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42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29 09: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发展也要看到挑战 中国实现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信心在哪里

【博览财经特稿】日本央行现在持有日本政府发行国债的60%,美联储也持有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的18%。这两个央行现在面临的挑战实际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国家在利率政策调整方面怎么变,前提是我们的政策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立足于中国高质量发展这个基本的出发点。

在3月3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大国复利:中国高质量发展与2035年趋势畅想》五国合作智库报告发布暨国际研讨会上,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以详实的数据,回应了以上问题。以下为演讲全文:

第一个基本数据,2023年全球GDP总值超过了105万亿美元,全球贸易总额47.1万亿美元,全球GDP增长了3.1%,但全球商品贸易额下降了8%。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发展也要看到挑战。2023年,中国在非常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实现了5.2%的经济增长,既然我们今天是研讨,我就要把数据说清楚。我们这个5.2%是实际增长,2023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26万亿元,它是基于名义的增长率,也就是实际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加在一起测算的,最终统计是126万亿人民币。

但是大家都清楚,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去年发生了变化,德国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3年德国经济实际增长率是-0.3%。为什么在负的实际经济增长情况下,德国经济总规模还能够超越日本,原因的关键是汇率的变化,也就是日元的汇率在2023年大幅度贬值,到现在日元仍旧在1美元兑150日元这个历史的低点徘徊。

当然,日本中央银行也在采取措施。我想我们对全球金融市场动向要密切观测,重点就是密切观测美联储的政策调整,欧央行的政策调整,也要重视日本央行的调整政策。自2023年5月将利率提高至5.25%-5.5%的水平上,美联储在此之后的多次例会上按兵不动,已经保持了10个月之久。

欧央行是在2022年10月开始调高利率,从原来-0.5%调高到了目前的4%,也就是调升了4.5个百分点,其下一步行动,首先取决于欧元区通货膨胀的数据,同时欧央行也在观测全球金融市场的动向。

我请大家注意的是,日本央行现在持有日本政府发行国债的60%,美联储也持有美国政府发行国债的18%。这两个央行现在面临的挑战实际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国家在利率政策调整方面怎么变,前提是我们的政策要立足于中国经济,立足于中国高质量发展这个基本的出发点。

2020年10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主持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两个重要的政策文件:《第十四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发展目标》。《2035年远景发展目标》的核心要义就是2035年中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文件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届时中国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十四五”对中国是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发展阶段。“十四五”的第一年也就是2021年,中国GDP总产值首次超过了100万亿人民币,中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我们讲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意味着我们要在2021年的基础上人均GDP要翻番,也就是从1万美元到2035年达到2万美元以上的关口。

信心来自哪里?我们需要做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分析。世界各国在计算经济增长率时是计算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就是按不变价格计算,但在统计经济总量时是根据名义经济增长率,包括通货膨胀因素。而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是剔除通货膨胀率因素,这才是真实的比较。

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就是实际增长率。2022年中国GDP规模是113.16万亿人民币;2023年是119.1万亿人民币,实际增长率是5.2%。按照不变价格来计算就是这样一个发展态势,增长了6万亿人民币。按照可变价格测算,2022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是120.47万亿人民币,2023年是126.06万亿人民币,增长也是6万亿,但总量的数值上是有差别的。

所以,按照当年价格核算的名义GDP,这个“名义”不可省略,我们要清晰地界定这个名义增长率。当我们讲各国经济规模达到何种程度,也就是总量达到何种程度时,用来对比的数据是名义增长率达成的结果。按基准年经济核算的GDP,也就是按不变价格核算的GDP来测算,就是实际增长率,也叫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率。这个统计上是非常清晰的,但我们有时候分析时就忽视了。

研判经济发展趋势,实际增长和名义增长都要重视,这关系到我们对“十四五”规划期间实现的伟大历史成就的认识。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2021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近8亿多中国人摆脱了贫困,这是中国发展的奇迹,也是全世界的福音。这是为了中国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也是为了全球的和平发展,特别是为实现2035发展目标做出的中国贡献。

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的一个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也是本着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个伟大使命,中国将努力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1712652097589965.jpg

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丝毫不能松懈,要做出更大的努力,特别是努力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发展,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第四次产业革命,我们现在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世界产业革命中进入第一梯队。大家知道,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以电力为代表,第三次产业革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前两次产业革命发生时,中国尚处在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在1970年代第三次产业革命开启时,当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我们必须付出极为艰苦的努力赶上时代的步伐,但现在我们是在人工智能发展催生第四次产业革命开端之际,站在第一梯队的行列,我们一定要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3月27日,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企业界人士和战略学术界人士时,强调了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和预判,同时也向美方人士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跨度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中国新一轮的高水平的对外改革开放,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各个方面同国际接轨。当前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要求大国之间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同时全世界所有国家共同努力维护和平和发展,造福全人类。(来源:底线思维 作者:朱光耀)




catbg01.gif 政经观察
catbg02.gif



“出海”正成中国企业“必选项” 往外“卷”要有清晰的策略

【博览财经特稿】出海,正在从中国企业的“可选项”变成“必选项”。今年“两会”期间,TCL董事长李东生直言,“不出海就出局”。

近10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产业结构正在明显变化。曾经矿产、商品、服务为主的出海,正在转变成制造、商品、软件并重的出海新梯队。一个明显趋势是:制造(如汽车、光伏、消费电子等)、零售(如跨境电商等)、软件(如软件、游戏等)三个行业增长明显。

全球数字经济时代,往日中国企业“一个背包走天下,走到哪里算哪里”的出海姿势已经不合时宜。现在,要出海,中国企业不仅要自己抱团,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提供数字化整套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伙伴。国际云厂商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机会。它们有一些天然的基础优势:从一开始就业务全球化,拥有覆盖全球的基础设施,能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几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本地资源。

谁在卷?往哪卷?怎么卷?

我们对比了近10年《公报》数据,发现2013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存量金额最大的三个行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分别是,服务业、采矿业、零售业。2022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存量金额最大的三个行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变成了,服务业、制造业、零售业。

1712652462495994.jpg

制造方面,中国是世界工厂,产能为全球而准备,出海是消纳产能的有效途径。工信部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位居全球第一。一些中国头部制造企业,海外收入已占据较大比重。比如,家电厂商美的海外收入已经超过40%,汽车厂商比亚迪海外收入超过25%,手机厂商小米海外收入接近50%,光伏厂商隆基海外收入接近40%。

软件方面,中国近10年兴起了一批科技公司。制造、零售等行业出海,需要数字化基础设施。因此,中国的云厂商(阿里、华为、腾讯)在出海,中软国际、软通动力等软件服务商在尝试跟随IT项目出海,数据库厂商OceanBase、PingCAP正面向全球提供技术服务。

中国企业出海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常年位居全球前二,目前仅次于美国。

1712652478328983.jpg

商务部数据显示,东盟、欧洲、美国是中国近10年来直接对外投资金额占比前三的区域。2017年以后,东盟成为中国直接对外投资金额占比最大的区域。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金额占比持续提升,已达到11.4%的历史高点。

东盟被认为是全球经济的下个火车头。这是中国企业正积极进入的海外最新市场。世界银行2022年数据显示,东南亚11国GDP总量3.6万亿美元,是中国的20%;人口5.8亿,是中国的48%;人均GDP 6200美元,约为中国的49%。其中,新加坡人均GDP 8.28万美元,印尼、泰国、越南等主要国家人均GDP与2010年的中国(4500美元)相当。

一些国家还在成为中美贸易、投资的重要中转站。商务部数据显示,新加坡、印尼、越南、墨西哥、澳大利亚都在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区域。

往外“卷”还要有清晰的策略。一位中国头部科技企业高管总结,进入国际市场的逻辑是,“先看合规稳定,再看市场增速,最后才考虑业务逻辑。”

中国企业出海要融入当地。比如,不同的国家审美、习惯、风俗会带来不同的微创新需求。企业要快速迭代适应。一位科技公司国际直播软件负责人表示,他所在公司的产品覆盖日韩、东南亚。各国需求差异明显,产品研发时必须考虑这些问题。比如,日韩主播喜欢用二次元形象直播,东南亚主播个性开朗,偏好秀场直播。日本、东南亚的英文发音都有独特腔调,因此AI翻译要适应不同国家的发音。

亚马逊能做什么?

中国企业出海需求繁杂。业务数据合规需要云基础设施;销售商品需要在地电商、物流支撑,品牌传播需要对口的广告营销平台。3月29日,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全球伙伴及业务赋能总经理李晓芒在“2024亚马逊云科技海金球化论坛”上公布了一个数据:中国有80%出海企业跑在亚马逊云上。

亚马逊的云、电商、物流、广告业务覆盖全球,目前在各自领域均位居全球前列——这套耗费多年打造而成的基础设施,均可开放给中国出海企业使用。

亚马逊电商在北美、欧洲市场份额均位居第一。美国市场份额接近四成,高达39.5%。(国际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 2022年数据)。全球130个国家有17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在亚马逊电商平台上销售商品。目前亚马逊电商拥有3亿活跃用户,1.5亿会员用户。

亚马逊拥有覆盖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物流网。截至2023年11月末,亚马逊仅在美国就快递了48亿个包裹,超越UPS(联合包裹公司)和联邦快递。运载规模仅次于美国邮政总局。

如何把亚马逊的全球业务能力,和中国出海需求形成精准匹配?亚马逊云科技的做法是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中国市场真实需求。它的本地策略取得了进展。

其二,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划分了七大出海行业。其中包括,零售与电商、智能产品、金融、泛娱乐、游戏、生命科学、ISV(独立软件开发商)。这覆盖了中国出海需求旺盛的几个领域。亚马逊云科技针对每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运营策略。

一位软件厂商人士表示,亚马逊AWS在中国培育本地云生态已持续7年以上。培育生态要极强的耐心,要制定公平的规则,还要给伙伴让利。中国ISV普遍规模小,不容易给云厂商带来收入规模。中国云厂商普遍仍在迫切增长的阶段。耐心让利与追求规模相悖。常见问题是,生态内亲疏有别,或平台自研产品和伙伴争利。结合自身优势,亚马逊目前的策略是吸引志在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小ISV。

倪殿令是亚马逊云科技中国区初创及通用业务总经理。他提到,各地方对中小企业或创新成长型企业都有出海政策扶持。因此,亚马逊与各地方共建了IDAC(行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出海项目。目前上海、天津等多地都有落地。

不同企业在海外市场诉求不同,它们对亚马逊海外生态的需求也不同。成熟企业可以借助亚马逊节省运营成本,创业企业可以借助亚马逊缩短出海进程。一些中小企业甚至直接只做国际市场,主要服务亚马逊生态内的出海企业——在一个繁荣的生态里,各个物种都能找到食物。

上汽出行是上汽集团旗下的公司。上汽出行业务覆盖印度、欧洲、东南亚,2023 年末在海外市场智能网联用户数量破百万。它把i-SMART智能网联系统部署在了亚马逊AWS上。欧洲用户习惯的音乐流媒体平台包括Spotify、Apple Music和亚马逊的音乐服务。i-SMART系统中因此搭载了Amazon Prime music。目前累计搭载车辆超过8万辆。

PingCAP是一家中国开源数据库企业。业务覆盖北美、欧洲、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服务了3000多家企业。数据库被用于互联网、金融、电信、政府等核心系统中。隐私安全、业务连续是最关键的。PingCAP通过亚马逊AWS部署在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确保了业务零宕机。安全合规方面,PingCAP继承了亚马逊云科技支持的合规认证,2021年顺利获得GDPR (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资质。在亚马逊AWS的协助下,PingCAP甚至打开了中国软件公司较难撬动的北美市场。

与上述企业收入规模动辄千亿元、十亿元、亿元不同,还有一批收入规模仅为千万元级别的中小企业聚焦亚马逊AWS生态。它们是这个生态中较小的企业,却走出了出海新路。

一位中国科技公司管理层认为,现在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到国际市场去,借大船出海的效率更高。跟着国际化经验成熟的大企业走,跟着出海时间久的企业走。这可缩短试错的进程。(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吴俊宇 编辑:谢丽容)




人物广角




喝不下也怕喝醉了 汪俊林借助“三板斧”穿上极致华美的袍

【博览财经特稿】白酒江湖,变了又好像没变。说没变,是因为茅台依然稳坐铁王座,无可撼动。说变了,是因为郎酒老板汪俊林,成了新晋白酒首富,傲视一众老板。但在白酒首富的耀眼光芒背后,汪俊林至少还有另外三重身份。

任何一个接受过表演专业训练的人,都知道表演的三要素:真听、真看、真感受,以此来营造观众们的沉浸式体验。如此看来,天赋型的汪俊林在一众白酒老板里能当影帝。

2009年,郎酒斥资7099万元取得当年春晚的独家冠名权,次年,郎酒又掏出3亿,夺得当年央视白酒行业“广告标王。”

2017年,信奉“好品牌就得打广告”的汪俊林,更是在一场客户沟通会上放出豪言:未来5年将每年投入20亿元用于广告投放,在他的宏伟构想里,全中国的高铁和机场,每过最多五分钟就得出现一次郎酒的广告。

但光刷知名度是不够的,顶尖的朋友圈才是顶流们的标配,比如马云的江南会,当年的泰山会,以及郭广昌的浙商总会。所以,大概是从2020年6月开始,老汪一直在拓宽自己的“顶流朋友圈”。当月,他先去拜访了茅台,而后又相继接待了地方行政官员率队的五粮液和洋河。

1712652749266347.jpg

但只听广告词,只看合影是不够的。从遵义茅台机场到茅台镇,约莫40分钟的车程里,知名酒厂的广告牌随处可见。入得城区,鼻腔内都是愈发浓烈的酒糟香气,满眼都是整齐摆放的硕大酒缸——其中大部分可以试喝,有些还支持续杯。

生长于此的贵州茅台,是镇上唯一的上市公司。在与小镇携手向前的年岁里,这里大量在茅台酒厂工作的本地酱香型年轻人,和随处可见的深入毛细血管的茅台元素,就是传递给每一个游客的直观感受。

发迹于古蔺县的郎酒,此前在这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即便有花了大力气修建的郎酒庄园,漫游其中可畅饮郎酒无限续杯,甚至有游客写出了“欢乐世界和精神家园”这样言辞恳切的游后感,也总是差点意思。这样的短板,汪俊林不但懂,还早已想好了解决之道。

借助真听、真看、真感受这三板斧,汪俊林穿上了一身极致华美的袍,雍容华贵,羡煞旁人。只是这身袍实在经不起细看,因为不管是材质还是剪裁,总谈不上高档。

在汪俊林和郎酒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割裂感。这种割裂感的表现之一,是白酒首富汪俊林把一众白酒老板遥遥甩在身后的同时,川酒“六朵金花”之一的郎酒却掉队至今,仍未上市。2019年,郎酒启动上市计划,次年5月递交招股书,但等待它的,是一年后证监会多达53条、措辞异常严厉的灵魂拷问。

1992年,他临危受命,在地方政府主持下出任濒临破产的泸州国营制药厂厂长。汪俊林是学医出身,没学过企业管理,在这之前只做了10年中医,正常企业都不一定能经营好,让他力挽狂澜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意思。

这样一来,名声在外的汪大夫,顺理成章地接到了郎酒这个病人。2001年全年销售额不足3亿元,亏损高达1.5亿元的郎酒,已经病入膏肓,到了“即便是往酒瓶里装水卖,都还要亏损”的程度。纵使如此,汪大夫也没有犹豫,而是“把身家性命都押了上去,”接手了郎酒。

也许正因囊中羞涩,让这笔交易留下了诸多瑕疵,其中最要命的伏笔,是郎酒的商标、商誉、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改制时并未一并转让。就像急救时的心肺复苏常会压断病人的肋骨,挽救濒死企业时的非常之法,也有可能给企业日后发展留下隐患。2009年,郎酒的上市之路,正因此无疾而终。

据测算,这部分股权对应的商标价值高达36亿元,花小钱办大事,闪转腾挪之下,汪大夫用外科手术式的精准和速度,看似优雅地解决了商标的问题。

当年出于“方便”、“快捷”等目的做出的程序上的牺牲,如今却成了怎么也绕不开的阻碍,挡在郎酒和资本市场面前。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因于汪俊林。他是一个完美的执行者,他的雷厉风行和“胆大妄为”是能够力挽狂澜的秘诀,但也让他对起效快、效果好的非常之法,有了路径依赖。

个人形象管理大师

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其一是,身为白酒老板的四川人汪俊林,怎么可能滴酒不沾?其二是,论体量郎酒比茅五洋都还有距离,白酒老二的牌子也受到习酒威胁,郎酒老板,怎么就成了白酒首富?

汪俊林“滴酒不沾,不胜酒力”业内皆知,有媒体表示,汪氏父子鲜少沾酒,是常年隐忍的表现。说白了,就是心里藏了太多事,喝不下也怕喝醉了。为何事隐忍也再明显不过,花短短20年让郎酒从濒临破产到200亿营收,如此狠人,却始终活在茅台的阴影之下,实在憋屈。

对此,汪俊林明面上并未做过多评论,只是一笑了之。但在暗地里,汪俊林对茅台的追赶,一刻也未停下。只是这些追赶的举措,没对茅台造成什么根本性的威胁,反倒让自己问题重重。

但这场狂飙的后遗症是明显的,毕竟200亿的销量,非汪俊林一人所能承受,无数经销商,不论愿意与否,都成了这场销量狂飙的推进剂。有经销商抱怨道:“去年还有几百万库存没有消化,今年又在催促打款进货。”

结果一年后,汪俊林就将500ml 53度青花郎单瓶售价提到1499元,名义上与茅台零售价格相等,但京东自营店售价仅为1099元,一些线下经销商零售价甚至不到1000元,这让汪总的对标策略顿时成了个笑话。但结果是显著的,销量的飙升,让汪总身价随之暴涨,坐上了白酒首富的位子。

结语

这个想法因其创新大胆,在当时受到广泛讨论,成为无数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其实它的原创作者是牟其中,而且相比起他其他的商业计划——将雅鲁藏布江水引进长江和开发满洲里——这其实不算啥。

发轫于这样极端生存和经商环境里,如汪俊林这样的川商,也具备相当极端的两面性:他们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发力点,但也总想着走捷径;他们喜欢先干再想,但往往因此短视,埋下思虑不周的伏笔;他们喜欢对标行业龙头,但也可能陷入面子之争。

所以正因为此,他们既可能成为财富神话的缔造者,也可能成为企业正常经营的负累。而市场向来风云变幻,一如首富之位,常有更迭。能坐多久,取决于汪俊林自己了。(来源:围观InPoint 作者:华南索罗斯)




社会热点




不时陷入各种“丑闻” 现在断言万科度过难关为时尚早

【博览财经特稿】近日,一封联名信再次把万科推上了风口浪尖。联名名单上,是多家烟台的企业,举报万科及郁亮的诸多事项。其实,举报烟台万科,事件最早追溯到2023年8月,举报人正是万科烟台的合作股东,烟台百润和万科合作有十余年。

举报信上的内容估计大差不差

作为地方从业者,我的理解是:举报信上的内容估计大差不差,毕竟地产都这么干,只是站位不同说明的内容多少会有避重就轻。问题是,为什么合作方要用“税”来举报万科?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伙方通常没有“话事权”,而对万科一方来说,单单是职业经理人的话语权都超过了合作方,这也给双方的关系埋下了祸根。对于万科和百润的合作,大概率百润一方大概率对合作项目的经营情况一无所知,能得到的项目“报表”大多数是“筛选版”或者是“阉割版”。

那合作方为什么不选择合法途径主张权利呢?大概率是其主张的权利并不合法或不符合合同精神,同时在烟台区域其主张能力远远不如万科的行政协调能力。毕竟,能够和谈的,谁也不会选择惊动“税务”大佬。因为从税务合规角度上看,地产公司多少能查出端倪,百润也深知这一点。

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毕竟地产开发中,尤其是合作开发的项目,各种花活层出不穷。关起门的两口子,都是光膀子的把柄。重要的是,向万科发起挑战的人很多,有孙老板,许老板,杨老板,都要和万科掰手腕。2015年,宝能的姚老板以“野蛮人”挑起了“宝万之争”。最终也以失败收尾。在国内,谁能把自己“染红”,谁就可以获得发言权。

尽管之前就有征兆,万科新一轮危机最初源于董事会主席郁亮先生带队北上与保险资产公司协商债务展期的传闻。在传闻发出当日,万科经历新一轮的股债双跌。

穆迪等下调万科信用评级仿佛坐实了之前协商展期的传闻。很多投资者灵敏的鼻子甚至从中嗅到了当年恒大和碧桂园一样的味道。万科的债务危机全面爆发。尽管不乏很多财经媒体客观理性的报道,但看到其中最嗨的是各种自媒体。各种关于万科暴雷的预测扑面而来。

不得不说的是,迄今为止,万科这一房地产的优等生在化解治理危机问题上又上缴了一份还算过关的答卷。这一方面与国家房地产政策在经历了一段时期观望后出现全面松动的迹象,另一方面则与万科管理层积极进取沉着应对分不开。那么,万科是通过哪些举措来缓减这场危机的呢?

在3月29日万科举行的2023年度业绩推介会上,郁亮进一步提到,未来两年将削减付息债务1000亿元以上。事实上,万科拥有较大体量的经营性资产,未来可通过资产处置、发行REITs、经营性物业贷款缓解现金流紧张。其中REITs为代表的不动产长期股权投资,为其经营性物业开拓和资产增值变现提供了重要的实现途径。

在业绩推介会上,万科董事会秘书朱旭把深圳国资对万科的支持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是帮助万科处置流动性较低的不动产和长期股权投资;其二是上文提到的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认购万科旗下印力的消费类REITs;其三是通过深圳国企和万科之间的产业型协同,推动了多个项目的合作;其四是深圳国资积极协调金融资源来支持万科。按照朱旭预计,“这些项目如果全部落地完成以后,可以帮助万科释放百亿规模以上的流动性”。

第三,获得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理解和配合。万科很早就认识到REITs对于不动产经营的重要性。郁亮曾经说过,REITs之于不动产类似于按揭贷款之于住宅开发,能够建立不动产经营“投、融、管、退”的商业模式闭环,由此推动万科从开发商向不动产商转型。万科旗下印力集团发布的中金印力REIT已正式进入询价阶段,万纬物流REIT已于交易所正式发布,长租公寓REIT目前也在积极申报中。万科有望成为业内唯一一家发行三种经营性REITs的企业。年报显示,2023年万科在境内外合计新获取的融资897亿元,其中境内新增融资766亿元,新增融资的综合成本3.61%。

当然,万科在房地产业发展持续恶化的局面下,尚可的业绩表现来源于万科在业务开拓的持续努力。截至去年底,万科开发业务实现销售面积246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3761亿元。根据第三方统计,万科2023年销售额稳居行业第二,同比降幅显著低于百强房企全年降幅。

年薪从千万以上调整到数百万,进而到现在的十几万(月薪1万元)。这不仅反映的是房地产行情在短短几年内的急转直下的客观事实,很大程度也反映了万科管理层与利益各方风险与共,共渡难关的积极态度。万科管理层没有像这个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一样,选择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日是与非。毕竟,单纯从2023年的年报看,万科全年业绩尚可,利润为正,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因而没有理由让这些高管只拿十几万的年薪。管理层的上述做法让投资者和利益各方从中看到他们与利益各方风险与共,共渡难关,积极应对债务危机的态度。

万科的经历也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对另外一家同样重要的但如今深陷债务暴雷的房地产头部企业的参访。对这家企业的参访是从一所由这家企业的创始人亲手创办的招收全国贫困家庭子女入学的中学开始的。这家企业致力于公益事业和社会责任的履行无疑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据当时陪同参访的负责人介绍,创始人本人先后向该中学捐赠达4.6亿元。而整个企业,截至2018年底,已累计投入扶贫公益资金超48亿元,助力近36万人脱贫。

在参访结束后与管理层的座谈会上,我主要谈了两点。其一是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开展积极主动并购,以减少研发投入的风险。我的直觉是,研发不仅仅与科学技术有关,是一个科学技术领域的问题,更与资本市场发展有关,是一个投融资和不确定性分担决策问题。其二是一家如何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创造利润这一企业核心使命二者之间进行平衡。在今天包括ESG在内的社会责任履行等问题的看法上,我更愿意相信弗里德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创造利润”。一家公司是因为她创造了一种伟大的产品而不是因为从事公益事业而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当然,我们如今无法评估当初不计风险的研发投入和单凭公益热情的社会捐助为这家企业出现今天的局面“贡献”了多少。

当然,现在断言,不时陷入各种“丑闻”的万科度过难关为时尚早。未来的1-3年将是重要的观察窗口。随着未来支持房地产发展政策密集出台,且力度超过以往,相信房地产市场会逐渐恢复的理由也许会越来越多。春天来了,万科的严冬过去了吗?(来源:  太子相国,FT中文网 作者:太子文,郑志刚)





形势分析




支撑房价主力中产阶级在萎缩 说房价能好起来多少有点看不开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无意中刷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哥说他活着最大的动力,就是每周去看上海哐哐下跌的房价。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年轻人这些年被高房价给折腾惨了。

观察各省最近几年的一些行为,就能看出来,各省都在倾全省之力打造自己的“一省一城”,所有产业都往那唯一的城市里堆,提高竞争力吸引年轻人。后续的结果必然是年轻人继续向大城市聚集,小地方更加空心化。那小地方的房价可不就跟葱差不多了嘛。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未来会出现几个上亿人的城市圈。现在的长三角那几个城市,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明显要形成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圈。还有广东那边,广州,东莞,深圳,澳门,珠海,惠州也会彻底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城市圈。

也别指望其他转移支付了。国家给东北建设的钱,被各种开着“大57”的包工头大哥们赚走后,他们转身就跑北京和三亚给自己和父母买豪宅去了。给东北老人们养老金,直接从三亚的ATM里取出来了,然后去买东部的各种花里胡哨的东西。

房价短期肯定是看空的,因为现在并没有多少利好因素。每个城市支撑房价的主力中产阶级都在萎缩,债务雷和各种信托不知道要爆到啥时候,每爆一个,都得消灭一堆中产。这种情况下,说房价能好起来多少有点看不开。

当然不会了。有两个铁一样的事实: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经济一片大好的时候,核心城市房价还在下跌。所以只要中国不陷入日本那种长期的停滞,核心大城市就没啥事。

我是觉得还会继续向上。只要经济向前发展,那房地产长期来看就差不到哪。未来的中国,房价版图应该是一个个的同心圆,或者跟上海那边似的,几个同心圆组成一大片,同心圆的中心房价最高,然后一层层往外扩散。

因为有通胀。再深层次地想想,就会发现:如果一个东西被社会当成了财富,那就有一群人千方百计想扩大供应。比如古代银子比较值钱,沿海地区的人去日本买银矿,通过海上贸易赚西班牙人的银子;古董比较值钱,就有无数人去盗墓;钻石比较值钱,英国倾全国之力去南非打了一场仗抢钻石矿;比特币比较值钱,现在连北极圈都在挖矿。

货币也是这个道理,各国官方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小手。事实上最近100年里,90%的货币因为官方自己忍不住提高供应量,最后变成了废纸,只好重新发行新货币。发行新货币之后继续管不住自己的手滥发。

财富是需要载体的,可以人为迅速扩大存量的东西长期看都没法储存价值。政府想扩大,却扩大不了产量的东西,那才能保存价值。比如黄金,各国政府都在使劲挖,产量一直不行。历史上几乎所有文明都把金子当载体,主要就是因为这玩意增长极其缓慢,储量和开采难度把每年产量给压死了,最近一百年平均每年增长不到2%。

这也就解释了,全世界所有正儿八经的国家,既包括所有发达国家,也包括土耳其,伊朗,委内瑞拉,印度这样的奇葩,他们的大城市核心地段房价整体是极其稳定的上涨。

当然了,任何资产都不可能一直涨,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的房子跌的时候多了去了,但是并不影响长期走势。哪怕日本那个奇葩,衰退了几十年之后最近几年也补涨了。那为啥是这些核心城市的房产,而不是全国的均匀涨呢?

各国一线房产也是这样的,教育、医疗、娱乐什么的服务业,都是严重本地化的,你希望享受好的配套资源,你就得住到那附近去,你不可能住在鹤岗享受北京的资源。你想挤进去,那就得花钱。

所以说各国一线城市的房子和本地老百姓的平均收入多少有点脱钩,因为各地土豪婆罗门也会去附近一线购置物业,最后导致房子和本地绝大部分居民的收入脱钩。

而且大家会发现,如果一个国家持续发展,可能会带来两个结果,如果经济特别好,作为各国核心资产的房子肯定会升值。如果经济不好,政府使劲放水,汇率贬值,房子也会升值。

不过黄金有个大问题,它没有现金流,所以房地产从来都是一个最稳的投资选项。美国那些豪门的象征,肯定是房子加基金,基金用来炒股。而且必须得有合适的投资产品,不然大资金可能就跑了,去买别的国家的投资品了。

我一再给大家说,“长期看涨”和“短期下跌”并不矛盾,大家可以去看看百年长牛的美股,也有过短时间内跌掉30%。美国核心大城市的房子也是“长牛”的,也经常有大幅下挫。如果中国持续发展,哪怕跌到每年2%的增速,中国最核心的资产也就是好城市的房子没道理不涨。

但是这两年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现在主要面临这么几个问题:新旧产能过渡,比如之前全国二线城市以下婆罗门最赚钱的行业,无疑就是干工程,东北包工头恨不得整层买下北京和三亚豪宅,现在他们太多工程垫款收不回来,可能得变卖房子抵债。

最关键的,房子这东西带有强烈的金融属性,那就必然意味着大家“买涨不买跌”,太多的钱都在那里观望,等着跌到位再进场。这就跟股票似的,下跌会把潜在购买力给赶出去,想买的又不敢进来。像极了过年那几天的大A,当时太多人知道已经超跌了,依旧不敢入场。等到救市资金入场,散户们又跟金鱼似的一拥而入,很快拉回到3000点了。

而且政府会铁了心把房价一直拉下去,房地产对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支柱产业,咱们之前对房地产打压有点过头了。等到一线慢慢稳定下来,随后会扩散到二三线,逐步都稳定下来。但是具体多长时间,这个谁都说不准,越往基层,跌掉的越多。等经济好起来,然后再来一波反击,到时候跌得少的反而涨的多。

不过现在各方的共识是,国家要把存款利率降下来,降到1%附近,甚至更低,有人预测零利率。到时候你卖房就没啥必要了,因为存银行也不赚钱,还不如继续把房租出去赚房租。

几乎不用怀疑的是,房地产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这一波之后,绝大部分房子都会彻底失去金融属性,跟车似的,买到就贬值,越用越贬值。而且一线能升值的房子,就跟劳斯莱斯一样,属于写入“八字”的东西,能不能买到主要看命,绝大部分人也没那么纠结。到时候年轻人也会跟欧美似的,对买房这事不那么着急,不会产生类似“晚买一年,白混十年”的感觉。

土地财政结束后,各地就得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怎么能让本地商业好起来怎么做,毕竟商业发达,财政才能宽裕,这样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以前尤其是北方,政府对商业很无所谓,反正可以卖地,这一点上东南沿海和广东那边领先一个身位。所以土地财政结束也不是坏事。

2、房地产,货币,黄金,各种加密货币,这些东西本质都是货币。谁增长慢,谁适合用来长时间存储价值。由于有些地方的房子增量实在是缓慢,再怎么想提产量都提不上去,长期看来更适合“价值存储”,肯定会被大资金追捧。

3、后房地产时代已经来临,有长期持有价值的已经贵到绝大部分人买不起了,就跟能升值的车一般都巨贵一样,对应年轻人和政府的观念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很多人已经不考虑了保值增值了,就好像买车不会考虑增值一样。让有钱人有地方去投资,让想躺的人有个地方躺,这才是真正良性社会。(来源:九边 作者:九边)




社会透视




曾经新零售“尖子生”难以支撑精致 “中产之光”盒马一步步跌落

【博览财经特稿】最近,阿里在内部会议上宣布盒马创始人侯毅将卸任CEO,盒马 CFO 严筱磊将兼任CEO。

但如今这些帖子都被淹没了,取而代之的的是越来越多的吐槽帖:收到烂果找不到客服;超时两小时催单按钮直接消失;缺斤少两但拒绝赔偿;品控越来越差;很多牌子都买不到了……

含着金汤匙出生

2007年张勇刚进阿里时担任CFO,后来兼管淘宝商城,创建天猫,打造了双十一购物节,一手做起了阿里的B2C业务,继而担任集团COO,成功带领淘宝实现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型。2015年,张勇正式成为阿里CEO。

在他看来,生鲜是电商最难啃的骨头,市面上的生鲜电商模式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高损耗、非标准、高冷链物流配送成本、品类不全,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生鲜的即时性需求。对这些缺点的洞察是他的核心价值之一,他想做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超市,把模式做重,但并未获得刘强东的支持。

刚刚上任阿里CEO不久的张勇急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某次他跟马云喝茶聊天,“聊着聊着,马老师就蹦出了新零售这个词。”马云负责天马行空,张勇负责脚踏实地。“思想是没法执行的”,他得为阿里趟出一条路来。这条路,名为新零售。

张勇和侯毅的接触颇为低调,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张勇只听侯毅讲了五分钟就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此后半年,两人经常见面。侯毅回忆道:“我和老逍在开第一家店前,他周末就到上海来,喝过无数次咖啡,我们讨论了很久到底是前置仓还是大店,后来一致决定是大店。”

因此这个项目一直秘密进行,还避开了总部杭州,放在了上海。2016年1月,盒马第一家门店在上海金桥开业。开业当天没有剪彩仪式、没有开业宣传,一切低调进行,甚至盒马的高管都是分批前往。盒马App同步上线,只能用App买单,通过支付宝付款。

2017年,马云带着张勇现身金桥店为盒马造势,并在侯毅等一众高管的簇拥下,留下一张徒手抓帝王蟹的合影。2017年之于阿里也被媒体称为“张勇年”。张勇主导的双十一销售额从最初的50亿扶摇直上到1682亿。

尽管离侯毅最初设定的2000家门店的目标相去甚远,但背靠阿里的盒马无疑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刚开始就拿到了阿里1.5亿美元的投资,成为行业内众人羡慕的对象。

张勇曾在盒马成立之初特别提出,用户体验是第一位的,把消费心智做出来,形成消费粘性。最初几年,盒马为了用户体验,可以说“不计代价”。

在后来的媒体采访中,这个故事一度被侯毅视为盒马的象征——自诞生之初,盒马就是一个标准的消费升级产物;早年在阿里内部,盒马的别称是'第二个天猫'。"

在生鲜方面,盒马引入的都是波士顿龙虾、美国帝王蟹、日本濑户内海的牡蛎、韩国的生蚝到巴基斯坦青蟹等进口鲜活的生鲜,对传统生鲜市场进行降维打击。最核心的99元一只的波士顿龙虾、3.9元一只的鲍鱼、245元一斤的俄罗斯帝王蟹,是明显的互联网爆款流量思维。

此外,盒马直接告诉用户“不卖隔夜菜”“不卖隔夜肉”。“日日鲜”系列包含鲜奶、蔬菜、肉类、蘑菇等50多个品种的商品,都只卖当天的。所有的菜品打上电子标签,全程可溯,保证食品安全。同时实施无条件退款政策,西瓜吃了不甜,退货;苹果有虫,保证退货,而且赔款,并且不需要举证。

三十多年前,许多国外奢侈品大牌就是从这里起步开拓中国市场,目前国内最顶级的高端百货商场SKP就在这附近。而盒马X会员店对标的山姆则远在北京郊区,最近的亦庄店与之相距17公里。

难以支撑的精致

先是中台效率降低,各业务增长放缓;再是疫情,以及拼多多的崛起;再加上蒋凡的桃色绯闻,和阿里的“女员工被侵害”事件,让阿里深陷舆论漩涡。张勇不仅要承受外部环境的压力,还陷入了严重的“内耗”。

盒马正式被阿里定下了盈利指标,并遭遇成立三年来的首次关店。在年中阿里绩效考核中,盒马因盈利能力和GMV增速不达预期,只拿了3.25分,约等于不及格。

这并未影响侯毅的信心。2019年,盒马虽然暂停了开新城,但在扩张一事上依旧激进,用侯毅的话来说:有店就开,边做边改,不行就改,改了再看。这一年,盒马又新开了85家门店,涵盖四个新业态。疫情爆发,盒马按下暂停键,关停部分不达预期的门店、城市,口号也从当初的“舍命狂奔”,变成了“保命狂奔”。

然而好景不长,2022年6月,阿里推行全面经营责任制。年底,阿里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将盒马从事业群变成了一家独立的公司。这就意味着,盒马要开始自负盈亏了。

两个月后,张勇发布全员信,启动阿里史上最大的“1+6+N”组织变革,盒马属于那个“N”。三个月后,阿里发布全员信,宣布张勇将于9月卸任CEO。

2023年9月,盒马在上海开出旗下首家高端超市Premier黑标店。盒马认为,国内精品超市服务的都是高净值人群、海归、外国人,走得是高端路线,让许多中产消费群体望而却步。盒马Premier要做商品高端但价格不贵的精品超市。

与之相比,沃尔玛旗下山姆会员商店1996年在深圳开了第一家店后,随后10年内开了不到10家店。Costco自2019年在上海开中国首店后,迄今2年多,也只开了2家店。

去年7月,盒马推出“移山价”,从榴莲千层到鸡蛋牛奶,全面对标山姆。侯毅视之为盒马生死变革之战,通过价格力竞争进行自我加压。

不管是市场还是阿里,都处于低潮期。短短三年之内,阿里市值蒸发掉近5万亿港元,拼多多的市值更是首次超过阿里。在被创业元老蔡崇信、吴泳铭接收后,张勇以往的不少策略被“拨乱反正”。在马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战略推进下,传统零售业务已经成为阿里的重资产包袱。

折扣化与舆论海啸

最近,盒马为了降本将部分正式员工转为三方员工,取消五险一金、节假日三倍薪资、年假、十三薪,同时更倾向于招聘小时工、兼职等。

盒马鲜生线下门店SKU从原有的5000多个缩减至2000多个。在差不多砍掉了一半的SKU的同时大幅增加自营产品。这成为消费者最大的槽点:以前买过的许多商品买不到了,产品选择变少了,甚至有消费者称“盒马已经变成了山寨超市”。还有用户反映,在饮用水类别货架上除了盒马自营品牌,只有昂贵的进口商品,其他常见品牌都不见踪影。

“今天中国商超的快消品价格巨贵无比,核心就是品牌商利用品牌优势,垄断渠道价格。打破品牌上的垄断,价格降一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盒马奥莱的自有品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侯毅去年10月在朋友圈针锋相对地发文说,“对于品牌商的全网封杀,我们也成立一个50亿人民币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封杀商品的现金采购。”

侯毅的坚定绝非自嗨。自营品牌的占比对折扣店的盈利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诸多玩家中已得到验证。目前山姆的自有品牌占比在30%左右,营业额占比却能达到40%以上。沃尔玛目前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超过了25%。德国的折扣超市ALDI奥乐齐自有品牌占比超过90% 。

虽然折扣化改革让盒马比以前更能赚钱了,但也让人感到越来越陌生,陷入低价竞争的盒马也正变得泯然众人矣。侯毅曾自豪地说:“盒马成功了,新零售就成功了。”但时至今日,这句话的反面似乎更接近现实:“盒马失败了,新零售就失败了。”

盒马这么多年的起伏表明,新零售跟旧零售在商业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差异,所谓的网络效应其实非常有限,决定零售业的核心还是两大维度:一是商品的性价比,二是客户的购物体验。新零售、旧零售都是零售,离开这两个维度都难以成功





1712653259393952.jpg
1712653062694820.jpg
1712652928900816.jpg
1712652759505005.jpg
1712652734493196.jpg
1712652502260797.jpg
1712652491848919.jpg
1712652445746570.jpg
1712652081340417.jpg
1712652067643419.jpg
171265205338108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2-22 11:01 , Processed in 0.155191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