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捧杀许家印的人 的新衣扯不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27 08: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览财经特稿】关于“世界铜王”,在深圳有一个传说,传得有鼻子有眼,有名有姓的。说是2013年6月,深圳市召开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会上领导冷不丁问了一嘴:听说深圳有一家名叫正威的世界500强公司?这家企业是怎么回事?

查了一下这位领导的履历,差不多2008年就到深圳了。如果传说是真的,领导不至于不知道一家营收接近2000亿的企业。不过这个传说也被正威官网引用。

从数字上看,当年成为世界500强真不容易。在浙江只有两家企业上榜,一家国企浙江物产集团,一家民企吉利集团。国内能上榜的民企一共也才7家。当年世界铜王排名387,而排名477的吉利已经快垫底了。

查了一下,2014年的紫金矿业拿了1543万吨的铜储量,江西铜业集团拿了1036万吨。当年紫金矿业和江西铜业组建财团在海外并购矿山的报道很多,只是从这些报道里找不到关于王老板的蛛丝马迹。

在那篇2万字的报道里,王老板只列举了一个很明确的矿山并购,飞去瑞士收购嘉能可的一项顶级资产——秘鲁Las Bambas铜矿。有趣的是,这项并购最后还被五矿集团截了胡。

那年代,中国企业跑到海外去并购矿山,大多是搞个财团出去的。因为一家企业吃不消吞下一座矿山,哪怕是小型铜矿一出手也要几亿美元,而正威集团2012年的利润才5.69亿美元。

王老板当年想收购的秘鲁Las Bambas铜矿,已查明的铜资源量差不多是1162万吨。为了收购这座铜矿,王老板愿意开出的支票是60亿美元,最后五矿集团的收购价码是70.05亿美元。按照王老板自己的说法,他手上1000万吨的铜矿基本是在2003年-2008年之间买来的。那么,这些铜矿对应的收购价至少是数十亿美元。

2009年,阿里巴巴一年的营收也才不到40亿元。而且据说2003年、2008年这两轮的矿山海外并购,很多企业得到的教训是惨烈的。2018年,有一组数据显示全球有3万多个矿业项目,由中国投资的数量为345个。这345个项目中,在生产的项目仅有68个。

按照现在的说法,王老板现在坐拥的财富有一笔是3000万吨铜储量,对应的收购价应该在几百亿美元。正威业绩表现最好的2021年,净利润是20亿美元。哪怕把每年赚的钱都用来买矿,都至少需要10年。

王老板说话用力过猛的毛病大概学生时代就有,当年就有人警告王老板的老婆,别跟他混在一起。理由是这人夸夸其谈、华而不实。

不过王老板说话并不低调,甚至有点狂。有个记者采访他,他直接说:我并不是谁想见就能见到的,今天是你幸运。

不过,那几年的王老板内心还是想把实业做好的。他在2012年说过这么一句话:现在中国很多大企业,甚至一些在各自领域竞争力很强的知名企业都在做房地产,使房地产变成72行殊途同归的行业,这是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老板在深圳办公室迎来许大佬

2017年9月,王老板在深圳的办公室里迎来了许大佬。据说这次是许大佬主动来拜会,但王老板也是肉眼可见地重视这次会面。后来江湖流传了一张非常经典的照片:王老板和许大佬扶着一块半人高的字画牌匾,合了影。

见面3个月后,也就是2017年年底,王老板在兰州的那些地产公司股东都换成了许老板和另外一个叫田家玉的老板。从那以后,正威集团就成了一家搞矿又搞产业园的公司,看起来是紫金矿业和招商蛇口的合体。紫金矿业和招商蛇口,都是国资控股的行业巨头。

从2013年开始,王老板被各地领导接见得越来越频繁,说出来的话越来越用力过猛。他说:正威在全球拥有超过十平方公里的商业开发园区,一百平方公里工业开发园区,一万平方公里矿区面积,十万平方公里探矿权面积。还说:正威签约了多个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数十名院士。

只是王老板被限高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虽然这些限高一被爆料就被解除了。不知道,现在的王老板穿着新衣,会不会怀念小时候那些破破烂烂的旧衣服?(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魔鬼斯基)




catbg01.gif 社会热点
catbg02.gif



决心终究没有抵过行业浪潮 车企价格混战无赢家

【博览财经特稿】为了冲击“金九银十”,新一轮价格战在9月初又打响了。特斯拉发令枪下,单车降价幅度超10万元,合资、新势力品牌集体跟进……开年至今,战火持续,势头不减,中国车企还好吗,还顶得住吗?

这场旷日持久的汽车价格战真的有赢家吗?短期来看,以价换量能够帮助各家车企清理库存,但长期来看,价格战更容易挫伤企业品牌、提前透支消费者需求、营造持币观望的预期,对汽车行业整体来说,消费环境会更为艰难。

总的来说,2023年汽车价格战是燃油车的生存危机,只是后来连潜力股新能源车企都被卷入了降价潮,在市场意志前车企多的是身不由己。价格战跑得起来量,才能带动营收和关注;跑不起来量,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面对当前的困境,营销和创新才是破局突围的出路。

枪响之后罕有赢家。

今年3月,湖北武汉的东风系车型推出大幅购车补贴,涉及7个品牌58款车型,补贴力度从5000元-9万元不等,其中东风雪铁龙C6的降幅甚至高达9万元。从公开补贴信息可见,湖北东风系汽车各品牌的优惠均来自“政企”联合补贴。

前所未有的购车补贴确实激起了消费市场的反应,这样的“兴奋剂”药效能持续多久?数据表明,“以价换量”的做法只能起短效作用,想要以此盘活长期销量注定是一场迷梦。

1698741082700623.jpg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销量提振效果短暂,到了4月销量就暴跌?这正是价格战带来的副作用。短暂的刺激确实在3月提升了部分车企的销量,但整体消费市场的疲软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另外,价格大跳水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观望情绪,反而导致4月销量断崖式下跌。

其中,作为引发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导火索,特斯拉在去年就开始走降价路线。2022年10月以来,国产Model 3和Model Y售价多次下调。今年1月6日,Model 3和Model Y在中国的起售价分别降至22.99万元和25.99万元,创下了两款车型实现国产以来的历史最低价。

从销量来看,挺有用的。特斯拉前二季度汽车总交付量为46.61万辆,与去年同期的25.47万辆相比增长83%,上一季度为42.29万辆。从财务来看,特斯拉二季度财报显示,汽车业务的营收为212.6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46.02亿美元相比增长46%,而前一季度为199.63亿美元。

统合了部分新能源车企(比亚迪、特斯拉、理想、蔚来、小鹏、广汽埃安)上半年在国内的月销量数据,发现在新能源汽车价格战中,尽管各个车企你方唱罢我登场,没有直接参与到价格战中的比亚迪仍然持续领跑。

1698741092576124.jpg

研报指出,2023年一季度在销量普遍承压和折扣较多的基础上,各车企毛利率普遍承压;二季度毛利率环比表现分化。理想、广汽、比亚迪、长城等车企毛利率上行的主要原因,是销量规模效应显著和产品结构改善;小鹏、长安等车企毛利率环比下行的主要原因,是终端折扣放大。

降价实属身不由己?

这场价格战的伊始是燃油车的生存危机。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略有增长至2686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达到了680万辆。也就是说,针对燃油车的销量,相比于2018年巅峰时期的2810万辆,已经下滑到1997万辆。

价格和盈利的压力,新能源车企也在同样承受。特斯拉不断降价步步紧逼,燃油车早已打响价格战挤兑市场。大家都在降价,你不降价就会在消费者眼中失去吸引力。你降一尺,对方降一丈,结果就是所有参与价格战的企业利润都在下降。终端价格便宜了以后,整个链条里面都在亏损,亏损的后果就是丧失消费能力。要拉动内需消费,源头是要有就业机会用于工资性收入。

早在4月,蔚来就曾公开表示过反对价格战。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接受采访时说:“我们肯定不参与价格战,我们的毛利已经很低了,参加不了。”李斌一直表示特斯拉降价是恶意竞争,扰乱了新能源汽车市场。

对于价格战,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首席执行官)李想剖析道:“‘价格战’能不能带来销量不一定,但一定能打击对手。如果‘价格战’还不用真枪实弹,而是用的空包弹,那效果就更好了。”

价格战无赢家,价值战是出路

岚图CEO(首席执行官)卢放曾表示:“降价潮是市场行为,我们无法干涉,但确实对整个行业造成了伤害。面对当前的困难,我们应该用创新另辟蹊径,开辟新赛道,走一条新的路。”

在吉利汽车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则告诉财经汽车研究中心,比起价格战,更应该去打质量战、技术战、品质战、服务战,造每个人的智能精品车。

换句话说,价格战是一种人盯人的战术,提高品质擦亮品牌,则是一场换战场的战略。风物长宜放眼量,当中国智造的汽车坐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两大法宝之时,完全可以出海去找寻更广阔的天地,参与更大的市场。(来源:财经汽车 作者:翟芳雪、李皙寅)




形势分析




“债多不怕压身” 美政府债务“稳态”及经济后果

【博览财经特稿】刚刚暂停的美国国会预算之争竟然导致一位议长的历史性下台,让人们再次感受到美国债务问题的严峻程度。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快速膨胀,最新的债务/GDP比率为120%,疫情前还“仅仅”略高于100%,而更遥远的08年金融危机之前则“只有”60%。债务问题庞大而复杂,引起的不安是普遍的。最近两年美国的高通胀、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不断攀升的国债利率,让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我原本的目的是研究美债近期利率的走势,但是逐渐发现如果不能对美国政府债务的“长远问题”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利率问题也难以深入。出于这个想法,本文试图提供一个框架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财政和债务的角度讨论美国国债的利率。不过获取新知识也是有代价的,本文的阅读可能不会像通常的“宏大叙事”那样轻松。

一个国家的债务水平通常用债务率(存量债务/GDP)来衡量。从定义容易看出,债务率的变化取决于存量债务和GDP的相对增速,相对更高的债务增速带来更高的债务率。假设美联储在长期中能够控制好通胀(2%),而实际GDP增速接近潜在增速(同样为2%),那么美国的名义GDP增速大约在4%左右。上述假设比较现实,更重要的是,给定GDP增速可以让我们更方便的分析债务增长的机制。

增量的债券发行进一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给存量国债支付利息而进行的融资,比如说当前100美元的存量债务平均利率是2%,为了支付2美元的利息美国财政部新发行了2美元的国债,这导致存量债务增加到了102美元。第二类增量债务是为了支持当期“实体经济”而进行的融资,比如联邦政府来自“实体经济”的税收有20美元,但是用于国防、教育、养老社保、转移支付给居民和地方政府等的支出有24美元,这里因为当期“实体经济活动”而产生的财政赤字是4美元,需要通过新增的债务进行融资。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把这种赤字定义为基本财政赤字,它加上利息支付就是总财政赤字。

寻找债务/GDP比率的稳态

如果要得到稳定的债务率,那么债务增速需要等于GDP增速。在上述例子中,名义GDP一年之后从100增长到了104美元,而利息支付带来的债务增长是2美元,由于稳定的债务率要求债务和GDP同等的增长到104美元,因此基本财政赤字只能是2美元。

高债务率与高赤字率:债多不怕压

更精确地说,保持债务率稳定的基本财政赤字率应该等于:债务率*(经济增速-存量债务利率)。本文忽略该公式的推导,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研究。这个公式表达的意思是,经济增速越高,财政赤字空间越大;利率越低,赤字空间越大;债务率越高,赤字空间越大。前两点很符合直觉,但是第三点似乎很反直觉。这个原理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债务比GDP大的多,一个当期对GDP而言不算小的基本财政赤字,和存量债务相比就是很小的,因而这个新增债务对总债务增速的影响就很小,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债务率的经济“容忍”财政赤字率的空间更大。

美国的债务率可能会稳定在200-300%之间

美国政府连年财政赤字,债台高筑,遭到广泛的批评。有一个问题很重要,为什么钱总不够花?这需要看一下美国的财政收支情况,CBO的数据显示,美国联邦政府的“征税能力”长期稳定,在1962-2022年期间,联邦政府税收收入基本稳定在16-18%之间,平均为17.4%。议员们认识到征税就是“从鹅身上拔毛”的过程,17.4%大概是大众能够接受的“拔鹅毛”强度,再多就会激烈抗议。支出方面,大部分的支出是用于社会福利,也就是缩小贫富差距,并且这些支付都是政府负有法定支付义务的(Mandatory),比如公共退休金、公共医疗、低收入补助、退伍军人事务等,这类支出占比GDP比重为14.2%(疫情前2019年数据)。联邦政府可以自由裁量动用的钱(Discrectionary)包括国防和其它支出,2019年总共占比GDP为6.3%(其中3.2%是国防支出,3.1%是非国防支出), 两党“吵架”主要就是为这些钱。即便是可以自由裁量使用的资金,能做的也只是微调,因此美国政府搞产业政策就很难,原因就在于可灵活使用的资金非常有限。根据CATO研究所的数据,美国联邦政府的产业补贴年均大约为1000亿美元(包括直接拨款和信用担保等不同方式),补贴较大的行业包括农业(占比最大)、能源,航空等。

美国政府的债务主要是为了减少贫富差距而形成的,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居民的收入都是基本一样的,公共服务也平均享有,这个经济就没有征税的阻力,因为对每个家庭都是征收同样的税,然后获得同样的福利,这个经济没有理由存在财政赤字。正是因为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才累积了高额债务。政府花钱没有被“浪费”,这种正当性也是债务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上述中性情况下,还要考虑经济难免会遭受一些负面的冲击,应对这些冲击会额外添加一些财政赤字,因而债务率可能会稳定在200-300%区间。按照目前120%的水平,债务率要达到稳定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之中的争论和担忧将是市场风险的重要来源。凯恩斯的忠实门徒罗宾逊夫人说凯恩斯对“价值理论”的思考没有超过十五分钟(这令人大笑不止)。而他的宏观政策理念也相当“短视”,他主张眼前有利的就去做,而不要过于担心长远的“成本”,因为人类对未来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这种理念是有例证的,里根总统的八年任期内美国的债务率从30%上升到50%,创下和平时期之最,期间的担忧和批评不绝于耳,而四十多年后债务率已经达到120%,财政仍然在正常运转。如果当初谨守财政平衡的“美德”,美国经济和社会可能会和现实相差甚远。此外,日本政府的债务率目前接近200%而财政仍然运转正常,这个经验也很有说服力。本文对债务“稳态”问题的讨论也有意义,如果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会有一个债务的“稳态”,那么政府和市场的信心都会得到增强。

长期实际利率取决于“实际”资金供需的情况,出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只讨论对资金需求的情况。1962-1974年期间,美国政府法定义务性支出占比GDP从6%提高到了9%(中间经历了约翰逊总统的“伟大社会”计划);在1975-2007年漫长的三十多年当中,这个支出对GDP比率都稳定在10-11%之间,2008年之后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就把这个支出提高了3个百分点(从11%到14%)。从这个意义上讲,奥巴马留下了大而持久的政治遗产(可能是这个原因,离任多年后尽管白发满头他也看起来精神抖擞)。通过上述历史可以看到,在福利性义务支出出现一次大幅增长后,因为反对力量的加剧后面很多年大概率会保持稳定(比如1975到2007之间),因此当前3%的基本财政赤字率可能会保持很长时间。

私营部门的投资需求是另外一大部分。投资可以分为补充折旧的投资和新增的投资(净投资),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净投资占比GDP不断下降,导致总资本存量增速明显下降。在1998-2007的十年中,资本存量平均增速是2.7%,而2010-2019期间的平均增速是1.4%,下降明显。投资需求增速的下降,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利率保持低位的重要原因,这里主要的原因是投资机会的下降。

不过,上述分析考虑的都是长期因素,具体调整的过程和机制则需要放在短期分析框架下进行。最重要的一点是,更高的实际利率可以抑制总需求,降低经济增速和通胀率,这在过去的一年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更详细的短期框架下的利率分析将留待以后进行。

本文对美国债务问题进行了“大胆乐观的预测”,而我并没有做大量数据的测算,一个自然的“挑战”是这种预测的可靠性如何呢?我相信对复杂系统的分析有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熟悉大量的数字或细节,而在于对关键主导要素的洞察,在这里回顾一下十多年前我关于“欧债危机”的一些经历可能会有所帮助。我当时预测欧债危机不会导致欧元解体,“欧猪四国”也必将接受紧缩财政的要求而获得援助,从而恢复财政的健康。类似于这里对美债的分析,我的分析主要是定性的,辅以一些基础的数据测算。第一,“欧猪四国”之所以一步步债台高筑,是因为政客竞相许诺更多的福利,同时政客和大众害怕加税或财政紧缩的短期痛苦。第二,如果退出欧元区,重建一个货币体系,经济混乱带来的短期痛苦可能是留在欧元区需要的紧缩痛苦的数倍。因此,一个习惯规避短期痛苦的群体大概率只能被动接受欧盟的紧缩条件,避免退出欧元区。至于过程中间的曲折、算账、抱怨和威胁,都可以看作是当事国政府和欧盟的讨价还价,同时也无意之间起到对选民的教育作用。第三,主导欧元区的德法领导者不愿意为了“区区几千亿欧元”而让欧洲一体化进程出现历史性倒退,这个历史责任谁也不愿意承担。而根据我的观察,“欧猪四国”当时的领导者不具备退出欧元区建设新货币体系所需要的信念和勇气。第四,漫长而波折的过程是必要的,当各方被折磨的精疲力尽的时候,妥协几乎成为了一种解脱,协议也就可以达成了。我并不熟悉欧洲经济,但这就是我当时观察之后判断欧债危机前景的基本思路。

“寅吃卯粮”还是“免费的午餐”:债务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本文提出的一个理解可能也很有趣:天下有免费的午餐,但它来自无限的未来。政府债务是一个通往永续的资金接力,或者说“庞氏局”,是“未来”在支付这些“午餐”,而未来是无限的,因而似乎每一代人都承担了债务负担,又似乎每一代人都没有承担(因为又转给了下一代)。微积分里有难以琢磨的无限小,但是它工作良好;现在有公共债务的无限远,看起来也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当然,要让投资者相信无限的未来也并不容易,这需要政府很好的信誉度、透明度和治理结构。从这个角度讲,免费午餐也不全是免费的。

长期以来管理通胀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挑战,进入新世纪通缩竟然成为了主要的风险。货币政策理论的进展和量化宽松的几次重大实践,证明通缩也是可以战胜的,这可以说是货币政策的显著进步。但在同等重要的财政领域,情况似乎没有这么明朗,一个悬而未决的大问题是财政的可持续性。本文的分析表明这样一种前景是存在的:即便是年度5-6%这么高的总财政赤字率也是可以持续的,债务比GDP不会无限制地提高,它很可能在200%-300%的水平稳定下来,并和赤字率、经济增速相匹配。当然,获得这个前景也需要一些条件,比如财政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这令人振奋,我由此更加相信19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承平时代会得以继续。(来源:FT中文网 作者:陈稻田)




社会透视




连馒头都卷了 新中式馒头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博览财经特稿】“新中式馒头”越听越像一个伪命题。2023年上半年,伴随着社交平台掀起一股用无糖无油、相对健康平价的馒头,代替贝果、面包等传统减肥单品的风潮,“馒头+各种馅料”制作而成的“养眼又养生”的“新中式馒头”或者“国潮馒头”,就成为了女孩们口中的“贝果平替”、健康首选。

新风口?新“韭菜”?

而另一家开在重庆的新中式馒头店“馒头超人supermantou”不仅开起快闪店,在社交平台上日常晒“爆单”,其店铺也异常火爆,店铺内价格最高的商品,是一款售价128元的手工老面馒头组合。

然而迎接她们的,却只有“馒头死贵……宰人黑店”“只卖甜馒头,还死贵”“又贵又难吃”的评价,以及如今准备闭店关门的事实——第一批新中式馒头店,已经开始倒闭了。

与缺乏足够创新和吸引力的产品相比,是攀升的价格。单价3、4元一个起,高至8-10元一个,在超市2元一袋的大白馒头对比下,被消费者抛弃并不奇怪。

“趁势头开店,从当地网红打卡点到关门,就用了半年时间。”沈月无奈地表示,作为新中式馒头店的创业者,售价3元起的花式馒头在传统社区里“很难有自然流量,复购率不高”,最后击垮她的是炎热夏季带来的馒头购买淡季,“馒头一放就坏,开门也没订单。”于是,本以为能小赚一笔的沈月,最终只能“灰溜溜关店走人,连本都没赚回来”。

馒头,这个中华大地餐桌上最为朴实,主打“结实抗饿”的主食,摇身一变成了“新中式”点心。关于“一个馒头能不能卖到10元一个?甚至32元一个?”的争议,也始终围绕着这位“国潮”新秀。

不过,充满争议的高单价,似乎不是新中式馒头难以出现下一个“墨茉点心局”“虎头局”的唯一原因,“高价不等于高质”,如今的新中式馒头或口感不佳难以提升复购率,或为提升口感馅料加糖加油,某资深手作博主向燃次元表示,“所谓部分国潮馒头低卡健康,更像是消费者的一场自我攻略。”目前来看,似乎,新中式馒头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2023年7月,95后的沈月,在暑气蒸腾的午后,来到了已经停业近一周的馒头店,利索地把门口的灯箱、招牌等等一一取下,她决定彻底关店了。

今年初,失去工作的沈月在自己所处的3线城市乘风开了一家国潮馒头店,她曾经短暂地蹭上过“新中式”的东风。开业之初,沈月的馒头凭借高颜值就吸引了不少顾客,不管是时刻追求网络同款的高中生、大学生,还是崇尚健康饮食的年轻白领,在她小小的店前“大排长队”,不过,“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沈月无奈道,“来买的都是刚工作的、喜欢尝鲜的年轻人,或者家里有孩子的年轻宝妈。”

等过了新鲜感尚存的前三个月,来到夏季,“坐在空调房里做馒头,衣服没有干过,即便这么辛苦,大家却不爱买。”夏季本就是馒头等食品的淡季,因为卖不出去馒头,沈月无数次地陷入崩溃,“没有订单,开店也没有人来买,索性就把店关了。”如今每到夜色渐浓,站在关闭的店门前,沈月都陷入深不见底的迷茫。

在阿昭附近的其他县城,开起来的新中式馒头店更是引爆了朋友圈,这些都让阿昭有些“脑袋发热”,她迅速盘下一家店,光是加盟后装修进货进设备,就投入了十万元。

1698741559532640.jpg

为什么是新中式馒头?

作为一名“面包脑袋”,林林看来,这些新中式馒头“更想成为面包或贝果”,林林直言,“例如抹茶、芝士,甚至奥利奥等口味,不过吃个新鲜,但口感多少有些奇怪,相比之下黑芝麻、红糖、蔓越莓等经典款,不仅好吃而且用料扎实,口感就非常健康。”

而当馒头加入“新中式烘焙”大军,成为年轻消费群体的“新社交货币”,社交平台上也掀起了“手作馒头热”。以小红书平台为例,在与新中式馒头相关的笔记中,“无油无糖”“健康”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而在抖音相关话题中,不少新中式馒头店主们,除了用“养眼”的封面图吸引点赞之外,更是会在视频内强调“配料干净、健康营养”。

熹微表示,2023年4月,她在河南驻马店开了一家“馒悠悠手工粗粮面点店”,现在,店里最受欢迎的就是各类粗粮为卖点的全麦代餐包,例如“全麦芋泥、全麦紫米咸蛋黄等口味,还有低脂鸡胸肉菜团子”,如今临近中秋,熹微还开发了粗粮月饼。

“从4月开店至今,我至少浪费了大几千元筛选满意的食材,比如减脂和控糖人都很喜欢的荔浦芋头,由于卡路里含量低、升糖慢,往往成为手作馒头的主要成分,但市面上售卖的不少都是假荔浦芋头,蒸出来水水的,一点味道都没有。”最后,熹微线上线下踩了不少坑,最终才选到了符合店内产品要求的荔浦芋头。

但不论创业者们如何强调自己“新中式馒头”的用料扎实、颜值在线,2-3元一个的新中式馒头,在社区里仍然难有人问津,“但年轻人聚集的区域,房租一年也在8万元上下,是现在成本的好几倍了,我完全承担不起。”熹微补充道。

“对于定价较高的新中式馒头来说,主要的购买群体大多是追求营养的宝妈,还有没有时间做饭的白领,但是复购率仍然有限,大部分人习惯了线上下单,线下店面总是无人问津。”久而久之,沈月的店就成了邻居们口中“馒头死贵”的“宰人黑店”。

即便如今熹微的日流水已经稳定在500元左右,前一段时间,熹微也处于“要不就算了”的崩溃情绪之中,此前凭借社交平台引流,熹微早早就做了微信小程序,拓展线上客源,但进入夏季这一餐饮淡季,“产品都是手工现做,很多食材早上处理好,下午5点以后就开始变味,或者完全没了卖相。”

跑不出墨茉、虎头局?

关于高价的争议始终居高不下,尽管有消费者表示,“比起几十元一小份的面包和贝果,国潮馒头作为代餐方便又营养,一个才3-8元,用馒头的价格吃到面包的口感,性价比极高。”

阿昭亦表示,虽然她也想做完全无糖的国潮馒头,但经过她的多次尝试,以店内的爆款黑芝麻馒头、贝贝南瓜玉米发糕为例,“不放糖是真的不好吃,客户不愿意回购”,最终,阿昭店内的国潮馒头除了一款玫瑰花卷是低糖之外,其余的款式均含糖。

随着新中式馒头店“遍地开花”,势头正盛的新中式馒头品牌也开启了快速加盟扩张之路,被风口吸引的创业者们,却似乎成为了第一波被割的“韭菜”。如今包括“饽妞新国潮馒头坊”“馒小成”等在内,不少国潮馒头品牌崛起,据了解,算上加盟费、机器及前期的进货等等费用,这些新品牌的创业前期投入均在10万元左右,而与此同时,在社交平台,不少馒头手作博主也开始开班授课,收费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之间。

同样是加盟某国潮馒头品牌,阿昭表示,“不仅前期要求大批进货和原料,美名其曰保证品控,但进了快80箱成品,两个多月连一半都没卖出去,而且顾客总吐槽说味道一般,又贵又不好吃”。甚至阿昭后期发现,还出现了发来的馒头鼓包等等质量问题,最终阿昭也只能“自认倒霉”,决定把店铺转让,“自己重新开个馒头作坊”。

作为新中式烘焙的细分赛道,“目前市面上的新中式馒头店,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某消费类VC告诉燃次元,对于新中式馒头,他并不看好,“强调现制的国潮馒头不仅有季节性限制,而且运输成本也不低,同时制作门槛却并不高,目前来看,还未实现标准化的规模运作。”

不过,在口感和健康之间,新中式馒头创业者们,仍在左右摇摆,“吃馒头就应该回归本原,虽然馒头也能做出花样,但是为了噱头和新鲜,把馒头做成面包,成为网红,或许很难长久。”某手作博主亦直言。显然,伴随着争议不断,新中式馒头要想站稳脚跟,甚至跑出下一个“墨茉点心局”或“虎头局”,并非易事。(来源:燃次元(ID:chaintruth) 作者:马舒叶)





1698741577208815.jpg
1698741547650413.jpg
1698741538235954.jpg
1698741237266530.jpg
1698741073249814.jpg
1698741064875548.jpg
1698741133218107.jpg
169874090061372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1 21:04 , Processed in 0.151163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