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透视
深入理解了年轻人想啥 才能明白生育率为啥那么差
【博览财经特稿】高房价这个被谈烂了的问题。房价和生育率的关系比较复杂,高房价的地方生育率肯定不行,低房价的地方也不一定行。整体而言,低房价的地区生育率要强那么一丢丢。那房价具体怎么影响到生育呢?
对投入不足的恐惧,让大家进而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了恐惧。尤其是此起彼伏鸡娃事迹,让太多人毛骨悚然。想想自己英语不咋地,有个四级基础,可是毕业这么多年,也基本上忘光了,复杂点的词汇只记住一个“abandon”。一听人家海淀孩子十来岁就上万词汇量,可以正常英语交流。因为人家从小学就有英语环境,父母都熟练掌握英语,平时教一个汉语词汇,就学一个英语。而自己的英语不如人家小孩,是不是觉得起跑线上就输了?是不是有种将来自己孩子要给人家当司机的感觉?
深吸一口气,再想想,如果你是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七千的收入去掉房租,或者将来买个二三十平的小房子,把自己的游戏机、投影仪、电脑、懒人沙发都搬进去,上班、玩游戏、年底旅游,如果能碰上一个志同道合的妹子一起玩感觉也不错。
说到这里,就得提一句,很多人说到“不婚主义”,就以为是女权,这几年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男的越来越不追女孩”,不少女孩被剩下,真的不是因为坚持不婚,真的是没人追。他们不追女孩平时都忙些啥呢?大家仔细体会下下边这些话:“不谈恋爱的男生有多爽,攒钱买设备玩到天荒地老”,“只有坚持不交女朋友,你才知道自己多省钱”。
很多老员工在公司对年轻人好像有种优越感,其实私下里年轻人把你当狗和反面教材。出于对年龄大了之后的恐惧,自然也会延伸到生育决策上。
这些问题其实传统也没答案,老一辈只需要让孩子记住“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像说教一样传播下去,别问为什么,只需要记住结论。有些地方的人近乎病态地对儿子有所执迷,并不是他们有啥缜密的逻辑支持这个想法,而是纯粹被植入到了大脑里,从没想过为啥。
那问题来了,现代教育和传统观念有仇吗?并没有,只是教育天然解构传统。
没有刨根问底的思想,就没法处理那些复杂的问题,比如最近最喜欢聊的火箭、飞机、编程问题,碰到问题你不刨到根上,迟早出大事。所以说科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整套思维方式,质疑一切,解构一切,没啥事情是天然成立的,这种矛头自然会对准传统思想。
刨根问题是解构主义的一部分,一旦开始了思考,自然会思考“婚姻是什么”,一种无关爱情的财产制度,是私有制崛起的产物,为了财产继承出现的东西;生孩子又为了啥?不为啥,你的基因本质就是一串病毒,生命的意义就是复制,没有其他的意义。三四代之后,你会彻底被这个世界遗忘,你所做的一切对于世界并没有什么改变。
也就是说,一旦接受了现代教育,就开始刨根问底,一问就发现大部分问题跟个洋葱似的,剥到最后啥也没。既然所有的都是假的,那只有眼前的快乐才是真的,享受眼前的快乐,才不会辜负来这个世界走一遭。
但是这么做经常会导致你频繁受委屈,所以又得提倡“吃亏是福”。大家也能感觉到,80后的父母普遍是这种,一辈子忙忙碌碌,年龄大了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孙子辈。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你们年龄大了,你们行吗?
至于很多人痛心疾首这种传统观念的缺失,可是他自己也是喊得凶,行为上也不想奉献,只是想让别人奉献。就好像有些人为制造业骄傲,同时骂人的时候口头禅也是“找个厂上班去吧”。
之前抖音上有个“废物”博主,他就说为啥自己不指望养儿防老呢?因为他很有经验,自己是个24K纯废物,赚得还不够自己花,父母都别想指望自己,他怎么会指望将来孩子养自己呢?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说博主你有啥解决方案?没有。
而且你没法要求一个得到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啥也不干使劲在家生,叠加现在抚养成本实在是太高。你几乎只有两个选择,花大价钱使劲去军备竞争,或者放养,将来让他给那些得到了良好资源的孩子当牛马。
以前大家生孩子的思路是先把孩子生出来,再看看哪个比较成气,然后再决定怎么教育。现在肯定不行了嘛,现在大家是先算算自己的收入能“精养”几个,再决定生几个。按照未来精英的成本来核算,绝大部分人一个都生不起。这些观念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都一直影响着我们。
这种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提高生产力,社会上拥有多元化的工作岗位,毕业卷大厂或者公务员不再是唯一出路,到时候“螺丝钉恐惧才会降低”。比如你觉得就算没读过大学,人生也不再那么灰暗的时候,这种思潮自然也就结束了。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些高薪岗位共同特点就是存在于服务业,传统制造业是很难让学历很差的人翻身的。但是这类岗位依旧不够多,绝大部分学历不高的小年轻只能进厂或者送外卖。
生育意愿是一点点降下去的,降到底自然会慢慢反弹,只是这两件事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比如养儿防老这事是个千年传统,可是到了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当初通过高考进城,如今和父母一年见不了几次。把双方父母接到自己不到一百平的房子里住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太多的余力去照顾父母。
但是可能再过一些年,完成城市化之后,父母和孩子都住在城里,相互可以有个照应,父母的退休金还可以补贴孩子。我就知道好几个小伙伴,他们最稳定的收入,就是父母加起来那几千块的退休金,他们父母的收入比他们高,跟父母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
此外现在很多事大家一看就知道有问题,比如使劲喊着要求企业给孕妇保障,还有专家建议生一个孩子休一年,孩子爹也休半年去照顾小孩。
这玩意没有奇妙的解决方案,成本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最硬的问题,必须有人担,不是你就是别人。要不缩短假期,就跟美国似的;要不延长或者保持,但是国家出一部分成本,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就跟欧洲似的,降低社会对怀孕女性的“事实歧视”,也就是大家都不歧视你,可是就是不给你工作。
至于生产端,大家思考下为啥美国投入那么大的资源搞AI,未来十年这方面肯定会有大突破。现在为啥跨国资本满世界跑找廉价劳动力,不就是因为劳动力比那根机械臂还便宜吗?今后的趋势很明显,机械臂和工业机器人每年都在降价,到时候会锁死很多国家想通过廉价人口弯道超车的梦想。
毕竟一台挖掘机可以顶几千人,一个码农交的社保顶的上20个流水线工人交的社保,一条火车线路一年赶得上明清600年漕运的运输量,一个顶级天才的技术创新顶得上几万几十万工人农民对社保的贡献。没必要疯狂追求之前的数量优势了,那条路已经死了,就不活了。在生产力层面上发力,长期看来,这可能是唯一出路。
2022年,从广西一所211大学本科毕业的她,进入到南宁的一家国企上班。没有想象中的朝九晚五,她入职的第一天便加班到9点,此后加班成了生活常态。到了年底,不断加码的工作压得何静宇无法喘息,习惯性熬夜后的工作日只能靠咖啡来“续命”。
下班回家的15分钟里,何静宇一个人飞快地骑着电动车。结束了连轴转的一天,她终于有时间面对自己的情绪。“想到上班好累,又刚刚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眼泪唰得就掉下来了。”
网络上,现在很多人面对热点新闻都会调侃“这不是月薪三千的我要关心的事”。听起来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是很多年轻人迷茫的日常。
麦可思研究院在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有一组数据,超七成本科生毕业起薪在3000~7000元之间,其中3000元以下的约占9.2%,3000元至4000元的约占17.4%。另一组研究数据显示,毕业五年后,仍有5.9%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
工作,不好找
当时,她还有一位交往多年的异地恋男友,考虑到两人的感情发展,何静宇希望自己能储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要结婚,那之前一定要有存款,不然我哪里敢去做这些‘大人’的决定呢?”
她记得,室友们每天早出晚归地去参加毕业生双选会,有时候受疫情影响,面试还得向学院请假,拿到假条才能出门。室友们回来的时候总是一脸疲惫,没听到过什么好消息。其中有一位室友能力很强,却也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别说找到好的工作,就连一家小公司都没要。”
何静宇虽然最先找到工作,但对于工资,她也有些失望。在面试时,不太懂五险一金等其他待遇的她特意向面试官询问到手工资能有多少。结果对方言辞含糊,只说公司有专门的薪酬架构,“差不多五六千”。
可可是山东济宁人,今年24岁。一年前的她心想,能找到一份月薪三千的工作也不错了。那时的她在家待业了两年,一直全身心准备考编,但结果并不顺利。
对于山东人来说,考上编制是年轻人最应该走的一条路,几近于执念。“大家都说,‘考上编制之后,你就有一个好的前途、就能找到一个好的对象’,总之很好很好。”可可说,编制就像一种“硬通货”,譬如在婚恋市场中,有编制的身份总能备受重视。如果一方上岸了,另一方没有上岸,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分手。
可可也是山东巡考大军中的一员,在国家和省市公务员招录考试点四处奔波参加考试,短短一年里,她就去过八个考点巡考。但遗憾的是,考了两年,她也没有上岸。
3000的活法
刚开始,徐桃进入福州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她形容自己是“打杂小妹”。“开始的工作月薪只有两千出头,真的没钱赚。”2019年,她跳槽去了一家小私企,职位是会计助理,但月薪也只有三千五。
月薪三千的活法是怎样的?徐桃就是极省的那种。衣服、鞋子,她从来只买几十块钱的,唯一贵一点的一两件也没有超过三百,“带一点牌子的,我都不会考虑,因为太贵了。”徐桃三餐都是自己解决,上班的中午就带上盒饭,每个月只和一两个朋友聚餐一两顿。女生爱买的护肤品,她也只是在双十一购物节时,花上一千囤上一年的量。
“我防范意识比较重。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一定是万万不能的。我不能保证我一直有工作、有收入,所有我要有抗风险的能力,毕竟谁也说不准我爸爸的病会不会遗传给我。”作为独生子女,徐桃也背负着更重的情感负担,凡事希望为父母考虑。
她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但会告诉自己,有时候没心没肺的、不要想太多比较好。钱,能带给徐桃最重要的安全感,于是她奋力地从为数不多的3000块里攒钱,积攒人生的某种确定性。
每个月,可可都能存下一千五左右,最少的时候只花个两三百。因为她吃住在家里,从不点外卖,免去了租房、餐食等大头开支。在济宁,年轻人往往选择住在家里,租房要一千多块,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独立生活,到月末可能还要父母补贴。
只花五百块,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难以想象。不过可可的观念是:钱要花在刀刃上,“我想着要把钱攒起来,如果我要是参加考试的话,报名得交费,去异地考试还要来回的路费。买新手机会降价、买车用几年也贬值,不如攒报辅导班的钱。”
虽然不能像很多同龄人一样花钱自由,但可可却能从存钱中,找到了平和、安稳的感觉。
和徐桃、可可不同,何静宇很少去算自己的开销。第一个月的工资,3864元。月薪虽然不多,但是够花,何静宇没有太多不安。三餐吃饭都在单位饭堂,她也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所以看到银行卡里还有一定的存款,她就没有迫切的心去赚钱,只要赚的工资够花就行。
人生,不只限于3000
2021年,徐桃给某上市地产公司投了一份简历,很顺利地拿到offer,此时她的工资也涨到了六千,转正后为六千四。徐桃觉得自己很幸运,不仅工资比私企高了很多,而且有了一次大平台的工作经历。期间,她还主动去考了中级会计证。
每一次的进步,也带给她更多的底气。2022年底,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暴雷危机,徐桃不幸进入了裁员名单。但好在有证书与工作经验,她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保持在月薪五六千的水准上。
不管当下如何,人总是想改变、提升自己处境。比如可可,就一直想要做出改变。她抱怨道:“感觉疫情已经浪费掉了三年,我已经不年轻了。现在我想改变自己,把失去的三年补回来。”
她曾去过广东东莞,那里给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感觉房租、物价比老家还要便宜。所以她想过段时间就到广东找工作。“我也不指望立马能找一份月薪上万的工作,我的工作经验也少,我想先找份四五千月薪的,想通过努力,有所发展。”
何静宇的网络昵称是“小鼠”。在流行的“鼠鼠文学”(以“鼠鼠”作为第一人称开头,表达自己被生活摧残后状态的流行话语)出圈之前,她就早早被这个梗击中,“好像有种很小心翼翼、很可怜的感觉,这不就像我一样吗?”
何静宇的“鼠鼠”一面,是在工作里不太承受得住的自己。经常性的加班令人疲惫,和同事间的年龄差也让她觉得有代沟、找不到共同话题,有时候受气以后,她就产生一走了之的想法。何静宇忍不住经常想:“我是不是可以去追求轻松一点的生活?”
“我以前常在想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但突然就有了一种为了家人想要继续好好工作下去的想法。如果我辞职了,我是有存款可以养自己一段时间。但如果我的家里需要钱,我希望他们在需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得出钱来。”何静宇说。或许,这才是何静宇真正要去抓住的,属于“大人”的生活。(文中采访对象为化名,配图来源网络)(来源:南风窗 作者: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