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体制内财务官员到“家居帝国”缔造者 没想到会有戛然而止一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与国竞争与斗争范式发生变化 地缘经济博弈分量将越来越重

【博览财经特稿】为什么今年中美贸易关系与国家关系的演进低于去年经济学家的预期?其中,一个原因是,特朗普政府对全球60多个经济体同时发动贸易战,而非只针对中国。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如今的美国政府更愿意采用经济手段达成国家目的,而非传统的军事、政治等。实际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与斗争的范式正在发生变化。最近,中金团队采纳了上世纪90年代由Luttwak提出的地缘经济(Geoeconomics)的概念——有别于地缘政治(Geopolitics),来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尽管这一概念不够完美,但依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化时代及未来的国家之间的博弈。

地缘经济是理解当前及未来国际局势的新范式。长期以来,地缘政治是理解与预测国际形势的主要分析框架。地缘政治学说,起源于19世纪末德国等霸权国家崛起时代,其探讨的是地理位置、国家领土、资源分布等要素对政治决策与国家竞争的影响。该学说将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冲突,解释为争夺领土、资源等目标,而达成这一目标的手段往往是军事、暴力、冷战以及一切硬实力、强制性手段。后来这一学说发展出了海权、陆权、边缘地带、霸权理论等理论。

地缘政治学说认为,人因荣誉而战、观念而战、不被认同而战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人或国家因经济利益而爆发冲突、战争居于次要位置。我们举个例子。旷日持久的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冲突,是一组极为复杂的矛盾,政治学家通常以地缘政治学说来解释——尽管不够充分。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都谋求在这块土地中建国,其中宗教、民族与历史仇恨等因素都在这场冲突中扮演重要角色。对“圣城”耶路撒冷的争夺,是人为观念与荣誉而战的典型。而为了达成彼此目的,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均诉诸于暴力手段。大规模的自杀式袭击,确实难以从经济理性的角度予以解释。

为什么中东的地缘政治风险在过去半个多世纪中持续下降?一方面受制于以色列的武力威慑,另一方面也有经济理性的因素。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在战败后退出战争是中东地缘政治风险缩小的重要力量。与卷入旷日持久的战争相比,沙特阿拉伯和埃及发展经济,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与美国发展石油贸易,显然是更划算的交易。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二战以来,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非理性冲突逐渐归顺于经济理性。我们看一组有意思的数据,中金研究院做了一个统计:自二战以来,尤其是70年代后,美国在海外驻军的人数持续下降,在2010年后进一步明显下降;但是经济制裁数量在持续上升,尤其是2010年之后快速上升。如果把美国在海外驻军纳入地缘政治解释框架,把经济制裁纳入地缘经济解释框架,那么这组数据可能说明地缘经济正在成为理解国际局势的新范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随着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的提升,领土、矿产资源等地理因素在国家竞争中的价值在下降,而经济要素的作用在提升。二是二战后,随着全球化发展,国际贸易给许多国家带来繁荣与和平,这促进了各国决策者与国民的经济理性。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又颇具争议的解释。我认为大体上是没问题的,但是,这个解释忽略了两个前提:一是只有当犯罪、战争的边际净收益小于自由贸易时,后者才能对前者构成抑制作用,反之可能爆发战争;二是自由贸易的规则是公平的而且交易费用低,反之,可能爆发引发冲突。以上两个条件,满足其一,国家与国家之间就容易爆发冲突甚至战争。

传统经济学往往把国家假设为一种外生变量,不接受国家主动使用经济手段及任何手段来干预市场和实现国家目标。经济学家对人性的考量要比政治学家单纯得多。实际上,建立新秩序、新规则的方式,除了和平谈判,还包括战争、威慑、经济手段等。地缘经济打破了传统思维,它将国家行为视为一种主动的必不可少的行为,允许国家通过经济手段来建立公平的规则,进而促进贸易与和平。

理解当下及未来的国际局势,地缘经济可能比地缘政治更重要。在过去30多年,主要是这三大全球供应链支撑了经济全球化,它们分别是以欧美日为核心的全球技术和资本供应链,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商品生产供应链,以沙特、俄罗斯为核心的全球能源供应链。如今,经济全球化动荡,与这三大支撑不稳定有关系。主要国家利用自身的经济优势以及相应的经济制裁手段,与他国做“地缘经济”的较量。

美国政府在贸易战过程中也在扩大技术、资本(金融)制裁的手段。很多人容易把金融理解为虚的,把制造业理解为实的,认为在国家较量中制造业优势更大。这说明很多人并不理解金融的力量。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就没有领先的技术,国家较量主要在技术与资本上。美国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优势,建立了全球金融体系的规则。对俄罗斯的制裁,根本上在规则上进行限制。

美元在央行储备中的下降,主要是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危机后被制裁,俄罗斯央行清空了美元;同时,俄乌战争后,中国等国家央行增加黄金等资产等储备。以美元计价的债券,包括美国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在国际债券市场中的占比,从2008年开始持续上升,目前达到46%左右的水平。

今年美股经历了一些动荡,但三大指数依然维持较好涨势,截止到目前为止,纳斯达克指数累计上涨16%,标普500上涨13%,道琼斯指数上涨8.7%。

以上数据表明,美元贬值不等于去美元化,美元贬值是一种周期性波动,主要受美联储降息的影响,但不等于美元的国际地位遭受冲击。所以,美元和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依然是美国在经济地缘较量中的重要武器。

一是产业链替代性差异。目前,跟中国差不多时间转型的印度、越南,以及更早开放市场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他们为什么没有建立相应的产业链?建立一个完善的产业链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包括开放性市场与源源不断地外资投资、丰富勤劳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高效稳定的政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

二是技术积累与技术迁移。很多人质疑中国技术创新,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原创技术上不如美国,但在产业链上的技术改进是世界一流的。一个产业链落到哪个国家,这个产品制造的各个环节包括各类零配件的技术改进就会落在这个国家。

地缘经济博弈

先看相互依赖。地缘政治更多是零和博弈,两个国家或多个国家争夺一个海岛或港口。但是,地缘经济不是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地缘经济都交织在全球分工网络中,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基于此,地缘经济博弈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可协商。特朗普其实也是利用了这一点,美国政府同时对六十多个经济体打贸易战,实际上是一种协商策略。

再看不对称性。尽管在经济全球化与分工体系中,各国经济、产业与企业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不会断然脱钩,但是在博弈中的力量是不对称的。通常,从需求端到供应端的整个链条中,谁具有更强的不可替代性,谁就掌握主动权和优势地位。美国当前掌握的先进技术、资本、金融体系与庞大的市场需求,是很难替代的,这决定了其在对他国贸易战中掌握议价权。而形成这种不对称优势的根本是美国的国家制度设计。

当然,经济学上讲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无非就是替代成本高低。这说明国际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当前全球投资者、交易者放弃美元,采用其它货币结算与支付,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今天中国大力投资芯片为应对美国的技术禁令,其实只要突破一两个关键环节,掌握了难以被替代的核心技术,就可以跟美国谈判。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也是类似的谈判策略。

中国加强与东盟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合作,产业出海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如今,全球已经形成了新的贸易秩序和关税率,未来全球贸易格局将再平衡。未来,我们思考全球贸易的出发点并非是“中美”,而是在新的贸易秩序下多方博弈,企业逐渐适应新的关税率与规则。

未来中国与美国在新的全球贸易与金融格局中博弈,二者依然是全球产业链重要的参与者,贸易关系从过去的直接关系逐渐演变为间接关系,两国都将持续大规模投入技术研发,试图掌握技术的领先权和主导权,同时对关键经济资源的控制更加强烈。可见,地缘经济博弈分量将越来越重。(来源:智本社 作者:清和)




catbg01.gif 人物广角
catbg02.gif



体制内财务官员到“家居帝国”缔造者 没想到会有戛然而止一天

【博览财经特稿】2025年7月27日,正值仲夏,狂风骤雨席卷全国多地。恰在同一天,家居行业忽然传出惊人噩耗:居然智家(原居然之家)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CEO汪林朋先生在北京家中“突然身故”。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暴风骤雨一般袭卷行业内外,无数行业人士震惊万分,纷纷议论纷纷。

早在4月18日,居然智家突然公告称,董事长汪林朋被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依法留置并立案调查。这位曾在家居行业坐拥百亿身家的风云人物,一时间成为舆论漩涡中心。直到7月23日晚间,居然智家再度发布公告称,董事长汪林朋已被解除留置,措施变更为“责令候查”,并已重回岗位“正常履职”。汪林朋虽然主动返岗,但知情人士透露,汪林朋身形消瘦、神情憔悴,“也就进去三个月,人瘦了好几圈”。紧接着,就是7月27日,汪林朋在家中坠亡。

1969年,汪林朋出生于湖北黄冈市罗田县的一个普通乡村家庭。罗田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当地以务农和手工业为生,有着朴素的乡土风情。汪林朋从小家境清贫,但他勤奋好学,少年时期成绩优异。1986年,怀揣对外面世界的憧憬,汪林朋离开家乡,考入北京工商大学会计系。1990年,21岁的汪林朋被分配到原国家商业部财会司工作。

这些经历使他熟悉了国企财务和连锁经营的运作模式,也磨练了他精打细算、风险把控的能力。当时的汪林朋称得上是深耕体制内的“财经官僚”,按部就班地过着安稳日子。他对数字的敏感、对流程的严谨,为他日后进行企业管理和资源整合奠定了基础。然而,对于汪林朋来说,仕途并不是终点。就在此时,一个偶然的契机把他推上了全然不同的舞台。

此时的居然之家只有一家店面,营业面积不足3万平方米,业务近乎停滞。重建事业无异于“废墟上起家”,但汪林朋毫不畏惧。他回忆说:“大火烧掉了我们的商场,但烧不垮我们重建家园的意志。”这句誓言成为他和团队重振居然之家的座右铭。上任之后,汪林朋立即着手重组管理,吸纳新鲜血液,筹措资金。资金短缺、团队士气低落、行业环境混乱……重建过程苦不堪言。

重建初期,汪林朋敏锐地抓住了“诚信缺失”这一行业痛点。他创新性地提出“先行赔付”机制:商场承诺遇到质量问题,先由商场承担赔付责任,再行追偿生产商。2001年冬,一场“福乐”牌暖气片的大规模质量危机爆发,多个受害家庭维修困难。面对厂家倒闭、受害者无助的局面,汪林朋当机立断:居然之家全额赔付受害消费者150万元。

此后,“诚信第一、服务至上”几乎成为居然之家的代名词:无理由退换货、绿色环保承诺、统一收银系统等一系列消费者保障举措先后推出。这些服务创新逐步被整个零售业借鉴升级,成为了行业的“标配”,但最先提出并践行者却是汪林朋。

经过十余年积累,全国连锁网络开始形成:截至2019年成立20周年,居然之家的门店数已突破300家;到2024年底,其在全国30个省市的布局更是达到407家家居卖场、4家购物中心和173家生活超市。从一地小店到千里连锁,汪林朋亲手绘就了中国家居行业的蓝图。

这象征着这对行业老二与老大的罕见联手,也标志着双方“竞合关系”正式开启。根据签约协议,双方同意共同维护市场秩序:坚决杜绝“二选一”、抵制以低于成本价倾销等恶性竞争行为,并互相开放供应链品牌资源,保障消费者权益。简单来说,双方在“竞争中合作”,通过行业自律防止互相“挖坑”,留有广阔发展空间。这一战略合作在当时引发高度关注,业内纷纷称赞“真正的英雄惺惺相惜”。

2020年双十一,汪林朋化身“老汪来了”直播带货的领军人物,将BOSS出镜推广家居产品的概念推向高潮。此后每年“双十一”,他都会出现在直播间,邀请知名家居品牌一同搞促销,还请明星造势,家电、数码、电商平台全参与,业内戏称他“家居圈里最会玩IP的CEO”。

汪林朋与居然之家关系的又一关键转折点发生在资本市场。改革之初的居然之家虽有较好的口碑,但要做大规模全国连锁,急需资金和资本运作。2018年底,汪林朋引入了阿里巴巴、泰康集团、云锋基金、加华资本等机构投资者,联合注资总额高达130亿元人民币。其中,阿里巴巴注资54.53亿元,成为居然之家第二大股东。这一资本牵手不仅为居然之家带来了充足资金,更为其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和资源支持。

2019年12月26日,居然之家正式登陆深圳交易所。上市首日,居然之家市值飙升至630亿元,超越当时上市市值仅百亿上下的红星美凯龙,一跃成为中国家居卖场行业的A股龙头。汪林朋本人以持有上市公司61.94%股份的身份,一跃成为当年湖北的新首富,身家估值约368亿元。这一刻,他坐拥家居帝国的最高权杖:从昔日的国企中层,到彻底转型为民营上市公司的掌门人。

尽管争议不断,居然之家还是如期摘得“家居卖场第一股”的桂冠。事实上,上市也给居然之家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平台。依靠资本的支持,汪林朋打造了国内领先的家居产业服务生态:2020年开始,他推出了工业级供应链平台“洞窝”,到2023年交易额已达近974亿元,入驻商户超10万家。2024年年底,公司正式更名为“居然智家”,这一名称变化意味着公司彻底将战略重心转向智能化和服务型生态。当然,沉浸在资本辉煌之中的同时,汪林朋的一些做法也备受争议。比如,在公司股权解禁后,汪林朋曾大手笔减持套现。

汪林朋曾担任湖北省楚商联合会常务副会长,足可见他在湖北商界中的地位。这些嘉话与赞誉外传中,自然也滋生了一些传闻与猜测。有传闻曾将他与诸多政商大咖联系在一起,甚至关于他与某位王姓高层领导的存在“亲密关系”的消息一度甚嚣尘上。但此类传闻并未得到证实。

在2025年,居然智家面临着新的挑战。此时的居然智家已全面向“数智化平台+生态化服务”转型,业务布局覆盖家居卖场、供应链、物流、家装设计、智能家居等多个层面。从内部战略看,汪林朋亲自主导了“三大数智平台”建设:一是“洞窝”产业服务平台,二是基于AI的“居然设计家”设计平台,三是“居然智慧家”智能生活平台。

而汪林朋的逝世,对居然智家更是雪上加霜。纵观汪林朋的发迹史,从一名体制内的财务官员到“家居帝国”的缔造者,汪林朋的路越走越远。只是,汪林朋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来源:风声岛 作者:海边的风声君)




社会透视




零售业变化悄然发生 “消失”的小菜贩

【博览财经特稿】凌晨3点的北京,来广营蔬菜批发市场的灯光已经亮得刺眼。苏文的丈夫握着小货车方向盘,车轮碾过寂静的街道,车厢里的空菜筐子晃荡着发出“哐哐哐”的声响——这是2010到2022年间,他们每天几乎不变的开场。

来菜摊的年轻人刚开始减少时,苏文并没有太在意,因为年轻人不是买菜的主力人群。而等她回头来看,她所依赖的那家超市因为吸引不了年轻顾客而陷入亏损——受线上平台冲击,以及线下零售业态变革的影响,传统超市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当这家超市应声倒闭,苏文的菜摊也随之关闭。

他疲于解释,为何他清晨从农户手中收上来的蔬菜,卖相比平台和大超市的差,价格却更贵。他也试着改善服务,接入外卖平台,但配货就得让他多加一个人工成本。消费者也懒得听解释,挑挑拣拣,扭头便离店了。

2008年,她到美国一家生态农场实习时,开始反思工业化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关系。她观察到,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壮大的同时,美国乡镇的小商铺一点点消失、社区市场逐步衰败。这似乎是现代化、标准化、连锁化商业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中国的大城市也走上了这条路。

而那些存在了几十年的菜摊,却在这场时代变革里慢慢褪色。那些带着泥点的青菜、带着烟火气的闲聊,天不亮就去进货的小菜贩,正在标准化的浪潮里一点点淡去,成了现代化进程中渐渐远去的背影。不过,那些告别了菜摊的人,也努力寻找着新的生活方向。

苏文与北京的缘分,要从1998年算起。当年她揣着简单的行李,陆续来过北京好几次,在烤鸭店里打过工,自己也开过小饭店、小商店。2010年左右辗转到天通苑时,已经尝遍了异乡谋生的酸甜苦辣。

她的生意经很简单:“质量要好,薄利多销,以诚待人。”为了拿到新鲜又便宜的菜,她丈夫每天奔波于来广营、新发地市场批发蔬菜。新发地离得远,前一天下午就得把第二天的菜准备好;来广营的市场近一些,当天凌晨3点出发拿货;有时听同行聊起近京片区靠谱的农户,也会开车去农户地里批量进货。

起初,她的摊位不起眼,但只用了两年时间积累,摊位前就开始排队,最多时一天能卖一两吨菜。她的菜摊品种也最多,100多种蔬菜摆得满满当当,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是超市里最热闹的角落。

从最初摆摊卖鱼卖菜,到如今已经有三家生鲜连锁门店,蒋杰在苏州工业园区投入了六年时间。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排名前列的工业园区,137万人在这个区域中生活、工作。说是三家连锁店,实际上门店并不大,坐落在社区、菜市场,忙活几年也不可能大富大贵。“各行各业都不景气,可蔬菜不一样,再差也有人买,不会倒闭。”蒋杰说,他卖菜图个收入安稳,一年下来比自己打工强一点。

他自己凌晨跑农户地里收菜,同行们会互通信息,哪里有好菜他一清二楚。他卖菜主打“本地露天菜、不打农药”,因此卖相没有生鲜超市的好。超市里的菜码得整整齐齐,包装也好,但他的菜不打农药,农民也不会包装,菜到店里时还带着泥土。许多顾客看到这种品相的菜发出疑问,他也会耐心解释,逐渐取得了不少顾客的信任。他挺自豪的,因为有些顾客就只认他家的菜。无论在北京天通苑还是苏州工业园,在清晨的地铁口涌出赶早班的人潮、写字楼的玻璃门刚被第一波打卡族推开之前,街角的菜摊早已支起沾着露水的箩筐。菜摊不大,却像大城市里一盏暖灯,守着为数不多的烟火气,让奔波的人还能摸到生活最鲜活、最踏实的模样。

北京高碑店原住民陈冲(化名)几乎不买菜,但他的记忆中,小菜贩是生活里不可缺少的背景板。他的母亲在过去几年迷上了抢菜——每天一大早起来,就跟同村的姐妹们坐上公交车,来到朝阳大悦城附近的一家生鲜超市抢菜。

苏文的菜摊晚上8点半关门,夏季延长到9点。这时下班晚的年轻人是买菜的主力军。摊子上的菜已经剩得不多,但苏文也总能从摊角翻出最嫩的一把。2020年之前,线上买菜还只是少数年轻人的新鲜尝试,她的菜摊靠着“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稳稳占着一方天地。当听到身边有人说现在线上外卖就开始买菜时,苏文没太在意,“年轻人图方便,但他们不是买菜的主要人群”。这对苏文几乎没什么影响。

苏文没有趁机涨价,还是按往常的薄利卖,“都是老主顾,不能坑人家”。她运营起了“私域流量”,建了个微信群,把老顾客拉进来,每天发新到的菜,有人要菜就帮忙打包,方便的自己来取,不方便的就送过去,群里很快就满了500人。

在这场竞争中,平台烧钱补贴成为常用手段,把蔬果价格打下来,压到“地平线”的水平。彼时,0.99元一份的蔬果、免费送的鸡蛋比比皆是,对传统蔬果销售渠道造成了巨大冲击。多位蔬菜摊贩表示,由于社区团购补贴战影响,菜市场客流量明显下降,生意大不如前。

有老主顾跟苏文念叨“线上的白菜比咱便宜几毛钱”,她拿起手机看了看买菜软件,发现上面的菜按克数标着价,“500克3.5元”,乍一看跟她的摊位差不多,可细算下来,线上偶尔还会发优惠券,价格的确更低。

而盒马、美团这些平台,有专门的分拣员挑菜、打包,不仅能送菜上门,还能保证“半小时达”。好在她的核心用户依然是爱逛菜市场的中老年人群体,即便年轻人逐年下降,她的菜摊也依然能维持得不错。

那一波社区团购混战时,一线城市的小菜贩或许还没有意识到,这场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如此彻底。一位零售行业从业者表示,在经历了社区团购的价格竞争后,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消费者对价格都格外敏感,这也进一步推动了零售行业的硬折扣化转型。

比单纯价格战影响更深远的是,平台与供应链改革深度结合在一起,推动零售行业革命。生鲜蔬果作为消费者复购率最高的商品,几家平台都想要做出价格优势。与他们相比,小商贩、小超市、小型连锁超市,很难取得价格优势。

在2022年之后,几家盒马NB店开进了苏州工业园区。NB店是盒马旗下的一种社区折扣店,主打小店型,其中大部分商品为生鲜、蔬果、烘焙,以及盒马自营的产品。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已有接近300家门店。

1759997675591120.jpg

今年初,蒋杰咬咬牙新开了一家店,选在苏州工业园区里曾经人流量很大的菜场。结果却给了他当头一棒。“以前听说这里商户都赚钱,进去才知道,人流量早没了,一个月营业额才2万元,半年亏了7万多元,只能关了。”他后来才明白,菜场的人流量少,一半是因为线上分流,另一半是苏州工业园自身发生变化,不少工厂搬迁,人流量比他想象中少很多,撑不起这摊生意。

起初,苏文还不愿意放弃,在老顾客的帮助下,就近找了个新的店面。但是新店的维持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每月1万元的租金就压得她喘不过气,营业执照还迟迟办不下来,丈夫又回老家照顾年迈的父母,没人帮忙进货,苏文一个人撑不起生意。她微信群里的订单从一天1000多元降到寥寥几笔。最终,苏文决定告别菜贩生涯,去另一家超市做熟食导购。还有突围的机会吗?

高学历“农民”石嫣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在巨变的时代中突围。2016年第一次见到石嫣时,被阳光晒得皮肤黝黑的她,坐在自己位于北京顺义的农场里,聊着如何不用农药、化肥种出健康、无污染的蔬菜,双眼放光。

她几乎做过所有线上平台,有赞、微店、抖音、小红书,在社区团购兴起之时,还曾与一家名为“春播”的平台合作。在商业世界,并不会因为她是博士,就给她额外的优待,石嫣照样遇到许多问题,比如“春播”合同里的账期是一个月,实际上要等足足三个月才能拿到钱。更让她揪心的是,后来“春播”倒闭,不少和它合作的农人被欠了几十万元货款。

她认为,6元/斤的“有机韭菜”根本不成立,平台放出这样的价格,主要是为了引流,实际上究竟是不是真“有机”,或者农民能不能保本,值得商榷。

无论如何,但农人们需要更多的渠道。石嫣观察到,大型连锁超市、平台们偏好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小农与小菜贩这类深度捆绑的个体经济,也在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成了历史的背影。

最近,他还动了“摆地摊”的念头。经营一家门店要从早6点半开到晚7点半,房租、水电、员工工资加起来成本太高,要是摆地摊,上午卖完就走,能省不少钱。

偶尔路过天通苑,她会想起以前凌晨3点的批发市场,想起摊位前排队的老街坊,想起那些被新鲜蔬菜填满、为蔬菜奔波劳碌的日子。那些日子,有上一个时代最生动的烟火气,也是她在这座城市里最踏实的时光。

烟火气会改变,烟火人间不会消失。大时代之下,龙头企业通过自我革命重塑行业叙事,接受变化的人们更多是顺应变化,寻找新机。(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胡苗)





1759997661291782.jpg
1759997645664610.jpg
1759997492437428.jpg
1759997299116806.jpg
175999720890505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9002725号 )     

GMT+8, 2025-10-29 00:27 , Processed in 0.128232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