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这轮改革方案看到历史惊人的相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17 08:4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透视八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演进 这轮改革方案看到历史惊人的相似

【博览财经特稿】3月10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和此前八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一样,这一轮改革也力图回答:时代在变,政府该怎么变?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才能建立高效合理的政府体制?

政府改革与国家治理:周期性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国逻辑

然而,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四十年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提高了政府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整体推动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成长。因为,政府机构改革在提升自身有效性的同时,有力地助推了市场和社会这两大国家治理力量的成长,并通过周期性的变革使得国家制度获得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本文将通过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综合考察和分析,揭示中国周期性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逻辑及其对国家治理的效应。

现代国家治理不可能仅靠政府的单方面力量来完成,必须通过多方力量来实现,至少有三大力量:一是政权力量;二是政府力量;三是社会力量。政权力量,主要由体现国家意志的宪法和法律、政权与制度、执政党与公民参与等要素构成。政府力量,从狭义上讲,就是行政力量,主要由依法履行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各级、各部门政府行政机构与行政人员等要素决定。由于直接承担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力量除受制于国家政权体系外,还要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既要与政权力量相契合,也要与包括市场在内的社会力量相契合,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联合、协调与激发国家政权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治理国家的关键使命。社会力量,主要由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组织、制度、价值和秩序等要素构成,这其中包括两大基本体系:一是市场体系,二是自治体系,这两大体系相互渗透,交互作用。

中国的政府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调整政府与其他治理力量关系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政府改革主要调整党与政府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一方面强调政党分开,让政府回归行政本身,担负应该担负的行政职能;另一方面强调政企分开,强调政府不要直接管理企业,让企业自主,政府从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回归到国家运行的宏观调控者。

2000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经济总量和社会事务总量的全面增长,政府改革在面临既有的两大问题的同时,又面临两个更大的战略性任务:一是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有效契合,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如何与中国既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效契合,使政府运行既能符合现代国家治理要求,又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在回应前者时,政府改革以放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取向,适应市场从“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的要求;在回应后者时,政府改革在强化政府依宪、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化政府的同时,重新调整与党的领导和党的组织体系的关系,改变因改革开放初期强调党政分开而带来的党政关系模糊状态,明确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框架内,党政应该协同起来,党负领导职责,政府负管理职责。由此可见,这四十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看起来改的是政府机构本身,但实际上调整的整个国家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目的是推动现代化发展。

从总体上讲,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机构改革,不是为改革政府而改革政府,而是从大国发展和大国治理的要求出发建设有效政府,使中国政府建设始终在三个逻辑上展开:一是建设高效的现代政府的逻辑;二是大国治理需要有效政府的逻辑;三是政府组织和运行必须与国家制度体系保持内在契合的逻辑。所以,每次政府机构改革都要同时处理好内外两大方面的问题。从外的方面看,要处理好政府与政党、市场、社会的关系问题;从内的方面看,要处理好政府的职能、机构、流程和人员问题。这两大方面的问题是联动的、相互决定的。

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中国前后进行了八次政府机构改革,时间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每五年一个周期,每一次都从国务院机构改革开始,然后推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这种改革周期与五年一次的党政机构换届的制度安排直接相关;而从上到下的改革推进路径与中国实行单一制直接相关,地方在政治上、行政上服从中央,在具体行政实践中与中央保持一致和协调。中央政府机构的调整意味着整个国家行政方向和治理逻辑的变化,地方自然要作相应的调整。

这个发展过程和行动逻辑表明两点:一是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实现了政府整体重塑,具有了现代化政府的基本要素;二是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是追求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深化。下面将通过八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来具体呈现这个发展过程和行动逻辑,以全面把握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式、路径、进程和趋势,透视中国四十多年大变革与大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政府改革与国家治理相互促进的内在机理。

政府机构改革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经过酝酿和准备,第一周期的政府机构改革于1982年开始,1988年进入第二个周期。在这两个周期中,中国改革开放的主题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学习和引进现代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相应,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定位就是:“要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化管理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这两个周期的改革着力点各有侧重:1982年的改革侧重于人与机构,主要解决干部老化和机构臃肿问题;1988年的改革侧重于机构与职能,主要解决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为了把政府机构改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挂钩,以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改革者把这些改革任务都归纳到“现代化管理要求”之中。至于何谓“现代化管理要求”,当时的改革者也不是最清晰。从当时的文件以及国内各种介绍国外政府机构的书籍来看,这个“现代化管理要求”很简单,就是通过改革形成现代化国家政府一般都拥有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态。

1988年的改革,提出“党政分开、政企分开的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这个原则背后的精神,就是按照现代化管理要求来定位政府、组织政府和建设政府,使其在组织方式、运行方式和人员队伍上更具现代性,做到组织规范化、运行制度化、人员专业化。党政分开的目的,就是使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和行政原则来组织和运行;政企分开的目的,就是坚决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状况,形成政府宏观把握经济发展的职能和能力。与1982年精简机构相比,这次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搞简单的撤减、合并,而是转变职能;不搞简单的人员裁减,而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为政府现代化奠定最重要的制度和人员基础。所以,1988年改革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改革政府弊端逐渐发展到塑造政府。具体来说,一是接受现代政府管理原则和精神,如按照现代化发展要求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并以职能为核心改革政府;二是塑造现代政府管理所需要的制度、队伍和管理方式,如设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职业公务员队伍等。

1992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由此开始从计划经济迈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每个成员有了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类社会组织有了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个人因此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样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和进步,不仅做实了以“现代化管理要求”改革政府,而且使得“现代化管理要求”有了直接而具体的制度、理论和实践依据,这就是市场经济。只不过在具体实践中,这个市场经济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前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说前两个周期的政府改革,改的是政府的肉身,那么1992年之后的周期性改革,改的则是政府的筋骨,力求脱胎换骨,建设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脱胎出来的现代化政府。实践证明,这个过程虽然不容易,但非改革到底不可,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使建立起来了,也无法得到健康发展。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的努力,从1992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只是不同周期的使命和任务不同。

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逐步放权企业、市场和社会。为了在分权的同时,维系住大国治理所需要的国家能力保障,1994年推出了分税制改革。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现代财税体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目的是形成既能放活地方,也能确保中央有效地调控中央与地方关系。实践表明,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革命性冲击,政府机构改革既要深化有针对性的具体改革,也要推进系统性的政府重塑。在这样的形势下,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对政府动了大手术、进行了大调整。

1998年提出的政府机构改革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提出了四大具体改革原则: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二是按照精简、统一与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明确划分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

(三)建设“服务现代经济与社会”的政府:2003年、2008年的改革。

在2003年和2008年的两个改革周期中,2003年的改革更多是从服务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出发的。改革是“在过去五年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显然,这次改革主要是对1998年改革的深化和补充,目的是健全和完善政府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基本功能。

社会建设的承担主体是政府,要求政府能够保障社会基本民生、维护基本经济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于努力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政府来说,这些要求也是革命性的。市场经济建设要求政府从原来的“大政府”变成“小政府”,而社会建设则要求政府从原来管生产的“生产型政府”变为保证民生、维护市场秩序的“服务型政府”。这两大转变都要求政府全面调整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既要调整权力关系,也要调整职能配置;既要改变机构设置,也要改变运行方式,是政府行政体制的系统性变革。

从1993年的周期到2008年的周期,前后共四个周期,二十年时间,改革的任务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和完善政府职能和机构,目标是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使原先承载计划经济的政府完全转变为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中共十八大之后,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把政府改革提升到推动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战略高度。这使得2013年和2018年这两个周期的政府改革,不仅要从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出发,而且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出发。

中共十八大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十八大之后国家建设框架和国家治理再次发生重大变化。从国家建设框架看,由之前的“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加上了生态文明建设;从国家治理结构来看,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不仅有经济、社会、文化,而且有天、地、人,不仅要解决改革、发展、稳定,而且要解决公平、正义、共享,等等。在这样的发展结构和态势下,国家治理问题也就整体提上议事日程。2013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被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此,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总逻辑,就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逻辑转入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

在这样的格局、原则和框架下,201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次与党的机构改革协同起来,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出发,立足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形成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根据2018年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方案》,这次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以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一体安排、党政军群机构改革统筹推进的方式进行,“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这决定了2018年周期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完善党和国家机构的宏观布局中安排,在全面统筹党政军群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中推进,在党政协同中健全政府体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从当年的“党政分开”到今天的“党政协同”,是四十多年改革走过的历史轨迹。当年的“党政分开”,是针对在尚未搞清楚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党和国家机构而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成功发展的今天,强调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协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措施。这个历史性变化表明,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和实践,中国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府改革不仅围绕着改革过程中的阶段性任务和目标,而且全面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布局、总要求而展开,从而把政府机构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融为一体,建设“党政协同”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政府。

周期性政府机构改革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始终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有机统一中稳步前行,每个新周期的改革和发展,都是对前一个周期发展的平稳延续和有效超越。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社会,既要进行全面变革,又要实现快速发展,对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具有强烈的内在要求。保证这种有效性,除了不断强化党的领导作用外,就是要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的效能,因而,政府机构改革过程,就是不断从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要求出发改革和塑造政府,优化政府职能和机构体系,提高政府效能的过程。这种政府改革和建设的模式是有效的,既推动了国家建设和发展,也优化了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综合分析上述八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在逻辑,周期性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国逻辑蕴含如下机理:

第二,政府机构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越出政治体制改革范畴。虽然在中国的改革格局中,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改革的原则、思路、方案和评价体系都主要以经济体制改革所提出的要求为依据,力求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政府职能就转变到什么程度,机构就调整到什么程度。

第四,政府机构改革是转型升级式的改革,而不是修复式的改革。有现实的发展基础、有更大的发展需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改革。所以,政府改革本质上不应是自我修复,而是变革和转型,以适应和推动未来发展。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转型中,政府既是推动者,也是参与者,随经济社会转型而不断转型升级。所以,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不是修复式的改革,而往往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改革和再造,每一次改革都是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展开,都会形成转型升级的效应:80年代以现代化建设为平台,90年代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平台,2000年到2010年以新的国家建设框架和法治国家建设为平台,2010年后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平台。每跃上一个新平台,围绕着职能转变这个核心,政府机构改革都将对政府的职能边界、权力结构、机构设置、府际关系、人员配置、运作流程进行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改造。

中国发展的现实表明,基于上述逻辑展开的周期性的政府机构改革,既是大国建设现代化政府的有效形式,也是大国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尽管每一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是有限的,但常态化、周期性的政府机构改革对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促进作用则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有周期性政府机构改革持续进行,中国政府的现代化水平就能不断提高,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就能不断提升、不断优化。这是中国的经验,也是日益机制化的中国模式。(来源:文化纵横、观察者网 作者:赵宇峰)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从“侵略者”变为“合作伙伴” 中国应警惕日韩“和解”

【博览财经特稿】纪念“三一抗日独立运动”104周年当天,韩国总统尹锡悦抛出惊人之语,声称日本从“侵略者”变为“合作伙伴”,随即在韩国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仅隔5天后,韩国政府火上浇油,宣布由韩方基金会代为赔偿二战日本强征韩籍劳工损失。

此次韩国政府选择摆脱历史问题纠葛,加强日韩双边合作,势必牵动东亚变局,也让人将目光再度投射到“美日韩三国同盟”之上。

詹德斌指出,韩日关系的改善将有利于美国打造一个稳固的“美日韩同盟”。美国此举意在团结亚太盟友并形成对中国的围堵之势,这点毫无疑问。未来,美国若以“美日韩同盟”为核心去拓展,甚至也不排除有建立“亚太版北约”的企图,这一点需要提防。

1680165553723750.jpg

此次韩日再度讨论劳工赔偿方案,这一争议事件的开端是2018年韩国大法院裁定日本企业对强征劳工受害者负有赔偿责任,部分韩国国民理应获得日企赔偿。然而,日方却主张称,包括个人赔偿在内的征用问题已经通过1965年签订的《韩日请求权协定》得到彻底解决,此后再无赔偿问题可言。因此问题,韩日僵持已久。

朴振表示,为了救济、援助受害劳工及遗属,韩国行政安全部下属日帝强制征工受害者支援基金会将出面代为支付2018年法院终审判决的赔偿金及拖欠利息。朴振解释说,目前压案未判的强征劳工对日索赔诉讼若终审判决原告胜诉,也将由韩方基金会向原告们如数支付赔偿金及拖欠利息。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则称:“该措施旨在将日韩关系恢复至健全状态,日本政府对此表示赞赏。”岸田还补充称,“韩国是重要邻国,应该在应对各种各样国际问题时进行合作”,“有必要根据当前战略环境进一步加强日韩以及日美韩的战略合作”。日本外务大臣林芳正则称:“这是让日韩关系重返健康之举,给予肯定。”

此前,无论是美韩、美日双边会谈,还是美韩日三边会谈,美方都不断强调了同盟合作的重要性,也强调了美国的同盟国之间(如韩日)合作的重要性。

相比于此前仅有两成至三成的支持率,近期尹锡悦的国内支持率持续小幅上升,最新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升至40.9%,而反观在野党共同民主党领导人李在明近期卷入涉嫌贪腐、渎职、受贿等丑闻,官司缠身,导致其政党支持率大幅下降,对尹锡悦政府的牵制力也在下降。

此时对日本“低头”,韩国的考量因素很多

“三一节”讲话一出,在野党纷纷抨击尹锡悦破坏了“三一运动”精神,是在推行“屈辱外交”,采取了“错误的”对日外交政策,韩国网民也骂声一片,怒批尹锡悦是“疯子”、“亲日派”等等,还有人要求其“赶快下台”。然而,不到一周后,尹锡悦政府又宣布了极具争议的劳工赔偿方案。

除了当前时机点被认为较合适之外,尹锡悦政府此次对日本谈判劳工赔偿问题时作出犹如“低头”的姿态,从国际局势大背景来看,韩国自身外交路线、美国主导的阵营外交以及朝核问题等因素,都影响了这一决策。

同时,随着近年来中美竞争日趋激烈,去年又有俄乌冲突等事件发生,这都深化了国际间的阵营对立,美国极力想把世界分为两个阵营并展开对峙,由此产生了新冷战的特征。而韩国恰好也是从新冷战的视角看待国际局势发展的,选边站队成为了一种必然。尹锡悦上台之后,从其出访行程和参加北约峰会等安排就可看出,他很看重同美西方的关系。

譬如,日本在许多国际机制中都有着重要影响力,日本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机制成员国,在美国退出后主导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今年又恰好是G7轮值主席国,而这些都是韩国一直希望融入和参与的国际多边体系。

在这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研究员张勇也指出,尹锡悦上台后,其推动的韩国对外战略比文在寅时期要更具“全球性”,不再局限于朝鲜半岛,这可以从他将国家定位为“全球枢纽国家”看出。因此,韩国需要新的外交配置,这种配置需要韩国在对日外交上作出“提前部署”,让美国看到韩国既有信心又有准备,以此获得美国支持。

此番“解套”韩日劳工赔偿问题,张勇认为,尹锡悦最看重的还是推动韩日双边关系本身。与文在寅不同,尹锡悦从竞选到执政,向来重视对日关系,此次甘愿冒着国内批评声作出决断,他也希望用韩日关系中的最大障碍劳工问题作为切口,去一揽子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

此前尹锡悦发表“三一节”讲话,美国白宫和国务院就表示了赞赏。此次公布劳工赔偿问题解决方案,美国政府同样密切关注。美国总统拜登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赞韩日两国关系“翻开突破性的新篇章”,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对这一“历史性方案”表示赞赏。

张勇表示,美国显然是十分希望强化韩日关系的,这有利于其介入东亚安全局势,此次美方表达赞赏态度,也是基于其本国利益的考虑。众所周知,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由于美国的遏制与打压,中美战略博弈就由原来的贸易,逐步升级到多个层面,特别是战略和军事层面。借助强化“美日韩同盟安全合作”以及推动韩日关系的转圜,美国希望以此加大对华的遏制力度。

也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点,在韩国外长朴振今年2月访美“空手而归”之后,韩日之间连续密集地举行了局长级、副外长级和外长级的双边磋商,朴振还在磋商后立即会见强征劳工问题受害者,显然是收到了美方“布置的作业”——改善韩日关系。

詹德斌强调,美国打造“美日韩三角同盟”,意图团结亚太盟友,并形成对中国的围堵之势,这点毫无疑问。未来,美国若以“美日韩三角同盟”为核心去拓展,也不排除有建立“亚太版北约”的企图。事实上,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最早曾想用朝鲜战争时期的“联合国军司令部”为模板,转化成“亚太版北约”,而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也有将QUAD机制转化为“亚太版北约”的想法。

韩国国内纷争“后劲十足”,日本密切监督方案履行

对此方案,韩国持中间偏左政治立场的《民族日报》认为,由于日本被告企业未参与赔偿,日本政府也未就该事件直接道歉,预计将引发受害者团体和韩国国内舆论的强烈反对,而这是一直以“违反国际法”为由坚决拒绝韩国大法院判决的日本政府的“完胜”。

除了媒体间争论,韩国朝野间和社会也反应强烈。韩国在野党共同民主党领导人李在明就发声抨击,称这是“外交史上最大的耻辱和污点”,并谴责“尹锡悦政府最终选择了背叛历史正义的道路”。一些进步活动人士则将该方案比作“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另一些人则称其“为明显的历史倒退”。

1680165628268140.jpg

《民族日报》就认为,仅凭尹锡悦政府和岸田文雄政府的协议,强征劳工受害者索赔问题几乎不可能得到解决,该问题错综复杂,也不是尹锡悦政府单方面宣布“解决”就能解决的问题。

不过,韩日政府之间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不代表这一问题本身得到了化解,只是把韩日之间的矛盾转化到了韩国国内,特别是其中的法律问题复杂丛生。所以,韩国未来如果由进步派上台执政,这一问题确实会有反复的可能性。

张勇提到,在韩国舆论中,尹锡悦的“政治决断”被认为是仓促作出的,一旦韩国国内政治“变天”,将留有隐患,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法律层面的执行问题被掩盖。法律层面上,原本赔偿应该来自日方,如今则变成韩国企业代为支付。另一方面是舆论压力很大。尽管此次韩国政府对劳工受害者家属作了安抚工作,但仍有一部分受害者家属表示反对,这些敏感问题很可能在未来某一时间段继续发酵,引发韩日关系再起波折。

劳工赔偿纠纷,还扯出了韩日半导体纷争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3月6日宣布将启动面向解除从2019年持续至今的对韩出口管制强化措施的双边磋商。另据韩联社报道,韩国产业部贸易安全政策官姜甘赞同日在有关韩日限贸问题的记者会上表示,韩日两国决定在进行出口限制相关磋商期间暂停WTO争端解决程序。

1680165653781385.jpg

同时,随着韩日之间在半导体方面的“和解”,半导体供应链也有望打通,而这也是提出想与韩国、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组成所谓“芯片四方联盟”(Chip4)的美国非常希望看到的局面。

3月6日,在被记者问及韩国外长朴振当天正式公布日本二战强征劳工赔偿方案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强征和奴役劳工是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外侵略和殖民统治期间对包括中国、韩国等在内的亚洲国家人民犯下的严重人道主义罪行。这一历史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和篡改。中方从来要求日本政府以诚实和负责任的态度妥善处理有关历史遗留问题。这就需要日方切实正视和深刻反省历史,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历史罪行的忏悔和对受害者的尊重,同时以正确史观教育下一代。只有这样,日本才能真正取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

同时,作为美国的“忠实盟友”,日本如今口口声声不断强调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和“人权”等概念,但对于自身曾经犯下过严重侵犯人权的罪行,包括慰安妇和强征劳工等问题,却视而不见。毫无疑问,日本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必须深刻反省。

无论是曾经的历史问题,还是当前的现实问题,中日韩三国同属东亚国家,人、财、物流动频繁。张勇认为,在当前的东亚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结构。

另一种则是东北亚的经济结构,中日韩三国经济联系密切,最近一次中日韩首脑会议正是于2019年在中国举行的。在新冠疫情之前,中日韩三国在人才、投资、物流等领域的流通量相当大,而随着疫情政策的渐趋平稳,东北亚也存在着内在的经济需求。

1680165301326551.jpg

本文以“通过数据的现代治理”为题,从美国的社会安全码切入,梳理过去百年来美国成为“认证国家”、开展数据治理的历史过程,剖析美国社会治理数据化的“秘密”与矛盾。文章指出:数据信息是互联网的产物,互联网在美国诞生和成长,最终扩展到全球,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网和国际网,所有进入互联网的信息,是对美国公开的信息。而美国也从建国开始,就努力建设“认证国家”,从完善征税体系、保障国家财政收入,慢慢发展到服务国家安全、控制犯罪、提供社会福利和保障等领域。互联网出现后,美国组合各种认证体系,形成一个现代高效的治理体系。然而,随着这种治理越过边界,美国也成为制造出“棱镜门事件”的监控国家。

通过数据的现代治理

“现代世界科学技术正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各门科学都有了崭新的发展,并且彼此互相带动、互相交叉,产生了许多边缘科学和新的科学生长点,使自然科学占领了许多新的领域,引起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1956年12月,我国首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中的这段话,放在今天也并不过时。

20世纪90年代,钱学森对灵境技术(Virtual Reality)推崇有加。他认为,“Virtual Reality”所造就的,不是中国园林式的“人造景境”,而是一种“人为景境”,所以译为“灵境”更恰当,“中国味特浓”。在他看来,所谓灵境技术,就是用科学技术手段向接受者输送视觉、听觉、触觉、嗅觉信息,让接受者感到如亲身临境,这临境感不是真地亲临其境,只是感受而已,这境也是虚的,不是实的,所以他用传统文化中的“灵境”来表达这个矛盾。他认为,到21世纪后半叶,通过人机结合大幅拓展人的知觉,灵境技术将让人进入前所未有的“大成智慧”的人工智能世界,一个“新人类”将在这个新天地中诞生,人将神化为超人,具有大到宇宙、小到微观的超人感受,继而引发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变革。因此,对于人类历史而言,灵境技术可以说是继计算机技术革命之后的又一项大革命,正如人有了语言和文字。钱学森对灵境技术、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这些判断,颇具中国智慧。

既是人造的,又是灵性的,这既是信息环境的本质,也是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的本质。正如钱学森既是数学博士又是航空物理学博士,信息技术正是在数学和物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地带生长出来的。

这个过程表明,互联网既是美国的国家网,也是美国的国际网。对世界各国而言,所谓国际互联网,实则是把本国数据网络接入美国的国家网,互联网的国家性成了其国际性的底色。既是美国的国家网也是国际的互联网,互联网的这种双重特征决定了美国对互联网的长期主导乃至单边主权,决定了世界各国的互联网政策受制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这是信息环境的基本情势。没有领势技术,没有技术主导权,就谈不上信息主权,“主权互联网”也就更可能成为随风而逝的沙丘。

社会安全号码在美国

面对信息环境,国家需要权衡发展、治理与安全三个重心。信息技术的发展,既在思想上创造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信息环境,也在社会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技术精英群体。技术精英借助信息技术的中立性主张发展的必要性,但信息技术的负外部性超出了技术精英的想象,现实世界的国家公民变成了数字化的网民,尽管网民不是可以被商品化的劳动力人口,但却沦为信息资本主义全球经济的无薪或低廉生产者,这既关乎经济、税收,也关乎隐私、自由,关乎身份、行为,其对个人生活的宰制很容易超出社会大众所能接受的程度,其对政治生活的挑战也很容易超出了国家政府所能容忍的程度。来自社会大众的自我保护诉求,来自政治家群体的政治正当性需要,让现实世界找到了治理信息环境的必要性。而一旦意识到互联网本身的二重性,一旦遇到全球尺度的大国长期战略竞争情势,安全便又成为互联网治理的抓手。

2019年夏秋之交,我到美国耶鲁大学访学。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被告知需要去耶鲁大学所在的纽黑文社保局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码。尽管是美国最早的城市,纽黑文本身并不大,而且据说多数地产均被财大气粗的耶鲁大学买了去,所以其实可以说纽黑文在耶鲁大学。在拿到耶鲁大学校方的介绍信之后,我来到了不远处的纽黑文社保局大楼。社保局大楼门外人流如织,看上去和其他场所没有什么分别。但一进入大门,我就看到荷枪实弹的警察正在要求每个来社保局的人做安检,抽掉腰带,脱下鞋子,提着裤子,走过安检门,才能整理衣装,坐电梯上楼。我过了安检,上楼来到社保局的办事大厅,又看到两个荷枪实弹的安保员在并不大的房间里维持秩序。这种外松内紧的政府部门的事实紧急状态,其实是美国“9·11事件”以来的常态。在这之前,我曾经历过新加坡政府的安检,同样严格,但并没有像美国这样由荷枪实弹的警察在现场警戒守卫。

信息社会与现代国家

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普查,由联邦政府依照宪法授权在各州进行。但在1790至1840年之间,人口普查非常简单,因为美国当时还是个农业国家。在内战之后,美国向工业化国家迈进,美国政府的认证需求不断增强。围绕是否设立常设的普查局,美国内部争论不休,美国内政部于1849年3月左右获得普查权,但仍然没有设立常设政府机构。1850至1910年之间的60年,是美国认证制度的改革期。从1850年开始,普查报告统一由设在首都华盛顿的普查局汇总、撰写、分类、编制。美国最终在进步时代将认证制度作为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确立下来,于1899年成立了常设的普查局,并自1903年起从内政部划归商业劳工部,商业劳工部也就是今天商务部的前身。当今美国互联网治理的主要政府部门,也正是隶属商务部的电信与信息管理局。随着商务部普查局的成立及其承担的第十三次普查的进行,美国在100多年前转型为“认证国家”,认证单位逐渐个体化,并兼容身份、财产、福利和社会经济认证,美国开始走出低效认证困境。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的地方、州与联邦三级政府之间首次通过电报传输犯罪记录,但仅限大案要案。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刑事司法部门开始使用电脑,但主要用来发工资,做内部审计。20世纪60年代,美国处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都处在巨变之中。在人口结构上,“婴儿潮”一代长大成人,南方农民涌入城市,外国移民迅速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上,城市化率快速上升,但走在“快车道”上的是郊区的城市化,内城却在衰落,成了少数族裔的聚集地。在经济发展上,经济衰退导致失业激增。在社会生活上,民权运动此起彼伏,准军事化的警察力量和国民警卫队成为出于社会安全理由频频动用的国家机器。一旦人处于高度流动状态,但身份、财产等基础信息却无法跟着人走,原本就已十分严峻的社会安全状况就会更加糟糕,福利欺诈现象也会愈演愈烈。

早在1994年美国将互联网民用化、商用化、国际化之前,美国已经将自己建设成为高度整合、互联互通的“数据库国家”(Database Nation),美国社会已经变成了标准化、清晰化的信息社会。没有信息沟通技术所带来的治理创新,没有把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的公共档案整合成常设泛在的全国数据库,罗斯福的“新政”、杜鲁门的“公平施政”、约翰逊的“向贫困宣战”和“伟大社会”计划,都可能陷入大规模身份、财产、福利和社会经济欺诈的沼泽地,尼克松也无法兑现其控制犯罪、恢复秩序的政治承诺,里根无法掀起其经济新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合体的“新公共管理”惊涛骇浪,布什更无法布下反恐的“天罗地网” ,奥巴马政府也无法建设“家长制自由主义”的“简化政府” 。简言之,没有透明的信息社会,美国的国家力量不会变得如此强大。

信息时代也是美国现代犯罪认证制度的成熟期。从约翰逊到福特,作为全国公共意志、公共利益的最高维护者,美国总统屡屡试图谋求建立全国犯罪认证制度的政治共识。1965年,约翰逊建立了总统执法与司法行政委员会,并提议制定《执法协助法》,这部法律很快出台并获得国会两院正式通过。1968年,总统执法与司法行政委员会发布报告称:美国有20万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帮助美国政府建立军事信息系统,在预防控制犯罪上却投入太少,必须尽快建立一个全国犯罪记录系统。美国需要一个电子化的全国犯罪认证系统,但围绕这个系统究竟应该由谁来控制,行政部门、立法部门还是司法部门,以及如何对刑事司法信息进行宪法约束上,联邦、各州以及各种社会团体之间争论不休,最大的阻力来自美国国会。整个20世纪60年代直到70年代初期,美国国会多次拒绝建立全国数据中心和联邦计算机系统。

美国的两大政治力量自由派和保守派也就此达成了共识,尽管分别出于不同的立场。自由派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新政自由主义所确立的各项社会经济政策遗产传承下来。保守派虽然反对大政府和福利国家制度,但却同样依赖全国信息系统来处理福利欺诈和犯罪问题。最终,联邦调查局获得授权,通过设立国家犯罪信息中心(National Crime Information Center)和国家犯罪记录数据库(National Computerized Criminal History System),组建全国统一的犯罪信息系统。当时,各级政府分别掌握总数为1.95亿份的犯罪记录,3500万份在各州政府手中,2500万份在联邦政府手中,1.35亿份在地方警察局,国家犯罪记录系统将这些信息史无前例地整合在了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联邦调查局的全国犯罪历史系统不仅仅是刑事司法行政体系,它同时也是美国的就业筛选工具。在2400万个人指纹和犯罪记录中,超过一半的使用量是为了就业筛选,雇主在决定是否雇佣某个求职者之前,都会通过这个系统来调查求职者的背景,这使之成为美国最大的就业筛选器。因此,它实际上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黑名单”系统。美国9000万就业者中,有犯罪记录的3000万人都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如此,全国犯罪历史系统还是一个全国信息与身份中心,整合了6万个刑事司法机构及其50万从业人员,几千个其他政府机构以及从地方学区到美国银行等各主要部门的雇员,这个过程被称为“地方职能的国家化”。该系统还涵盖了7000万现役和退役军人、国防承包商和从业人员、核工业从业人员、联邦雇员以及其他需要联邦调查局备案的人员。

在各种全国数据库中,社会安全号码是最为重要的枢纽。1935年《社会保障法》所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全体美国人的纳税调查为前提,每个就业者均需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码。1960年开始的社会保障数据库,将社会安全号码与1937年以来所有美国人的姓名、收入、福利及其领取记录、住址变更等情况关联起来。社会安全号码的用途不断扩展,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认证机制。

1680165323817518.jpg

社会清晰与政治理性

高度整合、互联互通的国家认证体系,最可能受到的质疑在于,它是否会导致国家认证权力的过度膨胀。为了预防这一现象,现代国家通常采取以下三种方式:

其次,建立相对严密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防止个人隐私因为不必要的公开或者犯罪行为而受到干扰。当然,现代隐私法保护的主体是个人,限制的主体也是个人。自然人与法人的身份、财产、收入、行为、事务等重要认证对象,对于国家而言并不是隐私。如果国家没有能力收集和识别这些社会事实,由此衍生的税务欺诈、福利欺诈、监管失灵、治理失灵和政治失灵,反倒更可能对社会群体和国民个体造成伤害,而且是更大的伤害。

看似微不足道的认证制度革命,让美国社会变得清晰透明,提高了美国的国家能力。它把社会事实向政府敞开,增强了政府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制度化能力,同时也为社会大众影响政治提供了便利渠道,让政府的服务界面在社会压力下变得更友好,进而提升了政治、法律和政策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同时,它还打破了僵化的分权思维,让国家在该集权的地方集权,在该分权的地方分权,正是在组织、控制、后勤和沟通上的革命性优势,让社会对于国家来说变得透明了。如果社会不透明,国家对社会的治理就往往是瞎子摸象,难免顾此失彼,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认证制度将政治治理所必需的社会事实汇聚到政府手中,让美国政府得以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政府过程,把握社会问题,回应大众诉求。人们往往只关注信息时代的技术进展、商业进展,而忽略信息技术及其所带来的认证革命对政治发展的巨大影响。“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美国也不例外。

一旦隐私卡被视为一种低成本的反恐战略,就有了美国犹他州全球数据监控中心、斯诺登所揭露的“棱镜工程”、“上游工程”以及更为野心勃勃的类似监控工程,这些内外监控的政府工程事无巨细地通过关键词过滤技术识别、筛选、存储、记录人们的语言轨、行动轨,最终将“监控型社会”升级为“信息帝国”。

三十多年来,正是秉持着对监控型社会的强烈反思,大卫·里昂孜孜不倦地写了一本又一本书,比如2001年的《监控型社会:对日常生活的监视》(Surveillance Society: Monitoring Everyday Life,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1)堪称《一九八四》的新世纪版,还有2003年的《作为社会分类的监控:隐私、风险与数字歧视》(Surveillance as Social Sorting: Privacy, Risk and Digital Discrimination, Routledge 2003)和《9·11后的监控》(Surveillance after September 11, Polity 2003),2009年的《识别公民》(Identifying Citizens: ID Cards as Surveillance, Polity 2009),2015年的《斯诺登之后的监控》(Surveillance after Snowden, Polity 2015),2018年的《监控文化》( The Culture of Surveillance: Watching as a Way of Life, Wiley 2018),以及2021年的《流行病监控》(Pandemic Surveillance, Wiley, 2021)。这些书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现代国家治理越来越依赖基于个人资料的数据库,这会导致什么后果。不过,他多年研究的发现和吉登斯一样,他们都认为监控能力及其扩张是现代性的一部分,是自由主义的一部分,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

英国社会学者迈克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王绍光和胡鞍钢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都是这样一种思路,即探寻现代国家治理所必需的基础权力、基础能力、基础制度,拙著《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也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为了实现现代国家的治理化,需要在人、物与数据之间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具体化为某个数字、代码、符号,这种规范化、标准化赋予人和物准确、唯一、整合的身份,可以大幅改进政治决策、国家立法和政策制定执行的回应性和合理性。在给这种对应关系做出政治学的学理界定时,我的思路受到了法学的极大影响,我借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句法谚,把认证界定为:“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建构统一的规范”。这种学术抽象是从区分认证与监控开始的,我把人和物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也看成是一体两面的,监控是负面,认证是正面。认证本身更是监控的前提,但并不能就此简单地把认证也打入冷宫,一票否决。

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国家建设的一部分,国家治理、国家建设需要诸种基本制度。国家认证制度能力不仅仅是权利的一个成本,也是法治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我们追求一种俭省的法治的话。国家认证制度能力越强,法治的成本就越低,就越可能实现“法治的俭省化”。这里的成本,是指立法、司法、执法过程——包括发现违法、预防犯罪、识别犯罪嫌疑人和逃犯、预防与惩治贪污腐败等重要方面——所必需的各种基本条件,其中,识别、发现、确定公民、法人的身份与财产无疑是基础性、前提性的。

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国家认证能力,现代国家往往依赖三大基础数据库来保障法律与秩序,这三大数据库分别是犯罪、税收和福利,在此意义上,现代国家的治理是一种“通过数据库的治理”,或者说是一种“通过认证的治理”。在利用基础数据库推进法治的俭省化上,美国是现代国家的先行者。

如果更多地从经济社会结构层面反思刑事司法政策的导向,如果不是像美国这样过度依赖国家强制机器维持法律与秩序,国家认证制度能力的提升,完全可以在另一个国家实现真正俭省化的法治状态,这可能也是所谓“后发国家的落后优势”之一。我无意拒绝承认国家认证制度能力的扩展有可能缩减地方生活的长期传统和多样性,然而这些也许正是现代人生活在现代国家所必须接受的成本。国家认证体系的低效、软弱和无力,只会降低现代人的基本生活质量,放任普通人作为弱者暴露于种种自然灾害、社会风险、法治溃败和政治失灵之中。(来源:文化纵横 作者:欧树军)




人物广角




8元小小茶饮店起步 河南张氏双雄干出中国最大茶饮帝国

【博览财经特稿】“干脆跳楼算了!”2003年夏天,正在装修新店的张红超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郑州的城镇化,此前他的刨冰店已经被迫四次拆迁,整个团队身心疲惫。但一想到父母,张红超还是觉得该把借来开店的钱还上,就咬紧牙关继续奋斗。

蜜雪冰城招股书显示,公司2019到2021年的营收分别为25.66亿元、46.8亿元、103.5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42亿元、6.31亿元、19.12亿元,呈逐年上升态势。

水涨船高下,在蜜雪冰城分别持有42.78%股份的张氏兄弟,以280亿元的身价双双登上《2022胡润百富榜》,二人合计的财富超过500亿元。一家产品均价不超过8元的小小茶饮店,竟能创造如此巨大的财富。这再次印证了一句话:“在中国市场,水大鱼也大。”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伴随这首洗脑神曲,蜜雪冰城在2019年火遍全国。很多网友戏称,蜜雪冰城是贫民窟女孩的夏日救星,而其CEO张红甫则回应道:“那也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就是一个从贫民窟出来的男生。”

在当时的河南农村,一般家庭都想让孩子早点辍学、早点干活。但张父却坚持筹借学费,送孩子去商丘读书,即使别人对他指指点点、嗤之以鼻。“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五六岁时,父亲握着我的手教我写字;十来岁时,他人工给我出应用题;上初中前期,启蒙我提前学英语……”张红甫后来自述。

不过张红超的学业有段波折。初中毕业后,他就中断了学业,跟爷爷倒腾起一些小生意。张红超学过摩托车修理、做过食品业务员,甚至还养殖过兔子。但在父亲的劝导下,他最终还是在1996年,通过自考进入河南财经学院(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就读公关文秘专业,开始了在郑州的故事。

早在商丘读书时,张红超就喜欢到商丘体育场后面的一条刨冰街。“把大块的冰块刨成雪花状,然后再把糖浆之类的浇上去,点缀一些葡萄干、碎花生和山楂条……又能喝,又能吃,还特别冰爽。“这是张红超记忆里的美味。

奶奶喝了之后,大为赞赏,还拿出压箱底的3000元支持孙子创业。张红超便是拿着这笔钱,于1997年春天在郑州最大的都市村庄“燕庄“物色了一个店铺,取名为”寒流刨冰“。一代商业传奇,从这里开始。

任正非说过:“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都有过自己的至暗时刻,张红超也不例外。

那段时间,就在几平方米的小店里,张红超每天从早起忙到深夜12点。不过他的努力起初并没有得到眷顾,寒流刨冰在第一年就经历了三死三生。

人挪活,树挪死,张红超带着家当搬到了郑州南阳路和翠华路的交叉口。那里附近有两所学校,每次下课后都是人头攒动。但由于市政修路,没过多久张红超不得不再次搬迁。第二家店死在了时运。

按照五毛到一块五的产品定价,当时寒流刨冰一天能卖一百多块。一个月下来,扣除房租水电和原材料的费用,张红超到手的净收入能有近1000块。要知道当时他的姐姐一个月才200块工资,因此即使每天忙到不可开交,张红超依旧像打满了鸡血,活力四射。

但好景不长,随着秋天的到来,一阵秋雨一阵凉,顾客对刨冰的消费慢慢降低。淡季之下,张红超想方设法筹齐1万元,和一个卖水果的老板合伙卖桔子。他负责销售,水果老板夫妇则负责财务。

不知道张红超为什么头脑发热,在1998年的秋天,他把寒流刨冰的铺子租给一个打黄金首饰的福建人,自己一个人跑到安徽合肥卖冰糖葫芦。结果惨不忍睹。在折腾一个冬天后,张红超一分钱没有挣到,灰头土脸地回到了郑州。

不过张红超是个极具韧性和毅力的创业者。1999年回到郑州后,他继续鼓起干劲,想要把冰品店做大做强。为此,张红超不但在产品和消费环境上做了升级,还让博览群书的大哥帮自己的店铺取了个新名——蜜雪冰城。

在时代的洪流下,蜜雪冰城冰品店在3年间经历了四次拆迁。到了2003年,更是被迫转型成一家餐厅——“蜜雪冰城家常菜馆“铝厂大院店。“我曾想过跳楼,但想到父母,觉得该把借来开店的钱还上,就咬紧牙关接着干!”日后张红超回忆这段艰难时光时,感慨万分。

日渐红火

家常菜馆中西餐皆有:汉堡三块钱、薯条一块五、扬州炒饭两块五,就连荤菜也只要五六块钱。如此低廉的价格,蜜雪冰城还能赚钱吗?张红超想出了两个办法。

其次是提高效率。餐馆的员工很多都是张红超开封的同村老乡,贫苦出身,特别能吃苦耐劳。张红超带着他们每天几乎是近20个小时连轴转,提高出餐量和翻台率。

当时郑州能吃现做冰淇淋的地方,除了肯德基和麦当劳,基本就是蜜雪冰城。因此,后来人们便直奔这支冰淇淋而来。

财帛动人心。亲戚们想筹钱加盟,由张红超负责提供冰淇淋脆筒和冰淇淋粉,这便是蜜雪冰城加盟模式的雏形。几个月间,蜜雪冰城冰淇淋店就开出了26家。连隔壁卖包子的阿姨都说这生意怪简单,不用三更半夜起来醒发面,包包子。

张红甫的加盟,让蜜雪冰城的单店愈加成熟。“我个人的店,也可以理解为公司的实验田或者直营店,而做这些探索也相当于兼职了研发任务。”张红甫后来提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红甫从2008年夏天开始不断拓展单品。他先是买了一台双缸果汁机,一缸卖橙汁,一缸卖青苹果汁。卖了几天,青苹果味销量不佳,张红甫便琢磨着自己研发一个新爆款。

蜜雪冰城的第二个爆款——冰咖啡,便就此应运而生。在冰咖啡成功的基础上,张红甫后来又尝试了奶茶和果茶,直到打磨出一家产品能撑满一整年的门店。

家族化经营一直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张氏兄弟很早就意识到这点,从2009年开始便引入职业经理人。在他们的帮助下,蜜雪冰城的logo、企业文化、网站、经营理念和组织架构都得到了升级,公司愈加趋于正规化。

蜜雪冰城在2013年遭遇了第一次大面积的原料和设备断货。在门店数量一年翻番后,河南本地的供应商跟不上冰淇淋奶茶店的高速扩张。这直接影响了加盟商的经营。张红甫一个亲戚在武汉开加盟店,可是装修结束后,冰淇淋机却迟迟未到,其他设备也是故障频频,搞得他差点和张氏兄弟绝交。

据蜜雪冰城早期元老蔡卫淼回忆,那一次我们相当于开了眼界,回来之后就换了一批供应商,成立了品控团队。在蔡卫淼的主导下,直到2017年,蜜雪冰城才调试出一个能跟上自己扩张脚步的采购系统。

蔡卫淼逐渐成长为蜜雪冰城最擅长压价的狠人。如今蜜雪冰城用在店头的3M喷绘布,市场价1650元/平米,被她谈到了850元/平米。而在去年疫情期间,原材料成本普遍上涨,但蜜雪却将一半的原物料降价,不得不令人感慨。

蜜雪的糖,最开始使用的是白砂糖。加盟商要自己将白砂糖加热融化成糖浆,这一过程可能会析出杂质。若温度过高,糖浆还会焦化发黑。

不过供应链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到了2017年,蜜雪冰城的加盟店一度签至5000家,但很快又倒闭了一大片。据知名连锁专家、蜜雪冰城顾问李培芬透露:“当时浙江、深圳的几个茶饮品牌都很强。很多同行应该都在看笑话。(蜜雪冰城)跌落到 3000 家不到,怎么可能冲击万店?”

于是,一个投资16亿元的大咖国际工厂在离郑州90分钟车程的温县拔地而起。如今,这座巨无霸工厂如果产能全开,可以支撑4万家蜜雪冰城菜单过半的原材料供给。所以对于目前蜜雪冰城的2万多家门店来说,供给绰绰有余。

除了供应链,门店经营的标准化,也是张氏兄弟的必修课。2015年,当张红甫决定带领蜜雪冰城走出河南时,与哥哥张红超发生了第一次激烈的争执,焦点在于蜜雪冰城的发展速度。

张红超有些担心,但张红甫却开始嫌哥哥“思想陈旧放不开,节约俭省格局小”。甚至在一次会议上,张红甫表示自己完全可以一个人把前后端都搞好。

不出来不知道,一出来吓一跳。在河南安阳一家标杆加盟店,张红甫踩上粘脚的后厨地板,桶里的糖浆已经发酸变质;在河北邢台,蜜雪冰城加盟店们一家一个出餐标准,几乎看不出是连锁店……究其原因,是蜜雪冰城总部难以提供有效的支持。

标准化是连锁规模化的基础之一,但反过来,规模化又会限制品牌的新品开发。蜜雪冰城上新的频率永远不可能像喜茶、奈雪那样一度每月两三款新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蜜雪冰城主打的饮品只有一款柠檬水,而柠檬水背后的供应体系也是花了6年才趋于稳定。

2019年面世的草莓摇摇奶昔是蜜雪冰城典型的爆款:用常见的冰淇淋、草莓果酱、绿茶制作,唯一的变化是门店不做搅拌,出杯时会有分层的视觉效果。而且利用冰块撞击,顾客能自己摇着玩。摇摇奶昔系列没有用到任何新原料,但上架后销量极佳。只卖了18天,草莓果酱就供应不上,一度全国断货。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优秀的品牌形象不但能清晰传递出自己的价值,更能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早期蜜雪冰城的logo是一个冰淇淋形状,指向性明确。2009年往茶饮发力时,改成了一个桃心,代表着甜蜜,并在后缀加上冰淇淋与茶。

2018年,为了未来进军全球市场时,公司有个四海皆准的形象,张红甫花了将近500万元,请华与华品牌咨询公司设计一个“超级符号”。两个月后,蜜雪冰城得到了两个圆圈。如此简单粗糙的设计,直接导致当天一位刚入职的设计师决定辞职,其他不少人也无法接受。

张红甫的坚持换来了回报。2019年,伴随甜蜜之歌在蜜雪冰城全国门店循环播放后,这首神曲引爆了互联网。“刚开始我们觉得雪王真土,后来证明公司领导还是比较高瞻远瞩的。“山东一位加盟商提到。

关于蜜雪冰城的品牌定位,张红超和张红甫两兄弟其实还发生过几次争论。张红甫做过两次高端品牌梦,第一次是2009年。当时DQ冰淇淋、快乐柠檬等美国、台资的品牌进入郑州,张红甫受其刺激开了一家叫My share的蜜雪冰城高端店。为此,张红甫还亲自去DQ门店卧底学习一周。

第二次是喜茶爆火的2018年。张红甫不甘心之前的失败,就叫下属尝试孵化高端店“M+”,定价上探至15元。不过没多久,张红超就叫停了这个项目。“店看着高端,卖的还那么贵,但原料用的还是我们工厂生产的那些,这不是欺骗消费者吗?”

在美团龙珠创始合伙人朱拥华看来,两兄弟性格互补。张红甫好奇心重,喜欢研究科技前沿的事物,他从2020年开始,便把工作重心转到“幸运咖“咖啡的研究当中。

学以致用

2015年,张红甫带领公司九十多号人参加思八达售价40万元/人的课程。后者由刘一秒创立,主要以对员工高管们的激励为主,还包含一些现代管理思想的佐料。课上,培训老师让张红甫写下此生目标,要影响多少人。他表示要创造一个年销售额过千亿美金的企业,影响20亿人。

蜜雪冰城总部的员工,也被公司快速的发展拖着成长起来。据蜜雪品牌中心一位2015年加入的前员工透露,他在一年之内就因业绩被提拔为品牌建设部门的负责人。还有一位客服部门的应届生,在五年里从店员一路升任至招商团队的负责人。

华杉在简书上连载《资治通鉴》解读,每天的文章都会雷打不动收到“冰淇淋张”的打赏,“冰淇淋张”正是张红甫。

几位专家于是来到蜜雪冰城总部—雪王城堡布置“作业”。其中一项要求就是,为杜绝物品和时间资源的浪费,办公桌上不能放任何私人物品。那一次,公司清理出上千支笔和七八十个柜子。

除了自己学习,张氏兄弟还致力于将蜜雪冰城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2021年,蜜雪冰城注册了“蜜雪商学”的商标。这相当于一个内部培训机构,向高管、中层管理、基层员工、加盟商以及大咖工厂的员工提供一切经营管理知识。还包括办公技能、英语、投融资管理、法律、传统国学和党建。

现在每天晚上下了班,蜜雪冰城225名计划培养的干部还要跟着张红甫一起抄《论语》,写读后感。“《孙子兵法》我们已经学完了。”其中一位干部透露,他正是蜜雪冰城第一批”铁军班“成员,拥有一枚金属徽章,上面写着:蜜雪集团,未来领袖候选人。

蜜雪冰城高管曾经自我调侃:“以前认为蜜雪是卖水的,现在蜜雪是一家做粮食的公司。”

图片

去年他的那家门店做了150万的营业额,净利润在30万左右。但他的店开在市区,前期投资太大,加盟费、设备费、培训费以及转让费,让他足足花去了70余万元。

2008年时,蜜雪承诺加盟商,1-2公里范围内都不会有另外一家蜜雪冰城。后来这个距离逐渐缩短,现在已经是零保护范围。言外之意,只要有好位置,就可以开店。再加上其他茶饮、咖啡品牌的激烈竞争,蜜雪冰城加盟商的利润降低了不少。所以如果加盟商想要赚更多的钱,那只能选择多开一些门店。

在蜜雪冰城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加盟商的“背叛”。所以总部对单个加盟商的规定是,门店不能超过该城市的一半,以免加盟商一夜之间投奔其他品牌,直接丢掉一个城市。时至今日,门店数量超过30家的大加盟商在蜜雪冰城的总量里只占5%。

张红甫曾经说过,要开100万家店,联合所有想当老板的人一起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让一部分先富的客户,带动后富的客户。或许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共同富裕。但现在看来,张红甫离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来源:邱处机(ID:qiuchuji_1993) 作者:邱处机)




社会热点




营销和公关意义大过实际 汽车降价全国销量不增反降

【博览财经特稿】汽车价格战发酵半个月后,全国汽车销量不增反降,两个行业协会先后发文,批评局部降价扰乱市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在3月17日表示:武汉市、区政府联合车企大力度促销,只补贴本地生产汽车品牌,这一做法有失公允,还导致其他地区消费者持币待购,汽车4S店成交量显著下降。

价格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上险量数据显示,湖北省的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东风风神车型销量均出现几倍的增长,品牌声量也有明显提升。

一位接近政策制定者的权威人士表示,价格战很难避免。国家长期要扩大内需、促汽车销量,但短期目标需要由地方落实,就只能采取限地、限时、限产品的补贴方式,根本上是统一大市场和短期目标的矛盾。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李颜伟援引数据表示, 3月6日-12日全国乘用车销量仅为31万辆,低于2月27日-3月5日的35万辆,消费者持币待购情绪明显。

陆续有车企开始发出“不降价”的声音。据不完全统计,保时捷、奥迪、蔚来都明确表示不降价;理想、零跑、哪吒则推出90天保价的承诺——在燃油车领域,老牌豪华品牌的市场需求依旧稳固;在新能源车领域,大多数车企都在快速增长,矛盾还集中在交车速度太慢、不能快速交车上。

蔚来销售运营助理副总裁浦洋认为,燃油车降价潮会在近一两周退却。它来得越凶猛,退却得越快。这对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来说,可能是一次催化剂,推动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型。

2023年的春天,全国汽车市场一片沸腾。从湖北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蔓延到全国。“店里的人太多了,进去以后根本就找不到销售人员,也没有人理你。给我的感觉就是,店里的人不是在买车,而是在抢车。”探访东风雪铁龙4S店后,湖北武汉的消费者卓先生感叹道。

除武汉,合肥、深圳等地方政府补贴也不同程度地加入进来。3月10日,深圳市龙岗区宣布实施新一轮购车补贴,单台车最高补贴1.5万元,总额不超过3000万元,消费者先到先得,3月31日截止。

据统计,奇瑞旗下捷途品牌推出的惠民特供车型一马当先,8.69万元的指导价拦腰砍至4.4万元,降幅近五成。车名中的“特供”二字名副其实,但能否“惠民”尚需市场检验。根据现有优惠信息,该车在线上暂无销售数据,疑为特供经销商的线下限量款。

除捷途,降幅排名前5的车型全部来自东风系。其中东风雪铁龙C3-XR排第二,挂着11.39万元的指导价,如今裸车5.79万元即可开回家,降幅为49.2%。东风富康推出的e爱丽舍紧随其后,近14万元的指导价补贴后仅需8万元,降幅同样超四成。此外还有东风富康ES600,指导价15.38万元降至9.38万元——这意味着,要想挤进降幅榜前五,六折成了最低门槛。

热门车型虽也加入了价格战中,降幅普遍偏小。2022年轿车销量冠军东风日产轩逸,仅在湖北省参与补贴,最高可由指导价11.9万元降至10.4万元,降幅为12.6%;SUV销冠比亚迪宋PLUS更有底气,最高由指导价15.48万元降至14.79万元,降价不到1万元,降幅不足5%。

限时、限地、再限量,是摆在消费者面前的三座大山。30多家推出购车优惠的车企中,绝大多数仅在本月生效;各地的补贴价格各不相同,比如东风本田在湖北、贵州、川渝、上海和云南五地开展促销活动,主销车型UR-V的差价大到2.8万元,占车价15%;车企参与折扣的车型数量也不一,有的仅一款,有的则多达14款。

燃油车动辄打折几万元,赚足眼球,新能源汽车的降价策略普遍更为温和:一种是推出诸如“三年0息”的分期金融政策,由金融合作伙伴来补贴这部分支出;另一种是推出价格更低,配置更简单的入门版车型,相当于“变相降价”。

李颜伟认为,这场价格战的营销和公关意义大过实际意义。真正的降价幅度有限,大家现在都在利用消费者的关注进行自身营销,无论是厂家还是经销商,都会利用这次机会留住客户资料。

价格战缘何而起

突然,是业内对这场价格战的共识。多家车企内部人士和行业专家表示,特斯拉在2022年底开启的多轮降价是导火索,车企对市场过度乐观导致新车库存高企,燃油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在2023年初的退出,三个原因促成了价格战。

2022年10月开始,特斯拉多次下调国产Model 3和Model Y的官方指导价;2023开年,再次大幅降价2.9万元-4.8万元。目前,这两款产品的起售价分别只有22.99万元和26.19万元,是国产化以来的最低点和次低点。

当前的中国车市,新能源汽车增长迅猛,消费主力依旧集中在燃油车市场。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汽车总销量2686.4万辆,其中燃油车超2000万辆,占比达到74.6%。

据统计,在已经公布2023年销量目标的车企中,广汽集团的预期涨幅最低,但也达到10%。最高的为比亚迪,预计可实现销量翻倍。上汽集团作为中国销量最高的车企,预计在2023年实现销量600万辆,同比增长13%。至于本轮价格战中最受关注的企业,东风公司为自己定下的涨幅目标高达42%。

在价格战爆发前,甚至有车企已经停下了生产的步伐。有媒体报道称,2月份东风本田工厂停产放假了一周多。据了解,除东风本田外,还有合资车企被迫停产且时间更长。

受益于购置税减半政策,中国车市在2022年实现销量2686.4万辆,同比增长2.1%。陈士华表示,购置税减半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让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走出了低谷。

7月份即将到来的“国六B”排放标准切换,也让超龄车去库存成为情理之中,以往“国五”升级“国六”时也出现过类似的库存车倾销情况。不过,范鑫认为这一政策的影响稍弱,因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早就提前推行国六B了,如今主要轮到了其他城市。

几大因素影响下,一场席卷全国,让大部分车企都卷入其中的价格战不期而至。

汽车产业KaaS平台-广州威尔森的一位分析师表示,全年车市的终端售价可能颇为混乱,生存下去成为各家车企最紧要的目标。燃油车的处境将更加艰难。

进入2023年,这一趋势更明显,1月和2月整体乘用车销量为268.3万辆,相比去年同期的333.6万辆,下降了19.6%;其中燃油车的降幅更猛,从271.1万辆下滑到191.2万辆,跌幅为29.5%;新能源汽车则逆势上升,从62.4万辆上涨到77.1万辆,增幅为23.5%。

在此背景下,合资与自主品牌的攻守之势逆转。以往在燃油车市场,合资车企是主力玩家;但伴随新能源汽车销量的迅猛增长,自主品牌搭上了新品类的快车道,占据了这一市场里的绝大部分份额。自主品牌在燃油市场的份额是30%,在新能源车的份额是90%。

浦洋表示,降价潮是发展的必然,当电动车和燃油车充分竞争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今年开年乘用车市场同比下滑,新能源市场仍在增长,燃油车自然要通过降价来获取市场份额。

合资车企集体降价,或许可以能短暂改善其生存环境。如此一来,自主品牌面临是否跟进的抉择,毕竟相较之下,自主品牌的车价更低、利润空间更薄。

除长城,自主品牌中的吉利、长安和奇瑞也以重兵投入价格战。据统计,在18家推出了面向全国消费者补贴的车企中,吉利和长安的车型最多,各有14款车型,其次是奇瑞,有11款车型。长安汽车选择车价直降,降价幅度在11.4%-38.9%间,且热销车型CS75PLUS也在补贴之列。

自主品牌除了本身就拥有的价格优势之外,时间似乎也站在了这一边。20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一度突破50%。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合资/外资品牌乘用车合计交付量同比下滑8.52%。

一位德系合资车企人士表示,对合资车企来说,2023年可能真的就是先保命,再续命了。从今年1至3月的情况来看,今年一定是非常惨烈的一年,即使对于销量最高的企业来说,也只是惨胜。

价格战带来了什么?一个朴素的逻辑是:车价便宜了,来买车的人多了,汽车销量上去了。以目前备受舆论关注的东风系和湖北地区观察来看,这个逻辑确实成立。

1680165951575526.jpg

潜在购车者存在普遍的持币待购情绪。同样的品牌,在湖北省销量增加,在其他地区可能销量减少,甚至还可能影响相关的品牌。李颜伟认为,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刺激汽车市场,效率不佳,容易导致价格混乱,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1680165964884756.jpg

二手车平台第一车网CEO赵云者感慨,过去两三年,燃油车新车优惠一直都很大,但大家以前不会印海报,自己承认优惠幅度很大,因为得保护品牌。这次是把台面下的事情搞到了台面上,东风之后,别的厂商也被迫跟进,生怕失去市场机会。

比如加速行业洗牌。打不起价格战或者盲目跟进降价却无成本优势的会逐渐淘汰;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传统车企也需要加速转型,新能源汽车份额会进一步提升。前述德系合资车企内部人士表示,我觉得这是一场死亡行军,原来利润较好的车企肯定会活得更辛苦,边缘品牌可能真的是生死之间了。

对策当然有,主要聚焦在车企保价、以全国政策取代地方政策,覆盖全国汽车市场。李颜伟建议,此时车企应该联手推出保价声明,如果未来一个月降价给予补贴。“另外,国家层面尽快出台刺激政策取代地方的刺激政策,最好是在今年二季度实施。”

蔚来希望能够通过直营的手段,提高运营效率,提升性价比。在浦洋看来,这是在消费者的意识发生改变的时候,真正能够加快周期过渡、穿越长周期的手段。埃安选择加码科技投入,以便在穿越周期后,提升自身竞争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任何一家企业都活在周期当中,周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利用好了能助推企业发展,利用不好更可能带来生存危机。(来源:《财经》 作者:郭怀毅、王静仪、郭宇、李皙寅、董泽军 编辑:王静仪)




形势分析




中美对抗前线延伸到南太平洋岛国 印度或成平衡中国影响力重要力量

【博览财经特稿】中美日益扩大的对抗前线已从联合国大厅延伸到南太平洋岛国。但就像所有重大地缘政治游戏一样,某些国家对美国利益的影响要更大,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印度。

作为亚洲又一个新兴大国,印度可以成为本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平衡中国影响力的重要力量。所以,华盛顿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讨好新德里。乔•拜登总统有众多宏伟的计划,想通过实施一系列外交、经济和安全举措来巩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地位(印太地区包括南亚、东亚和西太平洋)。至于这些计划能否成功,印度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出于意识形态理念和现实利益计算的双重推动,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一直在奉行极端独立的外交政策。这使得印度成为全世界最摇摆不定的国家,就像全球地缘政治版图上的宾夕法尼亚州或佐治亚州(译注:宾夕法尼亚州或佐治亚州是美国大选时的摇摆州,即该州选举结果既有可能支持民主党又有可能支持共和党)。印度会倾向哪一边,印度何时以及为什么倾向那一边,将有可能决定是美国还是中国主宰亚洲,以及谁会在世界范围内占有优势。就像美国最不稳定的摇摆州一样,新德里的反复无常也是令人焦虑不安的一大不确定性。

1680166183431540.jpg

两国的主要分歧是在世界观方面。随着冷战开始,美国人期望尼赫鲁站在他们一边。而尼赫鲁认为,将世界划分为相互竞争的集团本身就是危险的。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将印度的一大外交政策目标描述为“追求和平,但不是通过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的方式,而是以公正立场对待每一争议问题。”他继续说道,“将世界分成两个敌对阵营,这一过程本身就加剧了这一做法(一直)寻求避免的冲突。”

尼赫鲁的幽灵仍困扰着美印关系

尼赫鲁也不愿屈从于华盛顿。他坚持某些原则,这使其成为1961年不结盟运动中的杰出人物。他对印度的未来有一个愿景,即凭借自身的力量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并代表众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新兴国家。在这方面,美国既是合作伙伴,也是潜在的竞争对手。

70多年后,尼赫鲁的幽灵仍困扰着美印关系。世界再次分裂成两个对立的阵营,而今日的两大阵营是以美国和中国为核心。新德里再次承受选边站队的压力。这一次,印度人仍不愿意做出选择,就像冷战时一样,这再次让美国决策者抓狂。

塔鲁尔告诉我,“美国正在加强伙伴关系,以制衡中国。对是否要正式参与此类计划,印度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但实际上,鉴于中国变得越来越好战,印度完全有理由这样做……为了防备中国,我们也很需要找些伙伴。”

兰德公司高级防务分析师德里克•格罗斯曼告诉我,“除非或直到边界僵局以对印度有利的方式得到解决,印中关系才会恢复正常。”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关系加剧了印度的担忧。印度的这个死对头是中国国际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参与国,而该倡议的主要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就极具争议性地穿过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

在印度眼中所谓北京的威胁性越强,美印关系就越热络。最明显的迹象是印度参与了四方机制,在这一安全伙伴关系中还包括美国及其坚定盟友澳大利亚、日本。起初,印度领导人对四方机制持怀疑态度,担心这一机制可能被外界视为一个新版亚洲北约。而现在,莫迪已全力投入到这一机制中。拜登将四方机制会议提升到峰会级别,这意味着莫迪要经常与美国在该地区的核心盟国领导人打交道。

这种合作仍在日益深入。去年,美国和印度在距离中印边境争议地区不远的印度北阿坎德邦举行了联合军事演习。今年5月,印度还加入了由14个成员国组成的拜登“印太经济框架”。随着美国官员和企业高管寻求减少对华关键制成品供应链的依赖,这个人口众多的南亚国家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备选国。来自印度工厂的苹果手机大增,这可能表明这一有利于两方的转变正在发生。

“事实上,”他接着说,“即使印度与美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印度也能够保持其战略自主权。”

因此,新德里将继续加强联系,参加论坛,并做出令美国决策者不快的选择。只要浏览一下莫迪的最近行程,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5月,莫迪在东京的四方机制峰会上与拜登站在一起;四个月后,他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与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伊朗总统易卜拉欣•莱西、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一道出席了上海合作组织会议,而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由中亚国家组成,一般被认为是反西方的组织。

兰德公司的格罗斯曼说:“如果我们认为,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我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主国家,所以我们两国就能相处融洽,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现实一点,他们永远不会成为我们的盟友,因为他们认为不结盟和战略自主是他们外交安全政策的核心原则。”

美国采取了某种灵活性

在此事件中,新德里显示出它将优先考虑印度的国家利益,而不会在意美国怎么想。莫迪不愿意疏远俄罗斯,因为俄罗斯仍然是印度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伙伴,并向印度供应了大量石油,且价格很低。

在艾奇逊的时代,此类违规行为可能会恶化整个美印关系,但拜登团队正变得更加务实。美国愿与印度求同存异,仍在谋求加强美印合作。传统基金会的史密斯告诉我,在拜登政府看来,它不能“为了在乌克兰问题上取得象征性的胜利”而破坏它在印太地区建立的联盟。

不过,华盛顿同意就事论事也有不利之处。为了“对抗中国”这个大的地缘政治目标,拜登通常选择忽视莫迪在印度国内推行的非自由主义政策。对于一位如他所说正从事民主专制斗争、“以价值观为行为准则”的总统,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让步。

对华盛顿来说,当今世界可能是一个更加艰难的世界,需要美国采取它现在欠缺的某种灵活性。华盛顿将不得不学会如何在没有正式联盟(正式联盟曾经是美式秩序的基础)的情况下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面对即将到来的美中对抗,华盛顿需要找到尽可能多的朋友,无论采取什么手段。(来源:美国《大西洋月刊》 作者:迈克尔·舒曼 编译:冠群)





各界对外资形势担忧加剧 谨防外商直接投资下滑成为趋势

【博览财经特稿】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争议点是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到底是高还是低。按照最权威的商务部数据,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189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8%的同比增速也是2012年以来的次高水平,外商投资中国的热情不减。但与之相反的是,2022年官方国际收支数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下降40%,下半年收缩尤为严重,制造业投资占比持续下滑(外资工业企业数量减少)。

总量视角:去年下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回落

2004年以来,BOP口径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高于商务部口径,近五年(2017-2021年)平均相差约900亿美元。2022年下半年,外商投资形势急转直下。去年上半年,BOP口径外商直接投资保持在1478亿美元,为历史次高水平;但下半年,外商投资大幅收缩至425亿美元,不仅远低于过去两年同期均值(1600亿美元),更是下滑幅度超过40%,创下近18年来新低。商务部口径呈现一致特征,去年上半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速高达23.5%,下半年快速下滑至-7.0%。

行业视角:外商制造业投资占比持续下降

伴随外商制造业投资占比回落,外企工业企业数量明显缩减。2009年,外商(含港澳台商)工业企业数量一度突破7.6万家,2022年已经降至不到4.4万家,相比2009年降幅超过40%。特别是2022年,整体工业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0.4%,而外资工业企业数量却不升反降(下降0.5%),两者形成鲜明反差的背后反映出外商对华制造业投资放缓。

西方国家加快“去中国化”,产业链外迁风险不容忽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正在加快供应链“去中国化”,主要方式包括通过出台多项法案加大对华贸易打压和技术封锁、推出“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等产业区域化政策等。受此影响,2022年欧盟超过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货物进口来源地,所占份额达到17%,墨西哥、加拿大、东盟的进口份额也升至14.0%、13.5%、10.4%;相比之下,中国所占份额已经从2017年的21.6%降至2022年的16.5%。分产品看,机电、高新技术、劳动密集型(如箱包、鞋靴)等品类中,中国的进口份额均有不同程度回落,而墨西哥、东盟等成为主要受益国。

地区视角:国际资本对华投资或趋于放缓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地区对华投资的来源较为复杂,其中不仅包括国际资本,也存在大量内地资本回流。参考招商银行丁安华的研究,随着香港地区与内地经济的不断融合,内地企业在香港融资后、再返回内地的投资规模也不容忽视。这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统计中可能包含大量内地企业投资回流,这无疑会干扰该指标的经济含义,甚至对外商投资形势造成误判。

外商投资形势需要积极应对

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主要是依据“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来推进如下几个重点:首先,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如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增强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其次,维护市场公平性,改善营商环境,特别是减少外资限制、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对内外资一视同仁;再次,是加强法治化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维权的司法环境;最后,积极争取跨国公司共同加入维护全球化的阵营。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看到政策层面已经在做积极部署,非常重视稳外资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两会闭幕的答记者问中表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环境会越来越好、服务会越来越优”、“将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扩大开放”。此外,两会机构改革方案也明确提出“将国家知识产权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管理的国家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旨在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上述举措或表态有利于提升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进而巩固中国对于外资的吸引力。(来源:FT中文网 作者:沈建光)




社会透视




以为今年经济会明显好转 没想到就业更难了

【博览财经特稿】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今年以来工作没那么好找?最近有个会员跟我说,她的孩子毕业了,一直在找工作,几个月了就是没找到合适的。近期身边想要跳槽的朋友,投了快一个月简历才有了一个面试机会。

大家发现没有,不管是最近的新闻,还是一些数据,都在表明一个事实:2023年就业,确实难。

现在的大学生,就跟骆驼祥子似的,玩命拉了4年洋车,好不容易攒够了买黄包车的钱,结果大街上到处是电瓶车、小轿车了。

1680166366134479.jpg

随后就有UP主在b站上透露专送站点不招人了,说人招满了在往外边清人。不过消息很快就被美团和各个官媒辟谣,表示站点还是在招人。

滴滴司机也已经饱和了。司机多,单子少,为了不让师傅们失业,平台给司机发了短信说可以介绍他们进工厂打螺丝。

还有各种年轻人下班摆摊卖柠檬茶、烤肠、兼职做占卜赚钱……多少人以为今年经济会明显好转,但实际上工作更难找了,连兼职都难做了。

1680166510246423.jpg

还以为疫情结束,今年会好一些,结果就业比去年还要差。16-24岁失业率这个数据,在1月份17.3的高位上,2月失业率继续飙升到18.1,这个数据比去年还高了2.8个百分点。

不能不靠基建投资来托底稳增长拉就业

今年靠出口是没什么希望的。今年,外贸太难做了!外贸今年真的好难,最近跟做跨境电商的朋友们聊天,大家都说订单量比去年下降了,一是欧美前两年大量采购,现在消费下滑,他们也在去库存;二是有些欧美国家采购的订单都转移到了东南亚,现在国内有些港口的集装箱己经堆积成山。

不能靠出口,那靠消费吗?现在需求回升速度很慢,大家还是在节衣缩食,还是不太敢消费,短期内觉得很难有明显改善。所以今年能够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必须是靠投资。其中增量的顶梁柱就是靠基建和房地产。这两个关键性的投资,已经成为今年拉经济的主力军了。

更重要的是,从政策面,还有货币层面,都在支持楼市转好,有上面支持,变好也是大势所趋。只要放水足够多,楼市就会救起来,经济越不好,楼市反而越可能上涨。这个逻辑,两个层面展开:

其次,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房地产是最大的实体行业,是拉动投资的急先锋。一拉GDP就搞基建和房地产,大家都知道这是惯用见效最快的手法。有个数据是:广义房地产投资在整体投资占比由2007年57%提升至2012年的67%。此后,占比仍能保持在60%左右。

目前而言,房地产对整个宏观经济增长贡献超过17%,对企业利润贡献超过20%,对劳动报酬贡献超过12%,这也是为什么高层要把房地产仍然定调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的原因。

至于基建投资,其实过去也是国家也有意在缩减,但今年经济不好,还是得靠基建投资来拉动,再加上一直坚持房住不炒大基调,所以今年还是会格外注重基建投资的。

比一些高科技行业,消费行业,医药行业要强太多,这些行业,基本上很多都是把利润给了外国人。所以经济不行的时候,还真不能不靠基建投资来托底稳增长,拉就业。

把就业率搞上去了,人们的收入就有了保障,大家手里有钱了,才能有“买买买”的欲望,从而促进消费,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大家都很清楚,房地产和基建投资这两个东西就像夜壶。有需要的时候,拉出来用用;不需要的时候,又要被嫌弃塞回床底下。等什么时候经济好了,房地产和基建自然又会休息,这是一贯的套路,今年很显然是重头戏。





1680166525216287.jpg
1680166497221187.jpg
1680166482119302.jpg
1680166354415886.jpg
1680166053666438.jpg
1680166200358642.jpg
1680166169158276.jpg
1680165938628434.jpg
1680165921575485.jpg
1680165907602205.jpg
1680165769906272.jpg
1680165667805976.jpg
1680165640446237.jpg
1680165609599650.jpg
1680165595421318.jpg
1680165581112409.jpg
1680165566628847.jpg
1680165537836885.jpg
168016515468811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4 00:19 , Processed in 0.170589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