”。
自2003年起,银行最安全的资产就是房地产贷款,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贷款新增12.65万亿元,同比多增9257亿元,其中住户部门增幅最大,多月占比均超过50%,同比多增了5.68万亿元,较2015年同一指标的数据增长了2.63万亿元,再度刷新历史纪录。与此同时,2016年企业的新增贷款规模则同比减少了1.28万亿。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自身实力有限,也难以贷到款项。
目前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占比较少,大多没有可供抵押贷款的资产,因此很难获得银行信贷审批通过。同时加上上游原材料普涨,中下游产品价格难涨,小微企业盈利环境进一步恶化,融资能力也进一步削弱。近两年来,我们也频频看到小微企业还不上贷款、破产跑路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2016年全国约有30%小微企业倒闭,2016年上半年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了4.17%。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央行宣布“定向降准”后,国庆期间港股除了银行外,尤其是房地产板块,迎来普涨。
结论
◆综合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正如博览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说的那样,目前市场上的观点,无论是偏学术化的分析还是资产配置方面的论述,都是“一厢情愿、顾影自怜,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早已枯萎”,因为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阻(政策目标与现实落实并不对称、政策与对策之间出现潜规则)下,建立在此之上的论述自然也就难以成立。
但现在来看,决策层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本次“定向降准”特意扩大了贷款覆盖范围,由之前3000万以下中小企业扩大至500万以下小微企业,同时不断敦促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就是为了进一步打通央行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尤其小微企业的传导机制。因此对于本次“定向降准”的实际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为什么扶持“小微企业”15年一直“不见成效”?                 
【研究员】:陈果
结论:为什么扶持“小微企业”15年一直“不见成效”?为什么央行“定向降准”之际任志强却能够大喊“2018房价再暴涨”?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这主要源于十五年来小微企业融资一直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一直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占据了大部分资金存量;一方面,十五年来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充分,尤其是对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这块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下行通道、上游涨价进一步压缩小微企业利润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自身融资条件也相对不足。

                                 
【博览财经研报】为什么扶持“小微企业”15年一直“不见成效”?为什么央行“定向降准”之际任志强却能够大喊“2018房价再暴涨”?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这主要源于十五年来小微企业融资一直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一直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占据了大部分资金存量;一方面,十五年来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充分,尤其是对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这块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下行通道、上游涨价进一步压缩小微企业利润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自身融资条件也相对不足。
综合来看,只有改革转型初见成效,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才能获得真正解决,此时我们才能真正考证“定向降准”的实际效果。
为什么扶持“小微企业”15年一直“不见成效”?
正如博览研究员在上一篇研报中谈到的,本次央行“定向降准”依然面临着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传导受阻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长期存在。从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以来,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但十五年之后,我们看到决策层仍在强调扶植小微企业,仍在着力于打通小微企业的融资枢纽。
为什么扶持“小微企业”15年一直“不见成效”?为什么央行“定向降准”之际任志强却能够大喊“2018房价再暴涨”?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这主要源于十五年来小微企业融资一直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房地产贷款一直备受商业银行的“青睐”,占据了大部分资金存量。
同一年里,2003年8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文件,明确将房地产业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此后的十年内,2003年-2013年,房地产市场发展迎来了黄金十年,截止2012年,以国际通用衡量房价水平的指标,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达到25倍,高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城市,二三线城市,大量房屋空置。房地产市场的“野蛮生长”也意味着其贷款能够获取更高的收益。
除此之外,银行之所以对房地产贷款“青睐有加”,还更因为房地产市场已与地方政府财政相捆绑,有着地方政府“刚性兑付”的保障。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贷款在商业银行信贷结构中一直居高不下。
一方面,十五年来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充分,尤其是对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这块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缓慢。和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平稳起步阶段。众多小微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信息交流平台等原因,使投资者顾虑重重,从而失去了利用“资本的翅膀”实现腾飞的机会。二是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从担保机构的营运环境来讲,信用担保的相关法律条文《担保法》也明显无法跟上现阶段信用担保业的快速发展。如目前地、市、县级担保机构进入担保行业的准入问题,仍无明确的法律依据。从担保业的监管环境来看,存在着监管部门缺失和多头管理并存的混乱局面。

因此当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由于小微企业自身发展规模限制,缺少上市、债券等融资渠道,其融资方式主要以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为主。
另一方面,在当前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下行通道、上游涨价进一步压缩小微企业利润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自身融资条件也相对不足。
近两年来,我们也频频看到小微企业还不上贷款、破产跑路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2016年全国约有30%小微企业倒闭,2016年上半年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达到了4.17%。
同时从PMI分项指数来看,小企业PMI一直处在50%以下。
综合来看,正是因为房贷的巨大吸引力、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完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经营状况的不断恶化,我们才看到决策层扶持“小微企业”15年一直“不见成效”,央行“定向降准”之际任志强却能够大喊“2018房价再暴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3 12:17 , Processed in 0.139607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