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大盘全天窄幅震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两市成交额6358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713亿。个股涨多跌少,两市近3000只个股上涨。截至收盘,沪指涨0.01%,深成指涨0.09%,创业板指跌0.06%。 从热点层面来看,数字经济板块表现较强,数据安全、信创方向领涨。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数字经济作为地方两会高频词,在近期也迎来了密集的政策催化,预计全国两会也会有重点部署。 总体来看,节前避险情绪与获利盘兑现压力共振,两市延续弱势震荡走势。比较积极的信号是,市场热点有序切换,数字经济接力大消费,引领市场偏好。地方两会窗口之后,全国两会预热将成为新的风向标。所以,后续政策主题博弈还会有新的催化剂,市场暂无大的下行风险。 但受制于中期复苏预期的不确定性,指数向上突破需要更多基本面复苏信号的支撑,这可能需要等到春节之后。短线来看,预计指数将继续维持窄幅震荡,重点关注结构性机会。 配置上,大消费板块全线调整,短线谨慎参与,关注春节期间的消费数据。数字经济在短线反弹之后,预计会有震荡分化。接下来可以重点关注政策预期较强,且相对滞涨的方向,比如地产链中的家电家具、银行,以及央企改革。 【政策解读】节前倒计时,缩量震荡不改宏观及热点继续向好 节前最后两个交易日了,节前避险情绪与获利盘兑现压力共振,让18日的市场重回缩量震荡走势,这是正常的。但总体上,无论是宏观环境、人民币汇率对资本市场预期,还是行业政策催化的热点轮动方面,都没有变坏的迹象。 宏观层面值得注意的是,克强总理18日在京亲切会见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并座谈交流时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相信中国经济将加快恢复和回升。 最高决策层首先表达了对2022年经济指标的“相对满意”。定性是全年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好于预期,居民消费价格在世界通胀高企背景下仅上涨2%,且没有持续大幅增加赤字,也没有超发货币,有力推动粮食和能源供应稳定,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成绩殊为不易。而决策层对2023年经济目标表达了更明确更强烈的信心。 考虑到这是对在华工作外国专家的表态,也就是决策层在向海外舆论释放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信号,再结合正在召开的冬季达沃斯论坛上全球都在讨论中国放开和复苏对世界经济的拉动力,决策层要借此增强对全球经济事务话语权,并争取更多经济合作伙伴的意图明显。 而这对于进一步刺激当前海外资金强化看多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2023年表现,预期影响也会很大。将保证节前最后两个交易日以及节后市场,北上资金持续保持乐观情绪。 此外,最高决策层18日还强调,目前,防控重心已经从防感染转移到医疗救治上来,要进一步扩充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增加药品配备,特别要做好重症救治的应对准备,保障正常医疗秩序。国家医保局披露国产特效药阿兹夫定片在降价35后进入医保、日产量提高148%,春节期间对二次干扰高峰的担忧可以进一步减弱。 外部方面,日本央行18日意外地宣布“按兵不动”,维持货币政策不变,将利率水平维持在-0.1%,且未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将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左右——这被认为对A股和人民币汇率均是利好。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货币政策发布会上对此表示,不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收益率区间;将继续保持宽松政策,必要时会毫不犹豫地加码宽松;通胀仍有上行风险,但无法持续实现2%的通胀目标;日本经济正在回升,但不确定性仍极高。 此前市场是普遍认为日本央行将在最新货币政策声明中会更改此前的宽松路线而表达转向收缩的态度,结果日本央行即便承认通胀压力,但依然坚持宽松不变,原因是相对于目前接近3%,但2023年将跌回2%以下的CPI数据,日本央行对今年日本经济增速的下调压力更担忧。消息一出18日当天的日股大涨2.5%,而日元兑美元跳水跌2%。 对中国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影响而言,由于日本央行的全球地位影响远无法与美联储相比,日本经济和股市的规模更是与中国差距越来越大。因此,虽然日本央行超预期继续维持宽松,但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很小,我们的货币政策仍会以国内需求为主。当然,日股上涨预期对稍晚开市的A股是正面信号,而日元继续贬值预期,对于在储备地位仅次于日元的人民币继续升值也是相对有利的。这会间接继续强化外资对人民币资产的购买热潮。 不过,昨天公布的美国12月PPI指数创疫情以来最大跌幅、零售数据环比下降1.1%以及微软、亚马逊等大型公司大幅裁员,凸显经济放缓迹象,但美联储官员表示2月可能继续加息的影响,18日的隔夜美股超高回落,道指跌跌1.8%表现最差,标普大盘跌1.6%,纳指跌1.2%,这可能对节前最后两个交易日的A股形成短暂的利空传导。 因此,综合内外消息来看,节前行情预计就震荡结束了,资金已经重在期待节后表现了。 热点催化消息上,需要重视的是—— 其一,工信部对今年新能源车的政策扶持的侧重点大改,行业进入新阶段, 工信部新闻发言人18日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拓展期,后续将进一步加强支持,工信部特别强调,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适时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工作。 工信部关于对后续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刺激增量需求提了很多设想,扶持政策方面,要求推动落实车购税、车船税、牌照等有关支持政策,编制好汽车产业绿色发展路线图;市场拓展方面,要求继续大力推进充电桩基础设施的建设,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城市试点,进一步强化质量品牌建设;技术创新方面,要求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以及车用操作系统等新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供应链上,要求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保障好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加快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还表示要避免行业投资浪费。 总结而言就是,政策面从之前侧重刺激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转而现在更注重对企业品牌、生产质量、技术自主创新、产业链配套协调等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而与这种政策转变相一致的一个市场变化是,2023年新能源车行业执行多年的补贴政策将会结束,今年新能源车行业竞争将进入一个新局面。 而从今年伊始特斯拉和国内的竞争对手们就打起激烈降价战,可见随着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接下来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强弱将更多决定其2023年市场表现。股市层面,今年换电模式和氢能源车的增速有可能超过整体新能源车增速,而智能网联相关的软硬件细分会有很多技术创新公布。另外电池回收可能成为新热点。 其二,医美行业已经摆脱阳康后遗症的干扰迅速复苏,有可能成消费板块最后的洼地。 去年12月末,因有多起阳性康复人群在接受医美后出现副作用的消息被报道。为此,有关部门在今年元旦时出台文件限制阳康人群在一定时间内(2-4周)做医美。包括医美麻醉手术、肉毒素注射、玻尿酸注射、激光抗衰等多项医美项目提出限制意见。 这给本被认为是“反弹确定性高”的医美行业蒙上一层不确定性。随即,刚恢复元气的线下医美门店客户量立刻减少,而当时刚刚才反弹不久的A股医美板块重回调整状态。 不过,随着疫情稳定,上述政策对线下医美的影响已明显减弱。调查显示,1月中旬以来,轻医美消费极速增长。原因一是临近春节假期,消费者普遍渴望“美美过新年”,加之医美医生分批放假,服务供给减少,因此,不少医美门店已出现排期等候医美的情况。 尤其随着此前专家预警的春节二次感染高峰出现几率越来越低,摆脱干扰的医美行业,短中期可能迎来真正报复性复苏。鉴于此前餐饮酒店旅游商贸等消费板块已率先实现并在股市充分体现,复苏最晚的医美消费反而可能成为春节期间仅次于影视娱乐板块的需求暴增领域,并大概率受到资金的充分聚焦。 其三,今年春节档票房预售已破2亿,预计将迎来三年来最高票房的一个春节档,电影行业正走出至暗时刻,影视股估值修复可期。据悉,四部真人电影《无名》《满江红》《流浪地球2》《交换人生》预售票房分列前四位。 实际上,除了近期较热门的春节档,多款重磅国产电影宣布定档2月-5月,包括《风再起时》、《宇宙探索编辑部》、《长空之王》等。同时,进口片破冰开启困境反转,《黑豹2》、《蚁人3:量子狂潮》将于2月7日与2月17日定档,进一步丰富国内电影内容供给。 受益于优质内容供给及防疫松绑,观影需求有望大幅复苏,助于院线行业基本面触底回升,截止1月9日,全国影院营业率达82.6%,电影2023有望成困境反转之年。具体可重点关注此次春节档电影的出品方以及院线龙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