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未来5-10年最大机会在中国!A股现正美股化,虽然会有短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4 09: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融对内严监管与对外全面开放并不矛盾!投资者需修正对大金融三点趋势判断》:一边是十九大明确金融强监管的大格局不变;一边是特朗普访华期间,中国宣布大幅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两者看似矛盾,其实是不少投资自身陷入了“望文生义”的简单思维中。

在此必须要澄清市场的几个误解是: 其一,中国现在的确开始扩大外资在中国金融市场权重,但玩法上,你还得按中国的规矩来,得遵守中国当前对金融市场严监管、去杠杆的基本要求。其二,政策对大规模放开外资真实目的,根本不是为了炒二级市场股价来的,而是为更好落实一级市场融资、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其三,中国对外资放开金融市场,并不仅仅是处于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竞争力和金融企业质量的考虑,而是更高层面的战略。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对价,是与美国对中国更加急迫需要的高精尖技术的开放程度,以及允许中国金融机构扩大对美投资相对应的。

基于此,投资者需对自己的股市趋势分析逻辑、选股标准及收益预期等,进行以下修正:第一,从中长期看,这对中国金融市场规模壮大,无疑有利。股市层面的证券、保险、银行等三大金融板块,估值整体应可提升一个台阶。第二,但从板块内部来说,影响存在明显分化。首先,证券业开放最优先(预期上当然也是最首先受益),然后是银行,第三是保险。其次,仅以预期受益最优先的证券业为例。也许对中小型券商(基金及期货公司)是利好,反而对大型券商是利空。 其三,就短线而言,金融市场放开并不改变当前“结构性牛市”特征,其的确使券商股成为当前市场最认同的“炒业绩”白马逻辑之外的新短线热点,但能否成为新的领涨旗帜尚需观察。




热点聚焦




未来5-10年最大机会在中国!A股现正美股化,虽然会有短调!
以下是首席经济学家李宏图先生周末与多位业界大佬餐叙之余收获的一些含金量满满的重要判断。也代表了我们对当前行情趋势判断及中线热点的主要观点:
1、长期大方向上:党的十九大后加速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步伐,世界看好中国,现在是中国时间,中国国运所在,未来5-10年,最大的机会在中国。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有许多机会。
2、市场特征上:这一年多以来,市场一直呈现“慢牛”状态,震荡上行,底部不断抬高,是结构性牛市,结构性机会。同时,又是一个美股化、港股化现象,即10%核心资产是上涨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方向的股票是上涨的,其他股票往往一直下跌,无人问津。
要想收益高,就要盯着大资金动向,变而不变,因变而变,即“价值投资理念不变,资金风口不断在变,所以,我们要走“价值投机之路。
3、中线趋势看法上:最近市场出现的几个迹象值得关注,我们有理由对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
一是证监会发审会过会率大大降低,发审委员要对自己的项目终身负责,这意味着困扰市场的新股发行过快、质量不好的问题有望解决。
二是国庆节后几只偏股型新基金发行火爆,这是很久没有见到的现象,意味着场外资金正在陆续进场。
三是中国证券市场加快对外资开放,一般说来,大开放意味着大改革,大发展。
四是年底国家队有可能降低一些仓位以归还资金,所以银行股有走弱迹象,但是国家又在积极组织401k基金,以保持资金的平衡。
4、短线观点:虽然中长期看好,但从短期市场看,当前大盘多个技术指标已经出现顶背离,在年底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不排除有一波调整的风险。
有数位业内资深人士判断,大盘调整幅度在100点左右(这个幅度看似不大,可如果考虑到过去两年,指数其实一直就在300点的区间内波动,这个调整期投资还是要警惕的),但是个股幅度更大。
至于调整时间,有业界朋友预测在12月12日前后,到明年1月下旬。此后又将迎来新的机会——
不过,这里需要注明的是,业界大佬们并没有深入讨论为什么判断短调的时间周期会在这个时候,研究员个人这里可以给予的几点可能出现的风险提示是
一、12月份是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间,而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不能说太令人满意,但在政策层面释放更多超预期利好的几率不高——毕竟,今年已有了两会、全国金工会、十九大、特朗普访华等多次重大会议,重要的政策方针都已明朗,12月份政策利好很难再超预期了。
二、年末跨年向来是流动性紧张的一个关口,在当前强调稳健、实际偏紧的货币政策基调下,是要防范资金面利率再度飙升对预期的影响的。
三、美联储主席换人的讨论在12月份会进一步升温,而市场对新主席候选人的风评很负面。这个月份同时也是美联储再次加息和进一步扩大缩表的一个敏感时间点。
另外,就是从技术层面看,过去两年受量能制约,股市波动都呈收敛,当前指数突破3400点后,想要直接进一步往上的困难已越来越大,也需要回调整固,为下一次冲击蓄力。正如部分机构所言,虽然目前市场中期多头趋势确定,大的向上格局不变,但目前市场条件只能支撑股指进二退一,尤其是两市量能释放有限的情况下,股指在上移过程会有反复回踩的可能。
5、从行业和板块方面看,一是,继续看好半导体、芯片、新能源,5g,苹果产业链等影响深远的新兴行业。他们是中国未来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的方向;
二是继续看好大消费,这是穿越牛熊的领域。最近,市场流传的稀缺50板块,值得关注,他们都是半导体、芯片、新能源、太阳能等我国亟待加强而又在国内处于行业龙头潜力的品种。
6、由于IPO过会率大大降低,未来重组股有望重新活跃起来,定向增发资产注入有望活跃起来。这方面机会有望到来。
另外,从技术角度看,一些中字头股票调整时间较长,逐步到位,可以适当关注。比如中国电建、葛洲坝等等。
最后,除了首席经济学家的上述真知灼见,研究员个人在此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决策层宣布大幅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逐步放宽外资投资券商、基金、期货、保险的持股限制,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管公司的持股限制等,对于未来A股中长期走向和市场热点的变化影响非常重大,因此,观察外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节奏和策略选择,也是判断未来股市上涨斜率和热点的一个重要标尺
我认为,其除了对大金融板块的影响最为直接,从整体股市的流动性预期和市场特征来说:一则,直观上必定会强化股市的流动性增量入市预期,总体上有利于股市继续向上的中期判断;
二则,结合三季报数据及A股加入MCSI的消息显示外资早已加大了对今年来显著跑输全球主要经济体股市的A股的买入(部分热点已由外资入股的传闻所创造),我们认为官方正式确认欢迎外资,将进一步加快白马龙头话语权的交接,随着海外资金逐步掌控白马龙头的定价权,这类股票的估值中枢将在中期内继续上移。这也将进一步强化加剧A股的结构性牛市特征。毕竟外资被认为更成熟更具价值投资倾向。



焦点透视




金融对内严监管与对外全面开放并不矛盾!投资者需修正对大金融三点趋势判断
一些看似矛盾,其实是因内涵完全被误解了的重要政策信号,正在严重误导投资者的市场预期,有必须仔细辨析纠偏!
一边是十九大明确金融强监管的大格局不变,对金融服务实体的要求更高;证监会11月以来在IPO审核通过率上连创新低也透露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央行旗下的金融时报也针对IPO审核从严评论认为,释放监管“强”信号;
一边是特朗普访华期间,中国宣布中国将大幅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逐步放宽外资投资券商、基金、期货、保险的持股限制,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管公司的持股限制。随后,新当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又说这是回应落实十九大精神。
如此“看似”矛盾(实则非常清晰、非常值得细细辨析)的政策信号,让市场对股市的走向分析非常严重,多数机构在喊慢牛、结构性牛市,但也有少数机构认为,强监管大格局不变下,未来股市格局会延续过去两年的指数波动收窄、的半死不活趋势。尤其是被认为对大金融(其中最显著的又是券商)股预期影响最为显著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到底能够多大程度受益于外资的引入(或者是冲击?),投资者的看法分歧非常明显。
在研究员看来,这其实是不少投资自身陷入了“望文生义”的简单思维中,才有此困惑。在此必须要澄清市场的几个误解是
其一,当前“金融创新、金融开放”的核心内涵,仅仅就是指扩大引入外资进入中国金融行业的比重。但并不是说这些外资来到中国后,还能够像其在欧美发达金融市场那般为所欲为、呼风唤雨(想直接把海外流行的那些金融创新产品改头换面照搬到国内来玩加杠杆、割韭菜那一套?没门!)。
这几年,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大力推进的金融机构“在地化、本土化”(特别是银行领域,已有很多外资银行注册本地分行),本质上,就是要求外资金融企业进入中国后,必须要遵守中国的金融监管规则。这与目前中国对国内金融市场的严监管、严厉打击投机、降杠杆,是并不矛盾的。
也就是说,中国现在扩大开始外资在中国金融市场的权重了。但在玩法上,你还得按中国的规矩来,得遵守中国当前对金融市场严监管、去杠杆、服务实体为首的基本要求。华尔街资本的那些投机赚快钱的模式,不是说来到中国,还可以继续复制玩的!
其二,政策对大规模放开外资在真实目的上来说,根本不是为了炒作二级市场股价来的(这至多算是个不可避免的附带后果),而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一级市场的融资、服务中国实体经济转型的目的来的——君不见,中国官方迄今透露的金融放开都是指“企业股权层面的投资比例放开”,何曾说过扩大QFII、沪深港股通等二级市场通道规模?!
同时,也是要制造“鲶鱼效应”,激发中国的国有和民营金融企业学习外资金融企业优点,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
其三,中国对外资放开金融市场,并不仅仅是处于提高中国金融市场竞争力和金融企业质量的考虑,而是更高层面的战略。
根据外交部及财政部先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公开透露的信息,特朗普访华签署2500多亿美元大单及获准扩大美国金融资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进入。其相应对价是,中方要求美方切实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履行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义务、公平对待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推动中金公司独立在美申请相关金融业务牌照进程、慎用贸易救济措施。
至于高层所言“全面开放新格局”,更是有着高深的全局性战略内涵(必须要有利于中国实体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强大、服务于自贸区建设要求、中国扩大对外金融投资),仅仅从金融市场受益的程度来探讨,那实在太狭隘,也容易一叶障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在外交部的新闻稿宣布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后面,紧跟着的文字就是“逐步适当降低汽车关税。在2018年6月前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开展放开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试点工作”,以及“中方要求美方切实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表述。
也就是说,中国金融开放程度的对价,是与美国对中国更加急迫需要的高精尖技术的开放程度,以及允许中国金融机构扩大对美投资相对应的。如果后续美国没有对中国在高精尖技术需求上给予满意的回报,中国未来在金融市场开放的程度和节奏上,也是会存在很大变数的。而考虑到对于衰落的美帝来说,尖端技术(特别是可用于军用的敏感民用技术)和全球金融市场领导地位,已经是其维系霸权最后的壁垒和倚仗,指望其痛快地放开管制和限制,并不现实。
实际上,中国也有后手,在外交部新闻通稿中,“双方将就中美经济合作一年计划或中长期合作规划保持沟通”的表述,其实就是中美双方互相考察“诚意”的试探期,现在中国率先释放了“诚意”,如果接下来美方也表达出诚意,中方才会进一步把“诚意深化”。否则,特朗普访华期间中国所承诺的金融市场放开,很难说,也就会仅止于此!
基于上述的认识,研究员认为,投资者需要对自己的股市趋势分析逻辑、选股标准(尤其对券商),及收益预期等,进行以下修正
第一,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宣布大幅度放开金融市场,对中国金融市场规模壮大,中国本土金融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治理及增长质量,无疑是有利的。股市层面的证券、保险、银行等三大金融板块,估值整体应可以提升一个台阶。
第二,但从板块内部来说,外资的扩大引进进入对于不同金融板块、不同企业的影响,是存在明显的分化的,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
首先,在证券、保险、银行三大金融领域开放的顺序,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日前已在国新办的吹风会上给出了明确的排序:
中方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
逐步适当降低汽车关税。在2018年6月前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开展放开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试点工作。对干玉米酒糟在进口环节和国内环节实施相同的增值税政策,恢复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
也就是说,证券业开放最优先(预期上当然也是最首先受益),然后是银行,第三是保险。与此同时,明年中开始扩大在自贸区的金融与新兴产业创新结合的“服务实体型金融创新”,所以明年上半年自贸区板块下的金融创新概念也值得关注。
其次,仅以预期受益最优先的证券业为例。个人以为,也许对中小型券商(基金及期货公司)是利好,反而对大型券商是利空。
为什么这么说?参考中国以外金融放开的步骤和外资进入中国喜欢采用的套路,中小型券商本身竞争实力弱,有更强的意愿与外资合作帮大腿。对外资来说,入股甚至控股中小券商的投入成本最低,一旦成功获益最大。而大型券商普遍活的比较好,引入外资的意愿不强。反而更大概率是在外资进入后,面临竞争加剧及被蚕食市场份额的遭遇——
当然,研究员这里只是简单的静态逻辑分析,真实的受益程度,还要视乎具体的外资对国内券商投资案例进行动态分析。比如,大券商有更强的进入国际市场的欲望,这方面与外资投行是有更多可能的。这种案例下,那么大型券商也许也可能是受益的。
其三,就短线而言,金融市场放开并不会改变当前股市的“结构性牛市”特征,其的确使券商股成为当前市场最认同的“炒业绩”白马逻辑之外的新短线热点,但能否成为新的领涨旗帜尚需观察——在上周五的研报中,我已说过,从三季报及可见的四季报来看,券商股业绩都难以符合“绩优白马”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却是得到官媒和市场共同认可的、看来在未来数月还会延续的股市主要特征。
总之,我认为,当前仍是“无业绩支撑但有政策利好推动”下的短炒。持续性主要看后续政策利好会否连续、次第展开不断烘托预期,否则,随时回归原来的震荡、不温不火。




券业开放:大型券商面临一场不能失败的“改革硬仗”
我们的观点是: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开放促发展”,但这一过程对产业和企业来说实际上就是“杀出一条血路”。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既是在证券业和金融业体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力量,同时,其系统重要性也使其承担着券业和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双重特殊身份决定了,它们将因为金融业深化开放,而首先遇到开放所带来的高强度竞争压力。这是外资与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之间的一场“师徒生死战”,且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必须胜利完成这段先苦后甜的“长征”,决不能将其变为一场告别之旅。
在这个意义上,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券商,投资人可从长期的角度看多,但要注意买入的时机。研究员甚至不排除关键时刻出现“上帝之手”的情况。一旦出现,投资人应坚定买入。
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改革硬仗”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首。在证券业和金融业,体现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有一批在市场中有重要话语权,思想上符合“四个意识”要求的大型国有企业。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日前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署名文章。虽然其中没有具体详细的讲述金融领域如何深化对外开放,但从全文可以看出,金融必须深化开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之所以强调这样一个目的,是因为在此前,金融业的发展走了一段弯路,其间,一些大型券商不仅自己错误负出了沉重的代价,还一度成为导致证券市场和金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的“祸根”。
这次中央深化金融业开放,是不因噎废食的开拓之举,但券业自身必须充分明白自身的使命,这其中,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尤其要注意。这些企业要么是央企,要么是地方国企,从根本上来讲,国企本身就是党在经济领域实现其治国理政思路、落实相关政策的路径之一。这是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正因如此,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关头,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必须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实现习总书记关于“做优做强做大”的要求。
另一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金融领域尚处在风险易发高发期,在国内外多重因素压力下,风险点多面广,呈现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特点,结构失衡问题突出,违法违规乱象丛生,潜在风险和隐患正在积累,脆弱性明显上升,既要防止‘黑天鹅’事件发生,也要防止‘灰犀牛’风险发生。”虽然监管层没有以官方的形式在非银机构中认定系统重要性机构,但国内重要研究机构在这方面已有明确的成果。
2016年,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日前发布中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半年报,以三个指标测度出中国系统性风险指标最大的19家金融机构,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名列其中。
另有一些机构也进行出了类似的研究,所列出的系统重要性的券商名单中,除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外,还出现了国泰君安、广发证券等。
这些内容不同的名单说明一个情况: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对券业和金融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说,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所具备的上述双重身份,使其有了长期看多的特点。研究员甚至不排除关键时刻出现“上帝之手”的情况。(2008年金融危机时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了解到纺织业出现重大困难后,立即研究部署采取措施帮助纺织行业度过危机“寒冬”。)
杀出一条血路:“师徒之战”不可避免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6月曾说过,金融服务业是竞争性服务业,受益于对外开放,今后还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自身经验都表明,保护易导致懒惰、财务软约束、寻租等问题,反而使竞争力更弱,损害行业发展,市场和机构不健康、不稳定。”此后,他在多个场合表态了金融业需要以开放促发展的观点。
然而,以开放促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杀出一条血路”。
以纺织业为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相关报告显示,纺织行业是加入WTO后最大的受惠行业。截止2016年中国已然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加工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进入2017年,伴随着美国退出TPP,中国纺织品工业开始回温,纺织行业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月逐渐攀升,1-6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投资完成额为6030.14亿元,同比增长9.11%。
但是,回想起来,“最大”二字饱含着坎坷。2005年,中国纺织品的遭遇是惨痛的。由于短期内企业不可能做到产业升级而另寻出路,为数不少的企业停工甚至倒闭。2007—2009年,国内纺织业又经历了加入WTO之后,最困难的时期。2008年7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到无锡第一棉纺织厂调研,当时的厂长李光明用“访贫问苦”作为开场白,向总理反映了纺织业困境。
再看截止目前与券业在外商投资政策方面有些类似的汽车业。中国汽车产业在“入世”之前,但并不充分,结果出现了几个外资搞的车型,基本上垄断中国轿车市场十多年的局面。“入世”后,中国汽车市场快速活跃,不仅产品品种多了,还直接推动了国内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汽车市场。
但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市场中畅销车型源于外国人的设计,核心零部件基本上都在外国人手里控制着。同一家汽车集团里,合资品牌车与自主品牌车之间从质量到销售,几乎各个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可以想象,如果同意外资在中国全资设厂,国内一些大型汽车企业的日子恐怕非常不好过。
回到券业。如上文所述,国内券业中TOP10所占的市场额度较高。具体如下表:

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前十券商经营情况
虽然中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还有广阔的做大空间,从上表就可以看出,外资在本轮开放中进入券业市场后,最终动的就是这些排名靠前的券商的“奶酪”。
不可否认,虽然国内券商的规模不小。但在证券业务的运作方面,整个中国券业就是师从海外的结果,可以说,外商(特别是来自华尔街的“野蛮人”)是国内券商的“老师”。
或许,国内的券业TOP10们需要对自我的业务做一场深刻的优化变革。原因在于,根据2017年8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证券公司2017年上半年经营数据显示,129家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中,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依然是“大头”(388.54亿),其次是自营证券投资收益(365.89亿)。资产管理业务、承销保荐业务的净收入均不到200亿,财务顾问业务、投资咨询业务的收入更是不到100亿。可见,券商在业务能力方面总体上有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当然,资产管理业务也有当前政策的因素)。而这种业务能力的结构性差异,也存在于券业TOP10之中。
比较而言,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证券行业收入结构已经实现多元化和均衡化发展。
结论
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既是在证券业和金融业体现党的领导的重要力量,同时,其系统重要性也使其承担着券业和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双重特殊身份决定了,它们将因为金融业深化开放,而首先遇到开放所带来的高强度竞争压力。这是外资与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之间的一场“师徒生死战”,且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必须胜利完成这段先苦后甜的“长征”,决不能将其变为一场告别之旅。
在这个意义上,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券商,投资人可从长期的角度看多,但要注意买入的时机。研究员甚至不排除关键时刻出现“上帝之手”的情况。一旦出现,投资人应坚定买入。




券业开放:金融业深度开放带来的中小券商股权并购预期
10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中方决定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几乎与该消息的发布同步,A股华鑫股份在10日下午瞬间涨停。细看该公司,原来有一家与摩根士丹利合资的投行公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且摩根士丹利在今年年初对合资进行了增持,持股占比达到49%。但是,不是所有合资概念券商股都在当天走出了这样的走势,山西证券、方正证券、东方证券就没有出现类似生猛的表现。
以上这种短期的盘面现象说明,市场既看好金融业深化开放所带来的中小券商股权并购预期,以及预期中的并购发生对相关上市公司估值的影响,同时,也很谨慎而理性的对同类股票作细分,着重于确有相关增持行为的股票。
研究员认为:从基本逻辑来说,本轮金融业深化开放,必然会使商业中出现中小券商股权被并购的现象,这其中既包括外资对中小券商股权的并购,也包括国内券商对中小同行进行的股权并购。甚至,不排除体量差不多,且有同一股东的中小券商之间,展开合并的可能。但是,仅仅根据新近释放的政策,我们难以进一步将相关猜测聚焦到具体的中小券商之上(除非出现类似华鑫股份那样,前期外方已做出实际的股份增持举动)。同时,这一现象何时出现,还要观察一些配套政策的开放进程,比如外汇管制方面的开放进程。
深化开放催动对中小券商的股权并购
从朱部长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外资进入证券业的大门将进一步放开。虽然有“上述措施实施三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一点,从时间与商机的角度来说,从现在起就在国内中小券商中挑选股权并购对象,是外资的一个务实选择。
然而,仅仅看到外资的举动是不全面的。由于外资的进入,国内券业的竞争必然比此前要激烈。对于外资看好的中小券商,不排除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也有对其做并购的动机。甚至,我们也不能排除体量差不多且有同一股东的中小券商之间,展开合并的可能。
所以,研究员认为:本轮金融业深化开放,必然会使商业中出现中小券商股权被并购的现象,这其中既包括外资对中小券商股权的并购,也包括国内券商对中小同行进行的股权并购。甚至,不排除体量差不多,且有同一股东的中小券商之间,展开合并的可能。
那么,外资会对业内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产生股权并购的意向吗?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研究员认为,仅从“在商言商”的角度来说,外资在本轮开放中进入中国券业,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最终在中国设立“自己有控制权”的分支。购买排名靠前的大型券商的股权与购买中小券商的股权之间的差别,看似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实际上,外资会遇到“有钱也不卖给你的”的情况——毕竟这些券商在国内市场有综合性优势。具体来说,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东方财富网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29家券商,从营业收入来看,排前十名的券商所实现的营收总额占整个行业的46.22%。从净利润来看,排前十名的券商所实现的净利润占整个行业的54.3%。
由此,大型券商的老股东没有大幅让出控股权的需要,顶多只会考虑与外资在少数股权上做交易。
合资券商的现状
自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合资券商在中国发展已有22年。但单一牌照管理、不允许同业竞争、外资没有控制权等问题都成为合资券商发展的掣肘。
中国证券业协会2016年的行业统计中,合资券商包括中金公司、高盛高华、瑞银证券、中德证券、第一创业摩根大通证券、华英证券、东方花旗证券、瑞信方正、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其中,东方花旗、摩根大通第一创业、摩根士丹利华鑫、瑞信方正在中国仅可开展投行业务。但近日,华英证券已转内资券商,成为国联证券全资子公司。再早一些时候,摩根大通刚与第一创业分手,撤出一创摩根。
当然,有离开的,也有新加入的。2016年以来,华菁证券、申港证券、东亚前海、汇丰前海等四家合资券商在CEPA框架下获批。其中,前两家已营业,东亚前海尚在开业核审阶段,汇丰前海未正式营业。
从政策的角度来说,朱部长释放的新政策并非凭空而来的。如下表所示,新政策本身是一个逐行出台的结果。

券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演进
谁会是并购对象?目前难聚焦
既然从基本逻辑上看,中小券商的股权存在并购的可能,投资人现在是否可以在A股上展上标的挑选呢?
研究员认为:仅仅根据新近释放的政策,我们难以进一步将相关猜测聚焦到具体的中小券商之上。同时,这一现象何时出现,还要观察一些配套政策的开放进程,比如外汇管制方面的开放进程。
10日山西证券、方正证券、东方证券没有大幅上涨,本身就给市场留下了疑惑。
逻辑上,现有的合资券商有较大可能成为外资进行股权购买的对象。但是,如前文对券商总体情况的描述,国内券业中TOP10所占的市场额度较高,由此平均下来,剩下的119家券商中,不少企业规模并不大。这些企业理论上都有发生并购的可能(并购方式如上,有三种方向。)
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目前在A股上市的34家上市公司做分析,更不能以这34家中谁的规模最小、业绩增长空间最大为标准,从“可能发生股权并购”的角度去“潜伏”。这就是研究员所说的,避免冲动过头的“瞎想”的第一重意思。
除此之外,投资人还要注意,扩大外资在证券企业中的持股比例,只是外资对中国证券业进一步开放的要求之一,外商投资资金以及境外股票投资人的资金如何方便的跨境流动,也是其关心的问题。
因此,中小券商股权被并购这一现象何时出现,还要观察一些配套政策的开放进程,比如外汇管制方面的开放进程。



多维观察




为啥说券商能否领涨、能涨多久?要看特氏访华能否“满载而归”?!
如果研究员说,近期两日券商股的大涨(特别是昨日的力挽狂澜领涨,若不是券商拉,昨天尾盘会比较难看),很大程度可能要归功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访华(传闻中国可能一定程度放开金融对外开放),而如果此次特朗普不能“满载而归”,那么券商的上涨随时就会戛然而止,大家会不会觉得很扯?或者产生出点“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歪联想?
我们并没有这个意思,不黑不吹,且听道来。
多年来,金融对外开放一直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个敏感地带,受到严格保护,是中国在对美谈判中的一个重要筹码。但今年来,形势有所不同,中国高层的态度变的明显积极。
尤其今年来,海外主要经济体的股市几乎是单边上涨的牛市,美股、港股和日经指数均迭创历史新高。欧洲方面,法国CAC、德国DAX表现也比较抢眼,只有英国富时受英国脱欧的影响涨幅稍显平和。而A股大盘仅仅是300点的涨幅都已经磕磕绊绊了两年,这种强烈的反差,既凸显出经济基本面依旧领涨全球的A股,相比海外其他国家公司,股价安全性和投资价值越发凸显。
实际上很多A股投资人也迫切希望引进海外的做多力量来盘活,现在整体几乎一潭死水,只偶尔泛起点小浪花的A股局面——哪怕是洋大人们最终玩的是一出花样翻新的新一轮割韭菜,至少也算是开了下眼界,感受了下心惊肉跳、娱乐至死的感觉,比现在这样不温不火的熬着,来劲多了。
这样也就有了,路透社7日报道,中国计划首次允许外资银行在境内证券公司最多持股51%,并可与本地非金融企业合作。此举若得以实施,将成为中国放宽外资所有权限制承诺的关键举措,将允许包括瑞信、高盛、摩根大通和瑞银在内的银行业者扩大自己在中国证券领域的市场。证券业务包括从承销到交易的各种业务。路透引述其中两名消息人士称,中国证监会官员已非正式地允许部分外资银行制定中国市场策略时,考量计划中的放松股权持有限制——显然,这一传闻对券商股的刺激是最为直接的
而在此次特朗普访华带来的29家企业中就有高盛集团的CEO和美国全球产险及再保险公司的CEO、还有前财长、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等三位金融领域的重磅人物——可以说,他们分别是美国投行业、保险业和基金行业的利益代表,此次是有备而来,且必定有所收获!
在特朗普访华的首日,中美就签订了90亿美元的大胆,而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此的表态是,这只是热身,好戏在后头。这意味今明两天(9日、10日),中美还有更多更惊爆的大单及战略层面的合作协议签署,而中美金融合作和互相开放的问题,也许就会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而事实上,不同于多年前中国进入WTO体系时,中国对当时相对落后金融行业开放的严格限制,经过十多年经济和金融产业的发展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利益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都要求中国的金融走向国际化,而中国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海外金融投资开放方面,尤其经  过股灾之后,中国高层目前也越发明确地表达出金融对外开放的需求。
我们看到,在经历过2015年的股灾后,持续的金融强监管、脱虚向实已维持两年,十九大继续强调了这一宏观政策基调不变,但官方依旧强调了“金融创新”,而实际上,中国包括一带一路的建设、雄安新区、租售并重房地产调控体系、自贸区和自贸港的建设等,都离不开金融创新的发展配合。在这种国内金融市场需要脱虚、海外金融投资在扩张和需要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情况下,当前还在再提的“金融创新”内涵的主干内容,就是金融对外开放。
在今年中美领导人梅湖庄园会晤之后,5月双方共同发布《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早期收获》文件,该文件称,中美双方已就金融投资和服务等领域达成共识,中方承诺对美在金融业方面加大开放力度。其中将向美国大型金融企业开放市场方面小步迈进,允许美国电子支付公司在7月中旬前申请牌照,还将给予美国信用评级公司和债券承销商更多参与渠道等。
在7月中旬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金融创新,搞好相关制度设计。这是习主席在强调金融风险防控之外的另一个重点。
10月15日,在第36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会议上,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再次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
可见,中国官方在特朗普访华的当日,宣布将在7月中旬全国金工会上决定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分析样品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督,且办公室就设立在央行,绝非偶然!——大国博弈,从每个细节开始!
而事实上,相比于央行说的多,做的少,银监会的低调,证监会在落实金融对外开放上步伐是最快的。
早在去年的6月,证监会就表示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申请登记成为私募证券基金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二级市场证券交易等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业务。
当年的9月7日,全球最大上市对冲基金公司英仕曼以外商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身份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
今年1月5日,中基协发布《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备案填报说明》,外资私募备案登记的政策正式落地。
在今年6月的世界交易所联合会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支持中国交易所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并明确提出了未来一段时期证监会要完成的重点任务,包括:
一是推动境内外个人投资更加便利化,适时推出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制度(QDII2)试点,进一步提高国内居民投资海外金融市场以及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自由程度和便利程度。
二是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优质外国公司在境内发行股票,可考虑推出可转换股票存托凭证(CDR);进一步扩大债券市场开放程度。
三是修订、清理相关规章制度,将资本项目可兑换纳入法制框架。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会计准则、监管规则和法律规章,提升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
四是研究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政策框架,推动建立本外币一体化的账户体系,加强对本外币跨境资金流动的统计监测和分析,健全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
这也就被不难理解,为什么海外媒体报道的中国金融对外开放最优先领域的传闻,是证券业了!
因此,研究员认为,上述关于中国可能扩大外资行对境内券商持股比例之类的扩大外资对中国券业比重的消息,较大概率可能会在此次特朗普访华中,取得突破进展。而此前沉寂已久的A股的券商股的价值,可能再度引起市场的重估。尤其那些低估值的,存在对外合作优先性的个股,可能受到热捧!
这也就是,研究员开篇为什么说,券商股未来能涨多久,要看美国此次与中国在金融开放上多大的收获,紧密相关了吧!




即便中美在金融开放上有重大突破,即期大金融整体收益也有限!
(接上文)不过,研究员要提醒的是,从短线来说,历次美国总统访华对A股市场的整体影响来说,实际都远比预期的要低。比如上回(2014年)前总统奥巴马访华时,也是拿了不少大单回去,但研究员似乎记得,当时好像只有在中美双方都有明确的合作共识的新能源板块上,短线表现了几天。其他方面的影响微乎其微。
原因在于,虽然每次中美元首互访双方都必定会签署惊人的订单和达成某些战略性级别的政治经济合作。但这些利好绝大部分处于意向层面,而且多与金融市场关系不大,更与股市的传导链条较远较长,最简单直白的受益逻辑,也就是某些行业性或技术性合约的签订对该行业及少数公司有催化效应。但毕竟短期难见实效,所以很快催化效应就被消耗殆尽,只能短暂表现数日。
从概率上来说,此次随特氏访华的仍是能源领域高管更多,其次是制造业,前者被认为是一个更容易直接见到大单实效的领域,后者是特氏最重视的制造业回归美国执政承诺,他们的重要性和出惊喜的概率,都远超金融开放关注的行业领域。
从中长期来说,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一定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并不会因为一次高层访问就改变基本原则,至多是在中国本就有意放开的方面(比如加大对外资通过QFII、港股通等渠道进入股市、债市的规模,以及有所对外资参股中国金融行业公司的比重等),卖新总统一个面子罢了。
所以,即便此次中国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有所迎合特朗普,A股包括券商、银行、保险等大金融板块在内的受益程度也相当有限。
所以,如果近两日券商的上涨的确主要是受益于特朗普访华背景下,中美可能在金融对外开放且优先领域在券商的话,那么,投资者反而需要警惕券商股上涨的持续性可能非常短暂!
而且,研究员认为,投资者还必须反问两个问题:
首先,金融开放对A股证券公司一定是利好吗?答案是比较复杂的,很难斩钉截铁地说是利好还是利空!
比如,从短期资金面来说,外资的进入当然有利于A股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化,以及流动性的补充,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有利于激活券商的。但从竞争力层面而言,A股本土券商等金融企业的管理和盈利水平的相对落后,意味着其会在短中期内受到外资在市场份额和切分利益蛋糕上的较大冲击,这对A股金融股又是不利的。而从长期来看,对于中国整体金融市场的壮大,金融业公司的企业治理当然是有利的。
其次,如果抛开金融对外开放的这一政策驱动要素,作为今年来检验行情领涨基础稳定的一个最关键指标——业绩增速是否属“绩优”?券商的业绩表现能够担当吗?
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对2017年前3季度上市券商经营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看,28家上市券商合计实现归母综合收益、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50.3亿元、649.2亿元,同比分别变动30.5%、-7.6%,归母净利润环比降幅缩窄(VS17H1-7.7%)。单季度业绩环比改善,17Q3上市券商合计归母净利润241.7亿元,环比17Q2增长19.0%,主因归于自营、资管收入增长影响。
也就是说,前三季度券商业绩走了一个不规则的V型反转,但下滑幅度依然显著大于回升。鉴于当前市场风格仍主要是在于“追涨幅较小的白马”,那么券商显然是不符合这一标准的。
不过,好的一面是,目前大券商2018年动态估值逼近今年5/6月份低点,配置价值明显,中信、海通2018年动态PB估值分别为1.31倍、1.27倍;而市场对券商四季度的业绩展望在进一步乐观,认为四季度有望受益于业绩低基数(去年四季度业绩为全年低点),目前市场环境下,预计全年业绩增速有望回正,这给券商股奠定了一个相对中期的安全边界。
此外,基金等机构对券商配置仍处低位(三季度基金对券商配置仓位在1.5%,相对于行业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仍低配3.5个百分点),从博弈的层面来说,还不用担心机构抛售让散户接盘的风险。相反,如果券商股当前在金融开放、市场活跃度提升等因素推动下,能够相对前三个月的几乎毫无存在感,而有所表现的话,也许在反身性预期的推动下,四季度机构的加仓预期,或许反而会给散户带来一点跟风喝汤的机会。
简单来说,如果不能从业绩改善层面印证券商近两日的上涨,而仅有金融开放的政策预期刺激,我们对券商短期还会涨几日或有信心,但对其成为新的领涨旗帜接棒行情,并不看好。




中美达成金融“大幅放宽”背后的“绵里藏针”,对股市总体正面但也不必兴奋!
当前股市的风格跟目前正在热络进行的美国总统访华的中美交锋有点相似。既有个体和礼仪层面无限的热情洋溢、春风化雨,也不乏围绕各自国家利益随时存在的绵里藏针、智计百出的博弈和防范味道,在这种“打拉结合、恩威并施”的风格下,短线市场不会表现太差。甚至围绕中方的“让步、合作”,还会在白马之外,增添一些热点。比如,这两天东华能源、神华集团等数只能源股,海伦哲、中国大唐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股,还有多只叠加360概念带动下的网络安全概念,都成为稳定盘面的力量之一。
但指望股市有太好表现,也并不现实。
我们看到,一边是媒体热烈报道中美两天就签2535亿美元经贸大单,创纪录(所以这两天特朗普访华概念表现却是不错,比当年奥巴马访华时要强多了)。但就在同天,也有中国空军突然发布中英文版宣传片:明星战机主战装备齐亮相,海军则披露中国003型航母正在上海建造且最终轮廓已经确定,火箭军披露巡航导弹高精准度飞行两千公里瞬间钻进目标大楼的秀肌肉——这与上次美国总统来华访问时,中国一边祭出高规格的外交礼遇和经贸大单,一边同样宣布J20试飞的消息,如出一辙。大国外交,总是胡萝卜加大棒,调和着来的。只不过,相比美国人蛮横不加掩饰,中国人现在外交手段更高明了,给胡萝卜时很高调很真诚,大棒则用的很艺术罢了。
而这与当前行情存在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一方面,如研究员在昨日内参《为啥说券商能否领涨、能涨多久?要看特氏访华能否“满载而归”?!》一文中预期的,中国金融市场对外放开果然是此次特朗普访华的重头之一,这对短线催化股市层面的流动性改善预期和价值投资逻辑,无疑是有益的。
中国外交部在9日下午发布新闻稿称,中方按照自己扩大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虽然新闻稿没有透露更加细致的“大幅度放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可以预料的是,只要有了这番表态,后面更加细致准确的政策内容早晚都必定会公布。
实际上,就在外交部发布消息稍后,央行就公布了《境外商业类机构投资者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流程》,鼓励境外机构中长期投资银行间债市,还提供了对其投资所获利息收入和转让价差在营改增试点期间免征增值税的优惠待遇。
同日,基金业协会:推进私募证券领域对外开放。当日,惠理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景顺纵横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路博迈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成为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
可以预料,保监会、证监会和银监会及其下属机构相应的具体放宽举措很快也会陆续公布。
而其中,之前路透传闻的“中国计划首次允许外资银行在境内证券公司最多持股51%,并可与本地非金融企业合作”的消息,很可能就是此次最先放宽的路线图之一。
对于股市而言,尽管中国高层明确说了,会按自己的节奏和时间表来进行,不会一蹴而就,尽管从短中长期不同阶段,金融对外放开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影响,其实很复杂——你想让洋大人们当活雷锋,送来大量资金和先进的治理理念,别人还在盘算着用更加推陈出新的手法,把割韭菜玩出新高度呢?——但一个最直观的预期是,放开外资会迅速迎来一批早已垂涎中国A股市场赚钱机会的知名机构,这至少对短线稳定流动性预期和激发市场对所谓价值投资的热情,是毫无疑问的。
但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在正式确认金融对外放开的同时,多项强化市场强监管基调的举措,又在明显限制投资者对外资开放对A股的利好预期。
比如,证监会通过宣布行政处罚明星投资人赵薇夫妇市场禁入5年,以极大的新闻效应重申了对股市内部的严监管基调未变,甚至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会更严。
而在此前一天,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成立,也表达了在推动金融业对外改革开放的同时,对内要强化统一协调金融严监管的制度安排,以“一盘棋”的思维和政策节奏,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
包括此前几日,新的发审委对IPO审核6否5的强力表态,也被越来越多投资人认识到,监管层对新股上市在业绩表现之外,还有了更高的全方位观察公司治理、上市规范的一系列要求。
在研究员看来,这些举措既是对A股投资者的警告:资本市场服务实体是首要、不要瞎炒、不要想赚快钱!同样也是警告那些即将到来的外资机构,“快速拉高然后割韭菜”的短炒玩法行不通,中国是希望外资来做长线投资者的!
总之,结合中美在此次特朗普访华中,处处洋溢着热情的同时,对国家利益的“锱铢必较”的认真,可见中国决策层对资本市场走向“由我把控”的态度,丝毫没有放松。期望一句金融大规模对外放开,就鼓舞起做多激情,是并不现实的。未来一边拉、一边打,一边强调市场不悲观、一边又控制亢奋预期,才是常态!



决策参考




从6.17刘士余谈券业创新、到360借壳、金融开放,打开了券商板块价值重估空间!
研究员要强调的是,对于券商板块、乃至整个券业来说,近期发生的“外资持股券商比例放宽到51%传闻+360借壳上市”不仅仅是一个即时性事件刺激,更代表了一个中长期的政策大方向的“变化”,有助于提升券商板块的整体估值!
日前,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主任马凯在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近期工作要点是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健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提高统筹防范风险能力,更好地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好地保障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1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下一步经济工作听取意见建议。李克强指出,未来将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减税降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推动创新创业向更高层次升级,促进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并做好防范潜在经济风险工作。
研究员认为,这两个几乎同时召开的会议,各自强调的“工作基调”,也正在证券市场上“落实”——
强监管方面,近期关于乐视网IPO疑云引发的“监管风波”仍在发酵,发审委过会率创新低,而公安部近期也表态“加大对金融犯罪的查处力度”;
●深化改革上,刘主席关于“券业创新”的6.17讲话精神,在“放行”360借壳上得到实行,一改此前一段时间“谈借壳色变”,“并购重组”被打入“冷宫”的“收紧”态势;
●扩大开放上,从此前央行、银监会呼吁“对外开放倒逼改革”,到近期“外资对国内券商持股比例放宽到51%”的传闻,应该都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考虑的范畴。
而此次特朗普访华,恰好给中美双方在“直接融资服务实体经济”上提供互相“交流学习”的空间:在此前的也就当中,研究员指出,随着新经济、新动能的进一步发展,现在中国需要更多地靠直接融资来服务实体经济,而全球市场上最擅长玩这个的就是美国,那么在本次特朗普访华中,想把经济层面的谈判重点锁定在“贸易”问题上、多年来一直试图“打开中国金融市场”的美国,与“希望引进外资、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倒逼国内改革”的中国,很有可能在“金融业的服务贸易”层面上“好好交流一翻”!
在这一大背景下,研究员认为,11月8日券商股的走高与两则利好消息的刺激密切相关:一是近期市场频传监管层将放开证券行业管制,二是360借壳上市得到了证监会的认可,这表明整个券业监管环境也正在改善。
进一步来看,研究员认为,对于券商板块来说,金融开放+360借壳上市不仅仅是一个即时性事件刺激,更代表了一个中长期的政策大方向,有助于提升券业的整体估值。
一方面,加强金融开放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通过引进新鲜血液有利于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国内券商进一步转型升级,提高经营质量。
另一方面,监管层对360借壳上市的“认可,既能引导优质的新经济企业回归国内市场,提高整个A股的质量,增加投资者的选择,又能拓展券商的盈利渠道,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
相应地,在监管层坚持“强监管”(近期的典型案例无疑就是乐视网上市疑云的稽查,以及IPO过会率的陡降)的同时,有关方面也悄悄的为包括券业在内的金融业“开放、创新”,打开了一扇窗户!
基于此,研究员才认为,从长期看,券商行业有着更大的业务拓展空间,盈利状况可进一步改善,中长期看整体估值有望得到提升。
金融开放+360借壳上市刺激下,券商板块走高
11月8日,券商股领涨整个盘面,其中临近午盘急拉,国盛金控涨停,财通证券涨逾9%,中信证券、浙商证券涨逾5%。
研究员认为,8日券商股的走高与两则利好消息的刺激密切相关。
一是近期市场频传监管层将放开证券行业管制。
有情人士透露,中国计划首次允许外资银行在境内证券公司最多持股51%,并可与本地非金融企业合作。随着特朗普访华临近,国内监管层也在一直鼓励推进外资对中国债券和股票市场进行投资,可以预计的是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外开放,这将利好券商行业。
的确,我们看到,与美国相比,中国在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市场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中国非金融企业股权融资占比不到20%。相信在本次特朗普访华中,中国会在这方面与美国多多交流。


二是360借壳上市得到了证监会的认可,这表明整个券业监管环境也正在改善。
奇虎360“意外”选择以借壳上市方式回归A股,不仅令相关概念股行情看涨,也使得涉及这一领域未来政策的实施方向备受瞩目。从最初的“正在研究分析”,转变为将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境外上市中资企业参与A股公司并购重组”。
综合来看,正是在金融开放+360借壳上市两大事件刺激下,11月8日券商板块大涨。
中长期看,“开放、创新”促使券商经营质量提升、盈利空间增大,整体估值有望提升
◆进一步来看,研究员认为,对于券商板块来说,金融开放+360借壳上市不仅仅是一个即时性事件刺激,更代表了一个中长期的政策大方向,有助于提升券商板块的整体估值。
一方面,加强金融开放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通过引进新鲜血液有利于提高整个证券市场的竞争性,促进国内券商进一步转型升级,提高经营质量。
加入WTO近二十年以来,中国在金融层面的开放节奏一直是不紧不慢,直到最近才有了加速的势头。在研究员看来,这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
首先,在历经了2014-2015年那一场国内金融创新的波折后,有关方面或许意识到,改革创新不能仅仅立足于国内,而要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可能更有利于国内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
其次,随着新动能、新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也需要在金融层面与全球各国有更多的交流;
再者,本次特朗普访华,美国继续“垂涎”中国的金融市场,此时加强金融开放有时机上的便利。
相应地,在金融开放加强的大趋势下,国内金融市场将会注入新鲜血液,引入更多竞争,从而促使国内券商不断改革、创新业务,提高经营质量和整个盈利空间。
另一方面,监管层对360借壳上市的认可,既能引导优质的新经济企业回归国内市场,提高整个A股的质量,增加投资者的选择,又能拓展券商的盈利渠道,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
事实上,此前监管层对于壳资源的态度一直是严格限制,但从刘士余主席6月17日谈“券业创新”,到本次360借壳上市,都表明了监管层态度的转变。这主要由于——
首先,让一直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壳资源也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360回归更有助于引导新经济发展,毕竟在注册制延缓、壳资源长期存在的现实下,与其全面限制,不如对其正确引导,变废为宝;
其次,证监会对此次360借壳的“开放性”表态,或许意味着有关方面将本次360借壳上市的模式作为一个金融试点,希望在其成功后得到进一步推广;
再者,认可360借壳上市能提高A股市场投资效应,引导更多更优质的企业回归A股,不要让国内的价值投资、新经济投资只能全看那“一瓶酒”。
相应地,在这样的监管态度转变下,券商行业有着更大的业务拓展空间,盈利状况可进一步改善,中长期看整体估值有望得到提升。




“允许”360借壳表明监管层在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敏感政策”上有了重大变化!
今年3月份,证监会明确指出,加强并购重组监管,打击忽悠式跟风式重组,严格监管借壳上市。在证监会严格对借壳上市的监管下,2016年通过19单,同比降低49%。
6月17日,证监会主席刘士余表示,“希望大家创新发展,着力提升服务质量。毫无疑问,没有创新,证券行业就没有活力。”
10月9日,人民日报也发文称,股市涨不上去不是股票发多了,是好企业太少。
到11月,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优质公司”奇虎360借壳江南嘉捷在A股上市。
研究员认为,此次“允许”360借壳,表明监管层在中概股回归、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敏感政策”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
日前腾讯旗下阅文集团在港上市,募集资金11亿美元,开盘大涨63%,市值逾800亿港元;刚过10分钟,涨幅80%,市值将近900亿港元;没过5分钟,100%的涨幅接踵而至!
遗憾的是,这又一个新经济相关的优质投资资源与国内投资者无缘。
好在监管层“明智”的“认可”了360的“借壳”,至少让内地投资人也保留了一份“分享新经济高成长机会”的“连续暴涨”想象空间!
研究员认为,由于发行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和滞后性,“优质的新经济企业海外上市”的遗憾恐怕还会反复上演。但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证监会如今也悄悄打开了一扇窗:奇虎360借壳江南嘉捷在A股上市。如果360模式走得通,它或将成为众多类似的海外上市中资企业回归A股的一种选择,并让国内投资者能够分享到新经济带来的红利。
中国BATJ等优质公司都因为国内发行制度的不健全而选择了在海外上市。从这个角度看,监管层也有加快券业的改革和创新,为A股注入优质投资资源的必要性(否则也就难以完成“扩大直接融资比重”这一政治任务)
因此,此次“360借壳江南嘉捷在A股上市”就成了海外中资优质企业尤其是那些与新兴经济相关的企业回归A股的一个“标杆”。
事实上,证监会在整体上加强券业的监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后续寻求券业的发展新路径
在研究员看来,“奇虎360借壳江南嘉捷”或将成为证监会对券业的一大创新之举。而这项创新新举措必须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前提——
●首先,对决策层来说,“促进”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扩大了社会整体的直接融资比重。
●其次,对监管层来说,将A股里面的壳资源变废为宝,减轻A股上市公司由于退市机制不顺畅带来的“上市公司质量隐患”。
●最后,对投资人来说,提升了A股上市公司整体的质量,让投资者能够分享到新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
因此,我们看到,一方面,监管层严查乐视网造假上市的历史旧案,一方面在放手让360等海外优质公司“海归”,来尝试“消灭壳资源”这个A股身上“难看的伤疤”。只要360借壳这个事情没有出现像乐视网这样的毛病,那么360概念就会很可能以“十几个涨停”为标杆号召更多的海外优质公司回归A股
这既帮助证监会在没有办法大规模退市的情况下,从“技术手段”上消灭壳资源,又能够让投资人获得分享新经济高速成长红利的机会。
对此模式,研究员认为,估计不会出现4月份打压雄安概念炒作的情况。因为此时炒作360概念是在配合监管层实践其改革创新,所以相关概念炒作的持续性可能比一般的预期要来的久
360国内借壳上市的指标性意义
360公司为什么最终回归A股,选择了借壳上市?当然这与其自身的行业特性有直接的关联性:360获取客户的基础是安全业务,随着360在国内做了这么十几年,其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安全公司,而且不仅在个人安全,在企业安全,在国家安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渗透,有很多国家重要敏感单位的网络也有360来提供保护。但是,这个行业很特殊,不论是中国的企业还是俄罗斯的企业、美国的企业,只要网络安全企业做大了,都需要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这就导致,360在美国上市时,收购美国一些安全技术的时候会碰到很多障碍。因此,从360的基础业务“网络安全”角度看,360适合在A股上市。
而借壳则对于海外优质中资企业而言可以说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式(IPO相比借壳要严厉的多,同时可以减少排队等待的时间)。早在2009年8月初,深圳创业板破土在即,上海国际板的推出也有加速之势。彼时决策层有打算成立国际板推进境外优质中资企业在中国A股发行上市的“考虑”,但现实是遇到了诸多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障碍,最终不了了之。

研究员认为,此次360借壳江南嘉捷在A股上市或为海外优质中资企业起到了一个“指标性”的意义。如下图所示,受到360借壳上市的利好,消息一出来,江南嘉捷已经持续了2个涨停板,后续预计可能会有十几个涨停板……
腾讯自从2004年6月16日在香港上市至今,股价从发行价的3.7港元开始,一路涨到现在的270多港元,期间曾经因为股价过高而进行“拆股”,迄今复权涨幅已经高达400倍。也就是说,你如果在2004年腾讯刚上市的时候买了2万块的腾讯股票,那么你现在已经赚了差不多800万,足够在深圳的关内买一套房子了。
事实上,中国BATJ等优质公司都因为国内发行制度的不健全而选择了在海外上市。如下图所示,今年以来,贵州茅台的股价已经涨超过一倍多。今年以来消费升级类股之所以涨势凶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A股发行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改革的滞后性导致A股缺乏优质的投资资源注入,尤其是与新兴经济有关的(大部门这些企业都选择了海外上市),因此在A股强监管的态势下,A股缺乏价值投资标的,市场只能去买茅台、格力等这类消费类优质股。
从这个角度看,监管层也有加快券业的改革和创新,为A股注入优质投资资源的必要性,因此此次360借壳江南嘉捷在A股上市就成了海外中资优质企业尤其是那些与新兴经济相关的企业回归A股的一个“标杆”。
证监会在整体上加强券业的监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后续寻求券业的发展新路径
研究员注意到,证监会对企业借壳上市的态度略有所变化——
另外一方面,与360借壳江南嘉捷在A股上市的案例相对比的是,监管层对乐视网虚假上市的彻底调查。
10月31日,据有关报道称,参与乐视网IPO审核的多位前发审委委员近期被调查。其中包括第一届创业板发审委委员谢忠平,其为亚太集团会计师事务所副主任会计;北京天圆会计师事务所副总经理孙小波,以及大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执行合伙人韩建旻。韩建旻虽未直接参与乐视网的首发申请,但在后者IPO期间提供了帮助。据悉,涉嫌此案件的最终人数将超过10人。
从这个对比中,研究员认为,监管层对于A股市场的强监管并不是最终目标,监管层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同时,更迫切的还是需要寻求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路径。而这个新的发展路径必须是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前提。这与近期决策层在一些重要会议上的讲话一脉相承——
如果360模式能够被实践证明行得通,那么证监会的一个难题“海外优质中资企业如何回归”就有望得到解决。这个模式行得通,未来A股存量的壳越来越少,并且这些壳完成了逆转,变成了优质资源。
而在研究员看来,这可以算是证监会在金融领域的一个创新之举。2017年10月9日,人民日报也发文称,股市涨不上去不是股票发多了,是好企业太少。
最新消息显示,继10月31日6家上会企业仅有2家首发审核通过之后,新一届发审委“高压”审核状态仍在持续。11月7日,在当日上会审核的6家企业中,仅有一家顺利过会,另外5家首发申请全部被否,被否率高达约83%。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体现了发审委从严审核上会企业,严把资本市场入门关的意识,首发审核从严将进一步提升上市企业质量。在研究员看来,即使IPO过会率下降,在一段时间内放慢了节奏,如果360模式走得通,也不会影响决策层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和大任务。
结论
只要360借壳这个事情没有出现像乐视网这样的毛病,那么360概念就会很可能以“十几个涨停”为标杆号召更多的海外优质公司回归A股。这既帮助证监会在没有办法大规模退市的情况下,从根本上消灭壳资源,又能够让投资人获得分享新经济高速成长红利的机会。
对此模式,研究员认为,估计不会出现4月份打压雄安概念炒作的情况。因为此时炒作360概念是在配合监管层实践其改革创新,所以相关概念炒作的持续性可能比一般的预期要来的久。




目前炒作360概念是在配合监管层“改革创新”的探索,其持续性比一般预期的要久!
茅台迭创新高的过程当中,不仅没有遭到来自监管层的任何“质疑”,甚至得到了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媒一致的“嘉许”:买茅台成了“价值投资”的典范、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标杆!
而此次,市场对360概念“一字板涨停”的炒作,估计在短期内也不会受到政策面太多的“苛责”,毕竟如上文所述“此次允许360借壳,表明监管层在中概股回归、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敏感政策’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只要不出现像乐视网这样的毛病,那么360概念就会很可能以“十几个涨停”为标杆号召更多的海外优质公司回归A股!
也因此,研究员才强调,目前炒作360概念是在配合监管层“改革创新”的探索,其持续性比一般预期的要久!估计短期内,还不会出现4月份打压雄安概念炒作的情况。
……
8日,江南嘉捷第二次封一字涨停板。媒体对这种“封板”给出了极大的关注,就像看一场没有见过的“秀”。
这不过是历史的重演而已。一个高估值的资源以借壳方式上市,借壳标的以连续一字板形式在短期内创出巨大涨幅,这在A股历史上算不得新闻。以非牛市状态下,在去年底借壳的中航黑豹为例,复牌后连续18个一字涨停板,涨幅为140%。在结束连涨之后,股价上涨之势依然不变,最终又涨了近1倍。合计下来,以停牌时的收盘价为起点,该股在复牌后的3个月内最极限的涨幅是337%。
研究员的观点是:360借壳一事,对A股而言有着重要标志性意义,虽然最终是否能完成还是未知数,但从多方面因素综合来判断,这一事件将代表中概股回归A股的一种路径,一种运作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它将重新唤起资金对包括中概股回归概念在内的“借壳重组”概念的兴趣和信心,一轮炒“借壳重组”很可能从“冷宫”中被带出来。
360借壳的多重标志性意义
360借壳一事,本身有着多重标志性意义。
第一,2015年6月,在美国上市的360宣布私有化,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7月15日,360完成私有化。事实上,与360同期打算私有化回归A股的公司为数不少,其中不乏知名企业,比如博纳、世纪佳缘、盛大游戏、陌陌等等。
但后来,有观点说,中概股回归一度盛行,应认识到,在美国上市不回来,一样也是服务国家战略。另外,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标准不比美国等其他市场低。于是,中概股回归的话题和风潮也就弱了下去。完成了私有化的360也因此出现在IPO待审企业的长队之中。
然而,360最终还是选择以借壳的方式在A股上市。对此,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在例行发布会上,就奇虎360公布借壳江南嘉捷方案一事表示,证监会将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战略发展方向、掌握核心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优质境外上市中资企业参与A股公司并购重组,并对其中的重组上市交易进一步严格要求。
可见,允许360借壳已说明监管层在中概股回归一事上发生了重大态度变化。而其具体方案一旦成功,则代表了中概股回归A股的一种路径,一种运作模式。这也就意味着,A股可以从围绕对优质中概股回归概念,展开相关炒作。
第二,今年2月推出再融资新政时,舆论创设了两大观点:“再融资是市场重要出血点”、“炒作壳股是纯投机,应该坚决打击”。这在样的情况下,市场出现了谈“重组”、“借壳”就色变,对相关概念股避而远之的情况。允许360借壳已说明监管层在对待“借壳重组”的态度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而市场需要进一步通过对其借壳方案以及审批结果的关注,来确认监管层在规则层面,也会有变化?
目前还不能完全认定360借壳成功。原因在于,根据经验,一个估值500多亿的公司借壳,通常涉及再融资,且数值不会小。顺丰控股以433亿元估值借壳时,配套融资80亿,远超借壳标的停牌时市值的20%,但由于它是在再融资新政发布之前完成审核的,所以不受影响。但360这次则要受到影响。
所以,360借壳一事的第二个标志性意义,就是确认监管层在再融资规则层面是否会有变化?
第三,从今年以来的监管纪录看,不少出现过连续一字板涨停的个股,都曾接到过交易所的问询函,并按要求停牌自查,而复牌后的行情则各有不同。有的依然保持着上涨格局,有的则发生了行情的逆转。在这些接到过交易所问询函的个股中,既有次新股,也有重组概念股(如顺丰控股),还是其它类似的概念股(如雄安新区概念股)。或许正是出于对这类监管纪录的考虑,媒体对江南嘉捷的每一个一字板都很关注,其背景可能是这样一个疑问:监管层会发问询函吗?什么时候发?自查后股价走势会调头向下吗?
所以,360借壳一事的第三个标志性意义,就是确认监管层非理性炒作方面的底线在哪里?
政策环境有利于360完成借壳以及资金在市场上对江南嘉捷连续炒作
“425讲话”给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环境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在讲话精神的要求下,6月17日,证监会刘主席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上说:“证券公司不能只盯着承销售保荐,要在并购重组、盘活存量上做文章”。
这显示出证监会在重组、再融资方面的态度较此前发生了转变。从2016年7月推出的新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方法,到今年2月对再融资做的修改,可以感受到证监会对这个领域更多强调的是“严控”。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用证监会官员的话说,直接融资包括IPO、再融资。对于360这样的企业来说,IPO渠道虽然在那里,但排队时间太长,若再考虑其私有化以来的时间,企业融资的时间成本太大。
同时,近期,腾讯、阿里在境外资本市场的股价屡创新高,众安、阅文、等国内代表新动能的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先后成功上市,且认购火爆。这再次引发了国内对A股IPO制度改革的讨论。然而,IPO制度的改革并非一日可以完成。在这种情况下,像360这样的企业当然倾向于借壳。
从这个角度来说,监管层允许360借壳,是落实十九大精神的体现。360的借壳带有示范性意义。
除此之外,今年以来,监管层大力提倡“价值投资”。从目前的情况看,舆论总体上把360作为一个优值公司,借壳上市后,A股多了一个价值投资的标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即便监管层发问询函,自查后股价走势会调头向下的可能性不大。
结论
综上,360借壳一事,对A股而言有着重要标志性意义,虽然最终是否能完成还是未知数,但从多方面因素综合来判断,这一事件将代表中概股回归A股的一种路径,一种运作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它将重新唤起资金可以对包括中概股回归概念在内的“借壳重组”概念的兴趣和信心,一轮炒“借壳重组”很可能从“冷宫”中被带出来。



投资参考




白马股“见顶”的声音出现!预期分化需要警惕,后市怎应对?
研究员注意到,作为今年来最持久的领涨概念的白马股,现在市场的一致性看涨预期正在出现分化:一边还有看大涨的机构和大V,包括官媒的背书;但一边是“见顶”的声音已开始出来了,包括近日部分白马股的表现也叫人揪心。部分分析机构更认为人民日报对价值投资的鼓吹,包括直接点名茅台、格力、伊利等白马股“有坚实的业绩支撑股价上涨”,会掩护机构获利盘出货,重蹈当年“4000点是牛市新起点”的贻笑大方。
在研究员看来,在当前市场风格整体都偏向一致看好炒白马绩优的共识下,有人继续鼓吹白马会继续涨并不稀奇,这只能算锦上添花,反而是新出现的开始提示绩优白马(尤其是龙头)借官媒鼓吹掩护出货的消息,值得警惕
我们看到,近期有三类股再成为闪崩集中营,而除了ST板块、次新股等题材类股票外,部分白马股则加入成为新的闪崩股票
最新数据显示,两市共有75只个股连续下跌超过三个交易日,21只个股连续下跌超过五个交易日,连跌天数最多的前三名分别是哈空调(9天)、山东药玻(8天)、腾龙股份(7天)。连跌个股期间累计跌幅最大前三名分别是德奥通航(25.28%)、*ST众和(18.58%)、迪威视讯(16.96%)。
虽然其中跌幅度较大的多数属于绩差壳概念股类别,但也有些绩优增长股出现在连跌股票中。数据显示,75只连续下跌个股中,6只个股按照机构预测(5家以上机构预测)的今年年度净利测算市盈率低于20倍且净利正增长,华侨城A市盈率最低,仅为8.20倍。
那么,对白马股当前应该怎么看,是否还继续坚持业绩推涨的逻辑?未来应该怎么应对?
研究员最近跟身边朋友最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本周天天说不看好白马股,但是我天天在玩白马股。为什么会这样一种看似矛盾,实则合理的做法?不妨听我细细道来。
在谈之前,先说个前提希望和大家达成共识——目前是存量行情吧?不是普涨牛市吧?表面上两融递增,但是从数据上看,两个多月来,资金呈持续净流出状态。所以你认同,我们继续聊。
正是由于目前行情的主要推力是白马蓝筹股,那么资金从蓝筹白马里面撤出来就是个很困难的事情。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市场资金之前跑到白马股里面去是为什么?其一:避险抱团;其二:业绩驱动;其三:赚钱效应。但现在这些前提都在发生变化了!
据我来看,业绩驱动的时候其实是赚钱效应比较可观的时候,基本上在出报表前后。而此后来讲,白马股更多是有避险抱团的逻辑。而业绩驱动将在短中期淡化,毕竟年报还早着。
但是避险又面临着一个问题:还有比白马更保险的?中小创杀估值的节奏很明显还未结束。所以外面并不比待在白马里面保险。
其次,现在这个价位的白马股真的很保险吗?——有点高,仍然不保险。
所以,在白马股里面的资金必然是开始分化,一方面认为个股价值仍未高估的继续坚守,另一方面对个股认为价值高估的开始撤离防守。这也是为什么白马股最近一直在内部分化的原因。
正是因为外面3000继续要命,所以很多资金也不愿意马上撤离。这就使得白马股为主要推力的这波反弹所构造的头部较为复杂。而且这个头部如无外部利空影响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加之目前并没有什么大利空来袭扰A股,所以这个时候你要想改变白马股内部资金的预期以及白马股外面准备低吸资金的预期就有点困难了。这种情况下,市场就会依靠自身的力量来逐步消化震荡。等到扛不住的时候才能凝聚一致性预期杀跌。
因此,这个头部大概率是多空反复打脸的过程,但是在交易上其实很好应对。
我对于目前的点位没啥看法,虽然我不看好行情,但是这个点位偶尔创新高。表面上被打脸,实则不然。
正是由于目前外无利空,内存幻想。导致了白马股在构筑头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3 13:30 , Processed in 0.156486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