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透视
外部环境剧变下的“归乡”之路 “应许之地”似变成伤心地
【博览财经特稿】一场大撤离正在上演。它不是要让城市变得更高端,也不是产业链条的大转移。而是一次在外部环境剧变下的“归乡”之路。
又有大房企准备撤离一线城市
但在此之前,房企挥别一线城市已经蔚然成风。它们要么变卖资产,要么退租还乡。今年3月,旭辉、中骏出售上海虹桥商务区办公楼的消息接连刷屏。赣企中奥地产,今年4月也已全面撤离虹桥。
四川房企蓝光发展,2021年年中公开债务暴雷,随后便将大部分上海总部人员撤回四川。2020年,融信中国突然抛售位于虹桥世界中心只用了2年、9.9成新的总部办公楼……2019年,10家房企集体闯虹桥。2020年,这一数字骤降至3家。2021年更是颓势尽显,进驻房企只有2家,撤出虹桥的房企数量已经超过了进驻数量。
房企们纷纷跟曾经的华丽天际线挥手道别,归家蛰伏。说退就退,毫不含糊,一点犹豫都没有,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一家企业的总部,其实是野心的象征。现在几乎所有民营房企都明白,自己已不会再是台上的角,连搭舞台的人都不存在了。
房企们大费周章地搬到大城市,是因为钱;如今无奈回到小地方,也是因为钱。只是前者是想赚更多,后者是得省着点儿。
房企们还没有缓过神来,新冠就悄然而至。市场受到疫情冲击,影响了线下销售。同时,强监管和去杠杆却还没有结束的苗头,”三道红线“等政策相继出台。再到后来,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也冲击到了需求端。人们开始犹豫,甚至从去年开始提前还贷,提前储蓄。
从现金流的角度,当年意气风发,买下通常位于商业区中心地段,精心设计,装修高大上的办公楼,该卖了;从成本的角度,降本增效,削减人力成本,搬到租金更便宜的办公空间也不能再等了。
一个属于房企的“城市化”时代
2015年之前,地方房企们不太讲究总部的位置选择。在哪里发家,哪里就是总部。2016年以来,经过楼市牛市的爆发,金融杠杆的广泛使用,地方房企们的业绩暴增,谈笑间都是几百亿的生意。从小城小镇走进大城市,走向全国,才符合当时它们的野望和身份。
据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数据,包括银行、券商、保险公司、支付公司在内,上海有持牌金融机构1736家。你沿着黄浦江,每走十步就有一家国内金融巨头,在浦东新区金融城,转过一条街就有一家外资金融机构的中国总部,毫不夸张。
它们的总部大多位于上海虹桥商务区,申虹路附近,这条路与虹桥机场的飞机跑道以及沪宁城际铁路线、京沪高铁线平行。因此,当高铁减速进站或飞机平缓降落时,那些初来乍到的乘客,举目望去,对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房企们有些陌生的logo。
这些跋山涉水来到上海的房企们,就如同城镇化过程中的我们,站上了城市的天空,背靠金融中心,俯视周围的长三角,遍地都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一波房企奔赴魔都,另一波房企奔赴首都。他们看上的是北京优质的人才资源,以及帝都的品牌加持。比如合生创展,招人标准高是出了名的,动辄要求top50名校毕业,硕士以上;另外,搬至北京,也更符合其”地产航母“的行业身份。
不过,与北京上海庞大的资源不同,广深强大的本土力量没让搬到这里的房企吃上多少肉。早在上世纪90年代,粤系房企就已兴起,实力不容小觑。外来房企想要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根据《2021广东省房地产企业综合竞争力研究报告》,广东省房企前100强中,总部所在地位居广东省的房企数量占据68席,外来房企占据32席。TOP10房企中有9家总部所在地均位居广东省,TOP20房企中仅有3家外来房企。可见广东本地房企,实力有多么恐怖。
都市中心繁华依旧,但和房企已无关系。根据克而瑞数据,2021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量为12873亿元,同比下降26%,是近五年来的最低点。到2022年5月,房企融资规模仍在大幅下降,5月100家典型房企的单月融资规模是2019年以来第三低。尽管民营房企融资已开始破冰,但目前仅涉及财务表现较好的个位数房企,绝大部分民营房企融资情况未获好转。
又例如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高科技才是未来,而不全是房地产。深圳湾超级总部将成为科技企业总部集聚地,目前已吸引包括中国电子、中兴通讯、天音通信、碳云智能等一众科技企业入驻。招商银行、中信证券等金融机构,也将在此设立总部。
不只深圳前海,争夺总部经济的战役仍然在中国大地如火如荼地上演。除了一线城市,企业总部从小地方向省内重点城市流入成为了新的趋势。比如,福建省晋江市,是中国三大鞋都之首。在这里,诞生了”中国鞋王“安踏、特步、鸿星尔克、361度等上百个运动品牌。
其他发家于小城晋江的运动品牌,在发展至一定规模之后,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将总部迁往厦门。不为其他,只因厦门国际航运中心,”海上之城“的区位优势。
企业总部城市化的进程还在继续,并没有因为少数人的退出而停下。新人换旧人,只有城市里那些精致优雅的咖啡厅,还在静静听着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商业故事。(来源:智谷趋势(ID:zgtrend) 作者:震谷子、华南索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