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ChatGPT冲击下 全球制造业格局会被彻底颠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6 08: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hatGPT冲击下 全球制造业格局会被彻底颠覆

【博览财经特稿】在大刘创造的三体世界中,因为三体人发射到地球的两颗智子,地球人基础科学研究从此被锁死,停滞不前。

电话客服的上限

作为全球范围内的离岸外包中心,印度承接了全球最多的商务外包业务,而电话客服就是商务外包中最为典型的职业。印度是世界上软件业极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它有着英语水平高,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强的大量人力资源,而且成本比西方发达国家要低得多。正因如此,许多跨国公司都愿意将自己的电话客服业务外包给印度。

相信很多人对于最近大热的ChatGPT,是没有什么紧迫感的:虽然比前辈进步了很多,ChatGPT也就不过是一个进化版聊天AI而已,人类能够给出的观点、判断,AI能做到吗?

从ChatGPT可以帮助程序员写代码不难看出,它比普通搜索引擎更加强大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直接检索问题的答案,甚至可以整合已知知识,通过函数逻辑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对于这个社会中的很多人来说,所做的工作与ChatGPT别无二至——大多数人在事实上都是根据过去经验和固定的分析框架作出的总结性分析。

有人可能会反驳,你说的不对,我现在接到的推销电话或拨通的客服电话,电话那头既有AI也有人工,AI并没有完全替代人工啊。

换句话说,在抵消国家可能会为了稳就业给企业的补贴之后,只有你的成本比AI还低时,你才有被企业雇佣的价值。在ChatGPT这样的AI冲击下,受影响最大自然是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劳动者。

不难想象,小小电话客服消失,不过是撼动印度“世界办公室”地位的一个侧面。非但服务业生态会被彻底改造,就连全球制造业格局也会被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彻底颠覆。

有人曾经说过,自动驾驶汽车的最理想场景,实际上是为其专门修建的封闭式公路。只有AI控制的环境下,自动驾驶事故率几乎可以降低为零。

虽然听起来有些梦幻,但是并不算特别遥远。到那个时候,可就是真正的“无人工厂”了,无论从制造效率上还是从良品率上,都可以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大规模转移和后发国家的产业升级将变得越来越难。

在全球化之前,从来就没有过人口红利这个概念或说法。正是因为全球化产业布局的低成本需要,而中国恰好由于存在大量可投入生产的巨量低成本人口,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才会成为上一次产业转移的最大赢家。

在美国南卡州投资办厂的某苏州民营企业曾经对中美制造业成本算过一笔账:国内地价是美国地价的9倍,且美国是永久性产权,中国是50年产权;国内物流成本是美国物流成本的2倍;银行借款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4倍;国内能源成本是美国能源成本的2倍以上;国内蒸汽成本比美国要高出1.1倍;美国厂房建设成本是国内的4倍,但十年以上二手厂房价格根据年限则是新厂房的1/8-1/2,而且普遍性能良好;甚至在税收优惠上,美国各州政府给出的优惠力度也比中国更大……

此外,足够大的人口基数使得在中国,招工投入生产的时间大大小于欧美等国,在生产线的投入上有效率优势。按照中国的历史经验,如果一切顺利,同样具有大量年轻人口的印度和东南亚,很可能成为中国之后的下一波产业转移目的地。

此外,相对于产业转移到遥远的印度和东南亚,在地化生产也有很多优势,比如更加安全廉价的物流、更短的生产消费周期等等。

可是,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北美才是此前美国重点部署的产业转移目的地。如果AI继续快速发展下去,将来或许只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才会热衷迁移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没有庞大产业转移的话,巨量人口对于印度这样的国家来说不是红利,而是负担。

什么产业升级的动力来源?

足够强大的内需市场需要有先决条件的——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足够规模中产的消费升级可以拉动产业升级的发展。如前所述,ChatGPT为标志的AI发展到一定程度,低端劳动者的收入上限将会被锁死,如果说进厂和务农所得的收入没有差别,那么谁还会选择进厂?毕竟种地、养殖最不济,还可以吃饱肚子不是吗?

内需市场搞不定,外部市场更是没法指望。过去作为消费大国的欧美日,国内庞大体量的中产生育率长期低迷,老龄化趋势明显。无论是从消费能力上还是消费意愿上,都处于明显的下降趋势。

更何况,创新是在实践当中出来的,产业升级也不会凭空出现。没有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工人难以通过足够多的实践学习到第一手的生产、管理经验,技术升级也就无从谈起。对于其他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复制中国经验,着力布局产业升级的希望已经越来越渺茫。

ChatGPT诞生的意义,远不在于此。很多人将ChatGPT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端。即便ChatGPT这款AI还够不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高度,也可以被看过是下一场变革来临的信号,不仅因为它会给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而是这种变化在宏观背景下的深远甚至超过所有人的想象。

但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机器已经开始参与到国家竞争中,成为竞争的重要参与者。未来在国际竞争中,AI将会加入进来,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美、中、欧、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生产困境,很可能因为AI和机器人的普及迎刃而解。

如果说消费受限于人口萎缩无法提振的话,资本将丧失存在的意义。一方面,AI和机器人带来的变革导致人类生产成本加大降低,生产力出现极大提升;另一方面,在AI和机器人普及的国家,资本将不再成为引领生产变革的最主要动力。

我佛了,这幅图景,怎么越看越像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只不过,共产主义大概只是属于已经具有先发优势的少部分国家的。如果这些国家国民是天龙人的话,另一些国家或许只能承受鼠鼠人的命运了。(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作者:杨轨山)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智能化和机器人大规模铺开不可避免 工业革命带给中国制造业重要启示

【博览财经特稿】2014年我参加一个公司培训的时候,那个讲师就是人工智能科学家,他说当初中国加入WTO,一度封死了西方机器人产业。

既然找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廉价工人池,那些研究工业机器人的公司惨了,中国工人比他们的机械臂廉价得多,他们没了订单,随后大规模倒闭。这也是为啥大家在十几年前就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的机械臂,这些年反而感觉并没有扩散,问题就在这里。啥时候又重新活过来呢?

人工主要负责最后的组装部分,这部分非常繁琐,几乎没有技术难度,只需要工人一双手,甚至可以不带脑子,本来也没有多少成本配额。如果用机器人,对机器人的要求又太高。并不是做不出来,而是机械臂成本太高,比人贵得多,以至于强行使用根本不划算。

更关键的是,产业最需要的是稳定的环境,非洲地方倒挺大,不过每隔一段时间政变一次,这咋做买卖?所以并不能到处转移产业。这个背景下,AI产业和工业机器人产业又拿到巨额投资搞了起来。

事实上不止富士康,包括我国的联想、小米都在搞熄灯工厂,也就是整个工厂里全是机械臂,不需要工人,没明没夜地干,不要求涨工资,也不抱怨资本家不执行劳动法。

根据去年的财报,特斯拉上个季度每辆车的净利润达到9574美元,比亚迪单车净利润为1575美元,蔚来和小鹏汽车的单车净亏损分别达到19141美元和11735 美元。所以说面对自动化冲击,其他友商没啥选择,只能跟进。

更别说还有大量不那么明显的“机器人”,比如越来越多的停车场已经在搞无人值守,再比如银行、超市都更新了最新自动结算系统,这些都会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可以说,就在最近几年,工业机器人和AI技术大规模替代人力已经成必然。

问题是,技术从来也不是技术本身,还附带着大量的社会学属性。比如大规模应用后会不会导致工人的失业?对社会整体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但是工业革命后,机器带动机器搞生产,只需要一部分人修理机器的机械师,其他人站在机器旁边做一些机械动作就行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就导致了原来的作坊纷纷倒闭,而工厂并不需要手艺太复杂的工人,只要能做几个机械动作就行了,类似富士康那种。

答案是绝大部分没法办。这些工人很难再进入新产业了,就好像燃油车工厂关闭了,工人们能去电动车那里上班吗?说不定也可以,不过要求的技能完全不是一码事,如果是工程师,大概率得回炉重造,因为现在的电动车更需要的是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而不是汽车的。

回到本文话题,工业革命之后,欧洲出现惊人一幕,少量资本家更加富有,绝大部分人更加贫穷。这也导致了后来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工人们要求降低工作时长,提高待遇,一直到“一战”之后工人的地位才重新好起来。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既然这么惨,咱们可不可以避免技术进步?维持现在的状态挺好的。

事实上美国和德国后来超越英国,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英国对新技术采取保守策略,美国和德国通过内燃机和电力革命,挑战了英国的传统地位。比如英国军舰一开始并不想换内燃机,尽管内燃机有无数好处,但英国是蒸汽机时代的霸主,想一直玩蒸汽机。可是对手不惯着它,德国最新下水的军舰全部换上了柴油驱动的内燃机,英国人才慌了,然后也换装了。

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加入WTO后能发展那么快,本质也是因为我们起点实在是太低了,老百姓太穷,往哪个方向发展都是进步。所以无论是改革,还是新技术的应用,阻力都非常小。如今为啥说进入了深水区呢?因为现在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既得利益阶层,任何改革都要伤及一些人,他们当然不愿意。

曾经很多人做梦也想有一个店铺,一直收租金,才有了那句“一铺养三代”,但是移动互联网崛起后,店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大量贷款买店铺的人成了超级韭菜,现在还在还钱。

此外AI也会影响很多低级白领,比如最新发布的那个hatGPT,想取代作家比较难,但是取代那些财经小编跟玩似的,以后无论是手速还是准确性都不如AI。

也就是说,技术革命只会爆发在底子很厚、市场规模极大的国家,而不是随便某个国家。下一次智能革命也只能是爆发在中美欧这些大国里,其中一个国家取得优势后,可能有一些年的领先优势,其他的立刻就会跟上。

但是大家也要意识到,这个世界并不是零和博弈,就算美国制造业重新崛起,也不代表我们就要完蛋。因为产业是依赖上下游的,并不能一起跑,此外制造机器人和维护那些机器也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这方面我们有优势。

过去四十年我们为啥有这么大的进展,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超级稳定的内环境,让产业资本安心建厂,今后我们只要坚持这一点,就不用担心制造业都跑了。

但是国家层面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会让国力迅速提升,但是肯定会带来大规模的失业。到时候可能会出现英国“维多利亚悖论”,也就是帝国荣光从未如此光彩照人,可是帝国治下的子民却痛苦不堪。

问题是一个产业工人,从制造业进了服务业,可以去做软件或者金融吗?(对,端盘子,送快递,写代码,搞金融都是服务业),显然不行,大概率是去做快递等门槛很低的行业。

我们知道,自从工业革命之后,产能一直是过剩的,从来稀缺的都是购买力。也就是说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又快又好,可是没人购买的话,也得烂在仓库里,到时候欠银行和原料商的钱还不上,照样得倒闭。这也是为啥说,经济危机都是过剩危机。

美国那个竞选总统的华人杨安泽说是要给大企业加税,然后给老百姓补贴。初看觉得这人又是个信口开河、无下限讨好选民的民粹主义者。其实仔细了解就能发现,他的说辞背后有一套严格的逻辑,并得到很多经济学家的支持。

事实上各国现在都养着一群闲人,欧洲就不说了,福利社会,日本有一堆僵尸公司,哪怕我们身边,大家肯定认识几个人,他们的公司根本没有任何业务,他也每天去上班。他们在这个社会上没啥合适的岗位,但是不养他们又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动荡。机器人革命会导致很多人失业,但是少数公司变得富可敌国,最后只能是他们出钱养着那些没工作的人,不然大公司也别想好好赚钱。

写到这里,其实结论已经很明显。1、智能化和机器人大规模铺开,基本上不可避免;2、无数人的利益会受损,少部分人变得更富更强,由于整体效率提高,国力也会大幅提升。机器人的大规模使用会导致工人失业或者降薪,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反而会更强。

4、国家层面可以通过推动利益转移来弥补一部分损失,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依旧是很痛苦的转型,尤其这两年刚毕业的这些,一进入社会,就面临一个急剧变化的世界。技术变得太快对于社会是好事,对于个体不是啥好事。

1676880680563429.jpg

国家官宣,地方试点

早在两年多前的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布,其中明确提到,“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从这几份文件印发的这两年中,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员以及各界人士,纷纷就渐进式延迟退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发声,舆论熏陶之下,公众对渐进式延迟退休已经有了心理预期和一定的接受度,不再像多年前那样予以排斥。

随着国家层面的推进,目前已有部分省份纷纷开始试点延迟退休。2020年1月初,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布了《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延迟退休政策。

无独有偶,2022年1月30日,江苏人社厅印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到,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同意,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参保人员可推迟退休,推迟退休的时间最短不少于一年。

陕西省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到“落实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

延迟退休成全球大趋势 多国启动延迟退休制度

法国总理博尔内宣布了相关改革方案的具体细节。她表示,延迟退休年龄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今年9月开始,法定退休年龄将每年延迟3个月。最终目标是到2030年,法定退休年龄从目前的62岁延迟至64岁。

养老金改革是马克龙政府的一项重要议题,马克龙在第一个总统任期时便开始计划改革养老金制度。2019年至2020年,对马克龙改革计划不满的民众走上街头,示威活动一度使巴黎大部分地区陷入瘫痪。随后由于新冠疫情暴发,马克龙政府的第一次养老金改革提案被暂时搁置。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在各发达国家中,法国目前的退休年龄最早,而养老金支付却较高,接近全国经济产出的14%,这让法国在财政上难以维系。

在全球老龄化加深、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大背景下,今年的高通胀实实在在地又“掏空了”本不富裕的养老金储备。

事实上,为了缓解养老金支出给政府财政带来的负担,不少国家早就先行一步,实施延迟退休政策。瑞典属于最早一批推出延迟退休年龄的欧洲国家,采取的是弹性退休制度,即瑞典人可选择在62岁至68岁间退休,如果愿意继续工作,则退休金额度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日本于去年正式通过《高龄者雇佣安定法》,将企业员工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至70岁,更有不少日本制造业企业宣布,取消用工的年龄限制,即使80岁以上的雇员也可以签订劳动合同。

2020年美国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6岁,2021年的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6岁零2个月,每年提高2个月,2022年是66岁零4个月,一直到2026年实现法定退休年龄67岁为止。

为何延迟退休? 养老金告急!

首先,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0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其中与退休年龄直接相关的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80岁。

其次,社会老龄化程度加快。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1%,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第三,居民的受教育年限普遍提高。新增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3.7年,开始工作的年龄不断推后。

1676880714280115.jpg

如果延迟退休政策适时适度推进,开发利用好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资本和劳动力配置状况。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研究,如果继续执行现行养老保险体系,到2023年,全国范围内职工养老保险即出现资金缺口,到2029年,累积结余将消耗殆尽。

同时,提高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居民基础养老金年龄,能够大幅降低养老金缺口程度。此外,提高养老保险的投资收益率也有一定帮助,但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延迟退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措施。

首先,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延迟退休使得一部分岗位被老职工占据,意味着新生的劳动力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会更加严重。

第三,延迟退休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中国老龄化加剧。延迟退休使得年轻人的父母不能为其照顾子女,如果雇佣保姆会进一步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这会导致年轻人进一步推迟生孩子的时间,导致出生率下降。

养老金缴费率是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参数,会对养老金收入、进而对养老金缺口产生直接影响,2015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下调社会保险费率,在2015—2019年间为企业减少了近5000亿元的社会保险缴费,适当调整社会保险费率可以降低养老金缺口。

为彻底弥补养老金缺口,可以通过基于政府信用的融资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方式的优化这两个渠道予以实现。

首先通过发行公债的方式来解决养老金原始资金过低的问题。与现行的现收现付制下直接对养老金缺口进行财政补贴相比,利用政府信用进行债务融资以提高养老金初始投资资金,不仅可以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还能降低政府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减少对公共教育、医疗等其他公共投资的挤占。

除了提高养老金原始资金,还需要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最大化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收益率。通过这样的金融支持方法,或可为彻底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路径。(来源:非凡油条 作者:小白菜)




人物广角




新旧能源不可能一直比翼齐飞 亚洲首富的商业帝国隐忧已现

【博览财经特稿】2022年,一个印度人在全球富豪榜上力压巴菲特、比尔·盖茨和贝索斯,排在他前面的,只有马斯克。2023年新年刚过不久,知名做空机构兴登堡研究发布的一份将近100页的长篇报告,却将这位世界巨富推向风口浪尖。报告认为,这位印度超级富豪在过去几十年里“进行了厚颜无耻的股票操纵和财务诈骗计划”,其行为堪称史上最大骗局。

最近20年,亚洲首富的位子,基本由中国、日本和沙特三国,轮流坐庄。但这种格局,最近几年,被印度人打得支离破碎。几个印度人闯了进来,一出手就霸占了亚洲十大富豪前两名。

2022年以来,短短数月时间,他先后“干掉”巴菲特、比尔·盖茨和贝佐斯……就连世界首富马斯克,也眼瞅着位子快要不保了。根据《福布斯》9月数据,阿达尼已以1556亿美元身价,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马斯克。

很多人知道,阿达尼是印度煤王,在印尼、澳大利亚拥有大量煤矿。但煤炭只是阿达尼财富的冰山一角。阿达尼集团旗下拥有七家上市公司,它们控制了印度很多的港口、机场、电力、天然气、水泥、光伏……甚至食品加工业。

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做到了印度数一数二。最典型的如煤炭。再比如,控制着印度最大的私人港口——蒙德拉港,运营着印度最大的私营热电厂,收购了印度第二繁忙的孟买国际机场,是该国最大的机场运营商。

过去,我们常用韩国人一生离不开的三样东西——税收、死亡和三星,来形容三星对韩国经济的影响。阿达尼对印度经济的影响,不亚于三星之于韩国。

当这样一家巨无霸企业,碰上国际能源价格飙升和印度大牛市,奇迹就诞生了。过去20年,印度股市从不到3000点,飙升至近6万点,上涨20倍。

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煤炭、电力、天然气等价格,更是在最近两年暴涨,很多创出了历史新高。这些,恰恰是阿达尼集团的主营业务。

1676881807919513.jpg

神奇的敛财术

但阿达尼对这样的安排并不满意。第二年,他便选择辍学,只身前往大城市孟买。刚到孟买时,阿达尼身上只有几百卢比。为了讨口饭吃,他当起了钻石分拣工,没日没夜地工作。因为干活太拼命,那段时间,孟买火车上经常能看到下班后倒头就睡着的阿达尼。

但阿达尼并不满足于这种赚快钱的生意。在哥哥的召唤下,他重回家乡古吉拉特邦,帮对方经营一家小型塑料(PVC)工厂。也是从那时起,阿达尼就开始深入到广袤的国际市场。上世纪80年代,印度开始市场自由化改革。1985年,古吉拉特邦放宽了对外进出口许可。

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张,阿达尼越来越感到,物流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的最大瓶颈。于是,1995年当古吉拉特邦决定将蒙德拉港私有化时,阿达尼果断拿下了它。

拿下蒙德拉港后,阿达尼继续修建铁路,连通港口,并围绕这个交通大动脉,不断扩张自己的商业帝国版图。从煤炭、食用油、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到航运、发电……包罗万象。

随着抗议活动的增多,包括黑石、摩根大通等投资机构,以及项目贷款方、保险公司和主要的工程公司,都陆续退出。但阿达尼没有放弃,继续寻找新的资金和解决方案。

如果你认为这是运气,那阿达尼在新能源上的投资,或许能推翻你的结论。2021年,当莫迪政府在印度推动绿色能源革命时,阿达尼许诺投资700亿美元,志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商。

千亿帝国的隐忧

要知道,仅仅两年前,人们还在讨论,要将煤炭送进历史。彼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煤炭作为一种肮脏的旧能源,彻底完犊子了。但两年过去了,煤炭不仅没有完犊子,反而让人类更加依赖它。这看似不可思议的一幕,最终成就了阿达尼的商业帝国梦,让两头吃尽的他,在造富之路上狂奔。

经过连续大幅度上涨,阿达尼集团的估值已高到离谱,不但远高于同行,甚至高于亚马逊、特斯拉等科技公司。下面是国外网友做的一幅比较图:

阿达尼集团旗下四家公司的估值,都在400倍以上,最高的阿达尼天然气,估值高达763倍。相比之下,谷歌的估值仅为21倍。跟同行比,阿达尼子公司的估值更是离谱,类似天然气这种传统公司的估值,行业平均水平不到25倍。电力行业平均估值12倍,而阿达尼电力的估值高达31倍。

过去几年,为了迎合莫迪政府的长期经济目标,阿达尼通过大肆举债,向不同的行业快速扩张,仅新能源就承诺投资700亿美元。此外,还在全球发起了大大小小30多起收购。

在整个阿达尼和阿达尼集团的体系内,一些空壳公司向阿达尼的私人实体提供上亿美元的贷款,同时又能从他另外的上市公司中获得贷款。比如一家总部位于阿联酋的名为Emerging Market Investment DMCC的投资机构,在几乎没有网络业务的情况下,竟然能向阿达尼电力公司的子公司Mahan Energen借出10亿美元的贷款。

除了旗下关联企业相互转账,阿达尼集团还发行了大量债券推高杠杆。这其中,少不了各大银行的支持。近年来,美国和欧洲的诸多著名投资银行,都曾经帮助阿达尼集团通过股票销售、再融资和美元债券发行筹集资金。能让许多华尔街大行甘心站台,阿达尼是如何做到的?

据报道,印度国家银行为阿达尼集团在2020到2022年期间发行的约40%的债务,提供了资金支持。在这背后,并不只是单纯的欺诈。在印度,阿达尼与莫迪政府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

莫迪也投桃报李,多次暗中“帮衬”阿达尼。2018年,印度政府批准了6个机场的私有化。阿达尼原本没有竞标资格,但政府却放宽了标准,允许没有经验的公司参与竞标。最终,6个机场悉数落入阿达尼手心。

1676881844810542.jpg

但这种快速“敛财”之道,也正在将他推向危险的境地。在兴登堡研究的报告发布后的周三,阿达尼集团旗下七家上市公司股价大跌,总市值蒸发了120亿美元,拖累印度主要股指S&P BSE Sensex也下跌约1%。周五,阿达尼集团的旗舰上市公司Adani Enterprises收跌18.5%,创2017年以来最大跌幅,部分阿达尼集团上市公司跌至20%,印度股指也随之跌至三月以来的低位。两天时间,阿达尼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市值就蒸发超510亿美元。

几年前,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阿达尼表示,我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如今,面对这份“不必要的痛苦”,不知道阿达尼的乐观,究竟还能保持多久。(来源: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者:华商韬略)





泰山会老大哥 一代民营大佬终逃不脱陨落商场的命运

【博览财经特稿】一代叱咤风云的资本大佬,曾经呼风唤雨,兄弟一片,如今被自己投资的银行追债70多亿元。“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曾经的亲密战友,撕破脸皮对簿公堂。

他曾叱咤风云,为兄弟两肋插刀、仗义疏财。他曾帮助联想完成最初的市场化改革,发起成立民生银行,助力万达上市,出资支持巨人游戏海外并购、为陷入危机的新华联纾困救急……

1676881127694493.jpg

临近年关,卢志强又一次被“自己人”追债。1月20日,民生银行北京分行对卢志强及泛海控股、武汉中心公司和武汉中央公司发起诉讼。

武汉,“九省通衢”,亦是卢志强的重仓之地。时光拨回到20年前,时任武汉市长李宪生提出了“在迁建后的王家墩机场地区建设武汉王家墩商务区”的建议,武汉CBD项目由此萌发。

承担这场造城运动的泛海,一时风光无量,在卢志强心中,这是一次扬名立万的时代机遇。他甚至提出:把承接武汉CBD项目视为社会目标、企业目标、个人目标相统一的一次机会,一个留下“传世传奇”的机会。

本该是卢志强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却给他带来了无穷的麻烦。近些年一大堆的金主开始向武汉公司索要欠款,包括光大银行、农业银行、英大信托、中英益利、山东高速、信达等等, 就连与卢志强渊源深厚的民生银行、 民生信托也开始向老大哥发难。

而原本应该作为纳税大户的武汉公司,如今已成为欠税大户,目前拖欠税款高达13亿元,被税务局挂网公示。此外,武汉CBD项目涉及的工程、装饰等供应商纠纷也超过百条。

武汉公司的股权和相关资产因此轮番遭到冻结,卢志强不得不卖出优质资产来续命。这份本该成为他经商生涯中的荣耀,却成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无底洞。

卢志强曾为史玉柱收购海外游戏公司Playtika筹钱出力,但由于监管施压,巨人的这笔交易最终流产。此后,民生信托又和赵薇夫妇、史玉柱陷入了一笔18亿元的案件纠纷中。

泛海巅峰时期,卢志强为兄弟们慷慨解囊,但当泛海舟沉之时,他们却各自沉默,至今未见有哪个大佬公开出手或是声援——不论是柳传志、王健林还是史玉柱、傅军等等。嗜血的资本江湖,已经不再相信所谓的“兄弟情”。

卢志强的高光时刻出现在2016年。那一年,卢志强跻身胡润百富榜前十名,泛海控股年度营收和利润均站上历史最高峰:营收246.71亿元,同比增长79%;归母净利润超31亿元,同比增长37.9%。

原本顺风顺水的泛海,却因为2020年的金凰珠宝造假案开始流年不利。当年,商人贾志宏凭借80吨假黄金瞒天过海,骗取多家信托公司200亿元之巨的融资款。其中,出资达41亿元的民生信托受伤最为严重。

除了金凰珠宝,民生信托还踩雷宝能、荣盛等地产公司。一些业内知名的“大坑”也精准踏中,包括新华联债券逾期、中建五局“萝卜章”、汉能集团、凯迪生态等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民生信托风控管理严重缺失,尽调能力不足,频繁犯下常识性的严重错误。远远不及外界给予他的名誉。

1676881200623726.jpg

与此同时,卢志强开始售卖泛海金融的根基,连续卖出民生证券股权套现70.46亿元。目前,泛海控股在民生证券的持股比例从71.64%降至31.03%,不再并表。

截至2022年9月30日,泛海控股总负债达969亿元,资产负债率达89.17%,创下新高。公司短期借款121.1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47.15亿元,而账面现金仅有24亿元。

作为民生银行的发起股东,民生银行上市前,泛海就持有9.42%股份,截至2022年三季度泛海仍持有其4.12%股份。但其中99.86%已经被质押,且泛海所持股份接连被法院轮候冻结。

大佬末路

民生银行的董事会藏龙卧虎,刘永好、张宏伟、卢志强、王玉贵、史玉柱……发起股东基本都是当时手眼通天的实业大鳄。早在2007年,在一份《中国资本市场控制榜》上,卢志强就以掌控2609亿元的总市值,成为国内“市值第一人”。

他以地产起家,后又切入金融领域,主打“地产+金融”的双主业。2014-2016年短短三年间,卢志强斥资400多亿,扫荡式入主民生信托、民生证券等,通过一系列并购入股,一个金融全牌照的“泛海系”金控大厦很快落成。

国内市场已无法满足他的鸿鹄之志,在海外,泛海系也拿下了美国7个房地产项目,总投资达15亿美元。2016年,他还想在旧金山建设一座城市综合体“泛海中心”,占地5600平方米,这个定位于中高端豪华综合物业的项目,预计总投资达130亿美元。

1676881234217493.jpg

比如关注度极高的上海董家渡项目,该地块是上海外滩仅剩的未开发区域。2002年5月,泛海控股以零成本击退各路豪强,获取董家渡10号、12号、14号三块地,共计12万平方米。代价是要承担所属地块的拆迁工作。再比如武汉CBD项目,泛海几乎全部包揽,号称总投资超千亿。

以及在地产项目中,被提及最多的还是位于北京朝阳公园的泛海国际,该项目房价从2006年开盘时的1.3万涨到如今的12万,16年翻了8倍多,是屹立于北京豪宅群中的明星项目。

但如今即便是这些项目的成功,也已经无法掩饰其千亿级的窟窿。一代大佬卢志强沉浮商海30余载,最终只能眼见自己的大厦将倾与众叛亲离。(来源:巨潮WAVE 作者:谢泽锋)




社会热点




恶意推高通胀完全是自我沉浸 国家比我们还害怕通胀失控

【博览财经特稿】疫情放开一个多月,显示内需严重不足的价格“塌陷”事件却接二连三的发生。于是,市场出现一种声音,说国家会通过印钞制造高通胀,通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来释放储蓄,从而盘活内需。简直大错特错!国家比我们还害怕通胀失控。

一面是国家急于把投资、消费搞起来,经济搞上去,一面是居民存款增量持续走高。博弈的最终结果是:2022年GDP二次坍塌,仅获3%的同比增速,居民存款增量却创出历史新高17.8万亿。

粗看之下,言之凿凿;细思之后,漏洞百出!硬伤至少有3处:第一,通胀不是你想推高就能推高的;第二,“恶意”做高通胀,只会让中国的局面更复杂;第三,降低存量贷款利率意味着原有的债权债务关系重置,就真的信了那句“内债不是债”了。

通胀顾名思义就是涨价,之所以涨价是因为需求过于旺盛,竞相购买所致。如果单纯通过印钞将货币购买力拉低,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挤出部分消费。但是,那种情况只会发生在“正常时期”。

如此局面,要怎么印钞才能把通胀推高?要知道,那些我们听说过的恶性通胀国家也不是靠印钞推高的通胀,而是政府挥霍无度或者通过战争等消费手段才把通胀推高的。

1676883023298506.jpg

2023年需要休养生息

确保金融风险自不必多说,这几年国家提的次数跟地方商票、非标债违约的次数一样多。源于2020年的房地产去杠杆风波已经在2022年带来了巨大冲击,因为整体经济环境遇冷地方债务也出现松动。这样的局面,2023年每个人都承受不起,因为它会带来大量的失业、抱怨……社会动荡。

要知道,通货膨胀过高而不收紧只会让通胀一步步恶化,那样的局面就不在仅仅是潜在的金融风险,而是整个社会对政府的信任风险。所以,严格控制通胀,既不能引发价格塌陷完全掉进通缩,又不能制造过高的通胀触发货币转向,从而点燃债务风险(金融风险)才是国家今年乃至明年、甚至后年都要考虑的问题,直至经济步入正常轨道。试想,刚刚靠砸钱维持住的房地产供给端危机怎敢突然转向收紧?

如果仔细看2022年央行的印钞节奏就会惊奇地发现,去年11月之前,央行的资金投放是负值,M2全靠财政在推:公开市场操作-1670亿;MLF降了近5000亿。

中国居民存款走势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前段时间中国居民存款增量高达17.8万亿许多人认为是这三年疫情导致的。殊不知,存款增量增加恰恰是中国经济遭遇瓶颈,市场缺少优质投资标的所致。如果细看中国居民存款走势,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那就是,2017年之前居民存款长期维持在4万亿——6万亿区间,而从2017年开始中国居民的存款却开始加速攀升了。为什么?

楼市、股市失去投资价值之后,居民储蓄自然而然会不断增加,2022年疫情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加快了存款数量。

房价只涨不跌的信仰在2022年被打破,唱多的股市即便慢慢回暖,也很难像房地产那样承载那么大的资金量。

1676899962490331.jpg

意思是,这些年,全国老百姓省吃俭用存的钱确实不少,加起来有120万亿。其中,老百姓在2022年新存了17.84万亿,创下历史新高,大幅超过前些年10万亿左右的区间。

老百姓2022年新增存款17.84万亿,又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我国2021年18万亿元的商品房销售额;比我国股票类基金的总和12万亿还多(7.5万亿公募+5万亿私募)。以上也是,“居民拿出1/3存款买房,经济就可以恢复”等类似观点的核心逻辑。

老百姓的存款到底有多少?

1676899978783049.jpg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为14.43亿人,大陆人口为14.12亿人。根据人均存款=居民总存款120.3万亿/大陆人口为14.12亿人。计算得出,我国人均存款约为8.52万元,其中,2022年人均新增存款约为1.26万元。

我有个朋友王五,看了下自己的账户,2022年新增存款有3万元,跑赢了人均1.26万元的数据;可是,他老婆在家全职带娃,也就说他的家庭平均新增存款也是3万元,并没有跑赢3.78万元的平均水平。

因此,老百姓存的钱其实真不多,可能也只够买一辆普通的新能源汽车,就没剩有多少了,所以,不要总盯着老百姓的三瓜两枣了。

社科院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杠杆率从2000年不足5%增长到目前的62%附近,已经远超中央政府部门加杠杆的速度。

这意味着,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房价越是高位的地区,及人口净流入较多的地区,居民负债率整体较高,生活压力较大。

具体到,我国人均债务的计算。居民杠杆率=居民部门债务与GDP比=居民全部债务/现价GDP。也就说,居民全部债务=杠杆率*GDP。

众所周知,负债的背面是资产,我们也看看老百姓到底有多少资产?

我们家庭资产里,房产往往占了大头,占比在70~80%左右。取房产占比中间值75%,对资产项目进行粗略拆分,得到数据:家庭平均资产108万,房产约为81万,存款、车子、股票等其他类资产合计约为27万。

家庭平均负债约为15万。数据看上去不错,老百姓资产挺多的。但是,房产大多数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流动性很差。

老百姓的收入有多少?

202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万元,中位数是2.99万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

显然,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万元比平均数3.51万元更能接近居民的真实感受。换句话说,2021年居民每月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29900/12=2491元”,也可以近似地理解居民每月税后收入约为2491元。

1676900013488744.jpg

有个朋友王五,2023年元旦,突然就阳了,买了大几百的药,又买了个电油汀用来取暖,花费300元,几天电费下来又是大几百,都超过了电油汀的钱。

数据显示,从2021年10月到2022年10月,我国人均存款1年内增加了约1万元,确实是近年来增加比较快的年份,也侧面说明了居民主动存款的力度正在加大!

因此,我们希望国内企业提高科技创新,扩大国内就业范围;希望多引进一些类似特斯拉这些高薪资的企业,拔高行业薪资水平;也希望房企早日交楼,老百姓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等。如此,老百姓岂能不花钱?买个大点的房子?买个好点儿的车?早早地老婆孩子热炕头?(来源:叶檀财经(tancaijing) 作者:慧净)




形势分析




得不到美元援助时 货币互换协议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手段远远不够

【博览财经特稿】2023年伊始,美元币值对于其他货币又跌了。这一轮美元转弱是从2022年底开始的,当时美元兑人民币已经达到7.3,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在买入美元并宣称汇率马上要涨到8,没想到现在一度回到6.7以下,不少投机者因此损失惨重。在美国依旧加息、国内货币政策没有显著变化的短短一两个月内人民币有这样大幅度的升值,表明金融市场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预期有了大幅度提高。

当然,少数经济结构脆弱的发展中国家依然避免不了货币危机的发生。比如埃及,最近就由于国内货币危机终于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条件,通过减少财政开支、降低国内汽油价格补贴、实施货币兑换浮动汇率等等措施,换取IMF的30亿美元经济援助。

1676900215502981.jpg

按照一般通行的概念,货币互换协议就是两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一个协议,约定在某个时间内,以某种汇率可以换取多少数量的货币。在货币互换协议中,双方一般会商定货币互换的期限、汇率、数量、货币种类以及利率。

在这方面,美联储是最活跃的中央银行。在2008金融危机和2020疫情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和世界上几个主要经济体之间都签订了庞大的货币互换协议,为这些经济体提供了大量美元流动性支持。根据IMF的统计,美联储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对其他国家中央银行提供了5800亿美元的流动性,在2020年3月通过货币互换协议对其他国家央行提供了4500亿美元的流动性。

这样的例子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在2016到2019年之间建立的货币互换协议,他们的货币互换协议的确导致了这几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中用本国货币结算的贸易份额的增长。例如,泰国和马来西亚的货币互换协议签订之后,在三年内两国贸易中用泰铢结算的比重从14%左右上升到18%左右。

根据IMF统计,中国在2020年底以前与31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在2020年金融市场风暴的时候,土耳其、蒙古和巴基斯坦通过货币互换协议,从中国得到了大约560亿人民币左右的流动性支持。

1676900232397572.jpg

首先,我们要承认美元依旧是当前国际经济结构的基石,而且美国为了维护美元地位是非常愿意投入资源的。这里不包括美国为了美元地位愿意投入的政治、军事和外交资源。单就经济资源来说,当世界处于极端黑天鹅导致的经济金融风暴的时候,前面提到的美联储向其他国家提供的美元流动性的规模,就是美国为了维护美元经济秩序所做出的投资。

这种美元建立的先发优势和网络优势,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最大障碍。目前的现状就是只有当部分国家地区出于政治经济原因无法使用美元或欧元来进行国际经济活动,那么人民币往往会成为这些经济体使用的国际货币首选。

另一个例子就是俄罗斯。由于受到西方制裁,俄罗斯外汇储备中人民币的份额由战前的不到1%增加到现在的48%。就在今年初,俄罗斯央行宣布为了支持卢布的汇率,俄罗斯央行要在外汇市场上卖出人民币买入卢布。

1676900333254551.jpg

如前面所说,仅仅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对于外国央行来说只是一道额外的保险,遇到危机的时候大部分外国央行在当前的经济秩序中还是会首先寻求美联储的帮助,只有当美元援助不够用或者是无法得到美元的时候,它们才会寻求人民币流动性的帮助。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现实环境。

但是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协议被启用也具有一定的风险。寻求中国帮助的国家和地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无法接触到美元支持,通常是身处经济困境。人民币流动性对于它们来说只能是短期援救,走出经济困境还要看这些国家自己的努力。但是如果这些国家在经济困境中越陷越深,那么中国通过货币互换协议提供的援助就有受到损失的风险。

当然,只要一个国家希望自己的货币国际化,那么这些风险就是这个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美元地位,在危机高峰的最恐慌时刻必须要提供几千亿美元的资金给其他国家。我们为了推动人民币被其他国家接受,给我们重要的贸易伙伴提供这样的金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不妨看一个眼前的例子:就在王思聪打人事件在网上爆火的当天,大连万达商业集团以11%的票面利息率发行了两年期美元债券,票面价值4亿美元,实际折扣97.6%。也就是说万达集团在王思聪新闻爆发的当天借入3亿9千万美元,相应的在明后年要一共支付4亿8千8百万美元。

但是,面对地缘政治中的风险,中国需要花大力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简单地说,大幅度提高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的使用份额是一个成本很高的任务,此时并不应该成为国内工作的重点,但是完善人民币作为清算货币的一些先行准备现在必须要铺开。

1676900408420899.jpg

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长周期拐点

战后的日本通过引入西方的技术与管理经验经历了数十年的经济增长和繁荣。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在汽车、电子等许多尖端领域已经逐步与美国并驾齐驱,单纯的学习已经难以提升甚至维持日本的资本回报。然而,日本又没有找到新的突破性的产业甚至还未能形成真正自主创新的土壤,无法为国内的高储蓄提供投资机会。文献显示日本企业当时也普遍出现了资金过剩、无处投资的现象。在广场协议以后日本央行持续下调贴现率,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最终形成了史无前例的资产泡沫。

中国在2012年前后逐步走过“刘易斯第二拐点”,在人口等要素红利逐步衰竭之后,实体部门的资本回报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与此同时,在全社会利率下行的过程中,房地产价格则猛烈上涨。东南沿海的许多制造业工厂甚至有老板忙活三年的利润不如老板娘投资两套房的收益高的笑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在价格上涨的驱动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需求强劲,也经历了接近十年的一轮超级繁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供应且有经营城市的要求,一些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供应始终受到管制,形成的住房供给过剩相对有限;但是对于人口流出严重而且又较大程度依赖土地财政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可能难以避免。

超额储蓄对于消费的支持有限

众所周知,消费是收入与财富的函数。超额储蓄当然是居民财富的一部分,但是,在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中,存款只是众多资产的一种,居民住房在居民财富的占比远高于存款。一些估计显示,在2022年居民购房支出仍有11万亿的情况下,居民住房的价值从2021年的337万亿下降到2022年底的330万亿,这意味着因为房价下跌中国居民部门在2022年面临的财富损失高达近18万亿——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疫情三年因为消费场景受限和预防性储蓄需求上升所积累的超额储蓄总和。实际上,估计也显示房价、股价下跌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疫情三年,中国居民部门的财富增长与此前趋势水平相比明显放缓,即使没有疫情对于消费场景和消费意愿的压制,中国居民部门的消费增长也会较此前趋势水平放缓。

房地产需求回升力度不宜高估

最近几个月中国地产销售面积的年化水平已经从过去五年17-18亿平米的平均水平下滑到约12亿平米。从数据上看,中国三四线地产的销售面积占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三分之二;即使其单价较低,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规模也占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一半左右;对于资本形成的贡献也应该接近于三分之二。市场预计2023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可能达到14亿平米,与2022年大体相当。

地方财政紧张影响政府支出并存在金融风险

此外,政府从土地出让获得的净收入,也是政府偿还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这一部分隐性债务既包括2018年27号文出台之前政府承认的隐性债务,也包括27号文出台之后,城投公司等主体名义上按照市场化原则借入、通过项目自身现金流偿还,但是实际上项目现金流不足仍然需要财政支持的债务。政府财力不足可能导致相关债务出现违约,并可能对相关主体未来的举债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公开债券市场违约,还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金融风险。即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避免债务违约,也可能进一步削弱政府支出的水平,影响经济增长。

动态清零政策的调整毫无疑问为中国经济带来新的转机。但是在面临三四线城市房地产泡沫可能潮水退去的风险,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决策者都应该更加审慎,未雨绸缪。(来源:FT中文网 作者:樊磊)




社会透视




深入理解了年轻人想啥 才能明白生育率为啥那么差

【博览财经特稿】高房价这个被谈烂了的问题。房价和生育率的关系比较复杂,高房价的地方生育率肯定不行,低房价的地方也不一定行。整体而言,低房价的地区生育率要强那么一丢丢。那房价具体怎么影响到生育呢?

对投入不足的恐惧,让大家进而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了恐惧。尤其是此起彼伏鸡娃事迹,让太多人毛骨悚然。想想自己英语不咋地,有个四级基础,可是毕业这么多年,也基本上忘光了,复杂点的词汇只记住一个“abandon”。一听人家海淀孩子十来岁就上万词汇量,可以正常英语交流。因为人家从小学就有英语环境,父母都熟练掌握英语,平时教一个汉语词汇,就学一个英语。而自己的英语不如人家小孩,是不是觉得起跑线上就输了?是不是有种将来自己孩子要给人家当司机的感觉?

深吸一口气,再想想,如果你是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七千的收入去掉房租,或者将来买个二三十平的小房子,把自己的游戏机、投影仪、电脑、懒人沙发都搬进去,上班、玩游戏、年底旅游,如果能碰上一个志同道合的妹子一起玩感觉也不错。

说到这里,就得提一句,很多人说到“不婚主义”,就以为是女权,这几年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男的越来越不追女孩”,不少女孩被剩下,真的不是因为坚持不婚,真的是没人追。他们不追女孩平时都忙些啥呢?大家仔细体会下下边这些话:“不谈恋爱的男生有多爽,攒钱买设备玩到天荒地老”,“只有坚持不交女朋友,你才知道自己多省钱”。

很多老员工在公司对年轻人好像有种优越感,其实私下里年轻人把你当狗和反面教材。出于对年龄大了之后的恐惧,自然也会延伸到生育决策上。

这些问题其实传统也没答案,老一辈只需要让孩子记住“传宗接代,多子多福”,像说教一样传播下去,别问为什么,只需要记住结论。有些地方的人近乎病态地对儿子有所执迷,并不是他们有啥缜密的逻辑支持这个想法,而是纯粹被植入到了大脑里,从没想过为啥。

那问题来了,现代教育和传统观念有仇吗?并没有,只是教育天然解构传统。

没有刨根问底的思想,就没法处理那些复杂的问题,比如最近最喜欢聊的火箭、飞机、编程问题,碰到问题你不刨到根上,迟早出大事。所以说科学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整套思维方式,质疑一切,解构一切,没啥事情是天然成立的,这种矛头自然会对准传统思想。

刨根问题是解构主义的一部分,一旦开始了思考,自然会思考“婚姻是什么”,一种无关爱情的财产制度,是私有制崛起的产物,为了财产继承出现的东西;生孩子又为了啥?不为啥,你的基因本质就是一串病毒,生命的意义就是复制,没有其他的意义。三四代之后,你会彻底被这个世界遗忘,你所做的一切对于世界并没有什么改变。

也就是说,一旦接受了现代教育,就开始刨根问底,一问就发现大部分问题跟个洋葱似的,剥到最后啥也没。既然所有的都是假的,那只有眼前的快乐才是真的,享受眼前的快乐,才不会辜负来这个世界走一遭。

但是这么做经常会导致你频繁受委屈,所以又得提倡“吃亏是福”。大家也能感觉到,80后的父母普遍是这种,一辈子忙忙碌碌,年龄大了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孙子辈。大家扪心自问一下,你们年龄大了,你们行吗?

至于很多人痛心疾首这种传统观念的缺失,可是他自己也是喊得凶,行为上也不想奉献,只是想让别人奉献。就好像有些人为制造业骄傲,同时骂人的时候口头禅也是“找个厂上班去吧”。

之前抖音上有个“废物”博主,他就说为啥自己不指望养儿防老呢?因为他很有经验,自己是个24K纯废物,赚得还不够自己花,父母都别想指望自己,他怎么会指望将来孩子养自己呢?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说博主你有啥解决方案?没有。

而且你没法要求一个得到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啥也不干使劲在家生,叠加现在抚养成本实在是太高。你几乎只有两个选择,花大价钱使劲去军备竞争,或者放养,将来让他给那些得到了良好资源的孩子当牛马。

以前大家生孩子的思路是先把孩子生出来,再看看哪个比较成气,然后再决定怎么教育。现在肯定不行了嘛,现在大家是先算算自己的收入能“精养”几个,再决定生几个。按照未来精英的成本来核算,绝大部分人一个都生不起。这些观念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都一直影响着我们。

这种改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提高生产力,社会上拥有多元化的工作岗位,毕业卷大厂或者公务员不再是唯一出路,到时候“螺丝钉恐惧才会降低”。比如你觉得就算没读过大学,人生也不再那么灰暗的时候,这种思潮自然也就结束了。

大家看出来了吧,这些高薪岗位共同特点就是存在于服务业,传统制造业是很难让学历很差的人翻身的。但是这类岗位依旧不够多,绝大部分学历不高的小年轻只能进厂或者送外卖。

生育意愿是一点点降下去的,降到底自然会慢慢反弹,只是这两件事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比如养儿防老这事是个千年传统,可是到了最近几十年,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当初通过高考进城,如今和父母一年见不了几次。把双方父母接到自己不到一百平的房子里住几乎不可能,也没有太多的余力去照顾父母。

但是可能再过一些年,完成城市化之后,父母和孩子都住在城里,相互可以有个照应,父母的退休金还可以补贴孩子。我就知道好几个小伙伴,他们最稳定的收入,就是父母加起来那几千块的退休金,他们父母的收入比他们高,跟父母的关系还是很紧密的。

此外现在很多事大家一看就知道有问题,比如使劲喊着要求企业给孕妇保障,还有专家建议生一个孩子休一年,孩子爹也休半年去照顾小孩。

这玩意没有奇妙的解决方案,成本问题是这个世界上最硬的问题,必须有人担,不是你就是别人。要不缩短假期,就跟美国似的;要不延长或者保持,但是国家出一部分成本,社会和企业共同承担,就跟欧洲似的,降低社会对怀孕女性的“事实歧视”,也就是大家都不歧视你,可是就是不给你工作。

至于生产端,大家思考下为啥美国投入那么大的资源搞AI,未来十年这方面肯定会有大突破。现在为啥跨国资本满世界跑找廉价劳动力,不就是因为劳动力比那根机械臂还便宜吗?今后的趋势很明显,机械臂和工业机器人每年都在降价,到时候会锁死很多国家想通过廉价人口弯道超车的梦想。

毕竟一台挖掘机可以顶几千人,一个码农交的社保顶的上20个流水线工人交的社保,一条火车线路一年赶得上明清600年漕运的运输量,一个顶级天才的技术创新顶得上几万几十万工人农民对社保的贡献。没必要疯狂追求之前的数量优势了,那条路已经死了,就不活了。在生产力层面上发力,长期看来,这可能是唯一出路。

1677054313927229.jpg

2022年,从广西一所211大学本科毕业的她,进入到南宁的一家国企上班。没有想象中的朝九晚五,她入职的第一天便加班到9点,此后加班成了生活常态。到了年底,不断加码的工作压得何静宇无法喘息,习惯性熬夜后的工作日只能靠咖啡来“续命”。

下班回家的15分钟里,何静宇一个人飞快地骑着电动车。结束了连轴转的一天,她终于有时间面对自己的情绪。“想到上班好累,又刚刚和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眼泪唰得就掉下来了。”

网络上,现在很多人面对热点新闻都会调侃“这不是月薪三千的我要关心的事”。听起来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是很多年轻人迷茫的日常。

麦可思研究院在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中有一组数据,超七成本科生毕业起薪在3000~7000元之间,其中3000元以下的约占9.2%,3000元至4000元的约占17.4%。另一组研究数据显示,毕业五年后,仍有5.9%的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

工作,不好找

当时,她还有一位交往多年的异地恋男友,考虑到两人的感情发展,何静宇希望自己能储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要结婚,那之前一定要有存款,不然我哪里敢去做这些‘大人’的决定呢?”

1677054353852826.jpg

她记得,室友们每天早出晚归地去参加毕业生双选会,有时候受疫情影响,面试还得向学院请假,拿到假条才能出门。室友们回来的时候总是一脸疲惫,没听到过什么好消息。其中有一位室友能力很强,却也在找工作中屡屡碰壁,“别说找到好的工作,就连一家小公司都没要。”

何静宇虽然最先找到工作,但对于工资,她也有些失望。在面试时,不太懂五险一金等其他待遇的她特意向面试官询问到手工资能有多少。结果对方言辞含糊,只说公司有专门的薪酬架构,“差不多五六千”。

可可是山东济宁人,今年24岁。一年前的她心想,能找到一份月薪三千的工作也不错了。那时的她在家待业了两年,一直全身心准备考编,但结果并不顺利。

对于山东人来说,考上编制是年轻人最应该走的一条路,几近于执念。“大家都说,‘考上编制之后,你就有一个好的前途、就能找到一个好的对象’,总之很好很好。”可可说,编制就像一种“硬通货”,譬如在婚恋市场中,有编制的身份总能备受重视。如果一方上岸了,另一方没有上岸,那最终的结果往往就是分手。

1677054390178394.jpg

可可也是山东巡考大军中的一员,在国家和省市公务员招录考试点四处奔波参加考试,短短一年里,她就去过八个考点巡考。但遗憾的是,考了两年,她也没有上岸。

3000的活法

刚开始,徐桃进入福州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她形容自己是“打杂小妹”。“开始的工作月薪只有两千出头,真的没钱赚。”2019年,她跳槽去了一家小私企,职位是会计助理,但月薪也只有三千五。

月薪三千的活法是怎样的?徐桃就是极省的那种。衣服、鞋子,她从来只买几十块钱的,唯一贵一点的一两件也没有超过三百,“带一点牌子的,我都不会考虑,因为太贵了。”徐桃三餐都是自己解决,上班的中午就带上盒饭,每个月只和一两个朋友聚餐一两顿。女生爱买的护肤品,她也只是在双十一购物节时,花上一千囤上一年的量。

“我防范意识比较重。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一定是万万不能的。我不能保证我一直有工作、有收入,所有我要有抗风险的能力,毕竟谁也说不准我爸爸的病会不会遗传给我。”作为独生子女,徐桃也背负着更重的情感负担,凡事希望为父母考虑。

她不是一个乐观的人,但会告诉自己,有时候没心没肺的、不要想太多比较好。钱,能带给徐桃最重要的安全感,于是她奋力地从为数不多的3000块里攒钱,积攒人生的某种确定性。

每个月,可可都能存下一千五左右,最少的时候只花个两三百。因为她吃住在家里,从不点外卖,免去了租房、餐食等大头开支。在济宁,年轻人往往选择住在家里,租房要一千多块,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独立生活,到月末可能还要父母补贴。

1677054434735221.jpg

只花五百块,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难以想象。不过可可的观念是:钱要花在刀刃上,“我想着要把钱攒起来,如果我要是参加考试的话,报名得交费,去异地考试还要来回的路费。买新手机会降价、买车用几年也贬值,不如攒报辅导班的钱。”

虽然不能像很多同龄人一样花钱自由,但可可却能从存钱中,找到了平和、安稳的感觉。

和徐桃、可可不同,何静宇很少去算自己的开销。第一个月的工资,3864元。月薪虽然不多,但是够花,何静宇没有太多不安。三餐吃饭都在单位饭堂,她也不是花钱大手大脚的人。所以看到银行卡里还有一定的存款,她就没有迫切的心去赚钱,只要赚的工资够花就行。

人生,不只限于3000

2021年,徐桃给某上市地产公司投了一份简历,很顺利地拿到offer,此时她的工资也涨到了六千,转正后为六千四。徐桃觉得自己很幸运,不仅工资比私企高了很多,而且有了一次大平台的工作经历。期间,她还主动去考了中级会计证。

每一次的进步,也带给她更多的底气。2022年底,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暴雷危机,徐桃不幸进入了裁员名单。但好在有证书与工作经验,她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新工作,保持在月薪五六千的水准上。

不管当下如何,人总是想改变、提升自己处境。比如可可,就一直想要做出改变。她抱怨道:“感觉疫情已经浪费掉了三年,我已经不年轻了。现在我想改变自己,把失去的三年补回来。”

1677054474610489.jpg

她曾去过广东东莞,那里给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感觉房租、物价比老家还要便宜。所以她想过段时间就到广东找工作。“我也不指望立马能找一份月薪上万的工作,我的工作经验也少,我想先找份四五千月薪的,想通过努力,有所发展。”

何静宇的网络昵称是“小鼠”。在流行的“鼠鼠文学”(以“鼠鼠”作为第一人称开头,表达自己被生活摧残后状态的流行话语)出圈之前,她就早早被这个梗击中,“好像有种很小心翼翼、很可怜的感觉,这不就像我一样吗?”

何静宇的“鼠鼠”一面,是在工作里不太承受得住的自己。经常性的加班令人疲惫,和同事间的年龄差也让她觉得有代沟、找不到共同话题,有时候受气以后,她就产生一走了之的想法。何静宇忍不住经常想:“我是不是可以去追求轻松一点的生活?”

“我以前常在想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但突然就有了一种为了家人想要继续好好工作下去的想法。如果我辞职了,我是有存款可以养自己一段时间。但如果我的家里需要钱,我希望他们在需要的时候,我可以拿得出钱来。”何静宇说。或许,这才是何静宇真正要去抓住的,属于“大人”的生活。(文中采访对象为化名,配图来源网络)(来源:南风窗 作者:李波)





1677054487999100.jpg
1677054462852120.jpg
1677054446702103.jpg
1677054419232050.jpg
1677054406684742.jpg
1677054376596740.jpg
1677054365416069.jpg
1677054338769083.jpg
1677054327798380.jpg
1676900686944691.jpg
1676900263859809.jpg
1676900201732292.jpg
1676899997318239.jpg
1676883038106148.jpg
1676883006436875.jpg
1676881215184026.jpg
1676881186700650.jpg
1676881170222857.jpg
1676881142225421.jpg
1676881113197885.jpg
1676881828270207.jpg
1676881793205045.jpg
1676881776766421.jpg
1676881761263077.jpg
1676880727941899.jpg
1676880699435141.jpg
1676880436417867.jpg
167688021097516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5-1-8 13:45 , Processed in 0.174893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