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中国首席财经解读最严资管2017.11.2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20 09: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受了“委屈”的“妖精、大鳄”们,官方发了“从良”的路条,你可要拿好!》:今年以来,官方曾批判乃至法办了一批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妖精和大鳄。当然作为一次强监管的应急性举措,难免会有“矫枉过正”的地方,也引起了一些受到处罚的老板们的“抱怨”。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在越来越依赖股权融资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今天,市场的各个参与方,上到监管层下到投资人,以及这一次资管新规重点规范的市场机构都急需适应新时期的游戏规则。毕竟我们现有的很多法律法规本身存在很多空白乃至是灰色地带,这与当前日趋复杂的实体经济融资需要,与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一些“不明真相者”堕入其中也是难免的。不过现在好了,这份所谓的史上最严的资产新规基本囊括了金融机构未来一段时间内所可能涉及的投资行为和领域,给出了一份相当繁琐(以至于众多券商整个周末都在解读,但估计诸多投资人现在还是一头雾水,恐怕只知道监管是更严格了而已)。但也相对细致的操作手册,有望减少因为“不明真相、无法可依”而踩到红线的风险。总之,那些受了“委屈”的“妖精”和“大鳄”们,官方发了“从良”的路条,你可要拿好!
《本次“资管新规”比2月“内审稿”虽有“4点放松”,但5个方面则更严!》:11月17日,央行联合三会、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统一资管新规。事实上,早在2月,市场就有流出内审稿。那么本次正式版本和2月版本有什么区别?对整个金融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又会有哪些影响——
在“4个方面有所放松”:公募私募产品投资要求、公司风控、多层嵌套、通道业务上有所放松;
在“5个方面更加严格”:资产组合管理、刚性兑付要求、负债要求、分级产品设计、规范资金池上监管要求更为严格。
总体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从新规的具体细节上看,本次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相比年初的内审稿,在行业秩序的规范上更加严格,但在操作空间上其实有所放宽。同时,
博览研究员认为,本次资管新规落地,并不意味着“利空出尽”,对整个大资管行业的来说监管趋势仍在加强,但短期冲击有限,应更为关注其长期影响。



                           catbg01.gif                  热点聚焦
catbg02.gif                  



那些受了“委屈”的“妖精、大鳄”们,官方发了“从良”的路条,你可要拿好!                 
【研究员】:田文
结论:“资管新规”给那些受了“委屈”的“妖精”和“大鳄”们提供了操作手册。而相对细致的操作手册,有望减少因为不明真相无法可依而踩到红线的风险。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官方在这个时候正式发布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事实是顺应了当大趋势:一方面,中国已经承诺要加快开放金融市场,而其中最关键的参与者就是国内的金融机构,现在必须尽快明确他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否则他们就难以在未来与日渐增多的外资同行之间展开“合规合法”的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在内部来看,供给侧改革进入到了以去杠杆和补短板的阶段之后,商业银行的主要工作既是要回归服务实体企业融资的本质工作,又要修正其历史遗留问题:在非银行服务实体的资本运作领域,发展的过快,侵占的更多,现在要逐渐的退回来。这一次的资管新规对于银行来说,长期而言,有利于其的基本面的稳健和安全,而稳定了银行业这个中国金融系统当中的最大多数,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简而言之,稳住了银行就稳住了金融。此外,对于券业而言,这一次资管新规一旦正式实施,就相当于券业就拥有了创新竞争的操作手册。如此看来,博览研究员在此前强调的券业的长期估值的抬升就获得了从政策到经济的支撑。总之,那些受了“委屈”的“妖精”和“大鳄”们,官方发了“从良”的路条,你可要拿好!

                                 
【博览财经研报】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而这被称为“最严资管新规”。
今年以来,官方曾批判乃至法办了一批在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妖精和大鳄。当然作为一次强监管的应急性举措,难免会有“矫枉过正”的地方,因此我们才看到——
某老板曾经满腹委屈的对媒体记者说,“自己也是知识分子,天天都是5+2,‘白加黑’,一心只是想把保险公司干好,给保民挣点钱。投资万科是看好万科,只想做财务投资者,目标是保经济利益不受损。”
某老板还在持续出售手中的房地产业务;
某老板则很明智的在“第一时间”向组织“交心”、向组织靠拢,全力协助当地对万科的“所有工作”;
而最近,又有一对“明星”夫妻提出行政复议,不服证监会的处罚;
……
博览研究员要强调的是,在越来越依赖股权融资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今天,市场的各个参与方,上到监管层下到投资人,以及这一次资管新规重点规范的市场机构都急需适应新时期的游戏规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博览研究员也“有保留”的认同部分被处罚者的“喊冤叫屈”,毕竟我们现有的很多法律法规本身存在很多空白乃至是灰色地带,这与当前日趋复杂的实体经济融资需要,与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一些“不明真相者”堕入其中也是难免的。
不过现在好了,这份所谓的史上最严的资产新规基本囊括了金融机构未来一段时间内所可能涉及的投资行为和领域,给出了一份相当繁琐(以至于众多券商整个周末都在解读,但估计诸多投资人现在还是一头雾水,恐怕只知道监管是更严格了而已)。但也相对细致的操作手册,有望减少因为“不明真相、无法可依”而踩到红线的风险。
而这对那些今后还想在资本圈混的大鳄们来说,尤为重要。希望今年在众多老板身上发生的故事希望不要再在其他人身上重现。
“相对细致”的操作手册才有可能减少踩到红线的风险!
就在“最严资管新规”出台的同时,我们看到近期一行三会都对“强监管和防风险”有了最新的表态——
央行副行长指出,要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还要防范债务积累、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资产泡沫破灭等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银监会指出,银行的经营和效益发展仍面临较大压力。资产泡沫的出现,使资金更多流向房地产等暴利行业,出现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的现象。大量使用逆回购、中期信用便利等政策工具,扩张货币的同时,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重点建设基金相搭配,这些资金的政策导向本来就是投放给地方政府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流向土地开发。
……
博览研究员认为,这些政策、讲话的密集出台,给人的印象肯定是监管是更严格了。
但如果“细究”一番,你会发现这份“最严资管新规”给那些受了“委屈”的“妖精”和“大鳄”们,提供了今后在金融市场“混江湖”的操作手册!
而只有“相对细致”的操作手册,才有可能减少因为“不明真相、无法可依”而踩到红线的风险!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官方在这个时候正式发布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确实是顺应了当大趋势——
◆一方面,从“对外开放”的角度看,中国已经承诺要加快开放金融市场,而其中最关键的参与者,就是国内的金融机构,现在必须尽快明确他们“未来”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否则他们就难以在未来与日渐增多的外资同行之间展开“合规合法”的竞争与合作。
◆另一方面,在内部来看,供给侧改革进入到了以去杠杆和补短板的阶段之后,商业银行的主要工作,既是要回归服务实体企业融资的“本职”,又要修正其历史遗留问题:在非银行服务实体的资本运作领域,发展的过快,侵占的更多,现在要逐渐的退回来
因此,这一次的“资管新规”对于银行来说,长期而言,有利于其的基本面的稳健和安全(压缩了业务范围也就降低了杠杆率与风险系数),而稳定了银行业这个中国金融系统当中的最大多数,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简而言之,稳住了银行就稳住了金融。
而对于券业而言,这一次资管新规一旦正式实施,就相当于券业就拥有了创新竞争的操作手册。
如此看来,博览研究员在此前强调的“券业长期估值抬升”就获得了从政策到经济的支撑。
“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是顺势而为
在此前的研究当中,博览研究员指出,金融市场越要开放,其监管的严格性必须更强,否则就难免重蹈2015年的覆辙。我们等不起再荒废一个3年的时间在金融市场的“推倒重来”上——
1511136953283880.jpg
从这个对比上看,中国已经等不起了。
也因此,在中美达成“彻底开放金融市场”的意向的同时,官方披露了第一次金稳委会议的消息,所要传递的信号就是“在强监管、防风险的基础上做好金融市场的‘服务实体、改革创新’”工作。
而我们也恰好看到近期一行三会都对“强监管和防风险”有了最新的表态——
1511136975666169.jpg
博览研究员认为,官方在这个时候正式发布“资管新规的征求意见稿”,应该也是顺应了这个大趋势。
●一方面,中国已经承诺要加快开放金融市场,而其中最关键的参与者就是国内的金融机构,现在必须尽快明确他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否则他们就难以在未来与日渐增多的外资同行之间展开“合规合法”的竞争与合作。
●另一方面,在内部来看,供给侧改革进入到了以去杠杆和补短板的阶段之后,商业银行的主要工作既是要回归服务实体企业融资的本质工作,又要修正其历史遗留问题:在非银行服务实体的资本运作领域,发展的过快,侵占的更多,现在要逐渐的退回来。
这既是回归本职工作的需要,又是降低行业杠杆降低风险的需要。这是从这一点上讲,博览研究员才认为,这一次的资管新规对于银行来说,短期利空的因素更大,但是长期而言,也是有利于银行业的基本面的稳健和安全,而稳定了银行业这个中国金融系统当中的最大多数,也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对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简而言之,稳住了银行就稳住了金融。
而在处置银行业的金融风险、降杠杆的时候,证券市场可能要为此付出一定的股价上的波动,恐怕官方也是可以接受的。
券业的长期估值抬升
对于券业来说,博览研究员认为,相对而言,机遇则更多一些。
当然这不会改变“结构分化”的市场化走势和“强者恒强”的行业生态——
十九大再次强调“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符合新时期的中国经济更多依赖消费和服务业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就更需要股权融资来满足的市场规律;
6月17日刘士余主席指出“券业也要创新”,给了券业在强监管的大背景下,究竟该如何服务实体的方向、以及在这个方向之下创新的“特权”(近日,上期所铜期货期权的立项申请已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复同意);
中美达成的中国金融业“彻底对外开放”,给了券业更广阔的创新的平台,当然也迎来了更强劲的竞争对手;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这一次资管新规一旦正式实施,券业就拥有了创新竞争的操作手册。
如此看来,博览研究员在此前强调的“券业长期估值抬升”就获得了从政策到经济的支撑,关键就在于,在这个市场决定性的环境下,谁有本事与狼共舞,谁又会被兼并甚至被淘汰?
而对那些仍然钟情于中国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弄潮儿”来说,是成为这一波创新开放的“先驱”,还是堕入“妖精与大鳄”的窠臼,甚至成为“先烈”,就看我们是不是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有关的“游戏规则”,把握好大趋势,避免重蹈“先烈们”的覆辙!
那些受了“委屈”的“妖精”和“大鳄”们,官方发了“从良”的路条,你可要拿好!


                                 
                           1511108422700306.jpg                  博览视点
1511108435398933.jpg                  



本次“资管新规”比2月“内审稿”虽有“4点放松”,但5个方面则更严!                 
【研究员】:陈果
结论:11月17日,央行联合三会、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统一资管新规。事实上,早在2月,市场就有流出内审稿。那么本次正式版本和2月版本有什么区别?博览研究员认为,从新规的具体细节上看,本次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相比年初的内审稿,在行业秩序的规范上更加严格,但在操作空间上其实有所放宽。同时,博览研究员认为,本次资管新规落地,并不意味着“利空出尽”,对整个大资管行业的来说监管趋势仍在加强,但短期冲击有限,应更为关注其长期影响。基于这一点,博览研究员认为,本次资管新规对债市来说,短期有一定冲击,但相对有限,长期或许存在一定利好。短期内,监管趋势趋严,但由于新规内容大多在市场预期之内,部分具体条款还有所放松,因此对债市冲击有限。长期内,资管新规有助于金融去杠杆更快、更好地调整到位,资管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因此此后债市则或迎来趋势性机会。相应地,由于本次资管新规既给予了资管业一个缓冲期,又长期利好资管行业,加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十九大相关定调,因此券商相关板块值得关注。

                                 
【博览财经研报】11月17日,央行联合三会、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统一资管新规。事实上,早在2月,市场就有流出内审稿。那么本次正式版本和2月版本有什么区别?对整个金融业,乃至整个资本市场又会有哪些影响?
博览研究员收集梳理了相关资料发现,相较于2月版本,本次的正式的“征求意见稿”变化如下——
●在“4个方面有所放松”:公募私募产品投资要求、公司风控、多层嵌套、通道业务上有所放松;
●在“5个方面更加严格”:资产组合管理、刚性兑付要求、负债要求、分级产品设计、规范资金池上监管要求更为严格。
◆总体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从新规的具体细节上看,本次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相比年初的内审稿,在行业秩序的规范上更加严格,但在操作空间上其实有所放宽。
◆同时,博览研究员认为,本次资管新规落地,并不意味着“利空出尽”,对整个大资管行业的来说监管趋势仍在加强,但短期冲击有限,应更为关注其长期影响。基于这一点,博览研究员认为,本次资管新规对债市来说,短期有一定冲击,但相对有限,长期或许存在一定利好。短期内,监管趋势趋严,但由于新规内容大多在市场预期之内,部分具体条款还有所放松,因此对债市冲击有限。长期内,资管新规有助于金融去杠杆更快、更好地调整到位,资管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因此此后债市则或迎来趋势性机会。
◆相应地,由于本次资管新规既给予了资管业一个缓冲期,又长期利好资管行业,加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十九大相关定调,因此券商相关板块值得关注。有券商指出,从估值角度看,上市券商的真实资产价值从相对估值角度被低估,经过9月以来调整后,目前整个券商板块估值已经回到历史底部区间;部分龙头券商的PB重新回到1.5倍左右水平;中小券商当前PB估值回落至历史估值的后10%;配置价值日益凸显。
本次资管新规正式版本和2月版本有何区别?
11月17日,央行联合三会、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统一资管新规。事实上,早在2月,市场就有流出内审稿。那么本次正式版本和2月版本有什么区别?
◆博览研究员收集梳理了相关资料发现,相较于2月版本,本次的正式新规在公募私募产品投资要求、公司风控、多层嵌套、通道业务上有所放松,在资产组合管理、刚性兑付要求、负债要求、分级产品设计、规范资金池上监管要求更为严格。
1511108485931912.jpg
1511108498178287.jpg
1511138382232113.jpg
1511138403147192.jpg
◆总体来看,博览研究员认为,从新规的具体细节上看,本次征求意见稿的要求相比年初的内审稿,在行业秩序的规范上更加严格,但在操作空间上其实有所放宽。
本次资管新规对于整个资管行业、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进一步来看,本次资管新规对于整个行业、金融去杠杆,乃至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博览研究员认为,本次资管新规落地,并不意味着“利空出尽”,对整个大资管行业的来说监管趋势仍在加强,但短期冲击有限,应更为关注其长期影响。原因有两点:
首先,我们看到意见的大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对于业态来说,推进功能监管,按产品类型而非机构类型来监管,减少监管套利空间,打破刚兑,规范资金池与非标投资。并且从措辞来看接受了不少业界的反馈,也更务实了一些。因此“利空出尽”这个看法显然是过于乐观了,从文件中各种措辞来看,各市场参与主体还是有很多疑问的。伴随着未来细则的逐步出台,预计市场预期后续还会有波动的基础。
其次,本次资管新规的具体内容并未超出市场预期,可以看到大部分框架内容与此前流传的版本重叠度较高。同时新规还是充分考虑了市场情绪波动,所谓“不能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因此设置了截至2019年6月的较长过渡期。加之去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去杠杆的力度,因此短期内增量影响或许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大,不会出现4、5月份那样的冲击。
◆基于这样的影响,博览研究员认为,本次资管新规对债市来说,短期有一定冲击,但相对有限,长期或许存在一定利好。短期内,监管趋势趋严,但由于新规内容大多在市场预期之内,部分具体条款还有所放松,因此对债市冲击有限。长期内,资管新规有助于金融去杠杆更快、更好地调整到位,资管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因此此后债市则或迎来趋势性机会。
◆相应地,由于本次资管新规既给予了资管业一个缓冲期,又长期利好资管行业,加上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十九大相关定调,因此券商相关板块值得关注。有券商指出,从估值角度看,上市券商的真实资产价值从相对估值角度被低估,经过9月以来调整后,目前整个券商板块估值已经回到历史底部区间;部分龙头券商的PB重新回到1.5倍左右水平;中小券商当前PB估值回落至历史估值的后10%;配置价值日益凸显。


                        

资管新规在这几方面加强监管:以刚性兑付为主的30万亿银行理财影响最大                 
【研究员】:陈果
结论:正如博览研究员在上一篇研报中谈到的,资管新规11月正式版,较2月版本虽在细节落实上有所放松,但在大趋势上仍是趋严。可以看到,本次新规对资管行业长期存在的刚性兑付、分级产品乱加杠杆、多层嵌套、滥用通道业务等问题,都做出了进一步规范: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禁止资金池运作,防范流动性和期限错配风险;严格资管产品的杠杆操作,避免过度加杠杆行为;强化资本和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禁止多层嵌套和通道。相应地,在这样的监管趋势下,博览研究员认为将会给市场规模达30万亿、以刚性兑付为主的的银行理财带来较大的影响。在近一两年时间里,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会经历一定规模的下降。而在客户对此接受程度提高后,银行理财规模或将进入规范发展新时代,理财规模将稳健增长。

                                 
【博览财经研报】正如博览研究员在上一篇研报中谈到的,资管新规11月正式版,较2月版本虽在细节落实上有所放松,但在大趋势上仍是趋严。可以看到,本次新规对资管行业长期存在的刚性兑付、分级产品乱加杠杆、多层嵌套、滥用通道业务等问题,都做出了进一步规范:
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禁止资金池运作,防范流动性和期限错配风险;严格资管产品的杠杆操作,避免过度加杠杆行为;强化资本和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禁止多层嵌套和通道。
◆相应地,在这样的监管趋势下,博览研究员认为将会给市场规模达30万亿、以刚性兑付为主的的银行理财带来较大的影响。在近一两年时间里,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会经历一定规模的下降。而在客户对此接受程度提高后,银行理财规模或将进入规范发展新时代,理财规模将稳健增长。
当前中国资管存在这样的问题
本内参此前在《央妈统一监管:重在解决“资管”三大痼疾!》中指出,当前中国资管存在这样的问题,“其一、近几年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近乎‘野蛮式’快速成长,年化增长率高达33%。其二、虽同为资产管理业务,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对各自监管的资管计划要求差异较大。截止2016年底,规模预估高达110万亿元,而其中至少有将近50万亿元的资管资金涉嫌‘嵌套’。监管的内容大相径庭,使得各机构之间利用‘通道’,相互嵌套,引起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杠杆高筑,系统性风险较大。”
截至2016年末,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已轻松超过了110万亿元,同比增速约为33%,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是2016年全年GDP总额的1.6倍。从中可以看出,至少有将近50万亿元的资管资金涉嫌“嵌套”。
1511138441804465.jpg
而其中能够让资管相互过度嵌套的主因就是分业监管下,各个金融机构的监管条例不同,所属管辖的监管部门也不同,同时又能够通过近几年兴起的“通道业务”实现“相互嵌套”。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到各个金融机构(信托、券商、基金公司、银行、期货公司等)其资管业务监管内容大相径庭,这就给各个机构之间业务相互嵌套,规避风险产生了可能。以上也分析到,2016年年初,这种相互嵌套的规模至少已经高达28万亿元以上,具有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1511138454855832.jpg
而从2月流出的内审稿版本可以看出,资管新规至少将重点解决三个方面问题:“本次《意见》重在规范限制通道业务,压缩资金链条,减少资金在金融行业空转,降低杠杆和金融系统性风险,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本次《意见》禁止资金池业务,如同央行去年‘收短放长’,解决的是同样的问题,即‘资金的期限错配问题’,即不得‘以短投长’或者‘长拆短卖’;本次《意见》重点解决的是资管行业的乱象‘刚性兑付’问题,一方面这是为了规范资本市场,更重要的是划清资管的范畴,给予不同风险的产品,不同的监管政策,澄清市场。”
本次资管新规,在这些方面监管趋势仍在加强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显然,本次资管新规相较于2月版本,尽管在具体细节上有所放松,但在资管行业监管大趋势上是进一步趋紧的。资管新规对于分级产品、多层嵌套产品、通道业务等都从严治理,同时更一步打破刚性兑付。

1511138468761742.jpg



◆在这样的监管趋势下,尤其是打破刚性兑付,博览研究员认为将会给市场规模达30万亿的银行理财带来较大的影响(目前来看,整个银行理财虽然有不少净值型产品,但是真正像公募债券基金那样的产品是很少的)。打破刚性兑付的核心在于不高资金池,产品估值应用公允价值。资管新规要求 “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强调基础资产估值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及风险,强调的是产品估值要用公允价值去计价,至少债券不应当用成本法来计价。而非标资产由于缺乏活跃市场报价,所以这点也有一些细节需要未来银监会去明确,用什么方法来体现非标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化。
客户接受度不高的情况下,银行理财规模可能经历一定时间的下降。目前来看在很多银行净值型产品当中,可能债券的估值不是公允价值价去计量的。那在这个规定出来之后,虽然是净值型产品,实际上你还是达不到新的监管要求。我们的银行理财客户这么多年来习惯了刚性兑付,习惯去拿预期收益率,在这么一个要求之下,银行未来新发的银行理财可能会出现一个情况,跟公募基金一样出现收益率的较大波动。比如,这段时间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很大,那么按照公允价值来计价,可能导致银行理财出现亏损情况。你拿了三个月结果客户理财到期了客户一看不仅没有利息可能还亏了一千块,客户可能很难接受。客户接受程度不高,这样的话可能会导致新发放的产品这块新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接受度下降,销售规模下降。展望2018年,银行理财规模可能会出现几万亿的下降,但应该不会出现10万亿以上的下降。展望2019年之后,我们预计银行理财规模将进入规范发展新时代,理财规模将稳健增长。


                                 
                                           焦点透视
                 



“资管新规”压表外增表内,也难抵“3万亿存款消失”对银行的冲击                 
【研究员】:柯彩
结论: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抬升了社会整体的利率中枢。实体部门利率从银行角度看,资产端利率上升,然而其负债端(银行存款)利率水平是被管制的,不能提升。那么,从居民和企业(资产端)角度看,其资金放在银行作为存款表现并不划算,因此在价格管制的情况的,只能表现为量上的减少。资管新规“强监管”统一标准,表外减少,对银行存款的影响又是如何?从整体上看,博览研究员认为,资管新规“强监管”统一标准,银行表外减少,银行存款的表内资产势必就会增加。主要投资于货币基金、国债等固定收益率的银行保本型理财可能继续延续今年上半年的增长态势。而,对于银行存款的影响,博览研究员认为,在金融部门利率中枢抬升带动实体部门贷款利率趋于上升的大趋势中,银行存款减少成为趋势(银行存款利率过低且被管制)。资产新规虽然统一了监管标准,打破刚性兑付,银行表外减少,势必会增加银行表内。但是在利率提升大趋势下,这个影响则相对较小。

                                 
【博览财经研报】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个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货币(现金)合计大幅减少3万多亿人民币。而到今年下半年,国内银行业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
作为赚取息差为主的银行业很焦虑,不得不找“米”下锅。11月份,为了找“米”城商行预计发行约1万亿的同业存单,推动存单发行利率抬升至当前4.87%。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抬升了社会整体的利率中枢。实体部门利率从银行角度看,资产端利率上升,然而其负债端(银行存款)利率水平是被管制的,不能提升。那么,从居民和企业(资产端)角度看,其资金放在银行作为存款表现并不划算,因此在价格管制的情况的,只能表现为量上的减少。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资管新规“强监管”统一标准,表外减少,对银行存款的影响又是如何?
从整体上看,博览研究员认为,资管新规“强监管”统一标准,银行表外减少,银行存款的表内资产势必就会增加。主要投资于货币基金、国债等固定收益率的银行保本型理财可能继续延续今年上半年的增长态势。
而对于银行存款的影响,博览研究员认为,在金融部门利率中枢抬升带动实体部门贷款利率趋于上升的大趋势中,银行存款减少成为趋势(银行存款利率过低且被管制)。资产新规虽然统一了监管标准,打破刚性兑付,银行表外减少,势必会增加银行表内。但是在利率提升大趋势下,这个影响则相对较小。
银行存款的流失实际上是金融部门利率抬升传导的结果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监管层金融市场强监管和去杠杆抬升金融市场部门利率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的,以至于金融市场各种利率全线上调——
1511137306578062.jpg
如下图所示,我们看到一年期的Shibor利率自去年下半年至今在逐渐上升。
1511138870763333.jpg
◆尽管央行此前借用“利率双轨制”试图在提升金融市场部门利率去杠杆的同时,能够尽量做到不伤及实体,并且能够应对美联储的新一轮加息周期,但是博览研究员注意到,实体部门负债端(银行方面体现在资产端)利率已经也开始受其影响逐渐上升。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目前与实体比较接近甚至直接表现为实体的利率已经在逐渐上升。目前,金融监管和去杠杆更多的是体现在影响金融市场和链接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之间的产品利率,比如银行理财收益率、同业存单利率等。
与此同时,直接与实体部门相关的利率,比如房贷利率等也在上升——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金融市场利率上升抬升了社会整体的利率中枢。实体部门利率从银行角度看,资产端利率上升,然而其负债端(银行存款)利率是被管制的,不能提升。那么,从居民和企业(资产端)角度看,其资金放在银行作为存款表现并不划算,因此在价格管制的情况的,只能表现为量上的减少。
因此,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今年以来银行存款减少了3万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个人活期存款和流通中货币(现金)合计大幅减少3万多亿人民币。而到今年下半年,国内银行业存款增速跌破10%以下。
作为赚取息差为主的银行业很焦虑,不得不找“米”下锅。11月份,为了找“米”城商行预计发行约1万亿的同业存单,推动存单发行利率抬升至当前4.87%。
资管新规“强监管”统一标准,表外减少,对银行存款的影响?
酝酿多时的资管统一监管标准出台。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博览研究员认为,对银行理财的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监管政策的标准化和严格会趋势银行表外资产转移到表内是大趋势,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资管新规或可能会增加银行存款。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此次的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的核心影响在于“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打破刚性兑付”,明确了资管业务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金融管理部门对刚性兑付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对比,博览研究员认为,非保本理财将针对其面临的风险存在一定的溢价,而这个溢价更多取决去市场。这势必可能会提升非保本理财在打破刚性兑付预期的情况下提升其兑付利率。
因此,从银行的角度看,其未来发行非保本理财的速度极有可能会放缓。
从整体上看,博览研究员认为,资管新规“强监管”统一标准,银行表外减少,银行存款的表内资产势必就会增加。主要投资于货币基金、国债等固定收益率的银行保本型理财可能继续延续今年上半年的增长态势。
总结
博览研究员认为,在金融部门利率中枢抬升带动实体部门贷款利率趋于上升的大趋势中,银行存款减少也就成了趋势(银行存款利率过低且被管制)。而资产新规虽然统一了监管标准,打破刚性兑付,银行表外减少,势必会增加银行表内。但是在利率提升大趋势下,这个影响则相对较小。


                        

打破“刚性兑付”或使“违约”集中爆发,监管层亟待早作相关准备!                 
【研究员】:柯彩
编者按:无论是非法集资政府兜底还是国有企业债务违约政府兜底,其目的都是政府维稳。这就使得中国不打破刚性兑付,就只有财政没有金融。然而,打破刚性兑付确又需要另一种形式的维稳。不管是整个资管新规关于银行资产硬性的约束还是有关方面比如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协调,不是监管,打破刚性兑付,存不存在新老划断的问题,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债务纠纷,也是按照新规来做?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民间借贷、银行甚至国有企业僵尸等全面实行打破刚性兑付,投资人负责,那么此前积累这么多民间借贷案件以及其他的债务违约和潜在违约案件无法实现刚兑都会集中爆发。这势必会引发另一种形式的监管维稳,监管当局是否迎来了相关的准备?

                                 
【博览财经分析】那些民间借贷者,恐怕很难指望再捞回本金了……
博览研究员的一位朋友近期反映,“外借70到80万资金2年了都收不回来,导致其买房出现资金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11月1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打破刚性兑付”
在新的监管政策下,类似乐视网这样的股权纠纷,恐怕就捞不回来了……
无论是非法集资政府兜底还是国有企业债务违约政府兜底,其目的都是政府维稳。这就使得中国不打破刚性兑付,就只有财政没有金融。然而,打破刚性兑付确又需要另一种形式的维稳。
不管是整个资管新规关于银行资产硬性的约束还是有关方面比如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协调,不是监管,打破刚性兑付,存不存在新老划断的问题,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债务纠纷,也是按照新规来做?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民间借贷、银行甚至国有企业僵尸等全面实行打破刚性兑付,投资人负责,那么此前积累这么多民间借贷案件以及其他的债务违约和潜在违约案件无法实现刚兑都会集中爆发。这势必会引发另一种形式的监管维稳,监管当局是否迎来了相关的准备?
不打破刚性兑付 中国只有财政没有金融
◆9月15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一行三会支持的第六届“2017金融街论坛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出席并发表题为《有序打破刚性兑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讲,炮轰刚性兑付问题。打破刚性兑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吴晓灵女士鲜明指出,不打破刚性兑付 中国只有财政没有金融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博览研究员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打破刚性兑付”。
不打破刚性兑付就无法反映风险溢价,就没有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为有风险,暴露风险,才能够看出不同信用主体的价格。只有好的企业才能够以低的价格获得市场融资,而不好的企业应该为此付出高的代价,但是,当我们不能够打破刚性兑付的时候,好坏企业是无法区分的,他们没有风险的差价,也就不可能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无法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吴晓灵提到,公众在参与非法集资过程当中的心态是盈利归自己,亏损找政府。我们的政府承担着无限的责任,在这样的压力下,由于责任不清,往往采取花钱买稳定,助长了刚性兑付的文化。
因此在刚性兑付的文化下,中国目前只有财政,没有金融,因为所有金融活动的风险都通过不同的渠道转嫁到了财政身上,这也是很多人义无反顾的参与非法集资的根源所在。
在现在的经济情况下,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得到10%以上的回报,甚至20%的回报,他心里不明白吗?但是击鼓传花,只要这个棒不跌在我的手里,我就继续玩下去,跌在我的手里,我就去找政府,政府为了这些兑付付出了多少的精力。因此,只有彻底挑明打破刚性兑付,才能从源头上杜绝非法集资。
◆此外,国家信用不等同于商业信用。国有企业参与市场,是商业行为,而非依仗国家信用,因此,在清理国有僵尸企业时候,也要打破刚性兑付。国有企业改革其中重要一环节就是“金融制度改革”,打破刚性兑付。
据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国有企业负债占整体非金融企业负债的比例在70%左右,占GDP的比重高达116.8%。倘若去掉国有企业负债,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只剩49.5%。
由此可见,中国非金融企业债务问题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去年上半年频繁爆发的债务违约事件中有将近一半是国企央企,其中涉嫌资金庞大的均为央企国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东北特钢”。
据“叶檀财经”数据显示,国有企业总资产大概是120万亿,而负债总额居然达到近80万亿。

“金融制度改革,打破刚性兑付”也是当下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
打破刚性兑付又需要另一种形式的维稳
无论是非法集资政府兜底还是国有企业债务违约政府兜底,其目的都是政府维稳。这就使得中国不打破刚性兑付,就只有财政没有金融。然而,打破刚性兑付确又需要另一种形式的维稳。
不管是整个资管新规关于银行资产硬性的约束还是有关方面比如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协调,不是监管,打破刚性兑付,存不存在新老划断的问题,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债务纠纷,也是按照新规来做?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民间借贷等全面实行打破刚性兑付,投资人负责,必然要迎来一波维稳。监管当局是否迎来了相关的准备?十九大重新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到一行三会又都一起讲话提示“强监管和防范风险”。
2015年出现了很多民间借贷的金融纠纷,牵涉到民间民营企业与个人还包含互联网金融平台。
官方的态度如下——
利率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4倍就属于高利贷。引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而此次的资管新规文件明确是不存在刚性兑付,那么此前积累这么多民间借贷案件无法实现刚兑都会集中爆发。这势必会引发另一种形式的监管维稳……




1511137262653727.jpg
15111372161022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21 06:35 , Processed in 0.146791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