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破解版-大智慧策略投资股市盛宴ace破解版大智慧ACE破解|扫单系统

高层决策周刊 2017.12.1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1 09: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月8日,中央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将“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列为2018年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强调要“力争取得明显成效”。从文件的表述中,明显可以感到,2017年的调控达到一定的目标,但是调控成果并不牢固,调控手段并不长期,需要在保持调控稳定基础上,更换手段,变短效为长效。

从各方解读中,我们观察到几个重要信号:1、这里说的长效机制,与几年前有所不同,住房+制度+改革,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是近年来罕见的;2、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重点在于“加快建设”而不再是“加快研究”,要玩真的啦;3、时隔二十年,“第二次房改”或将开启!房产税可能是影响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政策变量。综上,2018年的楼市,极大概率,大涨和大降都不可能。




热点聚焦




“请开始你的表演!”2017,首富们的演技与焦虑
【研究员】:

时代的大幕已拉开,舞台已经就绪,这个民族从来最不缺的就是演员。企业家为什么要秀演技?耍牛逼呗!除了会赚钱,你看我还会太极、唱歌和演戏,除了鼓舞士气,与员工一起high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掩饰焦虑。黑格尔说,历史往往重复两次,第一次是喜剧,第二次就是悲剧。用中国话说就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两句话用在贾跃亭等一众牛逼倒掉的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2017年注定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将有多个事件将被深刻记忆,在这个充满变幻与种种不确定性的年份里,焦虑成为众多企业家包括房地产大佬们挥之不去的阴影。


2017年最后的两个月是红色的、黄色的和蓝色的,最终是黑色的。……就像那一块硬盘,它不会说话,但是它肚子里却有千言万语。

1

2017年,在首富们的人生里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11月,黄有龙和赵薇是绝对的月度男女主角。“演而优则商”的大眼妹早已不是那个只会叽叽喳喳的小燕子,过去几年,凭着老司机的引路,小燕子成功化身中国女巴菲特,在艺商两界长袖善舞,所向披靡,直到证监会一纸处罚单,才让翱翔的小燕子扑棱一声跌倒在地。“出来睡,早晚要还的”,你以为睡了个老司机就变凤凰了,何况这个老司机确实曾经是个司机,这是人民日报说的,到底是不是,管他呢。

如果不是老司机夫妇抢了风头,2017年末最佳男一号一定是与老司机夫妇过往甚密的马云。除了会支付宝,马云即将成为“演、唱、舞”三栖明星了。

2017年9月8日,杭州黄龙体育场,阿里的年会上,马云饰演了一回外星人迈克尔.杰克逊。从实际舞台效果看,他成功地把一个外星人演成了一个霍比特人。当然演成什么人并不重要,台下一样欢呼不止,因为下面的观众都是喊他马云爸爸的阿里员工。

演外星人似乎不过瘾,临近年底,JACK MA亲自出演男一号的小电影《功守道》也粉墨登场。不用想,这个电影的制片方一定是阿里影业。李连杰、甄子丹、吴京等一众明星前来捧场,据说都是分文不取,都是为了奥运为了太极公益出演云云。扯淡,功夫不负有钱人,哪有那么高尚。马云就像一块肥猪肉,随便摸一下都是满手的油,谁会在乎这一点蝇头小利,只要你在电影里喊一声马云“帅哥、男神”,并假装心服口服地被马云收拾一顿什么都有了。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我最后悔创建了阿里这个公司”,“我现在比总统还忙”,马云演技一般,台词却句句经典。“不仁义啊!你还没说开始,就动手了”,这是功守道里马师傅的一句台词。企业家们的台词一次次提示我们,入戏浅是装逼,入戏深就是傻逼。

2017年,入戏最深并达到高潮的企业家非贾跃亭莫属。这个持续表演了几年的演员最终在7月仓皇出逃,留给了观众一个长长的背影。在“下周就回国”的期待中,贾跃亭在大洋彼岸又开始了新的表演。在花光了乐视股东们的钱和孙宏斌的钱以后,贾跃亭假装过起了苦逼生活。贾跃亭的演技完全配得上奥斯卡小金人,据说至今国内还有一批观众痴痴地等待贾回国。经济学家称这为“欺骗的均衡”,就是骗得太深的意思,演员演得好,观众也配合得好。

2

当然,演戏只是娱乐的形式之一,大概从前几年开始,首富们忽然流行唱K,始作俑者当然是万达王首富。据说万达每年年会筹办的重点不是老板的演讲稿,也不是吃什么饭请什么人,重点是现场音响的调试,和那块硕大的播放字幕的投影布。

2017年会上,王老板开篇唱得是崔健的《苦行僧》,“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初看直播时心头一震,咋唱这个?彼时万达和王健林正志得意满,踌躇满志迈向2017。仿佛一语成戗,这首歌竟成了万达2017年的真实写照,果然从白走到了黑,而且是一片黑。

The night is dark and full of terrors,黑夜很黑,充满恐惧。这是《权力的游戏》中光之王拉赫洛信徒们最著名的一句祷词。

与之遥相呼应,贾跃亭公司年会唱的是“野子”。贾跃亭一身黑衣,站在黑魆魆的舞台上,四周一片黑暗,只有贾跃亭鸭子一样的声音传来:大风越狠,你心越荡,让风吹呀吹呀。。。唱毕,舞台上打出几个亮闪闪大字,“让梦想窒息”。上面正在做梦,你却要梦想窒息,2017年,贾跃亭真是死有余辜。

说到演,怎能忘了恒大的皮带哥。皮带哥不仅足球玩得好,篮球同样玩得转,人称地产界的乔丹科比詹姆士。在一场恒大高管队对员工篮球队的比赛中,时年58岁的皮带哥虎虎生威,一人独得32分,以45对44战胜了对手,得分能力及比赛掌控能力都令人叹为观止。

另一条战线,在万科股权之争中捅了大篓子的皮带哥,被迫将手中15.53亿股万科股份以18.8元悉数转让,按目前万科30多块的市价,你算算亏了多少钱,加上去年的恒大人寿事件,哑巴吃黄连,宝宝心里苦啊。

然而2017年下半年,皮带哥摇身一变,竟坐到厦门金砖会议第二排的位置。没有大忍大悲,哪能凤凰涅磐,据说皮带哥之所以东山再起,是因为没有人比皮带哥更懂得“x水煮青蛙”、“x故而知新”的道理。

3

企业家为什么要秀演技?耍牛逼呗!除了会赚钱,你看我还会太极、唱歌和演戏,除了鼓舞士气,与员工一起high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掩饰焦虑。

黑格尔说,历史往往重复两次,第一次是喜剧,第二次就是悲剧。用中国话说就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两句话用在贾跃亭等一众牛逼倒掉的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微信号“魏现社”撰文指出,2017年注定是中国商业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将有多个事件将被深刻记忆,在这个充满变幻与种种不确定性的年份里,焦虑成为众多企业家包括房地产大佬们挥之不去的阴影。

2017年8月9日,新疆发生了7.9级地震,早上醒来圈子里祝福刷屏,万达第一个站出来宣布向灾区紧急捐款1000万元,不久又一家企业也宣布捐款1000万元。到了中午确切消息传来,由于地震发生在人烟稀少地区,此次灾害仅造成伤亡20人,满屏的祈福随即散去。

这第二个宣布捐款的是谁呢,融创!地震发生时,这俩公司刚宣布了关于万达城和万达酒店的地震级交易。大概仍处于被核查的余震之中,捐款事件让这俩惊弓之鸟的心态暴露无遗。这情形像极了百年润发的一个广告,台上女主刚一亮嗓,周润发就噌地一下站起来,在众人的哄笑声中热情鼓掌。周润发站起来是因为演技好,万达、融创急不可耐是因为心中装着灾民?扯淡!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太平盛世中,请问你俩慌乱什么呢?

不仅是被央行核查的四大佬惴惴不安,其他企业也好不到哪里去。马云为何要演《功守道》,看看阿里8月17日发布的英文财报就晓得了。阿里四大业务里除了淘宝天猫赚钱,其他三大全部亏损,而且亏损额高达55亿元,其中媒体和娱乐亏损达33.88亿元,一个淘票票就亏了10亿元。阿里影业从赵薇套现时的3.6港币跌到现在0.95港币,接近进入垃圾股行列,综合以上才有了马云断腕“废太子福”的决定。即使最核心的淘宝天猫,活跃用户增速也在大幅下滑,盛世之下阿里同样危机四伏。

不要以为企业家都是万能的,毛伟人早说过,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救世主,脱了裤子跳到澡堂子里,他们跟你我都一样。

自我感觉不一样的还有在上海的浙商代表郭某昌,在接连废黜跟他一起创业的复旦元老之后,愈发不能自拔。2017年接连遭遇失联之谜局,于是这厮将其50岁贺寿搬上了ccxv经济频道,在马云、王健林、董明珠等一众大佬簇拥之下,郭成功地进行了辟谣。这个谣辟得怎么看都像此地无银三百两,郭在夜不能寐的晚上是不也思考一下,敢在ccxv贺寿的都是些什么人?

4

前些日子,朋友圈里被一篇油腻猥琐的中年人刷了屏,又产生出油腻的地产人,油腻的HR,油腻的xxx,看得心里满是阴影。对着镜子仔细照了照,发现头发还在,由于一直为生活奔波,腹部还没有隆起,也没有大金链子挂脖子,但人整个的是很猥琐了。

作为草民,油腻也罢,猥琐也好,尽人事、听天命就好。作为地产大佬就不好本色出行了,你的焦虑,你的本色,甚至你开始稀疏的头发,都要藏到你白色的衬衣里面去。时代的大幕已拉开,舞台已经就绪,这个民族从来最不缺的就是演员。“请开始你的表演!”入夜时分,每个电台主持人都发出这样的声音。

现在,除了李超人还在坚定地离开,其他若即若离的首富们都开始回归了。在虔诚地念完宣言之后,以实际行动表示回归的忠诚。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你可以拥有,但是你不能带走,逻辑就是如此简单。

还有,上海已经好久没有土地拍卖的消息了,不知哪里冒出的一个上海地产集团,已将所有土地收入囊中,并且只租不售。上海已经有半年多房价没有上涨了,一个没有持续供给的市场居然也实现了价格稳定。供给侧改革,就是改革供给侧,取消高价的供给,价格自然下来了,这是个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发现。

更搞笑的是,自2008年至今,国内M2已增长了近4倍,美元同期仅增长1.5倍,在国内流动的人民币比全世界流动的美元还多近1倍的情况下,居然还实现了汇率稳定、物价稳定(不算地产)。供给侧改革如此成功,要感谢新时代,在“双稳定”的同时,实现翻倍的印钞计划,凭空就让社会财富增加一倍,让低×人群中分离出一批中×人群,仅用十几年,就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来才完成的财富积累。

马云被孤立真相

阿里巴巴,迎来了2012年之后,又一段艰难的时刻。

“老道消息”撰文指出,马云在乌镇大佬局上的缺席,是他的一贯风格。风清扬又不是桃谷六仙,不喜欢热闹。但是这个时间点,马云被孤立又是事实。马化腾在东兴会上坐在主位,两边所有被投资的企业的一字排开。除了张一鸣和雷军,两个个人都拒绝过马化腾的好意,但是拒绝之后,还可以做朋友。

但是和阿里就不行,非友即敌。王兴和阿里闹得不愉快,简直成了互联网圈一大连续剧。而被收购的俞永福,忝列“太子”之位,最终还是像阿里巴巴其他收购对象一样,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不入党,还是不能领导阿里铁军的。

马云在互联网圈没有朋友,只有他的“东林党”。湖畔大学里几十个估值和业绩远逊于TMD的创始人。他的朋友圈更多的是在娱乐圈。

风口浪尖上,马云又拍了一部以自己为主角的宣传片,给李连杰的功守道站台。赵薇黄有龙被证监会处罚,引起更多人浮想联翩。两位马云的老朋友,因为名气极大,又一直被攻击和西方一些慈善组织、公益基金会有染,是我们这个时代猎巫和叫魂的主角。

而那些曾经帮助过阿里巴巴的老领导,现在身居高位,但是上下都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反而不如在浙江的时候手脚方便。很多外国媒体,在中国领导换届的时候总是错误估计形势,就是因为把领导在地方的表现和中央的表现混为一谈。

到现在也没人闹清楚,到底谁第一个给阿里巴巴和马云加这么多戏。说湖畔大学是东林党,那谁是“阉党”?说江浙财团是犹太人,那谁又是被人们竞相效忠的元首?

去年这个时候,阿里巴巴收购南华早报,马云访问川普,还是圣眷日隆的证据。今天,已经是商人干政的罪状。二中央,小发改委,第二外交部……各种小道消息在流传。

所以马云一怒称东亚病夫之后是网上病夫,王帅亲自写微博说舆论围剿让他“不寒而栗”。

在阿里外部,愿意为阿里讲话的,也就一个柳传志老爷子。柳老爷子之所以江湖地位高,不只因为联想的市值,而是因为上一代企业家之中,他是少有的平稳度过了控制权难关。现在柳老爷子身体并不好,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柳老爷子今年正好七十三。

他在文章里面讲,

“前几年,社会上有一股风,矛头直指民营企业家阶层。把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贪腐的根源、环境破坏的根源,都归结到企业家身上。又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认为改革开放出了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兴风作浪。尤为甚者,有一篇文章把湖畔大学比为东林党的集结地,言之凿凿,分析深刻。说的话,像是中东的恐怖基地。此文过些日子就又传上一阵,不由你不想起文化革命。类似这样的文章、说法,自然会搅乱人心,特别是对企业家。”

柳老爷子说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每过十年就要来一次,不足为虑。但是过去企业家大抵是团结的,牛根生落难时已经是身败名裂,他的长江商学院同学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然而刘强东说了,三十年前说要让大家富起来,先富帮后富,富到现在有人赚一个亿成为了小目标,富到了一个月赚几十亿已经成为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富到中国人到全世界买买买,但这么富裕的情况下我们国家还是有几千万人生活在极度贫困的地区……这是整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已经富起来的我们这些富人的耻辱。”

这里面的diss的一亿小目标,月赚几十亿,正好是两位深陷舆论风波的首富。这些话虽然讲起来漂亮,但是能够激起民粹主义情绪的,哪个话不漂亮呢?

过去我们讲中国企业家的原罪,是第一桶金,是产权问题。这个问题绊倒了褚时健、李经纬,二十年之后还能绊倒王石。

过去我们讲互联网企业家是没有原罪的,因为不存在这个第一桶金的问题。然而现在形势正在起着变化,互联网大佬们的原罪,已经变成了你这么有钱,为什么不(够)关心困难群众?

中国的企业家,不管创造了多少效益,永远是戴罪之身。只是因为马云这个人,生于市井之间,好金庸古龙走马斗鸡,不好程朱王陆,少看了几篇李文忠公上表,曾文正公家书。所以经常爱出一些风头,不中庸不守拙,于是被摆在了风口浪尖上。

马云所不能突破的玻璃天花板,刘强东将来也不能突破。现在互联网管理部门刚刚惩处了害群之马,意识形态领导部门刚刚换届。中国的互联网怎么管,宽一点好还是严一点好,还没有传达下来。所以这个时候内斗不止,显得格局小了一些。

这次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几个大佬局,虽然也没谈什么事情,但是在传播上又是一次盛宴,马化腾的身边,从王兴到姚劲波,颇有梁山好汉排座次的感觉。

但是《水浒传》一百回,水泊梁山排座次是七十一回,八十二回宋江就投降接受诏安。

所以中国互联网不是进入下半场了,而是已经是倒数伤停补时了。如果还没有进球,就要决定到底是点球大战,加时赛,还是按照领导打分分胜负。

近日最高检内刊不是报道了吗?田亮曾与某领导"交恶" ,被内定至多8.5分。体育可以这么搞,搞互联网就一定要拿你们当外宾?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短期看是中医、国学,长期来看就是每个人都要学毛选,红楼梦水浒传至少读五遍。

马云:丁磊饭局没请我,请我也没时间去

水乡乌镇,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大佬们的“顶级饭局”总是成为热门话题。可是连续四年,大家都没有见到马云现身参加某一场大佬们的聚会。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去哪儿了?

“澎湃新闻网”撰文指出,每到这时,他的行踪都会引起很多人关注和好奇。甚至有人猜测,这位不折不扣的互联网大佬,是不是已经到了独孤求败的境界,不屑于和圈里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了?

答案当然并非如此。12月5日中午,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闭幕之后,马云在乌镇西栅景区小范围接受媒体采访。

马云表示,世界互联网大会给乌镇留下不应该是一顿饭局。当然,大家聚在一起,吃吃饭花絮可以,但不能把“花絮”变成“主菜”。

针对最近热门的互联网精准扶贫话题,马云也给出了和京东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稍稍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公益不是道德高地,没有大小之分,也不能互相攀比。更不能因为自己做了一点事,就爬到“屋顶上”指责别人。

“你做,不等于比不做的人好哪儿去。你不做,也别内疚,也许能力有限。”马云表示,公益应该是各尽所能、尽力为之。

为期3天的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为什么没有和大佬们小聚?马云给出的回答是,确实比较忙,没想过要不要参加。(另据新京报报道,马云说,“我要组织个饭局,全世界顶级,但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是我要表达的。”他直言,“这些饭局他们没请我,请了我也没时间。”)

据他透露,这几天都是在杭州和乌镇之间多次往返。比如乌镇这边活动结束,马上赶回杭州处理事情,杭州那边忙好,再尽快返回乌镇。接下来他马上又要去广州参加《财富》全球论坛,现在连吃饭都快没有时间,纯粹的饭局,对他来讲意义不是太大。

同时,马云也承认,丁磊的饭局搞得挺好。大家平时各忙各的,难得有机会坐下来一起吃顿饭、聊聊天,分享一些各自的观点。

但他不喜欢原本一顿普通的饭,被外界贴上标签、刻意解读。“我要搞个饭局,人家也会到,不会亚于全世界任何一个,但变成‘拼饭局’,有意义吗?”马云说。

在他看来,饭局本身没有问题,但不能被理解成像帮派一样,都在八卦哪个人去参加,具体吃了什么菜。

而且,马云喜欢的饭局,往往跟工作没关系。按照他的描述,饭桌上应该有唱戏的、吹牛的、天南海北侃大山的,大家平时都很累,难得凑一块儿放松放松。

马云说,达沃斯论坛期间,他也会召集饭局,邀请全球各行各业的精英。饭桌上,大家都不谈工作,来了兴致,他没准儿还会变个魔术。

眼下“大佬饭局”的话题如此热烈,马云有些不以为然。

他表示,世界互联网大会想要持久下去,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把过去一年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诚分享。

“别人大老远来,要听真诚的东西,而不是听谁标榜自己、看谁卖产品。”马云反复解释,大会期间需要饭局,增添一点小乐趣,但不能过多关注,更不能变成各种骂仗的战场。

至于外界猜测,甚至有人喊话“马云挺住”,他显然没放在心上。“一顿饭局能打垮我?开玩笑。”马云笑笑,连说“多大点儿事”。

谈到贫困,这位身家千亿的中国富豪坦言当年是真的穷过。也是因为穷,才会为了一个简单的承诺,当了5年的老师,哪想到那时才一个月88块钱工资。

他还感慨,现在能够适应没钱的日子,却不能适应有钱的生活。所以前不久的第四届浙商论坛,面对台下众多企业家,才会说,“一个月挣一两百万的人那是相当高兴,一个月挣一二十亿的人其实是很难受的,这个钱已经不是你的了,你没法花了。”

面对激烈竞争,马云认为,互联网行业已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正常的商业竞争没有问题,那就比战略、比战术,比团队、比考核、比执行力,而不是乌烟瘴气,背后搞小动作。

为此,他特别告诫阿里员工,不要“打嘴仗”,大咖要有大咖的格局。尽管有格局有境界,未必能做大企业,但没有的话,大企业一定会被搞死。




思想评论




任志强:没有社会进步,企业家是没有生存余地的
【研究员】:

任志强的微博仍然因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被封着,但他那张嘴貌似被解除了封印。任志强继日前在《财经》年会上说出“我没太搞懂为什么你们老说房价高,我觉得还早着呢”,以及“所有的价格信号都是假的,因为地方政府必须得造假,不造假官帽子就没了,这个造假要么让你限价或者不让你卖”后,他在12月3日又跑去了凤凰财经峰会,在跟凤凰卫视主持人于盈的对话,任大炮又是火力全开,谈到别人总说他是大炮,他表示是因为没人愿意说真话,就他说了,他就成了大炮——“如果所有人都敢说真话的话,我就不算什么东西了。如果大家都不敢说真话,突然发现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人是个大炮。”这一次,他没怎么谈房价,但谈到了社会和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


本文为任志强2017年12月3日在凤凰网财经峰会上和凤凰卫视主持人于盈的对话:

问:在座我想问一下有不认识或者不知道任志强的吗?没有。任总的知名度非常的高,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其实任总是人民大学的法律硕士,但是感觉法律一般律师说话都是比较严谨的。但是任总貌似说话有点激进,不是特别的严谨。您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任志强:首先纠正你的错误。我不是法律硕士,我是在职研究生,因为我没有学历,填表的时候是有巨大差别的。硕士是一定要拿到文凭,在职研究生你只是上了课,参加了学习,但是没有给你硕士学位,是不给你发文凭的。这是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你说我说话不严谨,我觉得我说话非常严谨。我要是不严谨我怎么能预测十年的房价都预测对了呢?

问:您一张嘴,别人就说您是放炮。

任志强:这是因为别人不敢放炮。如果所有人都敢说真话的话,我就不算什么东西了。如果大家都不敢说真话,突然发现有一个人说了真话的时候,他就觉得这个人是个大炮。要是所有人都说真话,怎么会有这事儿呢?

我觉得在座的各位,当你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你是告诉他说假话还是说真话?你一定对你的孩子说别撒谎,说真话。为什么你们在社会上说话的时候都得说假的,不说真的呢?我看着挺烦的。我觉得说真话是非常重要的。

我谈一下企业家。企业家是干什么的?企业家就是要分析和掌握信息的人,这是机器人替代不了的。否则机器人都当企业家了。这是绝对不可能被替代的东西,就是因为他要决策。这个决策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市场信息。

如果我们市场的信息都是假的,机器人一定做出一个错误的判断。但是如果市场的讯息是假的,不一定企业家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企业家在一线服务的时候,他会了解更多和新闻报道不一样的信息,因此他做决策的时候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去研究真实的世界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我们今天不谈房地产,但是我们知道房地产的信息很多是假的信息。如果你根据现在已经统计公布的信息去做决策,你可能就做了一个假的决策,这就是机器人容易犯的错误。但是如果你在第一线你会了解很多真实的信息,你就知道为什么那个公布的信息是假的,你就会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核心的问题在于机器是不可能替代人的,再智能的机器,它只能替代叫什么端的人口,然后剩下的决策得靠人,没有人做重要的决策的话,这个判断是不可能的。

刚才前一位嘉宾说到银行的征信,他只有一部分数据,另外一部分数据他是拿不到的,这谁能拿到,企业家能拿到,因为企业家在第一线最了解情况,所以他可以拿到很多靠官方的统计数据,靠计算机系统得不到的数据,因此他才能做出一个更加正确的判断。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决策都是政府政策错误,大部分的决策都没有让企业的决策错了。

比如说一个县的县长说,今年我们全县都种大白菜,老农民告诉你绝不能听县长的,种大白菜都赔了,你们想想事实是不是这样?结果没种大白菜的人发了大财就因为他用自己的思维在做决策,而不是按照上面说什么我就做什么决策,他才能在市场中掌握最灵敏的信息,然后让自己从中受益。千万可别听他这个,决策与市场颠倒了,应该是市场与决策。

问:这也是一种不平等,因为信息其实是不对称的。您处于社会不同的位置,你可以收集的信息的量就决定了你的决策的好坏。

任志强:你说的对。

问:终于受到了一回肯定。

任志强:你如果做全球性的生意,你就应该掌握全球性的信息。如果你只做局部性的生意,你就了解你局部信息就够了。比如我作为县城开发商,我就要研究我们县城人们的居住需求怎么样就够了,我管你中国怎么样,我管你美国怎么样,和我没有关系,因为我做的就是局部。

但如果是金融,这钱今天跑美国,明天跑欧洲,24小时都在转悠,那你就不能掌握一个局部信息,你得掌握一个更广泛的信息。你睡觉醒来可能钱就没了,那个汇率差的很大了。

因此企业家做决策的时候是根据自己所需,比如创新,什么都得创新吗?我觉得大米永远是大米,你不能把大米用个新的东西把它替代了,不吃大米饭了,做不了。所以你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创新的是发展模式,比如我这个大米可能做出大米面的东西,我也可能做出其他东西,你有很多生产方式可能是新的,但是大米就是大米。

作为一个企业家,特别是成熟企业家,不是所有的东西必须是新的才能赢,旧的产业改不了,吃大米还得吃大米,磨面粉还得磨面粉,做面包还得做面包,但是面包口味可以是新的,不一定老是黑面包,老是一个味道,不一定。

所以创新不要搞错了,不要以为创新就是旧的东西不能卖了,一定要卖新的东西,我们穿衣服不还是棉纺、丝绸的吗,化纺的再好也不如棉纺的舒服,一样的道理,老的东西不一定都得扔了,如果都扔了,人可能不活了。所以对信息的判断,你得看搁到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背景和范围之内去讨论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如何,这对在座的可能有所启发。

问:你说的大米不变,衣服不变,但是种植大米的方式变了,可能效率提高了,可能制作衣服的方式变了,效率提高了,那个是不是也是创新?

任志强:所以我刚才说了,你可以把大米做成大米面的东西,也可以做成蛋糕,这都可以创新,但是大米没有变。所以我们做企业的时候,特别是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做什么东西你自己要很清楚,所以根据市场进行判断的时候,你得知道你的东西是不是会永久存下去。如果它不能永久存下去,它可能明天就没了,最简单的就是BP机,没过几年就被替代了,因为很可能有很多东西可以把它替代。

拿大米举个例子,因为大米很难被取代,鸡蛋到现在被人替代了嘛?牛肉也没有被替代,但是牛肉可以有澳大利亚的牛肉,美国的牛肉和其他地区的牛肉,牛肉本身并没有被替代。所以新和旧要比较的来看,根据市场做调整,而不是盲目的认为新的好,把牛杀光了,你用乌鸦肉替代牛肉?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用新和旧来衡量。

问:所以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您是站在第一线,确实掌握的信息是比普通老百姓多很多,那您是不是把分享这方面的信息和决策作为您的责任呢?

任志强:中国的企业家和国际上的企业家不一样。从国际上来说企业家可能好几代,比如洛克菲勒到现在都第五代第六代了,为什么?因为他的制度没有发生中断。中国应该说刚刚开始有企业家,因为中国刚刚开始有私有产权。在计划经济下不可能有企业家,因为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所以中国一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发展非常落后。1949年中国GDP是日本GDP的2.5倍,但1979年日本GDP反而是中国GDP的4倍。经过改革开放后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到2015年中国的GDP才又变成了日本GDP的2.5倍。如果没有前30年消灭了企业家,中国怎么会浪费60年时间才和日本又保持了1949年的GDP水平呢?可想而知计划经济给中国造成的巨大损失。

我们第一代企业家从哪儿来的?严格说起来,应该说从承包制来的。承包制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农民用承包制的办法把公粮交上来一部分,剩余的归自己,工厂有了工厂承包制,你完成了任务,比如300万的任务完成了,多完成的10万你拿了,这叫承包制。

这个时候有真正的企业家吗?也没有。因为你没有产权保护,明天看你挣钱了就改规则,完成300万不行,你得完成310万。就是没有产权保护,为什么?因为那财产不归你所有,你是承包的,你是利用的。

我们第二代企业家是1984年城市改革。从农村改革向城市改革转移的过程中,出现了一批民营企业,但也不是真正的企业家,为什么?因为产权仍然不归自己。

1984年之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且提出可以有万元户,先富带动后富。这个时候有了私有产权保护,有了企业家,中间又出现了一些变故,1992年又有一个南巡讲话。所以我们看到大部分现在的企业家是1984年到1992之间,特别是1992年之后。因为有了私有产权,因为有了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我们才开始有了企业家群体的出现。

企业家干什么?企业家最重要的是要推动社会进步。为什么?我们可以看看,几万年的人类生存史上,只这200年产生的GDP达到人类有史以来全部GDP总量的95%,而200年以前的几万年只生产了全部GDP的5%。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没有大规模化生产,没有企业家经济的存在,没有对私有产权保护的法律。

到17世纪之后,才对企业家群体和私有产权给予了充分的保护。市场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得有私有产权保护,得有对企业家群体的保护。从17世纪末期开始,企业家在拼命的推动社会进步,要建立一套保护企业家创造财富并拥有财富的法律,否则财富老是被别人抢夺,他就生存不下去,他也不可能像洛克菲勒家族那样生存5代。不可能,一代就给你搞没了。

企业家如果不努力帮助政府建立一套很好的社会制度,你就难以生存下去。没有这套制度,人们就不会有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这个社会永远是在零和博弈,我分的一定是你少的部分。但是企业家群体是创造财富的过程,是要把蛋糕做大。虽然你分的比例没有增加,但是总量增加了,因为整个社会的财富在增加。

看看今天中国民营经济占的比例。从比率来说,超过50%的GDP,超过60%的投资,超过70%的税收,超过80%的就业,超过90%的科技都来自民营经济。中国如果没有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没有依赖企业家群体去进行社会发展,中国的经济很难有高速的增长。

为了社会的进步,企业家就做大量的公益,要消灭贫富差别。为什么企业家群体会拼命的去做公益?洛克菲勒说过,当他们富起来而穷人没有同时富起来的时候,会破坏他们富有的社会条件,比如革命、战争。因此他们一定要帮助穷人也富起来,才能让这个社会平和,至少让穷人有机会。

但是传统的说法就是,从第一个“授人以鱼”变成第二个“授人以渔”,企业家要主动帮助最贫困的人学会打鱼,让他们有生存的条件。我们看看美国,从福特到巴菲特、比尔盖茨,为什么总是最富的这一帮人在拼命的做社会公益?为什么在这次特朗普宣布减税的时候,所有富人联名不要给富人减税?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的话,他们的财富就会随时产生危险。

我们可以看到,当公共汽车被划了一个道子或者弄的很脏的时候,你可能很不关心,觉得跟没你关系,因为他是公共财产,但是你的私家车被别人弄脏了,或者被别人划了一道的时候你会很心疼,如何解决呢?你必须要改变这个社会状况,让所有人都不再存在要划你车的心理的时候,你这个社会才能安定。所以企业家就在努力的做这些事,中国的企业家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但是已经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财富都用于建立社会公益。

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帮助后富的人,也许从整体的社会情况来看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些先富起来的人都拿出钱来帮助后富的人,但是从我们的社会公益组织大量的出现可以看到企业家群体在这个中间正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为什么我们过去没有人做或者不能做?是因为没有企业家的生存环境,这个生存环境包括我们没有慈善法,中国的慈善法刚刚出台。比如说曹德旺先生,36亿的公共捐款要受到6个亿到7个亿的税,我们还有企业家愿意做这个事情吗?新的慈善法出台以后他就可以不交税,或者交很少的税。

当有了这种税收制度的优惠的时候,是不是有更多的企业家拿出钱来做社会公益,是不是能帮助更多的穷人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要比你政府单掏出钱来做扶贫强10倍,20倍,30倍,效果是大大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企业家群体的出现,和企业家未来的发展过程,一定会在中国掀起一个富起来的人帮助穷人的高潮,而最终让这个社会的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

问:您刚才说到曹德旺,我前段时间采访他,他有分享他,他其实想把他公司的股份捐赠了,来设立一个慈善的基金,但是他花了5年的时间去跑不同的部门,最后给他成立了这个慈善基金,他至今已经捐款110亿。

任志强:从这两百多年的历史情况来看,推动社会进步的不是政治家,是企业家。

问: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现象?

任志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有蒸汽机的时候,政府会出台一个法律去保护牛车和马车,为什么我们现在都叫马路呢?就是因为那个路是给牛车和马车走的。当有蒸汽机出现的时候,为了保护牛车和马车就出了一个红旗法案,让你蒸汽机汽车走动的时候有三个人在前头走,拿着红旗杠,这就是法律,因为法律永远是保护当前。

当新的科技出现的时候,面临当前的这些利益冲突的时候,怎么办?所以红旗法案出现的时候只允许汽车时速4公里,我们看传统的西部片看着骑马都可以追上火车,为什么?当时的火车不一定比马车跑的快,现在你再追着试试?高铁360公里,跑死马也追不上。

那是因为企业家用科技进步推动了社会改革,让你的制度不得不变成把马车和牛车消灭掉,不是保护底层的利益,而是保护先进科技而带动牛车和马车的改善,让它进步,你就别费着赶牛车马车,你开汽车好不好?这不是社会进步了吗?

我们举个中国的例子,共享单车也好,还有什么这个那个也好,哪个不是突破现有的法律呢?换句话说,就是现有的法律基本上是限制了科技创新的,我们可以看看我们的无货币的金融是不是这样。今天出个政策,明天出个政策,为什么?因为它没有估计到科技进步,企业家的能力,对社会推动的力量是巨大的,防不胜防。

当滴滴出现的时候,交通部就出现一个文件叫征求意见稿,结果呢?结果是所有人把它推翻了,最后交通部出了一个文件说各地方自己定政策,我不管了。这就是说企业家最后改善成符合创新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这个社会要不断进步才行。

世界各国都是这样的,所有的企业家一定享受了科技进步是要推翻现有政策去实现更好的创新的,要不然这200年怎么发展起来?就是因为多了一个企业家,这个群体就有这么大力量,逼着你不改不行。不改,共享单车把你北京市所有道路都占了,所以你得赶紧想办法,原来的法律有吗?没有。

刚才有位嘉宾说共享是你不想拥有财产权利,拥有使用权就够了。我觉得既得有财产权利也得够使用权。对你来说不要产权,但是那个东西对他来说得要产权,企业家在这个方面是最敏感的,不然就没有办法创造财富了,什么是财富?也得搞清楚,财富,过去我们的老地主都把银元埋在地下,所以我们拆房子的时候发现地下还有银元,那不叫财富,只能叫钱,叫货币。财富你得拿出来用于社会进步,真正发挥作用才叫财富。

所以企业家创造财富过程中,就是他不断把投入的部分再运转,所以我们看到比尔盖茨又拿出多少钱来研究这个,又拿出多少钱研究那个,研究的都是现在没有的,或者现在的法律条款和社会条款不允许存在的东西,包括治疗这个病那个病。我企业家有钱,我推动社会进步,我科研,我不要回报,但是你一旦要把这个新药弄出来了,那对社会进步就大了去了。所以我们看看我们的新药出现以后不进医保,过了一段时间不可或缺了,进医保,总是推动那个制度非改不可。

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企业家群体不是为了赚钱而存在的,企业家群体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你要说有什么精神,企业家精神就是前面有什么东西你也别怕,得把它推倒,冲过去。要是因为现有制度是这样,说只能按照现有的制度去调整,那怎么会有无人驾驶汽车呢?

无人驾驶汽车现在是违法的,那你是不是得推动法律进步,你的无人驾驶汽车才能过去,这就是企业家功能。企业家没有这个精神,你就不是企业家,你最多是小商小贩。所以要有企业家精神,就要勇于和敢于改变现有的法律规则,让它更适合于人类的商业发展,谢谢。

问:您刚才描述的这个企业家的责任,就是说为了推动这个社会的进步,还有把财富更好的去运用,但确实我们看到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的话,很多人大家一想到就会是奸商、黑心商人,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一个追求,之前我和硅谷顶级投资人聊,他们也说比如中国的一些初创企业,跟他们聊,刚刚是企业起步的时候,他们和他们爬山,他们就是在祈祷我这个企业在上市,他说他在硅谷绝对不会投这样的企业,就是你要对你的产品,对你创造的服务感到对社会有贡献,要有热情。但中国现在就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有点“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您怎么看现有的,比如您这样的企业家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带动社会变革呢?

任志强:为什么美国没有这种事?因为它随便上市,因为它上市以后一套法律约束你,你不能随便骗我,你想上市可以,我没有刚性兑付,你爱买不买股票,但是你的情报信息披露等等得按时完成,你买不买股票是另外一回事。

美国有各种各样的融资渠道,我不上市也可以拿到钱,有风险投资和其他投资,有一套系统和标准。而我们中国的金融和开放是很落后的,我们股市是不是中断了很多年在恢复?之前有,中间一段没有,然后又有,一开始是不是国有股不能流转,它是一个慢慢进步的过程,任何一个被批准的东西都是,其他的方面也是。

所以批准就变成了牌照,如果我们这个制度按照政府的说法减少审批,是不是就没有这个问题呢?自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你还上什么市,上市也没有人理你,因为随便谁都可以上市,大家可以很谨慎的讨论这个公司行不行,该不该给它投票,有几万家选择的时候,你会这么做吗?不会。

因此在美国这个制度下也不会轻易选择我这个企业要去上市,中国就是因为这个机会太难得了,所以他老想上那个贼船,等他上了贼船才发现想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那得强调法律体系。

中国的改革靠什么?第一个就是对外开放,第二个就是对内放开,别要绑着大家的手脚,允许大家有所创新,允许大家突破那个法律界限,我们自贸区是不是就突破法律界限,试点成功倒过来修改法律,这都是一个对现有法律进行突破,不得不进行创新的一个结果。

问:但是好像您所说的很多大环境的东西,不是我们现在能改变的,我们现在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就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我们能怎么办呢?

任志强:我们能怎么办?一点点来,你今天改一个,明天改一个,后天改一个,改多了不就弄齐了?你总得努力。每个人都说我不能,每个人都说我不敢碰,每个人都离的远远的,怎么能改得了呢?所以一点一点的努力,至少你得干点什么。

搞金融的,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制度上现在这么多国有土地,你总得弄点东西,比如说我们允许REITs,可是大部分美国金融的REITS,很多都是免税的,你为什么不是免税的?美国这次大幅度减税的,是不是中国也得考虑考虑,你要都不同意免税就跑了,人家税低,曹德旺合适。

所以这些东西总是一点点的,但是你总要往前走,你不能老在原地踏步,靠谁?靠企业家,如果我们每一个企业家都说在商言商,我只能原地踏步,我发财就算了,那社会就进步不了。我特别强调说没有社会进步,企业家是没有生存余地的。所以企业家一定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但是不要期望太高,一代人就能解决问题,解决不了,他可能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解决我们面临的巨大问题。谢谢。

问:所以企业家您说的一个是要力所能及的,能推动的就去推动,第二个当然就是要坚持,因为在推动的过程中,在做的过程中可能会面对非常非常多的困难。对您来说,您人生面对过的最大的挑战困难是什么?您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任志强: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很多问题,我的一生也遇到很多很多问题。但是我觉得,人生要考虑的就是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就不能传播需要社会知道的这些知识、经验或者其他东西了呢?我觉得不是。我觉得我利用大量的时间去做环境公益问题,我们收获也很多,我们得到的乐趣不比在微博上得到的乐趣少。我们对社会的传播也挺多。

昨天晚上一个画家会议主持方安排的,画了一幅任志强,一开始用大概糨糊画的,画完了以后也看不见是谁,他拿那个金粉往上一喷,有糨糊的地图上金粉了,一看原来是我,这幅画当场进行拍卖,拍卖的钱都用于环境保护和公益,拍了多少钱?拍了一百万。等这幅画拍卖完了一百万以后,捐钱人跟我说,他要把这幅画再拿出来捐掉再拍一次,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社会,为公益做出贡献。我们今天在拍卖的展览会上,在卖我们的任小米。

大家知道我有一个比大炮还响亮的名字叫任小米,你们最好拿出你们的手机关注任小米的公众号,在公众号上去买小米,我们在沙漠为了治理荒漠化,大量的种植小米,帮助农民用以色列的科技技术,用滴灌技术来种植小米,荒漠化怎么来的?大量的抽水,水位越来越下降,更浅的草就全死了,植物全死了,所以我们要用大量浪费的玉米的种植改成节水小米种植,让农民收入提高的同时,把水资源上升了,这样的话荒漠化问题就解决了。

大量的人在购买我们的小米,我们在前两年种的二三十亩到二三百亩到现在上万亩,我们准备扩大到15万亩,这样整个腾格里沙漠地区的水资源就会大量的回收。

我们去年节约了75万方水,够全中国人民洗一次澡的。你们想象不到,就这么点小米解决了多少问题。所以我们希望所有的企业家们都来支持社会公益,让我们的环境得到改善。我这幅画,可能能拍到两百万,但是拍到两百万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又说我再捐出来,再拍一次,有更多的企业家把自己的财富用于社会公益来支持我们的活动,我个人觉得,我这个要比被关了微博要幸福的多得多得多。

问:您还未达成的最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是什么?现在为止?

任志强:我就是个退休老头,不可能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也没当过国家干部。但是作为企业家,最清楚的一件事就是让每个人的善心都被唤发出来,如果每个人都从善的角度出发,这个社会一定比现在更好。但是如果总从权利的角度出发的话,这个社会只能越来越差。因此我希望所有人都把你们的善心奉献给社会,让我们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活的比现在更好。谢谢。




多维观察




那些被牢狱改变,也改变了“牢狱”的中国商人们
【研究员】:

褚时健、孙宏斌、高晓松的牢狱故事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正因为关于监狱的剧情总是悲凉。世事无常的残酷,才是中国商人们在牢狱之灾中的主题曲。吴晓波在写《大败局》时回忆过自己所接触采访过的500多家中国企业,有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像幽灵一样飘荡在他心里:今天正在中国的经济舞台表演的一些企业家,可能将不可避免地随风而逝。其中一个重大失败基因就是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玩火之人遭受火焰反噬也是意料之事。


孙宏斌、褚时健出来了,东山再起了;王欣和李一男快出来了,谁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兰世立出来了,看样子又快进去了;高晓松出来了,变成了“矮大紧”,黄光裕还没出来,但他依旧是很多人忌惮的对手……他们被牢狱改变,也改变了“牢狱”。

1

即将在北京冬日阳光里重获自由的李一男,大概还会记得2年前的那个夏天。

那是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在小牛电动车发布会上,他略带羞涩地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李一男,再过几天就45岁了”。不太合体的蓝色衬衣,方言浓重的普通话,那些跑来围观天才创业者的人们或许多少有些失望——眼前的李一男,实在太接地气了。

27岁以华为最年轻副总裁身份被称为“天才”时,围绕李一男的关键词是少年得志、盛气凌人。现实重重狙击之下,天才的骄傲终究荡然无存。然而,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李一男是以孤注一掷的姿态开始小牛这个创业项目的。

他宣称这是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这位以技术著称的创业者不得不亲自准备发布会演讲,对他来说,这是一件跟处理人际关系一样不擅长的事情。发布会前一个月,为了锻炼胆量,灌下一瓶啤酒的李一男,跳上会议室桌子,面对公司的几十号员工排练了四十遍。但最终,演讲效果还是不尽人意。

但这并没有妨碍投资人对小牛项目的青睐。发布会那天,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李宏玮出面站台,她把李一男和创立小米的雷军做起了比较——他们同样从大公司离开,有过天使投资人的短暂经历,最终踏上了创业这条路。

虽然演讲没太搞好,李一男看起来还是很振奋的。他回顾了自己从15岁考入华中科大少年班到现在的心路历程,感慨“即使摔过很多跟头,也没必要对这个最好的时代失望。”会后第一天,他就带着一帮人下到生产工厂,揪出了对工程车60多处不满意的地方。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李一男既定的方向展开,但命运很快把他推向了失望的深渊。

发布会第二天,刚下飞机的李一男在深圳机场被带走拘留。几个月后的检方资料显示,任职金沙江创投期间,他通过内幕消息炒股获利700多万元。

多家媒体用了“天才陨落”形容这场变故,显然这是大众感兴趣的题材——15岁考入少年班,27岁当上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这些笼罩在成功光环下的过往,是李一男后来辗转百度、12580、金沙江时的底牌,等他失意之时,又会变成最打脸的参照。

早年一路顺遂导致的狂妄粗暴也为“天才”加了戏码。有华为老员工评价李一男“很少对人假以辞色,对其他副总也是态度粗暴,和任正非很相像”。还有与他相熟的前同事称,在华为的李一男狼性十足,年龄不大,脾气却很大,后来被贾跃亭请到乐视掌管酷派手机又离开的刘江峰,就经常挨李一男的骂。

事实上,被拘留之前,李一男的性情已经收敛许多。

挫折是磨平锐角的最佳道具。

一个流传坊间的说法是,李一男离开华为的直接原因,是与当时担任常务副总裁的元老郑宝用矛盾加剧,甚至到了谁走谁留的地步,关键时刻,任正非选择了郑宝用。

于是,30岁的李一男带着2000万创业基金北上,创建港湾网络。但仅仅3年后,这家被外界认为是华为系的创业公司,却收购了华为光传输元老黄耀旭创立的钧天,正式向华为宣战。一手扶植李一男坐上副总裁宝座的任正非不淡定了,他在EMT会议上说:乖乖,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还胜利会师了!华为“打港办”随之建立。

胳膊拧不过大腿,3年后港湾被华为收购,李一男也重回华为,只是在这场“惨胜如败”的斗争中,任正非和李一男都回不到曾经其乐融融的氛围了。

2008年,李一男搭上百度这趟列车,再次出走华为,也开始了自己的频繁跳槽之路。不过,此后他再也没有重现华为时期的耀眼,沦为顶着天才和华为光环的匆匆过客。直到小牛项目的出现。看起来,他是憋着劲要大干一场的。

突如其来的牢狱之灾打破了他的计划。事实上,他此前也熬过难捱的日子。重回华为那段时间,李一男只挂有虚职。任正非给他安排了一间透明玻璃的办公室,回归第一天,一波波华为员工特地跑来参观。

多年之后,李一男回忆起那段经历,感慨“真疼啊”。

2

从1990年5月到1994年3月,孙宏斌的日子是一天一天熬下来的。

对他来说,在看守所和监狱里度过的这些时日,天与天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一天一天,在那里面度日如年,但是又度年如日……每一天是完全一样的……一年过去和一天一样,但是过一天也跟过一年一样。”

被柳传志亲手送进监狱之前,孙宏斌在联想集团风头正健,一度被认为是前者的接班人,被柳传志评价为“少见的能一眼把行业看穿的人”。这位原本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工作的清华毕业生是在1988年拨通那个招聘电话的,很快,他加入柳传志创办的这家公司,成为牵制老同志的年轻力量。

有趣的是,这位原本在科研机构跟液体、气体打交道的理工男却搞起了销售。他足够聪明勇猛——这是很多八九十年代成功者的共性。没多久,孙宏斌培养出了一波“嗷嗷叫”的年轻部下,在公司自成一派。

风险由此埋下。《联想企业报》头版上的文字,出卖了孙宏斌带领的联想企业部的野心,企业部员工还被调侃为“只听孙总的,假装听李总的,不知道有柳总”。当时柳传志正在香港忙业务,关于孙宏斌搞内部帮派、随意任免员工、建小金库的这些传闻,不得不让这位创始人心头一凛。

后来的事情就众所周知了。1990年5月,孙宏斌因涉嫌挪用公款被捕,事发时,儿子孙喆还在襁褓之中。

多年后再回忆这段经历时,孙宏斌用一种缓慢而忧郁的语调总结:在他看来,911成就了布什,二战成就了丘吉尔和罗斯福,而对自己来说,那个事件是非常关键的事件。

监狱里的日子教给孙宏斌最重要的道理可能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需要保护自己,同时为今后谋打算。事实上,凭借“超级知识分子”的背景,他在监狱里没受太多罪,还学到了不少流氓的黑话,譬如“走的是面,玩的是腕”、“在流氓的江湖从来不是靠腿、胳膊粗”。

出狱前的第18天,孙宏斌求见了柳传志,两人一起吃了顿川菜,孙宏斌为当年的年少轻狂向柳传志致歉,换回了和解。此后,在后者帮助下,孙宏斌在天津创办顺驰公司,进入房地产行业。

曾经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孙宏斌,似乎重新找回了牌桌上的技巧。顺驰一路狂奔,2002年在天津实现10亿销售额,孙宏斌因为在行业会议上直怼王石备受关注,又屡屡成为“地王”,还先后试图并购绿城、佳兆业、雨润等公司。

至于后来卖顺驰、做融创、成为乐视和万达文旅及酒店项目的接盘侠,大概就是孙宏斌在狱中4年没有想到的事情了。事实上,他的成功很大程度源于跟过去、跟柳传志的和解,“如果想不开,我出来以后拎着把刀子就把柳传志给宰了,但是你拎着刀子,谁也不敢跟你打交道了,你这一辈子就永远没戏了。”

狱中生活后来也在孙宏斌身上留下些许烙印,比如说话方式。这是一位敢在记者会上爆粗口的企业家,比如他曾经这样吐槽贾跃亭——

“主要就是老贾(贾跃亭),他犹犹豫豫的,该卖不卖,不坚决,前几天开股东会还说,7个子生态一个都不能少。我操你妈,都这时候了,还一个都不能少,你能做好一个就不错了... 贾跃亭谁的话都不听,劝了也没用。”

3

同样在监狱里想明白的还有孙宏斌的清华学弟高晓松。

时至今日,没人会觉得高晓松入狱是件单纯的倒霉事,高晓松在醉驾后的表现早已经被当成公关事件典范供人学习——他诚恳认错,在法庭上亮出“酒令智昏,以我为戒”的悔过书,还配合拍摄了主题宣传片。而从后来的故事看来,入狱为高晓松提供的,更像是一个向上的阶梯,而不是衰落的滑道。

只是刚从监狱出来的高晓松是想不到这些的。他拿着老狼给的10万元零花钱走进一家服装店,为自己买了三千多的衣服,本着不能浪费的原则,高晓松用剩下的钱给家人也置办了一身衣服。

爱讲故事的高晓松当时笑称,“以后重要场合都穿这一身。”这当然不是因为缺钱。出身于高知家庭的高晓松从来都活得很轻松,从北京城最牛的学校一路念下来,清华退学后,他和老狼做的第一首歌《同桌的你》就火了。两人拿奖拿到手软,在一次颁奖典礼上,高晓松对老狼说:“这要是第二名,咱不上台啊。”坐在旁边的那英接话了:“肯定是你俩第一,还用琢磨吗?”

结果自然如他们所说。

高晓松混在娱乐圈的日子潇洒又美好,但当一切来得太容易时,身在其中的人往往容易丧失斗志。2011年的酒驾事件之前,他自编自导了第三部电影《大武生》,但这些折腾,都没有再复现90年代的辉煌。

事实上,时代已经变了。诗歌、摇滚、民谣都不再是主流,海子、顾城早已陨落,舒婷、北岛出门不用担心被认出来,魔岩三杰也各自飘散。2011那年最火的是穿越剧,杨幂因为主演《宫》跻身于一线女明星,而白百何因为出演《失恋33天》成为小妞电影的主角。

变幻之中,42岁的高晓松前路并不清晰。在监狱里的那半年多后来被高晓松形容为“唐宋生活”,没有网络和手机的干扰,牢房里六七米高的屋顶,垂着一盏24小时不关的灯。不知道时间流逝的速度,高晓松就自己用水瓶做了个滴水的计时工具,以30分钟的《新闻联播》为基准,掌握水滴和时间关系。听教官说晚上有雨,就早早在窗下等候,雨声响起的时候就格外高兴。监狱里每天会发两个馒头,每周不固定发一次煮鸡蛋,推饭小车里传出的鸡蛋碰撞声,也会成为最美妙的声音。

他内心反而自由了,不再为奋斗而焦虑,看金庸、看《大英百科全书》,还翻译了一本书。

好运气随之而来。出狱后他获得了更多机会,开始频繁在综艺节目里露脸,仅2012年4月至7月的三个月时间里,他就担任了7档综艺节目的评委——此时,他的身份已经从过气明星变成了改过自新又有学问的励志人物,而对于综艺节目来说,关注度就是一切。

他成为了网红,《晓松奇谈》《奇葩说》《晓说》这些节目终于让他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偶像,有人把他的大脸做成表情包,又做成了靠垫。而在一份“2016年中国网红商业价值榜”中,高晓松位列榜首,贾跃亭和王思聪排在其后。

商业上的回报也同样丰厚:2015年,他出任阿里音乐董事长,次年担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负责阿里大文娱的国际战略。

阿里大文娱的进展并不算顺利,但高晓松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曾经跟他长期共事的清华师兄宋柯一度很惊讶,高晓松以前从不干具体的活,但现在开个发布会,“他比我都快,提交名单,说我已经定了谁谁谁来啊,刷刷就列了一堆人。”

4

但上帝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

小芳在微信号“首席人物观”撰文指出,褚时健、孙宏斌、高晓松的牢狱故事之所以被人们津津乐道,正因为关于监狱的剧情总是悲凉。世事无常的残酷,才是中国商人们在牢狱之灾中的主题曲。

大多数人没有东山再起,甚至背负着罪名郁郁而终。健力宝的创始人李经纬曾凭借“中国魔水”的生意成名,顶峰时期的1994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三水健力宝星”。这颗小行星也见证了李经纬的兴衰——2002年,63岁的李经纬因为被举报涉嫌贪污犯罪被捕。他在2013年去世,一直没有承认自己的罪名,“有错但无罪”、“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成为中风之后的李经纬每次见到王波必说的两句话,后者是他的律师。

同样一直在鸣冤的还有太子奶创始人李纯途、顾维军。后者出狱后曾经高调召开媒体见面会,带着一米多高的白纸帽子,上书:草民完全无罪。但距离二人出狱已经5年了,剧情并未出现任何反转。

吴晓波在写《大败局》时回忆过自己所接触采访过的500多家中国企业,有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像幽灵一样飘荡在他心里:今天正在中国的经济舞台表演的一些企业家,可能将不可避免地随风而逝。

其中一个重大失败基因就是中国企业家普遍缺乏对法律和秩序的尊重。玩火之人遭受火焰反噬也是意料之事。

入狱前,李经纬不情愿地将健力宝交到年仅28岁的张海手里。几年后,张海也因为职务犯罪被捕,靠佛教活动发家的他当时说出一句禅语。“有时春天来了,花反而会落”。

曾经主导“中国第一庄”的唐万新是位狂人,名言是“但凡我们用生命去赌的就一定精彩”。他曾凭借德隆非法集资406亿,资产一度超过1200亿。2016年,经历将近18年牢狱生活的唐万新出狱,此后再无声息。

而那些还在狱中的商人们,命运同样不可捉摸。

即使有妻子杜鹃那句“等你出狱时,我给你一个更好的国美”的承诺,黄光裕的故事依然充满不确定——这位前首富在2008年入狱,如今,他一手打造的昔日行业巨头国美,在2017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不足死对头苏宁的一半,后者如今抱紧了阿里的大腿。可以确认的是,等黄光裕重获自由,等待他的江湖早已不是他曾经熟悉的模样。

欧洲历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曾说“知识不是预见,但预见却是知识的一部分”。所有即将发生的失败都不可避免地残存着以往悲剧的痕迹。

即将告别监狱大门的李一男将走进怎样的命运?三个月后将重获自由的快播王欣又将掀起怎样的波澜?答案尚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他们再也折腾不出什么大动静,看客们也不会寂寞,很快就会有“孙一男“”李欣“出现。毕竟,戏剧性的起伏才符合中国人对传奇故事永不餍足的集体心理。

不过在上帝的洗牌手之下,看客们或者也只是棋子一枚。




高层动态




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楼市,“第二次房改”或将开启!
【研究员】:

12月8日,中央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将“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列为2018年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强调要“力争取得明显成效”。从文件的表述中,明显可以感到,2017年的调控达到一定的目标,但是调控成果并不牢固,调控手段并不长期,需要在保持调控稳定基础上,更换手段,变短效为长效。从各方解读中,我们观察到几个重要信号:1、这里说的长效机制,与几年前有所不同,住房+制度+改革,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是近年来罕见的;2、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重点在于“加快建设”而不再是“加快研究”,要玩真的啦;3、时隔二十年,“第二次房改”或将开启!房产税可能是影响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政策变量。综上,2018年的楼市,极大概率,大涨和大降都不可能。


力度空前的调控之后,明年房地产市场动向如何,备受关注。

12月8日,中央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分析研究2018年经济工作。此次会议将“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列为2018年要着力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强调要“力争取得明显成效”。

微信号“正和岛”撰文指出,这意味着明年我国在落实“住有所居”目标上将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文件的表述中,明显可以感到,2017年的调控达到一定的目标,但是调控成果并不牢固,调控手段并不长期,需要在保持调控稳定基础上,更换手段,变短效为长效。从各方解读中,我们观察到几个重要信号:

1、这里说的长效机制,与几年前有所不同,住房+制度+改革,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是近年来罕见的;

2、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重点在于“加快建设”而不再是“加快研究”,要玩真的啦;

3、时隔二十年,“第二次房改”或将开启!房产税可能是影响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政策变量。

1、中央相隔2天重要活动,特殊时刻亮出新意

按照党和国家的惯例,每年的12月,国家都会召开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下一年经济工作做出指导性的安排。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会召开一次专题经济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来定调,该会议参会人数不会很多,但是层次较高,为下一步的中央经济会议定调子和把方向。

所以一般发布的公告和通稿,内容不多,但极为重要,预示了整个经济和行业的国家层面的管理纲领,从其中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窥见整个国家对于经济下一步的领导动态。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12月8日《新闻联播》接连播发的两条重磅新闻,其实并不是发生在同一天。中央政治局会议是8日举行,当天晚上在联播头条报道了;党外人士座谈会是6日举行,两天后上的联播二条。

每年年底,中央围绕经济工作有“老三篇”: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无论是两天前的座谈会,还是8日当天的政治局会议,经济都是关键词。

如果说十九大是给未来经济等方面定方向、定盘子,那么之后的一连串动作,都是将战略落到实处,把大方案细化。

例如,党外人士向中共中央提出了相当多的意见和建议,包括: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加快税收体制改革、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推动绿色发展、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重视住房管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民营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等。

不论是座谈会,还是之后的政治局会议,对未来经济工作也有了很明确的方向。

从大的方面来说,一个层面是要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另一个层面是要抓好“高质量发展”。

从细化的角度看,涉及的方面包括防范风险、脱贫、污染防治、乡村振兴战略,等等。换句话说,两天前党外人士提出的关切,在政治局会议的新闻稿里多有体现。

2、重磅信号!从“加快研究”到“加快建设”

对比2016年的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和2017年“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我们可以发现:

为什么2016年中央的措辞是“加快研究”?

2016年对于长效机制,更多的是研究性质而非落地性质和推广性质。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今年会那么多城市出台那么多的政策,而且这些政策虽然都对房地产具有调控作用,但是五花八门,因为其中多多少少会带有“实验性质”。

为什么2017年中央的措辞是“加快建设”?

今年的任务是研究,明年的任务是建立和落实。所以,对于整个国家,明年极大概率:

1、长效机制在某一次大会上要完整公布,而不是像今年一样,一会儿一个政策,一地一个政策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2、长效政策一定是一个包括土地、市场、税收、交易、租赁、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包,而不是一个单一方面的政策。

3、明年极大概率,会出台长效政策包的各项时间表,以对应政治局会议上“加快建设”的表述。

4、 明年这个长效机制,会怎样的铺开,是先一线城市还是全国统一,这还不能确定,很可能是先一线城市而后推广到二线、乃至三线,毕竟现在北上广深市场已经基本上冷了,是具有推广的条件了。

3、“第二次房改”或将开启!

对了,还有12月8日被媒体拎出来当标题的“住房改革”。当天的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

住房+制度+改革,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是近年来少有的。

我们盘点了一下,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至少有13次研究经济工作,其中有9次提到房地产。

五年间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2012年、2013年,主要提的是“房地产市场调控”、“住房保障”、“平稳健康发展”。

2014年两次研究经济问题,都没点到房地产。按照咱们“问题导向”的思路,没有特地提,说明从中央全盘来看,房地产市场的状况还比较理想。

从2015年起至今,就明确提出要建立“长效机制”。不同的是,2015年到今年7月份,中央提的“长效机制”大多针对的是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在这条路上,有过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是“化解库存”,2015年4月提出要“盘活存量资产”,8个月后说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再过4个月又提“有序消化房地产库存”。

好了,到2016年10月,不再说去库存了,这次会议连房地产都没提到。一年前的政治局会议,开始提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这个基调一直延续到十九大召开前。直到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这次在此基础上,点名要“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按照我们的理解,这里说的长效机制,与几年前有所不同。十八大提的是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重点是“市场”+“政府”;十九大提的由两个重点升格为“多”重点——不仅是多主体供给,还有多渠道保障。

这时候提出的住房制度改革,是一项更新的改革。说到住房制度改革,不由得让人想起1998年的大动作。相隔20年的两次住房制度改革,都是影响几代人的大事。

20年后的今天,新的住房体制改革,相信有不少朋友能住上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同样的名词,不同的内涵,但是指向却是一样的——让老百姓有个家。

4、房地产税呼之欲出?

12月5日,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7-2018)》建议将2018年确定为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年,把持续调控融入到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中,与中央工作精神相契合。

该报告主编、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提出了五点建议:

1.坚持调控不放松不动摇,完善调控机制;

2.加快建立多种供应主体和供应形式的租售并举制度;

3.完善住房金融市场与监管制度,强化监管力度,扩大宏观审慎监管的实施范围,恢复提高首套房贷基准利率标准;

4.改革土地制度和机制改革,加快修订相关的土地使用和用途调整法规,尽快形成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和集体组织等多渠道供应土地的格局;

5.加快财税体制改革。2018年将房产税纳入立法议程,明确房产税时间表,实行住房租金抵扣个人所得税政策。将交易环节的契税征收的税率调整等权限授予地方,让城市政府可以因城施策进行调整。

在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住房制度改革应理解为第二次房改或将开启。此次中央政治局为明年的房地产市场监管政策提供了新思路。住房制度改革或意味着租赁市场的发展会受到重视,同时对于住房开发和销售等方面可能有新调整。另外,2018年长效机制相关的制度会加快推进,尤其是住房财税政策等。

兴业银行研究分析师认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保障土地供应和加快研究推出房产税可能是影响2018年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政策变量。

住房租赁方面,2018年可能增加租赁住房用地有效供应,深化并扩大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

土地供应方面,2017年土地供应增速有加快迹象。这一势头可能延续至2018年。

房产税方面,2017年2月住建部副部长表示:“房地产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的改革任务,要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2018年关于房产税的研究和改革可能加速推进。

5、明年房价会涨,还是会降?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指出:

十九大下了一个死命令,就是绝对不能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因为一旦爆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就伤害经济,我们很难完成原来的计划,所以防范金融风险是未来生活当中一个重要的事件!而防范金融风险第一件事是抑制风险,不是股市而是房市。

中央强调,房子是用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不能超过刚性需求,一旦超过就会形成泡沫。中国人财富的63%表现为房产,所有的房子价格一跌等于所有的财富缩水了。这个压力很大,麻烦很大!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能继续吹大,但是现在也不能刺破,就是抑制。为什么呢?继续吹大现在很麻烦,现在吹大现在就很麻烦。现在是稳住别的产业发展,实现软着陆。

十九大之后会不会松动?只能严格不能松动,害怕引发金融风险,所以,会继续持续限购限贷的政策。约束不是刚性需求,而是投资和投机的需求,很明显是极其严格,越来越严格!

综上,我们认为,2018年的楼市,极大概率,大涨和大降都不可能。

政治局会议上,没有重提“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和“加强宏观调控”的字眼,至少说明:

1、现在调控的目标基本达到,或者说大部分达到,所以不必加码,保持即可。

2、房价像现在一样稳定,不管是真稳还是假稳,也不管是高位稳定还是数据稳定,至少是国家愿意看见的,是认同的。

3、现在的市场条件,已经具备了长效机制上台的条件。

其次,房价的大涨和大跌都会严重扩大金融风险,所以国家要实现“防范风险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房价不能大起大落是个必须条件。

所以,从政治意义上讲,保障金融风险可控比“长效机制”更要重要,长效机制是为金融风险可控服务。




社会透视




“北京赶人”是逆市场化之举,城市发展需尊重规律
【研究员】:

疏散所谓“低端人口”的政策,不理解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之间是“互补的”,造成的结果是城市生活服务业供给减少和价格上升,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为不便利。同时,这种状况必然加剧在城市内部不同身份的人群之间的不均等现象。事实上,北京郊区大片脏、乱、差,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罪于一小部分村民贪得无厌,更不能惩罚这一弊端的受害人。北京周边的残破是郊区农民无法保护土地所有权的恶果,这一恶果在地理上和“高端人口”隔绝,然而一个偶发事件就足以让矛盾爆发,引发社会动荡。既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给予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将其平等对待。承认集体土地的完全产权,将其纳入市政规划,允许其合法转让,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改造升级。


中共中央十九大提出,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之前有关城市发展的表述不一样的是,这一次没有明确地表示要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这一变化,是短暂的还是长久的,仍然需要时间去了解。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但是城市发展规律是什么,却一直没有讲清楚。事实上,有三个非常清晰而普遍的规律,呈现在世界城市发展的进程当中。第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第二,城市人口越来越向大城市和附近的都市圈集中。第三,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人口正在回归中心城区。

近来中国在城市化的相关政策上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调整。在土地政策上,已经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自从2003年以来,截至目前为止,中国把土地供应作为限制沿海地区特(超)大城市发展、并且相对鼓励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种政策手段。然而,前者是人口流入地,后者是人口流出地,结果导致了新增土地供应方向和人口流动方向严重的背离,进而引发了人口流入地房价快速上涨,而人口流出地出现大量住房库存和新城变鬼城的现象。最近,终于在中央层面明确提出,要将建设用地指标的配置和人口流动方向一致起来。这一点可能成为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之一。

如果土地供应和人口流动方向一致,那么,中国形成若干集聚人口的城市和都市圈将更加势不可挡。世界级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将出现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其中在核心的超大城市周围形成以日通勤圈为大致边界的都市圈,将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的“粤港澳大湾区”等提法仍然只是在“城市群”的概念。事实上,比城市群建设更为紧迫的是,要在这些城市群内部形成若干个和“全球城市”量级相当的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这几个都市圈如果要和东京都市圈对标的话,人口将超过3000万(甚至更多),都市圈的半径在50公里左右,内部由密集的网络状的轨道交通连接,来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用地和通勤需求。笔者一直呼吁中国立即启动上海都市圈、京津冀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规划,让超大城市和周边其他中小城市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但愿这个呼吁能够被政策制定者看到。

与城市化相关的另外一个重大变化发生在住房市场。首先,要再次强调,中国不存在全国范围房价普遍高的问题,而是在人口流入地土地和住房供应跟不上人口增长,相反,在人口流出地大量建设新城。这是住房供求在空间上严重错配的问题,以及不同城市的房价分化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五管齐下。第一,上面已经说到,要让土地供应适应人口增长的趋势。第二,在城市建设用地内部增加商住类用地比重,相应减少工业用地比重,既有的低密度工业用地要转为居住用途。第三,在商住类的物业当中,要增加居住类的比重,相应减少商业地产所占比重。一部分相对利用低效的商业地产,可以转化为居住类用途,这需要在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做出突破。第四,在超大城市,特别是在没有古建筑保护的街区,应考虑适当放松容积率管制。第五,应增加租赁房的供给,适应相对年轻和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需求。目前看来,以上五条的第五条首先获得了突破,其他四点仍然期待加强改革力度。

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超大城市发展面临的城市病,人们习惯性地将其归结为“人太多”,政策制定者则习惯性地用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作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样的做法却造成了人们的居住地越来越远离市中心,加剧了居住和就业岗位之间的“职住分离”,以及居住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分离,结果是人们的通勤距离反而延长了。城市的拥堵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人们需要经过通勤与别人见面,以满足工作或生活需要,如果不理解这一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从疏散人口的角度来入手,这样的做法或者导致合理的需求被扼杀,或者是人们在满足自己需求的时候花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在通勤上。结果,试图解决问题的办法,却恰恰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相应的碳排放问题。

雄安新区的建设,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雄安进行增量的建设,再根据雄安的科技之城的定位,用快速的轨道交通将雄安与北京的中关村等科技中心连接起来。如果对于雄安建设的思路,是采取疏散北京的机构(比如说高校和医院)的做法,那么,势必造成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至少短期内雄安的公共服务与北京存在巨大的落差,搬迁至雄安的机构相应的员工很有可能出现辞职潮,来继续保留对于北京公共服务的享用。即便不辞职,也很可能出现孩子在北京上学,家长在雄安上班,这样的结果或者是孩子和家长长期分居,或者是家长必须每天长途通勤上班。第二,被疏散的机构原先占用的土地和住房将出现闲置。如果拆除将面临巨大的资源浪费,如果不拆除,则可能引入新进入的企业和人口,让之前的疏散计划事倍功半。

在疏散人口的导向之下,很多人的思维方式是疏散所谓“低端人口”(笔者反对使用这个歧视性的词汇),所采取的手段包括提高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的门槛和拆除所谓违章建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认为,这样的政策思路不理解低技能劳动力和高技能劳动力之间是“互补的”,造成的结果是城市生活服务业供给减少和价格上升,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为不便利。同时,这种状况必然加剧在城市内部不同身份的人群之间的不均等现象。而在那些疏散人口和产业的“承接地”,是不是能够承接得住被疏散的产业?相应的人口,相比于疏散前是不是出现了严重的收入下降问题?这些目前还没有详尽的数据,但是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值得政策制定者站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这些问题。

2017年,另外一个非常火爆的概念是特色小镇。小城镇的发展是先有产业,再有人口的。小城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是当地的资源、旅游和特色产业,那没有问题,而如果在小城镇发展零散分割的制造业,势必造成低效率和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样道理,笔者尤其要提醒特色小镇追捧者,如果不以具有特色的产业作为支撑,又不是建在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融入其产业链,那么,这种建设是否有持续的动力?即使上述条件成立,假设特色小镇可以发展1000个,每个特色小镇容纳5万人口,1000个特色小镇也仅仅5000万人口,在全国人口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零头。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些新城的建设因为规划建设面积特别大,人口密度特别低,距离所在的主城区特别远,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缺乏需求,已经给地方政府带来严重的债务负担。指望“特色小镇”的热潮来消化过剩的基建和地产,不如老老实实地“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吧。

还地于民:从北京赶人反思土地政策改革

凛凛冬日里北京大举拆除多处“违建”,试图驱赶所谓“低端人口”,实现人口疏解。黄张凯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任何堂皇的理由都不能为如此简单粗暴的行为辩护,更何况这一行动所代表的逆城市化、逆产业聚集、逆市场化的政策导向背离了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力量的十九大精神。高和低都是相对词,离开了低,高就失去了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进城从事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工作,使得城市生活更加便捷。例如,在互联网巨头光鲜的商业模式下,是无数努力工作的快递小哥。离开这些貌似低端的服务工种,阿里巴巴的5000亿美元市值就是空中楼阁。但是只要我们看到他们蜗居地的照片,我们马上会意识到:劳动人民给城市贡献的是这么多,城市给他们的却是这么少。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在“天子”脚下,有如此多的违建?居住条件为何如此恶劣?

从新闻报道来看,这些被拆除的建筑没有经过消防验收,存在严重风险。这是因为这些建筑统统不达标吗?被舆论忽略的事实是,这些建筑在村集体土地上建造,因而没有建筑批文,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自然属于违建,更不可能拿到消防验收。那么如何才能变违法为合法呢?只有政府将其征收,变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进行招拍挂,才能获得完全产权,进而进行合法的建筑或者改造。因此,这些建筑的原罪并不是低劣的质量,而是绕开了政府收费。

土地国有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土地国有并不是建国肇始就存在的国策,而是一个荒唐时代的遗留。这一政策的起源是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六十条》:“生产队范围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1982年的宪法修订,进一步明确“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这个集体所有被打了折扣,因为集体土地无法对外转让,只能算是部分产权。

既然在法律上存在重大瑕疵,那么如果实际拥有人预期到未来存在着被拆除的风险,自然不愿意通过增加投资来提高建筑质量。社会资本同样也不会冒巨大风险对此进行投资。而对于政府来说,将公共财政倾斜到这些由集体土地演化而来的城区,无疑是增加了这些建筑的合法性,同时也负面影响了土地财政:整饬一新的地段大幅度降低了拆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间接减少了未来的出让土地收入。这样,北京郊区大片脏、乱、差,有着深刻的制度原因。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罪于一小部分村民贪得无厌,更不能惩罚这一弊端的受害人。粗暴的拆除和驱赶,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不算,只能说是头痛医脸、脚痛也医脸!

住房制度改革使得城市居民拥有了房屋这一重要的财产权。虽然这一权利被冠以使用权之名,但是商品房屋产权可以转让、可以继承、可以抵押,是实质上的完全产权。遗憾的是,农村居民仍然被剥夺了土地和房屋的所有权。这一不平等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之际尤为刺眼。既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给予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将其平等对待。承认集体土地的完全产权,将其纳入市政规划,允许其合法转让,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改造升级。

北京周边的残破是郊区农民无法保护土地所有权的恶果,这一恶果在地理上和“高端人口”隔绝,然而一个偶发事件就足以让矛盾爆发,引发社会动荡。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写过一篇非常有影响的时评,他认为,金字塔尖的百分之一终将认识到:他们的命运和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息息相关,然而这一认识常常来得太晚。希望中国庙堂上的百分之一能够及早认识到这一点,不忘初心,还地于民,化解尖锐的矛盾。




政经观察




特朗普减税开启“国家模式竞争”,中国怎么办?
【研究员】:

民主国家可以在更低的税收水平下保持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美国的减税,不光意味着经济的挑战,也是华盛顿模式和中国模式,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又一次竞争。然而,如果中国跟进减税竞争,中国高投资、大规模的基建模式就会被削弱,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受到挑战。对美国税改,我们没必要陷入口水战中,而是要做好符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伟大复兴梦想竞争地位的一切准备。尤其是,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端与低端产业都面临全球激烈竞争。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在新时代中,我们必须知道:第一,我们时刻处在激烈竞争中,无论别人是否有意针对我们;第二,我们已经不那么容易被人所伤,我们最大的任务仍是自身的改革发展。与其蜂拥而上讨论美国税改对中国的影响,不如踏踏实实讨论中国政策如何影响自己的竞争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6年过去,当硅谷的左派精英代表扎克伯格,一边“怒怼”特朗普,一边学起了毛泽东思想的时候,中美精英结合,“中美国”共同治理中美工人的局面,已经成为现实。于是,美国蓝领与没落的中产们,用他们手中的选票,选出了他们的救世主——特朗普。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特朗普的动作很大,继欧盟、日本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之后,11月30日,美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3天之后,12月2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总规模为1.4万亿美元的税改法案。这是三十多年以来,美国对税法的最大一次调整。

全球减税竞争

参议院此次通过的税改方案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企业,从2019年开始,美国的公司税将从35%大幅降低至20%;同时,家庭和个人的税率也会降低,持续至2025年。此外,跨国企业目前为避税而囤积在海外的2.6万亿美元利润,只需一次性缴纳14%便可合法汇回美国。对此,积极观点认为,减税政策短期有望刺激资本回流、投资提升,增加就业,刺激生产,简而言之,拉弗曲线发挥作用。

不过,拉弗曲线,取决于多方面的复杂的因素,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比如,更低税率未必会导致企业加大投资,而是将资金投入金融市场,这未必有助于实体经济增长,反而制造泡沫。而且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减税政策,虽然改善了“滞胀”,但却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所以,如果拉弗曲线未能出现,减税很可能达不到目的,中长期财政收入波动可能令政府停摆风险概率增大,减税政策也很可能进一步加大贫富分化。显然,对于特朗普维护其基本盘——美国蓝领阶层、失落的白人中产阶层来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情。

不过,不管减税是否能够成功,各国为了应对美国减税,保持自身经济竞争力,已经采取或正在酝酿应对方案。据《日本经济新闻》12月5日报道,日本政府正在讨论将积极加薪和投资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降至25%左右,参考美国等国的减税动作,日本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幅度。德国2017年1月宣布对税制进行彻底改革,通过减税政策每年为企业和经济发展减负150亿欧元。英国一系列减税政策已于2017年4月新财年生效,企业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都在降低。法国今年7月宣布,2018年该国强制性征税金额将减少约70亿欧元。同月,印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商品和服务税。可以说,全球减税竞争已经开始,虽然,中国宣称不会参与减税竞争,但类似局面恐怕难以避免。

中国舆论场的税负争议

近年来中国舆论场多次掀起税负争议,去年底中国还闹出“曹德旺跑了”风波。中国税负很高,这个共识基本没有问题。随着中国劳动力价格优势的逐渐减小,税负更加成为一个关键因素。虽然中国工人的价格相对美国来说,仍然很低,但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低于美国。按照IMF经过购买力折算后的数据(ppp),中国用4倍于美国的劳动力,创造了略多于美国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勉强超过美国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中美之间的制造业成本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3年的研究报告,当时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2015年,在美国低成本地区生产已经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这就使得资金对新的税收政策更加敏感,中国很难避免进入减税竞争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减税更难。中国有基建狂魔的称号,基建有效的拉动了中国经济。中国还创办了亚投行,提出了“一带一路”政策,让中国资金走出去,中国的基建能力走出去,获得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强大的财政实力,也即源于税。如果中国跟进减税竞争,那么,中国高投资、大规模的基建模式,就会被削弱,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就会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

更重要的是,如果减税政策成功了,拉弗曲线出现了,那么,减税不但会变为经济竞争,也会在更多层次上带来深远的影响。

减税背后的政治因素

中国的社会治理方式,毋庸讳言,是利出一孔的治理策略。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0-70%,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则只有30-40%,也就是收入四六开;在支出端,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是四六开,但是这个时候是地方出大头,中央出小头,所谓“事权下放”。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央政府引入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用于对地方的支出提供资金。分税制的核心规则可以归为一句话:税收分两块,中央拿大头,地方没钱,再还给你。这就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握。所以,从国家治理层面,中国也需要国家掌握更多的财力,以实现国家内部的稳定。这也需要更高的税收水平。但美国并不需要这种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权力相对分散的国家,各州有立法权。地方事务有各种政治层面的协商去完成。税收对于国家权力架构,国家政治稳定,作用显然比中国小。即便中央政府真的停摆,也不会亡党亡国。由此可见,民主国家可以在更低的税收水平下保持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美国的减税,不光意味着经济的挑战,也是华盛顿模式和中国模式,在国家治理层面的又一次竞争。

某种程度上,二战之后,面对全球共产主义实验,西方世界有两个战略级的手段。首先是冷战,其次是全球贸易。第一个已经成功了,第二个,是失败与成功的综合体。成功在于,它打造了一个中美精英共治中国劳工的体系,带来了全球的和平与经济发展,不过,其失败之处在于,全球贸易并未完全实现当年克林顿的政治愿景。但无论如何,这个体系已经让美国精英欲罢不能。这个时候,美国蓝领与没落中产的救世主出现了。特朗普是一个商人,他很可能无意于意识形态,但是,他的基本盘却是蓝领工人、没落中产。所以我们看到了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减税等称得上剧烈的变化,当贸易对抗、经济回缩时,都意味着“中美国”经济绑定减少,这时,价值观议题会以多种形式重新出现。有人说,特朗普减税是对里根时代的原教旨主义模仿,的确,无论如何,这让人联想到里根时代。

特朗普税改是一场怎样的“战争”?

2017年12月2日,美国参议院以51票对49票通过税改法案。此前的11月16日,美国众议院以227票对205票通过税改法案。特朗普告诉美国老百姓,“税改将是他们今年收到的最大的圣诞礼物”。该事件再次吸引了全球关注,在中国更是刷屏,众说纷纭。

万喆在《财经国家周刊》撰文指出,其中最有代表性有三种观点:一是“阴谋论”,认为美国税改是针对中国的“税收战争”;二是“赞歌论”,认为美国税改将引发企业回归,最终税收不减反增;三是“不负责任论”,认为美国税改是“美国优先”内顾型政策的突出体现,必将引起全球竞相减税。

解读不一,各有理由。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美国税改?

美国在发起税改“战争”吗?

此次美国减税方案被有些人视为“挑衅”,认为这是在发起减税的全球性“战争”。

不妨来看看全世界主要经济体这几年在税收方面的作为。

看发达国家。英国在做什么?2017年4月1日,英国新的财政年度,一系列新减税政策生效,公司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等都将降低。另外,为应对脱欧冲击,英国计划将把企业税率定在主要经济体中的最低水平,从目前的20%调低至15%以下。

看欧元区。法国在做什么?2017年7月8日,法国宣布,2018年法国强制性征税金额将减少“约70亿欧元”,其中60亿欧元拟以“企业竞争力与就业净纳税额减税优惠”方式给予企业”。“2022年以前,强制性征税将减少200亿欧元”。

看经济仍然强劲的德国在做什么?2017年1月,德国宣布,对税收体制进行彻底改革,通过减税政策每年为企业和经济发展减负150亿欧元。

看亚洲,日本在做什么?2014年,日本政府就开始实施用5年时间把企业法人税从35.64%(东京都)降至25%左右。

看新兴国家,印度在做什么?2017年2月,印度宣布减税。将有1950万人受益,占纳税人比例高达52.7%。

美国在发起税改“战争”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全球都已经在减税,美国是这趋势中的一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主要经济体先是通过货币宽松来拯救经济。

但随着货币政策边际效应不断下降,而其带来贫富差距加大、资产泡沫和流动性陷阱等新问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协调下,各国开始进入到“扩张的财政政策+结构改革”阶段。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减税,已经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实现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必然手段。

这是特朗普的心血来潮吗?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出乎许多人的预期。他的言行举止方式都与“传统型”总统或美国政客不尽相同,因此外界常认为他略显“出格”。这次税改方案震动朝野,牵动全球,是不是也是“出格”的表现之一呢?

美国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减税史。在美国推行减税,有天然的历史土壤做支撑,从17世纪英国清教徒踏上新大陆建国起,减税就贯穿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在建国长达百年的时间里,出于独立政府没有必要向英国政府纳税的信念,美国从未收过个税。

征税源于战争。南北战争时征收个税,战争后废止;一战爆发,美国个税税率飙升至77%,战后马上降至25%;二战时,美国个税税率最高达90%以上,战后,美国疲于充当“世界警察”,个税税率没有像一战后显著下降。国民对减税的呼声日益高涨。

四十多年来,除了克林顿政府,基本上总统们上任后都在减税。肯尼迪政府时期,个税从20-91%下降至14-70%,企业税从52%下降至48%;里根政府时期,个税从11-50%降至15-28%,企业税从15-46%降至15-34%;克林顿政府时期,将个人税率最高升至39%,将企业税从34%提高至36%。但他之后通过了《减税法案》,适当削减了税收,开创了可返还税收抵免的先河;小布什政府时期,将个人边际税率从39.6%降至33%;奥巴马政府也推出了综合性减税计划,从2008-2009减税近6000亿美元。

减税是特朗普的心血来潮吗?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大约从肯尼迪时代起,减税便成了美国政客获取选民支持的关键因素之一,也几乎成了历届政府的不二选择。同时,从历史上来看,共和党素有减税的传统。共和党总统上任半年到一年范围内,往往推出大规模减税政策。

为什么这么轰动?

毋庸置疑,虽然历任美国总统都热衷于在税改问题上做文章,这次税改仍然有其特殊性,其是三十年来规模最大的税改方案。

减税不是一种容易的决定。

以里根的减税等政策为例,可以从三阶段来剖析其影响。

1981年,里根实施税改。减税后,财政赤字快速扩张,而此时因“滞涨”,其货币政策紧缩,减税的正面影响被高利率所抵消,美元大幅走强,需求外溢,1981年4季度和1982年1季度的GDP连续出现萎缩,经济陷入衰退。因国内矛盾爆发,减税只好停止。

1986年税改重启,股市大幅上行。其原因不仅是减税带来的市场对企业盈利预期的持续改善,还有广场协议等其他因素的重要影响。其时,里根政府已将政策重心转向国内矛盾对外转移。1980年代,美日逆差不断扩大。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快速升值,美元指数快速回落。此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收窄。最终,日本市场泡沫化并破灭,美国经济真正走出了困境。

1989年里根离任时,联邦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水平已由70%下降到28%,公司所得税由48%下降到24%。美国经济体系的效率大幅提升,经济开始了快速增长。但是,里根改革也为美国留下高财政赤字、高贸易赤字的新问题,大大削弱了美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减税政策是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其前景的不确定性相当强,且需要辅以其它政策的共同作用,才能有效达到目标。因此,对于“里根经济学”及其减税政策,经济学家们不断反省。此次特朗普再次提出类似方案,难免引起政企学界的热议,大家的观点冲突相当激烈,难有定论。

美国为什么要税改?

结果仍不确定,找到原因,或许比找到结果更有助于了解其影响。

比照三十年前,不难发现,两者有相似之处。

全球媒体常常将特朗普与里根相比,不无道理。事实上,将两者相比,主要原因不应放在个人身上,而应当放在其所处背景的相似之处上。

里根大动干戈进行税改,有深刻的历史、政治、经济背景。从本国经济上看,越战之后,美国处于1970年代到80年代的危机频发阶段,经济增长停滞,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几乎失效;从全球经济看,西欧与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觉醒与崛起给美国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上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贸易环境急剧恶化。1980年-1985年间,美国商品贸易收支逆差从255亿美元迅速扩大到1221.7亿美元,引发热烈讨论;从政治看,彼时正处于冷战结束前夕,美苏两国剑拔弩张,都不遗余力争取自己的绝对优势超过对方。

历史往往与现实相互映照。里根改革的最大动力,便是认为美国在“二战”后在全球的绝对实力正在受到挑战而相对下降,进行“史上最强”改革的根源,是史上最强的忧患感。反观当今,美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受到一定程度重创,其以为在“冷战”结束后的“单极化”趋势正在被“多极化”取代,欧元区虽然命运多舛但又不断咸鱼翻生,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将发展中国家推上了历史舞台。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优先”,并且在政治、经济、国际事务上多重收缩,无不是认为本国的国际绝对影响力和竞争力相对下降后作出的对应。如此,就比较容易理解,特朗普税改是美国当前进行一系列收缩政策的一部分。

美国税改有什么“理由”

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把美国税改的意义和意图捋清楚。先看看他们有什么“理由”。

从法律学看,税收主权原则是以维护和保障本国征税自主权为宗旨的税收制度准则,是税收的重要原则之一。在G20上达成的国际税收政策协调等,主要针对跨国的税收政策和事宜的合作协商,属于“自主协定税收权”。对“独立自主的征税权”,他国可以呼吁,可以指出问题,但终究不能直接干预。

此外还要考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推进收缩政策的背景。所谓“收缩”政策,一种是在降低在国际政治等事务上的干预程度,降低国际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比如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明确表示不愿意在全球环保事业上再做承诺、做贡献;一种是加大国内经济、贸易保护力度,加大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易沟壑、壁垒,比如美国号称要增加贸易关税,进行“双反”等调查。这些都是比较负面的“收缩”方式,旨在通过不让自己的“肥水”流出去,不让别人对自己“占便宜”,来实现国内经济的“挤入”效应。相较而言,减税本身更注重减小政府对企业和居民的干涉,加强对企业的吸引力,增加居民消费能力。

最重要的是,减税体现了国家对于企业的重视。中国的“营改增”及以前多种税收优惠,也是如此。国家经济的繁荣,从来离不开企业的繁荣。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降低税率,是为了制造更良好、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愿意来到此地,愿意扎根于此。这不仅是美国的共识,也是全球的共识。

美国在争什么?

美国税改有没有“外溢”效应?有。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金融等地位决定了其全球影响力,所谓“外溢”是一贯的。而美国对中国的“外溢”影响日渐受到重视,主要原因并非美国的影响力在扩大,而是因为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领头羊,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增高,与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因此,我们在一些方面与美国的市场竞争更为直接和激烈。基于此,两国政策变化对对方的影响变得更大,双方也会对对方的政策变化更为敏感。我们需要适应这一点。

从美国税改方案本身看,其不确定性仍然很强。尽管税收基金会估计税改将令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逾9%,实际薪酬增加8%,还能创造至少200万份新的永久的全职工作。但美国智库TPC的最新报告显示,综合考虑总需求、劳动力供应、储蓄和投资等因素后,长期看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微乎其微。美国不少经济学家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认为这有可能诱发更高的通胀。美国税收政策中心估计,税改将令美国联邦收入在2017-2027年减少2.4到2.5万亿美元,在2027-2037年减少3.4万亿美元。美国国会预算局测算,这会在接下来十年中增加美国预算赤字1.5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美国税改即使在短期内成功刺激经济,吸引全球资本流向美国,使企业更愿意在美国投资,对中国造成竞争性“挤出”,长期效果仍然堪忧。

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于吸引企业及投资的态度。这种态度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无论在短期或长期,对企业的重视,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环境,增强本国对企业的吸引力,才是增加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之一。

我们更应注意什么?

事实上,中国已经将提升对企业的吸引力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十八大以来,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指明大方向,“简政放权”等为方便企业投资减除阻碍,税费减免一再被提上议程,“企业家精神”也屡次受到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打通市场供需两端的顺畅通道,让企业和居民能够在更加公平的市场上实现共同成长和繁荣。

但是,怎样给予企业和企业家在市场中一个正确的“定位”,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推进。“亲、清”的定位非常精准,实际操作还待努力。近些年民间投资增速的下降或能说明一些问题。尽管在中央各部门及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民间投资增速仍然从2016年初至今经历了先降后升再降的过程,是不是说明我们对吸引企业还要做得更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税费减免是否到位?制度性成本降低了多少?企业面临的“玻璃门”有否拆除?供给侧的扭曲有否捋平直?中央的各项政策,各级政府是否有相应细则使实际操作可行?中央的各项意图,各级政府是否有建立起相应机制来支撑?

回顾里根时期来看,税改本身难以解决经济根本矛盾,难以成为影响经济的单一因素,需结合经济大背景,辅以全方位政策配套,才能对经济产生预期影响。因此,尽管特朗普政府税改动静极大,放开因其政治博弈带来的“热闹”看,我们或更应注意在税改之外,美国一系列配合政策及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美国税改,我们没必要陷入口水战中,而是要做好符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伟大复兴梦想竞争地位的一切准备。尤其是,中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端与低端产业都面临全球激烈竞争。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在新时代中,我们必须知道:第一,我们时刻处在激烈竞争中,无论别人是否有意针对我们;第二,我们已经不那么容易被人所伤,我们最大的任务仍是自身的改革发展。

与其蜂拥而上讨论美国税改对中国的影响,不如踏踏实实讨论中国政策如何影响自己的竞争力。

后记

美国税改的影响,主要是在市场中竞争力此消彼长的影响。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们不必对美国税改亦步亦趋,而应继续深化适合自己的改革,在新时代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适合中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封兴良:美国大减税 中国为什么不裁减一些机构

怎么看美国减税对中国的影响?一部人坚定赞同特朗普大减税对中国也是利好,还有一部分国人认为美国税改是针对中国的“税收战争”。

12月7日在第十届国际跨国公司领袖圆桌会议上,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封兴良在接受凤凰网财经专访时表示,他举双手赞成特朗普降税,而且日本也要跟着将公司所得税降到20%左右。他认为,任何时候降税都是好事情。

他认为,特朗普降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肯定会带来压力。特朗普减税对中国是一个警示,中国要进行考量是不是也要减税。他表示,中国的税务太高,从2008年他回到中国,税收每年都在增长,人力资源成本也在增长。他阅读文献也发现,到目前为止中国除了在人力资源成本上低于美国,其他成本都高于美国,到明年中国总的税负指数会高于美国,这对中国很不利。

他认为,减轻企业税负是一个明智的做法。特别对中国来讲的话,降1%的税负能提高0.045%的GDP,因为企业提高盈利才有更多投资。他认为,经济增长三架马车中的投资、私人消费和政府税收收入是互相制约的,政府税收收入多了,企业投资和私人消费就会少。

一些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税制和美国税制不同,美国主要是直接税,因此可以大幅减少企业所得税率,而且美国会发行国债来填补减税少征收的财政收入。而中国主要是间接税,而很多财政支出是刚性的,如果减少企业所得税就得提高个人所得税。

封兴良的回答很干脆,中国财政开支太高,首先就要消减财政开支,并不需要对这一些部门减税然后对另一些部门加税。“这些专家说中国的财政支出很难减下去,为什么不去裁减一些机构减少支出。”





高层智囊曾预言特朗普减税会成功,中国许多政策将跟进
【研究员】:

就在人家一方面大幅减税、一方面大量吸收全世界的资本、一方面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企业的税负高不高?有的甚至说我们的企业税负没有再下降空间了。过去我们的税收理论,那些教科书我也学过,都是对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而言的,很多政策效应都局限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面。我出个什么政策,就能起到什么作用。当一个经济体开放了以后,是与若干个开放的经济体紧密相连的,原来封闭的税收理论、税收政策就不再适合新的多个开放的经济体了。我们不能光让企业提高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同时也要考虑国家税收政策在全球的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原来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甚至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这正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研究和处理的重大问题。我们国家也不会被动和消极地等待着美国这轮大规模税改政策造成的严重冲击,许多政策也会跟随甚至主动推出。


近日,特朗普减税成功成为全球热点话题。事实上,早在2017年5月,就有中国高层智囊预判特朗普减税会成功,并阐述了美国降低企业税为何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的整个税收思维要变。

“凤凰网大学问”撰文指出,这位颇有见识的中国高层智囊认为,有4条是大概率事件,即美元会加息;特朗普会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美国制造业回归并且掀起创新潮;特朗普减税会成功。

该高层智囊指出:我们国家也不会被动和消极地等待着美国这轮大规模税改政策造成的严重冲击,许多政策也会跟随甚至主动推出,即:

一、进一步从严控制海外不属于国家鼓励产业的投资

二、跟进企业减税

三、房产不能再放任炒了

四、消费税、房产税乃至遗产税步伐将会提速

五、努力开辟出来大规模量级的经济增长点

六、“一带一路”的抓手会继续得到重视

七、社保医疗等保障可能会调整

中美是当今世界前两大经济体,这两大经济体能否健康发展,对世界经济将产生直接影响。这位高层智囊(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联办财经研究院院长许善达)对中美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原文摘录如下:

中国专家预判错误太多,使我们在国际上被动

近几年世界经济有好几次重大波动,我们的经济学家都没有很好的预测到。比如说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前我们就没有预测到,有些甚至预测不会爆发。我知道,美国高盛有几位经济学家是提前预测到的并写了报告。

还有,当时的石油价格一桶涨到147美元,我们的经济学家谁也没预测到石油价格还会跌到50美元以下。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一位专家问我们:“你们中国对于大宗商品降价有什么应对准备?”中方几位专家包括我在内竟然没有任何回应。因为我们没有想到大宗商品会出现这么大的降价,特别是石油价格会降这么低。

在有些重大事情上我们不仅没有预测到,还出现了一些误判。比如:美国打伊拉克和利比亚。有人说,美国没捞到石油,反而中国等国到伊拉克买了几个油田,好像拣了个便宜。其实,这是个误判。美国打伊拉克、打利比亚,最关键的是确保石油美元。这两场战争打完后,石油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价。因为美国的页岩气技术取得了突破。实际上,页岩气技术突破早就有信息,但就是没有人预测到这项技术的突破会给全球能源结构、能源产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更没有人预测到这项技术会造成全球能源、经济和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变革。

2015年,经济下行,于是出现了很多形状,一会儿说是W型,一会儿是V字型,一会儿又说是L型。为什么到2015年底我们判断经济是下行呢?有些分析报告就说,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我觉得这个判断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国际金融危机早就过去了。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们搞了几万亿的投资拉动,这对政府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事,就是批项目嘛!银行没有任何约束放贷,这就提高了杠杆率。通过提高杠杆率,扩大投资,GDP又起来了。GDP起来税收也有了,就业也有了。

可是,这种格局是不能长期维持的。到2015年,这种形式的发展效率急骤下降。投资产生的GDP下降,投资形成的资产下降,投资带来的消费下降,再想通过提高杠杆率来扩大投资这条路是走不下去了。

现在迫切需要我们研究的是“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重大的变动?”我认为,这个新的重大变动主要是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的涉华经济政策。当初我们对特朗普能不能赢得选举,能不能实施他在竞选中提出的经济政策,是没有预测到的。正是因为先期的预测失误,才导致特朗普上台后我们在应对他的经济政策上显得不够及时,甚至有些被动。

中国对特朗普研究不充分:我认为,美元会加息;特朗普会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美国制造业回归并且掀起创新潮;特朗普减税会成功。

大家在研究预测特朗普的涉华政策时,主要局限于经济层面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显然这些研究和讨论是不够的,也是不充分的。我认为,有4条是大概率事件,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并做好应对。

第一条是美元升值。实际上在特朗普就任总统之前美元就升值了,还要继续升值。最近美联储发出的信号已经非常清晰了。当美国的经济增长达到2%就算是很热了,就要通过加息给经济降温。现在美国的GDP为百分之一点多接近2%,而特朗普总统最终要实现百分之三点几的增长。为实现这个目标,他还要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不会是下降的。如果继续上升,那加息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至少会产生两个比较大的影响:

一个是国内的货币政策。因为我们国家发货币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我们的外汇储备。所有外汇都要我们的政府、人民银行收购,然后把人民币放出来。所以说,人民币M2占GDP很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外汇所放出的货币数量非常大。

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降到3万亿左右。也就是说,人民币发行的量可能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少。有的专家说,中国的杠杆率和增长率是正相关的,要去杠杆就会使得GDP下降。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说,去杠杆就是“三去一降一补”。2016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对于去杠杆又加了个前置条件,说是在维持总杠杆率不变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杠杆率。言外之意,就是说政府和居民的杠杆率可以适当提高,但总杠杆率不能再提高了!

然而,去年的杠杆率并没有降低,怎么做才能在政府和居民杠杆率有所提高的前提下降低企业杠杆率呢?这是一个挑战。这和我前面讲的由于外汇发行人民币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就有联系。所以,2017年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这个量的变化,是个非常敏感的问题。

美元加息的第二个影响是,因为美元加息,全世界的资金都会向美国流动,这个趋势是没有问题的。现在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严格的说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准确的说是美元对人民币升值了。

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币跟别的货币的汇率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而美元对所有的货币总体上都是升值了。这就必然会产生一个效应,即全世界的资金流向美国。

我想在中国也会有一部分资金流向美国,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资金。因为国有资本往哪里走,不是企业看哪儿好就去哪儿。但是我相信民营企业的资金,有一部分会随着这个趋势而流向美国。

去年,我们的经济增长为百分之六点几。在投资领域,主要是靠国有资本支持的,民营资本投资增长率只有3%左右。而在国有资本投资里面,有一半以上是靠所谓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说,像高铁、地铁这种投资在短时期内是没有盈利、没有回报的,正是这样一种投资格局支撑着我们去年的百分之六点几。

2017年,在美元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情况下,我们的民营企业有多少还在国内投资,这就是一个大问号。如果民营资本投资增长率仍然不高的话,那整个经济增长依靠什么来实现?

第二条是贸易战。特朗普在竞选中说要把中国确定为汇率操控国。如果这样,他就会给中国出口到美国的所有商品增加45%的关税,这是美国法律规定的。他即使不把我们定为汇率操控国,他也要采取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战手段,对我们出口到美国的一些商品加大关税。其中有两个信号值得注意:一个是今年1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终裁,说从中国进口的大型洗衣机对美国相关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决定对中国厂商征收32.12%至52.51%的反倾销税。一个是2月2日美国商务部裁定,从中国进口的不锈钢板和钢带获得了补贴,并以低于合理水平的价格在美国市场倾销,所以他要加75.60%的反补贴税率。

这两项加税幅度比那个汇率操控国还要大。我认为,这事还没完,未来他还会选一些商品来加关税。从这两个信号看,这么大的关税,基本上是宣布美国要对这些商品进行彻底封杀。汇率操控国只是一个手段。我认为,没有这个手段他也会打贸易战。

美国专家在研究如何打贸易战,而中国对此还没有准备

不久前,有位美国记者跟我们外交部的新闻发言人对话。这个记者问,你们中国是不是已经准备跟美国打贸易战?实际上他是在试探我们中国有没有预案?这个外交部的发言人回答,贸易战对双方都是不利的,我们坚决反对打贸易战!说了好多话,就是没有回答中国打不打贸易战。看来我们还是没准备好,打不打?怎么打?还没想好,所以他只说贸易战对双方都不利。

究竟怎么打?用什么形式打?打到什么规模?可能美国人还在研究。现在的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原来是个大学教授,前些年这个人就写书说,是中国的商品把美国经济搞垮了!现在他当上了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主席,来解决这个事。你想想他会对来自中国商品听之任之吗?我认为他们现在正在准备之中,未来还要选什么商品、加多少关税?我想他们正在做方案。对此,我们怎么应对?特别是我们对美出口的企业,哪些会被列入加税名单?要提前有所考虑。如果像前面讲的加50%到70%的关税,基本上是把出口美国的通道给堵死了。

第三条是特朗普要让制造业回归美国。特朗普就任总统后对很多企业放话,谁不撤回美国生产就给谁加税,现在已经有一些企业答应回到美国办厂了,包括美国自己的企业,还有日本的、韩国的、欧洲的等等。

对中国来说,一个代表就是曹德旺的福耀玻璃。曹德旺到美国投资办厂属于什么特点呢?他的市场本来就在美国,他所生产的汽车玻璃本来就是卖给美国通用、福特的。只不过他原来是在中国生产,出口到美国。现在他把工厂建到美国,在美国生产,还是卖给美国的通用、福特,有些还可能卖到中国。他的市场并没有变,只是把生产场所变了。生产场所一变,他的各项成本就都变了,这里面有些的成本跟中国相比肯定是有差距的。比如说能源成本,他用天然气多少钱?在中国用多少钱?他用电多少钱,在中国用电多少钱?他的劳动力多少钱?有很多比较,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市场因素。

最重要是什么呢?是美国政府也在招商引资。他花了1000多万美元买了一块地,并且这块地既不在东部,也不在西部,而是在中部。这个地比较便宜,虽然花了1000多万美元,但是因为他雇佣了1100个蓝领工人,政府又给他补了1700万美元,相当于那块地没要钱,这也是招商。现在看,特朗普之所以能够竞选成功,很重要一点就是他要给蓝领的人找到就业机会。

据曹德旺讲,他雇的工人都是40多岁以上且没有高级技能的工人。现在的美国白领就业率是很高的,蓝领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蓝领就业率是很低的。所以,特朗普的竞选纲领要恢复美国的制造业,就是要解决一批蓝领工人的就业。

我看还不止这一个,很有可能在全世界的企业里面,在美国以外生产并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他的制造商很有可能有一部分会迁到美国去,包括宝马车。宝马本来计划在墨西哥建厂,然后再卖到美国去。虽然墨西哥的各项成本都比美国便宜,但是特朗普说你要到墨西哥去建厂,我给你加20%的关税,你要到美国建厂我还给你补贴。因此,宝马已经决定不在墨西哥建厂了,回到美国建厂去了。

虽然这是一个个案,但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极偶然的小概率事件。我相信,包括中国,包括其它国家要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生产企业,还有一部分会搬到美国去。我想中国可能不止一个曹德旺,不止一个福耀玻璃。当前我们正在去产能,我们的钢铁过剩,煤炭、水泥也过剩。我们的家电比如洗衣机原本不存在过剩的问题,经他这么一搞,一加关税,一打贸易战,出口出不去了,也会出现需求下降,也会出现过剩。2015年、2016年我们在研究去产能的时候,根本没考虑这类产品的产能过剩,现在看来,2017年和未来一段时间我们是不得不考虑了。

美国降低企业税是可以实现的,中国的整个税收思维要变

第四条是特朗普准备把他的企业税从30%多降到15%。这个他已经宣布了,但还要走法律程序,要经过参议院、众议院立法来批准,还需要一段时间。我认为,这件事他是一定要做的。有很多人对这个表示怀疑,他这样降财政怎么办?我的判断,他是能降下来的。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因素:一个是美国仍然拥有发行国债的空间。全世界的资金都上美国去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供他发债。另一个是他的军费会节省一部分。目前他已经要求驻扎国分摊海外美军的军费。最近,安倍已经表态准备多出钱了,北约也提出来按照份额交钱,我认为基本是可以实现的。第三个是他扩大制造业、恢复制造业,实际上是要扩大美国的税基。按照他之前说法,要让美国的GDP实现百分之三点几的增长。对美国来说,GDP从2%左右提高到3%甚至还多,税基会扩大近一倍。也就是说,他一边压缩政府的开支,一边扩大税基,同时还可以发国债,再怀疑他减税减不成,我觉得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为,美国有足够的财政综合实力来实现这个减税。如果实现了这个减税,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到美国去。这些资金到美国后,他绝不会去搞那些低端的制造业,连我们现在都不干的事他更不会干。他会把这些资金投入到高科技领域,重点鼓励企业研发和创新,在这个问题上美国是有先例的。上个世纪80年代的里根减税,就促进了美国IT业的大发展,到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的IT业上了一个大台阶。把当时苏联的制造业,包括日本的制造业,统统甩在了后面。时过30年,他又开始大幅度减税。我觉得,美国很可能又在酝酿一个新的发明创新潮。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对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各方面的利益分配,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格局。

然而,就在人家一方面大幅减税、一方面大量吸收全世界的资本、一方面振兴本国制造业的时候,我们还在讨论企业的税负高不高?有的甚至说我们的企业税负没有再下降空间了。比如对于曹德旺的中美税率比较,国内就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现在政治局已经做出了降低宏观税负的决定,有些人还说我们的企业税不能再降了,并就此争论不休。如果美国的企业税真降到15%的话,我想对我们的税收压力会更大。现在看来,一个国家的税收不能只用你一个国家的情况来论证。在全球化时代,最佳税率是对全球特别是你的竞争对手而言的,绝不是单就本国而言的。它一方面要考虑政府的开支,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全球竞争。因为,现在的企业不只面向国内,而是面向全球。

过去我们的税收理论,那些教科书我也学过,都是对一个封闭的经济体而言的,很多政策效应都局限于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里面。我出个什么政策,就能起到什么作用。当一个经济体开放了以后,是与若干个开放的经济体紧密相连的,原来封闭的税收理论、税收政策就不再适合新的多个开放的经济体了。我们不能光让企业提高产品在全球的竞争力,同时也要考虑国家税收政策在全球的竞争力,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对原来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甚至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这正是当前我们面临的、迫切需要研究和处理的重大问题。




国际战略




基辛格:许多中国人错误认为“美国已经盛时不再”
【研究员】:

许多中国人也许认为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已经盛时不再。但各种迹象表明,中国领导层明白,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维持相当强大的领导力。建立具有建设性的世界秩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能够像美国在冷战刚刚结束,在物质和心理上独步全球的时候那样,单独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眼下,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和不同前提的伟大国家都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国内变化。这些变化最终是会导致两国间的竞争,还是会产生一种新形式的伙伴关系,将对21世纪世界秩序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11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他上任之后首次访华。此次“习特会”将预示着中美关系会有哪些可期待的新动向?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特朗普访华前夕,美国政界等多方人士已提前来到中国打前站,其中就包括已94岁高龄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于10月底基辛格的低调到上海,有人戏称这是他46年后的再一次“秘密”访华。这位政坛常青树,可谓中美关系的关键见证者和缔造者,对中美关系、世界秩序格局一直有深于常人的见解和思考,且至今仍对美国外交政策具有较大影响力。下文摘录自基辛格所著《世界秩序》一书,相信他的这篇文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判断中美关系:

中美文化政治背景差异显著

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值得注意的是,两国在历史上都对它们现在成为中流砥柱的国际体系既支持又抗拒,一方面宣布遵守这一体系,另一方面却又对它的某些方面有所保留。

作为众多国家中的一个重要国家在21世纪秩序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国没有先例可循。美国则从未和一个在国土面积、影响力和经济实力方面与它相似,但国内秩序却迥然不同的国家长期互动过。

两国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有着重大差异:

美国的政策着眼于务实,中国则偏重概念。

美国从未受过邻国威胁,中国的边境四周却无时无刻不强敌环伺,虎视眈眈。

美国人相信每一个问题都有解决办法,中国人却认为一个问题的解决只会引起新的问题。

美国人对眼前形势一定要拿出结果,中国人注重的则是大局的发展。

美国人制定实际“可以做到的”计划,中国人只确定总的原则,进而分析它的走向。

中国人的思维部分地受到了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但越来越趋向于传统的中国思维方式。美国人对两者都缺乏直观的和深入的理解。

中国和美国在各自的历史中,只是在最近才充分参与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体系。中国自认为与众不同,基本上自家管自家的事。

美国也认为自己独一无二,也就是说它是“例外”,但它相信自己在道义上有义务超越国家利益,在世界上传播自己的价值观。

这两个有着不同文化和不同前提的伟大国家都正经历着根本性的国内变化。这些变化最终是会导致两国间的竞争,还是会产生一种新形式的伙伴关系,将对21世纪世界秩序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现在的领导人已是革命以来的第五代。前面每一代领导人都体现出了他们那一代对中国所面临问题的深刻洞察力。毛泽东决心把过去的制度连根拔起,即使对他在胜利之初亲手建立的制度也不例外。他这样做是为了防止那些制度在中国的官僚倾向影响下停滞僵化。

邓小平明白,中国除非参与国际事务,否则不可能继续发挥其历史性作用。邓小平的目标十分明确:韬光养晦,以防引起别国不安;不出头,但通过实现社会和经济现代化来扩大中国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江泽民从1989年开始,对外亲自执掌外交,对内扩大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在他的领导下,人民共和国充分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国际政治和贸易体系中的正式一员。胡锦涛巧妙地平抚了世界对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担心,为后来由习近平阐明的新型大国关系概念奠定了基础。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领导层努力将这些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改革运动,其程度可与邓小平的改革相媲美。他想要建设的制度虽然不是完全的西方式民主,但将更加透明、更加依靠法律程序,而不是个人和家庭的关系网。

许多既定的机构和做法,从国有企业到地方官员称霸一方,再到贪腐蔓延,都是改革的对象。这体现了这一届领导班子的远见和勇气,但也一定会造成一段时期的波动和不确定。

中国领导层的组成体现了中国向着参与甚至影响全球事务这一方向的演变。198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没有一个成员有大学文凭。而现在,几乎所有政治局委员都是大学毕业,其中很多人拥有大学以上学历。

中国大学学位的基础是西式课程,不是历史上的科举制度(也不是后来共产党规定的、只允许教授某些知识的课程)。这代表着他们完全摒弃了过去中国人对外面的世界骄傲自负的狭隘观念。现在的中国领导人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影响,但并未受其束缚。

老牌大国和崛起中大国的博弈

老牌大国和崛起中的大国之间存在潜在的紧张因素,这一点自古皆然。崛起中的大国不可避免地会涉足之前被老牌大国视为禁脔的某些领域。同样,正在崛起的大国怀疑对手会在它羽翼未丰的时候试图扼制它的成长壮大。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历史上新兴大国和原有大国互动的15个例子中,10个导致了战争。

因此,中美双方许多重要的战略思想家根据行为模式和历史经验都预言两国必有一战,这并不令人意外。中国把美国的许多行动理解为要阻挡中国的崛起,把美国对人权的促进看作破坏中国国内政治结构的手段。一些重要人物把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政策说成是最后摊牌的前奏,认为美国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中国永远处于二流国家的地位——考虑到《世界秩序》写作期间美国并未进行任何重大的军事部署调整,这样的态度更值得注意。

美国则害怕不断壮大的中国将一步步削弱它世界第一的地位,也因此而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一些举足轻重的智库把中国比作冷战时期的苏联,认为中国一心要对它的周边地区实行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军事上的主导,最终建立霸权。

双方的疑虑均因彼此的军事演习和国防计划而进一步加深。即使当军事演习和国防计划是“正常的”,也就是说是为了保护国家利益而采取的合理措施,双方也都会从最坏的角度来解读。双方都有责任小心行事,以免其单方面的部署和行为升级为军备竞赛。

双方需要汲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那个10年的教训,当时逐渐形成的猜疑气氛和潜在的冲突最后爆发为巨大的灾难。欧洲领导人沉溺于他们的备战计划,未能把战术问题和战略问题区分开来,结果作茧自缚。

还有两个问题加剧了中美关系的紧张。中国拒绝承认自由民主的传播会有助于国际秩序,不认为国际社会有义务传播民主,特别是采取国际行动实现人权。美国也许可以根据自己的战略重点来调整它关于人权观点的实施。但鉴于美国的历史和美国人民的信念,它绝不可能完全放弃这些原则。在中国方面,邓小平的话说出了占主导地位的精英阶层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

真正说起来,国权比人权重要得多。贫弱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权经常被他们侵犯。他们(七国集团)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

这两种观点不可能达成正式的妥协。双方领导人的一个重要责任是防止这方面的意见分歧发展为冲突。

朝鲜问题

另一个更为紧迫的问题是朝鲜问题。19世纪的俾斯麦说过:“在我们这个奇妙的时代,强国因良知的顾忌而软弱,弱国却因胆大包天而强悍。”他这句格言用在朝鲜身上可说是分毫不爽。朝鲜的统治不符合任何被认可的合法性原则,甚至不符合它声称信奉的共产主义原则。它的最大成就是制造了几个核装置。它没有军事能力和美国打仗,但它手中那些核武器的政治影响远远超过了其军事用途。朝鲜的核武器会刺激日本和韩国发展自己的核军事能力,也让平壤自以为有所倚恃,贸然进行与它的实力不符的冒险,因此造成朝鲜半岛战火重起的危险。

中国过去和朝鲜的渊源留下了复杂的经验教训。在许多中国人眼中,朝鲜战争象征着中国决心结束它“一个世纪的屈辱”,在世界舞台上“站起来”,但也是一个警告,告诫中国不要卷入它无法控制其起源,并会产生始料不及的严重长期后果的战争。所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采取了相同的立场,要求朝鲜放弃——而不是缩小其核计划。

对朝鲜当局来说,放弃核武器很可能会造成它政治上的解体。但中国和美国在它们支持的联合国决议中公开要求朝鲜做的,正是放弃核计划。中美两国为了达到自己的国家目标,需要协调政策。双方有关朝鲜半岛的关注和目标有可能达成一致吗?中国和美国能否制定出协作性的战略,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和无核化,使所有各方都更加安全、更加自由?如能做到这一点,那将是向着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新型大国关系”迈出的一大步。

光靠声明是建立不起伙伴关系的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将认识到,他们不可能预料中国人民对他们确定的宏图伟业如何反应,他们进入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中国的领导人不希望对外冒险,但正是因为他们感到只能通过强调国家利益来解释改革必然带来的调整,所以他们可能会比过去的领导人更加坚定地抵抗他们眼中对中国核心利益的侵犯。任何包括中美两国在内的国际秩序都必须达到均势,但对均势的传统管理方法却需要通过商定规范来改进,并借助合作来加强。

中美两国领导人都公开承认,两国建立建设性的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两届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和巴拉克·奥巴马)都和中国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和习近平)达成协议,要建立太平洋地区的战略伙伴关系。此举既可以维持均势,也能减少其中固有的军事威胁。迄今为止,中美尽管宣布了意图,却仍未向着两国同意的方向采取具体的步骤。

光靠声明是建立不起伙伴关系的。任何协议都无法保证美国的国际地位永远不变。如果美国被视为衰落的大国——这并非命中注定,全看美国如何自处——那么经过一段混乱动荡之后,中国和其他国家就将获得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一直由美国把持的世界领导权。

许多中国人也许认为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已经盛时不再。但各种迹象表明,中国领导层明白,美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会维持相当强大的领导力。建立具有建设性的世界秩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现在没有哪个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能够像美国在冷战刚刚结束,在物质和心理上独步全球的时候那样,单独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

美国是东亚均势的一部分

在东亚,美国与其说是平衡者,不如说是均势的一部分。如果均势中参与方很少,那么任何一方改换门庭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样的均势总是岌岌可危的。东亚的均势若是纯靠军事力量来维持,由此产生的联盟可能会比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联盟更加僵化。

在东亚,中国、韩国、日本和美国之间存在着类似均势的平衡。俄罗斯和越南算是处于边缘的参与者。但是,这种平衡与传统的均势有所不同,因为美国这个关键角色的重心在地理上远离东亚。而且最重要的是,中美两国的军方在军事刊物和声明中彼此视为对手,但两国又宣布要努力建立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伙伴关系,结果美国既是日本的盟国,又宣布是中国的伙伴——这与俾斯麦的情况可有一比,他与奥匈帝国结盟,又和俄国签订条约。矛盾的是,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维持了欧洲均势的灵活性。后来为了透明,不再采用这种模糊的手段,结果引起了一系列愈演愈烈的对抗,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个多世纪以来,也就是说,自从门户开放政策和西奥多·罗斯福充当日俄战争的调解人之后,防止亚洲出现霸权是美国的一贯政策。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国必然会把潜在的敌手尽量远拒于国门之外。中美两国就是在这个空间内活动。两国能否维持和平,要看双方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能否保持克制,能否确保彼此之间的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5-2 14:46 , Processed in 0.182673 second(s), 7 queries , Fil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