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花顺大智慧通达信平台自编ACE扫单系统

老子与庄子:三个寓言,三种大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4 23: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应当怎样生存?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思索和争论的一个题目。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头脑家都很踊跃地到场这个题目的讨论,形成了有很大影响的四种范例:孔子以为,人应当过仁、义、礼、智、信的生存;墨子以为,人应当过“兼爱”“节用”的生存;杨朱以为,人应当过珍重本身、“不以物累形”的生存;老子、庄子则以为,人应当过顺应天然、“与天地为一”的生存。



KW9W5949IGWsu4US.jpg


老子生存在春秋末期,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称于如今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兼汗青研究所所长,称得上大学问家,以是孔子曾向他问礼、问道。


庄子生存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甘心在本地做“漆园吏”,也拒绝楚威王的厚币聘请。今存《庄子》一书,其文汪洋恣肆,多接纳寓言情势,表达老庄头脑。


本日,我们选取三则寓言故事,一起来感受老庄关于生存理念、处世态度、办事方式的生存智慧。


e82t72Q2H5298tdc.jpg


01
“相忘于江湖”
个体都保持抱负生存质量


《庄子》记载了老子和孔子来往的很多古迹,一样平常都是孔子问、老聃答,老聃即老子。唯独有一次,“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在孔子想来,老子固然知识广博,但在“仁义”题目上,本身学有专长,可以与对方讲一讲。不意,这一活动却遭到老子的一番品评。接着,老子给孔子讲了一个寓言故事: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寓言中包罗两种场景,展示了两种差别的生存理念。前一场景是两条鱼在泉水干涸成为陆地的环境下,各自以口中的湿气和涎沫润泽对方,以连续对方的生命。当溺死之灾到临之际,将仅有的一线生气留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仁义”关怀到了极致。后一场景是两条鱼生存在江湖之中,从不会想到用本身口中的湿气和涎沫去润泽对方。当处在得当生存的情况里,不存在生存危急的状态下,人们就会忘记相互之间的“仁义”关怀。


对这两种场景、两种生存理念作一比力,可以感受到二者之间的显着差别:前一场景是一种极度恶劣的生存状态,即便“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所能维持的生存质量一定很低,也很难恒久;后一场景是一种最相宜、最天然的生存状态,每一个个体都保持着抱负的生存质量,个体之间无须相互关怀。在老子看来,“仁义”头脑,是创建在人类生存情况恶化底子之上的一种生存理念。这种教养越盛行,阐明人们所处的生存情况越恶劣。


以是,老子提倡如许一种生存理念:人应该犹如鱼儿在大江大湖里那样,生存在得当生存的情况中;在那种情况下舒服生存的人,不必要相互之间的关怀救济,社会也无须举行“仁义”教养。这种“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才是人们应该持有的,而且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应当积极自动地探求、营造一个相宜的社会情况。


由此,老子将相濡以沫的“仁义”教养,比喻为“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人已经逃脱,才敲打着锣鼓去探求,不亦晚乎?听了老子关于“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孔子惊羡得“口张而不能嗋”,回到住处后一连几天不语言。


多少年之后,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一曰散关)西去,应关吏尹喜所请,撰写《道德经》一书。该书第八十章,将“相忘于江湖”的生存情况定性为“小国寡民”,其生存状态令人向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聃所处的春秋末期,正是那些生齿浩繁的“千乘之国”不安于近况,时时想着发动侵犯战役、陵犯他国地皮财物的动荡之际。一旦国家小、生齿少,“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大规模的战役也就打不起来了,人们就可以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舒服。如许一幅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的画面,正是老子“相忘于江湖”生存理念所衍化的抱负图景。


然而,老子这个为天下人谋幸福的生存智慧,并没有被其时热衷于争霸图强的大国诸侯所担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完之后大鱼之间殊死相残的局面愈演愈烈。同时,在老子的大智慧眼前,读书人也患了消化不良症,差别水平地曲解了“绝仁弃义”的主张和“小国寡民”的理念。另有人乃至将老子提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小国寡民”生存理念,斥之为开汗青倒车的“末了悲鸣”。


E2zRwhFcDhZhD88T.jpg


02
“万物与我为一”
加强深度感知天下本领


第二个故事,纪录于《庄子》秋水篇:庄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与庄子同游的惠子,是曾在魏国执政多年的惠施,由于秦国张仪的诽谤,刚刚走下政坛。《庄子》言:“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当代人每每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大,其源盖出自于惠施。惠施曾将本身的10个命题,告示全部喜好名辩的学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纷纷拿出本身的代表性辩题,“以此与惠施相应,终身无穷”,将荡漾300年的先秦名辩思潮推向顶峰状态。


在中国哲学史上,庄子与惠施的这一场“濠梁之辩”无疑是一次更经典、更出色的论辩,2000多年来始终为人津津乐道,乃至常常有学者充当他们的评判人。


从逻辑角度考量,惠施的推论是公道的。这位以比方著称的逻辑学家,遵奉的是“异类不比,说在量”的类比原则。差别的类,权衡尺度不一样,不能作由此及彼的推论。由游于濠梁之上的人的快乐心情,不能推论水中出游从容的鱼也是快乐的。


在论辩过程中,惠施又从“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推论“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也是合乎推理规则的。相反,庄子在论辩过程中,犯了一个自语相违的逻辑错误:他的第一个反驳语“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肯定了惠施不知道庄子知鱼之乐;第二个反驳语却又肯定惠施知庄子知鱼之乐,从而对“安知鱼之乐”作出了完全相反的两种表明。


从哲学的角度来考量,庄子的“知鱼之乐”,是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处世态度的一定效果。在庄子看来,包罗人在内的凡间万物,都是道的详细而微,所谓“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因此,人与鱼儿之间是相通的,没有截然分割的区别。人能感知鱼,鱼也能感知人。鱼是否快乐,人固然能感知。


为了证实人类和万物之间的相通性,《庄子》的齐物论篇还纪录了一个庄周梦为蝴蝶的故事。毕竟庄周梦为蝴蝶,照旧蝴蝶梦为庄周?固然二者可以相通互化,但庄周和蝴蝶究竟有所区别。这种既看到人和万物之间的相通性,又看到人和万物之间存在差别性的哲学头脑,使得庄子的处世态度可以或许顺应天然而又超然物外;在独与天地精力往来的同时,又不傲睨万物。


有了“万物与我为一”的处世态度,就能从道的层面看天下,将“物无贵贱”的理念自发转化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去,统统看似不大概的事变都成为大概。同等,从道的层面得到了包管;不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易事,人与物之间的沟通也有了底子。生存,变得轻松、愉快;为所欲为而不逾矩,不再是难以攀缘的高度。


就像庄子能感知鱼儿的快乐与否,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处世态度,一定能加强我们深度感知天下的本领、提拔我们的生存质量。


erymo3lQlr3DDRR1.jpg


03
游刃有余

既遵照规律又注意服从


第三个故事,纪录于《庄子》养生主篇中:有一位姓丁的厨师替文惠君宰牛,宰牛时的手、肩、足、膝出现的姿势,精美如古代的舞姿;进刀分解牛体发出的声响,美好如古乐的韵律。文惠君不由得喝采:“好极了,技能怎么可以或许到达云云田地!”


丁厨师放下屠刀答复:“我爱好的是道,已经逾越了技能。我刚开始宰牛时,所见无非是一只牛;三年之后,就不是见到整只牛了。现在,我只需心心相印而不消眼睛观看,制止了感官的作用而服从于心神的引导;按牛体的天然布局,批开筋肉的间隙,进入骨节之间,顺着固有的门路进刀,经络盘结之处畅行无阻,更不要说大骨之间了。”
丁厨师继承说道:“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切割筋肉。家里的平凡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肉。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多年,分解的牛有数千头,而刀刃之锋利,仍犹如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由于牛的骨节之间是有间隙的,而刀刃之薄已到了险些没有厚度的状态,以没有厚度的刀刃进入有间隙的骨节,固然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了。”


“以是,这把刀用了多年,仍旧像新磨的一样锋利。固然云云,每当碰到筋骨盘结之处,我知道不轻易行刀,便警惕翼翼,眼神专注,手脚迟钝,动刀甚微,便骨肉相离,如泥一样平常崩溃于地。我提刀四顾,犹豫满志,然后把刀子擦净收藏起来。”


文惠君听后感叹:“善哉!听丁厨师之言,得养生之道了!”


庄子在这个故事之前,还写了如许一段话:顺应天然规律,“可以保身,可以全性,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接着讲“庖丁解牛”的故事,论述养生之道的最高地步:顺应天然。这个寓言报告的不是顺应天然的理念,而是顺应天然的一种详细方法:以无厚入有间,恢恢然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的最大功用,就是刀刃与牛骨不发生“摩擦”。在一样平常生存中,则是只管制止人与天然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摩擦”。《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最是个多心的人”,既诉苦天然界中风霜雨雪对本身身材的摧残,又诉苦外婆家尊长的不照应,与宝玉、宝钗等兄弟姐妹之间也“摩擦”不停,以致原来就娇弱的身材愈发衰弱,年仅十几岁就闭幕生命。想必曹雪芹是同意庄子的办事方式,才将林黛玉作反面课本,告诫众人凡事都要从游刃有余上下功夫,方能保身全性、养亲尽年。


游刃有余的养生方式,厥后相沿到对世事的处置惩罚,成为一种表现本领的最佳办事方式。这种区别于庄子的办事方式,一度成为众人追慕的范例,这种办事方式,名为全心全意,源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臣全心全意,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这是一种不辞劳怨、贡献统统的办事方式,就工作态度而言值得肯定,就服务结果而言不免猜疑。但是,“死而后已”,勇气可嘉,却有不负责任之嫌;后一句话,更体现出缺乏信心的题目。厥后的实践也证实:全心全意成为诸葛亮屡败屡战的充实来由,以致拥有“天府之国”天然资源的蜀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第一个被镌汰出局。


与全心全意相比力,游刃有余的长处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遵照天然规律为条件、注意工作服从的办事方式,因而对其效果布满信心。在本日的社会,全心全意的办事态度应当赞赏,游刃有余的办事方式也要提倡。


总之,从“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万物与我为一”的处世态度到游刃有余的办事方式,有一条主线一以贯之,那就是“顺应天然”,即遵照天然法则。老子夸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天然是人类生存的最高法则。与之相比,儒家相濡以沫的生存理念、“三纲五常”的处世态度、全心全意的办事方式,离开了天然法则,具有“伪”即人为的特点。这正是我们重新关注老庄智慧、认真思索该怎样生存的紧张来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销售微信,其他勿扰

( 公安备案号 14010802080054 工信部备案: 晋ICP备16001374号-1 )     

GMT+8, 2024-11-23 20:01 , Processed in 0.152953 second(s), 11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X3.4

© 2015-201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