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苏轼最具禅理的一首诗,蕴含人生大聪明,值得一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30 22: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寺院,作为古代社会的佛教场合,它与墨客也有着非常精密的接洽,此中苏轼与寺院的交集可以说在唐宋墨客中具有典范性。据统计,苏轼存世的2700余首诗歌作品中,光诗题掩护“寺”“院”“僧舍”等字的作品就有140余首。而且苏轼两次被贬均由于无处居住而寓居于寺,他曾在《送参寥师》诗中以“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暴露本身以通过寺院体验来实现自我意会的聪明。
pxI4glZduI7GoHF7.jpg
苏轼的佛家头脑,也因此深入到了他的大量诗词里,使得这些诗词,布满了禅理。此中,最为闻名的应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期间,于西林寺墙壁上留下的闻名诗作《题西林壁》:“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差别。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J2Oh7g7X6x59l6Un.jpg
本日向各人保举的一首诗,相比力《题西林壁》可以算黑白常冷门了,但其隐含的禅理,却时候启示着古今读者的心智,这首诗便是苏轼的《琴诗》: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黄州,对于苏轼来说,固然是他的贬谪之地,但这里也是苏轼在文学创作上成为顶峰之地。黄州的贬谪生存,历练了苏轼,也成绩了苏轼,正如苏轼在他《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一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黄州所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中,此中便有《琴诗》。
GJoOV81V2ocRRcGm.jpg
我们看这首诗,苏轼起首通过一个假设,一个设问,向人提出了琴声与匣子的关系:“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这琴放在匣子里,又为何发不作声音呢?”然后再通过另一个假设,另一个设问,向人提出琴声与指头的关系:“如果说,琴声是来自弹奏者的手指上,那么为何不就在您的手指上去听呢?”
fDlKqk7A0WAEqlls.jpg
至于苏轼两次假设,两次设问的答案是什么,苏轼并没有正面答复,而是引发读者去深入的思索,至于答案是什么,便在于读者反复思索后,隐含在了诗的禅理中。
我们会得出一个启示:一件事变的发生与发展,都不是单独可以完成的,而是由多个因素相辅相成的。正如诗中所说的琴声,假如没有这琴,就天然无法听到美好的琴声,假如没有弹奏者的手,那也天然无法听到美好的琴声。而这点和佛家的禅理也不谋而合。
OL0qcuq8o21UKkqe.jpg
在佛家看来,人间间的统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接洽,只有发生了某种接洽,才得以存在,即佛家所谓的缘起生灭说。缘起一刹那,因缘和合。由于缘起,故而有琴声。而琴声是琴与琴指,两者相互作用的效果。
综观苏轼的《琴诗》,他以佛偈的情势,倾诉了对人生的深入思索。然后启示我们:任何人,任何事的结果,都是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动性,都是两者相互联合的效果。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呢?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全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2 05:55 , Processed in 0.151741 second(s), 12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