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透视
年轻创业者们不再乐观 敢于创业的越来越少
【博览财经特稿】寒气之下,年轻的创业者都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但是无论创业失败还是保守推进,都可以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找到乐观的精神。
近一年来,郝一鸣一直在为自己的项目找投资人,但是结果并不如意。之前聊过的投资人都说项目不错,但到投钱的时候就都开始观望。他能明显感觉出来投资人变得越来越谨慎和保守。
郝一鸣2020年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2019年开始筹划创业,毕业后不久就付诸实施。目前他已经为此投进了十几万元,除了自己的存款,还有父母的支持。像他这样刚毕业就创业的大学生,如今已经不多了。他不止一次地说:“脑子不正常的才创业”。
几年前,大学生创业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2015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各省市响应国家政策纷纷涌现出创业孵化基地,象牙塔里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水涨船高。
郝一鸣的项目是做基因数据生成虚拟形象,因为涉及基因,在大众的认知里还担忧有隐私泄露的风险。教育市场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但当下更重要的问题是,投资人手里的钱也不多了,投资倾向保守,初创阶段的项目在投资人看来风险极高。
现在,杨喜堤一边读博士一边创业。他把之前和朋友创立的软件公司转向研究算法和技术,还和两家工程建筑企业合资在云南筹备建猪场,估算总投资1.2个亿。建厂是重资本投资,杨喜堤最开始就没往找投资人这方面想,觉得成功的概率比较小,建厂资金的筹措还是靠合资的建筑企业出资,以及走传统的银行贷款渠道。
像郝一鸣和杨喜堤这样的创业者,感受到的大多是投资方和上游产业传递下来的寒气。而对一些依赖线下的实体创业者来说,让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寻求其他出路的,还是因为疫情。
营业初期为了获客,范范和合伙人刻意压低每单的价格,开店不久就在美团的休闲娱乐板块上做到了南京的前三。不过,当时的客单量是靠着前期大量低价单撑起的,离盈利还差一截。正当范范憧憬着生意能够逐渐走上正轨的时候,3月底南京的疫情给他来了个措手不及。
像范范这样的不在少数,疫情的反复不断给创业者们施加不确定因素,无论是时间还是经济成本,都在一项一项叠加。即便不是严重依赖线下客流获得收入的服务型业务,也遇到了办公场地、政策限制的影响,在山西的郭鑫享受学校创业基地的便利,一直在学校里办公。
杨喜堤还提到,今年来找他聊创业的人明显变少了。以前会有很多人来问我的意见,让我帮他们看看商业模式是不是可行,很多的商业模式我其实都感觉没必要做,但是大家都很热衷搞这个。但是现在,所有企业都变的很谨慎,不愿意朝外面投资。所以我一直说,现在不是创业的最好时候。
年轻人普遍选择求稳,敢于创业的越来越少。不过,现在选择创业的毕业生已经很少有那种头脑发热、盲目跟风的人了,他们大多都是上学时就开始了创业准备,有一部分在校期间就积累了足够多的创业经验和资源。
2019年的夏天,涂陈昊还在紧张地准备考研。紧张而投入的复习让他很痛苦不堪。“或许不太适合考研这条路呢?”他悄悄在心里打了退堂鼓。复习进行到了10月,最终决定不考了,一位老师和他说可以试着创业。
2020年12月,公司正式建立起来。注册的流程并不麻烦,5000元注册公司,做虚拟地址的费用,2400元每年的代记账,“当时一口气交了7400块,营业执照第二天就下来了”。公司成立的时候,团队的主力其实也就只有三个合伙人。
报告前前后后忙了三四个礼拜,进账了第一笔钱2万元,“这是我们公司的第一桶金,开的第一张发票就是这单的。”因为第一次开发票,涂陈浩搞的手忙脚乱,先是把票放反了,然后又打印出界了……光开那一张就废了六七张发票。
经过人打听,这些公司最后找到了涂陈昊,“可能当时北京的一些团队也没回来,总之就是没人接活儿。”2月到5月这段时间,涂陈昊接了3、4个项目,给团队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涂陈昊承认自己是幸运的,因为创业到现在一直比较顺利,父母也从最初的不太认同,到“能养活自己就行”的支持态度。
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尝试了很多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因为技术壁垒,大部分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于是,李琰婕就和团队成员们就决定从袋泡茶入手,最终获得了大创的省级立项。从0到1的大学生创业故事,也成为了她们在小红书上品牌宣传的主要卖点。
2019年6月,他组建了一个公众号团队,以学校内的学生为资源,谈下来许多代理业务,包括资格证培训、鲜奶配送、羽绒服售卖等。2020年开始,公众号有所起色,他们也开始接到微信公众号广告投放,单条价格在500元-800元。
这个年龄,经得起失败
但是真正办好休学手续,搬出来之后,威利并没有接到更多的合作邀约,疫情也仍然反复。他坦言,“入局前看到的都是机会和收益,做了之后才认识到风险和成本。”今年回到校园读大四,面对就业的抉择,威利选择了考研,跨考国际商务专业。
经过了做代理、办公司、做自媒体的这些尝试之后,威利反而认识到现在的时机还不太充足,人力、团队、项目都不成熟,现在做成功概率很低。他保守地选择报考一所北京的综合类高校,今年唯一的目标就是考研上岸。
毕业找工作的过程中,这段创业经历也对他有不少帮助,面试中HR会着重问他这段经历,最终成功拿到了offer。现在工作之余,范范也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小红书账号,希望未来能够发展成一个副业。
“创业失败”这件事在创业者们看来,并非是对于人生的全盘否定,更多获得的反而是经验和成长。范范和威利都认为,创业失败让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暂时还不适合做这件事,无论从能力上还是阅历上。
如果工作几年之后再创业,家庭、中年危机的压力会一个一个找上门,这个时候如果创业失败,就会有负罪感。郝一鸣还观察到,自己接触的数位投资圈的人,很多都像长辈一样对他,“大家会觉得你是小孩子,很多事情都愿意教你带你,但如果等到年纪大了,一旦什么做不好,别人就会觉得是你不会做事。”
不可否认的是,创业者们不论再怎么乐观,他们也开始更加谨慎,主动或者被动地放慢脚步。
郝一鸣还在杭州坚持着,他告诉我们,等进行不下去、卡住了,他打算再回成都继续打工,攒一些钱再继续回到杭州的公司。现在看来他的项目还在有序地进行中,已经有了一批用户。就等有投资人可以投给他们一笔资金,来支持项目的完全落地。和所有创业者一样,一鸣一直认为自己的“数字克隆人”是一个有价值有市场的东西,既然有空间有需求,一定能行。
涂陈昊前几天在朋友圈发了团队招聘的信息,文案是“好消息是,新来的朋友们可以直接入驻新场地,与我们一起共创未来”。(来源:半熟财经(ID:Banshu-Caijing) 作者:刘嘉欣、王莘莘 编辑:余乐)(文中范范和威利均为化名)
光鲜数据背后一个冷酷事实 国产水果“恨铁不成钢”
【博览财经特稿】又到瓜果飘香的丰收季节,空气里满是醉人的甜蜜。比起消费者们乐见其成的“水果自由”,果农们却是如履薄冰。这是因为行业内多年未破的怪圈——国产水果每到上市季就滞销,最终只能贱卖甚至倒掉。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21年,我国果品产量达29970.2万吨,产值近两万亿,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国。
但这串看似光鲜的数据背后,却存在一个冷酷的事实:国产水果的年损耗多达1200万吨,造成经济损失达4000亿人民币,丰产不丰收,有量无市。
“拿来主义”的后果就是,我国水果品种高度依赖外国,缺乏优质本地品种,产业发展缓慢,产品采摘、分选、包装严重落后,低档与同质化成为国内水果难以摆脱的“标签”。
墙内开花墙外香 国产水果的隐痛
事情的导火索在于,高某将佳沛公司实验研究出的“阳光金果”和“魅力金果”的果树芽木偷运出去,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我国果农大规模种植。
众所周知,猕猴桃原本产自中国,世界上54个猕猴桃品种,中国就有52种及38个亚种,但最后却是在新西兰被发扬光大,进而打造成世界最知名的猕猴桃品牌“佳沛”,每年生产近8000万箱,销售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价格上的落差则更为明显。一边是一个售价高达12-30元的奇异果,一边是4-8元每斤的土生猕猴桃,背后的经济效益,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除这桩惊人的猕猴桃案,2020年,美国加州的International Fruit Genetics曾起诉中国,认为中国盗种了他们育种研发的甜蜜蓝宝石葡萄。
国产水果饱受诟病的“拿来主义”背后,其实是基于当初的国情所决定的。在尚且吃不饱饭的年代,专家们选择将科研集中在粮食育种上,直到改革开放后,我国果蔬育种才开始起步,且在1996-2007年间,由于科研体制的变化,还出现了育种停顿的问题。
以国产苹果为例,2016年的产量为4388万吨,其中超过70%的苹果是红富士品种。有人曾把全国不同产区的苹果放在一起进行盲测,结果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专业人士,都不能准确说出各个苹果的出处。
乱象重重人心尽失 国产水果顽疾难消
在暗访调查中发现,当地沃柑经采摘后会被送到洗果厂,进行清洗、打蜡并浸泡抑菌农药保鲜。而在浸泡过程中,会混合使用多种抑菌农药,浸泡后的沃柑并未按照存储安全间隔期,而是直接送往市场销售。
如果担心浓度不够导致沃柑腐烂,果商还可自行购买农药继续添加,如此沃柑可以保存两个月左右,待到价格上涨时再行出手。这种未经存储降解的果面会有农药残留,食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深知内幕的果农从来不吃,却对“潜规则”视若无睹,只因这样才能赚到更多“辛苦钱”。
葡萄品种“阳光玫瑰”,就是前车之鉴。早在10年刚引进的时候,我国阳光玫瑰种植面积只有几百亩,而到现在,种植面积已达到了八十万亩。
但在国内,大多数情况下用的是动物源性的有机肥,比如动物粪便,甚至有果农为了节省成本,利用有机肥,比如磷肥、钾肥、钙肥。要知道,长期使用化肥农药,会打破果树自有的生态平衡和免疫力,一旦停止就会出现大量减产乃至绝收,于是化肥使用年复一年,土地越来越贫瘠,收获的果子越来越不好吃。
因此,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终于吃上了这个昔日的水果贵族,却发现不仅没有想象中的惊艳,还有点涩口,更尝不出来什么“玫瑰香”,都不及普通的巨峰好吃。失望过后,被市场抛弃是理所当然的结局。
近年来,国产水果滞销的新闻频出,如陕西苹果、眉山柚子等,来自进口水果的强烈冲击,压得国产水果毫无还手之力。
2020年之后,虽然受疫情影响,进口水果数量有所减缓,但水果贸易逆差仍在持续扩大。根据预测,未来10年中国水果进口的平均增速将持续高于出口的平均速度。从水果的进口量看,樱桃和榴莲一直是我国进口水果的热门品类。比如泰国80%的榴莲,智利80%的鲜樱桃都进入到了中国的消费市场,即便售价不菲,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供需两旺。
反观我国,到现在还没有标准化的果品质量管理体系,果品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现象屡见不鲜,无序的发展更是不断拉低着中国水果的总体质量。
日本政府对农业生物技术、品种的研发也非常重视,将发展生物农业技术纳入到了国家发展规划中,结合地区土壤、地形等特点研发不同品种,走精细化品牌农业发展道路。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了依赖国外引入品种,可能带来的“卡脖子”问题。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里,专门提出了“要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目标,加强自主选育品种,既是立足当下,也是面向未来。随着国外对于种子知识产权的日渐收紧,水果战争已不是小打小闹的格局,握住品种研发的“芯”,刻不容缓。
当然,罗马非一日建成。无论是市场化研发、标准化种植,还是社会化服务、供应链输送,我国水果产业有太多亟待提高的地方,还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但是,如果不能从根上真正重视起来,总是一味“躺平”,国产水果的未来,恐怕依然难逃“恨铁不成钢”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