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透视
看似高考公平的背后 县镇高中正面临一场教育塌陷
【博览财经特稿】两会期间,在一众代表委员的诸多宏大议题中,我关注到了一个细小但又沉重的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提出:我们应将目光聚焦在,欠发达地区县域普通高中的教育投入不足问题上。
全国2000多个县,6700余所县镇高中,容纳全国50%以上的高中在校生,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底色。但是!这6700余所县镇高中,正面临一场教育塌陷!占全国50%以上的高中在校生,正面临着最大的教育不公。中国最大的体制公平是高考,但看似高考公平的背后却是极大的教育不公平。
十多年前我参加高考时,尚能看到:似乎每个县城里,都能有那么一两个超级高中;每个县城里,似乎每两年都能出现一两个清华北大。
全班第1啊,当全班第1的成绩,距离本科线还有150分,意味着什么?这个班里所有的学生,都上不了本科线。
该省份一共有1012所高中,类似这种成绩的高中占比有多少?30%!它们大都位于哪里!全部都在县城!可能我们都知晓县城的教育基础很薄弱,但应该绝大多数人都没想到“它竟能惨成这个批样”。
有人说,这只是个例!好,那再看一组数据。就如同前面所说:诸多县城,似乎已经连续很多年没出清北。这种感性的粗犷认识,反馈到真实的数据层面上,就是如下教育的裂痕——
2022年,湖北省清华北大录取总人数359人。武汉和襄阳的录取人数>全省其余地市县镇之和。
2022年,湖南省清华北大录取总人数325人。长沙市的录取人数>全省其余地市县镇之和。
只看清北没意义?那就看个更普世性的数据。西安周边30公里处,有个县城“三原县”。从经济总量上,绝对算不上贫困县,综合排名能排在全陕西第7位。
当一个县城最好的高中,只能排在省会所有高中的末流,这意味着什么?你在县城顶级高中里往死了干,终于考了个第一,却依旧干不过省城普通高中里的中上游学生!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武汉华师附、北京人大附、河北衡中、长沙雅礼、成都七中、郑州外国语……当我们装模作样的分析它们今年考上了多少个清北、985上线率是多少、211又考了几个……
“县中塌陷”的两个原因
首先,是生源流失。2021年,河北保定蠡县。距离中考两个多月的一天,全县年终统考排名前400的初三学生,未经学生本人和家长的同意,就被四辆大巴车拉往蠡县中学“集中学习”。
蠡县中考成绩前500名学生,每年都至少有350人以上外流至其他城市的高中。今年咱先下手为强,不等中考,提前锁定生源,提前防止生源外流。蠡中的现状,就是全国绝大多数县中的现状。
比生源流失更严重的,是师资的流失。去年年底,成都市双流区的某普通初中开启教师社会招聘。此次招聘,只招5人,但却超过30人报名。报名的30人中——全部为硕博研究生,一半以上为985院校毕业生和海外名校留学生。
这就是一个省会初中的师资基础。同一时间,四川省南江县最好的中学、百年名校、省一级示范高中——南江中学,也有一场教师招聘。高中老师,给正式编制,却无人报名。
省城初中无编制的招聘,211就是起步,能进场的起码985。县城高中有编制的招聘,211是天花板,能留下的大都是省内普通师范院校。仔细想想,让人绝望。
讲到这里,我们就轻松总结出了“县中塌陷”的两个原因。我们甚至能在师资和生源之上,盖上更大的帽子:县中塌陷的核心,是城镇化规律的必然。
当更好的师资向大城市集中,更好的生源也当然会向大城市集中。更好的师资,带来更好的成绩;更好的成绩,吸引更好的生源;更好的生源,强化更好的成绩;更好的成绩,再次吸引更好的师资……如此循环往复,强者愈强,县中衰亡。
正如前文所说,县中到重本,是一个小镇青年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当小镇青年唯一的向上流动通道被堵上,当阶层固化的重闸无差别的压在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高中生身上,当县中最好的学生拼尽全力,把屎都挤了出来,却再所谓公平的高考面前,依旧干不过省城普通高中的中游学生……我们该怎么办?
事实上,真的有省份明令禁止跨区域招生。但恕我直言——这个政策实属操蛋!禁止跨区域招生,针对学生的掐尖暂停了,但针对师资的掐尖却无法暂停。
怎么拯救正在被县中塌陷埋葬的孩子
并非没有办法,只是没有人用!比如,更大的教育拨款。世界上绝大多数的难题,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如果没解决,那就是钱还不够。正常情况下,县级高中的办学经费是由三部分组成:县级财政承担一部分,市级财政承担一部分,省级和中央再拨款一部分。
2020年,全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支出4305.29亿元。4300多亿的支出,中央财政拨款能流到教育基础薄弱县中碗里的,只有1.7%。
但是!如果市里给5000,县城给8000呢?8000不够,给1万呢?1万不够,给1万2呢?拯救县中的办法,就是给更多的钱,多到能留住教师。说句难听的话,教育就是烧钱,没钱还办个毛学校。
自12年前开始,晋中落地了一项政策: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把市优质高中的招生计划,按照一定的规模和比例划分到11个县域内所有的初中学校;不管是城区初中还是农村初中的尖子生,都有上市区最好高中的机会。如此一来,就不存在所谓掐尖和生源流失,也最大程度的弥合了教育失衡带来的阶层固化。
我虽然是县中的学生,论教育资源拼不过你省会的学生。但我只要拼尽全力,成为全县的尖子生,也依然能和你坐在同一个大学校园里,接受平等的教育。
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县中学生拼不过省城的核心原因是教育资源的不公,而并非血统和出身的不同。以上两种办法,搭配使用都能挽救县中的塌陷,也都能给小镇青年留下一条上升的通道。
但是!这条改革的道路,走的太过于艰难,有太多的阻碍。为什么?它得罪了太多的既得利益者!举个例子。指标到校和指标到县,利益受损最大的是谁?
而定招生政策的人又是谁?市里的人、省里的人、上面的人。让切蛋糕的人,主动把自己的蛋糕切出来,分给别人,他大概率会找不到刀。
当失衡的教育所培养出来参差不齐的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时,再公平的高考也会变得不公。你天天吃糠咽菜土法炼钢,他天天牛排牛奶精养细琢。你俩被拉到同一条赛道上,参加同一场比赛。
第一排的观众突然卷起来了、站起来了。第二排的观众为了看见屏幕,也不得不卷起来、站起来。然后是第三排、第四排……最后,大家集体卷着站着看了一场电影。虽然大家都是站着,但是——第一排的人,永远看的最清楚。
但是,我更加清楚的是:第一排的位置就那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站到第一排。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都是站在后排。——占全国总数一半的高中生,都注定仍然要在塌陷的县中里,等待着命运的救赎。
呼吁所有人重视县中塌陷,重视教育失衡,要重视小镇青年的上升通道被堵死,重视阶层固化!(来源:大碗楼市(ID:Superbowl77) 作者:葫芦娃)
农村正发生一场深刻变革 “农二代”的生活方式已中产化
【博览财经特稿】2023年春节期间,经农业农村部新闻办指导@中国三农发布、新华网、微博联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发起“2023回乡见闻”问卷调查。最后回收的有效问卷104917份,涵盖了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农村地区占问卷总数的54.6%,城市地区占问卷总数的45.4%。
我们也发现,许多男性青年正面临终生单身的问题。他们在婚姻市场上已经被淘汰,很可能不再有机会结婚。但是,这些乡村地区男性单身青年仍有较强的结婚动力。对他们来说,若父代无法有效支持,便很可能无法缔结婚姻;哪怕缔结了婚姻,在城市安家了,也可能因为生活无法维系而出现婚姻解体。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乡土社会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在经济上,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家庭再生产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二是在社会上,人们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上建立了家族和村庄共同体,并以此规定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三是在政治上,农村普遍存在地方性规范,自下而上的地方性规范和自上而下的国家规则相互交织。
2011年的中国内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乡中国”有了人口学基础。
中国农村的小农经济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不再束缚在土地上,农业收入并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调查了全国耕地抛荒现象,按地级市对各地的情况进行统计,形成如下图的全国耕地抛荒地图。从中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土地抛荒现象,部分地区的抛荒情况还超过50%。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南方的山区和丘陵地区要比北方平原地区抛荒严重。但非常有意思的是,中西部地区的抛荒情况远比东部地区严重。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东部城市带的农业生产,主要服务于城市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完全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
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城市和乡村在栖居的意义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空心村”是中西部农村的普遍事实。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外出农民工为17190万人。从微博数据上看,超过百分之六十的网友认为,本地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或非常多。第一代农民工普遍推迟了“退休”时间。
大部分一代农民工还是会选择返乡退养。从微博数据上看,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且,很多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也配套了文体设施、进行了改水改厕,甚至还建设了公园等。
这几年,乡村别墅在农村开始流行。那些在城市有所成就的农民工,开始在乡下建别墅。乡间别墅的建筑样式比肩城市,且注重花园、车库等配套设施,还讲究和周围山水园林的匹配。
在一些地区,老年人还会自己组团,参加旅行社组织的老年团,到全国各地去旅游。这说明,农民已经习得了城市生活方式,对生活质量有了较高的要求,建立在新技术和较高物质条件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具有了广阔空间。
他们在城市完成结婚、生子、抚育等家庭再生产任务,且很多年轻父母都依照精细化育儿的方式教育小孩。他们的社交也已经不局限于原有的村庄,而是在县城经营业缘、趣缘关系,且更加注重交往的质量。
在城乡社会中,乡土社会和都市社会两种形态并存,人们在两个生活系统中穿梭。尤其是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家庭一方面保留了村庄的生产资料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嵌入到城市生活系统中,践行新生活方式。
中国社会在发生深刻变迁。在乡土社会中,家庭以及扩大的家庭是社会细胞。第一代农民工以及很多第二代农民工,哪怕是离土离乡到城市务工,但其在城市栖居仍然保留着乡土生活习惯,如生活较为节俭,工作的取向并不注重个体舒适,而是以赚钱为目的,服务于农村的家庭再生产。某种意义上,农民工的城市务工是服务于乡土逻辑的。
无论是问卷数据,还是网友的博文反映,以及我们的田野调查,多方数据都显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30岁以上未婚的情况非常普遍。
但是,乡村地区男性单身青年仍有较强的结婚动力,其最重要的动力是父辈主导的家庭再生产需求。本次调查的结果反映:83.4%的农村调查地区,家乡年轻人结婚必须在城里买房。与这样一种现象相对应:有高达48.3%的地区反映,本地农民在城里买房的百分比超过50%;有55.4%的地区反映,农户购买小轿车的占比超过50%。
南方某地,在结婚难和本地婚偏好的共同作用下,催生了发达的媒婆市场。这几年的市场行情价是男女双方给媒婆共三万。一般来说,男方是女方的一倍,即男方给两万,女方给一万,在确认订婚后支付。彩礼标准是一般人家二三十万,好一点的五十多万。一些有钱人家彩礼高,媒婆甚至按彩礼10%的价钱收提成。有一对新人彩礼一百多万,媒婆想收十万多的介绍费, 新人都觉得太高,最后砍了几万。
但青年人享受父代所提供的都市生活条件,却主要还是个体体验的需要。从各地的调查案例看,进城农民家庭在城市维系正常生活,每月需三千元左右开支。由于大多数农民家庭买房买车都有贷款,家庭透支现象也极为普遍,因此,刚刚成家的青年农民进城生活,几乎都要依靠父代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关于“单身”也是好生活的意识在城乡社会中蔓延。在城市,很多单身青年男女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结婚/谈恋爱不如搞钱”,这一看法看似是调侃,却是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实践。有些都市青年明确表示多玩几年,等玩够了再结婚。在县城,相当部分体制内的女性虽然有结婚意愿,但由于优质的男性较少,又不愿意屈就,所以还没有结婚。
对于很多宅男宅女来说,对异性停留在想象层面。女性觉得自己在婚姻中是被压迫的存在,男性觉得“男的想要老婆孩子热炕头,女性想要物质面包。找了女朋友还要哄着,自己活着不好吗?”
我们发现,农村年轻躺平光棍的精神世界实际上极其贫乏,社交比较封闭,大都在社交网络或网络游戏中寻找意义。
有网友形容,农村一大怪现象是“媳妇成了少奶奶”。“高价彩礼”现象极为普遍,综合数据显示,一般地方的彩礼都在二十万左右,有些地方零彩礼或在十万万左右,但也有不少地方的彩礼高达三十万、五十万,少数地区已经出现了百万彩礼。
现如今,农村地区的“断亲”现象正在出现。对于返乡农民工而言,他们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人情交往的任务。因此,人情交往的范围越来越窄,人情交往从五服、三代亲戚的交往,越来越收窄到亲兄弟姐妹的交往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已经进城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普遍不再维系村庄中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对人情交往不关心,也不愿意“顶门户”。
农村年轻夫妇“只生不养”现象甚是普遍。年轻人生育小孩以后,越来越注重精细化养育,强调陪伴。但吊诡的是,爷爷奶奶承担了更大的抚育责任,他们不仅要投入精力帮忙照看小孩,还要在物质上支持年轻父母。
在中部某地,年轻妇女的家庭地位很高,在家不带孩子不干活,每天打麻将,然后到县城高消费。老公在外务工,公公种地、打零工,婆婆负责做家务、带孩子、做好饭菜送到牌桌上。很多人自嘲娶回家的不是儿媳妇,而是“皇太后”。
在农村,“跑媳妇”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些农村妇女在还没办理离婚手续的情况下,便离开了家庭,多年不返家。而正式离婚也很是普遍,2022年腊月,我们的调研某村一天之内便有22对离婚夫妇趁过年返乡办理离婚手续。
自养秩序的形成
中年人则在退养阶段继续从事高强度劳动,为将来的养老生活做好准备。年轻人则对养老没有太多概念,他们的重心在于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无暇顾及养老责任。
微博的用户大多数是中青年,从他们的视角看,经济物质资源缺乏、精神慰藉缺乏、日常照料缺乏、各种病痛成为乡村社会养老的普遍问题,而各种病痛则构成乡村社会养老的突出问题。
客观上,农村养老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其养老资源的来源还主要依赖于子代的赡养和自己的积蓄。
在大多数地区,只要有条件,老年人都会从事简单劳动,如通过种菜、养鸡、捞鱼摸虾等来补贴生活,提高自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行,刷短视频迅疾成为城乡老年人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乡村刷短视频,男女老少皆流行。我们的调查发现,短视频 app 的使用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娱乐时间,过年时小孩都窝在自己的房间刷视频或者打游戏,80多岁的一位长辈晚上10点多还躺在床上带着老花镜刷视频。人们在过年走亲戚时,闲聊之余也在刷视频。
老年人的真正危机在于步入高龄,尤其是无法自理、其日常照料陷入困境的时候。其核心在于,农村老年人普遍没有办法依靠自己的积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日常照料问题,而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社会化养老并不发达,这导致老年人不得不依赖于子女。
农村老人的自养秩序建立在老年人有生活自理能力,并且有一定的积蓄和代际支持的基础上。而一旦丧失了这些条件,自养秩序便可能瓦解。
二是“自杀式”养老。少数老人遭子女嫌弃,生病后选择了喝农药自杀。
中国农村的生活革命,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毛细血管中,每一个群体都卷入其中。总体而言,农村生活革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物质条件,农民从匮乏社会进入了丰裕社会,人们的生活逻辑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奋斗,而是为了美好生活而追求。
在生活革命的过程中,消费主义和理性化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不同群体面对这一遭遇时,处境并不相同。一部分优势群体迅速适应了这一趋势,践行了都市化的生活方式,但更多的弱势群体,则表现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生活方式危机在婚姻、家庭、养老等各个领域表现出来。生活革命,呼唤新生活秩序。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乡村图景中,我们还需要尽力去寻找一丝社会更加美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