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无数光环笼罩的清华天才富豪面临巨大危机
【博览财经特稿】曾经被无数光环笼罩的清华天才富豪,如今却面临着巨大危机。资产被查封,100亿灰飞烟灭,昔日备受资本追捧的明星独角兽企业,沦落到如此地步,让人不胜唏嘘!这个案例也引发很多投资人和业内人士的思考。
但今天看来,他的错失何尝不是一种幸运。继去年欠薪、停产等危机以来,柔宇近日迎来了更惨的关键词:查封。据《新浪科技》报道,9月6日,在众多供应商的申请下,柔宇科技名下价值3714万元的财产被法院查封和冻结。截至目前,柔宇科技已被强制执行还款累计超1亿元。昔日明星独角兽企业,沦落到如此地步,让人不胜唏嘘!
遥想当年,柔宇以一张薄如蝉翼的柔性电子显示屏一鸣惊人,获得众多资本全力追捧。据《投资界》报道,自2012年成立以来,柔宇一共获得9轮总计61.97 亿元的股权融资,和 36.53 亿元的债权融资,估值一度高达522亿元。
天才少年
不过学霸总归还是学霸,在嬉笑玩闹中也能悟出很多人生哲理,刘自鸿在打台球的过程中就收获颇多。他认为很多人只考虑眼前的易得性,喜欢先去打进袋口球,从而失去了连续进球的机会。而刘自鸿则喜欢往后布局,争取一杆清场。
高中毕业那年,刘自鸿就第一次面临这样重大的决策。因为接连斩获全国数理化奥赛物理一等奖和化学一等奖,刘自鸿获得了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保送资格。不过刘自鸿并不满意,他更想学习的专业是物理。
这种自信没有变成自负。2000年,17岁的刘自鸿以江西抚州市理科状元的身份,如愿以偿地考入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刘自鸿的传奇在清华读书期间继续上演。
最终,他在大四时发明了一套“人体生物智能传感及应用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检测人体毛孔扩张程度,当人体升温、毛孔扩张时,停止加热;当人体降温、毛孔收缩时,就开始加热。
一鸣惊人
于是,他便把自己的困惑发到水木清华的BBS论坛,终于得到了一个令他信服的答案。答案是一封长达5000字的匿名信。写信的人先在英国读书,后来转战美国,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刘自鸿:“如果你想继续做研究,成为一名科学家,我建议你选择剑桥,这是一所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名校,涌现出许多知名的科学家;但如果你未来想做科技创新方面的创业,那我建议你毫不犹豫地选择斯坦福大学……”
在确定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时,刘自鸿再次展现了自己的不走寻常路。看完斯坦福大学所有教授的研究方向后,刘自鸿兴趣索然,他想开发一个更有意义的课题。
当刘自鸿把这个想法告诉自己的导师时,后者很是惊讶,但更是无奈。惊讶的是,在此之前,没有一个学生会自己去提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而且还是一个中国学生;无奈的是,他也无法给予刘自鸿什么指导。
在刘自鸿的人生规划中,创业改变世界是他的宿命。因此博士毕业后,在IBM纽约研发中心历练3年的他,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柔宇创立之初也获得了风险资本的青睐。据深创投相关投资人透露,初见刘自鸿时,这个创业者没有做好的样品,也没有搭好的团队,只有他本人以及他发表的几篇学术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
其实著名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比以上投资方都有更早的投资机会。2012年初,刘自鸿回到斯坦福演讲时偶遇徐小平,并向后者阐述自己的创业项目。徐小平虽然很感兴趣,但一听3000万美金的估值,觉得太贵,最后就没有投资。
拿到融资后,经过两年的韬光养晦,2014年8月,柔宇通过视频正式发布了世界第一款厚度仅为0.01毫米的新型柔性电子显示屏的显示模组。
不过显然,刘自鸿想要“掰弯世界”的创业初心让他抵制住了诱惑,“袋口球哲学”也再次起了作用。
随着蝉翼屏的推出,柔宇开始迎来各路资本的争相追逐。截至2020年5月,柔宇一共完成9轮共计61.97亿元的股权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深创投、IDG资本、基石资本、中信资本、源政投资、前海母基金、尚乘集团、越秀产业基金、盈科资本等。最高峰时,柔宇估值一度达到522亿元,是当时成长最快的科技独角兽企业之一。
柔宇对自己的手机十分自信。次年2月,在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通讯大会上,三星与华为都把折叠屏手机放在一个玻璃罩里,像保护一件艺术品,而柔宇却能让受邀前来的媒体记者任意把玩。
最高光的时刻应该是在2018年。那年5月,刘自鸿作为科创企业代表,受邀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座谈会”。面对主要领导,刘自鸿慷慨激昂地讲诉柔宇的发展和愿景,他仿佛看到柔性屏的世界正在包围着他。
在柔宇估值一路高涨的同时,质疑也同样围绕着柔宇。在大家看来,与超高融资额对应的应该是不菲的成绩。然而无论是折叠屏手机的销量,还是合作的下游厂商客户数,柔宇的进展都是差强人意。
过去几年,包括三星、京东方在内的传统显示屏厂商主导的柔性屏技术路线是LTPS 路线,使用的背板材料是低温多晶硅。但柔宇却与众不同,走的是自主研发、独一无二的超低温非硅制程集成技术路线(ULT-NSSP),使用的是非晶硅材料。
为了验证自己的技术路线具备前瞻性和竞争力,柔宇必须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并大规模量产。不过由于显示屏是个重资产和长周期的行业,柔宇起初其实并不想自建工厂,而是想验证好核心技术和产业化路线后,将解决方案打包给有资源和生产经验的传统面板厂商。
但在一些面板行业人士看来,是否自建产线并不是一个值得纠结的问题。主流做法就是自己包揽设计和生产,基本上不存在代工的可行性。于是2015年底,柔宇开始在深圳龙岗区坪地建设“全球首条类6代(5.5代)全柔性显示屏生产线”。按照规划,一期产线每年能生产280万片屏幕。二期投产后,年产能将增至约880万片。
另外,柔宇的资金利用效率也稍逊一筹。深天马和维信诺的5.5代柔性屏产线的投资都在45亿元左右,而柔宇一期工程则花了60亿元。更糟糕的是,2017年10月,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OLED产线宣布量产,比柔宇5.5代产线的投产还早了半年之多。
战略摇摆
一直以来,柔宇有两条商业化途径。一条是To B,做柔性屏供应商。这也是大多数面板厂商的共同选择,下游客户包括消费电子、汽车等。其中,最有价值的便是能大规模采购标准化产品的手机厂商。另一条是To C,直接做柔性屏电子产品,如自己做折叠屏手机。这条路上,目前只有柔宇一家。
这无疑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屏幕的黑边较宽;二是屏幕的颗粒感更强。显然,客户的消费体验会大受影响。
令人感叹的是,柔宇没有继续改善产品缺陷以专注服务手机客户,而是从2017年开始选择了另外一条商业化路径——研发自有品牌的折叠屏手机。
柔宇要想杀出重围,需要具备多个因素:柔宇的柔性屏技术独一无二;柔性屏是下一代手机竞争的关键要素;柔性屏手机市场在快速爆发;大量的资金支持;柔宇需要具备除研发之外的产品、品牌、渠道等综合能力。
于是在资本的压力下,亟需新故事的柔宇开始研发手机。2018年10月,柔宇抢在三星之前发布了“全球首款柔性屏手机”,一时意气风发。
除了交货时间晚,柔宇手机的产品体验也是差强人意。有粉丝曾向柔宇反馈手机滑动时的画面拖影问题,但得到的回复却是“华为不是也有这问题”,“这可以解决,但没有必要”。
据一位接近柔宇的人士透露,柔宇之所以选择外折,是因为内折需要一块非柔性外屏,刘自鸿觉得采购其他公司的屏幕“没面子”。而其他品牌推出的折叠屏手机,几乎都选了更加实用的内折。
所以事实上,即使柔宇手机比竞争对手要便宜几千元,它的销量依然是惨不忍睹。据柔宇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柔派手机平均单价为5985元,其累计销量不超过1.5万部。到了下半年,据《清流实验室》报道,柔宇开始处理卖不出去的手机存货,一批流入华强北的柔派1手机,定价从8999元降为了3000余元。
危机爆发
2019年1月,小米总裁林斌在微博宣布小米做出“全球第一台折叠屏手机”。柔宇时任副总裁樊俊不服,随即在朋友圈发长文指出“第一台折叠屏来自柔宇”,指责小米撒谎、价值观有问题,而刘自鸿不久也加入喊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虽远必诛”。
据柔宇向科创板递交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2020年上半年,柔宇累计营收5.17亿元,主要来自企业解决方案和消费解决方案,但累计亏损却高达31.95亿元。
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同时,柔宇的融资途径也逐渐受阻。自成立以来,柔宇一共获得9轮总计61.97亿元的股权融资,和36.53亿元的债权融资。不过自2020年5月获得最后一笔F轮融资后,柔宇再也没有宣布过新的融资消息。
融资受阻、造血不足、持续亏损,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柔宇的资金链濒临断裂,危机开始逐步爆发。据柔宇总经办相关人士透露,2021年4月初,柔宇账上只剩不到1亿元人民币现金,已经开始拖欠管理层的部分工资。而在此之前,柔宇已拖欠部分供应商的结款半年到一年。
只是员工们的耐心有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最后各种怨声载道开始此起彼伏,“柔宇不行了”的消息也在公共舆论场甚嚣尘上。
无力回天
2021年5月,联想集团前副总裁赵泓加入柔宇科技担任COO,负责战略、核心业务整合和运营管理。据《晚点 LatePost》报道,赵泓试图推动柔宇砍掉to C业务,转型为纯粹的屏幕供应商。在巨头环伺的面板行业里,这条路虽然很难,但也好于在两条路中摇摆不定。
直到今年5月,在资金链危机爆发一年以后,柔宇才正式启动裁员,同时给ATP部门的员工加薪,后者主要负责柔性屏幕研发及生产,对应to B的业务。
第二是和华强北的合作。这是一笔去年底宣布的价值6亿元的大额订单,具体是为华强北供应维修屏模组。但因为柔宇缺乏资金,产线无法正常运转,这项合作的进展也不顺利。
柔宇的缓慢转型,或许跟刘自鸿的抱负密切相关。一直以来,刘自鸿都希望把世界“掰弯”,让柔性屏落地各行各业。因此他给柔宇的定位大多时候是齐头并进的综合方案解决商,而不是一家纯粹的屏幕厂商。
柔宇的独立董事刘姝威显然也看到了这个问题:“从1到N,柔宇有技术,但不善于开拓市场,所以它需要招募有经验的高管,一起推动商业化。理想的人选是要懂技术,同时有丰富的公司管理和运营经验,年龄也不能太大,要和柔宇团队有共同语言。”
2022年5月6日,历经半年多的时间,柔宇终于向在职和离职的员工补发了5个半月的基本工资。虽然尚有欠缺,但起码让人看到了行动。
不过柔宇的窟窿显然不止于此。除了员工工资,它还有许多供应商的款项尚未结清。这不,柔宇的危机在2022年9月6日进一步加深。据《新浪科技》报道,在众多供应商的申请下,柔宇科技名下价值3714万元的财产被法院查封、冻结。
写在最后
但现实是,科学家或者说技术人员,离真正的企业家其实还有不小距离。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权威,技术积累也比较雄厚,但严谨的科学思维也会带来性格的相对固化,容易单线思考、迷信技术,从而失去对商业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显然在柔宇的成长过程中,刘自鸿没有找到这样的合伙人,再加上自身在战略和商业化抉择中不断出现错误,才导致今天这种局面。有位企业家说过,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但有时固而不执也是一种正确的做事态度。
原定于9月22日“上会”,9月21日燕窝品牌“燕之屋”却主动撤回了IPO申报,燕窝第一股的梦想就此破灭。
普通旁观者看来,燕之屋上市应该没啥问题。2020年10月“辛巴燕窝事件”导致消费者对燕窝的警惕性提高,但燕之屋业绩上并未受影响,2019年至2021年燕之屋营收逐年提高,分别为9.51亿元、12.99亿元和14.9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10.13万元、1.2亿元和1.67亿元。
谁是压死燕之屋上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若能成功,燕之屋将成为国内“燕窝第一股”,但得通过证监会这一关。今年4月22日,针对其招股说明书,证监会洋洋洒洒写了两万多字意见,一共提了57个问题。
广告中刘嘉玲曾表示自己保养的秘诀是“吃燕窝只选燕之屋碗燕”,还说自己“每天吃一碗燕之屋的碗燕”;一些软广中还写道,清朝皇帝因使用燕窝而长寿,慈禧太后靠燕窝滋补,年过六旬容颜依旧……
合着原股东先把钱先分了,然后上市“借钱”搞经营,你让二级市场上股民怎么想?
有媒体发现,今年4月,印尼农业部长出席燕之屋第一大供应商PT ANUGERAH CITRA WALET INDONESIA出口放行仪式,新闻稿里,燕之屋说这是自己的工厂。另外这家公司跟领导的合影中,赠送的礼品是燕之屋的产品。
2021年上半年,燕之屋以避免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为由,以8,000万收购了郑文滨薛凤英夫妇、李有泉这两大经销商手中的业务,带来商誉6,415.44万元。媒体的疑问是,这笔收购真的值这么多钱吗?且经过这次操作,燕之屋关联交易的比例仅从2019年的17.65%下降到2021年的11.18%。
当一份招股说明书被找出,疑似“虚假宣传”、“过渡分红”、“关联交易”、“高溢价收购”、“财务合规性问题”、“董事长大量负债”等时,任何问题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数学老师到燕窝大佬,未上市已经套现1.23亿
黄健先是在厦门一家韩资企业打工,后发现燕窝在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的大陆有潜力市场,经过多次东南亚考察。1997年,黄健联合妻子、姐姐成立“双丹马”燕窝品牌。
2002年连锁加盟模式在中国兴起,黄健判断这种方式将会“挣钱”,但遭到家人反对。
经过五六年摸索,2007年黄健把连锁加盟整明白了,加盟手册、运营手册、炖煮手册等材料逐渐完备。并且有意识地从女性养颜保健为突破口,黄健决定从燕窝第一大消费市场香港地区入手,并重金聘请著名影星刘嘉玲做代言人。
看时机已到,2011年黄健打印好了招股说明书,筹备赴港上市,但“毒血燕事件”爆发,黄健差点遭遇灭顶之灾。
当时因奶粉事件,全国格外重视食品安全,燕之屋作为燕窝行业重点企业自然受到媒体更多关注,央视3·15节目组等新闻媒体,都选择燕之屋作为调查对象,《焦点访谈》做了两期节目。
这期间,黄健迎来人生至暗时刻,原材料无法进口,燕之屋港股上市暂停,本来有意向合作的100多个加盟商立即停止了合作,已有的加盟商门店关停了200多家,退货、违约等带来2亿多元的流动资金压力。
挣扎了一两年,有人愿意出手相救。2014年黄健决定改造家族式企业,与基金投资者一同成立“厦门燕之屋燕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紧接着又成立“厦门燕之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前者,燕之屋重启发展。黄健并没吃亏,自2014年12月至2020年10月,双丹马累计向其他战投转让公司40.6%的股权,合计套现1.23亿。
燕之屋2019年第二次传出筹划在港股上市的消息,不过完成海外融资架构VIE后悄然终止,后转战A股上市,结果又没成功。
燕窝为什么成为智商税重灾区?
看起来还不错的“成绩单”其实掩盖了不少问题。过去3年,燕之屋的碗燕产品贡献营收分别是2.83亿元、2.95亿元、4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是61.4%、52.26%、54.86%。鲜炖燕窝的营收占比分别是11.03%、22.42%、21.75%,两款产品占到总营收的70%以上。
截至2021年底,纳入CAIQ(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溯源的国内燕窝加工企业100家、燕窝进口商682家、燕窝经销商17,615家,CAIQ溯源体系平台会员数过万家。
营销已成为燕之屋最大的“法宝”。2019年至2021年,燕之屋销售费用分别约为3.08亿元、3.17亿元和3.91亿元,费用常年占总营收的25%以上,3年累计销售费用超过10亿元,是其间净利润的近3倍。而销售费用中70%左右用在广告宣传上,也就是说,3年燕之屋花了7亿做广告。
微博、小红书、抖音上有大量关于燕之屋的帖子,总结起来就是,女人一定要吃燕窝,早餐要吃燕窝,秋冬滋养要吃燕窝,怀孕也要吃燕窝……姚晨、熊黛林、包文婧、苏芒等众多明星也都在吃燕之屋的燕窝。
每吃一口燕窝,给明星送点钱不算什么,“大头”都被燕之屋收入囊中。他们再拿钱去打广告,然后消费者接着买。与豪气的广告费用相比,燕之屋在研发上的投入少得可怜。2019年至2021年,燕之屋对应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19亿元、0.18亿元、0.1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不足2%。最直抵灵魂的问题来了,燕窝是智商税吗?
燕之屋曾经在广告软文中写到“清朝的皇帝因食用燕窝而长寿”,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清朝最后几位皇帝驾崩的年纪,放到现在可能还没有读完博士。
科学家也曾经对燕窝的成分进行了化验。结果显示干燕窝中含有约50%的蛋白质、30%的碳水化合物、10%左右的水分以及一些矿物质。科学家认为,“从蛋白质角度而言,燕窝的蛋白质算不上优质”。另外,燕窝引以为傲的唾液酸,多吃几个鸡蛋也可以补充。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 年中国大健康消费发展白皮书》,在滋补养生类目中,燕窝成交额占比约为三成,占据第一位置。另据国燕委发布的《2020年燕窝行业白皮书》,中国燕窝消费市场在2020年已达到约400亿左右规模。
吃燕窝的人还在持续增长,总有一天,资本市场会出现“燕窝第一股”,只是不知道承接这一名号的,会不会是燕之屋和它的老板黄健呢?(来源:金融八卦女频道 作者:黄沐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