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心经》,到底锋利在那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9 23: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g5TpQ60iYDc0HDG.jpg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统统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以致偶然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以致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可怕,阔别颠倒空想,毕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统统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q4MtnKsKL45Wgw5t.jpg
▲ “书圣”王羲之《心经》(拓本)
《心经》说什么?
《心经》说什么?有四项内容:
一、大智慧。《心经》就是讲的大智慧。
二、破执著。《心经》要我们彻底地把我执、法执排除干净,连排除干净的这种意念也不要存在。
三、到彼岸。排除了执著才气到彼岸,但是也不要有到彼岸的心,由于《心经》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
四、大安闲。在大智慧的指引下,毕竟涅槃,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统统都在般若空慧的指引下,来落实这些修行的理念。
EY495tuu1y9g05x9.jpg
▲ 乾隆手抄本《心经》
一、大智慧
所谓大智慧,按照佛法的表明,智与慧是有区别的。所谓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照了之功,慧有辨别之用;智能明白诸法,慧能断惑证真。这就是佛家讲的大智慧的寄义。
《心经》就是一部讲大智慧的的经典。《心经》是读诵最广的一部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部经,更是佛典中最紧张的一部经。
古代的佛教大家说,《心经》是万法的根源,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要。《心经》的意义高远,无人能到。只有菩萨以大智慧深观安闲,自证证人,才气够得到《心经》所说的大智慧,到达彼岸。
这部经之以是紧张,不是由于别的缘故原由,而是经中所说的“般若”精义,将佛教的理论焦点展现无遗,毕竟圆满。
佛教头脑的焦点是“缘起性空”。怎样才气明白“缘起性空”的原理,必须通过头深的般若观照,勘破万法的假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突破重重停滞,扫清万里乌云,现出明朗的天空。
这明朗的天空,就是我们的心地,然后般若慧日高悬,大地繁华似锦,统统生命自由安闲,这才是我们自心一片安详的佛国净土。
智慧有云云功效,我们学习《心经》的紧张性由此可见一斑。
般若的头脑是佛法的根本见。只有在般若头脑引导下所修习的统统善法才是无为、无漏的善法。
《大智度论》说:
所谓有般若活着,则为佛在。以是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便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在,不名为败北。以是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说般若波罗蜜活着,佛亦活着。(《大智度论》卷一百)
我们从这段经文可以知道般若的紧张性。般若在,就是佛在,能见般若,就是见佛,就是见法。般若为佛母,更是我们众生断惑证真的根本所依。以是说“得见般若,即为见佛”。
PaD4vRf752pG2542.jpg
▲ 赵孟頫《心经》(局部)
本经所说的般若妙智慧是我们自性中本自具足的一种无漏慧,完全由至心表露出来。所谓离过绝非,正常真实,纯净无染,唯正天真,应用无穷,引导人们离苦得乐,逾越存亡,同登彼岸。
般若的功能、般若的作用,在我们佛法中具有主要的职位。我们所说的看法,就是指般若见。由于般若能相识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能排除我执、法执,打扫心田的统统执著、统统停滞。
以是“诸佛及菩萨,能长处统统。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统统,众生之祖母。”
般如果佛母,是我们统统众生的祖母,以是说“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摆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有般若就有佛,由于般如果佛母。般若便是法宝,佛以法为师,佛从法出生。以是说佛法以般若为根本,般若活着即为有佛。
由此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出生诸佛的经典。
《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所证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毕竟圆满的佛果之称。没有般若就没有佛。没有佛,法从何来呢?因此说般若为佛母,般若为成佛之本。
FGuE26LWvEugl6SG.jpg
▲ 空海僧人《心经》(拓本)
二、破执著
排除执著就是突破自我的停滞,就是突破生命的范围性。
我们的生命有种种的范围,这些范围有的是从无始以来本身的善恶业报所感,有的是我们在现世生中,由于六根与六尘相接而产生的种种分别心、执著心,久而久之形成的非常深厚的执著和停滞。
《心经》告诉我们:“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排除执著。由于执著的根源是生命,执著的泥土是生存。从什么地方倒下的就从什么地方起来。不光凡夫染污的五蕴皆空,圣贤清净的五蕴亦空。
五蕴便是生命的总相,是内根身、外器界的总相,也便是人类的生命运动。所谓生命运动,便是身、口、意三业和行、住、坐、卧四威仪的体现形态,也便是我们所说的生存。
生命的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的运动就是我们所谓的生存。脱离了这五个要素,我们所谓的生命、生存就无从谈起。
而五蕴又是迁流不息、无常无我的,时时处在变革之中,无常之中。以是说五蕴是生命,五蕴是生存,五蕴是生存,但又不可以或许执著这些。
生存的内容和情势只管多种多样,但概而言之都是生存与生存的表达方式。是故人类的统统运动无不是生存。
J5IaGy3say0uuu30.jpg
▲ 苏东坡《心经》(拓本)
《心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提示我们要精确面临我们生命的运动,也就是要精确面临我们生命的实相。
《心经》说的“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里的“照见”,就是般若的观照力,般若的功能。
“五蕴”是我们的生存内容,“皆空”是通过观照的气力突破生命的范围性(各种烦恼)所表现的真理,空的毕竟内在便是涅槃。
这“照见五蕴皆空”六个字浓缩了佛法的全部内容,既有功夫,即“照见”二字;也有看法,即“皆空”二字;而且所要转化的对象也非常详细,即“五蕴”二字,也便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自己,大概说生存的当下、生命的当下。
学佛修行,没有别的要求,就是怎样面临我们生命当下的狐疑,当下的烦恼。由于脱离了当下,你要找我们的生命,找我们的生存,找我们的生存,是找不到的。千经万论、历代祖师都夸大要在当下这一念心中来落实修行的要求。
这种观照的功夫,禅的功夫,所要办理的题目,就是要到达“五蕴”与“空”不二的地步,即经上所展现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那种精力与物质、烦恼与菩提、存亡与涅槃同等不二的圣者的地步。
只有禅与五蕴,空与五蕴,照见与五蕴,处于高度同一状态,才气够真正促进身心的净化,变化身心的烦恼。以是,《心经》说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破执著。破执著很详细,不是空洞的,肯定要从当下一念做起。
ZUPvuZX23u777Q5R.jpg
▲ 弘一法师《心经》(局部)
三、到彼岸
排除了执著,所表现的无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观之智与所观之理不二便是涅槃。以是彼岸并非遥不可及,会心当处便是。
我们万万不要以为此岸与彼岸有八万四千里之遥,非也!此岸在当下一念,彼岸照旧在当下一念。一念顿悟,众生即佛。
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称的词语,委曲可以翻译为智慧,但是佛家的智慧是大智慧,妙智慧,重要指的是二空所表现的真理,是无为无漏的,是排除统统执著,阔别统统二元对立的真正的大智慧。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到彼岸就是人生的摆脱,涅槃的证得。
《大智度论》讲:
云何名为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统统种智,于此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大智度论》卷十八)
了知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罗蜜。了知诸法实相的智慧,要从照见五蕴皆空的实践中体证而来。
佛法所说的波罗蜜一共有六种,也就是有六种到彼岸的法门。这六种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先导,别的五种波罗蜜为辅助。所谓“五度如盲,智慧为眼目”。所谓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六度是菩萨修行的法门,是菩萨到彼岸的法门。
刚才讲到五度如盲,像瞎子一样,只有般若,只有智慧才犹如眼目。有眼目才气使六度真正成为到达彼岸的法门。
佛典中在夸大般若的紧张性时指出:
若布施无般若,唯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宗镜录》卷九十)
由此可见,修统统法门,都要以般若为眼目。以是我在提倡生存禅的正见时,反复夸大我们信奉佛法,要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我们的信奉、修行肯定要在般若的引导下才不会走弯路,才不会成为有漏的因。
ZwJCxs6JF2sdjaKk.jpg
▲ 文徵明《心经》拓本
一样平常的讲,存亡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是中流,般如果船筏。乘般若船筏,越烦恼中流,离存亡此岸,到涅槃彼岸。这个过程都在我们当下的一念完成。
各人肯定要领会这个意思,只有在当下一念完成,修行才真正时时候刻有证量,时时候刻有受用。假如把统统拜托在殒命以后,那你永久不会有受用,永久不会有证量,而且修行的信心也不轻易创建起来。
怎样才气勘破烦恼,逾越存亡呢?必须如实观察统统诸法缘起性空的实相。在缘起性空法则的观照下,了知统统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溶解统统对立面。
但是也不能执著有我无我、非断非常这些观点。假如执著这些观点,又会成为停滞,即所谓法执。我执是停滞,法执也是停滞。
应该怎么办呢?应该“舍统统观,灭统统言语,离诸心行,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统统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大智度论》卷十八)涅槃便是寂灭,寂灭就是烦恼永灭。
涅槃的地步原来是我们大家本具,个个不无,只由于有烦恼的停滞,以是涅槃的地步表现不出来。
为什么我们不能执著涅槃呢?由于涅槃既是本自具足,不从外得,以是涅槃表现出来只是本有的东西,似乎镜面的光明一样。我们心地的这面镜子被尘垢所盖覆,通过修利用这面镜子垢尽光现。以是我们不要有执著,有执著就是停滞。
我们可以或许观诸法实相,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言思绪绝,则烦恼性空,存亡与涅槃不二,此岸与彼岸不二。
到此也无存亡可了,无涅槃可证,当下不生不灭,当下就能了生脱死,当下无住,当下应缘度生;度生亦不著相,度而无度,无度亦无,是名真度。此时万里晴空,一物也无,涅槃的功能,般若的力用,到此方称圆满毕竟。
E5ddkm1Z4EO4Pc40.jpg
▲ 八大山人《心经》
四、大安闲
《心经》还告诉我们,有了大智慧,排除了统统执著,可以或许到彼岸,就得大安闲。
《心经》的第一句说“观安闲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安闲菩萨可以明白为一位详细的菩萨的名号,也可以明白为全部修般若法门的人。
我们人生有种种范围,种种寻求和执著,因而有烦恼、有痛楚,不得安闲。《心经》告诉我们只要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统统苦厄”,能“度统统苦厄”,就能“心无挂碍”、“无有可怕”、“阔别颠倒空想”、“毕竟涅槃”,得到大安闲、大摆脱。人生的真自由、真洒脱至此可言矣。
关于安闲有种种讲授,根据《法华经》的意思,要“尽诸有结,心得安闲”。 “有结”就是有为有漏的烦恼,尽即断尽,只有断尽烦恼,也便是“度统统苦厄”,才气“心得安闲”。
我们学佛,终极的目标是盼望我们的生命摆脱统统枷锁,放下统统负担,使我们的身心真正可以或许生存在一个自由安闲的状态中。这种自由、安闲,体现在五个方面:
1、寿安闲
凡夫的寿命是非不得安闲,而排除了烦恼、照见五蕴皆空、度统统苦厄的登地以上的菩萨可以或许本身把握本身的存亡,可以在寿命的是非上、存亡的往复上得到自由,所谓“言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非短”。
像我们通常称念的阿弥陀佛就是寿命无量、光明无量。这是由于阿弥陀佛大彻大悟,大觉圆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停滞,以是可以或许得到寿命无量、光明无量。
我们的人身不自由不安闲,受到时间空间的范围,有限的生命有很多的寻求,寻求达不到就有烦恼有停滞,体现在详细的事相上就是时间的和空间的停滞。
碰到一件功德,盼望这件功德可以或许恒久稳定,但是没有不谢的花朵,没有不散的筵席。功德每每是昙花一现。
很多不快意的事,我们盼望永久不要碰上。究竟上不快意的事在我们的生存中,总是不期而遇。所谓“不快意事常八九,可人意处无二三”。
怎样突破时空的停滞,得到寿命的无量、光明的无量?关键在照见五蕴皆空。
vC3P9dxY5yZj3tdP.jpg
▲ 邓石如篆书《心经》
2、生安闲
生是受生,菩萨可以或许随类化生而得安闲,众生随业迁流六道循环不得安闲。菩萨到处而应,“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有受生的安闲,凡夫不具备这种安闲,以是我们要照见五蕴皆空,才可以渐渐得到受生的安闲。
3、色安闲
色即物质,菩萨能于物质变化安闲,非凡人所能为也。
物质也可以明白为财产,我们每个人都盼望有很多财产,但是真正有财产的人,一万个人当中大概只有一两个人而已。大多数的人都有自由支配物质的渴望,但是,不大概。
我们要通过修行来消除我们的贪图执著,消除不合法的寻求。假如我们真正得到了色安闲,也是为了满众生愿,不是留恋于个人的物质寻求。假如我们为了个人的寻求,你永久得不到色安闲。
R37cFkAHKacNwoqK.jpg
▲ 于右任草书《心经》
4、心安闲
心即心识,我们能随意指挥心识。可以或许让我们的心随顺法的规律,顺菩提心而发展,顺着净化的方向发展,就可以得到心的安闲。
但是我们凡夫连心在那里、心是何物都不知道,又怎么可以或许指挥这颗心呢?肯定要学习佛法,肯定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相识这颗心,才气指挥这颗心。
5、智安闲
凡夫没有无漏智,不光无智,更谈不上安闲。菩萨证得空慧,可以任运发挥无漏智慧,说法度生,自他两利。这种安闲都是菩萨的地步,是菩萨的生存,菩萨存在的一种方式。
我们能观安闲,度统统苦厄,就能得到某种相对的安闲,并不是大安闲。“阔别颠倒空想”“心无挂碍”“无有可怕”才气得到寿安闲、生安闲、色安闲、心安闲、智安闲,那才是大安闲。
QG2qn0qX3ZzFndl8.jpg
▲ 溥儒《心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15 18:20 , Processed in 0.152921 second(s), 10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